仫佬族饮食 仫佬族美食特产有哪些
- 格式:docx
- 大小:4.96 KB
- 文档页数:2
仫佬族饮食习俗
仫佬族大都习惯日食三餐,早餐为粥,午餐食用早餐留下的粥,晚餐吃米饭和比较丰富的菜肴。
农忙季节一般都是早餐吃粥,午餐和晚餐为饭。
红薯是仫佬族主要辅助粮之一。
黄豆平时的都经炒、煮后吃,节日和婚丧大事时用来制作豆腐。
每年秋天,家家都要做二十至三十斤的豆酱,用以佐粥。
仫佬族
仫佬族一向喜冷食,饭菜煮熟之后,晾凉了才吃,一餐吃不完,下餐再吃也不用再加热。
平时一般都喝生水。
仫佬族烹调肉类习惯于“白氽”,即把大块猪肉或宰净的整个鸡鸭放入水中白煮,然后切成小块,食用时再加盐,或蘸盐水。
鱼类多用油煎,牛肉常作单炒。
仫佬族喜食酸辣,家家备有酸坛腌制各种腌菜,有腌豆角、蒜头等。
民间早、中两餐,只用酸辣小菜佐饭。
蔬菜习惯先用水煮,再加油盐。
当地特产煤砂罐是仫佬族特有的烧
饭、菜、烧茶的饮具。
仫佬族典型食品有:豆腐肴;白馍,仫佬族传统点心,用熟糯米饭制成。
仫佬族饮食习俗
龙殿宝
【期刊名称】《河池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5(025)001
【摘要】就饮食来说,我们今天特别推崇的是绿色食品,而居住在中国南方九万大山南麓的仫佬族群众,由于生活环境和生产稻作的决定,其饮食在今天的意义来说,是百分之百的绿色食品,而且品种多,花样独特,形成自身的食俗特点,体现出仫佬人的聪慧和心理特征.
【总页数】4页(P98-101)
【作者】龙殿宝
【作者单位】河池日报,副刊部,广西,河池,547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92.25
【相关文献】
1.天中景映端午节的文化与习俗——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端午节的饮食与用药——端午习俗中的饮食与用药 [J], 曾诚;
2.从民族习俗看仫佬族教育观 [J], 阳崇波
3.仫佬族习俗中的生态意识 [J], 阳崇波
4.仫佬族的饮食习俗 [J], 黄敏珍
5.民间集体祭祀仪式及其意义——广西罗城仫佬族花婆诞习俗考察 [J], 彭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仫佬族待客语言一、仫佬族简介仫佬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湖南、贵州、广西等地。
仫佬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的壮侗语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语言之一。
仫佬族有着独特的文化和传统,待客语言是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待客语言的意义待客语言是一种表达尊重和友好的方式,不同的民族和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待客语言。
对于仫佬族来说,待客语言是维系社会关系、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方式。
通过使用待客语言,仫佬族人民能够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信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
三、仫佬族待客语言的特点仫佬族待客语言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委婉客气仫佬族人民非常注重礼貌和尊重,他们的待客语言通常会使用委婉客气的措辞。
在与客人交谈时,他们会使用一些委婉的词语和表达方式,以示尊敬和友好。
例如,他们会用“请问”、“不好意思打扰一下”等词语来开场,以示礼貌和谦虚。
