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中的基本问题(三)
- 格式:doc
- 大小:18.35 KB
- 文档页数:9
西方哲学中的29个基本问题01.世界的本原问题关于世界本原问题的探讨,在哲学中是一个本体论问题。
这是哲学的永恒课题。
因为,自从人有自我意识那一天开始,就有一种倾向,即希望找到一个东西一劳永逸地解释自己所面对的世界。
于是,本体论就成了哲学的主要问题。
在远古时期,生产力不发达,人们往往将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一种自然物质。
比如,古希腊第一位哲学家泰勒斯将水看作是世界的本原,认为万物产生于水,复归于水。
阿那克西美尼认为气是世界的本原,赫拉克利特认为火是世界的本原……当然,这种观点早已经被科学证明是错误的,但这种思考却一直在西方社会延续,并构成了西方哲学史的主要内容。
自从苏格拉底提出那句“认识你自己”的重要命题以后,西方对本原问题的探讨开始由外在世界转向心灵,开创了西方哲学史上长达两千多年的概念思辨传统。
比如,毕达哥拉斯提出“数”是世界的本原。
数这个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已经是心灵的抽象了。
到柏拉图提出“理念”之后,西方关于本体问题的探讨达到了最高峰。
正如怀特海所说:“整个西方哲学史,不过是柏拉图主义的注脚。
”到了近代以来,西方哲学的概念思辨遇到了自身无法克服的问题,转而兴起了反“形而上学”、反“本质主义”的浪潮,其实质就是要取消哲学中的“本体”概念。
0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存在、思想和语言的关系问题,实质上是上一个哲学问题的变种。
在西方的哲学家看来,惟有本体才是真实的“存在”,而其他则是“幻相”和“非存在”。
正因为此,西方的“本体论”也被称之为“存在论”。
对人而言,惟有思维才能把握真实的“存在”,而感觉,面对的只是杂乱无章的幻相,因而是“非存在”。
存在是永恒的,思维对存在的把握是真理,而感觉对非存在的把握则是意见。
真理会带我们进入征途,而意见则会将我们带入歧途。
比如,一个苹果摆在我们面前,我们眼睛看到的红色,鼻子闻到的香味,嘴巴尝到的甜味,都是不真实的。
而惟有“苹果”的概念,才是存在,是真实的。
因为“苹果”的概念是不会随时空的改变而改变的,而现实中的“这个苹果”,我们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可能就会有不同的感觉。
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历史考察哲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存在、知识、价值等基本问题的学科,其历史源远流长。
从古代的哲学思想到现代的哲学理论,每个时代都以不同的方式探索着哲学基本问题,不断推进了人类思维与文明的发展。
本文将深入探究哲学基本问题的历史考察。
一、古希腊哲学古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的起源,在其发展过程中对基本问题的探讨有着巨大的贡献。
在古希腊的哲学中,存在、知识、价值三个基本问题的研究被称作形而上学(Metaphysics)。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是古希腊哲学中最重要的一部著作。
在其中,亚里士多德探讨了宇宙存在的本质、真实性和归因等问题。
他还提出了四种因果关系:材料因素、形式因素、动力因素和目的因素,这被认为是哲学研究灵魂的基础。
另外,柏拉图的哲学思想也对哲学基本问题的探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柏拉图认为世界上存在两个现实:感觉世界和理念世界。
感觉世界是有限的、暂时性的、不完美的世界,而理念世界是无限的、永恒的、完美的世界。
柏拉图认为,人类的真正任务是从感觉世界向理念世界过渡,这需要我们通过哲学思想的训练超越肉体和感知的限制,达到灵魂的升华。
二、中世纪哲学在中世纪,哲学开始受到宗教的影响,并且主要在宗教领域中发展。
在这一时期,神学成为哲学研究的一个方向,人们开始关注人类与上帝的关系问题。
此时,存在、知识和价值的研究变得更加深入。
托马斯·阿奎那是中世纪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提出了五种证明上帝存在的方式,其中最著名的是“秩序证明”。
这种证明认为,世界存在一种无序到有序的过渡,这种有序只能来自于某种超自然的力量,即上帝。
此外,阿奎那还探讨了人类灵魂与身体的关系,他认为人类的思想是灵魂的能力,而灵魂只能在身体的基础上进行思考。
