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与社会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33.50 KB
  • 文档页数:7

下载文档原格式

  / 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网络传播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政法学院 10级社会工作班 201003031014 李梦茹随着信息时代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社会的信息传播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网络信息传播的时代。这种新型的、高效的传播方式迅速取代了其他传统的方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流,对我们的社会文化不可避免的造成了或好或坏的影响。

所谓网络传播,是指以全球海量信息为背景、以海量参与者为对象,参与者同时又是信息接收与发布者,并随时可以对信息作出反馈,它的文本形成与阅读是在各种文本之间随意链接、并以文化程度不同而形成各种意义的超文本中完成的。

网络传播是相对于三大传统媒体“即报纸、广播、电视而言的,是以多媒体、网络化、数字化技术为核心的国际互联网络,是现代信息革命的产物”。

网络传播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的人类信息(包括新闻、知识等信息)传播活动。在网络传播中的信息,以数字形式存储在光、磁等存储介质上,通过网络高速传播,并通过计算机或类似设备阅读使用”。

以上为学者的专业看法,而对于什么是网络传播,比较通俗的看法是:所谓网络传播,就是通过国际互联网这一信息传播平台,以电脑、电视机及移动电话等为终端,以文字、声音、动画、图像等形式来传播信息。网络传播可以理解为利用互联网这一媒介进行的信息传递,是一种兼具人际、组织传播内涵的新型大众传播。

网络传播能够在短时间内迅猛发展,主要是由其不同于传统媒体

的优势和特点决定的。网络传播信息的速度和规模、影响的地域范围以及表现形式等都远远超过以往的大众媒体,极大地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

一方面,网络传播集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的特点于一身,使得过去难以产生全面社会影响的其它传播方式有可能更深刻地作用于更大范围的受众,从而使过去相对明朗的意见气候变的复杂化。

另一方面,“从众心理”的作用程度也可能会因为网络时代的到来而有所改变。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从众心理的产生主要是由于认知失调和对孤独的惧怕。群体的压力会让人产生失调,而从众是减少失调的一种有效方法。但在网络中,多数群体并不稳定,因此如果人们在某个群体中感到失调,可以通过转换群体的方式而不是从众的方式来平衡失调。同时,人们的交往空间随着网络的延伸而无限拓展,人们可以通过在网络中积极地寻找同盟者来消解孤独感,避免了在有限的生活圈子里一旦在意见上孤立就会在其它方面也陷入孤立的尴尬局面,从而大大降低了从众行为发生的动机,网络传播个性化的特点也会使传统的从众心理表现得相对弱一些。

此外,由于互联网的平等性、匿名性和不受地域的限制,所以“群体压力”的主、客体都变得模糊起来,因为“由于网络上发表意见实际上是匿名的,就基本上不存在‘自己的意见’和‘公开的意见’矛盾的问题,但是用户对网上意见的认知,会发生比在现实社会中的认知更大的偏差,因为用户通常同自己意见相同的人结成讨论小组,因

而会在较大程度上将自己的意见视为也是他人的意见,出现一定的认知偏差。

网络传播能够迅速席卷人类社会,主要是因为它具有以下优势:首先是信息量大,速度快。网络以其超链接的方式将存储信息的容量无限放大,而传统媒体却要受版面、频道、时间等因素限制,无法任意扩大和丰富所发布的信息内容。在信息传播效率上,传统媒体所要发布的信息都必须经过采集、筛选、加工等多个环节才能够传递给受众,而网络传播将这个过程大大缩短,网络信息可以实现即时更新,大到国际、国家大事,小到生活琐事,均能在网上得到同步反映传播手法多样。网络传播不仅集传统媒体传播手段之大成,而且在传播过程中可以把文字、声音、图像等融为一体,实现以往各种传统传播手段的整合,满足了受众多方面需要。

其次是传播过程多向互动。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是以传播者为中心的单向、线性传播,传播主体和受众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而在网络信息传播中,传播者和受众可以任意互换角色,受众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也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受众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不仅可以主动地获取或发布信息,而且可以实现无时空限制的交流沟通。

最后是网络传播的交流具有开放性。在网络上,人们可以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就文化传统、思想观念、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进行交流。网络传播是完全开放的,全球共享、广泛参与是其鲜明特征。传播主体广泛。传统信息发布主体是某个具体的电台、

电视台或者报社、杂志社。而在互联网上,每个网民都可以是信息发布者。而同时,网络还具有传统媒体所没有的虚拟性,网络传播主体可以匿名,网民随意出入自由发言,发言机会均等。

基于以上几点,网络传播无疑对人类的社会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然而,网络传播在充分发挥它的优越性的同时,也逐渐暴露了它在运行是所产生的一些弊端。

首先是容易形成小群体的舆论中心。互联网是现实的“镜像”。伴随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人们之间的沟通已经完全突破了地理障碍。但是,由于人的信息处理能力是个有限的常数,而且人们在接触信息和建立联系时会表现出一定的偏好,所以网络传播带来的未必是地球村,而只是人们交流方式的一种转换,即从原先的地域性交流转变为以共同兴趣和偏好为基础的交流。比方说,广大网民能够通过新闻跟贴、论坛上贴等方式在网上迅速形成舆论,而近两年来,网上签名又成为一种新的形态。目前,网上、网下活动的结合与互动,已达到了相当规模。网络为公众的自由表达提供了便利,但对其在实践层面产生的影响,我们则应持谨慎态度。一方面,言论自由的原则有可能在网络传播中被滥用,小群体意见会趋向一致,甚至走向极端化。另一方面,由于目前Internet缺乏有效的监管,它却又成为一些人发泄无聊情绪的场所。

其次它也容易成为不良信息的传播场所。科学与文明是网络传播的主流内容,但非科学的、迷信的信息内容也大到了惊人的程度。在某种意义上,这反映出网络传播的现状。当前,一些传播者在金钱利

益的驱使下,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点击率,便不择手段地投其所好,在互联网上大肆宣传迷信、鬼神方面的内容,对社会构成了严重的危害。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快速转型时期,各种社会矛盾、冲突日益增多,人们的价值理念和行为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当一部分人感到精神困惑或空虚的时候,他们便会求助于鬼怪、神灵的庇佑。于是,一些不法分子便利用网络技术进行招摇撞骗。如此一来,网络空间就演变为一个传播不良信息的场所。

网络传播还易导致网络文化霸权。网络的文化霸权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一是指一种文化比其他文化得到更多的传播,从而赢得最多的关注,进而拥有影响他人观念和信仰的强大力量;其次是指只有一种信息可用,由此限制了其他文化背景的人获取信息的总量。20世界90年代初,因特网出现后,美国对互联网的控制达到无以复加的程度,在世界110万互联网用户和20万台主机中,美国所占的比例分别达到了86%和92%。2001年,根据在线使用人数统计的最新数据,47.6%的互联网用户使用的是英语。因为美国等英语国家,无论是在因特网骨干技术领域,还是互联网发展的辅助系统方面,都拥有其他国家和地区所没有的经济、政治、社会优势,从而能够迅速适应网络时代的发展潮流,逐步掌握网络文化霸权。面对互联网上的英语文化浪潮,很多非英语国家开始担心,本国文化会被网上的英语文化所侵蚀,从而导致本国文化、语言甚至是国家认同的丧失。

那么,在这样复杂的背景下我们应当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网络传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