2. 关注细节仫佬族人民非常注重细节,他们在待客语言中会关注对方的身份、地位和背景等信息。
根据对方的不同身份和地位,他们会使用不同的称呼和措辞,以显示对对方的尊重和关心。
例如,对于长辈和上级,他们会使用更尊敬的称呼和表达方式。
3. 祝福和吉祥仫佬族人民非常重视祝福和吉祥的意义,他们在待客语言中会经常使用一些祝福的词语和表达方式。
通过表达祝福,他们希望能够给对方带来好运和幸福。
在仫佬族的传统文化中,祝福被视为一种美好的愿望,是待客语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四、仫佬族待客语言的实际运用仫佬族待客语言在仫佬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
不论是在家庭聚会、婚礼、葬礼还是其他社交场合,仫佬族人民都会使用待客语言来表达尊重和友好。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仫佬族待客语言的例子:1.开场白–请问,您好!不好意思打扰一下,我是XX。
–您今天来真是太荣幸了,欢迎光临!2.称呼–对于长辈和上级:阿姨/叔叔/爷爷/奶奶,您辛苦了!–对于晚辈和下级:小姐/小哥/弟弟/妹妹,您好!3.邀请和接待–请坐,请喝茶/水/酒。
探秘仡佬族饮食:酸辣鲜香背后的千年风情在广袤的中华大地,每个地方的饮食文化都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这其中,仡佬族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别具风味,深受当地地理环境与人文因素的影响。
仡佬族以酸辣口味著称,他们的主食丰富多样,大米、玉米是基础,面食、杂粮和薯类也在餐桌上占有一席之地。
糯米糍粑是他们喜爱的美食,也是待客的佳品,而茶则是款待客人的常用饮品。
仡佬族还擅长酿酒,其酿造的美酒各具特色。
仡佬族人生活的区域,大多处于云贵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的斜坡地带,地形复杂,气候潮湿。
他们的经济以农业为主,山地种玉米,平地种水稻,这两种作物也成了主要的粮食来源。
农忙时一日三餐,农闲则多为两餐,此外还有“过早”“歇闹(歇劳)”“宵夜”等习俗。
在肉食方面,猪肉是仡佬族的首选,鸡、鸭、羊肉次之。
值得一提的是,多数仡佬族人不吃牛马肉和死禽死畜肉。
他们对酸味和辣味情有独钟,甚至有“三天不吃酸,人要打捞窜”的俗语。
糍粑在仡佬族的生活中有着重要地位,常被用作供奉祖宗神灵的供品,也是节日里不可或缺的食品。
过春节时,家家户户会用大量糯米打成一个大粑粑,供奉祖先三天后才食用。
黔西的仡佬族会在粑粑上插上豆豉叶以纪念祖先开荒辟草;广西的仡佬族在除夕供品中会加入粽粑和红薯。
无论是端阳节、重阳节还是其他节日,仡佬族都会宴请宾客,并且都会制作粑粑。
仡佬族人习惯将玉米粉蒸熟作为主食,称为玉米干饭。
在节日或有贵客来访时,他们会在玉米面中加入白米蒸熟,做成“混合饭”。
为了抵御潮湿和寒冷,辣椒汤是每餐必备。
仡佬族人的辣椒吃法多样,辣椒骨更是备受喜爱。
仡佬族人喜爱饮酒,且多为自酿。
先年有咂酒,如今甜酒、烧酒常见。
甜酒多用于煮汤圆、鸡蛋或冲饮,烧酒味道浓烈,是待客和筵席的必备。
男子多抽上烟,部分中老年妇女也有此习惯,而青年中吸香烟的逐渐增多。
茶分为清茶和油茶,清茶多用多种特别的茶叶熬制,油茶则是用油煎炒家茶后加水煮沸,再佐以多种调料,味道独特。
仫佬族传统节日仫佬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广西和云南等地。
他们有着独特的文化传统,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是仫佬族人民的重要活动。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仫佬族的几个传统节日。
