师说知识点归纳完整版
- 格式:doc
- 大小:56.50 KB
- 文档页数:9
《师说》知识点汇总一、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2)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指不从师学习二、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有专门学问的人(2)小学而大遗古义:小的方面要学习今义:小学学校教育。
(3)吾从而师之古义:从:跟从而:而且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4)师不必贤于弟子古义:不一定今义:用不着,不需要。
(5)年十七,好古文古义:先秦两汉的散文今义:文言文的统称。
(6)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古义:一般的人今义:大多数人。
三、古今异义(1)师①我从而师之以......为师②不耻相师学习③则耻师焉从师学习④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⑤十年春,齐师伐我军队(2)道①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③会天大雨,道不通道路④不足为外人道也说⑤道芷阳间行取道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方法(3)从①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使...跟从②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听从顺从③樊哙从良坐依傍④从此道至吾军自、由⑤弟走从军阿姨死参与⑥吾从而师之跟随、跟从⑦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zòng,次于最亲的亲属,表叔伯关系(4)传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传授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流传③六艺经传皆通习之解释经书的著作④为五百人立传传记(zhuan四声)(5)惑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疑惑 n.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糊涂 adj.③内惑于郑袖迷惑④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使...迷惑(6)无①孰能无惑没有②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无论③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通“毋”不、不要④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表示疑问语气“吗”四、虚词(1)也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末表判断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表停顿③自古及今,未之有也句末表陈述④何时而乐也?句末表疑问之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助词,的②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知识道理③择师而教之代词,人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这类⑤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消独⑥句读之不知宾语前置标志⑦吾欲之南海到⑧蚓无爪牙之利定语后置标志(3)于(介词)①而耻学于师向②其皆出于此乎从③师不必贤于弟子比④不拘于时被(4)其①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人称代词做定语他们的②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代词今之众人③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指示代词“那个”④其可怪也欤语气副词多么⑤其皆出于此乎表推测(大概恐怕)五、词类活用(1)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2)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形容词做名词年龄大(小)的(3)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作名词圣人愚人(4)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大)的方面(5)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6)不耻相师意动用法以...为耻(7)孔子师郯子意动用法以...为师(8)耻学于师意动用法以...为耻(9)则群聚而笑之名词作状语成群地(10)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名词作动词看不起六、重点句子翻译(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文言文知识整理《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议论文,阐述了从师求学的道理,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
以下是对《师说》一文的文言文知识整理。
一、文学常识1、作者韩愈(768 年—824 年 12 月 25 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2、文体“说”是古代用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表明作者的见解,说明寄寓的道理。
二、重点字词1、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
(2)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表否定。
2、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的。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吾从而师之古义:跟随并且。
今义: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
(4)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义:无论。
今义:没有。
(5)小学而大遗古义:小的方面学习。
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3、一词多义(1)师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③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2)传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③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3)道①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③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4)其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②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③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代词,他们)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5)于①耻学于师(介词,向)②其皆出于此乎(介词,从)③于其身也(介词,对于)④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比)4、词类活用(1)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作动词,从师)(3)则耻师焉(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4)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5)位卑则足羞(形容词作动词,感到羞耻)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文言知识点梳理《师说》知识点梳理一、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或师焉,或不焉。
二、词类活用。
1.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2.吾未见其明也。
3.吾从而师之。
4.而耻学于师。
5.孔子师郯子。
6.小学而大遗三、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今义: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义:今义:3.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古义:今义:4.吾从而师之。
