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在创新——程千帆先生谈学术论文写作精选内容
- 格式:docx
- 大小:15.51 KB
- 文档页数:3
“着力处”与“得力处”文史大家程千帆先生非常重视单篇学术论文的写作。
他强调创新,强调基本的学术规范,强调循序渐进,强调修改,强调论文的精粹与境界,这既是弟子们论文写作的“着力处”,也是弟子们论文写作的“得力处”。
这些论述,对于后学,益处颇大。
标签:程千帆;论文写作;着力处;得力处当代文史大家程千帆先生非常重视单篇学术论文的写作,他认为:“论文是人类用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的最方便、最好的一种载体,也是科学研究最基本和最好的一种载体”[1]217。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程先生在60余年的教学与研究中,撰写了近百篇富有创见、影响深远的学术论文。
程先生最早的学术论文《〈汉志·诗赋略〉首三种分类遗意说》、《〈别录〉、〈七略〉、〈汉志〉源流异同考》等文,写就于1935年冬天,当时是大学四年级在读。
第一篇文学论文《少陵先生文心论》写就于1936年春天,是大学的毕业论文。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程先生又写作不少论文,最终和沈祖棻先生的两篇文章(即《阮嗣宗咏怀诗初论》、《白石词暗香疏影说》)结集为《古典诗歌论丛》一书,1954年由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出版。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程先生学术高潮的到来,其论文更是炉火纯青。
这时期的论文,“更注重在方法上发凡起例,以便接引更多的来者”[1]274。
著名学者袁行霈这样评价程先生论文的特色:“他善于从小处入手,一个词语,一个诗题,一个现象,到了他的手中都能旁征博引反复考证发挥成为潇潇洒洒的宏论。
他讲《春江花月夜》几乎是讲了一部齐梁到初唐的诗歌史再加上一部《春江花月夜》的批评史。
他讲《饮中八仙歌》等于介绍了盛唐文士的思想风貌。
他的学术境界使人敬仰”[2]205。
正是因为程先生具有明确的研究方法、高质量的写作实践,才积累了丰富的论文写作经验,所以指导弟子,便切中肯綮;发为文章,便开人茅塞。
《程氏遗书》卷十二有云:“凡人才学,便须知着力处。
既学便须知得力处”[3]67。
创新议论文800字作文五篇创新是什么?创新就是做别人没做过的事,走别人没走过的路,敢于打破思维定式,开辟新市场,新领域。
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创新议论文800字作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创新议论文800字作文1有人说,学会创新才能立足于世界不败之林,才能更好的发展和开拓。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发现创新变得越来越重要。
文学上需要创新,产业上也要创新。
只有学会创新,才能不被潮流落下,才能创造出更多的价值。
钱钟书先生曾在《论中国诗》一文中提到“中国诗是早熟的。
早熟的代价是早衰。
”这仅仅是因为中国诗一蹴就达顶峰,而后来的诗人多是沿用前人的套路来吟诗作赋,很少有人能够突破前人的束缚而学会创新,所以后来的很多诗也就失去了其意义所在,让人觉得空洞、乏味。
文学也是如此,一旦有什么掀起了浪潮,那么就会有更多的人去争先恐后的追逐。
而这其中更多的是忘却了其本身的价值,盲目追随。
事实证明,这些套用别人的东西,不自主创新的东西往往经不过时间的冲刷,就被遗落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见天日。
要学会创新,来提高作品的内涵,使之不落于俗套之中。
在中国的动漫市场也可见创新的重要性。
随着时间的流逝,一切都在发生着变化。
很显然,上个世纪的动漫也早已不再适用于这个时代的需求。
我们不仅要在历史中寻找素材,更要立足于生活,从实践中学会创新。
只有那样,才能与外来动漫有底气竞争。
如果没有创新,我们的动漫产业必然会在世界的浪潮中被淘汰,跟不上前进的步伐。
所以,学会创新,是竞争的必备条件。
在产业中,因为不断创新而取得辉煌成就的企业不在少数。
而也有许多企业因固守传统,不懂得去创新,依靠自己原来的东西,完全适应不了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
也许曾经辉煌过、灿烂过,但是逐渐走向衰亡是必然的。
而国内的很多自主创新企业,如海尔、奇瑞,它们之所以能够发展的如此迅速,超过更多的企业,是因为懂得创新的意义所在。
所以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对一个来说,创新很重要;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创新也很重要。
