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大纲
- 格式:doc
- 大小:143.01 KB
- 文档页数:16
高中化学教学大纲新版一、教学目标本教学大纲旨在培养学生对化学基本概念的理解,掌握化学实验技能,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具体目标如下:1. 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元素、化合物、化学反应等。
2. 掌握常见元素的性质、周期表的结构和规律。
3. 理解化学键的形成和性质,掌握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的特点。
4. 能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平衡常数等。
5. 具备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能正确使用实验仪器和化学试剂,并进行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二、教学内容根据教学目标,本教学大纲将包括以下内容:1. 元素和周期表1.1 元素的定义和分类1.2 常见元素的性质和特点1.3 周期表的结构和规律2. 化学键2.1 离子键的形成和性质2.2 共价键的形成和性质2.3 金属键的形成和性质3. 化学反应3.1 反应方程式的表示和解读3.2 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及其计算3.3 化学反应的平衡常数及其计算4. 化学实验4.1 常见实验仪器的使用和操作技巧4.2 化学试剂的正确使用和储存4.3 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方法三、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实验操作、讨论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具体方法如下:1. 讲授:通过教师的讲述,向学生介绍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以及相关的实例和应用。
2. 实验操作:设置适当的化学实验,让学生亲自进行操作,并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
3.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和理解。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法。
四、教学评价为了准确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掌握程度,教学将采用以下方式进行评价:1. 平时表现:包括学习积极性、参与讨论的能力和实验操作的技巧。
2. 课堂测试:通过小测验的形式,测试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按照科学实验报告的格式,写出实验目的、过程、结果和结论,并进行数据分析。
4. 综合考试:在学期末进行一次综合考试,以综合评价学生对整个课程的掌握情况。
初中化学教学大纲一、引言初中化学是中学化学教育中的基础阶段,它承上启下,为学生打下了化学学科的基础。
为了提高初中化学教学的质量,制定本大纲旨在明确教学目标、规定教学内容、导引教学方法,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开展化学学习。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a) 理解常见物质和现象的化学本质;b) 掌握基本的化学知识,包括元素、化合物、反应等概念;c) 理解化学方程式和化学符号的含义;d) 理解常见元素周期表的构成和元素之间的关系。
2. 能力目标a)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b) 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和分析能力;c)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的能力;d)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三、教学内容1. 物质与物质转化a) 纯净物质和混合物的概念;b) 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c) 物质的分离和纯化方法;d) 物质的化学反应和化学方程式。
2. 元素与化合物a) 元素和化合物的概念;b) 常见元素周期表及其特点;c) 化合物的命名和化学符号的使用;d) 元素与化合物的反应机理。
3. 常见物质的性质和用途a) 酸碱中和反应及其应用;b) 金属和非金属的性质和用途;c) 碳的化合物及其结构特点;d) 化学能源与环境保护。
4. 实验与实践a) 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b) 进行简单的化学实验;c) 分析实验结果和数据;d) 进行科学探究和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教师讲授法:通过讲解、示范、演示等方式,向学生介绍化学知识和概念。
2. 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设计和实际操作,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发现化学原理和规律。
3. 讨论交流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问题解决和知识分享,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4. 基于问题的学习法:通过提出问题和情境,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教学评价1. 参与度评价: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回答问题、讨论交流、实验操作等。