节日一:龙田节龙田节是仫佬族人民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是仫佬族农民为了祈求丰收而举办的盛大庆典。
龙田节通常在农历三月或四月举行,持续数天。
在节日期间,人们会进行祭祀、舞龙、表演民间艺术等活动。
龙田节的庆祝活动以仫佬族特色的“龙田舞”为主要表演形式。
舞者身穿鲜艳的传统服装,手持五色镇纸,在田间舞动,象征着对丰收的祈福。
舞蹈既有力量感又有美感,让人沉醉其中。
龙田节的另一个重要环节是祭祀。
仫佬族人民为了感谢土地之神和祖先的恩惠,会提前准备丰盛的祭品,然后进行祭祀仪式。
这个仪式十分庄重,人们虔诚地向神灵祈求,希望能够保佑农作物丰收,家庭幸福。
节日二:泼水节泼水节是仫佬族人民庆祝新年的传统节日,主要在农历十二月举行。
这个节日有很多象征意义,不仅仅在于迎接新年,更重要的是传达着对水这个神圣元素的崇敬。
泼水节的庆祝活动以水为主题,人们会手持水桶和水枪,相互泼水,表达新年的祝福和美好的期望。
泼水活动通常会持续数天,人们会穿上传统服饰,载歌载舞,在街头巷尾欢乐狂欢。
泼水过后,人们还会一起品尝传统美食,共度美好时光。
泼水节是仫佬族人们欢聚一堂的时刻,也是交流感情的重要机会。
他们通过泼水、共进美食,增进亲情、友情和邻里关系,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
节日三:祭马节祭马节是仫佬族人民为了纪念历史英雄而设立的传统节日。
节日通常在农历正月十五或二月十五举行,历时一天。
仫佬族人们会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表达对英雄的敬意和敬仰。
祭马节的主要活动是马球比赛。
人们会骑着马,分组进行激烈的比拼。
这项运动既是体力的较量,也是技巧的展示,让观众们过足了瘾。
此外,节日期间还会有舞狮、歌舞表演等节目,增添欢乐氛围。
祭马节还有一个重要的仪式是祭拜英雄神像。
人们会聚集在纪念神像前,焚香献花,向英雄祈福,表达对英雄的深深敬意。
佤族美食详细佤族美食详细 1佤族特色传统食物鸡肉烂饭鸡肉烂饭佤语叫“馍尼亚布绕” ,是迎宾待客的美味佳肴,它即可以当饭又可以当菜,比普通的米饭要软得多,比稀饭要干些。
有两种做法,一种叫手撕鸡肉栏仡佬族饮食习俗饭,另一种叫刀砍鸡肉栏饭。
制作方法独特,取鲜嫩乌骨子鸡切随和新谷米一起方如锅中煮,然后放入茴香叶、青辣椒、辣料、阿佤芫荽、葱、蒜、香子、薄荷等佐料稍煮即可。
其色泽鲜艳,味道糯滑鲜香,独具特色佤族特色食俗佤族的主食制做法有三种:即熬稀饭、煮烂饭、煮干饭。
每日两三餐不等。
煮饭的大米是临时舂成的稻米,吃多少舂多少。
佤族普遍喜欢食用烂饭(介于干饭与稀饭之间,半干半稀的饭)。
煮法是把米、青菜以及盐巴、辣椒、肉(如有猪肉、牛肉)放进锅里一起煮,煮成烂饭即可,味道极为鲜美诱佤族人。
有的地区主食以干饭为主副食主要是以青菜类、瓜类、酸竹笋、盐巴、辣椒、蒜或者鲜肉熬汤菜就饭,这是佤族平时最讲究的一种饭食。
佤族的肉食主要来源于家庭饲养,有猪、牛、鸡。
此外也有捕食鼠和昆虫的习惯。
一些地区的佤族还有捕食昆虫的习惯,更食用竹蛹、寄生于草木植物的红毛虫、扫把虫和寄生于冬瓜树的冬瓜虫等十余种。
一般时都把可食的昆虫与米一起煮成粥,加菜、盐、拌辣椒,香辣可口。
佤族养蜂比较普遍,但养蜂方法十分特别,先用一段掏空的圆木,两头封口,留出数个小孔,供野蜂进出,放在森林或屋椽下,使其繁殖酿蜜,每年割2、3次,与其中蜂蛹一起食用。
按佤族习俗,主妇负责煮饭和分菜。
饭熟之后,把饭盛在一个个大木盘里分给家人,每人盛给一碗汤菜,如有肉,则每人平均分得一份。
全家人围蹲在主火塘边吃饭,如有外人在场,也分给一份饭菜。
佤族重视节庆,皆有相关的食礼。
如"崩南尼"(佤年)、播种节、接新水节、取新火、拉木鼓,都蕴藏着神圣的理念,备有丰美的食品。
如播种撒谷定在布谷鸟催耕之时。
村村寨寨、家家户户提前备好各式饭菜,集中到山坡地上,统一交给一位长者去分配。
仫佬族春节过年习俗(仫佬族来了(民族版))先来讲讲少数民族吧。
