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油泵构造及检修
- 格式:doc
- 大小:77.00 KB
- 文档页数:5
机油泵结构及常见故障作者:赵岩来源:《农机使用与维修》2014年第01期发动机的润滑系统大都采用压力供油系统,由油泵将机油送到发动机需要润滑的各部位处。
贮存在油底壳内的油由油泵抽取,使之通过机油滤清器。
油从这里通过油道送出,将发动机内部的各种零件加以润滑。
润滑零件以后,机油在重力作用下返回油底壳。
压力供油系统的主要优点是能使零件得到可靠地润滑。
一、机油泵的结构和作用现代发动机的机油泵具有高效、可靠和结构简单的特点。
机油泵的入口处接有机油滤清器,用来除去杂质微粒。
机油泵通常是用曲轴驱动的。
大多数发动机使用的机油泵是齿轮式或叶轮式的。
齿轮式机油泵由油泵体及在其中啮合在一起的两个齿轮所构成。
当两个齿轮中的一个被驱动旋转时,另一个齿轮便作反方向的转动。
油进入到每个齿轮的外侧周围,并被挤入轮齿与泵体之间的空间内,从而在出口处产生压力。
在叶轮式(次摆线结构)机油泵中,主动叶轮和从动叶轮在泵体内啮合在一起。
主动叶轮轴对于泵体是偏心的,因此,当主动叶轮转动时,从动叶轮也转动,但两个叶轮之间的空间是变化的。
机油从叶轮之间空间较大的进口一侧进入,被送到空间较小的另一侧。
由于空间从大变小,故形成压力而将机油从出口处压出。
叶轮式泵的作用与齿轮式泵相同,但具有尺寸较小的优点。
二、机油压力的调节机油泵是按泵的稳定排油量来分类的,这意味着最高压力必须由减压阀加以限制。
如果不用减压阀的话,系统压力将升高到危险的程度,从而可能使发动机损坏。
机油减压阀由阀门或球和螺旋弹簧组成。
机油经滤网吸入后送到机油滤清器。
当供油压力随发动机转速升高时,减压阀即打开。
此时,机油从出口一侧经由旁路进入进口一侧,以保持规定的压力。
由于减压阀上使用的弹簧其刚度值非常准确,故可保证油泵的最大压力。
如弹簧的刚度增大,油压将随之增高。
但是泵的排油量不会增加。
此外,影响发动机机油压力的还有以下各项因素:1.油泵的转速,油压随转速的加快而增高;2.油的粘度,油的粘度越大,油压越高;3.油隙,轴承的间隙会妨碍油泵升压。
机油泵的检修方法机油泵是发动机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负责将机油从油底壳中抽吸起来,通过油道输送到发动机各个部位,以润滑和冷却发动机的运转部件。
机油泵的正常工作对于发动机的性能和寿命至关重要。
以下是机油泵的检修方法:步骤:1. 安全准备:-确保发动机处于冷却状态,以免烫伤。
-断开电池的负极,确保机械部分的安全。
2. 访问机油泵:-根据车型和发动机类型,可能需要拆卸一些零部件,以便访问机油泵。
通常,机油泵位于发动机底部。
3. 检查机油泵外观:-检查机油泵外观,看是否有明显的漏油、损坏或异物。
确保泵体和泵齿轮没有裂纹或磨损。
4. 检查油泵齿轮:-移除机油泵上的盖子,检查齿轮的磨损程度。
如果齿轮磨损严重,可能需要更换。
5. 检查泵轴和泵体:-检查泵轴是否有弯曲或损坏。
同时,检查泵体内部是否有异物或沉淀物。
6. 测量清洁度:-使用干净的机油或溶剂清洁机油泵内部。
确保油道通畅,无阻塞。
7. 检查油泵压力:-使用适当的工具检查机油泵的压力。
可以使用压力表来测量油泵在运转时产生的压力。
确保压力在制造商规定的范围内。
8. 检查泵的驱动装置:-如果机油泵是由发动机的正时皮带或链条驱动的,检查这些部件的状况。
确保皮带或链条紧固正确,没有松动或磨损。
9. 替换密封件:-如果机油泵有密封圈或密封垫片,而且存在漏油问题,考虑更换这些密封件。
10. 重新组装和测试:-将机油泵重新组装到发动机上,并进行测试。
启动发动机,观察机油压力和泵的运行情况。
