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复杂地质条件下的隧道设计与施工(关宝树)
- 格式:ppt
- 大小:32.67 MB
- 文档页数:29
复杂地质条件下大断面隧道施工技术研究报告评审技术文件之一复杂地质条件下大断面隧道施工技术研究总报告集团有限公司二00 年月一、概述1、工程简介某市地铁某号线第七合同段全长1.834公里。
由某路站~某某站区间、某地铁站、某地铁站~环岛站区间三部分组成。
设施工竖井3座。
区间隧道均为暗挖,由于设计与3号线联络线、存车线和交叉渡线的需要,区间隧道断面复杂多变,共设计13种断面。
其中某路站~某某站区间右线325m范围内集中设计11种断面形式(见表1)。
复合式衬砌,大管棚和小导管超前支护,格栅钢架、钢筋网、喷混凝土初期支护,C30钢筋混凝土二次衬砌。
区间隧道埋深8~10m,穿越城市公园,隧道边界距城市小河0.5~9.0m,隧道经过地段下穿5处建构筑物:新江南大酒店、加油加气站、车辆管理所办公楼、机械研究所的索塔拉锚基础和河道疏浚工程暗河。
3、地质情况区间隧道地层主要为粉细砂层和粉质粘土层,根据铁路隧道设计规范,为Ⅺ级围岩,属于松土和普通土。
4、地下水情况地下水有台地潜水和层间潜水,水位较高,接近自然地面。
施工时采取降水措施,水位降至隧道底板1.0m以下,确保隧道在无水状态下施工。
二、工程特点1、区间设计断面多达13种,属典型的大断面洞群段落,采用6种施工方法,不同施工方法间转换多,断面间接口多。
2、区间1-1断面为三连拱隧道,埋深浅,跨度达22.5m,施工步序多,施工难度大。
3、区间下穿多种建筑物和管线,要求地面沉降量控制在30mm内,地表沉降要求严格。
隧道隆起量控制在10mm内。
三、关键技术1、地铁三连拱浅埋隧道施工效应分步模拟分析技术区间1-1断面为三连拱隧道,结构扁平,处于浅埋粉细砂地层,施工中隧道结构所受荷载加大,结构应力集中比较单拱隧道更趋复杂化,隧道成型和围岩稳定性控制的难度增大,稍有不慎,极易造成围岩过度变形,威胁区间管线和地表建筑物安全,甚至坍塌,严重影响施工进度和质量,因此选择合理的开挖方式和支护参数,保证围岩和结构的稳定极其关键。
隧道修建需着重关注的工程地质条件作者:陈树峰胡鹏来源:《武汉科技报·科教论坛》2013年第07期【摘要】围岩地质条件对隧道建设有着重大影响,隧道在开挖过程中会遇到滑坡、崩塌、泥石流、岩爆、岩溶。
综合阐述公路隧道施工过程中的常见地质灾害及其防治措施。
【关键词】公路隧道;工程地质条件及预防措施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隧道建设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隧道在规模和技术水平上都上了新的台阶。
大量的隧道工程投入建设,许多地质问题也集中的爆发出来,工程建设带来很大影响。
因此针对不良地质条件隧道的设计与施工显得越来越重要。
不良地质条件有指滑坡、崩塌、岩堆、偏压地层、岩溶、高应力、高强度地层、松散地层、软土地段等不利于隧道工程施工的不良地质环境。
本文主要阐述这些问题的现象及特点,以便定性地辨别地质灾害;同时也列举了灾害的防治及处理措施,为隧道设计施工提供参考依据。
一、滑坡、崩塌、泥石流(一)现象及特点滑坡是指山坡在河流冲刷、降雨、地震、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下,土层或岩层整体或分散地顺斜坡向下滑动的现象。
这种灾害的特点是瞬间性,面积大,动量大,破坏性极强。
泥石流是指在降水、溃坝或冰雪融化形成的地面流水作用下,在沟谷或山坡上产生的一种挟带大。
量泥砂、石块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其比重大,冲击力大,能移动并携挟巨石,冲击山体,形成巨大的破坏。
有些公路隧道难以避开滑坡、崩塌发育地区或泥石流沟。
滑坡、崩塌和泥石流对隧道的施工和隧道的稳定都构成了威胁。
(二)防治措施若滑坡为坡残积土沿基岩顶面滑动,滑坡后基岩裸露,且处于暂时稳定状态,推断进一步发展与扩大的可能性甚小,边坡不高,则宜以路堑方案通过。
采用抗滑桩和挡护结合整治的措施,并设天沟与渗沟拦截地表水和排除地下水。
如果滑坡沿开挖临空的坡脚滑出,滑面随开挖深度而变化,说明岩性软弱,不宜继续下挖,宜改用隧道和明洞通过。
如果滑坡地段是由于开挖失去平衡,加之雨水下渗,古滑坡复活,产生顺层推移式滑坡,则宜采用在滑体上部清方减载,回填反压,在滑体下部增加抗滑力。