三、文艺复兴时期哲学在文艺复兴时期,哲学受到了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人们对人类自身的存在以及对自然界的认识有了全新的思考。
在这一时期,存在、知识和价值的研究逐渐分离开来,成为哲学独立的研究领域。
绪论一、什么是哲学哲学这个概念源于希腊语hilosophia,由philos和sophia组合而成,意为“爱智慧”。
真正意义上的智慧与通常所说的知识是不同的:知识或者科学知识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和手段,它们通常都具有功利性或有用性,而人追求和热爱智慧却没有别的目的而只是为了智慧本身,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虽然一切科学都比哲学更有用,但是唯有哲学是真正自由的学问。
一、什么是哲学?哲学应包括五个部分:形而上学、认识论、逻辑、伦理学、美学。
哲学基本问题:世界第一性?存在与思维的同一性?哲学种类:、经济哲学、数学哲学、社会哲学、政治哲学、宗教哲学、生态哲学、科技哲学二、哲学有用吗?哲学对你有用还是无用,要看你是怎样的人。
三、哲学的不确定性罗素《西方哲学史》绪论哲学,就我对这个词的理解来说,乃是某种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东西。
它和神学一样,包含着人类对于那些迄今仍为确切的知识所不能肯定的事物的思考;但是它又象科学一样是诉之于人类的理性而不是诉之于权威的,不管是传统的权威还是启示的权威。
一切确切的知识——我是这样主张的——都属于科学;一切涉及超乎确切知识之外的教条都属于神学。
但是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还有一片受到双方攻击的无人之域;这片无人之域就是哲学。
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说:“把能说清楚的说清楚,不能说清的就保持沉默。
哲学就是试图去说清楚什么,说清楚了的就是科学,不能说的东西,就必须以虔诚的沉默来对待。
”哲学问题几乎都是无法解决的难题:哲学问题是永恒无解的难题,可以有理论和实际两方面的根据。
从理论上讲,哲学所探讨的对象不是经验的对象而是超验的对象,例如宇宙万物的本原、存在、实体或本体,包括人在内所有存在物的来源和归宿等等。
当然,哲学也有比较具体和现实的问题,例如认识论、伦理学、历史哲学、社会政治哲学的问题,不过由于这些问题都属于最基本的问题,因而同样没有确定的答案。
智慧的痛苦只要当无限、绝对、永恒、理想和彼岸从遥远的地平线上升起,人就注定了追求和热爱智慧的命运。
“哲学基本问题”的三重逻辑内涵所谓哲学基本问题,应该是哲学所有问题的“灵魂”,正是哲学基本问题统摄着其他全部问题,并使所有的问题都趋向于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研究已经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观点,大体上包括两种观点:不承认有哲学基本问题,承认有哲学基本问题。
其中第二种观点占据主流。
但是,至于究竟什么是哲学基本问题,则众说纷纭。
一、作为“反思的思维方式何以可能”的哲学基本问题1哲学是“一切科学之女王”,因而只是思维方式提到哲学的命运,有一句最为经典的概括就是“哲学是一切科学之女王”[1]。
仿佛一切学科在人类理性无限地追问下去的时候,都会自然而然地提出与该门学科相关的“哲学问题”。
因此,古希腊的哲学家早就认识到了哲学的这一特征,并因此把哲学称为“一切科学之科学”。
所谓一切科学之科学,这一命题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理解。
第一个方面,可以从逻辑上看,或者从内涵上看。
因为一切科学所联盟追问的问题,总是被理性引领到一个“绝对无条件者”上去,只要一个人的理性是健全的,他就自然会追问下去,以至于无穷。
康德曾经把人类理性的这一先天性的特征称为“人的形而上学的自然倾向”[1]。
也就是说,对事物的绝对无条件者的原因的追问,是人类理性认知活动的天然本性,是不可克服的。
哪怕是遇到了康德所说的“二律背反”,理性也绝不会罢休。
因此,如果说一切学科的学术探索都是趋向于一个绝对无条件者的,那么,就在逻辑上决定了,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都要回溯到哲学,并只有在哲学的意义上才获得了该门学科的绝对的根基。
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哲学是这样一门特殊的学科,它能够为一切其他学科给予奠基。
哲学是使一切其他科学成为可能的绝对的条件。
如果没有哲学提供该门学科的绝对条件,那么一切属于该门学科内部的问题都将是没有条件的。
因此,哲学才是一切科学之科学。
2哲学“四海为家”,因而只是思维方式第二个方面,哲学“四海为家”,乃是因为就外延来看,哲学无所不包,即前文所说的,没有任何存在不能够被纳入到哲学的思辨之下,以求获得该事物的概念的解释,亦即该事物的本质。
