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大纲
- 格式:pdf
- 大小:97.04 KB
- 文档页数:3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机械原理课程设计课程性质: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必修课程学分:2学时:2周授课单位:机电工程学院适用专业:机电一体化专科专业预修课程:《机械制图》,《高等数学》,《材料与金属工艺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
开设学期:第三学期一、课程设计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1.教学目的: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是对机械类专业学生进行的一次设计实践性教学环节。
其主要目的是进一步巩固、理解并初步运用所学知识,在接触和了解工程技术实际(如工程设计方法、工程设计资料等)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较为系统的设计方法训练,以达到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2.基本要求: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实质上是进行机构运动简图的设计。
因此,它的基本要求是:提出设计方案、选用机构类型及其组合,确定运动学尺寸、进行运动分析和动态静力分析、飞轮转动惯量的计算等等。
完成必要的计算机三维绘图或编程、图纸绘制和编写设计计算说明书。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中,作图求解或解析的方法均可采用。
二、课程设计内容及安排:1.主要设计内容:课程设计内容可根据专业要求从以下项目中选定:(1)运动方案设计(a)工作原理和工艺动作分解;(b)机械运动方案的拟定;(c)机械执行机构的选择和评定(连杆机构的设计及分析、凸轮机构设计、齿轮机构或轮系设计、其它基本机构设计);(d)根据工艺动作和协调要求拟定运动循环图;(e)机械传动系统的设计选择和评定;(2)执行机构尺寸设计(a)执行机构各部分尺寸设计;(b)机构运动简图;(c)飞轮转动惯量的确定;(d)机械动力性能的分析计算。
(3)编写设计说明书。
(4)答辩。
2.时间安排:在机械原理课程和其它先修课程完成后,安排2周时间进行机械原理课程设计。
三、指导方式:集体辅导与个别辅导相结合四、课程设计考核方法及成绩评定:1.考核方式:根据设计图和设计说明书及答辩进行成绩评定,不再考试。
2.成绩评定:由1~2名教师组成答辩小组,对学生完成的设计图和设计计算说明书的内容进行提问,并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正确性以及设计内容,按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进行评分。
《机械原理》(机械类)课程教学大纲机械原理课程教学大纲引言:机械原理是一门机械工程的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机械原理及其应用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
本教学大纲旨在通过明确课程目标、内容和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一个全面而结构化的学习指导。
一、课程概述1.1 课程名称:机械原理1.2 课程代码:MEP1011.3 学时分配:理论教学(48学时),实验教学(24学时)1.4 先修课程:近代物理学、高等数学、工程力学二、课程目标2.1 知识目标:- 掌握基本的机械原理理论,了解力学、静力学和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 理解刚体和弹性体的力学行为,能够应用相关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 熟悉机械原理的应用领域和现代技术的发展趋势。
2.2 能力目标:- 具备分析和解决机械原理问题的能力,包括力学计算、力学模型建立和实验数据处理等。
- 能够运用机械原理知识进行工程设计和创新实践。
2.3 态度目标:- 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精神,积极探索和应用机械原理知识。
- 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思维,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3.1 理论教学:- 刚体力学:刚体的平衡条件、转动定律、角动量和动能等。
- 弹性体力学:胡克定律、弹性形变、应力应变关系和材料破坏等。
- 静力学:平面定位问题、静摩擦力和斜面问题等。
- 动力学:牛顿运动定律、动能和动量、碰撞和转动惯量等。
3.2 实验教学:- 使用力学实验设备进行实验操作,熟悉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和实验数据的记录与分析。
- 开展机械原理实验,如测量刚体的转动惯量、胡克定律的验证和静力学问题的实验验证等。
四、教学方法4.1 理论教学:- 采用教师讲授、互动讨论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注重理论与实际问题的结合。
- 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展示实际应用和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4.2 实验教学:- 强调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掌握机械原理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
2023年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书篇一: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教学大纲注: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集中实践环节、实验课、公共选修课填表说明:1. 每项页面大小可自行添减,一节或一次课写一份上述格式教案。