古义:今义:5.今之众人。
古义:今义:6.小学而大遗。
古义:今义:7.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四、虚词归纳(一)之1.青,取之于蓝。
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3.人非生而知之者。
4.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6.郯子之徒。
7.作师说以贻之。
8.彼童子之师。
9.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
10.古之学者必有师。
1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1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1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14.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15.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16.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二)于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善假于物也。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4.而耻学于师。
5.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6.其皆出于此乎?7.不拘于时,学于余。
(三)乎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4.其皆出于此乎?5.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6.呜乎!师道之不复也可知矣!五、一词多义(一)师1.古之学者必有师。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3.吾从而师之。
4.吾师道也。
5.齐师伐我。
6.师心自用7.巫医乐师百工之人8.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二)传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3.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4.舍相如广成传舍(三)所以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圣人之所以为圣。
六、词类活用1.吾师道也2.吾从而师之3.而耻学于师4.孔子师郯子5.其下圣人也亦远矣6.小学而大遗7.吾未见其明也8.惑而不从师9.是故圣益圣,愚益愚七、文言句式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高一必修三语文课文师说的知识点《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议论文,文章阐说从师求学的道理,讽刺耻于相师的世态,教育了青年,起到转变风气的作用。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一必修三语文师说知识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高一必修三《师说》知识点归纳一、通假字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教授。
2.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指不从师学习。
二、古今异义词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求学的人;今:有专门学问的人。
2.吾从而师之古:跟随(他)并且......;今:表因果的连词。
3.无贵无贱古:无论;今:没有。
4、今之众人古:一般人,普通人;今:许多人。
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古:风尚;今:道路,道德。
6、.小学而大遗古:在小的方面学习;今:指与中学、大学相对的'小学'。
7.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不一定;今:用不着,不需要。
8.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古:特殊的指示代词,“所”与介词结合,相当于“用来……的”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三、重点实词1、.传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流传)②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③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授)2、师①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古之学者必有师 (老师)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从师)③吾师道也(动词,学习)④吾从而师之 (意动用法,以……为师)(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3、从①惑而不从师(跟随)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自)四、重点虚词之课文中出现25次,它的用法如下:① 代词,有两种情况指代人或事物:择师而教之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 :郯子之徒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②作助词,有四种情况A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古之学者B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师道之不复,可知矣C表示宾语前置:句读之不知D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③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A作代词,指代自己:将哀而生之乎B作助词表示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C作动词,“到”、“往”:吾欲之南海(3)其课文中出现17次,用法如下:① 代词,有四种情况A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B复指,作主语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C作兼语 :余嘉其能行古道(他)D作定语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②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A表猜测 :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B表感叹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欲(多么)四、词类活用①名词作动词吾师道也(名词“师”带宾语“道”,用作动词:学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师”表自动:从师。
《师说》知识点梳理《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议论文,文章阐述了从师求学的道理,讽刺了耻于从师的社会风气,倡导了从师而学的风尚。
以下是对《师说》这篇文章的知识点梳理。
一、文学常识1、作者韩愈(768 年-824 年 12 月 25 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2、背景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
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
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
因此,社会上产生了“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
韩愈奋不顾身地抨击这种风气,提倡师道。
二、重点字词1、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
(2)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表否定。
2、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的。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吾从而师之古义:跟随并且。
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
(4)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义:无论。