《隧道施工技术》教学大纲课程编号:631052课程名称:隧道施工技术课程英文名称:Tunneling excavation Technology课程类别:专业教育课课程性质:必修课学时(理论):48学分:3开课学期:五选用教材:《隧道施工技术》,代树林等,自编教材主要参考书:1.陈建平、吴立,地下建筑工程设计与施工,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3.1 ;.关宝树、杨其新,地下工程概论,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6 ;2.黄成光,公路隧道施工,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8 ;.陈韶章、陈越、张弥,沉管隧道设计与施工,科学出版社,2002.5 ;3.井巷工程施工手册,煤炭工业出版社,1979.11 ;.曹善华主编,建筑施工机械,同济大学出版社,1991年。
4.倪寿璋编,工程机械基本知识,人民交通出版社,1984年。
5.《隧道施工》于书翰、杜谟远,人民交通出版社,1999.6一、中英文课程简介:中文:本课程为隧道与地下工程研究方向主干专业课程,内容包括各种隧道工程的施工方法、施工技术和施工管理方面的理论、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山岭隧道开挖方法、钻眼爆破设计理论和施工技术、初期支护类型和施作方法、二次衬砌施作方法、施工过程的通风和压缩空气供应、不良地质地段和特殊地质地段施工方法和技术、地铁的主要施工方法和技术、水底隧道施工方法等。
本课程的授课对象为掌握一定的基础和专业基础课程理论知识的隧道与地下工程研究方向的本科生。
学生掌握这些技能后,可在矿山、基础工程、隧道与地下工程领域施展自己的才华。
英文:This course is for tunnel and underground engineering research direction of backbone of the professional courses, including a variety of tunnel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method,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and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theory, basic knowledge andprofessional skills. Through the studying of this course, make students master the mountain tunnel excavation method, drilling and blasting design theory and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the initial support types and construction method, two lining construction process,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ventilation and the compressed air supply, adverse geological sites and special geological section, construction method and technology of subway main the construction method and technology, underwater tunnel construction method. This course is designed for grasping some basic and professional basic course of theory of knowledge in the tunnel and underground engineering direction of undergraduates. Students to master these skills, can display their talent in the mines, foundation engineering, tunnel and underground engineering.二、课程目的、性质与任务《隧道施工技术》课程是联系设计蓝图与实体工程间的纽带和桥梁,是以教会学生将设计图表转化为隧道与地下工程实体工程的各环节施工方法、施工工艺和施工组织为其教学目的的专业主干课程。