11. 更换或修理:-根据检查的结果,如果机油泵存在严重的问题,考虑更换或修理。
确保使用符合规格的原厂或同等质量的替代零件。
12. 更换机油和滤芯:-在完成机油泵检修后,更换发动机机油和机油滤芯。
确保使用适当的机油规格。
在进行机油泵检修时,最好参考特定发动机和车辆型号的服务手册,以确保按照制造商的建议和规程进行操作。
如果您不具备足够的机械经验,最好请专业的汽车技师进行检修。
自卸车齿轮式机油泵主要零件的检修自卸车柴油机多装用齿轮式机油泵,安装于发动机的油底壳中,由泵体、泵盖、泵轴和主从动齿轮等件组成。
泵盖端面上设有油缸卸油槽和回油孔,卸油槽是用以消除困油现象;回油孔是把经限压阀溢回的多余的油流回油泵的进油腔。
机油泵在维修中,应检查和测量其端隙,一般在0.07~0.16mm,若超过此范围,可拆去端面调整垫片,进行间隙调整,恢复到正常值,但必须保证油泵装配后,主动轴能转动灵活和无卡滞。
在发动机运转中,油压突然下降或升高,一般是限压阀发卡所致,应拆下限压阀清洗阀孔和阀体;新机应检查是否有加工铁屑或其他杂质卡滞,应予以清除后重新装配。
齿轮式机油泵主要零件的检修有以下几点:一是泵体内腔表面及各接合平面的检修。
在拆装检查时,应特别注意泵腔表面及各接合面有无损伤,如发现泵腔有轻微刮伤,可用细砂布修整。
若有严重划伤,则应予以更换。
泵盖的接合面应保持平整。
如泵盖接合面出现较严重的磨损,可用平面磨床修理。
二是用塞尺测量齿轮齿顶与泵壳内壁的配合间隙。
该间隙一般为O.13~0.25mm。
如一边的间隙超过极限值,则必须更换主动齿轮和从动齿轮,或更换机油泵总成。
三是用直尺和塞尺配合测量齿轮与泵盖之间的端面问隙,一般为0.02~0.124mm,若超过0.15mm,则应更换齿轮。
对于泵盖与泵体之间装有调整垫片的机油泵,可采用不同厚度垫片进行间隙调整。
若端面有轻微刮伤,可用油石修整。
四是用塞尺测量齿轮的啮合间隙。
测量时,应在齿轮互为120。
的3点进行检测,一般齿轮啮合间隙为0.05~O.25mm。
若超过极限值应更换齿轮。
五是用百分表检测主动轴和机油泵壳体的间隙,一般为0.05 0.15mm,极限值为0.20mm,如果主动轴与泵壳磨损严重,可采用涂镀的方法进行修复。
六是测量从动轴与衬套的配合间隙,一般为0.06~0.14mm,若超过极限值(0.15mm),必须更换衬套或从动轴。
# 深入探讨油泵的结构、类型、工作原理以及检修方法## 1. 油泵的结构### 1.1 主体部分油泵通常由外壳、转子、叶轮和轴承等部分组成,其中外壳起到固定和密封的作用,转子和叶轮则是主要的泵动部件,负责产生真空或压力。
### 1.2 进出口部分油泵的进出口部分设计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油泵的使用效果,这一部分一般包括进出口阀、管道和连接装置等。
### 1.3 控制部分一些高级油泵还会配备控制阀和传感器等装置,用于监控油泵的工作状态,并实现智能控制。
## 2. 油泵的类型### 2.1 依据工作原理分类- 2.1.1 手动油泵- 2.1.2 手提式油泵- 2.1.3 电动油泵- 2.1.4 气动油泵- 2.1.5 柱塞泵- 2.1.6 齿轮泵### 2.2 应用领域分类- 2.2.1 汽车油泵- 2.2.2 工业油泵- 2.2.3 液压油泵## 3. 油泵的工作原理油泵通过叶轮或其他泵动部件的旋转运动,产生真空或压力,从而实现液体的输送。
不同类型的油泵在工作原理上会有所不同,但整体来说都是通过泵动部件的运动来改变工作腔体的容积,从而实现液体的吸入和排出。