本期给大家带来的是:仫佬族。
为什么会先选这个呢?有一次国庆,一个人开着车,不知道去哪里。
就想着,开到哪里算哪里。
就看看当地的文化和地域风情。
一个人,听着歌,走走转转。
从湖南郴州出发,经永州进了广西,看了桂林的山水。
发现人太多。
得了!咱还是往人少的地方走吧!兜兜转转来到了柳州,一个叫罗城的地方。
于是停下脚步,想起之前看过的电视剧《于成龙》他第一次做官就是在这里。
就这了,这里是罗城,这里是仫佬族的主要居集地!书归正传民族历史及由来仫佬族是由古代的“僚人”发展演变而来的,晋人常璩《华阳公志。
南中志》中,即有关于“僚人”在云贵高原云岭山脉南沿一带活动的记载。
唐宋以后,《岭外代答》、《溪蛮丛笑》等史籍中出现了“僚”、“伶”人们共同体的记述。
《天河县志》、《大清一统志》说:“伶人又名僚,俗名姆佬”,可见仫佬与僚、伶有密切的渊源关系。
学术界一般认为,仫佬族是从僚、伶中分化出来形成的单一民族,其时间大约在宋代。
主要聚集地仫佬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也有分布。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多数聚居在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的东门、四把、黄金、龙岸、天河、小长安等地。
少数散居在忻城、宜山、柳城、都安、环江、河池、融水、融安等县。
在贵州省,主要居住在麻江、凯里、黄平、都匀、福泉等县。
主要节日仫佬族有着十分丰富的节日文化,一年之中有许多节日,几乎每个月都有一个节日,这是因为仫佬族除了拥有春节、元宵、春社、清明、端午、秋社、中秋、重阳、灶王节等当地壮族、汉族共同的节日外,还有不少带有民族特色的节日。
在仫佬族,即便与各民族共享的节日,也别具民族风味。
社节又称分肉串节,是祭祀社王的节日。
分春秋二社,春季在二月,祈求社王保佑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秋季在八月,报答社王赐予好收成。
社节以村为单位集体举行。
各户出资置办香烛牲口。
届时,在社王庙供奉香烛,杀猪并按全村户数将猪肉分成相应的份数,以备祭祀完毕分给各户。
清朝的仫佬族文化清朝(1644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期间众多少数民族共同构建了中国的多元文化。
其中,仫佬族作为中国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其独特的文化特点值得我们深入了解和探索。
一、仫佬族的概况仫佬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贵州、广西、云南等地。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仫佬族的人口约为120万人。
仫佬族地区气候多样,地形复杂,使得仫佬族人民形成了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二、仫佬族的语言和文字仫佬族的语言属于台语支,并且存在多个方言。
仫佬族人民往往使用汉字来进行日常书写,而在正式场合则使用萤火字、彩蛮文等特殊的文字形式。
这些文字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独特的文化符号,成为仫佬族人民传承和展示文化的重要工具。
三、仫佬族的饮食文化仫佬族的饮食文化丰富多样,以米饭、玉米、豆类、蔬菜等为主要食材。
仫佬族人民善于制作发酵食物,如米酒、米糕等,使得食物更加美味可口。
此外,仫佬族人民还注重节俭与共享,重视宴请客人的礼仪,通过饮食文化展现了他们的热情和好客。
四、仫佬族的服饰文化仫佬族的传统服饰极富特色,男性常穿长衫、腰带等,女性则穿着色彩艳丽的上装和长裙。
服饰上常使用华丽的刺绣和手工织物,以展示他们对美的追求和工艺技术的独到造诣。
