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灯下漫笔阅读练习1 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22.00 KB
- 文档页数:4
高中语文人教版第三册《灯下漫笔》同步练习1【基础知识诱思】[文学常识]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
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作品有:小说集两部《呐喊》《彷徨》;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
另外还有杂文集16部。
[词语整理]1.读音纷乘(chéng)嗜好(shì)累赘(léi)兑现(duì)勒令(lè)偕同(xié)钦定书(qīn)编纂(zuǎn)万姓胪欢(lú)墁地(màn)数见不鲜(shuò)国粹(cuì)2.解释蒸蒸日上:比喻事业天天向上发展。
文中有讽刺意味。
编纂:对有关资料进行编辑、整理。
厘定:整理规定。
如“重新厘定规章制度”。
朝三暮四:原比喻聪明的人善于使用手段,愚笨的人不善于辨别事情。
后来比喻反复无常。
铺张:①追求形式上好看,过分讲究排场;②夸张。
文中使用的是前者。
万姓胪欢:万众欢呼。
万姓,老百姓。
胪欢,欢欣鼓舞。
显赫:(权势、名声等)盛大。
【经典名题探究】例题(2004年湖北高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怀表,很老很老了骆文一块怀表很老很老了。
它镀铬的壳子已经斑驳,针盘也有好几个地方锈蚀。
是带着日月盈亏的刻度么……某天,我把它拿去找修理钟表的师傅。
他一看,笑了,“古董啦,不过一般机械表还是106个零件吧……上点油?”我说:“你看哩!”他拧了拧发条说:“只要动个小手术,等着好了。
”他打开表,拆了零件。
我点起烟吸着。
给他一支,他急忙阻拦:不是吸烟时候,烟灰掉不得的。
于是,他把零件挨个吹一吹,放在玻璃盘子120号汽油中。
然后,以极细软的纸吸干,装配。
一根微丝就着瘦长的小嵌口滴下点点油滴,上在轴上,上在钻石上,“行喽。
”经他一拨弄,怀表复活了,金属簧轻轻响着,像在伴奏一种韵律操。
我把它收进口袋里,回到家里。
母亲说,这是爸爸留下的一块表。
高中语文灯下漫笔阅读练习1一、阅读下文,完成1~5题。
……后来又涨到七折了,我更非常高兴,全去换了现银,沉垫垫地坠在怀中,似乎这.就是我的性命的斤两。
倘在平时,钱铺子如果少给我一个铜元,我是决不答应的。
但我当一包现银塞在怀中,沉垫垫地觉得安心,喜欢的时候,却突然起了另一思想,就是: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
1.加点的“这”指代的是。
【解析】联系上文文意,可知“这”指代的是银子。
【答案】银子2.“似乎这就是我的性命的斤两”表达的情感体验是。
【解析】由于钞票贬值,故而上文中有“忽而变了一个穷人,几乎要绝食,很有些恐慌”。
可见钞票关乎自己的生计,能不能折换到沉垫垫的现银,对于自己的生计是多么重要,以至于发生“似乎这就是我性命的斤两”的感叹,表达出了“靠这些银子为生”的情感体验。
【答案】靠这些银子为生3.画线句子从情与理的角度包含的意思是。
这句话在由情入理的过程中起了作用。
【解析】联系上下文可知,银行停止兑现,钞票贬值,以至我“几乎要绝食”“幸而终于,暗暗地有了行市了:六折几”,终于能够折换现银了,可见降而求其次已属不易,反而得到了一种被扭曲的满足感。
联系上下文,不难理解画线的句子在此起了过渡作用。
【答案】正常的要求不能被实现。
降格以求其次,反而有被扭曲的满足感承接上文,开启下文4.对“万分喜欢”的理解正确的是()A.这里用的是反语。
B.不理解“奴隶”的含义,上当受骗。
C.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进步。
D.是久已形成的奴性心理的反映。
是人性的扭曲。
【解析】“幸而终于”兑换到打折的现银,就已“非常高兴”并“万分喜欢”,这是一种退而求其次的奴性心理。
