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专科学校教案中医药学概论
- 格式:doc
- 大小:54.50 KB
- 文档页数:8
探讨中医药学概论的教学方法《中医药学概论》是高职高专院校药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内容博大精深、抽象难懂。
为了有效组织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就中医药学概论教学方法做一探讨。
标签:中医药学概论教学方法探讨中医药学概论是高职高专院校药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课程包括中医学、中药学、方剂学和中成药学等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1]内容涉及中国古典哲学思想,博大精深、抽象难懂,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为了有效组织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就中医药学概论教学方法做一探讨。
一、PBL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运用PBL教学法。
任课教师要用心设计,认真备课。
1.课前准备课前教师要认真进行教学设计,通过课堂派布置与学习内容有关的任务,要求每位学生带着任务预习和查阅资料,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对学习任务分析、讨论、策划,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及团队合作策划等能力。
2.课堂实施课堂上要求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发言,讲解知识点,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打分;教师要及时引导、提问、点评打分,同时针对学生不懂或疑惑的部分及时进行分析和解答;最后老师要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通过提问的方式做反馈练习,以便检验教学效果。
3.课后反馈课后教师要及时和学生进行交流,要求以小组为单位以书面的形式反馈教学效果(通过学习收获到了什么?想法、建议…… ),這样可以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便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完善教学环节,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歌诀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运用歌诀总结知识点,以便学生理解记忆,例如在学习五脏之一“肝脏”时,运用歌诀“肝主疏泄兼藏血,调节情志与气机,开窍于目华在爪,在志为怒体合筋”,记忆肝脏的生理功能与系统联系,教师在运用歌诀总结时,需要详细讲解歌诀内容以增强学生对歌诀的理解记忆。
三、案例+启发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把抽象的基础理论融入典型案例中,以便学生理解,例如在学习中医五行学说时,引用“范进中举”说明心在五行中属火,“在志为喜”,过喜伤心;肾在五行中属水,“在志为恐”;“水克火”;范进因中举过度喜欢,使心神涣散而发疯;那么他又是怎么恢复正常的呢?范进的老丈人,一个嘴巴打过去……于是范进恢复正常了,这又是什么道理呢?因为在中医中水能克火,也就是说惊恐的情绪克制了高兴的情绪,由于过分高兴导致的发疯也被克制住了!这样有利于学生对中医五行生克原理的理解记忆。
《中医药学概论》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名称:中医药学概论/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学时/学分:32 /2先修课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适用专业:制药工程开课学院(部)、系(教研室):化学工程学院制药工程系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中医药学概论是制药工程专业的学科基础选修课。
中医药学概论是研究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及方剂的基本理论,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中药及方剂的功效及临床应用等基础知识的一门学科。
除了系统学习传统中医药知识外,还要结合现代研究手段,研究有关中医药理论、中药及复方中药(方剂)的有效成分,药理作用等。
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配伍禁忌等基本理论;常用中药的来源、性味,中药及方剂的功能、临床应用等有关知识,并能运用中医药理论知识进行解释。
了解有关中医药理论及中药有效成分、药理作用等现代研究的进展情况。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基本要求及学时分配(一)教学内容1.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的基本特征、中医学的思维方法、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五脏六腑等,中医药发展及作用地位,中医药现代化等。
2.中药概述与基本理论中药、中药学的定义、研究范围、目的与任务,中药学的基本内容,中药的起源,中药学在发展过程中历代医药学家的专著及特点,建国以来对中医药学整理、继承、提高等方面取得的成就。
中药的产地、中药材的采收、中药的炮制、炮制方法、中药材的贮存、中药的性能、中药的应用、中药的配伍、中药的用法等。
中药的配伍及七情,用药配伍禁忌(包括十八反及十九畏),妊娠用药禁忌及服药禁忌;用药的剂量,剂量的准确含义(包括常用内服剂量、常用较大剂量、小儿用药剂量等);中药的煎服法,不同药物的特殊煎法,服药方法等。
3.常用中药3.1 解表药的定义、功效与主治、性能特点、配伍应用、使用注意。
发散风寒药(辛温解表药):麻黄、桂枝、紫苏、生姜等。
发散风热药(辛凉解表药):薄荷、牛蒡子、桑叶、菊花等。
