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下漫笔》解析
- 格式:ppt
- 大小:1.19 MB
- 文档页数:51
灯下漫笔课文精讲一、章节划分《灯下漫笔》的段落划分可以根据其内容和结构进行如下安排:第一部分(第1-4段):这部分主要交代了文章的时间、地点和事件的开端,引出了下文。
作者通过描述钞票贬值引起人的价格贬值的思考,以及北京钞票兑现难的现状,为后文的主题铺垫了基础。
第二部分(第5-10段):这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主要阐述了作者的观点。
作者通过批判旧中国的落后与腐败,揭示了造成敦煌国宝大量流失的根本原因。
同时,作者也表达了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和对未来的希望。
第三部分(第11-14段):这部分是文章的结尾部分,主要进行了讽刺和反思。
作者通过描绘一个“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与“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交替循环的历史画面,表达了对中国几千年历史的深刻反思。
综上所述,《灯下漫笔》的段落划分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引入、主体和结尾。
整篇文章以钞票贬值为切入点,通过深入剖析旧中国的落后与腐败,表达了对文化遗产保护和民族历史的深刻反思。
二、文章赏析《灯下漫笔》是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鲁迅的一篇重要杂文,写于1925年春末。
文章通过银票贬值时期折现银的小故事作为引子,巧妙地引出了对中国历史及现状的深刻反思。
鲁迅在这篇文章中,以独特的视角和犀利的笔触,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朽,以及中国人民在这种社会环境下的悲惨命运。
鲁迅通过对银票贬值这一经济现象的描绘,巧妙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不安。
他以钞票的价值变化为线索,进一步探讨了人的价值在社会变迁中的波动。
这种巧妙的比喻不仅使文章更具说服力,也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作者的观点。
鲁迅在文章中对中国历史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他指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两大特点:一是老百姓想做奴隶而不得,二是老百姓暂时做稳了奴隶。
这种精准而深刻的概括,不仅揭示了封建社会的本质,也展现了鲁迅对中国历史的深刻理解。
同时,他还通过描绘“一治一乱”的历史循环,揭示了中国人民在这种环境下的悲惨命运。
这种揭示不仅具有历史意义,也具有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要时刻警惕历史的重演。
鲁迅《灯下漫笔》赏析自《灯下漫笔》发表至今,约十余年矣。
读者偶有索引之举,然绝少言及此篇,恐为其未尽之遗憾。
时值先生百年诞辰,乃借出,愿有识者能更加客观地去认识先生,理解他。
一、在比较中看来鲁迅在这篇文章中采用了比较的方法,并非没有深刻含义。
譬如说写大哥周作人的性格特点是“日益堕落”,与前面对闰土描写的“深恶而痛绝之”形成强烈反差,但是接着又转到写出一个孝顺而且勇敢的弟弟,使文章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而再后的描写对于我们又不难发现两兄弟“价值观的异同”,同样,我们还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挖掘出相同的主题——怀念闰土。
我们甚至还可以想象到在这个少年英才的心里也必定埋藏着美好的希冀与梦想。
对于青年人来说,吸取前辈的精华并积极学习,是我们当代所应该具备的一种优良品德,只要真正懂得鲁迅精神实质的人,都会有这种感受。
鲁迅之所以被誉为“民族魂”,他的作品为何能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我想也就在于此吧。