程千帆先生是怎样指导研究生的(徐有富)摘要:作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叙述了程千帆先生在思想和学习方面关心研究生的事例,同时介绍了程先生在治学方法方面对学生的教诲,以及他以教学为重,致力于培养人才的做法。
1979年9月18日上午,莫砺锋、张三夕和我第一次叩开了程千帆先生的家门,望着满头银发的程先生不禁肃然起敬,从此我们便踏上了艰辛而又快乐的求学之路。
现就程先生如何指导研究生的问题谈点体会。
一、思想、学习、生活都管在我们与程先生初次见面时,先生就强调:“你们的思想、学习、生活我都管。
”谈话结束时,还送给我们八字箴言:“敬业、乐群、勤奋、谦虚”。
次日,在中文系研究生师生座谈会上,除八字箴言外,程先生还要求我们做学问要“甘于寂寞”。
程先生对我们的学习非常关心,他自己出版的书,总是送我们每人一本,在送给我的《史通笺记》上还特地钤了一枚闲章,印文曰:“肴殳灾梨枣亦英雄”。
因为过去的书板都用梨木、枣木等坚硬的木料刻成,出版一部书等于要使许多梨树、枣树遭殃,所以“肴殳灾梨枣”也就是著书立说的意思。
此印反映了程先生年轻时的雄心壮志,同时对我们也是一个鞭策,所以我很珍惜。
后来这本书被一位朋友借去了,较长时间未还。
同样的书倒容易找到,但是书上的这枚印章却不易得。
于是,我便拿上另一本书请程先生再为我钤上这枚印章,谁知先生竟以此印相赠。
我哪里敢要!先生说:“我年轻时气盛,现在再不会用此印了。
”我想先生治学已入化境,自然虚怀若谷,而我还在蹒跚学步,岂能拒绝先生的教诲,于是便欣然接受了这枚印章。
此外,程先生还爱将所藏复本图书送给学生,我有一本《王利器论学杂著》,扉页上写着“千帆先生正”,落款为“九四年国际儿童节,北京”,还钤有“书为晓者传”、“一千万字富翁”、“利器持赠”等三方印章,显然是该书作者王利器先生送给程先生的。
程先生便将该书送给了我,所以扉页上还写着“转赠有富贤弟”,落款为“千帆”。
睹此,感到前辈学者的流风逸韵,总是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后人。
程千帆评传莫砺锋ZT程千帆评传时间:2003年12月27日作者:莫砺锋(南京大学教授) 来源:《学术界》题记:砺锋自一九七九年负笈南京大学,立雪程门已逾廿载。
亲承音旨,稍窥门墙。
今蒙《学术界》编辑之约,简述千帆师生平,亦论及其学术,故遵时下惯例,名曰“评传”。
一一九三二年夏,刚满二十岁的程千帆先生考上了金陵大学。
由于他在中学时遇到了一位优秀的化学老师,宁波王实铭先生,所以对化学极有兴趣,成绩也很好,就到化学系去报名。
没想到当时金大各个系的学费标准是不同的,化学系的收费很贵,要一百多元钱。
而程先生的父亲正失业,家中贫困,无力负担这么高的学费。
他遍查各系的收费情况,发现中文系只要一半的钱,就改报了中文系。
虽然程先生进入金大后仍然选修过著名化学家戴安邦教授的课,而且直到晚年在南京大学的校园里路遇戴先生时仍敬执弟子礼,但他一生所从事的专业却成了文史而非化学。
程先生没能成为一位化学家,这也许是出于偶然。
但他成为著名的文史学者,却是出于必然。
因为他自幼就在文史方面接受了严格的家庭教育,早就打下了坚实的学术基础。
程先生原籍湖南宁乡,但在上代已迁居长沙。
一九一三年九月二十一日,程先生生于长沙清福巷本宅。
当时的程家相当清贫,但却是一个富有文学传统的诗书之家。
他的曾祖父霖寿先生,字雨苍,有《湖天晓角词》。
伯祖父名颂藩,字伯翰,有《伯翰先生遗集》。
叔祖父名颂万,字子大,有《十发居士全集》。
父亲名康,字穆庵,有《顾庐诗钞》。
一家数代皆有诗人,生性颖悟的程先生耳濡目染,自幼便能吟咏。
他的习作曾蒙叔祖奖誉,批语曰:“诗笔清丽,自由天授。
”更重要的是,程先生在十多岁时曾在其伯父君硕先生所办的私塾“有恒斋”里读过数年古书。
君硕先生的教育方法与一般的私塾完全不同,他不用《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等“俗学”作教材,而是要求学生直接读经典著作如《论语》、《孟子》、《诗经》、《左传》、《礼记》、《文选》、《古文辞类纂》、《经史百家杂钞》、《资治通鉴》。
程千帆先生古代文学研究生教育思想研究在古代文学研究生教学工作中,程千帆先生结合古代文学研究宽口径、厚基础的特点,为学生提供多层面的指导,使学生在日后的学术道路上能够厚积薄发。
由于注重研究生阶段教学与科研的结合与过渡,在研究生专业课程设置、学术论文写作、研究方法训练等方面,程千帆先生的教育思想和实践都极有学习和参考价值。
标签:程千帆;教育思想;研究生教育;古代文学研究引言著名学者王元化先生在一篇纪念程千帆先生的文章中指出:“自千帆先生七十年代主南京大学教席以来,继量守(黄侃)、愿夏(胡小石)之坠文,续东南学风之余绪,培养商量,阐幽扬隐,一时人材蔚起,与京沪名校鼎足成三,而风尚之盛美,转有居上之势。
”[1]9这段文章特别表彰程千帆先生的培育人材之功。
一九七八年,程千帆先生来南京大学中文系执教时,已年过六十五岁,他在奋力著书的同时,更尽心于研究生教学。
