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简介
- 格式:ppt
- 大小:6.66 MB
- 文档页数:45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彝族简介彝族有哪些支系主要分布在哪里导语:彝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古老文化,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有776 23万人,总人口位居壮、满、回、苗、维吾尔、土家之后的第七位,主要分布在云南彝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古老文化,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有776.23万人,总人口位居壮、满、回、苗、维吾尔、土家之后的第七位,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北部。
彝族人世代在云贵高原和康藏高原的东南部边缘地带的高山河谷间生产劳作,繁衍生息。
神奇秀美而广袤丰饶的土地江川养育了一代代彝族人,也孕育出彝族人悠远的历史和朴素而多彩的民族文化。
彝族支系繁多,多数自称“诺苏”、“纳苏”、“聂苏”等。
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定名为彝族,彝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有6种方言;彝族有自己的历法;彝族音乐富有特色,舞蹈多与歌唱相伴;传统工艺美术有漆绘、刺绣、银饰、雕刻、绘画等,颇富民族特色;彝族人喜欢饮酒,席地而坐,围成一圈,递传酒杯,依次饮用,彝家历来好客,劝酒一片真诚。
火是彝族追求光明的象征。
在彝族地区,最隆重的节日是火把节,火把节多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日举行,到夜晚,人们点上火把,火把行列从村头照到田野,人们围着熊熊燃烧的火堆,尽情歌舞,云南巍山的“打歌”,弥勒的“阿细跳月”,楚雄的“打跳”,石林的“大三弦”,红河的“罗作舞”,凉山的“朵洛荷”等欢快的集体舞在这天都会大展风采。
彝族的节日很多,除火把节、彝族年等重大节日外,各地有不同的节日,比如楚雄州大姚县昙华山一带的“插花节”别具一格。
人们把绚丽的马樱花戴在头上,插在门前,表达对抗暴除恶英雄咪依鲁的赞美。
在马樱花盛开的时节,当地彝族人民唱歌踏脚,尽情欢乐,庆祝幸福生活常识分享。
云南少数民族简介云南省位于中国的西南地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
云南省境内有多个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拥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和生活方式,为云南省增添了多彩的民族风情。
本文将向读者介绍云南省的一些主要少数民族,包括彝族、白族、哈尼族、傣族和布朗族。
彝族是云南省最大的民族之一,也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之一。
彝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的大部分地区,自古以来就生活在云南的山区和边远地区。
彝族人民多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活动,他们种植的主要作物有玉米、高粱和水稻。
彝族人民的传统服饰鲜艳多彩,形式各异,色彩非常丰富。
此外,彝族人民还有独特的民间音乐、舞蹈和文化习俗,世代相传,深受彝族人民的喜爱。
白族是云南省的另一个重要少数民族,也是中国的主要少数民族之一。
白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一带。
白族人民多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来源,他们擅长种植稻米、谷子和其他农作物。
白族的传统服饰以白色为主,非常雅丽。
白族人民还有丰富多样的民间音乐和舞蹈,例如拍手舞和长袖舞等。
此外,白族人民还有自己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如刺绣和木雕等。
哈尼族是云南省的另一个重要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和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一带。
哈尼族人民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来源,他们主要种植水稻、玉米和豆类。
哈尼族人民的传统建筑以土木结构为主,如哈尼族的梯田和木楼等。
哈尼族人民还有独特的民间音乐和舞蹈,例如走马灯、刀耕火种等。
此外,哈尼族人民还有自己的传统节日,如米月节和剑川红虹月节等。
