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俊昊导演风格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67 MB
- 文档页数:1
2020第19期韩国导演奉俊昊的《寄生虫》(2019)同时荣获2019年第9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国际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原创剧本以及第72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成为韩国电影史上的一大奇迹。
奉俊昊的影像具有成熟的类型规则意识和社会问题反思属性,从2000年的处女作《绑架门口狗》(2000)到2019年的新作,多类型的主题探讨指向灾难叙事、动物保护、人性忧思等方面。
作为386世代(通常指“60后”80年代的大学生,入行年龄大多数是三十多岁的一代人)中的一员,奉俊昊敢于直面权威,有着深挖人性幽暗、洞明人情冷暖和社会缺口的专业能力,他经历了电影由韩式大片向优质电影(well-made film)的过渡阶段,并在影片中保持一贯的风格,推动影片在优质电影的轨道中稳步向前发展。
[1]一、类型影片的多元叙事奉俊昊将类型叙事与韩国的民族历史记忆互相叠加,商业元素附加上对政治的隐喻,构造他的影像序列,在触发国家民族想象和时代反思的同时,彰显影片的现实意义与美学特征。
从视听美学、情节安排到空间隐喻,不同影片多元的表达特点和方式呈现了导演鲜明的作者化色彩。
(一)镜语风格奉俊昊的镜语风格首先表现为画面造型的对称性。
他通过构图划分与组织空间人物,造成平衡、不易打破的画面稳定感,成为推动情节叙事的重要部分,这种封闭式的轴对称美学,潜藏着影像内在情感的张力,放大了恐惧、严肃与压抑的情绪氛围,暗讽着失控的人性与失范的社会秩序。
其次是暴力美学的视觉展演。
暴力场面成为韩国悬疑犯罪片的标签化元素,究其根源与国家的政治事件、民族情绪和导演的个人经历紧密相关。
以极致条件为背景的暴力极端化呈现成为奉俊昊导演的欲望投射。
再次,导演强调运镜的社会学内涵,运动镜头的角度选取、画面虚实对照隐含着电影的主题和核心价值理念,规约着观众情感认同的位置[2]。
例如,《寄生虫》中装着山水景石的梧桐木箱被打开的一刻,基宇和石头相互对视时拟人化的仰视视点镜头;在雨中跑下楼梯的人的镜头及被洪水淹没的小巷的镜头都采用俯瞰视角。
电影《母亲》的简介1. 介绍电影《母亲》电影《母亲》是一部由韩国导演奉俊昊执导的犯罪剧情片。
该片于2009年上映,以其深刻的人性探索和引人入胜的剧情赢得了国际上的广泛认可。
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电影《母亲》的故事情节、影片风格、主要角色的塑造等方面。
2. 故事情节2.1 简介电影《母亲》讲述了一位名叫母亲的中年妇女为了保护自己唯一的儿子而陷入犯罪困境的故事。
母亲是一个普通的小镇妇女,她与儿子相依为命,过着朴实的生活。
但当她的儿子被指控杀害了一名女学生,并成为警方调查的主要嫌疑人时,母亲决定亲自揭开真相,为儿子洗清冤屈。
2.2 主线剧情电影开篇,我们见到了一名残障青年儿子和他的母亲之间深厚的感情。
然而,一场谋杀案的发生改变了一切。
母亲得知儿子被警方怀疑,并面临指控,她深感不公正。
为了保护儿子,母亲展开了自己的调查。
母亲使用各种手段找寻线索,她深入调查受害女学生的生活。
经过一番努力,母亲发现了一些关键证据。
然而,在处理这一情况过程中,母亲的行为越来越极端,她不择手段,甚至涉足犯罪。
在一次决定性的搜查中,母亲成功找到了真正的凶手,并成功拍摄到了警方无法忽视的证据。
最终,她通过这些证据成功为儿子洗清了嫌疑,并将真凶绳之以法。
3. 影片风格和主题3.1 影片风格电影《母亲》以其缜密的剧本构思和扣人心弦的剧情而闻名。
