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30课《诗四首》(第1课时)导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45.00 KB
- 文档页数:4
第 30 课诗四首(第1课时)【学习目标】1.通过查找资料,了解诗歌《归园田居(其三)》《使至塞上》的作者及创作背景。
2.反复诵读,结合注释透彻地了解字句的深层含义,对诗句进行赏析;体会诗中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
3.能背诵并默写诗歌。
【体验学习】【朗读交流】荒秽.()荷.锄()草木长.()逢侯骑.()二.知人论诗,走近作者:Array 1. 说说陶渊明:2.说说王维:三.朗读比赛,我最棒!【新知探究】★探求一:结合注释,译读诗歌,理解《归园田居》内容。
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探求二:结合注释,译读诗歌,理解《使至塞上》内容。
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综合提升】1. 品。
的词、句及理由。
2. 背。
【当堂检测】1、《归园田居》中抒发作者情感的句子是 , 。
2、《归园田居》中描写诗人归田园劳动情景的诗句是: 。
3、《使至塞上》是唐代诗人______的作品,他与 合称“王孟”,是唐代 诗派的代表。
4、《使至塞上》中作者用比喻来暗写自己的遭遇并抒发情感的句子是:5、《使至塞上》中作者描绘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图的诗句是:【学习反思】我们收获了:不足的方面【知识链接】1.《归园田居(其三)》背景:晋义熙二年(406),亦即陶渊明辞去彭泽县令的次年写下的诗歌。
陶渊明因不满当时士族地主把持政权的黑暗现实,任彭泽县令不足三月即辞官归隐。
2.《使至塞上》背景: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蕃发兵攻打唐朝的附属小国小勃律(即今克什米尔北部)。
737年春,节度副使崔希逸将军战胜吐蕃军。
王维奉使出塞犒赏三军,并留作军队判官。
3.赏析名句的方法:①从诗词的内容入手,赏析其蕴含的生活哲理。
(内容+哲理)②从诗词的感情入手,赏析作者所体现的健康向上的感情。
(内容+感情)③从诗词的词语入手,赏析作者遣词表现主题的魅力。
山东省济阳县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30课《诗四首》(问题解决课)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山东省济阳县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30课《诗四首》(问题解决课)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山东省济阳县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30课《诗四首》(问题解决课)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诗四首》姓名课题课型时间梁彩星《诗四首》问题解决课学导目标1。
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诗歌。
2.领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体味诗歌的内涵。
3.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导重点及方法1.领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体味诗歌的内涵。
2.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问题预设1. 、《归园田居》为世人展现了一副归隐田园后的惬意生活场景。
请用简洁生动的语言绘“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中所展现的画面.2。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中说道:衣裳沾湿了不值得惋惜,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如何理解“愿”字的含义。
3.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的“直”、“圆"两字用的十分传神,请说说它们的好处。
过程时控学导内容设计情境创设出示问2在上这节课前,我想请同学们做两个选择题.如果摆在你们面前有两条路:A 做官,名利双收 B 做农民,平平淡淡。
题你们会怎样选择?找一二位同学说说自己的看法,教师不作点评。
大家的选择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其实我们都在做同一件事:舍与得。
舍和得之间充满的人的一生,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也曾经做过这样的选择,但不同的是,他选择的是做农民.而且,他这一选择使他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出名的农民之一。
30 诗四首【导学目标】1.反复诵读并默写这四首诗。
2.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领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感受中国古代诗歌文化的独特魅力,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课时计划】2课时。
第一课时赏读《归园田居(其三)》《使至塞上》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
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我研学”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自我研学”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自我研学”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合作探究”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同学们,一个人的性情涵养和想象力的培植主要是凭借什么?是诗歌。