2. 知识理解评价:通过小测验、作业、项目等形式,评价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所属教学计划:0501100000120031课程代码:0500000046课程名称:有机化学实验课程学分:2课程学时:54面向专业:科学教育一、课程性质有机化学是科学教育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
二、预修课程学生在修读普通化学后修读本课程。
三、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帮助学生掌握有机化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并能初步运用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
四、基本内容有机化学基本知识和理论,包括脂肪烃、芳香烃、卤代烃、醇、醛、酮及其衍生物,取代羧酸,含氮、硫、磷、萜类和甾族化合物等各类基本有机化合物,旋光异构现象和有机化合物的光谱分析简介,分子轨道理论简介。
五、基本要求学生应按本大纲具体要求,理解和掌握基本内容所规定的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掌握各类官能团性质和特点及有机化学反应机理,并能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的有机化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简单的生物技术问题。
六、教学用书汪小兰编《有机化学》(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7月。
七、教学内容、要求和课时安排第一章绪论(2学时)1、教学要求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共价键,反应类型。
了解:有机化学的发展,有机化合物的特点。
2、教学内容一、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学二、有机化合物的特性和化学键三、有机反应的基本类型四、有机化合物的分类第二章饱和脂肪烃(4学时)1、教学要求掌握:烷烃的命名、构象、卤代反应及链反应机理。
了解:烷烃的同系列和同分异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等。
2、教学内容一、烷烃的命名二、烷烃的同系列和同分异构三、乙烷和丁烷的构象四、烷烃的物理性质五、烷烃的化学性质第三章不饱和脂肪烃(6学时)1、教学要求掌握:烯烃的同分异构及命名,不饱和烃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反应,马氏规则,检验方法,亲电加成及加成机理。
了解:萜类化合物及异戊二烯规律。
2、教学内容一、烯烃的结构二、烯烃的同分异构及命名三、烯烃的物理性质四、烯烃的化学反应五、共轭二烯烃的结构六、共轭二烯烃的加成反应七、炔烃的结构及命名八、炔烃的物理性质九、炔烃的化学反应第四章环烃(6学时)1、教学要求掌握:环己烷的构象,芳烃性质及命名,单环芳烃的化学反应,定位效应,亲电取代反应机理,Hückel 规则。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ABCL0103课程中文名称:有机化学课程英文名称:Organic Chemistry课程性质:必修课课程学分数:2学分课程学时数:32学时授课对象:粉体工程、材料化学、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本课程的前导课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一、课程简介有机化学课程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组成、结构、性质、合成、应用以及有关理论的学科,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的课程。
21世纪是科技更加迅猛发展和激烈竞争的时代,在科学迅速发展和新技术革命中,有机化学仍是一门十分重要的学科,因为它将越来越升入材料、环保、卫生、生物、农业等领域,孕育着新的生机。
有机化学是我校材料学院无机非金属材料、材料化学、环境工程、粉体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等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大纲范围内有机化学的内容有比较系统和比较全面的了解,掌握杂化轨道理论在有机化合物结构方面的应用,熟悉各类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和结构,掌握各类有机化合物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了解各类有机反应的机理及其在有机化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掌握近代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具有初步分析和解决一般有机化学问题的能力,为以后学习后继课程和进一步掌握新的科学技术成就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内容和要求1.绪论课程教学内容: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学的概念;有机化合物的特点;价键理论;轨道的杂化理论(sp3、sp2、sp杂化);诱导效应;有机反应的类型;有机反应中间体的概念。
反应的类型。
课程教学重点:共价键的形成及其属性;杂化轨道理论及其解释有机化合物的结构;诱导效应。
难点:轨道的杂化;诱导效应。
课程教学要求:(1)了解: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学;有机化合物构造式的表示方法;(2)熟悉:有机反应中间体的概念;有机化学中的酸碱概念;简化路易斯结构式。
(3)掌握:轨道的杂化(sp3、sp2、sp杂化);共价键的属性;诱导效应;共价键的断裂和有机2.饱和烃-烷烃和环烷烃。