哲学:西方哲学史考试题库(题库版)1、单选亚里斯多德认为()是可以计数的运动。
A、空间B、时间C、本质正确答案:B2、单选在中世纪期间,即大约公元()年起到公元()年为止,教会使哲学信念与社会的、政治的事务较(江南博哥)前后期结成更为密切的联系。
A、300,1300B、400,1400C、500,1500 正确答案:B3、名词解释两种“自我”(柏格森)正确答案:一种是与环境有关的自我,这是当我们的意识关注着行动、因而也关注着广延性时候产生的;另一种是我们通过内省达到的内在状态的自我,是当我们把这些内在状态作为活生生的、互相弥漫的东西,作为永远生成着、延续着而不分离的东西来注视的时候产生的。
这两种自我都体现在同一个人的身上。
前者是一般实验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在空间里的自我;后者就是由内心体验到的处在真正时间里的自我,也即绵延。
4、单选亚里斯多德的政治学体现了当时有教养的()共同偏见。
A、希腊人B、罗马人C、雅典人正确答案:A5、单选毕达哥拉斯是第一个使用哲学的人,他认为哲学的首要对象是()A.原子B.真理C.无定D.数正确答案:D6、单选在近代哲学的一个重要标志是()?A、创建了多种不同的流派B、构建了哲学的体系C、强硬地回击了神学D、与近代自然科学共同发展正确答案:B7、单选斯巴达人的法律和习惯认为()是可耻的事。
A、剥削B、劳动C、战争正确答案:B8、填空题逍遥学派是由()创立的。
正确答案:亚里士多德9、填空题在康德看来,知识的基本单位是()。
正确答案:判断10、填空题被恩格斯称为“充满辩证法的杰作”的著作,也是卢梭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是《()》。
正确答案: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11、单选柏拉图的宇宙生成论是在()里提出的。
A、《蒂迈欧篇》B、《论天篇》C、《巴门尼德篇》正确答案:A12、填空题培根崇尚科学知识,注重经验归纳法,这一新方法主要是在其著作《()》中提出的。
正确答案:新工具13、单选休谟提出了休谟的法则,认为在()作出区分。
和许多学科一样,哲学也有所谓的基础学问,比如说,经济学需要以经济学原理作为出发点,接下来才是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而哲学这门学问也有所谓的基本科目:形而上学、知识论、伦理学被称为西方哲学的三大基础问题。
一、形而上学人生最困难的事就是认识自己。
——泰勒斯在所有的哲学中,形而上学大概可以被视为最古老的一门学问。
远在公元前6世纪的古希腊时期,哲学家勒斯(Thales,624–546B.C.)就已经提出形而上学问题:世界的本质是什么?并尝试为这个问题提供答案。
形而上学(Metaphysics)又被称为第一哲学(First Philosophy),我们可以从这个名称看出形而上学这门学问在哲学上的重要性。
作为一门研究事物本质与基本原理的学问,希腊文原意为“在自然之后”。
笛卡儿以大树作比喻,将人类知识分成三部分,最基础的即是形而上学,比作树根;其次是物理学,比作树干;最后是其他自然科学,比作树枝。
所以形而上学又有“第一哲学”的称号。
牛顿(Isaac Newton,1642–1727)从伽利略的研究中获得了启发,提出著名的牛顿力学三大运动定律,以此推动科学革命的开展。
牛顿力学深深影响当时的思想家,许多人开始认知到世界的运行有一定的规则,万事万物似乎都依循着物理定律有规律地运动,我们可以根据物理定律预测下一时刻的物理状态。
这似乎意味着所有的物理事件都是被先前的物理事件所决定,而我们只是看着这些事件发生。
哲学界涌出许多决定论(determinism)与自由意志(freewill)的争论,争论我们到底有没有自由意志。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下的决定,究竟是出于我们的意志,还是早就被物理定律决定好了呢?形而上学讨论的主题十分丰富,除了上述提到的主题外,还包含了因果关系、等同关系、可能世界等概念。
如果桌上放了一杯水,而我们在水里插一支筷子,从外面我们会看到筷子好像被折断了,水下的筷子与水上的筷子在接合处有一小段落差。
实际上,我们知道筷子并没有被折断,会产生这样的视觉现象,主要是因水与空气对于光线的折射率不同所造成的。
第一节哲学与哲学基本问题一、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问哲学作为一种认识活动的特殊形式和结果已存在三千年左右。
它产生于古代东方、希腊、罗马的奴隶制社会。
从哲学的词源来看,它的古希腊文是由“爱”(philos)和“智慧”(sophos)两词组成;在汉语中,“哲”字释为“智慧”、“聪明”、“贤明”等等。