不但培养出新中国第一个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程门弟子在古代文学研究领域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某一层面上讲,培养人才的重要性在著作之上,或者说,培养人材是程先生晚年另一种更具紧迫性,更有现实作用的“大著述”。
一、承旧与开新:课程设置(一)专业课程在以学术功力见重的古代文学研究领域,坚实的文史基础对学者日后的学术发展至关重要。
程千帆先生探索出的“读书与学术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在鼓励学生及时刊布阶段性成果的同时,切实提高研究生的科研学术水平。
首先要明确读书与学术论文的关系,即将读书积累放在前提性的地位。
“做学问须有优游涵泳之功,要在脑子里玩味,思索。
”[2]110。
在程先生看来,“大凡一个作家,一个流派,一段历史,总有其前进中的转折点,而这些转折点,又往往不立招牌,暗暗地在不知不觉中出现,又沉默地站在那里,后人逛文学之街,只注意霓虹灯下的大橱窗,源流、起伏、正变,便都被忽略了。
”[5]254急功近利,则难于发现历史长河在年复一年中发生的悄然变化。
所以甘心寂寞地读书,才能平心静气地揣摩细水长流中的奥妙。
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作文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创新在当今社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推动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进步。
程千帆先生论学语录摘要编者按程千帆先生是当代成就卓著的大学者,无论自己学术研究,还是培养学生,他都有很深刻的体会和见解,这些我们可以从他的著述和讲话记录中一窥风采。
先生的言谈有时譬喻诙谐,有时郑重诚恳,阅读文字,仿佛就在旁边听他畅谈。
今从几篇文章中摘录一些,以见其端。
谈文学研究学文学的人对作品要有很强的感应。
我八十多岁了,读作品还经常受到感动,一个人流泪。
这是心灵感应。
(徐有富、徐昕《文献学研究》记述)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文艺作品,当你首先接触到它时,感到喜不喜欢总是第一位的,而认为好不好,以及探究为什么好,为什么不好,则是第二位的。
由感动而理解,由理解而判断,是研究文学的一个完整的过程。
(《关于学术研究的目的、方法及其它》)文学的影响,不像生孩子,可以直接说出哪个是哪个的爸爸,它是复杂的。
(《打好基础,拓宽视野——与硕士生的一次谈话》)程千帆先生诗稿手迹谈治学方法如果我的那些诗论还有一二可取之处,是和我会做几句诗分不开的。
(《闲堂自述》)一位从来没有作过诗或没有其他艺术创作经验的人侈谈诗歌艺术,不说外行话,很难。
(《答人问治诗》)文学研究所面对的,是人的感情。
古代的文学家们,因接触外界事物而有感,然后发为文章,后人研究他的感发,反省其感发,成为理论。
因此,如果你对心灵的火花,感情的悸动,缺少同情,缺乏爱赏,而只是非常理智地去判断和品评它,这虽不能说不对,但总隔了一层。
对古人从作品中表现的心灵多所感发,同时自己有所感发的心灵也有能力表现出来,人我交会,自能贯通。
现代的一些学者,如俞平伯先生,他所撰的《唐宋词选释》《读词偶得》和《清真词释》,都讲得非常深刻,真能体会词心。
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俞先生自己的词作得好。
(《关于学术研究的目的、方法及其它》)朱光潜先生是我在武汉大学时的同事,也是老前辈了,我当讲师时,他做教务长。
他有一句话和我平时的想法一样:“离开具体的艺术来谈美学思想,不但会过于抽象说教,而且是一件极费力的事情。
程千帆先生教学思想中的辩证思维作者:陈天澍李孟渝来源:《文学教育》2016年第08期内容摘要:程千帆先生是20世纪杰出的文史学者,也被公认为是一位出色的教育家,培养出许多优秀的学术人才。
作为教育家的程先生十分重视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将教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作为科研的对象,用科研成果来提升教学。
根据自身教学经验,程先生还指出学与思、博与专、知与能之间的辩证关系,认为看似矛盾的双方其实都缺一不可,还可以互相补充。
这些带有辩证思维的教学思想,其实根植于深厚的儒家文化土壤,也来自于程先生对黄季刚、胡小石、刘永济等前辈学者治学教学经验的借鉴与吸收。
关键词:程千帆教学思想辩证思维儒家思想程千帆先生(1913—2000)在20世纪后半期的文史学界无疑是一位大师级人物,他在诗学研究方面的成就更是享有盛名。
学界对此已有定评,毋庸赘言。
i近几年,已有学者将程先生的诗学研究提升到哲学高度进行考察,并认为“千帆诗学”与中国哲学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其中辩证思维模式的运用是十分重要的部分。