现今,虽然生活方式变化,但仫佬族人民仍保留着传统服饰的使用,以表达对自己文化传统的尊重和传承。
五、仫佬族的节日文化仫佬族拥有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其中最重要的节日是苗年(春节)。
仫佬族人民会整村整户聚餐、舞蹈、唱歌等,共同庆祝新年的到来。
此外,仫佬族还有丰富多样的祭祀活动,如祖先祭祀、土地祭祀等,这些活动凝聚了人们的凝聚力和爱国主义情感。
六、仫佬族的音乐和舞蹈艺术仫佬族的音乐和舞蹈艺术独具魅力,通过独特的乐器和舞蹈形式,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感悟和对美好的追求。
仫佬族的舞蹈多样,有欢快的芦笙舞、祈福的狗火舞等,这些舞蹈在庆祝节日和重大仪式时常常出现,成为仫佬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出名的十大少数民族特色美食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我们辽阔的领土上有着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着不同的习俗和生活习惯,接下来带大家了解一下最出名的十大少数民族特色美食。
1. 壮族宁明壮粽这里做的粽子最大的特点就是用糯米和猪肉包在粽叶当中,然后用水煮成大粽子,是每年3月3的时候传统的美食。
2. 蒙古族烤全羊蒙古族的烤全羊可以说是历史悠久是现宰杀的新鲜羊,用专门的炉火烤制而成,吃起来鲜香清脆,肥而不腻。
也是蒙古族招待客人的主要菜品。
3. 苗族酸汤鱼苗族的酸汤鱼来自贵州黔西的代表菜最开始的时候是起源于苗族。
菜品的口感吃起来酸辣爽口。
除了做酸汤鱼之外,还能做很多其他的酸汤菜式。
4. 彝族坨坨肉这是彝族特有的一种美食。
每块肉的重量大概在232左右用水煮的方式煮熟,然后再配上蒜水花,椒盐辣椒等一起食用,一般只有在喜庆的节日的时候才会做这道菜。
5. 藏族酥油茶藏族酥油茶是用茶砖和酥油盐作为原料制作而成,可能其他地方的人不太适应这种口味,但是却是藏族人民最喜欢的饮品。
6. 满族沙琪玛沙琪玛是满族传统小吃,起源于清代,使用杂质过的面条加上白糖拌匀切成小块,然后使用满足入关之后,流行在全国各地。
7. 傣族火烧干巴这是在读传统的风味小吃,用没有筋的黄牛肉,加上佐料腌制,再经过炭火烧烤,木锤舂制而成。
吃起来口感香酥爽口,是傣族著名的宫廷菜。
8. 哈尼族竹筒鸡这道菜是用竹筒作为容器,把鸡肉放进去加入各种配料煮熟吃的时候带着竹子的清香,除了做竹筒鸡之外还能做竹筒饭。
9. 白族生皮这是白族特有的一道特色菜,是用火烧猪的肉和皮切成丝,再配上辣椒,葱,姜等调料,做成的蘸水最早的时候在唐朝就有记录。
10. 瑶族荷叶包扎这道菜是典型的瑶族传统美食,是把五花肉和糯米包在荷叶当中经过小火,蒸制而成,做出来的菜品里面带着荷叶的香味儿。
《舌尖上的广西—广西农村传统美食集锦》【欣赏图】这个时代,是一个巨变的时代,唯一不变的是我们对食物理解和巧妙利用。
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广西有史以来都是山多水秀,以喀斯特为主的地貌,使得桂林山水和乐业大石围天坑闻名天下。
我们壮族人家世世代代生活在这样田地间,用平凡的双手和智慧在山中耕耘收获,也用那朴实的饮食代代相传,才能让壮乡文化得与传承。
在广西农村,每年腊月,每个乡村都洋溢着浓浓的年味,家家户户欢欢喜喜杀年猪。
杀猪就和备年货差不多,是为了庆祝新年的到来,也是农民一年辛勤劳动的成果与喜悦,但杀猪不仅仅是为了迎接新年,还是筹划来年发展。
在广西农村,杀猪的总少不了要做“活血”。
杀猪时取新鲜血,加入适量食盐,搅拌一段时间后静置。
待配料做好后,取温水将血与配料一同稀释(要搅拌一下),待血凝固后加入配料即可食用。
剩下的猪血,可以做成猪血肠,而在猪血肠在百色德保,已经成为当地一种著名的传统小吃菜肴。