联系下文,“虽不算人”,但苟安于“等于牛马”,表现了中国百姓在长期的封建统治下形成的不怒不争、逆来顺受、安于现状被奴役的愚昧的奴性心理,是典型的人性扭曲。
【答案】D5.请举出这种“万分喜欢”的生活现象,并陈述自己的看法。
《灯下漫笔》阅读练习题及答案记得有一位诗人说过这样的话:诗人要做诗,就如植物要开花,因为它非开不可的缘故,(甲)如果你摘去吃了,即使中了毒,也是你自己的错。
这比喻很美,也仿佛很有道理的。
但再一想,却也有错误。
错的是诗人究竟不是一株草还是社会里的一个人,况且诗集是卖钱的,何尝可以摘。
一卖钱,这就是商品,买主也有了说好说歹的权利。
即使真是花罢,倘不是开在深山幽谷,人迹不到之处,如果有毒,那是园丁之流就要想法的。
花的事实,也并不如诗人空想。
现在可是换了一个说法了,连并非作者,也憎恶了批评家。
他们里有的说道:你这么会说,那么,你倒来做一篇试试看!(乙)这真要使批评家抱头鼠窜。
因为批评家兼能创作的人,向来是很少的。
我想:作家和批评家的关系,颇有些像厨师和食客。
厨师做出一味食品来,食客就要说话,或是好,或是歹。
厨师如果觉得不公平,可以看看他是否神经病,是否厚舌苔,是否挟夙嫌,是否想赖帐。
或者他是否广东人,想吃蛇肉;是否四川人,还要辣椒。
于是提出解说或抗议来一自然,一声不响也可以。
但是,倘若他对着客人大叫道:那么,你去做一碗来给我吃吃看!那未免有些可笑了。
诚然,四五年前,用笔的人以为一做批评家,便可高踞文坛,所以速成和乱评的也不少。
但要矫正这种风气,是须用批评的,只在批评家这名目上,涂上烂泥,并不是好办法。
不过我们的读书界,是和平的多,一见笔战,便是什么文坛的悲哀呀,文人相轻呀,甚至于不问是非,统谓之互骂,指为漆黑一团糟。
果然,现在是听不见说谁是批评家了。
但文坛呢,依然如故,不过它不再露出来。
题目:1.第一自然段中的诗人所用的比喻,看似有理,实质是错误的。
错误的要害是什么?2.第六自然段中写厨师和食客的关系,要说明的是什么?3.末段文坛的悲哀文人相轻所指的内容是什么?4.根据文意,简要概括本文作叩墓鄣恪*?/SPAN5.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A.诗人要做诗,就如植物要开花,其意思是说写诗是自然产生的,对诗的好坏不必负责。
《灯下漫笔》阅读练习强化练习题A卷:教材跟踪练习题阅读文章第1~5段,完成文后各题1.“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如此,然而下于奴隶的时候,却是数见不鲜的”(1)“至多不过是奴隶”就是________时代。
(2)“下于奴隶的时候”就是________时代。
(3)争“人”的价格,就是________时代。
2.“假使真有谁能够替他们决定,定下什么奴隶规则来,自然就‘皇恩浩荡’了”。
这个话里面又包含了怎样的感情?________________ 3.在鲁迅看来,天下大乱的实质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4.作者认为,历史上的那些开国皇帝,开国元勋是些什么人物?________5.为什么说三百年前的太平盛世不值得神往?________ B卷:综合创新练习题(一)综合创新题1.阅读题:永远的蝴蝶那时候刚好下着雨,柏油路面湿冷冷的,还闪烁着青、黄、红颜色的灯火。
我们就在骑楼下躲雨,看绿色的邮筒孤独地站在街的对面。
我白色风衣的大口袋里有一封要寄给在南部的母亲的信。
樱子说她可以撑伞过去帮我寄信。
我默默点头,把信交给她。
“谁教我们只带来一把小伞哪。
”她微笑着说,一面撑着伞,准备过马路去帮我寄信。
从她伞骨渗下来的小雨点溅在我眼镜玻璃上。
随着一阵拔尖的煞车声,樱子的一生轻轻地飞了起来,缓缓地,飘落在湿冷冷的街面,好像一只夜晚的蝴蝶。
虽然是春天,好像已是深秋了。
她只是过马路去帮我寄信。
这简单的动作,却要教我终生难忘了。
我缓缓睁开眼,茫然站在骑楼下,眼里裹着滚烫的泪水。
世上所有的车子都停了下来,人潮涌向马路中央。
没有人知道那躺在街面的就是我的蝴蝶。
这时她只离我五公尺,竟是那么遥远。
更大的雨点溅在我的眼镜上,溅到我的生命里来。
为什么呢?只带一把雨伞?然而我又看到樱子穿着白色的风衣,撑着伞,静静地过马路了。
她是要帮我寄信的,那,那是一封写给在南部的母亲的信,我茫然站在骑楼下,我又看到永远的樱子走到街心。