奉俊昊导演通过细腻而富有张力的镜头语言,将观众引入紧张的犯罪调查之中。
影片的画面运用大量的暗示和隐喻,通过视觉形象的塑造来增强观众的观影体验。
此外,电影中的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充满悬疑的情节也是该片的特色之一。
3.2 主题探讨《母亲》通过展示母亲对儿子的无条件的爱与她为保护儿子采取的极端行为之间的矛盾,引发观众对道德、家庭关系和情感的深思。
影片深度探讨了家庭、社会和个人之间的关系,揭示了人性中的复杂性和道德的边界。
4. 主要角色塑造4.1 母亲母亲是本片的主角,由优秀的女演员金喜善出演。
她将这个角色演绎得淋漓尽致,展现出母亲为了保护儿子不择手段的坚毅和勇气。
杀人回忆韩国悬疑片的经典之作杀人回忆:韩国悬疑片的经典之作在世界电影舞台上,韩国悬疑片一直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入人心的故事而备受关注。
其中,《杀人回忆》可谓是韩国悬疑片中的经典之作。
本片由奉俊昊执导,于2003年上映,通过对于杀人案件的追查和回忆,展现出了层层推理和惊人真相揭示的魅力。
本文将为您深入分析这部影片的剧情、人物和特色,以及为何它成为了一部不容错过的经典之作。
一、剧情简介影片《杀人回忆》的剧情围绕着一系列神秘的儿童连环杀人案展开。
由于案发时期太过久远,凶手一直未能被找到。
在警方调查的过程中,主角金明洙扮演的李景东成为重要的疑点。
然而,由于他患有失忆症,无法回忆起与案件相关的信息。
为了解开案件的真相,李景东接受了一名名为余贞现的实习记者的采访,通过她的倾听与启发,李景东逐渐找回了失忆的记忆碎片,最终迎来了充满震撼和意外的结局。
二、人物角色1. 李景东(金明洙饰)金明洙饰演的李景东是影片中的主要角色,他具有失忆症,一直在寻找自己失去的记忆碎片。
他坚毅而聪明,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与余贞现的合作,一步步接近案件的真相。
他的角色不仅揭示了现代社会对于过去事件的遗忘,还唤醒了观众对于过去的记忆和历史的重要性。
2. 余贞现(姜栋元饰)姜栋元饰演的余贞现是一名实习记者,她努力寻找未被揭示的真相。
她的冷静和坚持给予了李景东重要的支持,两人的合作推动了故事的发展。
余贞现的坚定和勇气代表了在追求真相的道路上的坚持和奋发。
三、影片特色1. 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杀人回忆》以它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吸引观众的目光。
随着剧情的展开,观众将逐渐被卷入一个充满谜团和悬念的世界。
一系列的杀人案件和角色之间的关系交错复杂,每个小细节都成为推理的线索。
观众们跟随主角的脚步一同追寻真相,不由自主地陷入深思和沉浸其中。
2. 精湛的导演技巧与表演奉俊昊执导的影片以其精湛的导演技巧获得了广泛赞誉。
他运用创新的摄影手法和剪辑技巧,烘托出紧张而压抑的气氛。
《雪国列车》影评《雪国列车》是一部由韩国导演奉俊昊执导的科幻动作片,讲述了一列穿越寒冷冰雪世界的列车上发生的故事。
该片于2013年上映,以其独特的视觉效果和引人入胜的剧情获得了广泛的赞誉和观众的喜爱。
首先,在本片中,韩国导演奉俊昊巧妙地运用了冷色调的视觉效果,为影片营造出了冰冷而紧张的氛围。
从一开始,观众就被带入了一个处于恶劣环境中的世界,强调了人类在面对崩溃和恐惧时的脆弱性。
这样的视觉风格与故事情节的发展相得益彰,引发了观众的情感共鸣。
影片的剧情紧凑且扣人心弦。
整个故事围绕着列车中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们展开,他们的命运以及他们之间的冲突和合作引发了观众的思考。
导演以火车为舞台,将时刻都在朝一个方向前进的列车作为象征,探讨了人类社会中的阶级分化和政治操控的问题。