二、从批判中看来鲁迅先生以高度的爱憎感情和正直无私的品质面对自己的亲友,这种态度真是让我们钦佩啊!不仅如此,鲁迅对旧社会人物的讽刺与鞭挞同样令人拍案叫绝。
当你想到阿长“切切察察”的为人处世,甚至她因为见到孩子拿起刀而追赶他的情节;想到孔乙己遭人耻笑而他不改变笑容的吝啬行为,便不禁哑然失笑,然而这也是这些人物悲惨命运的根源。
然而细想想又会觉得先生可恨可悲的地方正在于此,鲁迅在批判的同时仍怀有一颗炽热的爱国之心。
那么鲁迅先生是怎么样对待周作人这位“胞兄”呢?前面提到过,鲁迅以前是称呼“三弟”的,这次为何改称“作人”呢?最初的称呼是“作人”吗?似乎很难想象!我们知道,鲁迅一生辛苦,所以在家中,弟弟却拥有所有财产,尤其是其母对儿子的溺爱更是让周作人的价值观发生了巨大变化。
而周作人呢?先是靠娶妻维持生活,后又走上文学道路,虽已颇有名气,但最终还是由于“脑筋不灵光”,使家庭陷入困境。
后来周作人将自己关进了“小楼”,并以为避世可以求得清净,但当他遇到闰土的女儿时,还是决定把她带到北京,就像他的许多徒弟一样。
《灯下漫笔》赏析初读鲁迅杂文《灯下漫笔》,心中有些惴惴,惟恐学生们难以领会,又陷入“鲁迅文章难读”之怪圈;再读《灯下漫笔》,耳旁秋虫唧唧,窗外已是灯火阑珊,眼前却柳暗花明,一幅幅画面开始不断地闪现……一、体察国势——风雨如磐暗故园五·四运动以后,中国统治阶级及其追随者在文化上极力宣扬封建槽粕,以此维护封建制度和日趋没落的封建文化。
这种封建复古主义思想与帝国主义的奴化思想结成同盟,形成了当时一股对抗新文化运动的逆流。
此时的鲁迅先生,洞察国势,以敏锐的触觉,独到的眼光,揭露了复古主义思想的实质,对中国封建社会作了深刻的剖析之后,他在《灯下漫笔》中指出:“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
尖锐地批判了统治阶级和旧史学家所言的“汉族发祥”、“汉族发达”、“汉族中兴”的观点。
指出他们所恭颂的“太平盛世”,不过是让劳动人民“暂时做稳了奴隶”;而生于“乱世”,人民连奴隶也做不成,所以,中国的历史,劳动人民只是在“想做奴隶而不得”和“暂时做稳了奴隶”这两种时代中轮回。
20212021的中国,是一个变乱纷乘,黑暗异常的社会,军阀混战,人民遭殃,老百姓已沦入“想做奴隶而不得”的地步,在这“风雨如磐暗故园”的年代,鲁迅先生审时笃势,创作了《灯下漫笔》这篇奇文,提出了要对社会“彻底革新,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年代”的观点。
这是推陈出新的观点,这是与历来中国的正统历史截然不同的观点,以第三只眼看中国历史,才会得出与众不同的看法。
这是在教学时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解决了这一问题,自然跳出了“鲁迅文章难读”的怪圈。
二、灯下漫笔——心事浩茫连广宇鲁迅在《夜颂》中说自己是“爱夜的人”。
而爱夜的人“有听夜的耳朵和看夜的眼睛,自己在暗中看一切暗”。
那么,1925年4月29日夜,灯下坐着的鲁迅,又“看”到了“暗”中掩盖着的什么呢,这就点明了“灯下”之含义。
而“漫笔”之意如何呢?“漫”既是写作的内容的“漫”无边际,随意自由,又是“心事浩茫连广宇”的漫漫心绪。
《灯下漫笔》告诉我们什么新选为高中课文的《灯下漫笔》(节选),是鲁迅先生写于1925年的一篇杂文。
在这篇思想深刻的文章中,鲁迅先生对中国的历史和现实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深刻的反思,并告诉人们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正在于国民从古至今的奴性。
1.对历史本质的反思鲁迅先生对中国历史的反思是一贯性的,他总是站在“人”的角度来关注这一问题。
“五四”时期,他曾借狂人之口指出,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就是“吃人”的历史;而在《灯下漫笔》中,思想更为成熟的他进一步明确分析到:对于中国的百姓来说,只存在过两种时代: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这真是一针见血!他掀起了历史灿烂辉煌的面纱,将其还原为血淋淋的本来面目。