今义:没有。
3、一词多义(1)师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③吾师道也(动词,学习)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2)传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②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3)道①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③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4、词类活用(1)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2)而耻学于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3)孔子师郯子(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4)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5)位卑则足羞(形容词作动词,感到羞耻)三、重点句式1、判断句(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宾语前置句(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师说的知识点归纳总结一、语文知识点归纳1. 文言文阅读技巧- 理解上下文关系- 分析句子结构- 解读辨析古汉语词义2. 现代文阅读技巧- 阅读理解能力训练- 提高综合分析能力- 提高写作表达能力3. 作文写作技巧- 观察生活,积累素材- 提高结构分析能力- 增强修辞表达能力4. 古诗文鉴赏- 理解作者情感与意境- 分析韵律格律- 识记常见古诗文5. 现代文学鉴赏- 理解作品主题与人物形象- 分析文学表达手法- 总结常见现代文学作品6. 语文知识点串讲- 串讲古代文言文章- 串讲现代文学作品- 串讲写作技巧方法二、数学知识点归纳1. 整数运算- 四则运算- 整数的混合运算- 整数加减法2. 分数运算- 分数四则运算- 分数的化简- 分数的加减乘除3. 代数式- 代数式的展开与因式分解-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4. 几何图形- 面积与周长的计算- 三角形、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计算- 笛卡尔坐标系5. 数据统计- 数据图的绘制- 中心倾向与离散程度- 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6. 数学知识点串讲- 串讲整数、分数运算- 串讲代数式与方程- 串讲几何图形与数据统计三、英语知识点归纳1. 单词记忆- 高频单词记忆- 常见短语搭配- 单词拼写与发音2. 语法知识- 时态和语态- 各种句型结构- 名词、代词、形容词、副词的用法3. 阅读技巧- 扫描法、略读法、详读法- 理解主题与细节- 掌握上下文推测词义4. 写作技巧- 句型搭配与拓展- 写作逻辑与连贯- 提高词汇和语法运用能力5. 英语知识点串讲- 串讲常见单词与短语- 串讲语法知识点- 串讲阅读与写作技巧以上是师说的语文、数学、英语知识点的归纳总结,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师说》文言文知识点的归纳整理:一、文体知识《师说》属于古代文体中的“说”,这种文体用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
既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表明作者的见解和说明寄寓的道理。
二、虚词1. 乎:(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前一个是在的意思;后一个是比,表比较)。
(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吗”)。
(3)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
(4)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语气助词,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
2. 而:(1)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承接)。
(2)惑而不从师(连词,表转折)。
(3)吾从而师之(连词,表承转)。
三、通假字1. 传道受业解惑(受通授,传授)。
2. 或不焉,或师焉(不通否)。
四、古今异义1. 古之学者必有师:古指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
今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2.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指特殊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译为用来办法(方式、工具、依据等);的原因(或缘由)。
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指无论,不论。
今指没有。
五、其他知识点1. 《师说》中强调了师生关系的重要性,提出了“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观点。
2. 作者通过对比古今学者的态度,批评了当时士人自命清高、不愿从师学习的风气。
3. 文章以“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作结,表达了作者对师道失传的惋惜之情。
以上是关于《师说》文言文知识点的归纳整理。
《师说》文言文知识点梳理师说》文言文知识点梳理高考语文《师说》文言文知识点梳理:一、知识点梳理1、文体知识“说”是古代用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
既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 都是为了表明作者的见解, 说明寄寓的道理。
《文章辨体序说》:“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意述之也。
”“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 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采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
“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如“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 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爱莲说》、《马说》、《捕蛇者说》、《师说》、《黄生借书说》就属这一文体。
2、作家作品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退之,河南河阳人,汉族。
祖籍昌黎(今辽宁义县),自谓“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
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3、课文解读《师说》作于唐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韩愈任四门博士时,是说明教师的重要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择师的原则。
抨击当时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错误观念,倡导从师而学的风气,同时,也是对那些诽谤者的一个公开答复和严正的驳斥。
本文利用正反对比、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富有特色。
而且涉及很多重要字词及文言现象,例如“师”、“学者”、“惑”等,我们应该掌握这些词含义,夯实古文功底。