初中化学新教学大纲(经典版)介绍本教学大纲旨在为初中化学课程提供一个经典版的教学指南。
通过本大纲,我们将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实验能力。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掌握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培养学生的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教学内容第一章: 物质与化学变化1. 物质的性质和分类2. 物质的组成和结构3. 化学反应和化学方程式第二章: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1. 原子的基本结构与性质2. 元素的分类和周期表的组成3. 元素周期表的应用第三章: 化学键与化合物1. 化学键的形成与类型2. 化合物的命名和组成3. 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第四章: 反应与能量变化1. 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2. 反应热和热化学方程式3. 能量的转化和守恒第五章: 酸碱与盐1. 酸碱的性质和鉴别2. 酸碱中和反应和盐的形成3. 酸碱中和反应的应用第六章: 金属与非金属1. 金属和非金属的性质和分类2. 金属的提取和应用3. 非金属的性质和应用教学方法- 组织课堂教学与实验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思考和解决能力- 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考核方式- 学期末笔试- 实验报告评估- 课堂参与和问答评估教学资源- 教科书:《初中化学教材》- 实验室设备和材料- 多媒体投影仪结束语通过本教学大纲的实施,我们将帮助学生建立起扎实的化学基础,为进一步学习高中化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希望学生们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能够享受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对科学的热爱和追求。
(完整word版)化学实验教学大纲化学实验教学大纲目标本化学实验教学大纲旨在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知识和实践技能。
通过本教学大纲的指导,学生将能够:1. 理解化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步骤;2. 掌握化学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3. 进行常见的化学实验操作;4. 分析和解释化学实验结果。
教学大纲第一章:化学实验的基本原理1.1 化学实验的定义和意义1.2 化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步骤1.3 化学实验的安全注意事项第二章:化学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2.1 常见的化学实验仪器介绍2.2 化学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第三章:常见的化学实验操作3.1 酸碱中和实验3.2 气体收集实验3.3 沉淀反应实验3.4 燃烧反应实验3.5 氧化还原反应实验第四章:分析和解释化学实验结果4.1 实验数据的收集和记录4.2 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解释教学方法本教学大纲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理论讲解:通过课堂讲解的形式,教授学生化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步骤;2. 实验演示:通过实际演示化学实验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实验的操作要点;3. 实验操作:在实验室中进行实际的化学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自体验并掌握实验技巧;4. 讨论和解析:在实验完成后,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和解析,帮助学生加深对化学实验的理解。
评估方式学生的研究成绩将通过以下方式进行评估:1. 实验报告:学生需要完成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操作步骤、实验数据和结果分析;2. 实验操作能力: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技能和安全措施的掌握情况;3. 课堂表现: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和主动研究的表现。
参考资料1. 《化学实验指导书》2. 《化学实验技术手册》3. 《化学实验安全手册》以上为化学实验教学大纲的概要,详细内容请参考实际文档。
化学课教学大纲一、引言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组成、性质、结构、变化及其与能量的关系的科学,具有广泛的应用性。
为了更好地组织和指导中学化学教学,我们需要制定一份完善的化学课教学大纲,以确保学生获得高质量的教育。
二、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化学概念和原理,加深对物质组成和性质的理解。
2.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推理的能力,培养科学思维。
3. 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安全意识,培养实践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5. 培养学生对化学科学及其应用的兴趣,并激发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的意愿。