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教案一、前言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医药的基本知识,培养他们对中医药的兴趣和认同感。
2. 教学对象: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一年级学生。
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实践、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学习中医药知识。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中医药概述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医药的定义、特点和优势,理解中医药的发展历程。
教学内容:中医药的定义、特点、优势,中医药的发展历程,中医药在现代社会的地位和作用。
2. 第二章: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中医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
教学内容: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脏腑学说、经络学说,以及中医诊断方法。
3. 第三章:中药学基础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药的分类、性能、功效和应用,掌握中药的基本知识。
教学内容:中药的分类、性能、功效,中药的配伍原则,常用中药的介绍。
4. 第四章:方剂学基础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方剂的组成、变化和应用,了解方剂学的基本知识。
教学内容:方剂的组成、变化、应用,方剂的分类,常用方剂的介绍。
5. 第五章:中医临床诊疗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医的临床诊疗方法,掌握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教学内容:中医的临床诊疗方法,中医的诊断方法,中医的治疗方法,包括针灸、推拿、拔罐等。
三、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讲授、实践操作、小组讨论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评价,包括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实践操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
定期进行考核,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教学资源教材:中医药相关教材、参考书。
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教学视频等。
实践基地:学校实习医院、中药材种植基地等。
五、教学进度安排第一章:2周第二章:3周第三章:3周第四章:3周第五章:4周六、第四章:方剂学基础(续)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方剂的组成、变化和应用,了解方剂学的基本知识。
教学内容:方剂的组成、变化、应用,方剂的分类,常用方剂的介绍。
七、第五章:中医临床诊疗(续)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医的临床诊疗方法,掌握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此文档下载后即可编辑绪论一、中医学的发展概况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1.四大经典著作:(1).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2).与《内经》相媲美的著作---------《难经》(3).我国第一部临床医学著作---------《伤寒杂病论》(开创了辨证论治的先河)(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4).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2.外科鼻祖------华佗----麻沸散----世界最早的外科麻醉先河(五禽戏)董奉“杏林春暖”《针灸甲乙经》————第一部针灸学专著《雷公炮炙论》————我国最早的制药学专著3.金元四大家:(1)刘完素--------寒凉派-----“火热论”(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为火)(2)张子和--------攻下派------“邪去则正安”(3)李东垣--------补土派-------“内伤脾胃,百病由生”(4)朱丹溪--------滋阴派--------“阳常有余,阴常不足”4.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三、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一)整体观念整体:事物是一个整体,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事物和事物之间也有密切的联系,整个宇宙也是一个大的整体。
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五脏-----六腑-------五官-----五体如:肝系------肝,胆,目,筋。
A.认识疾病:“肝火犯胃”------胃脘疼痛,泛酸,呕血。
B.诊断疾病:舌诊,脉诊,观面色耳廓。
“察外知内”C.治疗疾病:舌红疼痛——心火旺——泻心火D.养生:劳逸结合2.人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1)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天人相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疾病(季节性,地理环境)治疗(因时,因地)“旦慧昼安夕加夜甚”(2)人与社会的统一性(二)辨证论治1.诊疗手段:辨病论治,对症治疗,辨证论治。
(1)病:有特定病因病机,发病形式,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过程。
