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仙碱给药剂量医学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168.50 KB
- 文档页数:12
药物大类抗肿瘤药
药物小类常用抗肿瘤用药
药物名称参一胶囊
英文名Ginsenoside Rg3
适应症1.各种恶性肿瘤术后及放化疗后的辅助治疗,以预防复发和转移。
2.与放化疗合并用药,增效减毒,适用于肺癌、胃癌、肠癌、肝癌及乳腺癌等多种恶性肿瘤。
用法用量饭前半小时空腹口服,每次2粒,每日2次。
建议给药方法:
1.防止复发转移术后2~4周内开始服用,连续用药两个月为一个疗程;一年内服药不少于10个月,间断不超过一周。
放化疗结束后即可开始用药,连续用药两个月为一疗程;一年内服药不少于10个月,间断不超过一周。
2.增效减毒与放化疗同时用药,连续服用两个月为一疗程。
3.单独用药对晚期癌症患者或老年体衰,或患其他严重疾病不能承受手术或放化疗的患者,单独服用可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连续服药两个月为一疗程。
药理学人参皂苷单独口服,对实体瘤抑制率达60%,对多种动物和人体肿瘤肺转移、肝转。
秋水仙碱的功能主治和用法及用量什么是秋水仙碱?秋水仙碱,又称山茱萸碱,是从白秋水仙植物中提取的一种化合物。
它的主要成分是毒秋水仙碱,具有一定的毒性。
功能主治秋水仙碱在医学上有着多种功能主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秋水仙碱能够扩张冠状动脉和脑血管,增加血流,改善心脑供血不足的症状,对心绞痛、心肌梗死、脑供血不足等疾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2.抗菌消炎作用:秋水仙碱具有一定的抗菌和抗炎作用,可以用于治疗一些感染性疾病,如咽炎、扁桃体炎等。
3.抑制肿瘤生长:秋水仙碱在体外实验和动物实验中显示出对某些肿瘤的抑制作用。
但目前在临床应用中尚存在一定的限制,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证实。
4.治疗风湿性疾病:秋水仙碱可以减轻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炎症性疾病的症状,具有一定的镇痛和抗炎作用。
用法及用量秋水仙碱可以采用口服或外用的方式进行使用,具体用法和用量如下:口服用法及用量:•成人剂量:每次口服一片,每天2-3次,饭前或饭后口服均可。
•儿童剂量:年龄在12岁及以上的儿童可按成人剂量使用,年龄在6-12岁的儿童每次口服半片,每天2-3次。
外用用法及用量:•适量药物涂搽于患部,轻轻按摩至吸收。
注意事项在使用秋水仙碱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使用秋水仙碱前应先咨询医生,根据个人情况确定用药剂量和疗程。
2.对于孕妇、哺乳期妇女和儿童,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3.对于有心脏、肝脏、肾脏疾病的患者,应减量使用或在医生的监护下使用。
4.在使用秋水仙碱期间应注意观察身体反应,如出现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咨询医生。
不良反应使用秋水仙碱可能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常见的包括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腹泻、皮疹等。
如果出现严重的过敏反应、心律失常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就医。
结语秋水仙碱作为一种药物,具有多种功能主治,在医疗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但为了确保用药的安全有效,使用前请咨询医生,遵医嘱使用。
临床秋水仙碱药理作用及用法用量、心血管作用机制、用法用量和安全性及使用低剂量秋水仙碱获益效果秋水仙碱药理作用:秋水仙碱通过抑制炎症细胞的趋化、粘附和吞噬作用,以及抑制炎症因子的释放,从而达到控制关节局部的疼痛、肿胀及炎症反应。
秋水仙碱只起抗炎镇痛作用,其不影响尿酸盐的生成、溶解及排泄,无降血尿酸作用。