其实,不仅在诗学研究方面,作为教育家的程先生在教学思想中同样具有辩证的思维模式,这是目前研究者没有注意到的问题。
ii一.作为教育家的程千帆先生程千帆先生在遗嘱中说:“千帆晚年讲学南大,告慰平生,略有著述,微不足道。
但所精心培养学生数人,极为优秀,乃国家之宝贵财富。
望在我身后,仍能恪守…敬业乐群勤奋谦虚‟之教,不坠宗风。
”iii他对自己的著述尚很谦虚,但对培养学生所做出的成绩却非常自信。
与程先生同辈的学者中,王瑶先生认为他“很会带学生”iv,王元化先生说他“继量守、愿夏之坠文,续东南学风之余绪,培养商量,阐幽扬隐,一时人材蔚起,与京沪名校鼎足成三,而风尚之盛美,转有居上之势。
”v这些都揭示了一个事实:程先生的教学成绩有目共睹,十分值得重视。
《南大报》悼念程千帆先生专刊曾刊文评价道:“程千帆先生是一位诲人不倦的教育家。
”vi这可视为官方对程先生的总结性评价。
贵在独创的道理论证“贵在独创”,这是千百年来世人总结出的毋庸置疑的真理。
一切都是创新之产物,我们的伟大事业需要层出不穷的革新家。
那种陈陈相因的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者再也不能在革命队伍中存在下去了!清代有两个书法家:翁方纲和刘石庵。
翁方纲一生研究欧阳询、虞世南书法,讲究笔笔有来历。
刘石庵则在刻苦钻研古人书法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成就超过了翁方纲。
翁方纲有个侄子拜刘石庵为师。
一天,他问叔父,对他的老师的技艺作何评价。
翁一笑:“去问你老师,他哪一笔是古人的?”刘闻后也微微一笑:“我有自己的书体,何须古人之笔?去问问你叔叔,他哪一笔是自己的?”“哪一笔是古人的?”“哪一笔是自己的?”这两个截然相反的问题,鲜明地体现了两种不同的审美观。
一种,是只求继承,不讲创新;另一种,是在继承的基础上推陈出新。
哪一种正确呢?很显然,我们要的是创新!人类的历史,就是创新者的历史。
几十万年前,未开化的人类茹毛饮血,过着艰难困苦的生活,要是没有发明钻木取火的燧人氏,构木为巢的有巢氏,勤勉耕作的神农氏,人类能摆脱黑暗与寒冷的以往而进入光明与温暖的时代吗?要是原始人没有第一次拿起木头、石块,他们的后代——我们,如今与牛、狼、羊又有什么区别呢?在科学史上,从亚里士多德的运动观、托勒密的天动说,到伽利略的自由落体理论、哥白尼的地动说、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到现代爱因斯坦的广义、狭义相对论,这不都是科学上由浅而深,由近而远,由低级到高级的一个个新突破?要是科学家们没有这种敢于怀疑、敢于创造的精神,我们的现代科学,会有这样的成就吗?这一切说明,整个自然界,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以新代旧、先进战胜落后的发展过程。
那些因循守旧、抱残守缺的人,必将被时代的潮流所淘汰。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人类的劳动过程,是生产经验不断积累的过程。
人们在总结经验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到还有更有效的劳动方法,于是产生了创新的动机。
将其付诸行动,就是创新的过程。
从积累到创新,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以创新为话题的议论文以创新为话题的谈论文(5篇)创新,是要刻进我们骨子里的一种思维。
创新,是学习的生命力。
它就像一盏明灯,在黑暗中放射万丈光线,引导人们不断前进,走向胜利之路。
以下是我整理的以创新为话题的谈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以创新为话题的谈论文(精选篇1)在上个周五,老师就早早的通知我们说,在星期六早晨六点四非常省电台将转播素养创新教育的讲座,并要求我们写好观后感,我和同同学们很兴奋,以为可以学到创新的学习方法,每个人都满怀期盼!其次天,很想睡个懒觉的我还是顶住自己的瞌睡,打开了电视,提前转到了江西卫视第三套,生怕错过了讲座,心理很感动。
节目一开头,主持人说出了一大堆数字组成的乘法,让一个同学当场去计算,这个同学用了5分多钟才算出来,此后,另外一个自称是学过创新方法的同学去计算同一道题,几秒钟就算出来了!这点让我有点怀疑,谁知道这个人是否事先就知道了答案?我认为应当在电视现场把方法教给那位算了5分钟的同学和电视机前想学的观众。
这样才能体会它的真实性,才会有劝说力!可是令人绝望的是,我渴望消失的画面没有再消失,取代它们的竟然是推销产品的广告。
这不由得又让我想起了一次我在永修宾馆的遭受:也是一个学习方法介绍讲座,一开头也讲速算速记,到了后面却开头推销,他们并不是真正意义的学习方法讲座,也是要我们同学去购买他们的产品!此次的素养教育创新方法讲座,也如出一辙。