复杂地质条件下铁路隧道修建技术与对策肖广智(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工程管理中心,北京100844)摘要:结合既有铁路隧道工程经验,针对高地应力软岩大变形、岩爆、活动断裂带、高地温、高压富水断层等典型复杂地质条件,分析其特点并提出修建技术对策。
高地应力软岩的特点是围岩变形量大、变形速率高、变形持续时间长,主要对策为主动控制围岩变形、机械化施工、优化工艺工法、快速封闭成环等;岩爆的特点是预测难度大、对施工安全和工效影响大,主要对策为微震监测、释放地应力、加强支护、设备和人员防护等;高地温的特点是恶化作业环境、降低工效,主要对策为按照温度分级采取洒水、加强通风、冰块或机械制冷等降温措施;活动断裂带的特点是地质破碎、断裂带错动直接破坏结构,主要对策为大刚度环形衬砌、预留变形及补强空间、组合宽变形缝等;高压富水断层的特点是施工易产生突泥突水,主要对策为加强超前地质预报、超前泄水、加固地层、加强支护等。
相关修建技术对策可为川藏铁路隧道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川藏铁路;高地应力;软岩;岩爆;高地温;活动断裂带;高压富水断层;修建技术中图分类号:U4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683X(2020)12-0035-08 DOI:10.19549/j.issn.1001-683x.2020.12.0350引言近年来,随着铁路隧道建设数量和规模的不断扩大,铁路隧道修建技术也在逐步提高,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隧道大国和隧道强国[1]。
赵勇等[2-3]通过工程试验和现场实践研究提出软岩大变形铁路隧道的变形机制和处治措施,在贵广铁路天平山隧道得到成功应用;韩侃等[4]依托拉林铁路巴玉隧道分析岩爆典型特点,确定防治岩爆的动态施工技术;雷俊峰[5]从拉日铁路吉沃希嘎典型地热隧道产生高地温的原因与特征着手,从多个方面制定工程对策;耿萍等[6-7]通过数值计算和工程试验,研究穿越活动断裂带的隧道响应特性和设防措施;张金夫等[8]在大瑞铁路大柱山隧作者简介:肖广智(1964—),男,正高级工程师。
复杂地质条件下铁路隧道施工关键技术研究随着我国高铁建设的不断发展,铁路隧道施工技术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复杂地质条件下的铁路隧道施工一直是工程领域中的一个难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一直在进行技术研究和实践探索。
本文将重点介绍复杂地质条件下铁路隧道施工的关键技术研究情况。
一、复杂地质条件下的挑战在一些山区或地质条件复杂的地区,铁路隧道的施工面临着许多挑战。
地质条件的不确定性使得工程施工难度加大。
地质构造复杂、断裂带多、岩体结构不稳定等问题都会给施工带来很大的困难。
地下水的问题也是铁路隧道施工中不可忽视的因素。
复杂地质条件下隧道施工过程中,地下水的渗透和涌水问题往往成为制约隧道施工的主要难题。
地质灾害风险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隧道施工的复杂性,如地质泥石流、滑坡、地下水涌出等灾害,往往会给施工带来不小的困扰。
针对上述挑战,专家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提出了一系列关键技术,旨在解决复杂地质条件下的铁路隧道施工问题。
1. 地质勘察与监测技术地质勘察是铁路隧道施工的第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
在复杂地质条件下,准确了解地质情况对于后续的隧道设计和施工具有重要影响。