2. 课次为授课次序,填1、2、3……等。
3. 授课方式填理论课、实验课、讨论课、习题课等。
4. 方法及手段如:举例讲解、多媒体讲解、模型讲解、实物讲解、挂图讲解、音像讲解等。
教学内容:绪论0.1 机械原理的研究对象研究对象是机械,机械是机器和机构的总称。
一、机器机器的概念多少年来已在人们的头脑中形成并不断发展。
机器的种类繁多,构造、性能、用途各不同,但有三个共同的特征:①人为的实物组合(不是天然形成的);②各运动单元间具有确定的相对运动;③能完成有用的机械功或转换机械能。
机器是执行机械运动的装置,用来完成有用的机械功或转换机械能。
凡用来完成有用功的称工作机,凡将其他形式的能量转换成机械能的称原动机。
二、机构能实现预期的机械运动的各构件(包括机架)的基本组合体。
具有①②两特征。
很显然,机器和机构最明显的区别是:机器能作有用功或转换机械能,而机构不能,机构仅能实现预期的机械运动。
两者之间也有联系,机器是由若干个机构组成的系统,最简单的机器只有一个机构。
三、基本概念构件:运动单元体零件:制造单元体构件可由一个或若干个零件刚性连接而成。
机架:机构中相对不动的构件原动件:驱动力(或力矩)所作用的构件。
→输入构件从动件:随着原动构件的运动而运动的构件。
→其中输出预期运动的称输出构件0.2 机械原理课程的内容及在培养人才中地位、任务和作用一、研究内容1、机构的结构学:①机构运动的可能性和确定性;②机构的组成原理;1、机构的运动学:从几何观点分析机构的运动规律,按已知规律设计新机构。
2、机构和机器的动力学:①机构各构件的力分析、惯性力的平衡;②确定机械效率、已知力作用下机械的真实运动规律;③作用力、构件质量和构件运动之间的关系,即机械的运转和调速问题。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课程教学大纲Course Exercise of Mechanical Principle一、设计的性质与任务《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是《机械原理》课程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可在本课程讲授2/3后进行,亦可在本课程学完后集中进行。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的任务是:1. 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2. 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独立解决有关本课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对于机械的运动学、动力学的分析和设计有一较完整和系统的概念;3. 使学生能受到拟定机械运动方案的训练,具有初步的机构选型与组合,确定运动方案的能力。
4. 使学生掌握进行机械运动学、动力学分析和设计的图解方法,以及借助于计算机进行运动学、动力学分析和设计的解析方法;5.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制图和运用计算机及使用技术资料的能力。
6. 通过编写说明书,培养学生表达归纳、总结、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设计的基本要求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的要求包括下述几个部分:1.主体机构设计图(A3或A4图纸)和辅助机构设计图(A2或A3图)各1张;2.机器运动简图(全部或一部分)(A2图纸)1张;3.运动分析及运动线图(A1图纸)(4~5人一组)1张;4.动态静力分析及等效力矩线图(A1图纸)(4~5人一组)1张;5.编写设计说明书约6000字。
若开展计算机辅助设计,则要求用2号图作任意一位置的运动分析和动态静力分析,在说明书中附上打印的计算机程序(子程序除外)及其计算结果和线图。
三、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工程图学、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理论力学、机械原理等。
四、课程设计内容1.确定执行构件的运动及其相互协调配合关系机器的工作原理确定之后,用运动循环图来表示机器预定职能所需的所有执行构件的动作形式、运动参数和变化规律,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协调配合关系。
2.确定原动机的类型和运动参数原动机的类型和运动参数将影响机械传动的形式、机构类型的选择和机构系统的复杂程度,选择时应综合考虑电动机和传动部分的重量、尺寸、价格、机构系统的复杂程度以及机械效率等各方面的因素。
机械原理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名称:机械原理2、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3、课程学分:_____4、课程总学时:_____5、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机械制图等二、课程目标1、使学生掌握机构的结构分析、运动分析和动力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2、让学生了解常用机构的工作原理、运动特性和设计方法。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机械系统方案设计和创新的能力。
4、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1、绪论机械原理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机械的组成和发展趋势。
2、机构的结构分析机构的组成要素。
平面机构的运动简图。
平面机构的自由度计算。
机构的组成原理和结构分类。
3、平面机构的运动分析速度瞬心法在机构速度分析中的应用。
用矢量方程图解法作机构的速度和加速度分析。
4、平面机构的力分析运动副中的摩擦力分析。
考虑摩擦时机构的受力分析。
5、机械的效率和自锁机械的效率计算。
机械的自锁条件。
6、机械的平衡刚性转子的平衡计算。
平面机构的平衡。
7、机械的运转及其速度波动的调节机械的运动方程式。
机械的等效动力学模型。
机械速度波动的调节方法。
8、连杆机构平面连杆机构的类型和应用。
平面连杆机构的工作特性。