为了利于保存,长期食用,农民都会将大部分的猪肉制成腊肉跟腊肠,腊肉因在腊月腌制而得名,将准备好的猪肉经调料腌泡三至四天,然后将肉取出,挂在火坑或火灶上慢慢烘干,以肉干色黄即可。
各农户腌制的腊肉可供半年甚至一年的食用,腊肉不但是一种上乘佳肴,又是传统的食肉储存的一种妙法,它对于边远山区、居住分散、远离圩场的农户带来极大的方便。
因此,每年腊月,家家户户都腌制腊肉,多则几百斤,少则几十斤,用于过节、待客、送礼和自食。
百色那坡还有一道美食——酸肉,主要原料有猪肉、玉米粉、食用盐,腌制出来的酸猪肉色泽鲜明,皮呈黄色,肥肉呈乳白色,瘦肉呈暗红色;每片肉上略带些发酵了的玉米粉,味清香,食之皮脆,肉鲜,酸得适中,香气四溢,清爽上口,无油腻感,或蒸或炒都美味十足。
糍粑,是中国的一种民间传统食品,南北方都有,但做法各异,中国南方一些地区则更青睐于艾草糍粑或鼠曲草糍粑,艾叶糍粑口感柔软、爽滑,同时艾叶具有保健作用。
在古代时,由于生活贫困,粮食大大不够食用,所以便将艾草等植物跟糯米粉混合制成糍粑,既补充粮食又达到保健作用。
仡佬族饮食仡佬族的特产有什么>细数贵州仡佬族特产有什么少数民族特产是最能体现少数民族人文风情的东西,出外旅游大家喜欢品尝当地的特色美食,还有就购买当地的特产了。
如果你有机会去仡佬族去游玩的话,那你千万不要忘记那里的特产。
下面就就让我来给大家盘点仡佬族文化中的仡佬族特产吧。
灰豆腐灰豆腐果誉称“人参果”。
产于中国银杉之乡—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是道真仡佬族人民世代相传的风味特色食品。
传说为插旗山灵岩寺(今道真自治县旧城镇)一尼姑之举,故又得“神仙果”之名。
据载昔为朝廷贡品,今为百性佳肴。
20世纪80年代经西南农业大学中心实验室测定,富含17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和丰富的植物蛋白,不含胆固醇。
常食有健身之功,强体之能,是老幼皆宜的传统营养食品。
仡佬族油茶油茶,既裹腹又解乏提神,是仡佬族人平时喜欢吃的一种饮食,又是待客较为浓厚的一种茶道礼仪。
油茶制作较为复杂,先在铁锅中放入猪油或菜油,等油腊后(即油温上升八九层),文火炒茶叶。
茶叶炒好后起锅另炒芝麻、大米、黄豆,将其炒黄、炒焦,然后混合在一起,参上少量的水,洒点盐,用木瓢背在锅内使劲地来回磨,直至将锅内茶叶、大米、黄豆等磨成稠糊状,再加上猪油渣,有的放炒好的排骨、或腊肉骨头、油渣、洋芋等,再掺水,(水量看吃茶人多少而定)用旺火烧开后,又用文火慢浸,待茶叶等充分溶烂就可吃茶了。
待客的丰盛油茶,吃茶时还要用米籽泡油茶,花生、包谷泡,酥食、麻饼、荷包蛋下茶,还要用茶煮珍珠圆子或汤圆,意为圆满。
清明粑把采自山间田野的野菜(清明草)洗净,放入开水中氽一遍,然后捞出切细,再与蒸好的糯米饭一起放入碓窝舂成糍粑。
亦有将氽过水的清明草与糯米面掺和,揉成圆,放进锅里蒸熟即成。
这种加入清明草的糍粑,蘸上黄豆面,绵糯中透出一股浓浓的草香。
洛龙党参洛龙党参是贵州省遵义市道真县洛龙镇的特产。
洛龙党参也叫洛党,以其肉质鲜嫩、药用价值高而深受外界青睐。
洛龙党参因其产于道真县洛龙镇而得名,由于生产规模小,常常供不应求。
舌尖上的仫佬族(张向前10历师本110512109)【摘要】一个民族的特色食品,不只是反映了其从自然中获取食物的智慧和能力,而且特定节日的饮食还体现了别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仫佬族世居丘陵山地,疏林草地,可以说能够获得的食物并不是十分丰富,主要以大米为主,掺以包谷、大麦、红薯、芋头等,但是仫佬族人民却用智慧和双手将有限的食物资源运用的多姿多彩。
枕头粽、狗舌稵粑,酸菜等一定会让你在一饱口福的同时认识和了解这个民族。
【关键字】依饭节枕头粽走坡春节稵粑我国五十六个民族之一的仫佬族,以广西壮族自治区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最为典型。
因此,说仫佬族应该从罗城说起。