专家学者们提出了一系列先进的地质勘察技术,如遥感技术、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地下水勘察技术等,以提高地质勘察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地质监测技术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通过实时监测隧道施工现场的地质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处理,可以有效减少施工中的地质风险。
2. 隧道支护技术在复杂地质条件下,隧道的支护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专家学者们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的支护技术,如喷射混凝土支护、锚杆支护、预应力锚索支护等。
这些支护技术在提高隧道施工的安全性和稳定性的也为后续的隧道设计和使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在复杂地质条件下,隧道掘进技术也是铁路隧道施工中的一个难点。
针对这一问题,专家学者们提出了一系列先进的隧道掘进技术,如盾构隧道掘进技术、硬岩隧道掘进技术、软岩隧道掘进技术等。
复杂地质条件下铁路隧道工程施工技术探讨摘要:铁路隧道工程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工程。
城镇化背景下,城市人口数量增加,城市规模扩大,城市与城市间的交流日益密切。
其中,铁路隧道工程是城市建设和区域联系中的重要基础设施,需保证铁路隧道工程的质量。
具体来看,铁路隧道工程施工中一般会面对很多复杂的地质条件,包括但不限于软弱围岩、岩堆、滑坡、顺层、顺层偏压、特殊岩层等,严重影响了铁路隧道工程的质量和安全性。
当务之急需针对性做好施工技术的创新,提高解决复杂地质条件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复杂地质条件;铁路隧道工程;施工技术1复杂地质条件对铁路隧道施工的影响我国南北方差异大,地形地貌不一,形成了差异性较大的地质条件,给铁路隧道施工造成极大影响,不仅需要跨越山峰、峡谷等各类高程障碍,还需要跨过河流、湖泊等平面障碍,施工周围的地质条件差,需要面对高温、熔岩、放射性气体、滑坡、特殊岩层等不良地段,施工过程中很容易出现高地温灾害、塌方、围起岩变形甚至瓦斯爆炸等各类突发性工程灾害,引起安全事故。
与此同时,事故周边地质环境特殊,需要下穿多种地段,易发生施工坍塌、地表结构破坏等,引起人员伤亡,造成施工停滞,导致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耗费,造成经济损失,并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如此风险性高、突发性强的复杂地质条件下施工,施工技术尤为重要。
2隧道施工经常出现的地质情况2.1大型裂隙地段在实际工程中,隧道工程的地质情况十分复杂,尤其大断层是相当常见的。
通常,由于受到地基塌方、结构渠道涌水、水力等多种外界条件的影响,导致结构破裂失效的可能性增大。
尤其是在隧洞开挖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断层问题,这种断层的地质结构和情况较为复杂,存在着很大的危险性,在实际中不仅会对工程的整体安全带来极大的威胁,也会从某种意义上影响项目的整体进度。
由于大断裂区的地质结构范围很广,岩体具有丰富的水特性,因此在工程建设中极有可能出现涌泥、涌水等问题。
而在这样的地质结构中,由于地下的活动较为活跃,使得整个隧道的内部结构更加难以进行。
复杂地质条件长大隧道施工技术研究概述1.1 前言隧道是一种修建在地下,两端有出入口,供车辆、行人、水流及管线等通行的工程建筑物[1]。
OECD(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1970年隧道会议综合各种因素对隧道所下的定义[2]:“以某种用途、在地面下用任何方法按规定形状和尺寸修筑的断面积大于2m2的洞室”,均称之为隧道。
近代隧道兴起于17世纪的运河时代,从这一时期起,欧洲陆续修建了许多运河隧道。