原来,中国的百姓从来就没有做成过“人”!太平盛世,百姓服役纳粮,受到种种的剥削和压迫;漫长乱世来临,“除了老例的服役纳粮之外”,他们更要受到官、匪的双重压迫和毫无道理的杀戮,连做牛马的资格都丧失了:百姓就生活在这样不断交替的时代中。
从百姓的命运看,中国的历史,从来就是一部吃人史,而百姓正是那食人盛宴上的牛羊鱼肉!2.对现实黑暗的揭露对历史的反思是为了关照现实。
当时中国国民的地位是奴隶还是“下于奴隶”呢?从他们被当时的政府弄得“几乎要绝食”,然后亏本兑换现洋的情况看,是人变成了奴隶;而在现实中总是“遇到莫名其妙的战争”,只好“迁进租界”或者“避入教堂”,借此“做稳奴隶”来看,当时的百姓“想做奴隶而不得”,处于“下于奴隶”的地位。
鲁迅先生以大无畏的气概直面着现实的黑暗,对这一不把百姓当人看的现实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诅咒,他希望,这样的现实早日结束。
3.对国民奴性的解剖为什么从古到今中国的国民总处于这样一种可悲的境地呢?鲁迅先生认为,统治者残忍暴虐是一个重要原因,他们完全不顾规则滥砍滥杀,使得百姓有限的反抗归于绝望。
但是,国民自身奴性太重却是更重要的原因:长期的虐待和杀戮使中国的百姓不再想做“人”,只希望当奴隶,做牛马,按照规定服役纳粮,磕头颂圣;于是能变成奴隶,便万分喜欢;甚至,在沦落“不及太平犬”的生存状态时,仍少见于反抗到底的决心,仍在指望做牛做马,从而自觉地维持着这个非人的世界,使它得以延续数千年!鲁迅先生对国民奴性作出了无情的解剖和深刻的批判,国民们正如阿Q一样麻木健忘而缺乏现实的反抗精神。
鲁迅《灯下漫笔》赏析在鲁迅的杂文集里,我最喜欢《灯下漫笔》。
有一个很浅显易懂的例子:某青年在大热天被太阳晒得皮肤红肿,感到非常不舒服,想要到北京的美容院去治疗,但不知道那里究竟收费怎样,也不好意思问家里要钱。
正巧,他在报上看到有一位先生开了一个小专栏,于是便打电话过去,对着电话侃侃而谈自己的苦恼。
说完之后,他立即就有了主意,因为那位先生正好也准备到美容院去做“美容”。
听完之后,鲁迅先生就给这位青年寄去了医药费。
真是及时雨啊!如果他当时没有这样做,不就没有人知道他的难处,他的窘况就会长期埋藏在他的心里了吗?本来嘛,鲁迅先生是中国的第一流作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和孙中山先生并称的伟大的革命先驱,是一座高耸的灯塔,可以指引广大的青年人前进,使他们在认识社会、认识自己、找到自己的理想、确定自己的方向的征途上少走弯路,节省宝贵的时间,增加胜利的把握。
谁都知道,青年人能否顺利地成长成熟,关键在于有无精神上的支持和帮助。
所以说,提高青年人的精神境界和思想素质,是最重要的。
现在鲁迅先生到了晚年,又更进一步,为青年人指出了新的奋斗目标,使他们不致由于迷失方向而陷入空虚和烦恼,甚至产生悲观厌世的思想情绪。
就这么一句,足以使我们这些热血沸腾的青年人激动不已。
尽管它还有不完善的地方,需要我们去修改和完善,但是我觉得有了这么一个可靠的导师和前进的坐标,我们这些朝气蓬勃的青年人一定会更加勇敢、坚强地去战胜困难,克服种种干扰和障碍,从而为自己的人生道路绘出更加绚丽的色彩!让我们带着这盏明亮的灯,沿着鲁迅先生开辟的新航道,一起驶向远方吧!作者介绍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鲁迅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文学论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文学史料集《中国小说旁证》、《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唐宋传奇集》、《小说旧闻钞》等。
鲁迅《灯下漫笔》赏析鲁迅先生在文中写到“我觉得一个真正的革命者鲁迅先生在文中写到“我觉得一个真正的革命者,是应该时时刻刻站在革命行列的前头的”,并不是我们常说的临阵脱逃者。
他认为革命者必须保持高昂的斗志和勇往直前的精神,面对敌人决不屈服妥协,决不退缩逃避。
革命者要有铮铮铁骨、坚强的意志,必须在敌人威逼利诱面前不低头,即使献出自己的宝贵生命也在所不惜。
鲁迅曾经说过:“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而鲁迅先生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