傣族是云南省的重要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一带。
傣族人民多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来源,他们种植的主要作物有稻米、橡胶和咖啡等。
傣族的传统服饰色彩斑斓,独特鲜艳,很有特色。
傣族人民还有丰富多样的民间音乐和舞蹈,例如波澜舞和象步等。
此外,傣族人民还有自己的传统节日和庆典,如泼水节和傣年节等。
布朗族是云南省的另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一带和勐腊县一带。
彝族简介彝族,历史记载为“夷”,主要居住于中国西南地区,少数分布在越南、老挝等东南亚地区,总人口约871万人(2010年),在官方承认的55个少数民族中为第六大少数民族。
中国彝族聚居区和人口主要分布于云南、四川和贵州三省,其余各省市区也均有散居分布。
越南的彝族支系被称为“倮倮族”,人口3307人(1999年),为官方承认的54个民族之一,分布在河江、高平和老街等省。
缅甸、老挝、泰国等地亦有近百万彝族,部分居住地还留存有少许指路经和古彝文。
彝族内部有尼苏(崇尚黑色)、纳苏(纳苏颇)、罗武、撒尼、阿西、猡猡、米撒泼、等多种称谓,部分不同称谓代表不同支系,各个支系族群之间主要以方言和服饰区别。
彝族语言属缅彝语群彝语支,有六种方言。
越南的倮倮族大多数属于说彝语南部方言的尼苏人。
彝语原有一种表意文字,史称爨文,也有人认为它是音节文字,其中比较通用的有一千多个。
1975年的四川《彝文规范试行方案》确定了819个规范彝字,该方案1980年被国务院批准,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推行。
彝族文化艺术源远流长,用彝文记载的历史、文学、医学、历法等著作中,拥有价值极高的珍贵文献。
风俗习惯“左脚舞”传说彝族左脚舞有1000多年历史,三月会已有近400年历史,早在康熙41年(1702年)就有左脚舞最早的文字记载。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世间有一条恶龙,兴风作浪,造成洪水危害。
两位彝族青年阿里和阿罗勇敢地站出来,前去制服恶龙。
彝家人民在阿里和阿罗的带领下,一齐向恶龙开战,恶龙见势不妙,赶紧逃回龙潭。
人们抓住时机,把事先烧红的栗炭往潭里倒,倒满后又抬石头、挖泥土,把龙潭填平。
还怕夯压不紧恶龙翻身,就在上面燃起篝火,边唱边跳边跺脚,三天三夜恶龙终于死了。
为了庆祝胜利,彝家人用恶龙的头、皮、骨、筋制成月琴,聚到一起跳脚弹琴,口唱左脚调“阿里罗”以示纪念。
在绿汁镇的彝族聚居的者拉、龙格利等地,数百年来每到农历正月十六和三月二十七、二十八、二十九三天或有人家娶妻嫁女,夕阳西下之时,远远近近的彝族和其他民族群众不邀而到,弹起龙头弦子,男女和声或齐声唱起左脚调,手牵手、肩并肩,围成一个个几十乃至上百人的大圆圈,欢跳左脚舞。
地理:以元江谷地和云岭山脉南段的宽谷为界,云南全省大致可以分为东西两大地形区。
云南东部为滇东、滇中高原,称云南高原,属云贵高原的西部,云南平均海拔在2000米上下。
云南这里主要是波状起伏的低山和浑圆丘陵,发育着各种类型的岩溶地貌。
云南西部为横断山脉纵谷区,高山与峡谷相间,云南地势雄奇险峻。
一般来说,云南西北部海拔在3000米~4000米;云南西南部海拔在1500米~2200米;云南靠边境地区地势渐趋和缓,海拔只在800米~1000米,个别地区下降至500米以下,是云南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之所在。
历史:解放前,彝族被称为“倮倮”或“夷人”等多种称呼,解放初被称为“夷族”。
彝族原来自称“罗倮”,在彝语中“罗”(音)意思是虎,“倮”(音)意思是龙,以两种代表力量与神秘无畏的动物自称,意思是说彝族是勇敢和强大的民族,更多意义上反应了彝族人对自己民族的自豪感,但旧社会各民族之间缺乏交流,外族人称彝族人为“倮倮族”有某些侮辱性。
解放以后,国务院开展对各个少数民族名称的确定工作,毛主席和周恩来在北京会见彝族代表研究讨论,在会议上提到以前彝族名称不统一,其中“夷族”、“倮倮族”都有侮辱性的意思,“夷族”也不好,因为夷原意是蛮夷,大家认为新中国是由兄弟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大家应该平等互爱,更不应该有夷内之分,“夷”不利于民族团结。
毛主席提出了把“夷”字改为“彝”字,他认为鼎彝是宫殿里放东西的,房子下面有“米”又有系,有吃有穿,代表日子富裕,大家听了很满意,一致表示赞成。
从此“彝族”就被正式定为彝族各支系的统一族称。
起源:关于彝族的族源,迄今仍众说纷纭,尚无定论。
到目前为止,彝族的族源以土著说、氐羌说为主。
土著说又分西南土著说和云南土著说两种。
西南土著说认为,彝族自古以来就居住在祖国的西南,经过人类发展的不同阶段而成为现今的彝族。
这种主张的依据,除了汉文文献资料外,更多的是古彝文文献资料和神话传说等。
云南土著说认为,云南是彝族的起源地。
民族风俗简介
彝族:
彝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它的社会结构是“三权分立”,即:族长、家支、长老三个权力机构。
族长是整个彝族社会的最高权力者,其职务有管理宗族事务的职权,处理一切宗族事务,以及召集族人大会和进行调解等。