同时,影片还融入了动作戏份和悬疑元素,使得观众在紧张刺激的氛围中享受了一场视觉盛宴。
影片中的角色塑造也非常出色。
千慕是本片的主要角色之一,由韩国演员宋康昊出演,他在片中饰演的是一位拥有强大个性和智慧的英雄人物。
千慕的形象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在片中与其他角色的互动以及在面对危险时的勇敢表现都引发了观众的共鸣。
此外,其他角色的表演也非常精彩,他们各具特色,使整个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除了影片本身的亮点之外,片中的配乐也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感受。
电影的配乐由韩国作曲家崔锡哲创作,充分表达了影片的紧张与恢弘。
配乐中使用了大量的弦乐和打击乐器,将观众的情绪推向了高潮,增加了观影的震撼力和热度。
总的来说,《雪国列车》是一部非常成功的科幻动作片。
导演奉俊昊通过出色的视觉效果、扣人心弦的剧情和精彩的角色表演,为观众带来了一次难忘的视听盛宴。
同时,该片也通过对社会问题的探讨和对人性的揭示,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思考。
确实,这部影片不仅仅是一部众多科幻电影中的一部,它以独特的表现手法和深刻的主题,赢得了观众们的喜爱和赞誉。
奉俊昊导演风格分析作者:纪诗雨来源:《北方文学》2018年第23期摘要:奉俊昊,韩国类型电影大师,他的作品在上世纪90年代和金基德,朴赞郁等著名导演同一时期走入观众的视野。
2013年,奉俊昊导演作品《雪国列车》上映,引起影迷们的广泛关注,此片被视为奉俊昊与好莱坞接轨,走向国际化的转折点。
关键词:类型片;反转情节;社会性;国际化一、导演风格养成记奉俊昊,1969年出生于韩国传统的教育文化城市大邱。
他的爷爷朴太文是韩国著名的小说家,而他的父亲是一名设计师。
这种充满艺术的家庭氛围造就了奉俊昊对艺术的认知,奠定了其文化底蕴。
在1980年末,韩国民主运动最高潮的时候,奉俊昊进入延世大学主修社会学。
毕业后,奉俊昊进入韩国电影艺术学院进行专业的电影创作学习。
社会学的基础加上高质量的电影专业的学习,使得奉俊昊在电影创作方面可以社会性和艺术性兼得。
1998年的电影分级制度的诞生打开了电影创作的大门,使得各种题材的电影都有了被搬上荧幕的可能。
1999年,为了抗议韩国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开放外国电影配额,韩国影人发起大规模示威游行,几乎所有电影人都行动起来,男性影人在汉城国厅等地静坐抗议。
光头在韩国是极其强烈的抗议活动,又几乎全部影人集体参加,所以被世界舆论高度关注,給韩国政府极大压力。
光头运动成功,国内影院一年必须放映满148天本国电影,导演士气大振,成为韩国电影发展的一个契机。
1999年电影振兴委员会的成立和“光头运动”的影响,使得韩国电影的发展环境越发的宽松。
加上政府对新兴的青年导演的扶持,促进了韩国电影的兴起,在面对美国大片的大量输出下,韩国本土电影依旧能保持高票房。
正是这样宽松的环境造就了奉俊昊,没有专制独裁,也没有严格的审查,这使得奉俊昊有机会将一些敏感的社会题材搬上荧幕。
二、导演风格特点奉俊昊为社会学专业出身,因此更倾向选择与生活贴近的故事题材,挖掘现实生活本身的戏剧性来折射社会现实。
《杀人回忆》改编自韩国的三大未破解奇案之一,京畿道华城郡附近村庄,共有10名年轻女子被害,仅有一人幸存。
《寄生虫》韩国电影的新高度韩国电影《寄生虫》在2019年的戛纳电影节上斩获金棕榈奖,成为第一部获得该奖项的韩国电影,也是亚洲电影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这部电影由导演奉俊昊执导,讲述了一对家境贫困的兄弟姐妹通过谎言和欺骗逐渐渗透到一个富裕家庭中,展现了阶级差异和社会现实的残酷一面。
