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物理知识点总结 .ppt
- 格式:ppt
- 大小:2.91 MB
- 文档页数:42
初二物理必考知识点总结一、光的传播1. 光源: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 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大气层是不均匀的,当光从大气层外射到地面时,光线发了了弯折。
3. 光速光在不同物质中传播的速度一般不同,真空中最快,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C=3X10的8次方m/s,在空气中的速度接近于这个速度,水中的速度为3/4C,玻璃中为2/3C。
4. 光直线传播的应用可解释许多光学现象: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月食、日食的形成、小孔成像等。
二、光的反射1. 当光射到物体表面时,有一部份光会发生反射现象。
2. 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3. 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三、平面镜成像1. 平面镜成像实验探究出的像与物的具体关系是:物体在平面镜里成的像是正立的虚像;2. 平面镜成像原理是光的反射。
3. 平面镜成像特点:正立等大的虚像,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
4. 平面镜成像实验探究出的像与物的具体关系还应注意:事实上表示人射光线和反射光线上的两个交点的连线,是表示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通过的点的轨迹,不能误解为平面镜成像就是反射光线的延长线的会聚点和入射点的轨迹。
四、光的折射1.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2. 光的折射定律:光发生折射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从水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3. 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初二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热学1.温度:物体的温度是反映物体内部分子、原子的平均运动程度的物理量,用温度计测量,单位是摄氏度(℃)或者开氏度(K)。
2.热量:热量是能量的一种,表示物体间能够传递的一种能量,单位是焦耳(J)。
3.热传递方式:主要有导热、对流、辐射三种方式。
4.热力学第一定律:也称为能量守恒定律,它表明了能量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毁灭,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即能量的总量在任何一个封闭系统中都是不变的。
光学1.光的直线传播:在均匀物质中,光线是直线传播的。
2.反射定律:光线从一个介质射入另一个介质时,入射角、反射角和法线所在的平面相同。
3.折射定律:光线从一个介质射入另一个介质时,入射角、折射角和法线所在的平面相同。
4.全反射:当光线从密度高的介质射向密度低的介质的折射角大于90度时,发生全反射。
5.色散:不同颜色的光波长不同,经过折射后会产生不同的折射角,形成色散现象。
6.光的衍射:光线穿过一个小孔或者被遮挡的物体时,会产生光的弯曲和扩散现象,称为光的衍射。
力学1.力和它的分类:力是物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常见的力有万有引力、电磁力、弹力、摩擦力等。
2.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作用效果包括改变物体的状态,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等。
3.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它表明:物体静止时会保持静止,物体运动时会保持偏直线运动状态,直线运动的状态变化是由外力引起的。
4.牛顿第二定律:它表明物体受到的净力越大,其加速度就会越大,反之亦然。
公式为 F=ma。
5.牛顿第三定律:它表明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电学1.原子结构:原子结构包括原子核和电子云,电子会带正电的原子核周围运动,有特定的能级。
2.电流和电荷:电流是电荷在单位时间内流经的电量,单位是安培(A)。
电荷是电荷的大小,单位是库仑(C)。
3.电压和电阻:电压是两个点间的电势差,单位是伏特(V);电阻指的是物体对电流流过的阻碍,单位是欧姆(Ω)。
初二物理知识点总结1. 力学基础-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或运动状态。
- 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 力的作用效果: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也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 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 弹力: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产生的力。
- 摩擦力: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在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趋势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2. 运动和力- 运动的描述:物体位置的变化称为机械运动。
- 参照物:研究物体运动时所选定的物体。
- 速度: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 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在直线路径上以恒定速度运动。
- 力与运动的关系: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3. 压强- 压强的概念: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
- 压强的计算:压强等于压力除以受力面积。
- 液体压强:液体对容器壁或底部的压力。
- 大气压:地球表面附近的大气对物体的压力。
4. 浮力- 浮力的概念: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向上的力。
- 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它排开的液体的重量。
- 物体的浮沉条件:浮力大于重力时上浮,浮力小于重力时下沉,浮力等于重力时悬浮。
5. 简单机械- 杠杆: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可用来省力或改变力的方向。
- 滑轮:可以绕轴转动的轮子,用来改变力的方向或大小。
- 斜面:倾斜的面,可以省力地移动物体。
6. 光学基础- 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 光的反射:光遇到物体表面时,部分光线被反射回来的现象。
- 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的现象。
- 透镜:能够使光线汇聚或发散的透明物体。
7. 电学基础- 电荷:物体带电的性质。
- 电流: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 电压:使电荷发生定向移动的原因。
- 电阻:阻碍电流流动的物理量。
- 欧姆定律:电流与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
8. 电与磁- 磁体:具有磁性的物体。
初二物理常用知识点总结一、力学1. 运动学运动是物质在空间中相对于某一参考物体的位置发生的变化,根据物体的位置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来研究物体的运动,即运动学。
常用知识点: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做直线运动,并且在任意相等的时间段内,它都移动相等的距离。
加速度:物体由静止或匀速运动转变为变速运动时所产生的速度改变率,即加速度。
自由落体运动: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下,只受重力作用的运动。
平抛运动:物体具有初速度,在重力作用下做抛体运动。
匀变速直线运动:物体在做直线运动时,速度随时间的变化率恒定,即加速度是恒定的。
2. 动力学动力学是研究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下的运动规律,包括牛顿力学、牛顿定律等。
常用知识点:牛顿第一定律:物体要么静止,要么匀速直线运动,如果施加的合外力为零。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受到的合外力等于物体的质量和加速度的乘积。