秋水仙碱片的用法用量比较复杂,在急性期时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相接近,药品说明书与痛风治疗指南有较大区别。
秋水仙碱用法用量秋水仙碱在心血管中作用机制1、抗炎和抑制免疫反应:(1)抑制中性粒细胞功能。
(2)调节巨噬细胞功能。
此外,秋水仙碱还可通过抑制嘌呤受体活化诱导的孔隙形成,减少炎症小体的激活。
2、抗纤维化和心血管保护作用:秋水仙碱通过阻断微管形成,影响RhoA信号转导,减少Ⅰ型胶原蛋白、纤连蛋白、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和转化生长因子β的表达,从而抑制组织纤维化。
此外,秋水仙碱可抑制成纤维细胞的活化和分化,促进其凋亡。
秋水仙碱在ASCVD中用法用量和安全性1.ACS中的抗炎作用用法用量:每日口服秋水仙碱0.5 mg。
安全性:在药物不良反应方面,两组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秋水仙碱组严重肺炎的发生率略高。
2.在冠状动脉支架患者中的用法用量:秋水仙碱0.5 mg每日2次。
3. LoDoCo2试验:秋水仙碱0.5 mg,每日一次。
使用低剂量秋水仙碱获益秋水仙碱是通过靶向炎症通路来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对于没有炎症反应的心血管疾病患者来说,秋水仙碱的作用可能十分有限。
有炎症反应的ASCVD患者,药物确实能起到一定的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的作用。
由于影响ASCVD进展的原因比较多,秋水仙碱是否会与其它心血管疾病相关药物产生不良相互作用尚不明晰。
秋水仙碱片服用方法
秋水仙碱片是一种常见的药物,通常用于治疗心律失常和心绞痛等心脏疾病。
正确的服用方法对于药效的发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秋水仙碱片的正确服用方法。
首先,关于药物的剂量,一般情况下,成人每次口服秋水仙碱片25-50毫克,一日3次。
但具体的剂量还是要根据医生的建议来确定,因为不同患者的病情和体质不同,所需的剂量也会有所不同。
因此,在服用秋水仙碱片之前,一定要咨询医生的意见,严格按照医嘱来服用药物。
其次,关于服药的时间,一般来说,秋水仙碱片应该在饭后或者饭中服用,这样可以减少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并且有助于提高药物的吸收率。
在服药期间,要避免饮用茶、咖啡等刺激性饮料,以免影响药效的发挥。
另外,关于服药的注意事项,首先要注意药物的保存,秋水仙碱片应存放在阴凉干燥处,避免阳光直射。
其次,在服药期间,要避免饮酒,因为酒精会影响药物的代谢和吸收,从而降低药效。
此外,如果在服药期间出现不适症状,如头晕、恶心、呕吐等,应立即停药,并及时就医。
最后,关于药物的不良反应,秋水仙碱片在服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如头晕、恶心、腹泻等,这些都属于正常现象。
但如果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如过敏、心律失常加重等,应立即就医,并告知医生正在服用秋水仙碱片。
综上所述,正确的秋水仙碱片服用方法包括确定合适的剂量、选择适当的服药时间、注意药物的保存和避免不良反应等。
在服用药物的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来进行,避免自行增减剂量或者随意更改服药时间。
希望大家在服用秋水仙碱片时能够注意这些细节,确保药效的发挥,从而更好地治疗疾病。
秋水仙碱、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别嘌呤、非布司他、碱化尿液药物、苯溴马隆等痛风治疗药物常用剂量、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秋水仙碱在肝经 P-糖蛋白和细胞色 P4503A4 代谢,主要经过胆道排泄,约 20% 从肾排泄。
痛风发作 24 小时内应用效果最明显。
常用剂量:秋水仙碱首剂1mg,1h 后追加0.5mg,12h后改为0.5 mgqd 或bid,直至症状缓解。
预防痛风发作剂量:首选小剂量秋水仙碱 0.5—1.0 mg/d 预防痛风发作,至少维持 3—6个月。