二、综合练习题(一) 给下列词注音:受业() 解惑() 愚笨() 乐师() 阿谀() 郯子() 苌弘() 师襄() 老聃() 李潘() 经传() 或不焉() 嘉() 贻() 句读() 读书() 嗟乎() 长幼()(二) 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含义⑴【师】①古之学者必有师:()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③吾师道也:()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⑤吾从而师之:()⑥则耻师:()⑦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⑧十年春,齐师伐我:()⑵【之】①择师而教之:()②郯子之徒:()③古之学者:()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⑤句读之不知:()⑥六艺经传,皆通习之:()⑶【其】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②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③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⑤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 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⑦其可怪也欤:()⑷【惑】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⑸【道】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③余嘉其能行古道:() ⑹【乎】①其皆出于此乎?()②生乎吾前:() ③固先乎吾:() ⑺【于】①耻学于师:() ②其皆出于此乎?()③于其身也:()④师不必贤于弟子:()⑤不拘于时:()(三)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翻译:)⑵或师焉,或不焉(不:通,翻译:)(四)指出下列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①吾从而师之:(活用:翻译:)②吾师道也(活用:翻译:)③其下圣人也亦远矣:(活用:翻译:)④是故圣益圣,愚益愚:(活用:翻译:)(活用:翻译:)⑤则耻师焉:(活用:翻译:)⑥小学而大遗:(活用:翻译:)⑦孔子师郯子:(活用:翻译:)(五)分别写出下列词的古今含义: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学者(古义:今义:)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知识点总结一、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通“授”,传授2、或师焉,或不焉通“否”,不愿二、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求学的人;今,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用来……的方法等;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吾从而师之古,跟随他而且;今,表示结果或进一步的行动。
4、今之众人古,一般人;今,大家,许多人。
5、圣人之所以为圣古,……原因;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6、小学而大遗古,小的方面学习;今,对儿童、少年实行初等教育的学校。
指研究文字、训诂、音韵的学问。
7、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不一定;今,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三、重点实词1、师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作动词,从师学习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2、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zhuàn,名词,解释经文的著作3、道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名词,道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道相似也名词,(懂得的)道理4、惑惑之不解形容词作名词,疑难问题惑而不从师形容词作动词,遇到疑难问题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四、重点虚词1、乎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前一个是“在”;后一个是“比”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吗”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语气助词,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2、而人非生而知之者/犹且从师而问焉/择师而教之表承接吾从而师之表递进惑而不从师/而耻学于师/小学而大遗表转折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表并列则群聚而笑之表修饰如是而已与“已”连用,表陈述语气3、之古之学者必有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古之圣人/今之众人/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彼童子之师助词,的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提宾标志(或取消句子独立性)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吾从而师之/择师而教之/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则群聚而笑之。
《师说》知识点总结一、通假字1 、者,所以道受解惑也2 、或焉,或不焉通“授”,授通“否”,不愿二、古今异1 、古之学者必有古,求学的人;今,在学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 、者,所以道受解惑也古,用来⋯⋯的方法等;今,表因果关系的。
3 、吾从而之古,跟随他而且;今,表示果或一步的行。
4 、今之众人古,一般人;今,大家,多人。
5 、圣人之所以圣古,⋯⋯原因;今,表因果关系的。
6 、小学而大古,小的方面学;今,儿童、少年行初等教育的学校。
指研究文字、、音韵的学。
7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古,不一定;今,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三、重点1、古之学者必有道之不也久矣吾从而之吾道也名,老名作,从学意用法,以⋯⋯名作,学2、者,所以道受解惑也道之不也久矣六皆通之zhu,授,流àn,名,解文的著作3、道道受解惑也道之所存,之所存也道之不也久矣道相似也名,道理名,道名,尚名,(懂得的)道理4、惑惑之不解形容作名,疑惑而不从形容作,遇到疑于其身也,耻焉,惑矣形容,糊涂四、重点虚1、乎生乎吾前,其道也固先乎吾/ 生乎吾后,其道也亦先乎吾介,相当于“于”,前一个是“在”;后一个是“比”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气助,表反,“ ”嗟乎!道之不也久矣气助,表感,与“嗟” 用,“唉”其皆出于此乎气助,表揣,“ ”或“吧”人非生而知之者/ 犹且从而焉/ 而教之表承接吾从而之表惑而不从 / 而耻学于 / 小学而大表折授之而其句者表并列群聚而笑之表修如是而已与“已” 用,表述气3、之古之学者必有/ 道之所存,之所存也/ 古之圣人 / 今之众人 / 圣人之所以圣,愚人之所以愚 / 彼童子之助,的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道之不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矣/ 道之不复,可知矣助,取消句子独立性句之不知,惑之不解助,提志(或取消句子独立性)人非生而知之者代,指代知、道理等吾从而之 / 而教之 / 授之而其句者/ 群聚而笑之。
之/ 六皆通之作以之代,他(),它()巫医百工之人/ 士大夫之族 / 郯子之徒指示代,,一4、其其惑也,不解矣/ 非吾所其道解其惑者也指示代,那些其道也固先乎吾/ 其道也亦先乎吾/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矣/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矣 / 于其身也 / 余嘉其能行古道/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其子代,他,他/ 授之而其句者/ 吾未其明也/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其不及孔子代,他的,它的其皆出于此乎气副,表揣气,大概其可怪也欤气副,与“也欤”配合表反气,相当于“ 不是⋯⋯?”“ 道⋯⋯?”5、于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不比于弟子比而耻学于 / 学于余向皆出于此乎从于其身也于不拘于表被,被6、也者,所以道受解惑也与“者” 用,表判断气道之所存,之所存也/ 非吾所其道解其惑者也表判断气其惑也,不解矣 / 吾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于其身也,耻焉停其道也固先乎吾/ 其道也亦先乎吾/ 道之不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矣/ 人,其出人也矣/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矣表停吾未其明也/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表述气其可怪也欤气助,与“欤” 用,加气表古之圣于其身也,耻焉,表折曰曰弟子云者,群聚而笑之/ 之,曰 / 三人行,必有我,表承接位卑足羞,官盛近表并列。
《师说》知识点归纳(完整全新——学生版)班级姓名一、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或师焉,或不焉。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义: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2.是故圣益.圣,愚益愚3.于其身.也,则耻师焉4.小学而大遗.5.士大夫之族.6.今其智乃.反不能及7.六艺经传,皆通.习之8.作《师说》以贻.之三、解释下列句中画线词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今义: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义:今义:3.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古义:今义:4.吾从而师之。