## 4. 油泵的检修方法### 4.1 日常维护- 4.1.1 定期检查外壳和连接件的密封性- 4.1.2 清洁进出口部分的过滤网- 4.1.3 检查输送管道的完整性和防止堵塞### 4.2 故障排除- 4.2.1 泄漏故障的处理方法- 4.2.2 噪音故障的处理方法- 4.2.3 运行不稳定故障的处理方法## 5. 个人观点与总结油泵作为液体输送和压力增压的关键设备,在工业和汽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掌握油泵的结构、类型、工作原理以及检修方法对于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至关重要。
在实际使用中,对不同类型的油泵要有深入的了解,并采取适当的检修方法,以确保设备的长期稳定运行。
通过本篇文章的深入解析,希望读者能对油泵有更全面、深刻的认识,以及在日常使用中能更加得心应手地进行维护与检修。
一、实训背景机油泵是发动机润滑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是为发动机各运动部件提供足够的润滑油,保证发动机的正常运转。
在汽车维修过程中,机油泵的检修工作尤为重要。
本次实训旨在通过实际操作,了解机油泵的结构、工作原理及检修方法,提高动手实践能力。
二、实训目的1. 熟悉机油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2. 掌握机油泵的拆卸、检查和组装方法;3. 学会判断机油泵的故障原因,提高维修技能;4. 培养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三、实训内容1. 机油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机油泵主要由泵体、泵盖、转子、泵轴、轴承等部件组成。
泵体和泵盖将转子、泵轴等部件密封,形成油腔。
转子在泵轴的带动下旋转,将机油从油底壳吸入,并通过油道输送至发动机各润滑部位。
2. 机油泵的拆卸(1)拆下机油泵周围的相关部件,如油底壳、空气滤清器等;(2)用专用工具拆卸泵盖,取出转子、泵轴等部件;(3)拆卸轴承、密封圈等辅助部件。
3. 机油泵的检查(1)检查泵体、泵盖、转子等部件是否有磨损、裂纹等缺陷;(2)检查泵轴的转动是否灵活,轴承是否磨损;(3)检查密封圈、垫片等部件是否损坏;(4)检查机油泵的密封性能,如有泄漏,需更换密封件。
4. 机油泵的组装(1)清洁各部件,去除油污、杂质;(2)安装轴承、密封圈等辅助部件;(3)将转子、泵轴等部件组装到泵体和泵盖上;(4)安装泵盖,并确保密封性能良好。
5. 机油泵的试验(1)将组装好的机油泵安装在试验台上;(2)启动试验台,观察机油泵的工作状态,检查机油压力是否正常;(3)如有异常,分析原因,进行相应调整。
四、实训结果通过本次实训,我们掌握了机油泵的结构、工作原理及检修方法。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学会了拆卸、检查和组装机油泵,并能判断机油泵的故障原因。
以下为实训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1. 机油泵拆卸过程中,发现泵盖与泵体结合处有裂缝。
解决方法:更换新的泵盖。
2. 检查转子时,发现其表面有磨损。
解决方法:更换新的转子。
机油泵的功用就是使一定数量的机油产生一定的压力后,输送到柴油机各运动零件的摩擦表面进行润滑。
目前,柴油机上采用的机油泵有齿轮式和转子式两种。
135系列柴油机以及6110Z、6120Q、X6130和6140B型柴油机均采用齿轮式机油泵,495Q、6105Q 和YC6110Q型柴油机使用的是转子式机油泵。
下面主要介绍齿轮式机油泵,其实物外形如图8-2所示。