存在痛风症状者建议小剂量秋水仙碱维持预防治疗;无上述痛风症状者建议小剂量秋水仙碱预防性治疗至少6个月;无痛风石者建议血尿酸水平达标后小剂量秋水仙碱治疗至3个月;有痛风石者,血尿酸达标后仍需要小剂量秋水仙碱治疗6个月。
注意事项: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胃肠反应,症状出现立即停药。
同时可出现肝、肾损害及骨髓抑制,定期监测肝肾功,血常规。
非甾体抗炎药NSAID 主要通过抑制环氧合酶(COX)的活性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从而阻断炎症的反应过程,发挥抗炎、镇痛作用。
建议早期足量、足疗程直到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完全缓解,通常需要数天至 2 周时间。
预防痛风发作剂量:对秋水仙碱不耐受的患者,指南推荐使用小剂量 NSAID 作为预防痛风发作的二线药物,降尿酸治疗期间小剂量NSAID可明显降低痛风发作频率。
eGFR<60 mL•min-1•(1.73m2)-1时不建议长程使用;eGFR<30 mL•min-1•(1.73m2)-1时禁用。
注意事项:注意消化道溃疡、出血、穿孔等胃肠道风险;可能增加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风险,在高风险人群应用须谨慎。
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作为一线抗炎镇痛药物。
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患者痛风石的发生风险增加5倍。
糖皮质激素推荐为二线镇痛药物,当痛风急性发作累及多关节、大关节或合并全身症状时才推荐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
使用方法:泼尼松。
0.5 mg /(kg • d),疗程 5—10 d ,直接停药;或 0.5 mg/(kg • d),疗程 2—5 d 然后逐渐减量,7—10 d 停药。
秋水仙碱片使用方法秋水仙碱片是一种含有秋水仙碱成分的药物,主要用于治疗心律失常和心绞痛等心脑血管疾病。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秋水仙碱片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秋水仙碱片的基本信息。
秋水仙碱片是一种西药,其主要成分为秋水仙碱,药物性质为白色至淡黄色的片剂,口服后可以迅速吸收,达到药效,并通过肝脏代谢,经尿液排泄出体外。
根据医生的处方和具体疾病情况,患者需要按照药物说明或医嘱正确使用药物。
使用方法:1. 注意服药时间:秋水仙碱片一般是通过口服的方式使用。
在服药前,要注意确定一个固定的时间,以便稳定药物的血浆浓度,最大程度地发挥药物的疗效。
建议在每天的同一时间服用,以形成良好的药物浓度稳定性。
2. 饭前或饭后服用:秋水仙碱片可在饭前或饭后服用,具体情况要根据医生的建议和药物说明进行判断。
对于胃肠道不适的患者,建议在饭后15分钟到30分钟服用,以减少胃肠道反应。
3. 合适的剂量:服用秋水仙碱片的剂量应根据医生的处方和个人病情来确定,并且剂量可能会随着病情的变化而进行调整。
患者一定要按照医生的指示正确服用药物,并且不要随意更改剂量。
4. 不可咀嚼或咬碎:秋水仙碱片为片剂,不可咀嚼或咬碎。
应该整片吞服,并配以适量的温水。
使用注意事项:1. 孕妇和哺乳期妇女禁用:秋水仙碱片对于孕妇和哺乳期妇女来说是禁用药物。
孕妇如果需要治疗相关疾病,应咨询医生,并根据医嘱选择其他合适的治疗方案。
2. 注意药物不良反应:秋水仙碱片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如口干、头晕、恶心、腹胀等症状。
如果出现严重过敏、心律失常、肌肉无力、心动过速等情况,应立即停药,并就医治疗。
3. 过敏体质患者慎用:对秋水仙碱片或其中成分过敏的人,应避免使用该药物。
如果出现过敏反应,如皮疹、肿胀、呼吸困难等,应立即停药,并寻求医生的帮助。
4. 长期使用需要监测:对于需要长期使用秋水仙碱片的患者,应定期检查血清转氨酶、肌酶、血清尿酸和血清肌酐等生化指标,以便及时发现肝功能和肾功能的变异。
秋水仙碱的功能主治和用法用量一、功能主治秋水仙碱是一种药物,具有多种功能和主治作用。