19世纪日本最早的西方哲学传播者西周(1829—1897)首次借用汉语的“哲”、“学”二字来称呼源于古希腊罗马的西方哲学学说;1896年前后,中国学者黄遵宪(1848—1905)将这一名称介绍到中国,为中国学术界所接受(《哲学大辞典·马克思主义哲学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年第1版第794页)。
在此之前,中国哲学则称为道学、理学、玄学。
从哲学的字面上讲,含有爱智慧、通晓事理之意,是给人以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然而这并非是哲学的科学含义,它尚未反映出哲学的本质。
因为,正确的哲学确能给人以智慧,而错误的哲学则会使人糊涂或愚昧,况且能使人聪明的还有各种具体科学和人们的实践活动等等。
那么,怎样正确理解哲学含义呢?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
(一)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从哲学同世界观的关系看,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化和系统化。
哲学作为智慧之学,其基本内容是世界观。
所谓世界观就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或根本观点。
它包括自然观、社会历史观、人生观等等。
但是并非所有的世界观都是哲学,只有那些经过哲学专家学者加工、形成了一定理论体系的世界观,才能称得上是哲学。
可见,哲学与世界观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1.哲学与世界观的联系在于:它们都是从实践中概括和总结出来的,都是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都是后天形成的,必须经过学习,同属于意识形态、精神的范畴。
2.哲学与世界观的区别在于:(1)世界观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人们在生活、实践中自发形成的世界观是零乱的、不系统的、不自觉的,缺乏理论的论证和严密的逻辑,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免费哲学测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以下哪位哲学家是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A. 柏拉图B. 亚里士多德C. 萨特D. 尼采答案:C2. 康德在其哲学体系中提出了“先验”的概念,这是指:A. 基于经验的知识B. 独立于经验的知识C. 通过逻辑推理得出的知识D. 通过直观感知得到的知识答案:B3. 以下哪项不是西方哲学的基本问题?A. 存在与本质B. 知识与信仰C. 物质与意识D. 善与恶答案:D二、填空题4. 古希腊哲学家________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著名命题。
答案:普罗泰戈拉5. 黑格尔的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通过________、否定、否定之否定三个阶段实现的。
答案:肯定6. 庄子的哲学思想中,主张“逍遥游”,强调了________的哲学意义。
答案:自由三、简答题7. 简述柏拉图的“理念论”。
答案:柏拉图的“理念论”认为,现实世界是不完美的,而理念世界是完美的、永恒不变的。
理念是事物的原型,现实世界中的事物只是理念的不完美复制。
8. 解释“形而上学”这一概念。
答案:形而上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它探讨的是超越经验、超越感官知觉的抽象问题,如存在的本质、宇宙的起源等。
四、论述题9. 论述康德的“道德律”。
答案:康德的“道德律”认为,道德行为应当遵循普遍的法则,即“实践理性的法则”。
他提出了著名的“道德律令”:“行动要按照你愿意它成为普遍法则的准则去做。
”这意味着一个人的行动原则应该是普遍适用的,而不是基于个人利益或情感。
10. 分析庄子的“无为而治”思想。
答案:庄子的“无为而治”思想主张顺应自然,不强求,不干预,让万物按照其自然规律生长发展。
在政治领域,这意味着统治者应当减少干预,让人民自由发展,实现社会和谐。
【注】以上试题及答案仅供参考,实际考试内容可能有所不同。
西方语言哲学三个问题的梳理——语言哲学系列研究之五*摘要:在汉语语境下,有迫切必要对西方分析哲学与语言哲学的所指进行辨析。
事实上,两者是同指,只是“语言哲学”这一术语正式启用在后。
但是还有一些疑团没有解决。
语言哲学具有母哲学的性质,不宜将语言哲学看成是分析哲学的一个分支。
The linguistic turn 译成“语言转向”是误译。