二、齿轮式机油泵的结构齿轮式机油泵主要由主动齿轮、从动齿轮、泵体、机油泵盖、从动轴、主动轴推力轴承和传动齿轮等零件组成。
主动轴经半圆键安装在主动轴承上,主动轴承固定在泵体与机油泵的前盖上。
从动齿轮经从动轴安装在泵体内。
泵体与泵盖之间的配合由两个定位销定位,在两者之间装有垫片并可通过改变厚度的方法来调整齿轮端面的间隙。
若间隙过大,会导致机油压力降低;反之,若间隙过小,则会导致机油泵转动时摩擦阻力增大,加速齿轮的磨损,。
在正常情况下,泵体与泵盖之间的间隙应在0.05~0.115mm之间。
传动齿轮通过半圆键和螺母固定在主动轴的前端,主动轴的后端安装有钢丝挡圈,以防止主动轴脱落。
传动齿轮与泵盖之间装有推力轴承。
三、齿轮式机油泵的工作原理当柴油机运转时,曲轴齿轮通过中间齿轮带动机油泵传动齿轮旋转,机油泵内部安装的主动齿轮随主动轴转动,同时带动从动齿轮向反方向转动。
主动齿轮与从动齿轮的齿牙啮合,把泵体内部隔成两个独立的密封空间。
随着齿轮的高速转动,轮齿间的机油被带到压油腔处,使压油腔处的机油不断增多,压力升高并从出油口压送出去。
吸油腔内的机油被带走,产生局部真空,油底壳内的机油便不断地被吸入补充到吸油腔中。
机油泵的输油压力一般由机油滤清器上的限压阀控制,若机油压力过高,则限压阀打开,使机油直接流入油底壳内,以防止油路中的压力过高和机油泵出现故障。
四、齿轮式机油泵易产生的故障在正常情况下,机油泵由于润滑条件较好,各种磨损速度还是比较慢的。
但经过长期使用后,齿轮端面间隙和齿面、轴颈与轴承孔、泵体和泵壳内壁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磨损现象。
一、实训背景机油泵是发动机中一个重要的部件,其主要作用是保证发动机润滑系统中的机油顺畅流动,为发动机提供必要的润滑。
机油泵的性能直接影响到发动机的工作效率和寿命。
为了深入了解机油泵的结构、工作原理和检修方法,我们进行了机油泵拆检实训。
二、实训目的1. 了解机油泵的结构和组成;2. 掌握机油泵的工作原理;3. 学会机油泵的拆检方法;4. 培养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动手能力。
三、实训内容1. 机油泵的结构分析机油泵主要由泵体、主动齿轮、从动齿轮、泵盖、轴承、密封件等组成。
泵体是机油泵的主体,主动齿轮与从动齿轮分别与曲轴和连杆相连接,通过齿轮的旋转实现机油流动。
泵盖用于封闭泵体,轴承和密封件则保证机油泵的密封性。
2. 机油泵的工作原理机油泵的工作原理是利用主动齿轮和从动齿轮的旋转,通过泵体的容积变化实现机油流动。
当主动齿轮旋转时,从动齿轮随之旋转,使泵体内部的机油产生压力,从而将机油压送到发动机各润滑部位。
3. 机油泵的拆检方法(1)拆检前准备1)准备好拆检工具,如扳手、螺丝刀、钳子等;2)检查机油泵的固定螺栓,确保螺栓完好无损;3)将发动机熄火,待发动机冷却后进行拆检。
(2)拆检步骤1)拆卸泵盖:用扳手拧下泵盖螺栓,取下泵盖;2)拆卸主动齿轮:用扳手拧下主动齿轮的固定螺栓,取下主动齿轮;3)拆卸从动齿轮:用扳手拧下从动齿轮的固定螺栓,取下从动齿轮;4)拆卸轴承:用扳手拧下轴承盖螺栓,取下轴承盖,取出轴承;5)拆卸密封件:用钳子取下密封件;6)检查各部件:仔细检查泵体、齿轮、轴承、密封件等部件,观察是否有磨损、损坏等情况;7)清洗各部件:将拆下的部件放入清洗液中,进行清洗;8)组装:按照拆卸的逆顺序组装机油泵。
四、实训结果与分析1. 通过本次实训,我们了解了机油泵的结构、工作原理和拆检方法,掌握了机油泵的检修技能。
2. 在拆检过程中,我们发现部分机油泵部件存在磨损、损坏等问题,说明机油泵在长期使用过程中会出现一定程度的磨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