三、教学内容1.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讲解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的构成和规律,以及元素周期表的应用。
2. 化学键与化合物:介绍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的形成,以及常见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
3. 化学反应与化学方程式:引导学生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学习如何编写和平衡化学方程式。
4. 物质的量与化学计量:学习摩尔概念及其应用,了解化学计量的基本原理。
5. 溶液与溶解度:教授溶液的定义、浓度计算和溶解度的影响因素,培养学生正确处理溶液的能力。
6. 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讲解反应速率和活化能的概念,以及化学平衡的条件和平衡常数的计算。
7. 氧化还原反应:介绍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和电子转移的规律,以及常见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
8. 酸碱与溶液的酸碱性:教授酸碱的定义、性质和酸碱中和反应的计算,培养学生正确判断溶液酸碱性的能力。
9. 有机化学基础:介绍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学习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和结构特点。
10. 高分子化合物与材料:讲解高分子化合物的形成和应用,了解不同高分子材料的特点和用途。
11. 化学实验指导:为学生提供实验操作指南,培养实验操作技能,加强实践能力。
12. 化学应用探索:引导学生进行化学应用的探索和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学精神。
四、教学方法1. 教师讲授:通过讲解、演示和解析例题,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
《普通化学实验》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普通化学实验实验学时:24 实验学分:1.5课程性质:独立授课实验指导书:《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适用专业:农科专业本科生开课学期:一年级第一学期一、课程简介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基础科学。
化学实验教学在化学教学方面起着课堂讲授不能替代的作用。
普通化学实验是普通化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检验化学理论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因此普通化学实验是学习普通化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高等院校农科专业一年级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之一。
化学实验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和优良的素质,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实验技术,学会正确地使用基本仪器测量实验数据,正确地处理数据和表达实验结果;掌握一些无机化合物的制备、提纯和检验方法;进一步熟悉元素及其化合物的重要性质和反应,掌握无机化合物的一般分离和制备方法;加深对化学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以及整洁、卫生的良好习惯,巩固和加深对无机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理解,为学生继续学好后续的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和相关专业基础课程及今后参加实际工作和开展科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主要仪器设备台秤、全自动电光天平、电子天平、温度计、水浴锅、大气压计、真空泵、恒温干燥箱、常压过滤装置、热过滤装置、减压过滤装置等三、实验基本要求与考核1、课程独立开设,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的实践活动。
实验前学生必须认真预习实验内容,写出实验预习报告,指导教师在学生动手实验前,讲解实验的基本原理、基本操作方法、注意事项。
2、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认真观察每个实验现象,如实地做好实验记录,实验完毕,必须将实验原始记录交指导教师审核签名,清洗、整理好实验仪器后,方能离开实验室。
3、学生应按要求撰写实验报告,不得互相抄袭,报告要按时交,同时要提交有教师签名的预习报告。
4、普通化学实验成绩按百分制,主要以平时实验成绩为主。
《化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中文名称:化学英文名称:Chemistry总学时: 144 理论 132 实验 12适用专业:五年制大专护理-药学-检验-影像开课学期:□春季学期√秋季学期课程考核:□考试√考查二、课程概述(100字以内)(一)课程任务《化学》是专业基础课程,是临床医学的基础,是医学院校学生必修的课程。
课程讲授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基础理论,并要求能反映国内外先进理论水平,扩大学生知识面。
讲授时主要采用启发式,以问题为中心等的教学方法,突出三基内容,删繁就简,但基本概念必须讲清楚,并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图象,录像或多媒体方式加强形象教学,以利于学生的理解和复习。