平面连杆机构的设计。
9、凸轮机构凸轮机构的类型和应用。
从动件的运动规律。
凸轮轮廓曲线的设计。
10、齿轮机构齿轮机构的类型和特点。
渐开线标准齿轮的基本参数和几何尺寸计算。
渐开线齿轮的啮合传动。
齿轮的加工方法和根切现象。
变位齿轮传动。
齿轮传动的失效形式和设计准则。
直齿圆柱齿轮传动的强度计算。
11、轮系轮系的类型和应用。
定轴轮系的传动比计算。
周转轮系的传动比计算。
复合轮系的传动比计算。
12、其他常用机构间歇运动机构。
螺旋机构。
13、机械系统的方案设计机械系统方案设计的过程和内容。
机械系统方案设计的评价方法。
四、课程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通过讲解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使学生掌握机械原理的核心知识。
2、实验教学:通过实验操作,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中文名称:机械原理课程设计课程编码:10S1107D、10S4107D课程类别:集中实践教学总学时:2周总学分:1学分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智能制造工程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理论力学、机械制图开课系部:机电工程系二、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及其对毕业要求的支撑1、课程性质《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是机械原理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机械类各专业学生在机械原理课程学习后进行的全面、系统、深入的实践性教学,培养学生机械系统运动方案设计、创新设计及应用计算机进行机构分析和工程设计的能力。
2、课程目标课程目标1:通过机械系统运动方案设计,使学生融会贯通机械原理课程的理论和方法,并且能够应用学过的数学、机械原理课程等基本原理,分析复杂机械工程问题,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能够将工程管理与经济决策的基本方法应用于机电产品的开发、设计、制造及改进中,培养学生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课程目标2:通过机械系统运动方案设计,使学生具有机构选型组合及运动方案表达确定的能力,并能够结合文献对复杂机械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并获得有效结论的能力。
同时培养学生能够通过信息综合独立地归纳、总结和凝练问题,并判断先验的局限性的能力。
课程目标3:通过机械系统运动方案设计,解机械运动的变换与力的传递过程,进行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分析与设计;课程目标4:通过机械系统运动方案设计,提高学生运算、绘图、运用计算机完成机械系统整体分析和设计及查阅有关资料的能力。
通过编写说明书,培养学生能够运用报告、图纸、设计文件等技术语言,通过书面或口头方式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
课程目标5:通过小组协同合作,培养学生有效沟通和交流:使学生具有能够承担多学科团队中负责人、团队成员及个体各自的角色和责任,与其他团队成员共享信息,合作共事的能力。
通过答辩环节,培养学生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的能力。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教学大纲课程代码:08002189课程名称(中文/英文):机械原理课程设计/ Curriculum Projects for Machine Theory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课程性质:必修课设计学分:1学分设计时间:2周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先修课程:理论力学,机械原理开设学期:第3学期一、课程设计的性质、目的和意义1.课程设计的性质:本课程设计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学生的一门实践教学必修课。
2.课程设计的目的和任务:课程设计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是:1、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设计思想,训练学生综合运用机械原理课程的理论知识,并结合生产实际来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2、通过制定设计方案、合理选择机构的类型、正确地对机构的运动和受力进行分析和计算,让学生对机构设计有一个较完整的概念。
3、训练学生收集和运用设计资料以及计算、制图和数据处理及误差分析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利用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初步掌握编制计算机程序并在计算机上计算来解决机构设计问题的基本技能。
课程设计教学的任务是:机械原理课程设计通常选择一般用途的机构为题目,根据已知机械的工作要求,对机构进行选型与组合,设计出几种机构方案,并对其加以比较和确定,然后对所选定方案中的机构进行运动和动力分析,确定出最优的机构参数,绘制机构运动性能曲线。
二、内容和要求1.设计题目1) 插齿机构运动与动力分析及其飞轮设计2) 单边辊轴自动送料机构设计3) 减速器齿轮机构设计4) 汽车雨刷机械机构设计5) 专用机床的刀具进给机构和工作台转位机构设计2.设计内容课程设计内容包括:机械运动方案设计,按照机械的几何轨迹,运动和动力性能,进行低副机构的尺寸综合,对机械进行运动和动力分析,绘制机构运动循环图等。
3.设计要求1、了解机构设计的一般规律,初步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
2、掌握机构的自由度计算,机构的运动分析与动力分析的基本方法与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