Philosophy of language 与汉语语境中的“语言哲学”并非对应,各有所指。
关键词:分析哲学、语言哲学、语言性转向On Tree Problems Concerning Philosophy of Language Abstract: It is urgent that, within the context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to make clear what analytic philosophy and philosophy of language in the West refer to. As a matter of fact, the two terms have the same reference, while the term “philosophy of language” appeared later. There are, however, still some puzzles to be uncoiled. Philosophy of language is, in a sense, first philosophy, namely, what I called “mother philosophy”, so it is not appropriate t o envisage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 as a branch of analytical philosophy.Key words: analytical philosophy; philosophy of language; the linguistic turn1 梳理的必要与由头在目前的汉语语境下,梳理西方语言哲学研究中的某些问题,显得迫切与必须。
哲学、哲学基本问题及哲学的基本派别一、什么是哲学:哲学就是爱智慧。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或理论形态的世界观。
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化和系统化世界观:人们对于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精神世界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人生观:人们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它是一定世界观在人生问题上的表现。
哲学世界观与自然观、社会历史观、人生观的关系自然观是人们对于进入自身认识和实践领域的自然现象、自然性质、自然发展规律,以及人和自然关系等问题的根本看法、根本观点。
社会历史观是人们对于社会历史的本质、发展规律,以及人在社会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等问题的根本看法、根本观点。
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的目的、人生的价值、人生的目标和意义等问题的根本看法、根本观点。
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2、哲学是关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具体科学一一部分世界一一特殊规律哲学一一整个世界一一一般规律3、哲学是世界观,同时又是一般方法论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方法论就是关于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的学说。
哲学是一般方法论一一指导一一一门科学或具体科学的方法的理论是具体方法论二、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1、哲学的基本问题“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基本问题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是本原的,即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
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坚持物质第一性;精神是物质的产物或表现。
唯心主义: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坚持精神第一性;物质是精神的产物或表现。