高二语文人教版《灯下漫笔》同步练习(答题时间:45分钟)一. 阅读下文,完成1~3题。
想来,除了多少对于银子有特别嗜好和爱情的人物之外,所有的怕大都是钞票了罢,而且多是本国的。
但可惜后来忽然受了一个不小的打击。
1. “嗜好”指。
“爱情”指。
2. 对“所有的怕大都是钞票了罢,而且多是本国的”这一句的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对银子有特别嗜好和爱情,怕钞票代替了银子。
B. 本国的钞票伪钞太多,不敢使用。
C. 钞票贬值严重,但还是喜欢本国的。
D. 大家不明事理,对本国钞票怀有偏见。
3. 文中“不小的打击”指的是()A. 袁世凯想做皇帝,恢复银元。
B. 蔡锷讨袁,中国银行停止兑现。
C. 物价飞涨,剥削严重。
D. 蔡锷起义,引起战乱,民不聊生。
二. 阅读下文,完成1~5题。
……后来又涨到七折了,我更非常高兴,全去换了现银,沉垫垫地坠在怀中,似乎这就是我性命的斤两。
倘在平时,钱铺子如果少给我一个铜元,我是决不答应的。
但我当一包现银塞在怀中,沉垫垫地觉得安心、喜欢的时候,却突然起了另一思想,就是: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
1. “似乎这就是我性命的斤两”中的“这”指代的是。
2. “似乎这就是我性命的斤两”表达的情感体验是_______。
3. “倘在平时,钱铺子如果少给我一个铜元,我是决不答应的。
”这一句从情与理的角度包含的意思是_________。
这句话在由情入理的过程中起了_________作用。
4. 对“万分喜欢”理解正确的是()A. 这里用的是反语。
B. 不理解“奴隶”的含义,上当受骗。
C. 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进步。
D. 是久已形成的奴性心理的反映,是人性的扭曲。
三.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但实际上,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如此,然而下于奴隶的时候,却是数见不鲜的。
中国的百姓是中立的,战时连自己也不知道属于哪一面,但又属于无论哪一面。
高中语文灯下漫笔阅读练习1一、阅读下文,完成1~5题。
……后来又涨到七折了,我更非常高兴,全去换了现银,沉垫垫地坠在怀中,似乎这.就是我的性命的斤两。
倘在平时,钱铺子如果少给我一个铜元,我是决不答应的。
但我当一包现银塞在怀中,沉垫垫地觉得安心,喜欢的时候,却突然起了另一思想,就是: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
1.加点的“这”指代的是。
【解析】联系上文文意,可知“这”指代的是银子。
【答案】银子2.“似乎这就是我的性命的斤两”表达的情感体验是。
【解析】由于钞票贬值,故而上文中有“忽而变了一个穷人,几乎要绝食,很有些恐慌”。
可见钞票关乎自己的生计,能不能折换到沉垫垫的现银,对于自己的生计是多么重要,以至于发生“似乎这就是我性命的斤两”的感叹,表达出了“靠这些银子为生”的情感体验。
【答案】靠这些银子为生3.画线句子从情与理的角度包含的意思是。
这句话在由情入理的过程中起了作用。
【解析】联系上下文可知,银行停止兑现,钞票贬值,以至我“几乎要绝食”“幸而终于,暗暗地有了行市了:六折几”,终于能够折换现银了,可见降而求其次已属不易,反而得到了一种被扭曲的满足感。
联系上下文,不难理解画线的句子在此起了过渡作用。
【答案】正常的要求不能被实现。
降格以求其次,反而有被扭曲的满足感承接上文,开启下文4.对“万分喜欢”的理解正确的是()A.这里用的是反语。
B.不理解“奴隶”的含义,上当受骗。
C.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进步。
D.是久已形成的奴性心理的反映。
是人性的扭曲。
【解析】“幸而终于”兑换到打折的现银,就已“非常高兴”并“万分喜欢”,这是一种退而求其次的奴性心理。
联系下文,“虽不算人”,但苟安于“等于牛马”,表现了中国百姓在长期的封建统治下形成的不怒不争、逆来顺受、安于现状被奴役的愚昧的奴性心理,是典型的人性扭曲。