他们也是打着省卫视的牌子,打着教育的口号,而实际上不过是在宣扬推销自己的产品,归根究竟,还是为了一个“利”字,对此叫人很心寒,我感到既绝望又生气,自已又上了一次当!或许这些专家的讲座的方法,真的能教给我们同学好的学习方法并能提高我们的考试成果,但是它们被某些人利用了,不购买他们的产品,不花钱,是不行能学得到内面真正的精华的。
与此同时,我不知道为什么省级电视台也能被某些人利用,成为他们赚钱的工具?在此,我呼吁:那些真正能开拓思维,让我们的力量能提高的学习方法,能真正地走进我们的课堂,能走进卫视教育频道,真正能给我们这些同学供应关心!以创新为话题的谈论文(精选篇2)王履说:“时当违,理可违,吾斯违哉。
作者: 张伯伟[1]
作者机构: [1]南京大学文学院
出版物刊名: 文学遗产
页码: 158-172页
年卷期: 2018年 第4期
主题词: 程千帆;诗学;方法;学术史
摘要:在20世纪的古代文学研究者中,程千帆先生最具有方法的自觉和不懈的努力,这是他区别于同时代其他学者的重要标志。
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他尝试将考证和批评相结合,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概括出“两点论”——文艺学和文献学的精密结合,这种努力是一以贯之的。
作为其学术精神上的先导,陈寅恪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但千帆先生对陈氏的学术,做到了既“有所法”,又“有所变”,在诗学研究方法上做出了有益的探讨和实践。
将“两点论”应用于文学批评的实践中,并且将经验型的感觉梳理为接近客观化的具体手段,与国外中国学家展开真正的对话,使得中国文学不仅在中国的也能在文学的框架下探讨,或许是中国文学研究的前景之一。
莫砺锋忆程千帆:培养学生比自己的学术研究重要我当教师三十多年了。
每逢教师节来临,看到学生的贺卡上写着“师恩难忘”之类的话,心头便涌现出我的老师们的身影,尤其是在南京大学读研时的导师程千帆先生。
正如唐诗所说:每逢佳节倍思亲!1979年春,我在合肥报考研究生,南大中文系的“唐宋诗歌”研究方向吸引了我,导师是程千帆教授。
当时我正在安徽大学外文系读本科二年级,从未进过中文系、仅在当知青时读过几首唐诗宋词的我,能考上吗?没想到梦想成真。
9月中旬,我与同时被南大录取的两位同学一起见到了满头白发的程先生。
程先生说:“这次有四十多人报考我的研究生,有人多次给我写信,有人带了礼物跑来见我,你们三人连信也没写过——”我以为这下要被责怪了,没想到先生微笑起来,说:“这很好!”说也奇怪,后来程先生教诲我的话不知有多少,但我一直记得他最初说的这句话。
进入南大后,我才知道程先生曾是武汉大学中文系主任,被打成右派后下放农村养牛、喂鸡,1975年被勒令退休,成为武汉的街道居民。
1978年,年已65岁的程先生被匡亚明校长聘为南大教授,程先生决心要把被耽误的20年光阴夺回来。
一般来说,一个学者在被耽误多年后,最着急的是整理自己的学术成果,程先生却把培养学生放在第一位。
在他看来,弥补“文革”造成的损失,让中华文化后继有人,才是当务之急。
程先生不顾年老体弱,亲自为本科生上大课。
后来健康情况不允许了,才转而以培养研究生为主要教学任务。
程先生1979年开始招收研究生,我正巧在那年决定考研,我能立雪程门真是前生的缘分!程先生的教学工作绝不只在教室里进行,他的书斋也是课堂,甚至病房也常常被他当作批改作业的办公室。
他为研究生设计的课程都以训练治学方法为目的,而且是因材施教,精心布置的全面训练。
他力主研究生在撰写学位论文之前要用一年多时间认真阅读经典著作。
在论文写作方面,程先生要求学生认真选题,鼓励学生选择难度较大、学术价值较高的题目。
他对学位论文的撰写有严格的规范要求:从小处说,一定要保证材料的可靠性,绝对不能剽袭成说;从大处说,一定要具有问题意识,要勇于创新。
浅议程千帆学术论文的写作特色论文在古代文学研究生教学工作中,程千帆先生结合古代文学研究宽口径、厚基础的特点,为学生提供多层面的指导,使学生在日后的学术道路上能够厚积薄发。
由于注重研究生阶段教学与科研的结合与过渡,在研究生专业课程设置、学术论文写作、研究方法训练等方面,程千帆先生的教育思想和实践都极有学习和参考价值。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浅议程千帆学术论文的写作特色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浅议程千帆学术论文的写作特色全文如下:摘要:唐宋文学研究专家程千帆先生学术成就卓越非凡,他的治学方法值得后学研习探讨。
他的论文《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被理解和被误解》功力十足,方法得当,可成后学研习典范。
这篇论文写作特色有以下几点:博古通今,触类旁通;具有历史的眼光,哲学的穿透力;材料翔实,论证细腻,采用了多方面的论证分析方法;脉络清晰,严谨有序,体现了逻辑严密的行文结构。
关键词:程千帆;《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被理解和被误解》;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程千帆先生是位德高望重的学界泰斗和教育家。