“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发。
”朗读诗歌,我们可以从心灵里感受诗人的所思、所感,朗读诗歌可以让我们的心灵插上翅膀,朗读诗歌可以使我们的心灵得到美的熏陶。
读熟一首诗,在休闲时间里吟诵一下,就像唱歌一样,心灵上能受益无穷。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陶渊明、王维、李白和陈与义四位大诗人的心灵吧!自我研学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理荒秽.(huì) 荷.锄归(hè) 使至塞.上(sài)逢候骑..(hòu jì) 燕.然(yān)2.理解诗歌重点词语。
(1)古今异义衣沾不足惜(古义:不值得;今义:不充足,不够)但使愿无违(古义:只,只要;今义:表转折,但是)(2)一词多义长:①道狭草木长(zhǎng动词,生长)②长河落日圆(cháng形容词,与“短”相对,“长河”指的是黄河)3.作者简介陶渊明(365~427),东晋(朝代)著名诗人。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30《诗四首》课中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习过程】学习《归园田居》(其三)一、导入新课二、熟读课文,正音,划分节奏1.教师范读课文,正音。
2.划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
三、理解内容1.这首诗可分几层意思?2.“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3.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4.自由背诵,检查背诵。
四、思考问题1.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这首诗的画面。
2.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3.齐背课文学习《使至塞上》一、导入新课二、作者介绍三、读课文,划分节奏1.教师范读2.注意字音并自由朗读课文。
3.划分节奏。
四、思考下列问题:1.出使人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出使?出使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2.背诵检查背诵。
五、揣摩语句1.说说“征蓬出汉塞,归燕人胡天”一句的含义,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2.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
3.齐读背诵。
学习《渡荆门送别》一、导入新课二、作者简介三、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
2.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
3.思考下列问题:a.说说《渡荆门送别》一诗的主要内容。
b.抒发作者乡愁的是哪一句?4.自由背诵课文,抽查背诵。
四、研读赏析,思考下列问题:1.写景的句子是哪几句?是按什么顺序描绘的?2.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说理由。
3. 怎样理解本诗的尾联?4.齐读背诵学习《登岳阳楼》(其一)一、导入新课二、作者、背景介绍1.陈与义(1090~1138),宋代诗人。
字去非,自号简斋。
洛阳(今属河南)人。
他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
他的诗歌创作可以靖康之变为界线,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著有《简斋集》。
2.写作背景:陈与义身处两宋之交这样一个国事多艰、时局动荡的时代。
该诗写于“靖康之变”的第三年。
第30课《诗四首》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两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两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3.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4.背诵并默写两首诗。
教学重难点1.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2.背诵并默写两首诗。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陶渊明是我国古代最早的田园诗人。
他的诗歌现存120多首。
最能代表他诗歌创作成就的是田园诗。
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陶渊明对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的向往。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陶渊明的《归田园居》一诗,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堂实录一、积累字音与词语荒秽(huì):杂草丛生。
带月:顶着月亮。
荷(hè)锄:扛着锄头。
道狭(xiá):道窄。
草木长:草木丛生。
沾(zhān):沾湿。
但使:只要让。
愿无违(wéi):不违反自己的意愿。
二、思考问题1.这首诗可分几层意思?2.“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3.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1.全诗写了三层意思: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着;自己的田园之乐。
2.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3.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
三.领悟诗歌的内涵美4.这是陶渊明田园生活的一个剪影,请展开想像,用自己的话描述陶渊明一天的劳动生活情形。
