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课明清对外贸易1
- 格式:ppt
- 大小:3.29 MB
- 文档页数:39
第17课 宋朝的建立及其制度创设 一、基础练习 1.960 契丹 陈桥驿 2.考试制度 殿试 弥封 3.B 4.D 5.C 6.D71.宋神宗 制置三司条例司 2.司马光 元祐更化3.C 4.C 5.A 6.A 7.D二、8、(1)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其带来的各种后果。
(2)以整顿吏治为核心的庆历新政和以理财为主要内容的王安石变法,结果都以失败而告终。
第19课 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一、基础练习1.耶律阿保机 辽 2.党项族 西夏 3.B 4.A 5.C 6.B8、史料是:其无情如造化,至公如权衡。
评价是:科举制度的完善与发展,为赵宋王朝选拔人才、巩固中央集权统治,起了积极作用。
第18课 北宋中期的改革一、基础练习1.宋神宗 制置三司条例司 2.司马光 元祐更化3.C 4.C 5.A 6.A 7.D二、8、(1)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其带来的各种后果。
(2)以整顿吏治为核心的庆历新政和以理财为主要内容的王安石变法,结果都以失败而告终。
第19课 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一、基础练习1.耶律阿保机 辽 2.党项族 西夏 3.B 4.A 5.C 6.B二、拓展练习8、(1)官分南北指辽设置的从中央到地方两套平行的政权机构,因办事机构分别设在皇帝宫帐的南、北两侧而得名。
(2)适应游牧文明的管理制度为国制,适应农耕文明的管理制度为汉制。
(3)在契丹人和北方诸族居住地实行适应游牧文明的管理制度,在南方渤海人和燕云十六州的汉人居住地实行可适应农耕文明的管理制度,从而有利于辽朝的统治。
第2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一、基础练习1.水稻太湖流域 2.机户江西景德镇 3.B 4.C 5.D二、拓展练习6、(1)从图片中可以了解宋代江南农业生产的状况。
如画面上树木茂盛,说明江南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自然条件;田庄里的农民繁忙劳动的景象,反映了那时候江南社会比较安定,为农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还描绘了南方一人一牛犁耕的方法,说明宋代南方耕作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插秧与收获同时进行的情景,说明我国农业精耕细作水平攀升到一个新高度,等等。
历史第三册知识整理第17课宋朝的建立及其制度创设知道:1、宋朝的建立:960年,赵匡胤建立宋朝。
北宋长期与辽、西夏以及后起的金等民族政权并立。
2、科举制度的完善:宋朝科举考试分解试、省试、殿试三级。
为防范考官考生徇私舞弊,又创立了“弥封”、“誊录”等制度规则,保证科举考试的公正和公平。
增加策论考试。
理解:1、文官体制:①集中兵权——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确立枢密院主军政,三衙统兵、皇帝总揽兵权的体制;军队部署实行“内重外轻”原则;更戍法;②重用文官——通过科举大量提拔文人做官,重要官职由文人担当,形成文官政府;官、职、差遣分离。
2、科举制度改革的影响:不仅为宋朝选拔了大量的文官人才,也对普及教育和传播知识产生了积极影响。
第19课多民族政权的并立知道:1、辽、西夏与北宋的和战:1005年,北宋、辽订立澶渊之盟,结束战争状态,维持百余年和好。
1044年,西夏与宋、辽达成和议,形成三国鼎立局势。
2、金与南宋的对峙:1115年,女真完颜部首领阿骨打,仿汉制,称帝建国,国号大金。
“靖康之变”和南宋的建立:1127年,攻入宋都开封的金军俘虏徽宗、钦宗二帝及后妃贵戚数千人北撤,史称“靖康之变”,北宋灭亡。
同年,赵构称帝,定都临安,建立南宋。
岳飞率军与金骑兵在郾城会战,大获全胜。
1141年,“绍兴和议”,宋金长期对峙。
3、蒙古崛起与南宋灭亡:铁木真(尊号“成吉思汗”),建大蒙古国(地跨欧亚)。
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
1279年,南宋灭亡。
理解:宋、辽、西夏、金并立时期的榷场——官府管理、控制;经济文化交流的渠道。
第2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知道: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南宋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完成。
表现:农业——水田农具的改进、农业耕作技术的成熟、稻麦轮作的推广;人口压力促进耕地开垦,出现圩田、沙田、梯田;水稻居粮作物首位,太湖流域为全国粮仓(“苏湖熟,天下足”);经济作物种植很普遍,桑蚕业中心南移。
手工业——杭州、苏州、成都等地设有官办丝织作坊、江浙一带出现独立的私人作坊(“机户”);棉花种植传到江南,海南岛发展出较为先进的棉纺织工具;江西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业的中心;东南沿海城市的造船业,技术世界领先。
第五单元两宋的繁荣与元的统一第17课·宋朝的建立和制度创设一宋朝的建立1北宋的建立: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都城开封2北宋与北方的辽、西北的西夏以及东北的金等民族政权长期并立。
二北宋的制度创设:文官体制1背景:鉴于唐末五代以来藩镇拥兵自重、禁军将领篡夺皇位的历史教训,在政治、军事制度等方面进行调整和改革。
2特点:重文轻武。
3措施:①军事改革:(1)中央: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确立枢密院主军政、三衙统兵和皇帝总揽兵权的体制;挑选强壮士兵编入中央禁军。
枢密院的长官称枢密使(2)地方:实行内重外轻的方针留老弱者充任厢军和乡兵,采取更戍法,轮流变换驻地,以防止将领分立割据、拥兵对抗朝廷②政治改革: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完善科举制,通过科举考试来选拔官职,地方、中央要员都由文官担任,形成士大夫主体的文官政府;实行官、职、差遣分离的制度4影响:消除分裂割据和军人乱政的隐患,但也带来冗官冗兵冗费和积贫积弱的消极影响。
三北宋科举制的完善1改革措施:考试制度的变革-增设殿试,从此,解试、省试和殿试三级考试成为定制;考试规则的变革:创设“弥封”、“誊录”等制度规则考试内容变化:废除“帖经”,增加策论考试,更注重对儒家典籍的理解和对社会事务的分析能力2影响:不仅为宋朝选拔了大量的文官人才,也对普及教育和传播知识产生了积极影响。
第18课·北宋中期的改革一庆历新政1“冗官”、“冗兵”以及对外的“岁币”,造成财政开支的“冗费”,最终形成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2 庆历年间(1041—1048),宋仁宗采纳范仲淹等人的建议,颁布一系列诏令,史称“庆历新政”。
二王安石变法1 庆历新政失败后,在冗官、冗兵、冗费的消耗下,北宋王朝的财政危机日益严重,要求改革的呼声再一次高涨。
西宁二年(1069),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负责变法,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作为指导变法的领导机构。
2 王安石变法的成效: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的积贫积弱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