他学术成就卓越非凡,著作等身,在古典文献学、历史学、古代文学、古代文学批评等领域皆卓有所成,唐宋文学研究成果更是引领时代,遗泽后学。
他的诗文创作成就也引人注目。
程千帆先生又是一位桃李满天下的教育家,可谓满门俊彦。
程门弟子薪火相传,在学界熠熠生辉,蔚为大观。
研习程千帆先生的学术论文,探讨其中的治学方法和行文风格,可以获得方法论上的指导,裨益后学。
下面以程千帆先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被理解和被误解》[1]①一文为考察对象,研读体悟程先生论文写作特色,希望从中有所启迪和感悟。
一、博古通今,触类旁通――扎实的文学功底程千帆先生在《古典诗歌论丛》后记中说道:“将考证和批评密切地结合起来”“将批评建立在考据基础上的方法。
”[2]程千帆先生提出的注重考证和批评的研究方法,为古代文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指导。
浅谈历史治学方法(一)要有问题意识胡适曾说过:“做学问要在不疑处有疑。
”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做学问,必须要有问题意识,善于提出疑问,要有怀疑的眼光,能从字里行间看出问题,提出疑问,进而解决问题,这才是治学的根本之道。
许多研究者认为治学难,这一问题的原因在于他们对所有书或文章都信以为真,奉为圭臬,这样很难提出质疑,发现不了问题,不经一番“好学深思”,难以发现问题,也就不可能开展任何学术研究。
(二)要具有发散性思维研究历史,必须要做到“论从史出”。
研究历史要发议论,但一切议论都只能从看到的史料出发。
看史料和思考、分析是同步的。
史学文章的理论性不是靠搬用现成的概念,而是靠反复看许多史料后在脑子中出现的飞跃,有了新的概括、产生新的认识,这才有理论创新。
进行历史研究要有想象力和联想力,遇到问题要善于和自己熟悉的生活事物相联系,充分发挥想象力,使思维具有跳跃性。
因此,进行历史研究需要具有问题意识和发散性思维,多问一些为什么,多想多练,切忌就事论事。
三、眼光独到,学贵创新创新是学术研究的最根本品质之一,学术意义和学术功能就是不断创新。
程千帆谈道:“究竟什么叫科学研究,我想,就是从现在已经有的研究成绩,向前发展。
如果没有发展,那就不能叫做研究。
”③所以创新是科学研究最本质的特征。
许多学者都强调了学术研究应当创新的问题。
梁启超先生说,学问之价值,在善疑,在求真,在创获。
所谓研究精神者,归著于此点④。
“善疑”与“求真”都是为“创获”服务的,做学问应当有新收获。
(一)新的见解作为学术论文应该提出一些新的见解,只是罗列别人的观点那不是创新。
徐有富先生在他的论著中写到,要提出新见解,首先要总结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比如陈寅恪先生厉害之处就在于他在考证的同时总能总结出一些历史规律。
其次,对已有观点提出不同看法,同样也具有新意。
例如,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将“武”作为会意的代表字。
《说文解字》戈部还引用《左传》中楚庄王的话解释道:“止戈为武。
学术论文的创新性与现代意识作者:吴秀芳来源:《文学教育》2008年第05期学术论文是表现科学研究成果的重要形式,学术论文的写作方法与规范是科学工作者、研究生、大学生所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和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学术论文写作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一)在科学技术的发展处于转折、发现和革命的时期,创新是一种科学发现,它必将开创一个新的学科领域,对人类的认识在哲学高度上产生深远的影响。
请先看一下《Nature》与《Science》。
《Nature》认为创新是科研成果新颖,引人注意(出人意料或令人吃惊),而且该项研究看来在该领域之外具有广泛的意义。
无论是报道一项突出的发现,还是某一重要问题的实质性进展的第一手报告,均应使其他领域的科学家(研究者)感兴趣。
《Science》则认为,创新是指对自然或理论提出新见解,而不是对已有研究结论的再次论证,内容激动人心并富有启发性,具有广泛的科学兴趣。
具体而言,就是说在已沉寂的研究领域提出创新思想,在十分活跃的研究领域提出创新思想;在十分活跃的研究领域取得重大进展或是将原先彼此分离的研究领域融合在一起。
我们再看看《科学通报》、《中国科学》和《自然科学进程》这三种全国性综合期刊对创新性的要求,它们的要求是共同的,即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具有创新性的、高水平和有重要意义的最新研究成果。
大家应该注意到,不论是国际科学期刊还是国内期刊,都十分强调论文的创新性。