明确:诗人如释重负,告别了那个令人压抑的官场,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园。
来到南山脚下,种下了豆子,但因体力不支,农艺不精,所以草儿盛,豆苗稀。
诗人只好一大早起来就扛着锄头去除草,晚上一直劳作到与星星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衫可解脱了身心束缚的诗人不以为苦,而深深地体味其中的乐趣。
课上小结这首诗流露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归隐农村的自豪之情。
学习《使至塞上》一.诗人及写作背景简介王维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
30.《诗四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并熟练背诵、默写这四首诗。
2.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3.树立热爱祖国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1.有感情的朗读并熟练背诵、默写这四首诗。
2.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知识链接】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一共有五首,这是其中的第三首。
陶渊明的性格既刚正不阿,又适情任性,这使他与尔虞我诈的官场格格不入。
不为“五斗米折腰”使他辞别官场归隐田园。
他对“和平、宁静、美好的”生活向往之情我们在《桃花源记》中领略到。
本诗从表面上看,这首诗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表现的是归隐山林的遁世思想;但把这首诗和其他的诗对比来看,作者的“愿”其实有它特殊的内涵。
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他的诗现存不足400首,其中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一类成就最大。
王维的大多数山水田园之作,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流露出闲居生活中闲逸萧散的情趣,或静谧恬淡,或气象萧索,或幽寂冷清,他也有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的作品,其中写景佳句广为历代传诵不衰,如极富代表性的《使至塞上》就是其中之一。
人们常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来评论诗人兼画家王维的作品。
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
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
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
《使至塞上》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了诗人对不畏艰苦,以身许国的守边战士的爱国精神的赞美;本诗叙事精练简洁,画面奇丽壮美。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李白的诗以抒情为主。
屈原而后,他第一个真正能够广泛地从当时的民间文艺和秦、汉、魏以来的乐府民歌吸取其丰富营养,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独特风貌。
他具有超异寻常的艺术天才和磅礴雄伟的艺术力量。
一切可惊可喜、令人兴奋、发人深思的现象,无不尽归笔底。
杜甫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之评,是屈原之后我国最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0课《诗四首》使至塞上导学案新人教版学习目标1.激发想象和联想,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诗歌的画面。
2.品味诗中精彩的语言,并使之了然于心,成为自己的语言财富。
3.感悟诗歌所蕴涵的复杂情感。
课前预习1.知人论世王维(701-761):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世称“王右丞”,因笃信佛教,有“诗佛”之称。
祖籍山东祁县,唐朝诗人。
今存诗400余首。
受禅宗影响很大,精通佛学、诗、书、画、音乐等,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苏轼评价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慰问,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
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
2.边塞诗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
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
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事。
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
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
3.解释下面字词的含义。
使:塞上:单车:属国:居延:征蓬:烟:长河:萧关:候骑:都护:燕然:4.你能用简单的线条勾勒出这首诗的画面吗?请试一试吧!5.我的疑惑:在预习诗歌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一些疑难问题?如果有,请先把疑难问题记录下来,再在课堂上和老师、同学一起交流,共同解决。
课堂探究1.描绘画面: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画面美。
2.品味语言:找出这首诗中自己最喜欢的字词或诗句,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3.感悟情感:这首诗表达了王维怎样的情感?王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感?请结合具体的词语或诗句进行分析。