【答案】D5.请举出这种“万分喜欢”的生活现象,并陈述自己的看法。
【答案】略二、阅读下文,完成1~2题。
假如有一种暴力,“将人不当人”,不但不当人,还不及牛马,不算什么东西;待到人们羡慕牛马,发生“乱离人,不及太平犬”的叹息的时候,然后给与他略等于牛马的价格,有如元朝定律,打死别人的奴隶,赔一头牛,则人们便要心悦诚服,恭颂太平的盛世,为什么呢?因为他虽不算人,究竟已等于牛马了。
1.这段话提示了中国人当时怎样的心态?【解析】本段为假设性的心理分析与论证,是从上文的“银元”得失的日常生活心理出发,去理解社会现象与本相。
中国国民的生活史就是一部奴隶史,由于封建专制主义与蒙昧主义长期严酷的统治,导致中国百姓易于满足、奴性十足、惯于逆来顺受,甘当奴隶。
【答案】易于满足,奴性。
2.从这段话中可看出造成这种心态的社会原因是什么?【解析】国民的心态是由统治阶级的宣传、压迫所造成的。
根据文意,可正确解答。
【答案】封建专制统治。
三、阅读下文,完成1~5题。
但实际上,中国人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不过是奴隶,到现在如此,下于奴隶的时候,是数见不鲜的。
中国的百姓是中立的,战时连自己也不知道属于哪一面,又属于哪一面。
强盗来了,就属于官,当然该被杀掠;官兵既到,该是自家人了罢,但仍然要被杀掠,仿佛又属于强盗似的。
这时候,百姓就希望有一个一定的主子,拿他们去做百姓,——不敢,是拿他们去做牛马,情愿自己寻草吃,只求他决定他们怎样跑。
1.在上文的横线处填上相应的词语,并体会其表达作用。
【答案】①向来,时间副词,说明中国人“不过是奴隶”由来已久;②至多,强调中国人稳做个奴隶也并非容易;③仍,“不过是个奴隶”的严重状况没有变;④然而,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承前文引出“下于奴隶”的境况;⑤却,此处起进一步说明前文的作用;⑥但,进一步强调的作用;⑦无论,表示条件关系的连词,说明了“老百姓是中立的”的情况。
2.文中破折号表达的意思是()A.是对前文意思的转换。
B.对前文意思的解释说明。
C.是并列关系的连结。
D.是对前文意思的补充完善。
【解析】根据破折号的用法,联系前后文意可知,应选A。
【答案】A3.文中“‘人’的价格”是指。
【解析】“人”首先指的是生命个体,同时“人”又不能离开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而存在,“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不应当和奴隶一样被人驱使压迫。
【答案】生命个体在人文背景下所应具备的自由、平等和尊严的特性4.“中国的百姓是中立的”意思是()A.中国的百姓不偏不倚,有公正之心。
B.中国的百姓不曾把自己定位于“人”的价格。
C.中国的百姓在战争时期是极其善良的。
D.在官与匪之间,中国的百姓无法做出选择,只能当牛做马。
【解析】“中立”的含义是指中国的百姓只从属于强者,始终被奴役,没有抗争,没有尊严,没有选择,只求做一个稳定的奴隶,不曾把自己定位于“人”的价格。
故选B。
【答案】B5.“百姓就希望有一个一定的主子……”这是一种怎样的心态?试做分析。
【解析】“百姓就希望有一个一定的主子”,以便做一个稳当的奴隶,联系前后文意,认真思考百姓为什么会这样,其深刻的社会历史和政治道德原因是什么,由此便能得出答案。
【答案】一种缺乏独立人格的奴性心态。
这是千百年封建思想统治对人性压抑的恶果。
是一种人格悲剧。
四、阅读下文,完成1~3题。
……有更其直捷了当的说法在这里——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这一种循环,也就是“先儒”之所谓“一治一乱”;那些作乱人物,从后日的“臣民”看来,是给“主子”清道辟路的,所以说;“为圣天子驱除云尔。
”1.“一治一乱”,“治的原意是”,“乱”的原意是。
在文中,“治”具体指,“乱”具体指。
这两个时代的实质是。
【解析】本题尤其要注意鲁迅先生在文中对“治世、乱世”的高度概括。
【答案】安定混乱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人民受剥削受压迫做奴隶2.给“主子”清道辟路的“作乱人物”指的是什么人?【解析】鲁迅先生在这里对中国历史上的作乱人物(例如前文所说的张献忠)进行了沉痛而尖锐的批判,指出,就其本质而言,都是给主子清道辟路的。