《中医药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第一部份大纲说明一、课程的性质和大体内容《中医药学概论》是中央电大医科类药品经营与治理专业的一门统设必修课,药学专业的统设选修课。
本课程课内学时72,共4学分。
《中医药学概论》涉及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的基础知识。
旨在通过教学使学生把握必然的中医基础理论、大体知识和大体技术,初步运用中医理论和中药知识和方剂理论,为尔后从事药品经营与治理相关工作打下初步的中医药学基础。
二、与相关课程的衔接、配合和分工本课程的前期课程是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人体生理学、医学生物化学、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等医学基础课,后续课程是临床各科专业课。
三、课程的教学大体要求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学习,把握和明白得中医基础理论的大体知识;中医学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大体特点;中医学望闻问切四种大体诊病方式;中医学八纲、脏腑等要紧辨证方式;中药的四气五味、起落浮沉、归经、配伍禁忌等大体理论;经常使用中药的来源、性味及功能;方剂学的大体理论;经常使用方剂的有关知识等。
四、教学方式和教学形式建议远程开放教育学生的自主学习,是在严格的制度保障和较好的组织与指导下进行的,不是没有要求的自由学习。
专门是对教学环节的实施和学习进程的指导,需要中央电大课程主持教师、教学点的责任教师、辅导教师一起尽力来完成。
同时也要求学生与各级教师踊跃互动,才能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各地教学点,应依照自己教学点辅导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形和本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具体安排本教学点的课程实施。
要使学生了解中医药学概论课程的学习资源和教学组织要求,对学生上网学习、参加集中辅导、参加小组讨论、收看电视课、参加见习、完成形成性作业册应有具体的要求、组织和检查方法;帮忙学生制定学习打算;对外聘辅导教师的资格应把关,专门是对每一年新聘用的辅导教师应使其了解电大的教学模式和辅导要求。
五、教学资源的选择与配合为适应远距离开放教育学习的需要,本课程采纳多种媒体教材进行学习,在多种媒体一体化整体设计的基础上,以文字教材为主媒体,录像教材等为辅助媒体,为学习者提供自主选择学习媒体的方便。
中医药学概论第七版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了解中医药学的基本概念、历史渊源和基本理论•掌握中医药学的常用术语和诊疗方法•熟悉中医药学在各种常见疾病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认识与理解2. 组织形式本课程采取理论授课、案例研讨、课堂讨论、实践操作和文献阅读等多种教学形式,特别是注重实践操作与案例研讨的结合,在学生中形成以问题为导向、以案例为基础、以探究为目标的教学思路。
3. 教学内容第一章:中医药理论基础•中医药学的基本概念和范畴•中医药学的历史渊源和发展历程•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和学术体系第二章:中医药常用术语和诊法•中医药学的常用术语和诊法•症状学和脏象学•望、闻、问、切四诊法第三章:中医药治疗常见疾病•呼吸系统常见疾病•消化系统常见疾病•泌尿生殖系统常见疾病•心血管系统常见疾病•神经系统常见疾病•其他常见疾病第四章:中药学•中药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中药的药性、功效和常见配伍•中药炮制与质量控制4. 教学方法•知识点讲解:采用板书、PPT等形式进行讲解,注重对重点难点的讲解和解读;•实践操作:通过现场演示和学生亲自操作,提高学生实践操作的能力;•案例研讨:由学生自己带来真实的临床病例,进行案例研讨和分析,提高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围绕中医药学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展开研讨和探讨,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文献阅读:通过让学生阅读专业文献,增强学生对中医药治疗的认识和理解。
5. 教材使用本课程主要使用《中医药学概论》第七版,也可参考其他中医药学教材和专业文献。
同时,可邀请专业人士进行课堂讲解和实践操作指导。
6. 课程评价•思考题:课后布置思考题,以检验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完成实验报告,以检验学生实践操作的能力;•小组讨论:组织小组讨论,以检验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期末考试:开展整体性的期末考试,以检验学生对中医药学的掌握情况。
7. 教学效果本课程将学生知识和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形成对中医药学的系统、全面认识。
中医药学概论教学大纲
一、课程任务
《中医药学概论》是中等卫生职业教育药剂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
本课程的中药内容是药剂专业所需的中医药学基本知识和技能.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中医药学的基本知识,中药用药禁忌、汤剂煎服等实用技能,熟悉常用中药、方剂及中成药应用,为学习后续课程和从事药剂专业岗位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二、课程目标
1、掌握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用药禁忌、汤剂煎服等知识技能。
2、熟悉常用中药的名称、主要功效、用法用量及使用注意。
熟悉常用方剂的功效主治、使用注意。
3、了解常用中药来源,采制实践、炮制意义及处方应对等内容。
4、具有一定的运用中医药学基本知识,指导合理选用中药、中成药的能力。
5、具有从事药剂工作所应有的良好职业道德,科学工作态度,严谨细致的专业学风.