课堂检测《使至塞上》1.这首诗作于王维被排挤出朝廷,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赴边途中。
诗题“使至塞上”中“使”的意思是____________,“征蓬出汉塞”一句中“征蓬”的意思是___________。
山东省日照经济开发区三中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0课诗四首》导学案新人教版学习目标:1、了解四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
2、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学习准备:陶渊明的诗歌以崭新的面容、纯朴自然的诗风为我国诗歌领域开辟了一个新天地,以至使“田园诗”从此成为一个流派在诗歌史上独树一帜,其影响经久不衰。
王维(公元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人。
李白(公元701~762),字太白,自号青莲居士。
是我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唐代诗坛最杰出的代表之一,被后人誉为“诗仙”。
李白诗的艺术特色是想像丰富,气势奔腾,风格豪放飘逸。
《渡荆门送别》是诗人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出蜀至荆门时所作。
随着船的移动,两岸的景色像画卷一样展开、变换。
作者很自然地描绘了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
陈与义,字去非,号简斋,是我国宋代著名的爱国诗人。
问题探究:《归园田居(其三)》1、从表面上看,这首诗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作者的“愿”其实有它特殊的内涵,“愿”具体指什么?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3、陶渊明的诗歌语言有什么特点?陶诗用语十分平淡自然,朴质,平淡的口语和醇美的诗意和谐地统一起来,形成陶诗的艺术特点。
《使至塞上》开元二十五年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这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
这首诗所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1、“都护在燕然”:将官正在燕然前线呢!于此戛然而止,有什么好处?给人留下回味的余地。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哪些字用得好?那茫茫无边的沙漠,只有用一个“大”字才能状其景观;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是多么醒目,“孤烟”二字正能状其神韵。
“孤烟”之后随一“直”字,使景物显得单纯简净,直入人心。
“长河落日圆”,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间。
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长”字便自然涌上作者心头。
《诗四首》导案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培养学生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能力,不断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熟读成诵,会默写,体会诗歌达的语言美、意境美。
导入: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从最古老的《诗经》开始,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学习《诗四首》。
一、自主学习(预习案):提出学习要求、建议采用哪些学习方法和学习方式来重点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1.独立自学:(预设重点关注哪些学生、指导哪些学习问题、强调哪些重点任务)(分层次重点关注刘天明、门伟博、王远坤、杨学宇等学生;这些重点的诗句译需要重点掌握达到会背、会写)1、诗人及写作背景简介。
2、指导朗读,力求使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韵律。
(重点)3、学生大声读诗,借助注释,整体感知诗意。
(学生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整体感知诗意。
)4、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诗情画意。
2.合作探究:(预设重点指导哪些组、针对哪些问题点拨、可能产生的问题及如何调整解决、指导分配展示任务)(引导学生赏析、分析;对于学生可能不太理解,教师进一步细致的讲解;根据组别的程度进行分配任务,特别关注较弱的小组。
)(1)《归园田居(其三)》诗的末句“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这里的“愿”具体指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个农夫也比在官场“为五斗米折腰”强。
(2)《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被赞叹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谈谈你对此的认识?抓住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刻画,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感受,叙事写景入画中,幽微难言内心情.(3)《渡荆门送别》颔联与颈联的关系?中间四句对偶本诗工稳,“平野”对“大荒”,“天镜”对“海楼”,佳句佳对。
赋予了江水以人的浓厚的感情,这水情意真挚地把诗人送到楚国。
