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文学创造阶段
- 格式:ppt
- 大小:60.00 KB
- 文档页数:14
第七章文学创造过程本章教学目的和要点:1、识记艺术发现、创作动机、艺术构思、直觉、灵感、变形与陌生化的含义。
2、领会文学创造的过程及其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文学创造过程的特点,难点是理解直觉、灵感、变形与陌生化的含义。
教学时数:6课时教材内容提要:文学创造的过程一般可以分为发生、构思和物化三个阶段。
第一节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2课时)(一)材料储备的主体性特征文学创造必须得有材料。
文学创造的材料是作家获得的一切刺激或信息,来源于生活。
获取材料的途径与方式主要是:有意获取、无意获取;实践获取、书本获取。
(一)艺术发现艺术发现是文学创造发生的契机,是作家依据自己的理想、审美原则,去观察并审视外在事物时所得到的一种独特感知。
(二)创作动机创作动机是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作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
它是由需要产生的。
第二节文学创造的构思阶段(2课时)(一)艺术构思及其心理机制艺术构思的心理机制主要包括:想象与联想;灵感与直觉;理智与情感;意识与无意识。
(二)艺术构思艺术构思的方式有:综合;突出与简化;变形与陌生化。
第三节文学创造的物化阶段(2课时)(一)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二)语词提炼与技巧运用(三)即兴与推敲。
教材缺憾剖析:“物化阶段是文学创造的最后阶段”,事实上读者作为文学的一个要素,才是创造过程的最后决定因素。
因而物化阶段充其量只是作家创作活动的最后阶段。
将文学创造分为发生、构思和物化阶段,甚至将材料储备、艺术发现、创作动机,艺术构思、构思方式,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语词提炼与技巧运用、即兴与推敲分别归之于发生、构思、物化三个阶段。
这是一个极端武断甚至不讲求科学性的阐释。
因为所阐释的任何一阶段的现象和规律都可能在其它阶段同样出现。
如材料储备既可能存在于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同样可能出现于构思和物化阶段。
这是将构想形态作为现实形态来阐释,却不加说明,乃至造成的谬误。
尤其遗憾的严重缺乏理论提升,甚至对一些本来没有必要阐释的概念却进行了不十分理想的阐释,如如认为“沉思是在寂静和孤独中对心中的某个形象或某种意念的深沉思索”,且不说中心意念和意象比沉思本身更抽象、更晦涩,难道非得在所谓寂静和孤独中思索才算是沉思?基本理论拓展:(一)文学创造过程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
第七章文学创造过程1、文学创造是一种艺术生产活动,其过程一般可分为发生、构思和物化三个阶段。
2、材料是文学创造的第一要素,社会生活是文学材料的唯一源泉;同时,文学材料具有主体性特征。
3、艺术发现是文学创造活动的契机,它被称为“艺术家的眼睛”;艺术发现的四个心理特征;按黑格尔在《小逻辑》中所说,艺术发现就是寻求事物或现象间的“异中之同和同中之异”。
4、创作动机是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作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它是由作家强烈的内在需要促成的。
创作动机可分为远景动机、近景动机、主导动机、非主导动机、高尚动机、卑下动机、有意识动机和无意识动机等。
5、文学创作的构思阶段上承文学创作的发生阶段,下接文学创作的物化阶段;艺术构思本质上是一种艺术思维:即借助于再现想象尤其是创造性想象所从事的思维。
6、几种常见的构思心理机制:回忆与沉思、联想与想象、灵感与直觉、理智与情感、意识和无意识。
7、灵感的特征:非预期性、亢奋性和创造性。
其中本质特征是创造性。
8、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将联想归纳为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和对比联想三种。
9、构思方式指作家在艺术构思中塑造形象,发展、完善意念,并建构作品整体的具体方式。
常见的构思方式有:综合、突出和简化、变形与陌生化。
10、物化阶段是文学创作的最后阶段。
物化是指通过语言语、文字、纸张等媒介,把精神性的艺术构思“转化”为物质性的文本。
由此可知,文学作品表面上是以文字符号和纸张相结合的物质形式在社会上流通,实则是作家内心某种精神现象的传播。
11、把形象或意念从“心”移到“纸”上是一个艰难的操作过程,常见的问题是:创作意图有时不适应人物性格的发展逻辑;作家创作动机的中途转换。
12、技巧运用时所注意的问题是:技巧运用要为物化主要形象的内在物理服务;技巧运用要为作家通过形象所要表达的中心意念服务。
第七章文学创造过程第一节关于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主要从材料储备、艺术发现和创作动机等三个相互渗透的环节入手,阐释文学创造发生阶段的动态过程。
(1)材料储备•主要阐释文学创造的材料、材料来源、获取过程、途径、作用等问题。
•材料是文学创造的第一要素,也是文学创造过程的第一起点(端点)。
•文学创造的材料不是独立于创造者(作家)之外的物质,而是储存在其内心的精神现象(或记忆中的表象)。
•材料,指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得的一切生动、丰富却相对粗糙的刺激和信息。
•材料虽是精神现象,但来源只有一个,即客观的社会生活。
•材料的获取过程不是直线式的简单收受,而是记忆机制在其中发挥举足轻重作用的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
•材料获取途径有如下方式:从作家精神专注的趋向和程度看,分为无意获取、有意获取;从渠道看,分为书本获取、实践获取。
•只有那些进入作家大脑并且在记忆中留下深刻印记的刺激和信息,才可能成为文学创造的真正材料。