在《灯下漫笔》中鲁迅先生主要提出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如何才能做到“振兴中华”,另一个则是如何才能与世界上各个国家友好交往。
先生认为要实现振兴中华的伟大梦想,只有团结起来共同奋斗,同心协力,尽快把中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才是根本之道。
在此基础上,鲁迅先生又进一步提出了一个“和”的思想,这是“恕”的推广与发展,也是鲁迅先生的处世哲学,体现了他热爱祖国、憎恨侵略战争、关怀民族命运、希望世界和平的情感。
这里鲁迅先生举了唐太宗李世民为例子,指出“以宽仁治天下者其国安,以刻暴治天下者其国危”,因此,要“使天下之人,各安其居”,就需要用儒家的“恕道”去教化百姓,使天下“父子之亲,夫妇之道,朋友之信,各安其居”,才能够实现振兴中华的宏伟目标。
那么如何与世界各国友好交往呢?鲁迅先生认为这就需要加强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相互借鉴各自的长处,吸收消化外国的优秀文化成果,“取彼之所长,补我之所短”,达到“损益相易,其益可见”的效果。
不仅如此,在国家利益面前,还要始终不渝地坚持“正义”、“公理”、“真理”,坚决反对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文化渗透。
鲁迅先生“振兴中华”、“救治中国”的强烈愿望,深深地印在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脑海里。
可以说,这种思想和精神是永远不会过时的,是永存的。
鲁迅《灯下漫笔》全文、注释和赏析一有一时,就是民国二三年时候,北京的几个国家银行的钞票,信用日见其好了,真所谓蒸蒸日上。
听说连一向执迷于现银的乡下人,也知道这既便当,又可靠,很乐意收受,行使了。
至于稍明事理的人,则不必是“特殊知识阶级”,也早不将沉重累坠的银元装在怀中,来自讨无谓的苦吃。
想来,除了多少对于银子有特别嗜好和爱情的人物之外,所有的怕大都是钞票了罢,而且多是本国的。
但可惜后来忽然受了一个不小的打击。
就是袁世凯想做皇帝的那一年,蔡松坡先生溜出北京,到云南去起义。
这边所受的影响之一,是中国和交通银行的停止兑现。
虽然停止兑现,政府勒令商民照旧行用的威力却还有的;商民也自有商民的老本领,不说不要,却道找不出零钱。
假如拿几十几百的钞票去买东西,我不知道怎样,但倘使只要买一枝笔,一盒烟卷呢,难道就付给一元钞票么?不但不甘心,也没有这许多票。
那么,换铜元,少换几个罢,又都说没有铜元。
那么,到亲戚朋友那里借现钱去罢,怎么会有?于是降格以求,不讲爱国了,要外国银行的钞票。
但外国银行的钞票这时就等于现银,他如果借给你这钞票,也就借给你真的银元了。
我还记得那时我怀中还有三四十元的中交票,可是忽而变了一个穷人,几乎要绝食,很有些恐慌。
俄国革命以后的藏着纸卢布的富翁的心情,恐怕也就这样的罢;至多,不过更深更大罢了。
我只得探听,钞票可能折价换到现银呢?说是没有行市。
幸而终于,暗暗地有了行市了:六折几。
我非常高兴,赶紧去卖了一半。
后来又涨到七折了,我更非常高兴,全去换了现银,沉垫垫地坠在怀中,似乎这就是我的性命的斤两。
倘在平时,钱铺子如果少给我一个铜元,我是决不答应的。
但我当一包现银塞在怀中,沉垫垫地觉得安心,喜欢的时候,却突然起了另一思想,就是: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
假如有一种暴力,“将人不当人”,不但不当人,还不及牛马,不算什么东西; 待到人们羡慕牛马,发生“乱离人,不及太平犬”的叹息的时候,然后给与他略等于牛马的价格,有如元朝定律,打死别人的奴隶,赔一头牛,则人们便要心悦诚服,恭颂太平的盛世。
《灯下漫笔》本文采用的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反语:正话反说。
感情色彩鲜明,比正话更有力量。
“自然就“皇恩浩荡”了”,“就叫作天下太平”,“”,“古人的良法美意”暗示:运用暗示既与当时环境有关,又具有含蓄蕴藉、耐人寻味的效果;“轿夫”—人民,“坐轿的人”—统治者,“含笑”—奴化心态。
讽刺:“古圣先贤”“乐观的爱国者”“先儒”“复古家”:用漫画式手法勾勒形象,寥寥数笔,有入木三分的效果。
本文作者所说的三种时代的内涵。