30、《诗四首》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3、培养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能力,不断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学习过程:前置作业一、基础知识:1、读准字音:晨兴理荒秽.( ) 草木长.(.) 燕.( )2、解释下列词语荷锄:草木长:征蓬:大荒:柳暗花明:无时:4、文学常识《归园田居》的作者是,代诗人《游山西村》选自,作者是,字务观,自号,朝著名诗人《使至塞上》的作者是,朝诗人本诗选自《渡荆门送别》是出蜀时所作,记下了他时的观感和情思课堂探究5.《归园田居》中“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6.“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了什么样的景象?7.《游山西村》中哪两句流传最广?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的?8、“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你是如何理解的?当堂检测四、课内精读(一)、按要求用原文回答9、《归园田居》中写诗人耕种辛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抒发作者愿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10、《游山西村》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写农村一片富足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11、《使至塞上》描绘西北高原黄昏日落景象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诗,回答诗后问题渡荆门山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12.请依次写出这首诗押韵的字:________________13.为下列加粗字选择正确的义项(1)渡远荆门外()A.通过B.载运过河C.渡口D.渡船(2)山随平野尽()A.全B.完C.死D.用力完成(3)仍怜故乡水()A.怜悯B.怜惜C.怜爱D.怜恤14.解释下列诗句画横线的词语(1)江入大荒流:(2)月下飞天镜:(3)云生结海楼:(4)仍怜故乡水:15.对诗的内容、写法理解不符合诗意的一项是( )A.诗的一开头,就以明快的手法点明了此行的特点、途中已经到达的地方以及将要前往的目的地,以至乘坐的交通工具B.诗的颔联景象雄阔,颈联景象瑰丽“荆门外”的山川胜景,兼收笔底尾联抒发诗人作别故土,惜别亲友的诚挚C.全诗以远游起笔,中间写途中所见景色,最后以惜别作结,过渡自然,结构严谨写景用语着字,也独具匠心D.诗中所写景物,既有远景又有近景,远景广阔而雄伟,近景明朗而秀丽,可见诗人很善于摄取自然景物到诗境中来五、拓展迁移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注:最后“王孙”句:《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这里反用其意,言山居特别恬适,隐者自可久留王孙,此指王维16.用简洁的语句概括这首诗歌所描写的内容17.“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描绘了怎样的景色?18.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参考答案:一、1、读准字音:晨兴理荒秽(huì) 草木长(zhǎng) 燕(yān)2、解释下列词语荷锄:扛着锄头荷,扛着草木长:草木丛生征蓬:飘飞的蓬草大荒:广阔无际的原野柳暗花明:柳色深绿,所以说“暗”;花光红艳,所以说“明”无时:没有一定的时间,即随时3、文学常识陶渊明,晋代诗人《游山西村》选自《剑南诗稿》,作者是陆游,字务观,自号放翁,南宋朝著名诗人《使至塞上》的作者是王维,唐朝诗人本诗选自《王右丞集笺注》《渡荆门送别》是李白出蜀时所作,记下了他初次离开故乡时的观感和情思二、4、是指诗人意愿,诗人写劳动生活也是为了表明他终生归隐的意愿,尽管劳动了一天,却不以此为苦,表现了诗人自然朴实的风格5、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画出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6、“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写行路人的感觉,迷茫中突然出现了美好的去处,诗人回忆了来山西村的经历,来到了这个重山复水保护之下,柳树花草掩映下的美丽的村子三、7、大漠无边,有一缕孤烟直上,千里黄河上,落日一派浑圆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的感受,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8、从这首诗可以看出陶渊明诗歌最明显的艺术风格是平淡自然画面是很淡很淡,味道却是很浓很浓,令人胸襟开阔、心旷神怡在这里,不仅流露出诗人对田园风光的由衷喜爱,而且这纯朴、幽静的田园景色与虚伪欺诈、互相倾轧的上层社会形成鲜明的对比四、(一)9、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0、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1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二)12、游;流;楼;舟13.(1)A(2)B(3)C 14.(1)莽莽平原;(2)月亮;(3)海市蜃楼;(4)始终15.D五、16.描写了秋山雨后的月夜17.前句写静景,后句写动景,诗人用动静结合的方法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景观:明月照耀着苍翠的松林,月光透过林木的缝隙泻在林间;晶莹闪亮的泉水在山石上流淌,不时发出淙淙的清音18.从侧面表现了他对官场生活的厌弃。
30 诗四首 班级______ 学习小组 小主人姓名________ 上课时间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后四首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培养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能力,不断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1. 背诵默写诗歌,体会诗歌的内涵。