《寄生虫》不仅在票房上取得了成功,更在艺术和文化层面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
本文将从影片的故事情节、影像风格、主题探讨以及影响等方面,探讨《寄生虫》如何将韩国电影推向新的高度。
故事情节《寄生虫》的故事发生在首尔,主要围绕着贫穷家庭金家和富裕家庭朴家展开。
金家四口人生活在地下室,整个家庭靠做零工为生,生活拮据。
通过机缘巧合,金家的儿子金基泽得到了一个家教的机会,他借此机会将自己介绍给朴家,并成功获得了家教的职位。
在金基泽的精心策划下,金家的其他成员也逐渐混入了朴家,成为了他们的家庭员工。
然而,随着故事的发展,金家和朴家之间的矛盾逐渐升级,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影片通过对金家和朴家之间的对比,展现了韩国社会阶级差异的现实。
金家为了生存不惜以欺骗和谎言为手段,而朴家则在自己的舒适圈内对外界视而不见。
这种对比不仅体现在物质生活上,更体现在人性和道德层面。
金家和朴家之间的冲突和矛盾,让观众深刻反思社会的不公平和人性的扭曲。
影像风格《寄生虫》在影像风格上展现了导演奉俊昊独特的审美观。
影片运用了大量的对比手法,通过对金家和朴家生活环境的对比,突出了阶级差异的鲜明。
金家居住在地下室,环境狭窄、阴暗,生活条件极为艰苦;而朴家则住在豪华的别墅里,生活优渥、舒适。
这种对比不仅体现在家庭环境上,更体现在人物形象和服装上。
金家的四口人衣衫褴褛,朴素简单;朴家则穿着名牌服装,光鲜亮丽。
通过这种对比,影片生动地展现了社会阶级的差异,让观众对现实社会产生深刻的思考。
此外,影片还运用了大量的镜头语言和画面构图,营造出紧张、悬疑的氛围。
导演通过镜头的运用,将观众带入到金家和朴家的生活中,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故事的发展。
奉俊昊犯罪题材电影的艺术风格作者:回根来源:《艺术广角》2019年第02期奉俊昊作为知名的韩国电影导演,其犯罪题材影片虽然仅有两部,即由他作为编剧的影片《杀人回憶》和《母亲》,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已为人们激赏不已。
奉俊昊在大学主修社会学,加上其本身对社会的洞察与思索,这些都影响了其日后的电影创作。
《杀人回忆》改编自发生于韩国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于京畿道华城郡附近村庄发生的连环杀人事件,以警察侦破此案为叙事主线。
《母亲》则虚构了一个智障青年被控谋杀、其母为儿伸冤的故事。
奉俊昊作为这两部电影的编剧和导演,通过层层剥茧的叙事策略和极具个性的视听语言,展现了影片独特而丰富的艺术风格。
一、别具匠心的暴力美学奉俊昊对于影片的题材选择可谓别具匠心。
无论是《杀人回忆》还是《母亲》,这两部电影在选材方面,都与“暴力”“死亡”有关。
不同寻常的犯罪事件,加上剑走偏锋的人物设置,成为影片情节向前发展的推动力量。
如此一来,戏剧性十足的人物关系和扣人心弦的悬念就此生成,二者共同成为影片观赏性的极大助力。
影片《杀人回忆》自影片开场,便将关注点聚焦到荒郊野外的一具女尸上。
其蜷曲的身体与受缚的手脚,无疑表明生前曾遭受凶手残忍的蹂躏。
而且,凶手并未因警察的介入而停止谋杀,接二连三的女尸被发现,警方却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无法将真凶捉捕归案。
导演在刻画凶手的种种卑劣行径时,并不顾及观众的感受,而是将死者的惨状直接地呈现在观众的眼前。
就连凶手在死者的下体塞满了桃核,这一不堪入目的细节,也透过法医的尸检赤裸裸地表现出来。
有的观众看到这里,也许会别过脸去,对影片的审美格调与画面尺度加以批判。
情节如此设置,恰恰是导演对影片残酷艺术的一种集中且突出的体现。
导演极力追求对案情原貌的真实再现,意在强化影片独特且令人印象深刻的代入感。