一篇论文或一项研究课题规模不一定很大,但研究一定要深入,结论一定要深刻,要有独到的见解,这样的论文列入高水平论文就不会有疑问了。
一篇学术论文的创新性至关重要。
学术研究是人的活动,在学术研究活动中,人必须遵循一定的学术规范。
没有学术规范,就很难有学术的发展。
所以,学术研究的创新、论文写作的创新也要遵循相关的学术规范。
创新在学术规范中可以分为逻辑、方法、形式三个层面,其中逻辑层面的创新作为思想观点上的创造性思维的体现,既是学术规范的要求,也是学术研究本身的内在要求,在规范层面它反映着研究成果是否符合研究的目的,在内容层面它体现着研究活动有无达到研究的深度。
程千帆先生谈学术研究的目的、方法及其它编者按本文为程千帆先生与弟子巩本栋先生对谈实录,原题《关于学术研究的目的、方法及其它》,载《文艺理论研究》1995年第3期。
后收录于《程千帆沈祖棻学记》中,文字稍有出入。
今以《学记》为准。
在这篇谈话中,我们可以看到程千帆先生的两个重要观点:一是文学研究应该是文献学与文艺学的完美结合;二是接触一种文艺作品,感到喜不喜欢是第一位的,即先感性再理性。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它的治学思想和方法,以及文末关于做人与为学的议论,都给人很大的启发。
▲1981年,程千帆赴南宁讲学期间,与当年武大老学生座谈。
左起:何文白、韦其麟、程千帆、林焕标。
巩:记得还在读书时,先生就常常告诫我们:搞学术研究,必须对自己所从事的那个领域的学术发展状况,先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像打仗一样,要有“敌情观念”,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而了解学术研究的发展状况,弄清哪些问题已经解决,哪些问题已部分解决,哪些问题尚无人问津;我们研究的角度有哪些,还能否变换新的视角进行研究;我们使用了何种研究方法,还可不可以借鉴一些新方法,来推动学术的进一步发展,其目的,就是要在总结前人研究成绩的基础上,进行学术的开拓和创新。
只有这样,才能确立自己工作的出发点,明确自己的研究目标,真正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做学问就像跳高,有这种研究前的准备,最大的好处就是起点高,起点太低,前途就有限了。
现在回想起来,深感先生当时的那些话,无疑为我们后来的学习和研究,指出了向上一路。
程:是啊,我一直认为,对于你们来说,重要的已不在于传授知识,而是要在学术研究上给你们指路,教你们方法。
我们进行学术研究的目的是什么呢?当然是要有所发现、发明,有所开拓、创新,是为了把学术不断推向前进。
因而,开拓和创新,既是学术研究的出发点,也是它的归宿。
普及性读物、作品赏析等固然需要,但它却不能代替前者。
我们决不能用撰写普及读物的方法,去从事专门的学术研究。
缺乏新见的文章,低层次的重复,对研究工作来说,所带来的只能是人力和物力的浪费。
>>第 πξ卷第 λϖ期 2009年6月 程千帆先生的文献学成就张慧丽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 北京100871〔摘要〕介绍20世纪文献学家程千帆先生的生平及著述,以奠定其文献学家地位的代表性著述《校雠广义》为例,重点阐述他在将校雠学重建为一门具有现代科学意义的完整学科方面所取得的卓著成就,最后总结他在文献注释、古籍整理以及整理出版他人遗著方面所做出的贡献。
〔关键词〕程千帆 文献学 文献整理〔分类号〕K825.4Cheng Q i a nfan ’s Ach i eve m en ts i n Ph ilology Zhang HuiliDepart m ent of I nf or mati on Manage ment,Peking University,Beijing 100871〔Abstract 〕The author firstly intr oduces Cheng Q ianfan,a famous bibli ographer in the 20thcentury .Then using Cheng ’s rep resenta 2tive work J iao Chou Guang Yi which lays the f oundati on of his bibli ographer status,the author expatiates on his tre mendous achieve 2ments t o the reestablish ment of Chinese B ibli ography .Finally,the author su mmarizes Cheng ’s contributi ons t o ancient books collati on,editing and publishing the posthu mous writings of other peop le .〔Keywords 〕Cheng Q ianfan Phil ol ogy literature collati on 收稿日期:2009-03-02 修回日期:2009-03-13 本文起止页码:9-12,118 本文责任编辑:王传清1 程千帆先生生平及著述 程千帆(1913-2000年),原名逢会,改名会昌,字伯昊,40岁以后,别号闲堂。