因为笔记或卡片上再整齐的东西,如果没有转化为记忆因子,就很难在作家创作中发挥作用。
(2)艺术发现•主要阐释艺术发现及其形式、心理特征、作用等问题。
•艺术发现只有产生在作家积累了一定的生活材料的基础上。
•艺术发现是作家依据自己的理想、审美原则,观察并审视外在事物时所得到的一种独特的感知。
•艺术发现的形式,往往表现为作家在习见的事物中独具慧眼地觉察出蕴涵于其中的非凡意蕴。
•艺术发现是文学创造发生的契机。
没有它,不可能进入创造过程。
•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①它是作家心理的蓦然顿悟;②它是作家独特眼光和非凡观察力的凝合;③它是外在机缘的某一突出质点与作家某一内心体验的契合;④它并不改变原来事物,只是把新成分注入其中,在知觉中出现一个新的创造物。
(3)创作动机•主要阐释创作动机及其心理轨迹、类型、作用等问题。
•创作动机是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的一股内在动力。
没有它,任何文学创造活动都不可能完成。
•创作动机的动态轨迹描述如下:它是由需要产生的,在作家心理失衡的情况下形成易感点,遇有外部刺激,便产生出极强的行动力量,并对整个创造过程起支配作用的或隐或显的意图或意念。
第七章文学创造过程本章知识点本章概述:本章把文学创造的一般过程划分为发生、构思和物化三个阶段,首先介绍作者创作的准备条件,创作缘起,其次描述和描述创造过程中的内在心理机制,以及常见的构思方式,最后分析并阐释文学作品的物化过程,即它如何成为有一定形态的可被他人观照和消费的物态化产品。
第一节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本节概述: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可以分为富有主体性的材料储备、艺术发现和创作动机等三个环节。
作家的文学创造活动,主要是以主体所积累的这些内在的东西作为基础和内容,并通过加工与改造,使之成为创造性产品的。
艺术发现也对整个文学创造过程具有重要作用。
可以说,没有动机的冲突就没有优秀的文学作品的产生。
知识点1:材料(信息)储备的主体性特征所谓积累素材或储备材料,归根到底,就是作家主体把社会生活中许多似乎无用的刺激、信息,收集并转化为长期记忆中的因子,以作为未来从事文学创造的材料。
文学材料不是独立于生产者(作家)之外的物质,而是储备在他内心的精神现象,或者说是存在于他记忆中的表象材料。
准确地说,文学材料是指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得,因而具有主体性的一切生动、丰富但却相对粗糙的刺激或信息。
作家的文学创造活动,主要是以主体所积累的这些内在的东西作为基础和内容,并通过加工与改造,使之成为创造性产品的。
作家获取材料的途径主要可分为无意获取和有意获取、实践获取和书本获取四种。
知识点2:艺术发现艺术发现是作家被内在积累的材料所引发,并与主体当前由于某种“关注”而形成的心理趋向、优势兴奋中心相联系,突然间向外在事物、事件、现象的投射。
是作家在内心积累了相当多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无意识地依据自己认识生活和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和审美趋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和审视时所得到的一种独特的领悟。
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是:第一,艺术发现是作家心灵的蓦然领悟。
第二,艺术发现是作家独特眼光和非凡观察力的凝合,体现着深层的心理内容。
第七章文学创造过程教学目的:了解文学创造过程的三个阶段,掌握文学创造的规律。
教学要求:掌握文学创造的规律、艺术构思的心理机制。
第一节文学创造的过程一、创作的发生(一)创作动机的触发创作动机,是推动作家艺术家从事创作的念头,是创作活动得以进行的动力和能量。
动机产生是需要与刺激合力作用的结果。
需要是动机的内部动力,动机首先由需要而产生。
需要有高有低。
一个优秀作家的需要应当是高层次的,即应当是出于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为满足人民需要、时代需要而创作。
低层次的需要应当注意在创作中遵循艺术规律。
创作动机的产生还需要外在刺激。
外在刺激对创作动机的引发往往具有偶然性,但在偶然中潜存着必然因素。
外在的刺激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感性事物,有的是观念或意念。
(二)艺术发现艺术发现是作家在社会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生活材料的基础上,依据自己认识生活和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和审美趋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和审视时所得到的一种独特的感知。
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是:⒈艺术发现是作家心灵的蓦然领悟;⒉艺术发现是作家独特眼光和非凡观察力的凝合,体现着深层的心理内容;⒊艺术发现虽然是对外在事物一种独特的把握,但在这种把握中,外在事物常常只是一个机缘,是这个机缘的某一突出之点与作家个人内心体验的契合;⒋艺术发现并不改变原来的事物,而只是把自己透过独特眼光所看到的成分注入其中,从而在自己的知觉中出现一个新的创造物。
二、艺术构思艺术构思是作家在想象中对未来作品从内容到形式的全面设计过程,是艺术地把握世界和反映生活的总体设计过程,是在观念中创造出以艺术形象(审美意象)为中心工作和最主要任务的过程。
以叙事文学作品为例,艺术形象即人物形象的塑造过程可以分为三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阶段:形象的触发、形象的酝酿和形象的形成。
形象的触发又叫形象的受胎,它是作家、艺术家在有了一定的生活、情感积累后,由于受到某种刺激而企图把某些人物表现出来的主观印象。
它建立起了形象的雏形,是形象形成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