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 比较:权利与权力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2
- 格式:doc
- 大小:66.00 KB
- 文档页数:2
理解国家“主权”要把握三种关系主权,即国家主权,是一个国家固有的处理其国内外事务和国际事务的最高权力。
对内最高性和对外独立性是主权的特征。
所谓对内最高性,指国家对其领土内的一切人和物以及领土外的本国人具有最高的管辖权,即属地优越权和属人优越权。
当然,国际法另有规定的除外。
如外国外交代表享有外交豁免权等。
所谓对外独立性,指国家拥有按着自己的意志处理内政外交事务而不受他国控制和干涉的权利。
例如一国可以自由修改宪法、变更政体、缔结条约、进行自卫战争等,它包括政治上的独立和经济上的独立两重意义。
主权是永久的,不因政府更迭或政体变更而消失;主权是排他的,一国之中不能有两个并列的最高权力,也不容许外部力量介入和外来意志干预;主权又是统一而不可分割的。
主权和领土、政权、人口是构成国家的四个要素,而主权与领土、政权、人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主权与领土的关系。
领土,即一个国家的居民永久居住,从事社会生产的地域,包括领路、领水、领空,是国家赖以存在的物质条件。
领土在国际法上的意义是指国家在一定的区域之内,对人和物行使排他的管辖权。
领土是国家行使主权的空间范围,没有了领土,国家便失去其存在的依据。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将互相尊重主权和互相尊重领土完整合并为一项,说明了主权和领土的密切联系。
国家是在自己的领地行使排他的管辖权的,侵犯一国的领土完整当然就侵犯了该国主权。
因此,尊重一国的主权必然应该首先尊重一国的领土完整,领土完整是构成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国家主权的概念要比领土完整广泛得多,不侵犯对方的领土完整性,而用其他方式干涉了对方的内政,同样是侵犯他国主权的行为。
二、主权与政权的关系。
政权,即通常所说的国家权力及体现这种权力的机关。
国家必须行使统治权力,并以政权机关为保障,否则就不成其为国家。
而主权则是国家存在的最重要的因素。
因此,政权是一个国家主权的体现及组织形式,没有了政权机关,主权就无法行使;而主权作为国家的生命和灵魂,又是使政权得以生存和巩固的根本前提和保障。
比较:权利与权力在学习必修二政治生活中,许多同学常常把“权利”和“权力“混为一谈,书写时又往往把两者张冠李戴,那么权利与权力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呢?下面我们进行一下比较:首先、比较权利与权力的区别第一、两者的含义不同:权利是宪法和法律赋予公民享有的某种权益,这种权益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权利享有者有权自己作出一定的行为,如财产所有人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可以占有、使用、处理自己的财产;另一方面权利享有者有权要求他人作出一定行为或抑制一定行为。
前者如买卖合同中,买方有权要求买方支付商品,卖方有权要求买放方支付价款,后者如财产所有者有权要求他人不得作出妨碍其行使所有权的行为。
权力的含义有两层,一层是政治上的强制力量,如国家权力就是国家的强制力量,如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等;另一层是职责范围内的支配和指挥权。
它同一定的职务相联系,即有了一定的职务就有了相应的某种权力,如行使大会主席的权力等。
第二、两者的性质、对应关系和所代表的利益不同。
权利是一个法律概念,是与义务相对应的。
一个人的权利,对与之相关的特定的人来说就是义务;就权利主体而言,要承担不滥用权利的义务。
权力是一个政治概念,是与责任相对应的。
一方行使权力,相对另一方来说就有必须服从的责任,拒绝服从或妨碍、阻挠行使公共权力的,要追究法律责任;就权力主体自身而言,不得越权侵犯,否则也要追究法律责任。
同时,两者所代表的利益不同。
权利通常与公民个人利益相联系,代表个人利益,如公民依法享有继承权。
权力通常与国家集体利益相联系,代表国家集体的利益。
第三、两者的主体、强制性和所有者范围不同。
权利的主体一般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社会组织。
权力的主体则只能是被授予权力的国家机关及其特定人员;权力具有国家直接的强制力,权利则只是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
当权利不能实现或遭到侵犯时,权利人可以请求国家行使权力予以保护,但权利人不得自行对相对人施以强制力,如不能因为讨债而拘留、殴打债务人。
第一单元公民的政治生活第一课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高一班第小组姓名成绩第二框题政治权利与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基础和准则一、学习目标1、识记公民的政治权利和政治性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
2、理解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权利与义务的关系、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3、运用实例说明如何正确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积极参与政治生活。
4、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着重培养自己的权利观、义务观。
二、重点难点重点: 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权利与义务的关系、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难点:正确处理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树立正确的权利观和义务观。
三、学法指导:自主学习、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四、教学模式:教与学一体化,有效课堂;老师引导、自主学习。
第一部分预习案『课前预习』阅读教材本框题内容,自主完成课前学习任务。
课前3分钟检查点评。
一、神圣的权利,庄严的义务1、我国是的社会主义国家,公民与国家形成了新型的关系:人民是国家的______,国家权利来源于______。
2、我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宪法和法律规定了我们的与。
我们的全部政治生活,是以依法_____________、履行__________为基础的。
3、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的内容包括:(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
4、我国公民应该履行的政治性义务包括:(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参与政治生活,把握基本原则5、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应坚持的基本原则包括:(1) ____________ ;(2) ______;(3) ____ 。
