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微课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16.29 KB
- 文档页数:3
课题:《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特点。
- 熟悉三国鼎立、晋朝统一、南北朝对峙的历史过程。
- 掌握民族交融的表现和影响。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事件。
- 通过小组讨论,分析政权更迭的原因和民族交融的影响。
- 通过微课视频,提升历史思维能力和信息提取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的情感。
- 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事件,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事件及其影响。
- 民族交融的表现和影响。
2. 教学难点:- 分析政权更迭的原因和民族交融的影响。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播放微课视频《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引导学生关注历史背景和特点。
2. 提问: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哪个时期的历史呢?请大家谈谈对这个时期的历史有哪些了解。
二、新课讲授1. 介绍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特点。
2. 讲解三国鼎立、晋朝统一、南北朝对峙的历史过程。
- 播放微课视频《三国鼎立》,让学生了解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 播放微课视频《晋朝统一》,让学生了解晋朝统一的原因和过程。
- 播放微课视频《南北朝对峙》,让学生了解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3. 分析政权更迭的原因和民族交融的影响。
- 小组讨论:为什么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会出现政权更迭?- 小组讨论:民族交融对当时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4. 总结微课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三、课堂练习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对练习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解决疑惑。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意义。
2. 鼓励学生课后进一步了解相关历史知识,拓宽历史视野。
五、课后作业1. 阅读教材相关章节,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事件。
高中历史微课教学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本教学设计方案旨在通过微课的形式,提高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 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历史概念和知识,掌握历史事件的背景和过程。
2. 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和影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分析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通过合作学习促进学生的互动和交流。
二、教学内容:本教学设计方案主要包含以下内容:1. 历史学科简介:通过简单的介绍让学生了解历史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
2. 中国古代历史:包括夏商周三代、秦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等历史时期的概述和重要事件。
3. 世界历史:包括古希腊罗马、中世纪欧洲、近现代世界等历史时期的概述和重要事件。
三、教学方法:本教学设计方案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微课视频播放:通过编制精炼的微课视频,让学生在课堂外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能力。
2. 小组合作学习:将学生分为小组,由小组成员共同完成一定的任务和项目,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3. 图文并茂的讲解:使用图片、文本等多媒体手段辅助讲解,增加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直观感受和理解。
四、教学过程:本教学设计方案的教学过程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 导入:通过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或故事引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并与学生一起探讨问题的背景和答案。
2. 微课播放:学生在课前自主观看微课视频,并在课堂上与同学分享对视频内容的理解和思考。
3. 小组合作学习:老师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负责研究一个历史事件或时期,并在课堂上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
4. 课堂讲解:老师对学生进行补充讲解,解答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
5. 总结反思:通过一个小结或简短的回顾,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反思,并思考如何将历史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教学评估:本教学设计方案采用以下教学评估方式:1. 课后作业:布置与所学内容相关的作业,用于评估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理解能力。
高中历史-微课程设计方案
引言
近年来,微课程成为了教育教学领域的热门话题,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将微课程融入自己的教学中。
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利用微课程的优势,设计一份高中历史微课程,以提升学生研究历史的兴趣和效果。
课程目标
通过本微课程的研究,学生应能够:
- 理解历史的重要性和意义
- 掌握中国古代历史的基本概念和知识
- 能够合理运用历史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教学方法
- PBL教学法:以问题为导向,通过给学生提出实际问题,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和求知欲,使他们能够通过解决问题研究相关的历史知识。
- 互动式教学:通过微课程的互动功能,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上来,互相讨论、探究,从而增强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微课程设计
1. 视频教学:以“中国古代的三大发明”为例,制作一段视频,
通过展现实物和场景还原等方式,生动形象地展示出造纸术、指南针、火药三种发明的历史来龙去脉和影响。
2. 互动问答环节:在视频结束后,设计几道与视频内容相关的
选择题和问答题,通过微信公众号等方式发放给学生进行答题,以
检测和加深对视频中知识点的理解。
3. PBL研究环节:针对学生感兴趣的历史话题,如“三国演义
中的历史真相”等,深度挖掘相关历史事件和人物,引导学生运用
相关知识解决问题和提出自己的见解。
可以借助微信小组或其他互
动平台,让学生进行组间讨论和交流。
总结
本文结合PBL和微课程的优势,设计了一份具有针对性、互
动性、趣味性的高中历史微课程方案。
我们相信,通过本方案引导
学生主动探究历史事件和人物,增强他们对历史的兴趣和学习效果。
一、课题名称《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1)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形态和演变过程;(2)掌握分封制、宗法制、科举制等主要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影响;(3)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和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2)培养学生尊重历史、客观公正地看待历史问题的态度。