古义:今义:5.今之众人。
古义:今义:6.小学而大遗。
古义:今义:7.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今义:四、指出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现象:(1)吾师.道也(2)吾从而师.之(3)而耻.学于师(4)孔子师.郯子(5)其下.圣人也亦远矣(6)小.学而大.遗(7)吾未见其明.也(8)惑.而不从师(9)是故圣.益圣,愚.益愚(10)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五、解释一词多义(实词):1.师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③吾从而师之。
④吾师道也。
⑤齐师伐我。
2.传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③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3.惑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惑而不从师③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4.行①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②余嘉其能行古道。
③必能使行阵和睦④则知明而行无过也⑤行弗乱其所为5.复①师道之不复可知矣!②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③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④山重水复疑无路⑤不敢出一言以复6.道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③会天大雨,道不通④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⑤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⑥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⑦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⑧废先王之道。
7.解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8.从①惑而不从师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六、解释下面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1.而①吾从而师之吾从而师之②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③人非生而知之者④惑而不从师⑤小学而大遗⑥则群聚而笑之⑦择师而教之⑧如是而已2.之①青,取之于蓝。
②古之学者必有师。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
④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⑤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⑥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⑦作师说以贻之。
⑧彼童子之师。
⑨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⑩.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3.于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善假于物也。
③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④而耻学于师。
⑤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⑥其皆出于此乎⑦不拘于时,学于余。
4.乎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②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③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④其皆出于此乎⑤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⑥呜乎!师道之不复也可知矣!5.其①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③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④其皆出于此乎。
⑤其可怪也欤。
6.则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②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③出则无敌国外患者7. 也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③其为惑也终不解矣④其可怪也欤8.所以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
七、判断下列句子是何种特殊文言句式: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4.吾从而师之。
5.师不必贤于弟子。
6.学于余。
7.耻学于师。
8.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9.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10.不拘于时。
八、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译文:。
2.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译文:2、吾师道,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译文:3、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译文: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惑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译文:5、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译文:6、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於此乎译文:7、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译文:8、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译文:《师说》知识点归纳(完整全新——教师版)一、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同“授”,教授。
)2.或师焉,或不焉。
(不:同“否”,指不从师学习。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义: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岂,难道)2.是故圣益.圣,愚益愚(更加)3.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自己)4.小学而大遗.(丢弃)5.士大夫之族.(类)6.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竟然)7.六艺经传,皆通.习之(普遍)8.作《师说》以贻.之(赠送)三、解释下列句中画线词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义:不一定今义:不需要3.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古义:无论今义:没有,常为否定副词4.吾从而师之。
古义:跟随、而且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5.今之众人。
古义:一般人今义:许多人6.小学而大遗。
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指小学教育的阶段7.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的,今义:因果关系连词四、指出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现象:(1)吾师道也(名词意动,以……为师)(2)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3)而耻学于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4)孔子师郯子(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5)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低于)(6)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7)吾未见其明也(形容词作名词,高明的地方)(8)惑而不从师(形容词作动词,遇到疑难问题)(9)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愚昧的人)(10)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动词使动用法,使……学习)五、解释一词多义(实词):1.师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老师)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从师求学)③吾从而师之。