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社会动荡,没有奴隶规则,无所适从的时代;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社会较安定,有奴隶规则,百姓可以走上奴隶的轨道的时代;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人民摆脱奴隶地位,当家做主的新社会。
本文第二部分关于“中国固有精神文明”的内涵。
“中国固有文明”是指“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其实质是“吃人”;“中国固有的精神文明”的实质是等级社会,核心是封建等级制度。
简析本文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之间的关系。
两部分各有侧重,又是有机联系的整体:①第一部分从民族心理角度着重对历史加以剖析,第二部分从民族文化角度对现状进行批判;②第一部分古今对比,第二部分中外对照,全文从纵横两方面进行批判。
简析本文的结构特点。
全文由第一部分的引子引出第二部分的观点,引出第三部分对现实的讽刺,对未来的展望,并以此揭示本文的写作目的,做为全文结束。
(解析:本文可分为三部分:一至五自然段为主体的领起部分。
这部分是全文的话由,由一件小事谈起,从钞票兑换现银这件事联想到“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这才是全文的真正话题。
六至十一段为主体部分,交代观点。
回溯中国历史,精辟地概括出自己的见解,指出中国历史只能概括为“想作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这个见解真正是振聋发聩的,一针见血地指出揭示了封建社会的本质。
十二至十四段为结尾部分,是为讽刺现实,指出现实的中国,实际上仍是循环在这两个时代的阴影里。
解读鲁迅《灯下漫笔》
《灯下漫笔》是鲁迅前期著名的杂文, 作于192 5年4 月29 日. 收入作者第一个杂文集《坟》。
鲁迅在《坟·题记》中说: . 说话说到有人厌恶. 比起毫无动静来. 还是一种幸福。
天下不舒服的人们多着. 而有些人们却一心一意在造专给自己舒服的世界。
这是不能如此便宜的. 也给他们放一点可恶的东西在眼前. 使他有时小不舒服. 知道原来自己的世界也不容易十分美满。
《灯下漫笔》对于当时的军阀统治者来说. 大概就是一篇这样的作品。
1925年中国正处在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
以日、英、关为首的外国帝国主义和国内的封建势力相勾结. 加紧对中国人民的压迫与剥削; 广大人民与统治者的矛盾日益尖锐、激化。
当时,一方面,中国几千年的旧文化、旧制度、旧传统层层因袭,到这时,已经是黑暗、反动、腐朽无比,它像一个巨大的毒瘤,长久地寄生在国民身上,禁锢着国民的身心,使国民畏惧而且麻木;另一方面,少数先驱者已经从黑暗中醒来,他们已开始大声疾呼,唤醒“铁屋子”里沉睡的人们,并开始荷戟奋战。
鲁迅正是这少数觉醒的先驱者之一。
他从旧的营垒中走来,对中国的历史有过深刻的研究,对中国社会“吃人”的本质,看得十分清楚;他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更是一眼看穿。
在这篇课文中,鲁迅深入解剖了中国封建社会历史
的特点,指出封建暴君的残酷统治,造成了中国社会的落后和国民的愚昧麻木。
在专制暴政之下,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只有两个时代:一是老百姓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一是老百姓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浅析《灯下漫笔》的语言特色
《灯下漫笔》是晚清文学家黄宗羲的一部杰出作品,其语言特色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语言简洁,笔力简练。
《灯下漫笔》的语言简洁,笔力简练,把文学描写的内容压缩到最精炼的表达形式,从而使文章的表达更加深刻、精彩。
二是结构严谨,文字精巧。
《灯下漫笔》在文字结构上采用了条理分明的四言八句的句式,使文字更加精炼、简洁,表现出思想的深刻性和文字的精巧性。
三是笔墨流畅,表达细腻。