实验项目内容的设置主要以培养学生科学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为主要目的。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懂得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化学与医学、社会生活和科学技术的密切联系。
使学生初步学会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能综合应用化学和其他科学知识、技能解释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本门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为学习有关医学基础课,临床医学及预防医学课程打下基础。
通过本门课程学习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起重要支撑及明显促进作用,且为后续课程衔接做好铺垫。
其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实用型高等医学专业人才,毕业后能在各级医疗机构和综合性医院从事医疗预防卫生保健工作。
课程使用《化学》(杨艳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2版2013年5月)为教材。
【知识目标】掌握与医学相关的化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能利用基本术语从事相关工作。
能利用化学知识,理解和掌握与护理、检验、药学、影像专业相关的基本知识。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疾病进行解释和分析,为人类健康服务。
初步掌握医用化学基本实验技能,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正确记录实验结果,并能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释分析实验现象,写出实验报告,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素质目标】1 具有勤奋学习,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
2.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职业道德和为发展医学事业和人民健康服务的奉献精神。
3.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课程学时分配四、教学目的要求及内容第一章绪论【学时安排】理论教学2学时【目的要求】1.运用:化学的研究对象;2.解释:化学与医学的关系;3.描述:化学课程的地位和作用,有益的学习方法。
【重点】1.化学的研究对象。
2.怎样学好医学化学【难点】怎样学好医学化学【教学内容】一、化学研究的对象二、化学与人类社会三、化学的内容和学习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多媒体讲授直观教学(如:情景模拟、视频、小组讨论)第二章卤素【学时安排】理论教学2学时【目的要求】1.运用:氯气的化学性质2.解释:卤素的通性及卤离子的检验3.描述:卤素及常见卤化物在医学上的用途【重点】1.氯气的化学性质。
【难点】1.氯气的化学性质2.卤素单质的化学性质及其活泼性的变化规律3.卤离子的检验【教学内容】第一节氯气第二节卤族元素【教学方法】多媒体讲授直观教学(如:情景模拟、视频、小组讨论)第三章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学时安排】理论教学6学时【目的要求】1.运用:原子结构和组成;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的关系;2.解释:核外电子排布及表示方式;3.描述:同位素应用。
【重点】原子结构和组成。
【难点】核外电子排布及表示方式【教学内容】第一节原子结构和同位素第二节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和排布第三节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第四节化学键【教学方法】多媒体讲授直观教学(如:情景模拟、视频、小组讨论)第四章溶液【学时安排】理论教学6学时【目的要求】1.运用:物质的量浓度、质量浓度、质量分数、体积分数及有关计算。
2.解释:溶胶和高分子化合物溶液的性质,溶液的渗透压在医学上的应用。
3.描述:分散系的概念和分类。
【重点】1.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
2.渗透压在医学上的意义。
【难点】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
【教学内容】第一节物质的量第二节胶体溶液及高分子溶液第三节溶液的浓度第四节溶液的渗透压【教学方法】多媒体讲授直观教学(如:情景模拟、视频、小组讨论)【实践教学】一、学时安排:2学时二、教学内容:溶液配制1.化学实验基本操作规范和要求(讲解)2.托盘天平的使用(操作)3.溶液的配制方法(操作)三、教学方法:教师先示教,学生分组进行互相配合操作,教师巡查指导,进行提问、撰写报告考核。
第五章氧化还原反应和化学能【学时安排】理论教学2学时【目的要求】1.运用: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概念及特点。
2.解释:氧化剂、还原剂的概念及其判断。
3.描述:原电池的原理及常见的原电池等化学能源。
【重点】1.判断反应中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2.原电池的原理。
【难点】1.判断反应中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2.原电池的原理。
【教学内容】第一节氧化还原反应第二节原电池【教学方法】多媒体讲授直观教学(如:情景模拟、视频、小组讨论)【实践教学】一、学时安排:2学时二、教学内容:1.学会722型分光光度计的使用方法。