这一论断发人深省。
【答案】历代农民起义的领袖。
3.由此段文字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希望中国出现一个什么样的时代?【解析】鲁迅先生提出,应该“创造这中国历史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这是与前两个时代截然不同的时代。
【答案】希望中国出现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民争得做人权利的时代。
五、阅读下文,完成1~5题。
①现在入了哪一时代,我也不了然。
②但看国学家的崇奉国粹,文学家的赞叹固有文明,道学家的热心复古,可见于现状都已不满了。
③然而我们究竟正向着哪一条路走呢?④百姓是一遇到莫名其妙的战争,稍富的迁进租界,妇孺则避入教堂里去了,因为那些地方都比较的“稳”,暂不至于想做奴隶而不得。
⑤总而言之,复古的,避难的,无智愚贤不肖,似乎都已神往于三百年前的太平盛世,就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了。
但我们也就都像古人一样,永久满足于“古已有之”的时代么?都像复古家一样,不满于现在,就神往于三百年前的太平盛世么?自然,也不满足于现在的,但是,无须反顾,因为前面还有道路在。
而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1.对第一自然段的逻辑关系和主旨概括正确的一项是()A.因果关系;揭露了军阀混战给中国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
B.总分关系;批判了复古主义者的倒行逆施和中国百姓的愚昧麻木。
C.对比关系;揭示了一部分中国人对中国现状缺乏清醒的认识。
D.层进关系;揭露复古主义者粉饰太平、愚弄人民的险恶用心。
【解析】①句提出问题,⑤句回答问题,②③④是对问题的具体阐述。
【答案】B2.作者说:“现在入了哪一时代,我也不了然。
”根据该段的整体意思,你能理解这一时代吗?请用一句话表述其实质。
【解析】分析该段的整体意思,人们在这个充满战争动荡的时代,似乎都已神往“暂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很显然,这个时代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答案】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3.对作者提出的“第三样时代”你怎样理解?结合作者概括的前两个时代,谈谈自己的体会。
【答案】“第三样时代”是中国实现了现代文明,百姓摆脱了封建奴役,不做奴隶的时代。
4.对第一段中第二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个单句,主语是“国学家”“文学家”“道学家”。
B.这是一个复句,后一分句主语承前一分句宾语省略。
C.本句表明“国学家”“文学家”“道学家”对中国的黑暗现状极端不满,力主进行彻底变革。
D.不满现状的“国学家”“文学家”“道学家”们都极力鼓吹“崇尚国粹”“赞美固有文明”“热心复古”,这表明“五四”以后的文化战线正处于急剧的分化时期,一部分反动文人妄图恢复封建统治。
【解析】这是一个二重关系的复句。
后一分句的主语应是“国学家”“文学家”“道学家”。
他们不满于现实,但只想逃避,乃至复古。
【答案】D5.“因为那些地方都比较的‘稳’”一句中,“稳”加了引导,作用是什么?作者实际上要表达什么意思。
【解析】鲁迅先生把中国历史概括成两个时代,从深处看,应是对中国人生活的概括,指出中国人没有“人”的觉悟,不懂得“人”应当有“人”的价格,因此,谈不上“争”,只知逃避或忍受,这是可悲的人生。
【答案】表层含义是“稳妥”——暂时做稳了奴隶;深层含义则是不“稳”——且十分危险。
加上引号,传达出讽刺否定的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