基本问题第二方面思维和存在或物质和意识有无同一性,即人们的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
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可知论:认为物质和意识具有同一性,主张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西方哲学史·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三)二、本原-原因论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是以自然哲学为基础,从对本原和原因的讨论开始的。
这方面的思想主要集中在《物理学》中,《形而上学》也有所论及。
既然我们的事业是为了获知,而获知就是要认识事物的是什么和为什么,所以首要的工作就是确定本原和原因的问题,即事物的本原和原因是什么以及有那些。
本原和原因所谓本原,指事物“存在、生成和认识由之开始之点”。
[7]由于事物的生成不能无中生有,因而总有某物作为基础存在着,从它生出生成之物,所以这个基础应是本原,亚里士多德亦称之为“载体”。
载体只是生成的基础,不是生成的东西。
生成物之所以为生成物,它之所以是此物而不是彼物,关键在其形式。
可见,形式亦应是本原。
“因此很明显,如果由于自然而存在的事物都有自己的原因和本原,并且每一自然物从一开始就不是由于偶然而是由于本性自身而存在和生成的,那么,万事万物就都是由于载体和形式而生成的。
”[8]如此说来,事物的本原应是两个,一为载体,一为形式。
但是,形式有一个具有和短缺的对立问题,短缺就是不具有形式或具有另一种形式。
所以,在某种意义上,本原也可以说是三个,即载体、形式和短缺。
原因比本原复杂得多。
亚里士多德所谓的“原因”,意指一切事物存在和生成的全部根据和条件,他详细区分了各种不同的原因。
概括地讲,从纵的方面看,原因可分为本因、偶因和自发因三类;从横的方面看,可分为先因和后因、普遍因和特殊因、固有因和偶有因、实现因和潜能因、远因和近因五种。
他还把特殊因和偶然因取出来,加上它们的属,组合成六种用法,用以说明原因的复杂多样性:特殊因、特殊因的属、偶然因、偶然因的属、特殊因加偶然因、特殊因的属加偶然因的属。
这六种用法都或者是潜能的或者是实现的,因此可以进一步分为十二种。
在亚里士多德的原因论系统中,他论述最多也是最重要的是四因说和潜能与实现说。
四因说亚里士多德概括总结了以往哲学家们关于原因的思想,认为任何事物的生成和存在都有四种缺一不可的根本原因,即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所为因。
西方哲学中的基本问题(三)西方哲学中的基本问题(一)西方哲学中的基本问题(二)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
——亚里士多德▼人是万物的尺度。
——普罗泰戈拉▼人在现实性上就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人生在世,不过是匆匆的过客。
——阿奎那▼幸福不是德行的报酬,他就是德行本身;并不是因为我们克制情欲,我们才享有幸福,反之,乃是因为我们享有幸福,所以我们能够克制情欲。
——斯宾诺莎▼幸福不过是欲望的暂时停止。
——叔本华▼学习哲学,就是练习自杀!——克尔凯郭尔“自然”与“约定”之间的关系按照希腊神话传说,人的道德习俗来源于神的规矩。
正义女神阿斯特赖亚曾在黄金时代掌管人间事务,在人类道德堕落的青铜时代离开人间,化为天星。
希腊悲剧在很多场合都描写了人的规定和神的规矩之间的冲突。
比如,安提戈涅不顾克瑞翁的命令埋葬了他的弟弟波绿尼克斯,她遵循的是要为弟弟举行葬礼这条神圣道德准则。
而克瑞翁认为不准为叛国者举行葬礼,则是出自世俗的动机。
两者的冲突造成了悲剧的命运。
神话传说一直是古老的世俗社会习俗的根据,在世俗社会转变成城邦时代,神话社会观开始动摇。
于是,古希腊的智者们围绕着国家的起源和性质、个人和法律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形成了自然说和约定说两种观点的争论。
自然说认为,人应该按照自己的本性决定自己的命运,不应受外在法律和习俗的束缚。
比如,在国家起源这个问题上,自然派强调国家是符合人的本性的自然发展的产物,尽管在形式上它是约定的。
在个人与法律的关系问题上,自然派认为,法律不过是弱者联合起来对付强者的工具,法律是“弱者,即大多数人”约定而成的。
但按照人的本性,强者应该拥有比弱者更多的东西。
约定说认为,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不在于人的自然本性,而在于其社会属性。
在国家起源这个问题上,约定说认为,人类是为了获得在自然条件下得不到的利益而组建国家,国家是集体的人工产物。
而法律,则是集体的约定,国家和法律都不是自然形成的。
人和动物在本性上并没有差别,只是因为有了约定的法律,人才开始脱离贪婪、凶残的蒙昧状态。