以下是秋水仙碱的主要功能和主治:1.抗心律失常:秋水仙碱可以通过抑制心脏细胞内的钠离子和钙离子的流入,减慢心率和改善心律失常。
2.扩张冠状动脉:秋水仙碱可以扩张冠状动脉,增加血流量,改善心脏供血不足的症状。
3.抗心肌缺血:秋水仙碱可以增加心肌的氧供应,并减少心肌耗氧量,从而缓解心肌缺血症状。
4.镇静催眠:秋水仙碱可以通过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作用,具有镇静催眠的效果。
5.其他功能:秋水仙碱还具有解痉、抗炎、抗氧化等功能,对于一些神经性疾病和炎症反应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二、用法用量秋水仙碱的用法用量需根据疾病情况和医生建议进行。
一般来说,秋水仙碱的用法用量如下:2.1 用法1.口服:秋水仙碱可以口服,一般以片剂或胶囊的形式供应。
2.注射:在一些严重病情下,医生可能会建议使用秋水仙碱注射剂进行静脉注射。
注意:使用秋水仙碱时,应按照医生的指导进行用药,不得自行调整用药方式和剂量。
2.2 用量秋水仙碱的用量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疾病情况和身体状况进行调整。
一般来说,以下是秋水仙碱的常见用量范围:1.成人:口服每次0.1-0.2g,每日2-3次;注射每次0.1-0.2g,每日1-2次。
2.儿童:口服每次0.01-0.015g/kg,每日2-3次;注射每次0.01-0.015g/kg,每日1-2次。
请注意,用药剂量需根据医生的具体建议进行调整,切勿自行增加或减少用量。
三、注意事项在使用秋水仙碱前,有几点需要特别注意:1.使用前请告知医生:在使用秋水仙碱之前,应告知医生自己的过敏史、目前正在使用的药物以及是否存在其他健康问题,以便医生能够做出适当的用药决策。
2.严格按医嘱用药:使用秋水仙碱时,应按照医生的指导进行用药,不得自行调整用药方式和剂量。
3.避免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秋水仙碱与某些药物(如氯丙嗪、舒莫地平等)可能发生相互作用,可能导致药物效果增强或减弱,因此在使用时需遵循医生的建议。
秋水仙碱的服用方法秋水仙碱是一种药物,常用于治疗心律失常和心肌梗塞的疾病。
它主要通过抑制心脏细胞内钠离子的入流,延长动作电位持续时间,从而抑制心脏的电兴奋性和自律性。
秋水仙碱的服用方法和用量应根据医生的指示进行,未经医生许可不可擅自随意使用。
一般来说,秋水仙碱是以片剂的形式供应的,每片的剂量可能会有所不同。
因此,最重要的是遵循医生给出的具体用法和用量。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可以供参考的指导原则:1. 按照医生的处方和说明进行用药: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需要,制定一个合适的剂量和用药方案。
患者必须严格按照医生的处方指示进行用药,不得擅自减量或增量。
2. 服用时间:秋水仙碱通常需要每日定时服用。
患者应尽量在相同的时间段内服用,以便给药剂量稳定和提供持久的治疗效果。
3. 餐前或餐后:可根据医生的指示选择在饭前或饭后服用。
通常来说,服用秋水仙碱时最好是在空腹状态,以便更好地吸收。
4. 口服遵循原则:秋水仙碱是通过口服途径给药。
患者应将药片整片吞下,并饮用足够的水以促进吸收。
不得将药片咬碎或掰开,以防止药物释放过快或损坏有效成分。
5. 关注药物相互作用:患者在服用秋水仙碱期间,应严禁同时服用其他药物,特别是抗心律失常药物、洋地黄类药物和某些抗生素等。
这些药物可能会相互作用,引起不良反应或减弱疗效。
6. 常规监测:患者在服用秋水仙碱期间应定期进行心电图监测和血药浓度检查,以评估药物的疗效和副作用。
7. 注意副作用和禁忌症:秋水仙碱可能会引起一系列的副作用,如恶心、呕吐、腹泻、头痛、视觉异常等。
如果出现以上症状,患者应立即停药,并及时就医。
同时,秋水仙碱对某些疾病和病情具有禁忌症,如严重的心脏传导阻滞、室内传导阻滞和肝肾功能损害等,患者在服用前应告知医生。
总之,秋水仙碱是一种有效的心脏药物,但它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和禁忌症。
患者在服用前必须咨询医生,并严格按照医生的指示进行用药。
同时,患者应密切关注自身的身体反应和副作用,并及时向医生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