三、教学时间分配
四、教学内容和要求。
中医药学概论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中医药学概论二、课程目标:1.理解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和核心概念;2.了解中医药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3.掌握中医药学的基本知识和研究方法;4.培养学生对中医药学的兴趣和热爱,为深入学习中医药学奠定基础。
三、教学内容:1.中医药学的起源和发展历史-中国古代医学的渊源和基本特点;-中医药学的发展历程和里程碑事件。
2.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五行学说、阴阳学说和气血津液理论;-中医病证学说和病因病机学说;-中药学的基本理论和方剂学。
3.中医药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中医诊断方法和观察技巧;-中医药学研究的实验、临床和流行病学方法;-中药鉴定的常用手段和技术。
4.中医药学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和传播-中医药学在东亚国家的传承和发展;-中医药学在西方国家的引入和应用;-中医药学在现代医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四、学时安排:总学时:72学时理论课:48学时实践课:24学时五、教学方法:1.理论教学:-讲授:通过教师讲解、演示、分析等方式传授中医药学的基本知识;-互动讨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问和回答问题,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图表、图片、视频等,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知识。
2.实践教学:-参观实习:安排学生到中医药机构参观实习,了解中医药学的实际应用;-实验操作:指导学生进行中医诊断方法的实验操作,提高实际技能;-课程设计:组织学生进行中医药学相关课程设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
六、教材和参考资料:教材:1.《中医药学概论》;主编:XXX;出版社:XXX参考资料:1.《中医药学发展史》;主编:XXX;出版社:XXX2.《中医药学基础理论》;主编:XXX;出版社:XXX七、考核方式:1.平时成绩:包括出勤情况、课堂表现和参与度等因素;2.期中考试:考察学生对中医药学基本理论和知识的掌握程度;3.期末考试:综合考察学生对中医药学各方面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4.实践考核:考察学生在实践环节中的实际操作技能和应用能力。
中医药学概论教学大纲(供药品经营与管理、药物制剂技术、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及药学专业医院药学方向用)一、课程任务《中医药学概论》是高职高专药品经营与管理、药物制剂技术、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及药学专业医院药学方向等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课程包括中医学、中药学、方剂学和中成药学等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具备从事药品经营等工作所必需的中医药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良好的职业素质和服务态度,为学生今后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增强继续学习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奠定坚实基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课程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常用中药、中成药的功效与应用,掌握常用中药饮片性状鉴别;2.熟悉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与思维方法,方剂学的基本知识;3.了解中医的四诊、辨证及防治原则。
(二)技能目标1.能够熟练识别常用中药饮片,通过分析常用中成药处方,培养学生药品经营和管理能力;2.学会中药和中成药审方、计价、调配、复核、发药的操作技能及注意事项。
(三)职业素质和态度目标1.树立药品质量观念和药品安全意识,具有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2.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科学工作态度,严谨细致的专业学风。
三、教学时间分配四、教学内容与要求五、大纲说明(一)适用对象及参考学时本教学大纲供高职高专药品经营与管理、药物制剂技术、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及药学专业医院药学方向教学使用,总学时为70学时,其中理论教学60学时,实践教学10学时。
各学校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专业知识结构需要、职业技能要求及学校教学实训条件自行调整学时。
(二)教学要求1.本课程对理论部分教学要求分为掌握、熟悉、了解3个层次。
掌握:指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能熟练应用,能综合分析和解决药剂工作中实际问题;熟悉:指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基本掌握和会应用所学的技能;了解:指对学过的知识点能记忆和理解。
2.本课程重点突出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理念,在实践技能以学会为主。