《灯下漫笔》的笔墨流畅,表达细腻,把文学描写的内容表达得淋漓尽致,从而使文章的表达更加生动、深刻。
四是情节曲折,节奏跌宕。
《灯下漫笔》的情节曲折,节奏跌宕,使文章的表达更加生动、感人,从而使文章的表达更加有力、有趣。
鲁迅《灯下漫笔》赏析
《灯下漫笔》共分两大部分,这两大部分各有侧重,相对独立,体现了“漫笔”“任意而谈”的特性,但又互相衬托和照应,共同服从于全文统一的主旨:对封建的“奴隶规则”、“固有文明”和国民的奴化思想进行深入的批判。
先看第一部分。
作者一上来讲了一个“钞票换银元”的例子,那还是在十年以前,袁世凯称帝,蔡锷发兵声讨,北京的军阀当局乱成一团,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北京的市民忙着换银元,自然不失为对北洋军阀统治表示怀疑和不满的一种表现。
可贵的是鲁迅不但没有忘掉往事,还在“念念不忘”之余做出了独特而深入的开掘,察觉到了市民群众不思根本反抗、但求苟安保守的心理状态,更可贵的是鲁迅在议论时毫不犹豫地把自己也摆了进去,沉痛地写道:“但我当一包现银塞在怀中,沉垫垫地觉得安心,喜欢的时候,却突然起了另一思想,就是: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
”这番独立成段的议论和感叹,何等突兀醒目,出人意料!作者正是经过这么一番归结和顿挫,随即改用汪洋恣肆的笔法,广泛援引各种史料和实例,多方面地进行剖析和鞭挞,闪耀出灼热的逼人的光芒。
鲁迅《灯下漫笔》写作特色介绍优选篇鲁迅《灯下漫笔》写作特色介绍 1一、“直写事实,以小见大”的特点这一特点表现在本文中,是写在北洋政府时代生活中一件大家都曾遇到的小事,并没有半点虚构和夸张。
一般人谁会将钞票折价兑成现银之事与中国历史和国民性问题联系起来呢?又怎么联系得起来呢?鲁迅就有这本事。
开头谈钞票之事,作者谈得轻松,读者看得轻松,感觉是一位家庭妇女在为菜市又涨价发牢骚。
可是当读到“一包现银塞在怀中,沉垫垫地觉得安心,喜欢的时候,却突然起了另一思想,就是: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
还万分喜欢”的时候,我们起初还觉得莫名其妙,之后便恍然大悟,拍案叫绝,从如此平凡的日常生活小事中,翻出一个如此沉重的话题,提炼出如此深刻的思想,非__莫能为也。
二、披情入理,情理交融鲁迅杂文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在议论的.过程中,饱含着巨大的激情。
他的议论是情感化的。
在这篇杂文中,作者的情感和理性始终相互作用、相互渗透。
这源于鲁迅对于中国历史的深沉思考和彻底否定,因为他对封建制度和封建暴君产生了强烈的憎恨之情,对中国国民的命运和奴性人格产生巨大的同情和讽刺批判之情,他有认识和把握这—问题的兴趣;反过来,随着这一情感的增强,对中国历史实质和国民性格的理性认识又不断深化,而理性认识越深刻,对它的情感也越真切。
这就使本文具有了这样一种特点:理中生情,情中化理。
鲁迅把他对中国社会历史和现实鞭辟入里的理性认识融化在感情之中。
三、语言富有力度鲁迅作品非常具有个人风格,他的作品不用署名,单看语言,就能辨识。
他的杂文更有个性化特色。
一般杂文,以说理抒情为主,语言要好,实在不容易。
鲁迅杂文以个性化著称,双关、反语等使用起来得心应手,处处可见幽默、讽刺、嘲笑。
而鲁迅杂文的最大特色是它的形象性,用极为形象的语言形成意象来进行高度哲理化的议论。
这就使语言具有无比的力度,如匕首,似投枪。
刺向敌人,使之无法招架。
《灯下漫笔》中,他将中国人的历史概括为两个时代,“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总共20个字,就概括了千百万中国人所经过的历史;它高度浓缩,胜过某些史学家的“巨著”,它有雷霆万钧的力量,砸向封建__暴君,分量之大,实属罕见。
《灯下漫笔》赏析如果有人问我:你最欣赏什么?我会毫不犹豫地说:我最欣赏《灯下漫笔》这篇文章,因为它可以让你体会到人生的真谛,也可以领悟到更多的哲理。
从《灯下漫笔》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性格特点和对生活的态度,他没有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迈;没有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爱;也没有白居易“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的自信。