罗城地处桂北九万大山中心南麓,这里气候宜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岩溶地貌发育,自然生态完整,仫佬族居住于此,更是给此地增加了浓郁的民族风情,可谓——山美,水美,人更美。
仫佬族的节日很多,基本上每个月都会有一个节日①,其中最为隆重,且最具特色的有三年一大庆,一年一小庆的依饭节,八月十五青年男女的走坡节,包枕头粽的春节等。
下面我们就一同走进仫佬族的节日与美食吧。
仫佬族过春节时,家家都要包粽粑,这种粽粑个儿大,足有六七斤重,摆在台上像枕头,所以又被称为枕头粽,仫佬语称之为“yu lao”②。
它的具体做法是:米要是先用温水泡几小时,捞起滤干水分后放些碱水拌匀,然后把用热水洗过的冬叶反背摊在簸箕上,三张交叠平排,一尺多宽,下面放上几条绑粽的禾草心,接着用碗舀米放在冬叶上,从两边将冬叶挽起,加上两张叶,再加米,中间放上花生、绿豆、板栗、红枣、腌肉③等,最后包好,折平两头,捆绑即成,然后放在锅里煮一个昼夜。
还包一些个头小的三角形的粽子,四五个穿成一串,第二天来客人了的时候切了炸着吃。
另外,娶新媳妇的人家包的更多,因为新媳妇回家要挑上几担,交给娘家分给同村亲戚朋友都尝尝。
新媳妇回婆家时,娘家又要回礼。
过年节客人到家,主人必让尝粽粑,否则是不允许客人走的。
仫佬族的特大粽粑和热情好客,体现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感激。
金秀美食小吃金秀瑶山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孕育了丰富的美食文化。
1.瑶山香粽:粽,即粽籺,俗称粽子,主要材料是糯米、馅料,用箬叶(或柊叶、簕古子叶等)包裹而成,形状多样,主要有尖角状、四角状等。
粽子由来久远,最初是用来祭祀祖先神灵的贡品。
南北叫法不同,北方产黍,用黍米做粽,角状,古时候在北方称“角黍”。
由于各地饮食习惯的不同,粽子形成了南北风味;从口味上分,粽子有咸粽和甜粽两大类。
2.瑶族米饼:瑶族米饼制作延续传统的简单朴素理念,瑶族传统米饼制作原料只有大瑶山糯米掺和大米加糖,大山里面人老人喜欢大米原汁的味道,所以至今瑶家自己制作的米饼没加芝麻、花生等太多的配料。
一个好的米饼要先从炒米讲起,泡过的大米和糯米按比例混合,放上少许花生油不断翻炒,直至金黄发脆,然后和白砂糖(红糖)等混合在一起磨成粉状,后用瑶家一种特殊的植物(老人们称其为“香草”)浸泡半个月以上才可制作。
待吸收了香草芬芳的糯米粉浸好后,就开始制作瑶家米饼了。
把红糖或白糖(根据个人喜好)加水煮开,文火炖煮3小时成糖浆,取炒好的米粉(按比例)加入适量糖浆放进瓦盆中,搅拌均匀,直至米粉与糖浆均匀混合,揉搓至有“湿润感”,由于米粉本来就是熟的,一旁的小孩常常会偷抓一把塞入口中,美滋滋地吃起来,搓搓嘴巴心满意足地跑出去。
把混合好的糯米粉快速放入刻有“福禄寿喜”字样或“花鸟虫鱼”图形的木质饼印上,用底部平整的瓷勺压紧夯实,翻一面用木槌敲打饼印,米饼应声脱落下来,完成了它的蜕变。
将脱模的饼整齐平铺于簸箕竹筛子上,入沸水锅蒸熟即可。
揭开锅,尝一口冒着热气的米饼,软糯香甜,入口即化。
晾凉的米饼稍硬,可烘烤了吃,烘烤时顺手加一些八角叶在灶起火,香气扑鼻、让人垂涎三尺。
3.“瑶族拉瓜嘟呜”(六道木糕)制作技艺:瑶族过春节也和我国其他民族一样,是最隆重的节日之一。
即使是过去游耕、刀耕火种年代,瑶族都以玉米、岭禾为主食准备制作年货。
瑶语是没有“春节”称谓的,过春节叫做“过年”或“过新年”。
少数民族养生食谱
如下是一些少数民族养生食谱:
1. 瑶族酸汤鱼:将新鲜的鱼片加入酸汤中烹饪,可搭配野菜煮熟后食用。
2. 布朗族酸辣火锅:以酸辣汤为基础,加入肉片、海鲜、蔬菜等食材,烹饪至熟透后食用。
3. 哈尼族竹筒饭:将米饭和各类蔬菜、肉类等食材一起放入竹筒中,用火烤至米饭熟透后享用。
4. 苗族酸肉粉:将猪肉切成丝,用特制酸汤腌制后与米粉一起煮熟,可加入蔬菜和辣椒等调料进行调味。
5. 傣族香米糕:用傣族特产的香米制作的糯米糕,搭配椰汁和香蕉等水果食用,具有特别的口感和香气。