人性的善恶问题人性善恶问题,是古今中外的哲人都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同样,有什么样的人性观,也许就有什么样的管理观和政治观。
在中国社会,关于人性善恶的争论由来已久,可以说是此消彼长,平分秋色。
可是在西方,却没有这样的争论。
因为,西方社会在骨子里从来就没有相信过人性是善的。
伊甸园的神话早就告诉了我们,偷食了禁果的亚当和夏娃被惩罚下了凡间,有了一个沉重的肉身。
这个肮脏的肉身让人始终匍匐在地面上,变得异常的邪恶和自私。
人一旦失去了外在的束缚,就会作恶。
这几乎成了西方社会的一致论调。
所以,西方人不像中国人那样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人的自觉和道德品质上,而是相信外在的束缚。
他们不期待人做善事,而是想尽办法约束人不去作恶。
正因为此,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在西方才如此地深入人心。
让权力互相制衡,彼此监督,就是防止作恶。
这种时刻提防人的做法尽管让人感觉很不舒服,但却是一切都说在明处。
而且,西方人还引以为自豪。
正如美国前总统布什在一次演讲中所说的:“人类千万年的历史,最为珍贵的不是令人炫目的科技,不是浩瀚的大师们的经典著作,不是政客们天花乱坠的演讲,而是实现了对统治者的驯服,实现了把他们关在笼子里的梦想。
因为只有驯服了他们,把他们关起来,才不会害人。
我现在就是站在笼子里向你们讲话。
”政治和道德之间的关系问题在西方历史上,政治和道德的争论由来已久。
道德一般来说是个人的事情,不能强迫,且没有后续的惩罚措施。
而政治则不同,它和人的群体生活有关。
亚里士多德说:“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这无异于说,人天生就该生活在社会中。
马克思说的更直接:人在现实性上就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可见,道德和政治之间的关系,不过是个体和群体之间的关系。
人类最初的道德,不外乎是古老的氏族社会的习俗和禁忌。
人在脱离野蛮状态的时候,正是根据这些道德原则组织政治关系的。
在那个时候,政治是道德的体现,而道德是政治的基础。
政治的道德化和道德的政治化,一直是古希腊哲学家苦苦追求的理想的国家状态。
柏拉图所描述的“理想国”就是这样的国家:哲学家和君主合二为一,既有道德,又有权力。
国家惟有靠这样的“哲学王”来管理,才能实现理想国。
可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道德和政治开始脱离,二者的目标越来越远,表现出了个人与群体的巨大冲突。
马基雅弗利说:政治无道德。
通过这句名言,他把政治和道德作为两个领域严格区别开来:政治是“公共领域”的同义词,道德则被归化于“私人领域”。
在这两个领域里,游戏规则是不同的,对人的评判标准也是不同的。
一个人成为一个好的统治者,在私人的道德领域就必须成为一个不折不扣的恶棍。
相反,私人领域的老实人到了政治领域则是一个平庸的政治家,无所作为。
个别与普遍的关系问题关于个别和普遍的关系,是中世纪哲学家争论的焦点。
这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唯名论和实在论之争。
唯名论以法兰西经院哲学家罗瑟林为代表。
他认为,只有个别的东西有实在性。
个别先于普遍,普遍只不过是名称。
一切词都是来表示客观事物的,个别概念表示单个事物,普遍概念表示一群单个事物。
当人们用词表示事物时,他们并没有改变个别事物的实在,但发出的声音也是种实在。
我们认为的“共相”,就是这种发出的声音,根本就不是某种脱离个别事物的实在。
这种思想反映在宗教上,否认了三位一体的最高的神,只承认分别存在的圣父、圣子及圣灵。
实在论以基督教哲学家安瑟尔谟为代表。
他认为,真实的实在是“共相”,而不是具体的个别的事物,有一个“无始无终的真理”存在于一切事物之先。
他说,罗瑟林的根本错误在于把感觉印象当作了理解的出发点,缺乏把握抽象观念的能力,甚至不能将颜色与它所属的事物区别开来。
有形的世界并不是个别事物的总和,个别事物需要普遍原则的组织才能被联系在一起。
这些普遍原则就是实在的。
这种思想反映在宗教上,就是承认普遍的教会实在,认为个别的教会是从属的;承认基督教的普遍教义实在,认为个别人的信仰是从属的;承认原体的最高的神实在,认为三位分离的神是从属的。
唯名论和实在论的争论实际上是柏拉图主义与亚里士多德主义争论的延伸,也为后来经验论和唯理论的争论开了先声。
外在世界是否可以认知的问题度过了漫长的中世纪之后,西方社会迎来了文化启蒙的思想大解放时期。
这一时期,西方的哲学家将本体论的问题抛在了一边,专心致志地研究起了认识论,也就是“人如何认识外在世界”的问题。
外在世界是否可以认识?这在我们普通人看来根本不是一个问题。