三、教学重点1.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形态和演变过程;2. 分封制、宗法制、科举制等主要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影响。
四、教学难点1.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过程中的内在联系;2. 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特点及其影响的准确把握。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相关图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提出问题:什么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其演变过程是怎样的?2. 讲授新课(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形态和演变过程1. 讲解夏商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包括分封制、宗法制等;2. 讲解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包括中央集权制、郡县制等;3. 讲解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包括科举制、三省六部制等;4. 讲解宋元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包括行省制、内阁制等。
(2)分封制、宗法制、科举制等主要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影响1. 分析分封制、宗法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作用和影响;2. 讲解科举制在选拔人才、促进社会流动等方面的作用和影响。
3. 案例分析(1)以分封制为例,分析其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2)以科举制为例,分析其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4. 总结与反思(1)总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形态和演变过程;(2)反思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影响。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2. 学生分析、比较和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3. 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变化。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高中历史》2. 多媒体课件3.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相关图片、视频等八、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2. 注重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课题:《三国鼎立的形成》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1)了解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2)掌握曹操、刘备、孙权的主要事迹;(3)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视频等手段,让学生直观感受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2)引导学生运用地图、表格等工具,分析三国鼎立的形成原因;(3)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树立正确的价值观;(2)培养学生尊重历史、传承文化的意识;(3)引导学生认识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2)曹操、刘备、孙权的主要事迹。
2. 教学难点:(1)三国鼎立的形成原因;(2)曹操、刘备、孙权之间的复杂关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三国时期的历史图片,让学生初步了解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2)提问:三国鼎立是如何形成的?引出课题。
2. 新课讲授(1)讲解曹操、刘备、孙权的主要事迹,分析他们的性格特点;(2)展示地图,引导学生分析三国鼎立的形成原因;(3)通过表格,梳理曹操、刘备、孙权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了解三国鼎立的复杂关系。
3. 案例分析(1)选取三国时期的一个著名战役,如赤壁之战,让学生分析战役的原因、过程和结果;(2)引导学生从历史事件中提炼出历史规律,提高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4. 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三国鼎立的形成对后世产生了哪些影响?(2)学生代表发言,教师点评。
5. 总结提升(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和原因;(2)引导学生认识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作业布置1. 请学生课后查阅资料,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文化;2. 以“三国鼎立”为主题,撰写一篇历史小论文。
五、板书设计课题:《三国鼎立的形成》一、曹操、刘备、孙权的主要事迹1.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统一北方;2. 刘备:三顾茅庐,得诸葛亮辅佐,建立蜀汉;3. 孙权:继承父业,巩固江东,建立吴国。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秦灭六国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和观察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动画微课的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关注历史、热爱历史的情感。
教学重点:1. 秦灭六国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2. 秦统一六国后的政治制度和经济文化发展。
教学难点:1. 分析秦灭六国的原因。
2. 理解秦统一六国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包括动画微课、图片、文字资料等。
2. 学生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负责搜集、整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引出秦灭六国的主题。
2. 学生分享自己对秦灭六国的初步认识。
二、自主学习1. 学生观看动画微课,了解秦灭六国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影响。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秦灭六国的原因。
三、课堂互动1. 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展示对秦灭六国原因的分析。
2.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秦灭六国的历史意义。
四、拓展延伸1. 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讨论秦统一六国后的政治制度和经济文化发展。
2. 教师总结秦统一六国对后世的影响。
五、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秦灭六国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影响。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是否完成相关作业,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对微课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不断优化教学效果。
教学反思:1. 分析微课教学的优势和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