请注意,以上是我根据常见的少数民族养生食谱整理出来的,如果你对其他文化中的养生食谱感兴趣,可以进一步了解该文化的饮食习惯和特点,以获取更多信息。
仫佬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风俗活动是什么(古代少数民族应对蝗灾)由东非爆发的这场沙漠蝗虫灾害已经持续了有好几个月了,近日,联合国粮农组织向全球发布了#沙漠蝗灾害预警#。
国内的吃货们早在蝗灾爆发之初就摩拳擦掌,表示如果蝗灾发生在中国,蝗虫早就被吃光了。
我国确实有很多少数民族都有吃虫的习惯,蝗虫就是其中一种,也就是我们俗称的“蚂蚱”,儿时我就吃过。
每到收稻子的季节,我们的餐桌上就会多出一道美食:油炸蚂蚱。
有时甚至直接把绿色的蚂蚱扔到火里,烧得焦黄焦黄的,无需放任何作料,吃起来又香又脆比肉都好吃。
说到这里可能有些朋友接受不了,但有些食物你没有亲自尝试过,是永远不懂它的妙处的。
在我的家乡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那里的仫佬族就有一个节日叫做“驱虫保苗节”,又叫“吃虫节”,这个节日主要吃的虫子就是蚂蚱。
传说在很久以前,仫佬山寨发生了虫灾,一连几年五谷欠收,百姓苦不堪言。
于是寨老们集聚商议,悬下重赏:能除掉虫害者,赏三头肥猪。
红榜贴出后,一只公鸡自信满满地前来揭榜,公鸡说:“我起得最早,又是害虫的天敌,定能除尽害虫。
”第二天,公鸡早早地来到了田里开始捉虫,谁知还没吃几个虫子,就被露水打湿了羽毛飞不起来了,反被虫子围攻,狼狈地打着哆嗦败下阵来。
公鸡失败后又来了一只鸭子,它说:“我的羽毛不怕水,嘴也大,一口能吃好几个,一定可以消除虫害。
”可是,鸭子在水里游,害虫在禾苗上飞,它拼命伸长了脖子也吃不到几只,也失败了。
最后来了一个道士,他说:“我会法术,可以施法治虫害。
”他来到田间卖力施法念咒,但是虫子又听不懂法咒,最后也只能悻悻离开。
就在人们都以为除虫无望将会颗粒无收时,事情出现了转机。
六月初二这一天,有位叫甲娘的妇人从外乡回娘家,因为家里很穷没有钱买礼物,她心里十分难过。
走到自家的田垌时,她觉得两手空空回娘家实在丢人,愁得坐在田坎上唉声叹气。
几个孩子见母亲坐下休息,就跑到田里去捉虫子玩,一会就捉了好多兜在衣服里。
甲娘见了,突发奇想:既然没什么可送的,就拿这些虫子作为礼物吧。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仫佬族饮食仫佬族美食特产有哪些
导语:仫佬族美食特产有哪些中国是一个多名族的国家,仅在中国就拥有多达56个民族。
除了人口最多的汉族之外,其他的民族都称为少数民族,这些民
仫佬族美食特产有哪些
中国是一个多名族的国家,仅在中国就拥有多达56个民族。
除了人口最多的汉族之外,其他的民族都称为少数民族,这些民族分布在全国各地,拥有着不同的语言不同的风俗习惯和不同的民族文化。
那么在仫佬族文化中有哪一些美食特产你知道吗?
饮食习惯
以稻米为主食,麦类、薯类、玉米、豆类辅之。
稻米有粘米和糯米,粘米作为日常的正餐,糯米作为节日的食品原料。
仫佬族大都习惯日食三餐,早餐为粥,午餐食用早餐留下的粥,晚餐吃米饭和比较丰富的菜肴。
农忙季节一般都是早餐吃粥,午餐和晚餐为饭。
红薯是仫佬族主要辅助粮之一。
有时把红薯煮熟,除去外皮,捣成糊状,与麦粉混合煮食,香甜可口。
黄豆平时的都经炒、煮后吃,节日和婚丧大事时用来制作豆腐。
每年秋天,家家都要做二十至三十斤的豆酱,用以佐粥。
仫佬族一向喜冷食,饭菜煮熟之后,晾凉了才吃,一餐吃不完,下餐再吃也不用再加热。
平时一般都喝生水。
烹调肉类习惯于“白氽”,即把大块猪肉或宰净的整个鸡鸭放入水中白煮,然后切成小块,食用时再加盐,或蘸盐水。
鱼类多用油煎,牛肉常作单炒。
仫佬族喜食酸辣,家家备有酸坛腌制各种腌菜,有腌豆角、蒜头等。
民间早、中两餐,只用酸辣小菜佐饭。
蔬菜习惯先用水煮,再加油盐。
当地特产煤砂罐是仫佬族特有的烧饭、菜、烧茶的饮具。
生活常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