贵在创新——程千帆先生谈学术论文写作
一个人进了大学,便要作学期论文、学年论文、学位论文,以后工作中或出席学术会议,也要写作和递交论文。
从现代科学研究的发展情况看,论文是人类用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的最方便、最好的一种载体,也是科学研究最基本和最好的一种载体。
要写论文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为了检验自己工作中已获得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你研究某一问题,目的是什么,使用了何种文献资料,为学术界提供了多少信息,只要你一动笔,人们就可以马上看出来,你对某方面的知识掌握有多少,你对某一问题把握的程度如何。
所以,论文的写作,不可避免地要把自己学得的东西展现出来,检验自己学识的深度和广度。
其次,论文总是要创新,通过论文的写作,可以检验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
我在这里把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分开来讲,是因为一个人有时候可能很会想,想出很多事例和道理来,但最后哪一个是最好最合适的呢,这就需要选择和判断。
在论文写作过程中,通过思维和判断,得出正确的结论,从而锻炼自己的思维和判断能力,也就是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三,论文写作要对科学研究作出某些贡献。
应该怎样去选题
一、根据主观上的条件
选择什么题目,首先要看你已掌握的知识和所具备的条件。
第二,根据客观条件。
第三,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创新和开拓。
选题主要是根据研究者主、客观方面的具体条件,根据已有文献的具体情况进行的,题目选择恰当,就有可能作出成绩来。
怎样选择文献
文献多,则迫使我们要努力推陈出新,往深处发掘。
文献少,在研究上为薄弱点,或者前人完全没有提供研究的文献资料,一片空白,无可依傍,则又需要我们扎实工作,努力开创。
我们要注意自己研究范围里的新领域,注意别人注意得比较少的问题和方面。
怎样才可谓之创新
开创前人完全未涉及过的领域
1.前人已做过一些研究,但做得还不够充分,有继续补充和扩展的必要;或者是
2.前人的解释尚不够圆满,不能让人完全信服,有必要作进一步的阐释。
3.前人对某一问题已有涉及和论述,但其论断并不正确,需要加以修正。
符合科学研究的工作步骤和程序
科学研究当然应有符合科学研究的工作步骤和程序(主要是指思维上、逻辑上的步骤)
一定要非常认真虚心地阅读有关你所研究的问题的各种文献,了解哪些问题已经解决,哪些问题解决得不好或不充分、不正确,需要补充和修正。
科学研究的第一个步骤就是掌握有关信息和文献。
第二,你要根据选题本身的特殊性质,采取适当的方法去解决它。
就是要能够使用一种新的研究方法。
例如,运用自然科学的成果以丰富文学研究的方法。
程千帆先生谈博士生怎样读书
总体要求:即“敬业、乐群、勤奋、谦虚”。
敬业
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有一种敬业精神,要有具体的行动,对待你的学习和工作非常认真,努力实践,通过实践树立了专业思想。
有一种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
要有高度的自治能力。
当一个人待在房间里的时候,特别要谨慎,没人管着你,所以要慎独。
乐群
关系要处得好,要亲师取友,团结友爱。
孔子说:“友直,友谅,友多闻,义也。
”交朋友要“直、谅、多闻”。
勤奋
有整块的时间来读书,所以一定要抓得很紧。
当然,也要注意节奏,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
善于学习,也善于生活,我要求的是一个思想活泼,学问做得很结实,而且能够在科学事业、教育事业方面有组织能力这样一种人。
爱惜光阴,一方面要生活得有节奏,可以去打打球、划划拳。
要有适当的节奏,劳逸结合。
身体锻炼得好一点,兴趣广泛一些,学学书法,作作诗。
勤奋学习,还要注意学与思的关系,即吸收和消化的关系。
要笃学,又要慎思,明辨。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就是积累,思就是去吸收、抽象、条理。
有些最基本的知识,还是要掌握,要吸收的。
谦虚
既要谦虚,又要自信,当一个道理没有能够说服你的时候,你可以坚持下去,但当你真正发现了错误以后,就应该有勇气承认它。
要重视外语,一定要能够比较方便地使用外语。
第二外语要基本上做到能借助字典来看书。
要恪守校纪、法纪,私人生活要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