三、政治生活:自觉参与1、当代中国人的政治生活:我们的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1)。
第2框题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快乐记忆监督权力不滥用,健全体系来完成。
明确意义树权威,政务公开促透明。
一、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
1.必要性。
权力是一把双刃剑,政府权力运用得好,可以指挥得法、令行禁止、造福人民;权利一旦被滥用,超越了法律的界限,就会滋生腐败,贻害无穷。
2.如何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
(1)关键:健全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体系。
这个体系,一靠民主,二靠法制,二者缺一不可。
(2)建立全面的行政监督体系。
它包括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中国共产党的监督、人民政协的监督、社会与公民的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行政系统内部的监督等多种监督形式。
3.重要意义:政府接受监督是坚持依法行政、做好工作的必要保证。
探究与思考反对“四风”问题党内少数党员、干部作风问题集中表现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上,所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将解决“四风”问题作为聚焦点。
在某县,“四风”问题总体上不是很突出,特别是中央“八项规定”出台之后,全县召开各类会议的规模和数量比以前减少,工作效率也有所提高。
但少数部门和乡镇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受到群众质疑,要求政府部门依法行政,自觉接受群众监督。
政府接受监督有什么意义?答案:权力是一把双刃剑,政府权力运用得好,可以指挥得法、令行禁止、造福人民;权利一旦被滥用,超越了法律的界限,就会滋生腐败,贻害无穷。
二、为政务公开喝彩1.为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我国政府全面推进政务公开。
政府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原则,推进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
2.政务公开的意义。
(1)有利于规范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2)更好地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便于公民监督政府的工作,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探究与思考政务公开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施以来,公共舆论中出现了一种值得各级政府高度关注的“被……”现象,即在一些公共信息发布后,信息中心的核心词被某些公众加了一个“被”字。
比较:权利与权力
在学习必修二政治生活中,许多同学常常把“权利”和“权力“混为一谈,书写时又往往把两者张冠李戴,那么权利与权力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呢?下面我们进行一下比较:
首先、比较权利与权力的区别
第一、两者的含义不同:权利是宪法和法律赋予公民享有的某种权益,这种权益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权利享有者有权自己作出一定的行为,如财产所有人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可以占有、使用、处理自己的财产;另一方面权利享有者有权要求他人作出一定行为或抑制一定行为。
前者如买卖合同中,买方有权要求买方支付商品,卖方有权要求买放方支付价款,后者如财产所有者有权要求他人不得作出妨碍其行使所有权的行为。
权力的含义有两层,一层是政治上的强制力量,如国家权力就是国家的强制力量,如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等;另一层是职责范围内的支配和指挥权。
它同一定的职务相联系,即有了一定的职务就有了相应的某种权力,如行使大会主席的权力等。
第二、两者的性质、对应关系和所代表的利益不同。
权利是一个法律概念,是与义务相对应的。
一个人的权利,对与之相关的特定的人来说就是义务;就权利主体而言,要承担不滥用权利的义务。
权力是一个政治概念,是与责任相对应的。
一方行使权力,相对另一方来说就有必须服从的责任,拒绝服从或妨碍、阻挠行使公共权力的,要追究法律责任;就权力主体自身而言,不得越权侵犯,否则也要追究法律责任。
同时,两者所代表的利益不同。
权利通常与公民个人利益相联系,代表个人利益,如公民依法享有继承权。
权力通常与国家集体利益相联系,代表国家集体的利益。
第三、两者的主体、强制性和所有者范围不同。
权利的主体一般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社会组织。
权力的主体则只能是被授予权力的国家机关及其特定人员;权力具有国家直接的强制力,权利则只是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
当权利不能实现或遭到侵犯时,权利人可以请求国家行使权力予以保护,但权利人不得自行对相对人施以强制力,如不能因为讨债而拘留、殴打债务人。
因此,权力的强制性是直接的,权利的强制性则以权力为中介,是间接的。
同时,两者所有人的范围不同。
作为法律意义上的权利是与每个公民都享有的法律权利和和利益,享有者范围广。
作为政治意义上的权力,同一定职务相联系,其享有者范围相对缩小。
第四、两者行使的选择性和非选择性不同。
权利虽是法律规定或保护其享有者从事一定行为的资格,但并不意味着法律要求享有者必须从事该行为,其权利可以放弃或转让。
如我国有关法律规定,继承人有权接受遗产也可以放弃遗产继承。
而权力不仅是享有者在职权范围内从事一定行为的资格,而且意味着享有者必须从事该行为。
权力既不能转让也不能放弃,否则就是渎职或失职。
其次、比较权利和权力的联系
第一、两者相互渗透。
一方面权利可以表现为权力,法律上的权利就权利人有权要求他人作出一定行为或抑制一定行为来说,这种权利对他人的影响实际上是一种权力,即他人有作为或不作为的义务,否则公民就有权要求国家运用强制力进行干预、保护或帮助实现其权利。
这时,权利借国家力量表现为权力了。
另一方面,权力可以表现为一种权利,如人大
的提案权、质询权等。
就人大的职权来说,是一种权力,对人大代表来说,则是一种权利。
此外,同一主体可以同时享有权利和权力,如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享有国家授予他们的权力,又享有一般公民所享有的法律赋予的权利。
因此,权利和权力二者相互渗透,权利中有权力,权力中有权利。
第二、二者相互转化。
一方面权利可以转化为权力,如封建时代继承权是一种权利,继承王位后,就转化为一种统治权力。
在我国,人民通过权利(选举权)选出代表组成国家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行使人民权力,权利就转化为权力了。
另一方面,权力也可以转化为权利,即通过权力来确认保护权利,使权利得以实现和不受侵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