但在哲学家眼里,这却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唯物主义认为,外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它就是我们看到的样子。
外在世界中的规律,只要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认识。
但是,这种浅薄的唯物主义马上就遭到了一些唯心主义哲学家的反驳。
他们有的说,外在世界是否存在,本身就是一个问题,更别说去认识了。
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就说:“人是万物的尺度”。
我们眼前的世界,不过是人用在自己的眼睛打量的结果,根本无所谓客观。
近代英国的哲学家贝克莱走的更远。
他说:存在即被感知。
存在的都是被感知到的。
唯一真实的,只有我们的感觉。
后来,康德综合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看法,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外在世界是存在的,但是我们只知道它在我们感官中呈现出来的样子,至于它本身是什么样子,已经超出了我们的认识范围,我们只能说不知道。
人和上帝的关系托马斯·阿奎那说:“人生在世,不过是匆匆的过客”。
这一带有浓厚悲剧性的名言并没有给西方人带来多少悲观,因为人有上帝。
在西方社会,正因为有了上帝的存在,人才有了活下去的勇气。
马克思说:“宗教是无奈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情。
”对中国人而言,有没有上帝也许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但对西方人而言,上帝可不是可有可无的。
正如伯奈特所说:“我们在这个世界上都是异乡人,身体就是灵魂的坟墓,然而我们决不可以自杀以求逃避;因为我们是上帝的所有物,上帝是我们的牧人,没有他的命令我们就没权利逃避。
”“在现世生活里有三种人,正象到奥林匹克运动会上来的也有三种人一样。
那些来作买卖的人都属于最低的一等,比他们高一等的是那些来竞赛的人。
然而,最高的一种乃是那些只是来观看的人们。
因此,一切中最伟大的净化便是无所为而为的科学,唯有献身于这种事业的人,亦即真正的哲学家,才真能使自己摆脱‘生之轮回’。
”可是,西方的理性发展到极致,必然会追问上帝的存在问题。
康德在认识论中把上帝驱逐了出去,无可反驳地证明了:上帝根本是不存在的,仅仅可以作为我们信仰的对象。
而尼采则进一步把上帝驱赶出了信仰的地盘:“上帝死了!”上帝死了,但人还要活着。
没有上帝的日子,人怎么活?就成了西方社会所面临的最棘手问题。
“死亡”引发的一系列问题死亡是人生最大的一个课题。
因为死亡是专属于人的。
有人说其他的生命也会死亡,不仅仅是人。
不错,任何自然生命都有一个衰亡的过程。
但是,只要人才会意识到死亡,才会知道自己的有限。
所以我说,死亡是专属于人的。
从人类有意识以来,就知道有生必有死。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死是人类最原始的恐惧,也是所有恐惧的终极指向。
生命只有一次,故贪生怕死也成了人的本能与本性。
而人生的有限和追求无限的本性所构成的人生的两极,成为了人生最大的悖论。
于是乎,思考死亡、超越死亡,也就成了哲学永久的话题。
哲学离不开死亡,在死亡面前,所有的意义都将消解。
海德格尔说,人们为了躲避责任,争先恐后地躲避到人群中,但无论如何逃避,也逃不过人生之大限——死亡。
在死亡面前,任何人都无处可逃,因为死亡是无人能代替的,只能你自己去面对,自己去承担。
也许只有在面对死亡的时候,人们才会意识到:世界原来可以是这个样子。
在死亡深处,这个世界的“意义”开始像泉水一样向我们涌现,所以,很多伟大的哲学家都痴迷于死亡,克尔凯郭尔甚至说:学习哲学,就是练习自杀!人的幸福问题无欲则刚。
肉身的可怕,正在于人的一切欲望都是来自肉身。
享乐主义者认为,人活着就是要恣情纵欲,今朝有酒今朝醉,这就是幸福。
持这种观点的是享乐主义者。
但是,欲望是无休止的,每当一个欲望得到满足以后,新的欲望又会接踵而来。
于是,人的一生就成了不断追逐欲望的旅程。
由此,很多哲学家反对恣情纵欲。
伊壁鸠鲁说:“享受生活,但要深思熟虑。
”一味地放纵只会成为欲望的奴隶,结果反而是得不偿失。
但是,理性是激情的奴隶,又有多少人会按照理性的态度去追求肉体的快乐呢?所以,一些悲观且深刻的哲学家都对人类的欲望表示了无奈。
比如,叔本华说:“幸福不过是欲望的暂时停止。
”人生就是痛苦,所谓的幸福不过是欲望的暂时满足。
这一状态无法改变,因为生命本身产生了欲望,欲望是痛苦的源泉,痛苦是人生所面对的主要对象,因而人生是痛苦的。
但对大部分哲学家而言,追求精神的沉醉以升华自身的欲望,代表的是一个正确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