死者的悲惨境遇,势必会引发观众的愤怒、恐惧、怜悯、同情,并将为死者讨回公道的希望寄托到影片的主角朴探员和徐探员的身上。
《奉俊昊电影导演艺术研究》篇一一、引言奉俊昊是一位享誉国际的韩国电影导演,他的作品不仅在国内外赢得了极高的评价,同时也对电影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导演艺术独具匠心,从独特的叙事风格到深刻的人文关怀,都使得他的电影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奉俊昊电影导演的艺术特点,以及他如何通过电影这一媒介传达自己的艺术理念。
二、奉俊昊的叙事风格奉俊昊的电影往往以独特的叙事方式吸引观众。
他的故事情节常常在现实与幻想、过去与未来之间游走,给人以深刻的思考空间。
在《杀人回忆》、《母亲》等作品中,他运用非线性叙事手法,通过碎片化的时间线和多线索的情节展开,使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不断进行思考和推理。
这种叙事方式不仅增强了故事的紧张感和悬疑感,同时也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得到更多的启示。
三、人文关怀与主题探讨奉俊昊的电影作品中充满了对人类命运和社会的深刻关注。
他通过电影镜头展现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多面性,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思考人性的善恶、道德的边界以及社会的问题。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对家庭、亲情、友情、爱情等人类情感的深刻描绘,以及对社会问题的深刻反思。
这种人文关怀使得他的电影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四、影像风格与视觉表达奉俊昊的影像风格独特,他善于运用镜头语言和画面构图来传达情感和主题。
他的电影画面往往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通过运用对比鲜明的色彩、独特的构图和巧妙的镜头运动,使得画面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同时,他还善于运用音乐、音效等元素来增强电影的氛围和情感表达,使得观众在观影过程中能够更好地沉浸在电影的世界中。
五、电影中的社会批判与反思奉俊昊的电影作品常常涉及到社会问题和人性的探讨,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描绘和人物的塑造,让观众思考社会的弊端和人性的弱点。
他的电影不仅具有强烈的批判性,同时也具有深刻的反思性。
他通过电影这一媒介,呼吁人们关注社会问题,反思人性的弱点,以期达到改变社会、改善人性的目的。
六、结论奉俊昊的导演艺术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他的作品不仅在叙事、人文关怀、影像风格等方面具有独特之处,同时也具有深刻的社会批判和反思意义。
《奉俊昊电影导演艺术研究》篇一摘要:本文对奉俊昊电影导演的艺术风格、创作手法、作品内涵及社会影响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
通过对奉俊昊导演的代表作品进行细致分析,探讨了其电影作品的独特魅力与价值。
一、引言奉俊昊,韩国著名电影导演,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深刻的主题内涵和精湛的导演技巧,在国内外影坛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他的电影作品不仅在艺术性上有着极高的造诣,同时也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人文关怀。