2. 注意对诗歌中名句的理解。
第一课时学习《归园田居》和《使至塞上》1.读准字音。
荒秽. 荷.锄 属.国 塞.上 草木长.候骑. 燕.然 荆.门 帘.旌 徙倚..2.了解作者及背景《归园田居》 晋义熙元年,陶渊明不满官场的污浊黑暗,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去彭泽县令。
回柴桑归隐。
次年写下了《归园田居》五首著名诗歌。
五首诗分别从辞官场、聚亲朋、乐农事、访故旧、夜欢饮几个侧面描绘了是人丰富充实的隐居生活。
《使至塞上》 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
《使至塞上》所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苏轼评价王维(诗人、画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3.熟读这两首诗,初步感知内容及主题。
课时要点 学习目标 自主学习 重点难点合作探究一、品读赏析《归园田居》1.概述诗意。
明确:南山坡下有我的豆地,杂草丛生,豆苗长得很稀。
清晨我下地松土除草,星月下我扛着锄头回家歇息。
草木覆盖了狭窄的归路,夜露打湿了我的粗布上衣。
衣服湿了又有什么可惜,只求我那心愿至死不移。
2.赏析诗句。
为什么要着意写夕露沾衣? “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 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借夕露沾衣作烘托,抒写诗人归田的愿望。
“愿”指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
3.归纳主旨二、品读赏析《使至塞上》1.概述诗意我轻车简从,将去慰问将士护疆守边,奉使前行,车轮辘辘辗过居延。
恰似路边的蓬草,随风飘转出了汉朝的地界,又似那云际的大雁,翱翔北飞进入胡人的穹天。
只见——灿黄无垠的大沙漠上,挺拔着一柱直冲云霄的孤烟,绵长如带的黄河边,一轮火红的落日显得异常壮丽、浑圆。
三十诗四首第一课时学习导航学习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并熟练背诵、默写这四首诗。
2、品味语言,体会诗歌的内涵。
3、树立热爱祖国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习重点:1、背诵默写诗歌,体会诗歌的内涵。
2、注意对诗歌中名句的理解。
学习难点:树立热爱祖国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1、学生自学完成自主学习。
2、学生自主学习交流并展示合作探究。
3、学生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自主学习我自学我成功一、学习《归园田居》1、简介作者及背景:2、诵读理解:(1)朗读诗文,结合课下注释理解字面意思。
合作探究我探究我快乐A、这首诗记的是哪个季节的劳动生活情形?B、诗人到田间去干什么?干了多长时间?C、第五句中“道”是指什么说的?即是归途,大概也就是来时的路,为什么开头不提,到这里才说它狭而多草木为什么要着意写夕露沾衣?3、赏析诗歌的意境美。
(1)提问:陶诗平淡而又富于情趣,平淡不必多言,你认为“情趣”表现在什么地方?想像“带月荷锄归”等的动人画面。
(2)提问:这首诗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提问:诗的末句“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拓展延伸我反思我收获欣赏陶渊明的另外两首诗: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二、学习《使至塞上》1、简介边塞诗及作者: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
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
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
30 诗四首【学习目标】一、有情感的朗诵并熟练背诵、默写这四首诗。
二、体味语言,体会诗歌的内涵。
3、树立酷爱祖国民族文化的思想情感,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乐趣。
【学习重点】一、背诵默写诗歌,体会诗歌的内涵。
二、注意对诗歌中名句的明白得。
【学习难点】树立酷爱祖国民族文化的思想情感,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乐趣。
【知识链接】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一、作者简介: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
他的祖父、父亲均做过太守一类的官职,但到了陶渊明,家境早已破败。
因为有如此的家世背景,陶渊明青年时期既好读六经,有大济苍生的宏愿,又厌恶世俗,酷爱纯净的自然。
他自29岁收仕,作过州祭酒、参军一类小官。
后因仕途坎坷,又不耐烦“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宋书·隐逸传》),更愤慨于南北士族的兼并非厌,王恭、司马道子、桓温、刘裕等人的篡乱相替,陶渊明于41岁毅然辞去在任仅80余日的彭泽县令,回柴桑归隐。
尔后直至他逝世的23年间,以耕读自娱,未再入仕。
陶渊明的田园诗要紧见于他的组诗《饮酒》《归园田居》《拟古》《和郭主簿》等。
陶渊明的诗歌,以歌咏田园生活的占多数,后世称他为田园诗人,他的五言诗成绩最高。
诗歌意境平和、静穆、深远,在中国诗歌史上有着重腹地位。
他那种淡泊明志的人一辈子态度,对念书人的阻碍很深。
二、背景资料:晋义熙二年,亦即陶渊明辞去彭泽令后的次年诗人写下了《归园田居》五首闻名诗篇。
这是诗人辞旧我的别词,迎新我的颂歌。
它所反映的深刻思想转变,它所表现的精湛圆熟的艺术技术,不仅为从来研究陶渊明的学者所重视,也使广大陶诗爱好者为之倾倒。
《归园田居》五首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其因此是如此,不仅在于五首诗别离以辞官场、聚亲友、乐农事、访故旧、欢夜饮几个侧面刻画了诗人丰硕充实的隐居生活,更重要的是,就其所抒发的情感而言,是以质性自然、乐在其中的乐趣贯穿着一组诗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