1820年前后,随着铁路运输的兴起,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以及之后的美国和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先后开始修建铁路隧道。
到目前为止(2000年的统计数据),世界各国铁路网上的隧道近10000座,总长超过12000 km(约占世界铁路总长的10%)。
目前隧道主要分布在中国、日本、意大利、法国、美国、英国、挪威、瑞士、德国、奥地利和加拿大等国,其中,有超过总长1/3的隧道是20世纪50年代后在中国和日本的铁路线上建成的[3]。
我国第一条铁路隧道是1890年建成的台湾狮球岭隧道,1903年建成第一座长度超过3 km的兴安岭隧道。
截止2003年年底的统计资料表明,中国大陆上已建成的铁路隧道有7400余座,总长约4200km;公路隧道1970余座,总长度近1000km;已建成运营的城市地铁总长近200km。
据初步统计,“十五”计划期间铁路、公路、水利、城市地铁轻轨等领域合计约有总长3000km隧道工程需要修建[4-5],每年新增铁路、公路隧道350km以上,其中长度大于10km/座的隧道约占10%。
因此,中国是世界上隧道和地下工程最多、最复杂、今后发展最快的国家[3-6]。
长期以来,我国根据隧道所在的位置的不同将隧道分为山岭隧道、水底隧道和城市隧道三大类。
对山岭隧道的建设,根据隧道长度将隧道区分为特长隧道、长隧道、中长隧道和短隧道,划分标准如下[2]:(1)全长10000m以上为特长隧道;(2)全长大于3000m小于10000m为长隧道;(3)全长大于500m小于3000m为中长隧道;(3)小于500m为短隧道。
复杂地质条件下铁路隧道施工关键技术分析摘要:对复杂地质的重视,是铁路隧道施工的核心关键问题,只有加强对复杂地质条件下的铁路隧道施工技能的开展,才干保证铁路隧道施工的顺利完成。
浅埋偏压给隧道施工带来的问题是易构成施工地质变形,且地质变形的起伏相对较大,速度较快,短时间内可构成很多的人员伤亡,安全事端损害程度大。
关键词:复杂地质条件;铁路隧道施工;关键技术1浅埋偏压隧道技术特点与其他隧道比较,浅埋偏压隧道埋深相对较浅,其覆盖层较浅,致使浅埋偏压速调难以独立成拱,易构成地表沉陷或塌方,在施工过程中简单由于地表丢失致使地表移动,不只会对铁路隧道施工构成严重损害,还会对周边环境构成极大损害。
如隧道施工过程中支护、开挖、排水、衬砌等施工期间遇到浅埋偏压带来的地质灾害,不只会大幅增加施工技能难度,还会严重影响施工质量。
因而,战胜浅埋偏压地质条件带来的地质灾害,势在必行。
要活跃采纳有用的应对办法,依据浅埋偏压地质条件特色拟定有用的应对计划,尽可能防止突发性事端的发作。
在浅埋偏压隧道施工之前,一定要充沛把握该地的地质情况,并对观测成果进行剖析和研讨,对可能发作的疑问拟定一套具体的应对战略,当地质灾害真的发作时能及时采纳有用的处理计划,在最短的时间内处理地质灾害发作源,最大化下降损害程度。
2复杂地质环境中隧道施工方法在复杂地质环境下,铁路隧道施工方法的选用对围岩稳定、施工安全、施工进度等会造成严重的影响。
因此,必须综合考虑施工方法的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等因素,进而选取合适的施工方法。
2.1全断面开挖施工法该方法是铁路隧道开挖的常用方法,其主要特点是施工效率高、开挖速度较快、工序简单、对周围环境造成的影响小、施工作业面空间比较大、施工场地充足,同时具有便于大型机械设备施工的场地。
但该方法也存在许多缺点,比如对机械化要求的程度比价高、人员和机械的组织要求比较严谨,并且该方法对各工序的进度要求比较严格,其中任何工序出现问题都会影响整体进度。
复杂地质条件下铁路隧道施工技术研究发布时间:2022-12-21T01:42:41.781Z 来源:《工程管理前沿》2022年16期作者:宋文学[导读] 本文对复杂地质条件下铁路隧道施工技术进行了研究,针对浅埋偏压、膨胀性、岩溶等不同地址条件的铁路隧道施工技术分别进行了论述。
宋文学中国水利水电第三工程局有限公司陕西西安 710024 摘要:本文对复杂地质条件下铁路隧道施工技术进行了研究,针对浅埋偏压、膨胀性、岩溶等不同地址条件的铁路隧道施工技术分别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复杂地下;铁路隧道;施工1 引言我国拥有十分多样的地形类型,地质条件较为复杂,存在显著的多元性与差异性,极易对铁路隧道施工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主要影响因素为施工现场地质条件的脆弱性(岩石硬度过低、地质运动频繁且活跃等)与地质条件的特殊性(存在暗河、地下洞穴等地质结构)[1]。