2.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教学针对性。
3. 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课程名称《【具体主题】》二、课程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具体主题】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和重要事件,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收集、整理、分析和归纳历史信息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和平的价值观。
三、教学对象高中学生四、教学时间1课时五、教学重点1. 【具体主题】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
2. 【具体主题】对后世的影响。
六、教学难点1. 【具体主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2. 【具体主题】与现代社会的关系。
七、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历史资料、图片、视频等。
2. 学生准备:预习【具体主题】相关知识,准备好问题。
八、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具体主题】的背景和重要性。
2. 学生分享预习过程中了解到的相关知识。
(二)自主学习1. 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资料,自主探究【具体主题】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和重要事件。
2. 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三)合作探究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具体主题】对后世的影响。
2. 每组选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具体主题】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和重要事件。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提出自己的疑问。
(五)拓展延伸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具体主题】与现代社会的关系。
2. 学生结合实际,提出自己的观点。
九、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学生的参与度、合作能力、表达能力等。
2. 作业完成情况:学生完成拓展延伸任务的情况。
3. 课后反馈:学生和家长对课程的满意度。
十、教学反思1. 教师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2. 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具体主题】(以下内容根据实际需求进行修改)一、课程名称《辛亥革命》二、课程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和重要事件,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收集、整理、分析和归纳历史信息的能力。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微课学习,使学生掌握本节课的核心知识点,如历史事件、人物、制度等。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归纳总结历史规律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对象高中年级学生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重点1. 本节课的核心知识点。
2. 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
3. 历史人物的重要贡献。
五、教学难点1. 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
2. 历史人物的思想观念。
3. 历史规律的总结。
六、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微课课件、相关历史资料、教学视频等。
2. 学生准备:预习本节课的相关内容,了解相关历史背景。
七、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利用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本节课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
(二)新课讲授1. 知识点讲解:- 利用微课课件,系统讲解本节课的核心知识点。
- 结合历史资料,分析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
- 介绍历史人物的重要贡献。
2. 案例分析:- 选择典型历史事件或人物,进行深入分析,引导学生思考。
-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 互动环节:-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三)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核心知识点。
2. 强调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和难点。
3. 提出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八、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2.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
3. 不断优化微课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九、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学生的参与度、积极性、合作精神等。
2. 作业完成情况: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分析问题的能力等。
3. 课堂测试: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十、教学资源1. 微课课件: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
一、课程名称:(例如:《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理解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
- 掌握秦朝中央集权制度、汉武帝时期的大一统措施等关键知识点。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微课视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 通过历史图片、文献资料等,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 汉武帝时期的大一统措施。
- 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影响。
2. 教学难点:- 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理解。
- 对汉武帝时期大一统措施的评价。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播放微课视频,展示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相关图片。
2. 提问: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大家对此有什么了解?(二)新课讲解1. 讲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介绍秦朝的建立背景。
- 分析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
- 阐述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的影响。
2. 讲解汉武帝时期的大一统措施:- 介绍汉武帝时期的历史背景。
- 分析汉武帝时期大一统措施的内容。
- 阐述汉武帝时期大一统措施的影响。
3. 讲解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影响:- 分析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意义。
- 探讨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局限性。