家支是指家族,一般由十户人家组成一个族支。
长老是家族中的权威人士,负责监督族支成员遵守族规,主持各种仪式。
彝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火把节、彝族年、火把节狂欢日、祭火神节。
布依族:
布依族居住在贵州省西部地区。
由于历史和地理环境等因素,布依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
在服饰方面,布依族有着独特的风格。
在服饰上有自己民族的特色,也是他们表达思想情感的一种方式。
白族:
白族是中国南方最大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云南省和四川省。
白族人喜欢用白色来象征纯洁与朴素。
白族人喜欢白色服装,就连他们吃饭用的碗也是白色的。
在平时生活中,他们穿的衣服、戴的首饰都是白色的。
— 1 —。
彝族风俗彝族是一个热情好客,充满激情,淳朴善良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彝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孕育了浓郁醇厚的民族风情。
一、婚俗彝族婚姻的特点是同族内婚、家支外婚、等级内婚、姑舅表优先婚和姨表禁婚。
这一特点在凉山彝族地区表现得最为突出,新中国成立前若异族通婚,按习惯法要处死或逐出家族。
严禁家支内婚,同宗、同姓通婚视为乱伦,违者处以死刑。
严格执行等级内婚,统治阶级的兹莫和诺合与被统治阶级的曲诺、阿加、呷西之间,禁止通婚,婚外性关系也在严禁之列,违者均要处死。
曲诺和阿加不通婚,但限制没有前者严格,主要区别在于彝族后裔和非彝族后裔之间,如彝族曲诺与非彝族后裔通婚或发生性关系,一些地区会被处死,多数地区是以降低其等级作为处罚。
彝族传统婚姻中有转房习俗,有生育能力的妇女丈夫去世后,子女又尚未成年,则须转嫁给死者的同胞兄弟或近亲叔侄。
如彝族家中无子嗣,家支内部有权分配其财产,称为“吃绝业”。
新中国成立后,同族内婚和等级内婚的限制已被打破,彝族青年男女以感情为基础自由恋爱,出现了跨族别婚、跨等级婚、跨国界婚。
一夫一妻制是彝族婚姻的基本形态。
二、泼水迎亲彝族姑娘出嫁时,姑娘的姊妹兄弟和同辈的青年男女可以用水浇波迎亲者。
比较大的彝族寨子,在姑娘出嫁的前十天,寨子里的青年男女。
就砍些木桩钉在路两旁,然后用野藤控成绊索。
等迎亲者到来时,就用路边早就准备好的几十桶水。
朝着迎亲者拨去。
迎亲者无法逃脱,被水浇成落汤鸡,只有拼命奔跑,跑进新娘家,才能不挨泼。
因此,聪明的娶亲者早有准备,如果探听好姑娘家有后门或者村寨里有另一条路通向新娘家,便趁泼水者不注意时钻入女方家,在女方家供桌上点三柱香,烧三份钱纸,磕三个头,这样就不挨泼水。
但大多数娶亲者不容易办到这一点,都要被泼水。
冷天挨泼,冷得上牙打下牙,往往引得男女青年大笑一场,女方父母才找衣服给迎亲者换掉。
一般是泼清水,个别地方很早以前用牛粪水泼,如大小凉山。
《西昌县志》卷十二中就有“以牛粪和水遍泼之”的记载。
彝族的风土人情简介
彝族是我国五十六个民族之一。
主要聚居在云南、四川、贵州、广西等省。
其中以云南省的彝族人口最多,有“彝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的滇中地区”之称。
彝族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其主要节日有:火把节、月亮节、毕摩纪念节祭日、肉孜节等。
火把节是彝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
在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用新打来的高粱米或小米煮成一大锅糯米饭,然后把糯米饭装在竹编的大酒坛里,并插上一根燃烧着的松枝,由全家大小围坐在一起边吃边唱。
这样的活动一直要持续到深夜,其间不准点烛、不能说话、不能走出家门。
彝族人民都喜欢吃烤饼,每到农历四月八日彝族同胞们就开始制作烤饼了。
烤饼是用黑芝麻、白芝麻磨成粉加入土豆泥和少量盐、糖和油制成的。
烤出来的饼金黄酥脆,香而不腻,既可以当点心吃,又可以当主食。
彝家阿细人在自家院子里,支起一口大铁锅,然后再放上一口大缸,再将烤饼切成厚片后放入锅中蒸熟,就可以拿来当主食吃了。
—— 1 —1 —。
彝族彝族,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是古羌人南下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与西南土著部落不断融合而形成的民族。
彝族内部有“尼苏(崇尚黑色)”、“纳苏”、“罗武”、“米撒泼”、“撒尼”、“阿西”、“猡猡”等多种称谓,部分不同称谓代表不同支系,各个支系族群之间主要以方言和服饰区别。
彝族主要居住于中国西南地区,少数分布在越南、老挝等东南亚地区,总人口约776万人(2000年)。
中国大陆现有彝族7,765,858人(2000年人口普查),在官方承认的56个少数民族中占总人口的7.37%,为第七大少数民族。
中国彝族聚居区和人口主要分布于云南、四川和贵州三省,其余各省市区也均有散居分布。
彝族服饰,各地不尽相同。