中医药学概论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中医药学概论二、课程性质与目标1.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2.课程目标:a.培养学生对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的全面了解;b.使学生掌握中医药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主要理论体系、基本内容和研究方法;c.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独立学习和批判性思维能力;d.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口头汇报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1.中医药学的发展历程与文化背景(4学时)a.中医药学的起源与发展;b.中医药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2.中医药学的基本概念与原则(4学时)a.中医药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则;b.中医药学与现代医学的关系;c.中医药学的特点和优势。
3.中医药理论体系(8学时)a.中医学理论体系: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脏腑学说等;b.中药学理论体系:药物性味归经、五味归经、药性归类等。
4.中医药治疗方法与技术(10学时)a.中医诊断学:四诊合参、望闻问切;b.中医治疗法:针灸、中药、推拿等;c.中医养生方法:食疗、气功等。
5.中医药学的现代研究与发展(6学时)a.中医药学的研究方法与技术;b.中医药学在现代医学领域的应用和发展。
6.中医药文化与国际交流(4学时)a.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b.中医药学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7.学科实践与案例分析(6学时)a.拓展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中医药理论在具体疾病治疗中的应用;b.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学以致用,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四、教学方法与评估方式1.教学方法a.授课讲授:通过教师讲解、多媒体展示等方式传授知识;b.讨论与互动:通过小组讨论、问题解答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c.实践与案例分析:通过实验、实习和病例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2.评估方式a.平时表现:包括课堂积极参与、实验/实习报告等;b.期中考试:针对课程的理论知识进行考核;c.期末考试:综合考核课程的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教案一、前言1. 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医药的基本知识、理论和实践技能,培养学生对中医药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中医药素养。
2. 教学对象:一年级中医药专业学生3. 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包括中医药的基本概念、中医诊断方法、中药学、方剂学、中医治疗技术等内容。
4. 教学方法:采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实践操作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
二、第一章:中医药的基本概念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中医药的基本概念,包括中医、中药、方剂、针灸、推拿等,并理解其内涵和特点。
2. 教学内容:a. 中医的定义和发展历程b. 中药的定义和分类c. 方剂的定义和组成d. 针灸和推拿的基本概念和作用3. 教学方法:采用课堂讲授,配合相关案例和图片,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中医药的基本概念。
三、第二章:中医诊断方法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包括望、闻、问、切等,并能运用这些方法进行初步的病情分析。
2. 教学内容:a. 望诊: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象等外在表现b. 闻诊:听诊患者的语音、呼吸等声音特征c. 问诊:询问患者的病史、症状等个人信息d. 切诊:通过脉诊等手法了解患者的脉象变化3. 教学方法:采用课堂讲授,配合实际操作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中医诊断方法。
四、第三章:中药学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中药的基本知识,包括中药的分类、性能、功效和应用方法,并能运用中药知识进行初步的药物选择。
2. 教学内容:a. 中药的分类和性能b. 中药的功效和应用方法c. 中药的配伍和禁忌d. 常见中药的性能和应用案例3. 教学方法:五、第四章:方剂学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方剂的基本知识,包括方剂的组成、配伍原则和应用方法,并能运用方剂知识进行初步的方剂选择。
2. 教学内容:a. 方剂的组成和配伍原则b. 方剂的功效和应用方法c. 常见方剂的组成和应用案例d. 方剂的制备和服用方法3. 教学方法:采用课堂讲授,配合实际操作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方剂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