(三)课堂互动1. 提问:同学们,秦朝中央集权制度有哪些特点?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3. 教师总结,点评学生的发言。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难点。
2.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微课视频制作建议:1. 视频时长控制在10-15分钟。
2. 画面清晰,字幕简洁明了。
3. 使用历史图片、文献资料等,增强视频的趣味性和教育性。
4. 配合音乐、动画等元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教学反思:1.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一、课题名称:《辛亥革命》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1)掌握辛亥革命的原因、过程、结果和历史意义;(2)了解三民主义及其评价;(3)运用唯物史观分析辛亥革命的背景和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视频资料、图片等,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2)通过小组讨论,分析辛亥革命的过程和结果;(3)结合历史背景,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认识到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的重要地位;(2)培养学生尊重历史、客观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1. 重点:(1)辛亥革命的原因、过程、结果和历史意义;(2)三民主义及其评价。
2. 难点:(1)运用唯物史观分析辛亥革命的背景和影响;(2)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辛亥革命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引导学生思考: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2)教师简要介绍辛亥革命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讲授(1)辛亥革命的原因- 结合历史背景,分析辛亥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 讨论清政府统治的腐败、民族危机加深等因素。
(2)辛亥革命的过程- 介绍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包括起义、革命胜利等;- 分析革命党人的斗争策略和人民群众的支持。
(3)辛亥革命的结果- 介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及其进步意义;- 讨论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的原因。
(4)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分析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的重要地位;- 结合历史背景,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3.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结果和历史意义;(2)各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总结与拓展(1)教师总结辛亥革命的重要意义,强调其在中国近代史的地位;(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思考辛亥革命对我们今天的影响。
五、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微课形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2.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评价能力;3. 在拓展环节,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增强社会责任感。
高中历史微课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微课教学设计是让学生更好学习,以下就是小编整理的高中历史微课教学设计,一起来看看吧!
本案例出自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教材,本课的内容标准及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1内容标准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识记:老子、孔子的重要思想主张;孔子在教育上的贡献;战国时期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的代表人物及主张;董仲舒对儒学改造的主要表现。
理解:“道”和“仁”的含义;“天人感应”;董仲舒新儒学。
分析: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和意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
归纳:春秋、战国、秦汉时期思想的演变。
过程与方法
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学习所得,了解各学派思想主张,并分析比较它们的差异;通过儒学地位
的变化,分析政治思想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学习,使学生对中国文化史上这一光辉时段有更深入的认识,从而更加热爱祖国历史与文化,有志于继承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形成尊崇传统文化的民族精神。
本课的重点是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以及儒学在汉代的发展。
中国思想的源头起自先秦时期,尤其是春秋战国之时诸子百家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后世的各种思想潮流大都能从诸子百家那里找到最初的萌芽。
当时的“百家争鸣”也对思想的创新与活跃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正是这种局面导致了中国思想史黄金时代的形成。
所以,对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别是儒、道、法、墨等主要几派的思想以及孔子、孟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墨子等思想家要有了解,对于西汉以后儒学的发展要有所知晓。
本课的难点是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意义和新儒学的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思想史上最活跃、最辉煌的时期之一。
百家争鸣对中国思想文化、民族性格的影响巨大而深远,教师要引导学生给予分析和认识。
先秦时代百家争鸣的局面到汉代已不复存在,儒家在诸子百家中脱颖而出,一枝独秀,逐渐成为主导思想,特别是汉武帝时,由于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被朝廷采纳,此后儒家思想成为正
统思想。
本课讲述了三个方面的问题:老子和孔子的思想、百家争鸣、董仲舒新儒学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较为全面地叙写了春秋战国至西汉武帝时儒学兴起,发展,“坑儒”,独尊的经历。
1老子和孔子的思想
教材从两个方面介绍了老子的思想。
老子把“道”当作万事万物的本体,它是超时空的存在,是永远不可感知的精神实体。
老子思想中的精华是它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这就是他认为世间万物都包含着对立面的统一,对立双方互相依存又互相转化。
老子生活在春秋末期,周朝政治紊乱,礼乐崩坏,他消极悲观,提出了一个回复到“小国寡民的远古时代的主张,”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这显然是违背历史发展潮流的。
孔子提出了“仁”的思想。
作为哲学思想的“仁”,内容非常宽泛。
孔子毕生从事教育事业,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首开私人讲学之风,被尊为“万世师表”。
他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被奉为圭臬,指导了两千多年的中国传统教育,而且在今天看来,多与现代教育理念相合,闪烁着科学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