本文旨在通过对奉俊昊导演的艺术风格和创作手法的研究,探讨其电影作品的独特魅力与价值。
二、奉俊昊电影的艺术风格1. 独特的叙事风格奉俊昊的电影作品在叙事上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
他善于运用非线性叙事手法,通过倒叙、闪回等技巧,将故事情节巧妙地串联起来,使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产生强烈的代入感。
同时,他还善于运用多线索、多角度的叙事方式,使故事更加丰富多元。
2. 深刻的主题内涵奉俊昊的电影作品往往以社会现实为背景,探讨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问题。
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人性的深刻剖析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使观众在欣赏艺术的同时,也能思考社会问题。
三、创作手法分析1. 精湛的导演技巧奉俊昊在导演技巧上有着深厚的造诣。
他善于运用镜头语言,通过镜头运动、光影处理、画面构图等手段,将故事情节和人物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同时,他还善于运用音乐、音效等元素,为影片营造出独特的氛围。
2. 角色塑造与表演奉俊昊的电影作品中的角色形象鲜明,个性独特。
他善于通过角色的性格、行为和命运,揭示社会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多面性。
在表演上,他注重真实自然,让演员在表演中呈现出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四、代表作品分析1. 《杀人回忆》《杀人回忆》是奉俊昊的代表作之一。
影片通过一起未解的连环杀人案,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问题。
影片的叙事手法独特,镜头运用精湛,角色形象鲜明,成为了奉俊昊导演风格的代表。
2. 《母亲》《母亲》是奉俊昊另一部备受关注的作品。
影片以一位母亲为救女儿而展开的故事,揭示了家庭、亲情和社会现实等问题。
研究交流
奉俊昊导演风格分析
纪诗雨河北大学艺术学院
摘要:奉俊昊,韩国类型电影大师,他的作品在上世纪90年代和金基德,朴赞郁等著名导演同一时期走入观众的视野。
2013年,奉俊昊导演作品《雪国列车》上映,引起影迷们的广泛关注,此片被视为奉俊昊与好莱坞接轨,走向国际化的转折点。
关键词:类型片;反转情节;社会性;国际化
一、导演风格养成记
奉俊昊,1969年出生于韩国传统的教育文化城市大邱。
他的爷爷朴太文是韩国著名的小说家,而他的父亲是一名设计师。
这种充满艺术的家庭氛围造就了奉俊昊对艺术的认知,奠定了其文化底蕴。
在1980年末,韩国民主运动最高潮的时候,奉俊昊进入延世大学主修社会学。
毕业后,奉俊昊进入韩国电影艺术学院进行专业的电影创作学习。
社会学的基础加上高质量的电影专业的学习,使得奉俊昊在电影创作方面可以社会性和艺术性兼得。
1998年的电影分级制度的诞生打开了电影创作的大门,使得各种题材的电影都有了被搬上荧幕的可能。
1999年,为了抗议韩国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开放外国电影配额,韩国影人发起大规模示威游行,几乎所有电影人都行动起来,男性影人在汉城国厅等地静坐抗议。
光头在韩国是极其强烈的抗议活动,又几乎全部影人集体参加,所以被世界舆论高度关注,给韩国政府极大压力。