基于此,为能够有效降低复杂地质条件对铁路隧道施工的负面影响,相关参建各方必须充分明确铁路隧道施工现场的地质条件,采取对应的施工技术,并加强相关的施工管理,从而确保整个工程施工的安全性与有效性[2]。
2 浅埋偏压地质条件下铁路隧道施工技术在实际的铁路隧道施工过程中,浅埋偏压地质是导致工程施工困难的关键因素之一。
当遇到浅埋偏压地质情况时,为了可以更好地改善铁路隧道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在极大程度上消除由于掩埋而产生的潜在安全风险,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应做到以下几点[3]:(1)全面掌握浅埋偏压地质条件的具体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铁路隧道施工方案;(2)科学整合特定的结构系统与施工过程,对浅埋偏压地质结构的变形进行有效监测,且对地质变形程度与速度进行充分评估,从而尽最大可能降低安全施工造成的不良影响[3];(3)由于浅埋偏压隧道施工中存在较为浅薄的覆盖层,这就很难独立成拱,也会出现地表沉陷、滑坡、地表失稳等问题,大大降低了总体铁路隧道工程的质量,影响周围环境,故而施工单位需要结合浅埋变形隧道的具体情况,构建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建立完善的施工监督与技术控制机制,并结合具体的地质条件来编制出切实有效的施工方案,还应结合施工现场土壤含水率建设完整性的排水工程,保证岩层的可靠性,对发生的裂缝与塌陷区进行及时填补,从而确保地基的稳定性。
隧道工程施工要点集水的问题对隧道施工和运营后的维养护有重大影响因素之一的就是隧道涌水隧道施工时发生的涌水不仅对作业环境有影响,也回是障子面不稳定,影响锚喷混凝土的施工质量。
特别是在有大量高压涌水的情况下,常常酿成重大事故。
事故的发生必然要改变施工方法、增加辅助工法,致使工期拖后、工程费用增加等。
隧道涌水的问题,整理如表所示。
隧道开挖中的涌水问题 掌子面开挖中或支护完成之前,掌子面保持一定时间的自稳是隧道施工方法的前提。
次自稳性,主要是与构成掌子面地质的力学强度特性有关。
在掌子面因渗透压而会出现崩塌流出等现象,使其强度降低。
特别是在未固结的围岩中,因初始强度低,伴随涌水会造成掌子面坍塌现象。
在未固结围岩中,如降低水位过度,会出现干燥流沙现象。
根据地质条件,考虑其渗透性,在可能的凝聚力的条件下,调整和控制含水比是很重要的。
掌子面有涌水时,涌水易向支护底部集中而妨碍作业,同时使底部围岩劣化,因底部压密而造成支护变异和断面异常等。
侧臂有涌水时,喷混凝土会粘附不良,或不能施工。
对一定程度的涌水,可增加速凝剂的添加量,或采用金属网等,提高混凝土的粘附性。
因施工后的涌水冲刷,会在衬砌与围岩之间形成空洞等附着不良现象,要十分注意。
施工时,将涌水部分集中进行排水是很重要的。
周边涌水是造成施工效率大幅度降低的汇总要原因。
涌水一般向隧道坡度低的一侧流动,在逆坡施工时,需要强制排水。
在易于泥化的地质条件下,不能利用坡度排水,需要配置组后的水泵。
对土法的大量涌水,要增加辅助设备。
从竖井或斜井开挖时,要有独立的排水电源,并准备好预备电源。
因涌水使路基地层劣化,施工效率降低,重型机械的行走不安全等,这是造成洞内事故的直接原因。
必须对洞内排水给予足够注意。
空隙水会降低围岩的内摩擦角,危及掌子面的自稳性,渗透水流也会造成细粒流失的现象。
涌水的冲刷会在喷混凝土的背后造成空洞,而在以后的水的作用下,空洞会逐渐扩大,造成隧道变异和二次衬砌质量降低。
复杂地质条件下隧道施工技术和安全管理摘要:随着我国相关经济的发展,使得隧道施工保护的措施愈加完善,为有效提高复杂地质条件下隧道施工措施的实际应用效果,需对目前所存在的隧道施工环境类型进行分析,包括滑坡、泥石流等可预测的自然灾害,并针对性地制定出更加适合有效防治的应用措施,以提升施工技术的应用效果,并将原有的施工局限性进行有效完善,从而提高其在复杂地质条件的实际应用效果。
本文就复杂地质条件下隧道施工技术与安全管理进行简单的分析与讨论,希望能为接下来的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帮助与参考。