牛顿第三定律:如果物体A对物体B施加力,那么物体B对物体A也会施加等大反方向的力。
摩擦力:两个相对运动的物体之间存在的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力的合成:多个力同时作用于一个物体时,可将它们合成为一个力,即合力。
二、热学热学是研究热量和热能转化的一门学科,涉及热力学、热容、热传导等内容。
常用知识点:温度和热量:温度是物体冷热程度的一种度量,而热量是物体由于温度差而可能传递的能量。
热能的转化:热能可以转化为机械能、电能等形式。
物质的热膨胀:物质受热膨胀时,其长度、面积和体积均会发生变化。
热传导:热量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的过程。
气体的物理性质:气体分子之间的距离比较大,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较小,能自由运动。
三、光学光学是研究光的传播和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学科,包括光的反射、折射、色散等内容。
常用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均匀介质中是直线传播的。
光的反射:光线与镜面相交后,按规律发射的现象。
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传入另一种介质时,由于介质的折射率不同,光线会改变传播方向。
色散:介质对不同波长光的折射率不同,造成不同波长的光经过介质后产生色散现象。
初二物理知识点总结第一部分声现象及物态变化(一) 声现象1. 声音的发生: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但并不是所有的振动都会发出声音。
2. 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1)声音要靠一切气体,液体、固体作媒介传播出去,这些作为传播媒介的物质称为介质。
登上月球的宇航员即使面对面交谈,也需要靠无线电,那就是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真空不能传声(2)声间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3. 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人再次听到的声音叫回声(1) 区别回声与原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的耳朵比原声晚0.1秒以上。
(2) 低于0.1秒时,则反射回来的声间只能使原声加强。
(3) 利用回声可测海深或发声体距障碍物有多运4. 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它是由发声体振动频率决定的,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5. 响度: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响度跟发声体振动的振幅大小有关,还跟声源到人耳的距离远近有关6. 音色:不同发声体所发出的声音的品质叫音色7. 噪声及来源从物理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地杂乱无章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8. 声音等级的划分人们用分贝来划分声音的等级,30db—40db是较理想的安静环境,超过50db就会影响睡眠,70db以上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长期生活在90db以上的噪声环境中,会影响听力。
9. 噪声减弱的途径:可以在声源处、传播过程中和人耳处减弱(二)物态变化1 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2摄氏温度: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度,把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
3温度计(1) 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2) 构造:玻璃壳、毛细管、玻璃泡、刻度及液体(3) 使用:使用温度计以前,要注意观察量程和认清分度值4.使用温度计做到以下三点① 温度计与待测物体充分接触② 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③ 读数时,视线要与液面上表面相平,温度计仍与待测物体紧密接触5.体温计,实验温度计,寒暑表的主要区别构造量程分度值用法体温计玻璃泡上方有缩口 35—42℃ 0.1℃ ① 离开人体读数② 用前需甩实验温度计无—20—100℃ 1℃ 不能离开被测物读数,也不能甩寒暑表无—30 —50℃ 1℃ 同上6.熔化和凝固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熔化要吸热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凝固要放热7.熔点和凝固点(1) 固体分晶体和非晶体两类(2) 熔点: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叫熔点(3) 凝固点:晶体者有一定的凝固温度,叫凝固点同一种物质的凝固点跟它的熔点相同8.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汽化有两种不同的方式:蒸发和沸腾,这两种方式都要吸热9.蒸发现象(1) 定义:蒸发是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2)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温度高低,液体表面积大小,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10. 沸腾现象(1) 定义:沸腾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2) 液体沸腾的条件:①温度达到沸点②继续吸收热量11. 升华和凝华现象(1) 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2) 日常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冰冻的湿衣服变干,冬天看到霜)12. 升华吸热,凝华放热第二部分光现象及透镜应用(一)光的反射1、光源: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2、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13章“电磁现象”的第1节“电流和电压”。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电流的概念、电流的方向、电压的概念、电压与电流的关系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电流的概念,掌握电流的方向规定。
2. 让学生掌握电压的概念,了解电压与电流的关系。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电流的概念及电流的方向规定。
2. 电压的概念及电压与电流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电流表、电压表、电源、导线、灯泡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电路图,让学生思考电路中电流、电压的存在及作用。
2. 概念讲解:讲解电流的概念,电流的方向规定,电压的概念,电压与电流的关系。
3. 实验演示:进行电流表、电压表的使用方法演示,让学生了解实验操作步骤。
4. 学生实验:分组进行实验,测量电流和电压,填写实验报告单。
5. 例题讲解:讲解典型例题,让学生掌握电流、电压的计算方法。
6. 随堂练习:发放练习题,让学生现场解答,巩固所学知识。
7. 板书设计:电流的概念、电流的方向规定,电压的概念,电压与电流的关系。
8. 作业设计(1)请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电流、电压现象。
(2)完成课后练习第1题:已知一段导体的电阻为R,通过这段导体的电流为I,导体两端的电压为U,求导体的电阻、电流、电压之间的关系。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了解电流、电压的概念及作用,通过实验演示和学生实验,让学生掌握电流、电压的测量方法,通过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整体教学过程流畅,学生参与度高,但部分学生在实验操作中仍存在不足,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实验操作的训练。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电流、电压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如家用电器的工作原理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