但是,在这一切平凡之中却蕴含着非同一般的意义,读来却有如此不同的感觉。
那就是它所包含的丰富的人生智慧与经验,让人受益匪浅。
在书中,我们可以知道他也曾因怀才不遇而彷徨过、愤慨过,但在对生活的观察中,在对古往今来的深思后,在亲身的体会中,又发现了别样的精彩。
当然,还可以从他的著作中找到答案。
细品《灯下漫笔》,总会有一种特殊的感觉,其实这只是感受而已。
我觉得文章并不像外表一样的平淡无奇,而是有着令人难忘的魅力。
在《灯下漫笔》里,我能体会到鲁迅先生对黑暗社会的憎恨,对那些残酷事实的控诉,对光明前景的向往,对命运坎坷的抗争。
如文中所写:我有时看见大家在烈日底下团团地坐着,静静地等候凉风来,心中暗笑,以为这是避暑的好法子,后来看见大家已将衣服脱下,我便马上用手遮住脸。
这时候,我仿佛看见了在极严冷的冬天里,喝冰水的人伸着舌头,满脸通红,与火热的太阳争着,希望比别人活得长,而自己也就灭亡了。
文中所描写的一幅幅图画都很形象,他对待社会、人生、自然的认识,对自己遭遇的无奈,对未来前途的迷茫,也许正是他悲惨的遭遇造就了他独特的内心世界,独特的人生体验,才使他能够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全部融入到了作品中,让人们在阅读中感受那种酸涩苦辣,五味杂陈。
由此可见,他的思想与性格的确与众不同。
面对生活,他决不低头,面对生死,他也没有屈服,正因为如此,才有了这篇《灯下漫笔》,才有了他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至今仍闪耀着璀璨的光芒。
《灯下漫笔》虽短小简约,但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却是深刻的人生哲理,值得我们去仔细研究、揣摩。
鲁迅《灯下漫笔》赏析《灯下漫笔》是鲁迅先生在1926年3月8日的《莽原》周刊上所发表的一篇杂文。
全文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谈作文教学的问题,第二部分谈读书治学的问题。
从这篇文章里可以看出,作者对封建传统文化极为憎恶,认为其束缚了人性的自由发展,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通过作者的反复申述,文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以下几点: 1。
课堂上,即使是老师提问,学生回答,也不能完全照着书本上写的来。
倘使老师所举的例子不好,学生就不能尽情地发挥,结果往往只知皮毛,不得要领,在写作文时往往空洞无物,肤浅可笑。
但若所举的例子太好,则又未免喧宾夺主,甚至于夸大其辞。
因此老师必须选取恰当的材料,才能引导学生从正确的角度去观察事物,表达事理,从而创造出更多更新的佳作来。
2。
有些知识并不需要死记硬背,重要的是掌握它的用法,懂得它的来龙去脉,能够触类旁通,融会贯通,灵活运用。
在这方面,我深有体会,记得在小学时学习拼音,不少字音如“ n”和“ l”、“ sh”和“ s”等,光靠死记硬背,远远不够,而要弄清楚它们的来龙去脉,掌握它们各自的特点和规律,并且能熟练运用,我认为这才是真正学到了知识,否则只能是死记硬背,反而丧失了自己的思考力和创造力。
3。
阅读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不要一味地把自己限制在所谓的框框里。
必须摆脱“框框”,像天马一样在天空中翱翔,才能感受到美妙无比的境界,才能获得成功的喜悦。
也许有人会说,怎么可以不受约束呢?没错,是应该不受约束,但关键是要敢于突破,敢于怀疑,敢于打破常规。
如果只是墨守成规,谨小慎微,最终就只能做井底之蛙,没有前途可言。
4。
很多人写文章总是拘泥于旧套,害怕与别人雷同,动辄援古喻今,就如被钉住了似的,以致于千篇一律,毫无新意。
要想摆脱这种局面,就必须具备独立思考的精神,敢于标新立异,善于另辟蹊径,寻找一个适合自己的新路子。
5。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
学习没有止境,就算到了八九十岁,也仍需继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