凉山、黔西一带,男子通常穿黑色窄袖右斜襟上衣和多褶宽裤脚长裤,有的地区穿小裤脚长裤,并在头前部正中蓄小绺长发头帕,右方扎一钳形结。
妇女较多地保留民族特点,通常头上缠包头,有围腰和腰带;一些地方的妇女有穿长裙的习惯。
男女外出时身披擦尔瓦。
首饰有耳坠、手镯、戒指、领排花等,多用金银及玉石做成。
彝族生活中的主要食物大部分是玉米,次为荞麦、大米、土豆、小麦和燕麦等。
肉食主要有牛肉、猪肉、羊肉、鸡肉等,喜欢切成拳头大小煮食,汉族称之为“砣砣肉”。
大、小凉山及大部分彝族禁食狗肉,不食马肉及蛙蛇之类的肉。
彝族喜食酸、辣,嗜酒,有以酒待客的礼节。
酒为解决各类纠纷,结交朋友、婚丧嫁娶等各种场合中必不可少之物。
彝族的房屋结构有的地区和周围汉族相同,凉山彝族居民住房多用板顶、土墙;广西和云南东部彝区有形似“干栏”的住宅。
土掌房——彝族独特的民居建筑:彝族的“土掌房”与藏式石楼非常相似,一样的平顶,一样的厚实。
所不同的,是它的墙体以泥土为料,修建时使用夹板固定,填土夯实逐层加高后形成土墙(即所谓“干打垒”)。
平顶的制作也与石楼相似,也具备晒场的功能。
土掌房分布在滇中及滇东南一带。
这一带土质细腻,干湿适中,为土掌房的建造提供了大量方便易得的材料和条件。
彝族文化简介
彝族是中国的重要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
他们独特而丰富的文化传统深受人们喜爱和尊重。
彝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羌笃语族,有着悠久的文字系统。
同时,彝族还以其精湛的手工艺闻名世界。
彝族织锦、制陶与雕刻都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技法。
彝族的饮食文化也十分丰富多样。
他们以米酒、牛肉和糌粑为主要特色,在节日和婚礼等重要场合,会准备美味可口的彝族传统菜肴,向宾客展示彝族烹饪的独特魅力。
彝族还有丰富多样的传统节日,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三月三”的彝族火把节。
这是彝族人民独有的盛大庆典,人们会集聚在一起舞狮、跳陶乐等各种形式的文艺表演来庆祝。
总的来说,彝族文化以其独特性、丰富性和多样性吸引着世界的目光,也为中华民族的多元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彝族简介
彝族是中国大陆少数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四川、云南、贵州、广西、湖南、广东等省区。
按照2010年的人口普查,彝族人口为780万,是中国第七大少数民族。
彝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其文化包括了丰富的民俗、传说、歌舞、乐器、服装等。
彝族人信仰的宗教比较多样化,有些彝族人信奉藏传佛教、有些信奉基督教、有些信仰神灵和拜祖先等。
同时,由于彝族分布区域较广,不同地区的彝族文化和生活方式也有所不同。
彝族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族群,尤其是与滇缅语族相邻处,彝族和滇缅语族的民族文化互通有无。
彝族是一种多口音的语言,根据不同的地理和历史背景,分为不同的方言,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四川和云南的话。
彝族群体在中国历史上具有丰富的文化和政治历史,曾统治着强大的“楚雄国”,并在明清时期成为了中国的一个重要的政治力量。
现代彝族享有与其他中国少数民族一样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
彝族简介
彝族,原称“夷族”,源于汉史记载中的“西南夷”,由自称不一、认同不一、来源不一的众多人群组成,经民族识别和归并后,统一称为“夷族”。
1956年,在毛泽东主席的倡议下,将“夷”改为“彝”,意为房子(彑)下面有“米”有“丝”、有吃有穿,象征兴旺发达,故把“夷族”改为“彝族”。
彝族是中国第六大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中国西南部的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其余散居于中国其他省份及中国境外。
彝族有总人口约900多万,在中国有户籍登记的有871万4393人(2010年),在越南、老挝、缅甸、泰国等东南亚国家还有近百万。
聚居区和人口主要分布于彝族的语言属汉语系藏缅语族彝语群彝语支,有六种方言。
在中国有两大民族自治州,分别是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
彝族在中国境外也有少量分布,部分居住地还留存有少许指路经和古彝文。
越南的彝族支系被称为“倮倮族”,大多数属于说彝语南支的尼苏方言。
人口3307人(1999年),分布在河江、高平和老街等省。
中国的彝族内部包括多个分支,有尼苏(崇尚黑色)、纳苏(纳苏颇)、罗武、撒尼、阿西、猡猡、米撒泼等多种称谓,部分不同称谓代表不同支系,各个支系族群之间主要以方言和服饰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