关键词:复杂地质条件;隧道施工;技术与安全管理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对交通工程的施工效率得到稳步提升,但也意味着施工技术需结合复杂地质条件随机应变,提高整体隧道施工的安全系数,不同类型的地质条件对于隧道施工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施工技术不当可能会使岩体地质表层出现坍塌等较为严重的状况,由此,根据隧道施工的成因进行有效分析,并从中制定相对应的解决措施,建立健全管理体系,才能够有效降低由于自然灾害而引起的经济损失,达到保护我国隧道施工工程和国家财务的目的。
1复杂地质条件与隧道施工的简要分析1.1复杂地质条件的简要讨论从我国相关地质勘察部门发觉过度开采对沿途自然环境的破坏可能会影响今后的人类发展,有效促使中国复杂地质条件研究得到有力发展。
虽然在研究体系形成的过程当中已经建立了部分完整的管理体系,但时代变化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以及复杂地质条件的研究领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若仅是采用传统的地质勘察措施,将无法使复杂地质条件的信息进行最大化呈现。
通常而言,复杂地质条件主要分析为对岩土层的相关参数进行采取并对该环境进行建模分析,利用专业软件工程来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模型完善。
在现阶段,复杂地质条件的研究可分为两大类,其一为自然灾害,其二为人为引起的灾害。
不可预测的自然灾害所,此类灾害发生快速而迅猛,无法做到准确预测,只能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来进行有效防范。
基于复杂地质条件下铁路隧道施工技术研究发布时间:2023-03-28T05:57:45.297Z 来源:《建筑创作》2023年1月1期作者:王冠淇[导读] :铁路工程的建设水平是国家现代化发展的象征。
在我国的铁路工程建设中,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地质情况,会存在不同的施工难度,在一些地质条件相对复杂的区域进行工程项目建设时,除了需要穿山越岭,还需要满足多样化地质基础条件的调整,最终满足铁路建设要求。
王冠淇中交一公局集团有限公司华中公司湖北武汉 430000摘要:铁路工程的建设水平是国家现代化发展的象征。
在我国的铁路工程建设中,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地质情况,会存在不同的施工难度,在一些地质条件相对复杂的区域进行工程项目建设时,除了需要穿山越岭,还需要满足多样化地质基础条件的调整,最终满足铁路建设要求。
在复杂地质环境下,铁路隧道工程施工的难度会大幅度增加,需要解决的问题增多给施工带来了困扰。
基于此,本文针对复杂地质条件下的铁路隧道施工技术应用进行分析,仅供参考。
关键词:铁路隧道;复杂地质条件;施工技术中图分类号:U25 文献标识码:A引言随着我国铁路建设事业的进步,高速铁路逐渐兴起,高速铁路项目建设给我国的铁路网发展带来了较大支持。
在复杂地质条件下进行施工时,施工技术应用也有了明显进步,面对着复杂的地质条件,在施工过程中容易出现坍塌、滑坡等,危及到施工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
因此,在复杂地质条件下,想要满足铁路隧道施工技术的合理应用,必须要做到对技术应用情况的分析,满足铁路建设基本情况,积极解决在施工中面临的难点,为我国的铁路事业发展奠定基础。
1 复杂地质条件下高速铁路隧道施工的难点第一,地质问题。
在铁路隧道的施工过程中,由于一些地区存在着复杂地质情况,比如,围岩薄弱,这部分围岩在施工过程中稳定性非常差,会影响到铁路隧道的施工安全,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施工的难度。
另外,在施工过程中还存在着深部岩石探测等问题,在深部地质岩层施工过程中,面临着高陡构造、山前构造等难题,钻进也非常困难,需要在施工过程中对压力异常、塑性流变等问题进行分析,解决复杂地质问题给施工带来的困扰,满足工程项目的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