光头运动成功,国内影院一年必须放映满148天本国电影,导演士气大振,成为韩国电影发展的一个契机。
1999年电影振兴委员会的成立和“光头运动”的影响,使得韩国电影的发展环境越发的宽松。
加上政府对新兴的青年导演的扶持,促进了韩国电影的兴起,在面对美国大片的大量输出下,韩国本土电影依旧能保持高票房。
正是这样宽松的环境造就了奉俊昊,没有专制独裁,也没有严格的审查,这使得奉俊昊有机会将一些敏感的社会题材搬上荧幕。
二、导演风格特点
奉俊昊为社会学专业出身,因此更倾向选择与生活贴近的故事题材,挖掘现实生活本身的戏剧性来折射社会现实。
《杀人回忆》改编自韩国的三大未破解奇案之一,京畿道华城郡附近村庄,共有10名年轻女子被害,仅有一人幸存。
这个事件的背后,是各国都常见的女性受侵害问题。
《汉江怪物》中有太多的政治隐喻。
片中,美国医生犯下的错误直接导致了怪物的出现,这里的怪物就是美国文化的象征,也是官僚纵容的产物,最后由学生运动的草根武器消灭。
奉俊昊有强烈的反美情绪,在整个亚洲文化都成为弱势之时,他依然在西方文化的洪流中逆流而上,守护本土文化。
《母亲》更是讨论了一个我们看似陌生,其实非常熟悉的问题——母性的善恶。
当目前的主流都在弘扬与歌颂母爱的伟大时,奉俊昊画风
一转,告诉我们过分的溺爱会给孩子造成怎样恶劣的影响,一个母亲为她的孩子可以不惜一切伤害别人,这不是爱,而是虐待。
奉俊昊关注底层人民生活,他的主人公大多是不起眼的小人物,具备小人物式猥琐感,是人群中被遗忘的一员,是芸芸众生中普通的大多数。
奉俊昊最不屑的,恰恰是廉价的同情和浅薄的救赎。
《杀人回忆》一改我们对传统警察形象的认知,其中描绘的警察,总是缺那么点儿正义,负责。
想草草结束案情对无辜人的拷打,在案情推理过程中的不专业,以及苦苦追寻无果时的绝望,愤怒,反击。
几乎所有奉俊昊的电影结局都具有两面性。
《母亲》中母亲神经病式的舞蹈,开头与结尾呼应,我们不知道母子两个接下来会怎样发展,以及——儿子似乎知晓了一切,似乎又遗忘了一切,母亲似乎知晓了一切,似乎又遗忘了一切。
《杀人回忆》是一部犯罪片,但这部犯罪片直到最后一刻,都没有告知凶手是谁,看似最有正义感的一个警察,面对检验结果的恐惧,他恍然大悟又紧闭真相的眼神,我们知道这个小城,甚至整个国家要怎么发展?
三、奉俊昊的国际化之路
《雪国列车》讲述一场突如其来的气候异变让地球上大部分人类灭亡,在一列没有终点、沿着铁轨一直行驶下去的列车上,载着地球上最后幸存的人们,“雪国列车”成为了他们最后的归宿、最后的信仰也是最后的牢笼,在这里,受尽压迫的末节车厢反抗者为了生存与尊严向列车上的权利阶层展开斗争。
在《汉江怪物》上映以来大获成功之后,导演第二次尝试科幻灾难类型的影片,但这次导演改变了自己的叙事风格。
与之前去英雄化的人物形象不同,《雪国列车》中,由克里斯·埃文斯饰演的柯蒂斯则完全是一个英雄的形象,从影片一开始,底层车厢的所有人都没有理由的信服和听从柯蒂斯的指挥,已经认定了他是一个大领导者的形象,这在奉俊昊之前的作品中是从未出现过的。
在叙事上,导演前期的剧作特点给人琢磨不透的印象,永远不知道故事下一步的走向会是什么,而在《雪国列车》中,贯穿影片始终的,是在柯蒂斯的领导下,底层车厢的人民如何一层层突破障碍,一步步走向最前方的车厢。
观众已经知道这个既定的事实,即从最底层,到达最高层,在叙事结构上缺少惯有的深度。
再如,交待柯蒂斯的身世背景时,是通过柯蒂斯自己叙述出来的,叙事方式缺少新意。
在影片结尾的幸存者,一个是亚洲人,一个是非洲人,导演没有将好莱坞英雄主义贯穿到底,很融洽的平衡了好莱坞色彩,完成了这一时期的过渡。
参考文献:
[1]杜庆春.未解决状况的影像策略奉俊昊电影的问题意识、反省与类型[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7(03).
[2]柳青.另一股韩流:韩国电影的西进之路[N].文汇报,2014-03-22(008).
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