(以……为师)④吾师道也。
(学习)⑤齐师伐我。
(军队)2.传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传授)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流传)③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3.惑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疑惑)②惑而不从师(有疑惑)③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糊涂)4.行①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走路)②余嘉其能行古道。
(履行,实行)③必能使行阵和睦(队伍,行列)④则知明而行无过也(品行,行为)⑤行弗乱其所为(用行动)5.复①师道之不复可知矣!(恢复)②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再,又)③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再,又)④山重水复疑无路(重复,繁复)⑤不敢出一言以复(回答,回复)6.道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道理,规律)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风尚,传统)③会天大雨,道不通(道路)④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说)⑤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道义,道德)⑥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方法)⑦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取道)⑧废先王之道。
(治国策略)7.解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解答,解释)②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理解)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理解)8.从①惑而不从师(跟随)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自)六、解释一词多义(虚词)1.而①吾从而师之吾从而师之(连词,表顺承,不译)②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并且,同时)③人非生而知之者 (连词,表顺承,不译)④惑而不从师 (连词,表转折,却)⑤小学而大遗 (连词,表转折,但是)⑥则群聚而笑之 (连词,表修饰,不译)⑦择师而教之(连词,表顺承,不译)⑧如是而已(与“已”连用,表陈述语气,而已,罢了)2.之①青,取之于蓝。
(代靛青)②古之学者必有师。
(的)③人非生而知之者。
(指代知识、道理等)④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指代童子)⑤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宾语前置的标志)⑥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⑦作师说以贻之。
(代词,他,指代李蟠)⑧彼童子之师。
(的)⑨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⑩.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音节助词)3.于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从,比)②善假于物也。
(介词,表对象,可不译)③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比)④而耻学于师。
(向)⑤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对于)⑥其皆出于此乎(从)⑦不拘于时,学于余。
(被,向)4.乎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对)②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介词,相当于“于”,前一个是“在”的意思;后一个是“比”,表比较)③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吗”)④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⑤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语气助词,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⑥呜乎!师道之不复也可知矣!(表感叹,与“呜”连用,译为“唉”)5.其①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代词,他,指代“生平吾前”者)③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代词,他的)④其皆出于此乎。
(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⑤其可怪也欤。
(副词,与也“欤”配合表反问语气,相当于“这不是……吗”)6.则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却)②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就)③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如果)7. 也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末语气助词,与“者”连用,表判断)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③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④其可怪也欤(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8.所以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用来……的)②圣人之所以为圣。
(……的原因)七、判断下列句子是何种特殊文言句式: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判断句)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判断句)3.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
(省略句)4.吾从(之)而师之。
(省略句)5.师不必贤于弟子。
(状语后置句)6.学于余。
(状语后置句)7.耻学于师。
(状语后置句)8.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定语后置句)9.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宾语前置句)10.不拘于时。
(被动句)八、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译文: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
2.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译文: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2、吾师道,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译文: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们的年龄是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3、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译文: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惑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译文:(一方面)不通晓句读,(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有看出那些人是明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