2.用标准曲线法进行定量测定。
三、教学方法:教师先示教,学生分组进行互相操作,教师巡查指导,进行提问考核。
第六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学时安排】理论教学2学时【目的要求】1.运用: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化学平衡移动原理。
2.解释:可逆反应,化学平衡主要特征。
3.描述:活化能与化学平衡常数。
【重点】1.化学平衡。
【难点】1.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2.化学平衡【教学内容】第一节化学反应速率第二节化学平衡【教学方法】多媒体讲授直观教学(如:情景模拟、视频、小组讨论)第七章电解质溶液【学时安排】理论教学6学时【目的要求】1.运用: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和同离子效应,溶液阳和溶液酸碱性的关系,盐类水解的实质及其溶液的酸碱性,缓冲作用和缓冲溶液等基本知识和理论。
2.解释: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及离子方程式的书写,酸碱指示剂的作用原理,缓冲作用原理和缓冲对的基本类型。
3.描述:盐的水解、溶液的酸碱性和缓冲溶液等在医药领域的应用。
【重点】1.缓冲溶液及缓冲作用。
【难点】1.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2.缓冲溶液及缓冲作用【教学内容】第一节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第二节水的电离和溶液pH第三节离子反应和盐的水解第四节缓冲溶液【教学方法】多媒体讲授直观教学(如:情景模拟、视频、小组讨论)【实践教学】一、学时安排:2学时二、教学内容:1.缓冲溶液的配制方法并试验及性质。
2.用PH试纸测定溶液PH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教师先示教,学生分组进行互相操作,教师巡查指导,进行提问考核。
第八章元素及其化合物【学时安排】理论教学4学时【目的要求】1.描述:各元素在人体中的作用与疾病【重点】1.各元素在人体中的作用与疾病。
【难点】无【教学内容】第一节硫和氮及其化合物第二节钠、铝和铁【教学方法】多媒体讲授直观教学(如:情景模拟、视频、小组讨论)第九章有机化合物概述【学时安排】理论教学4学时【目的要求】1.运用:有机化合物、有机化学的概念以及有机化合物的特点。
2.解释:有机化合物结构理论和有机化合物分类。
3.描述:有机反应类型及有机化学与医学的关系。
【重点】1.有机化合物。
2.有机化学的概念。
3.有机化合物的特点。
【难点】1.有机化合物结构理论和有机化合物分类。
2.有机反应类型,有机反应机制和同分异构体。
【教学内容】一、有机化学的研究对象二、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三、有机化学反应的类型四、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教学方法】多媒体讲授直观教学(如:情景模拟、视频、小组讨论)【实践教学】一、学时安排:2学时二、教学内容:认识有机化学实验常用仪器1.有机化学实验室常见玻璃仪器洗涤(操作)2.酒精喷灯使用(操作)3.玻璃棒简单加工(操作)三、教学方法:教师先示教,学生分组进行互相配合操作,教师巡查指导,进行提问、撰写报告考核第十章烃【学时安排】理论教学4学时【目的要求】1.运用:烷烃、烯烃、炔烃的结构特点、系统命名法和主要化学性质;苯和苯的同系物结构、命名和化学性质。
2.解释:烷烃、烯烃、炔烃和苯的物理性质;脂烷烃的结构和性质。
3.描述:致癌烃的结构及危害。
【重点】1.烷烃、烯烃、炔烃的结构特点、系统命名法和主要化学性质。
2.苯和苯的同系物结构、命名和化学性质。
【难点】1.苯的化学性质和苯的同系物命名。
2.苯及苯的同系物的化学鉴别方法。
【教学内容】第一节烷烃第二节不饱和链烃第三节环烃【教学方法】多媒体讲授直观教学(如:情景模拟、视频、小组讨论)第十一章醇、酚、醚【学时安排】理论教学4学时【目的要求】1.运用:醇、酚和醚的命名方法及醇的主要化学性质。
2.解释:醇、酚和醚的分类及低级醇的物理性质。
3.描述:常见的醇、酚和醚。
【重点】1.醇、酚和醚的命名方法及醇的主要化学性质。
【难点】1.醇、酚和醚易发生化学反应的部位及原因。
2.从诱导效应理解醇的酸性比水还弱的原因,用共轭效应解释酚具有弱酸性和较易发生亲电取代反应。
【教学内容】第一节醇第二节酚第三节醚【教学方法】多媒体讲授直观教学(如:情景模拟、视频、小组讨论)第十二章醛和酮【学时安排】理论教学2学时【目的要求】1.运用:醛、酮的分类、命名方法和化学性质。
2.解释:醛、酮的结构特征。
3.描述:常见的醛、酮。
【重点】1.醛、酮的分类、命名方法和化学性质。
【难点】醛和酮性质上的差异。
【教学内容】一、醛、酮的分类和命名二、醛和酮的性质三、常见的醛和酮【教学方法】多媒体讲授直观教学(如:情景模拟、视频、小组讨论)第十三章羧酸和取代酸【学时安排】理论教学4学时【目的要求】1.运用:羧酸、羟基酸、酮酸的结构及化学性质。
2.解释:羧酸、羟基酸、酮酸的分类、命名,酮式与烯醇式的互变异构现象。
3.描述:常见的羧酸、羟基酸、酮酸及其在医药上的应用,酮体及其医学含义。
【重点】羧酸、羟基酸、酮酸的结构及化学性质。
【难点】1.羧酸的结构及其化学性质。
2.羟基酸和酮酸的性质。
【教学内容】第一节羧酸第二节取代酸【教学方法】多媒体讲授直观教学(如:情景模拟、视频、小组讨论)第十四章对映异构【学时安排】理论教学2学时【目的要求】1.运用:物质的旋光性、旋光性与分子结构的关系及对映异构体构型的表达方法。
2.解释:比旋光度和手性碳原子的概念。
3.描述:偏振光和旋光性。
【重点】1.物质的旋光性。
2.旋光性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3.对映异构体构型的表达方法。
【难点】1.对映异构体构型的表达方法。
2.旋光方向与构型的关系。
【教学内容】第一节偏振光和旋光性第二节对映异构体【教学方法】多媒体讲授直观教学(如:情景模拟、视频、小组讨论)第十五章脂类【学时安排】理论教学2学时【目的要求】1.运用:油脂的组成、结构、命名及主要的性质,甾体化合物的基本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