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曾国藩的人才思想
- 格式:pdf
- 大小:169.94 KB
- 文档页数:3
曾国藩看人八句话曾国藩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官僚、将领和思想家,他在治理官场时借助自己独特的人才观,通过对人才的挑选、培养和留用,建立了一支效忠皇室、忠于国家、勤勉实干、团结协作的干部队伍,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贡献者。
那么,曾国藩的人才观究竟是怎样的呢?以下就是曾国藩对人才的八句话:一、“观其言行而知其人,闻其言而知其意。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通过观察一个人的言行来了解他的本质和品质。
一个人做事的方法、态度和风格都会反映出他的性格特点和价值取向,因此只有通过细致的观察,才能发现一个人的优点和缺点。
二、“以德为先,以才为后。
”这句话说明,曾国藩非常重视人的道德品质,并将其置于能力之上。
他认为,无论你有多么出色的才能,如果没有良好的道德素养,就不可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
因此他培养干部,首先考虑的是道德,其次才是才能。
三、“知其可为而用之,不知其可为而用之,则为祸。
”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在了解一个人的能力和性格的基础上,才能合理地利用他。
如果不了解这些,就容易出现错误的选择,甚至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四、“道不同,不相为谋。
”这句话强调了人才与组织之间的价值认同。
曾国藩认为,只有在价值观念相同的前提下,才能形成团结战斗的力量。
因此,他会先了解干部的思想倾向和价值观,看看是否与自己的组织相符,再考虑是否留用。
五、“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对干部充分信任,不要过于担心失误和差错。
只有塑造出这种氛围,才能更好地激励干部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创造力。
六、“成大事者不为急功近利之事。
”这句话强调的是长期的眼光和深远的思考。
曾国藩认为,真正的英才是有耐心、有毅力、有长远目光的人,他们不会为了眼前的利益而放弃原则,而是能够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为自己所认为的正义而奋斗。
七、“善追求者如鲲,义不苟合者如蝼蚁。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注重对人才的细节观察,要看看他是否有足够的追求和精神力量,是否有坚定的信仰和原则。
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在关键时刻保持正义、不屈不挠。
曾国藩的人才思想曾国藩以培植、宏奖人才自,他说,“君子有三乐“,而宏奖人才,诱人日进”为一乐《见己未九月〈曾文正公日记〉以下简称《日记》。
对于曾国藩的知人善用,封建阵营普遍评价较高。
曾氏的故旧门生尤多赞语,何在奏疏中说:“曾国藩昔官司就朝,即己留心人物;出事轩,尤勤访察,虽一艺之才。
罔不甄录,而又多方造就职,以成其材“《见曾文正公全集》附录,《苏抚奏疏》)。
郭嵩焘为曾国藩作的墓志铭说他“以美化教育人才为己任,而尤以知人名天下”《见曾集附录》。
俞樾〈春在堂随笔〉:(卷一)云:湘乡-----尤善相士,其所识拔者,名臣名将,指不胜屈。
即如刚直自负的左宗棠,后期与曾国藩交恶,“彼此不通书问”(薛福成〈庸庵笔记〉卷二),在曾国藩死后,仍书寄联挽曰:“知人之明,谋国之忠,我愧不如元辅”(同上),今天,在对曾国藩及其湘军的研究中,必须注意到,拥有雄厚的人才阵营是曾国藩战胜太平天国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曾国藩的人才思想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对人才问题的重视,造就人才的途径。
本文拟就两方面论述如次。
一、对人才问题高度重视曾国藩十分重视人才问题。
他认为“国家之强,以得人为强”(〈复左季高〉、〈曾文正书礼〉以下简称〈书礼〉卷四)。
曾国藩认为,导致晚清社会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吏治的败坏,而吏治的败坏主要是因为人才的缺乏。
他在〈应诏陈言疏〉中,指出“京官办事通病有二:曰退缩,曰琐屑。
外官司办事通病有二:曰敷衍,曰颟预。
退缩者,同官互推,不肯任怨,动辄请旨,不肯任咎是也;琐屑者,利析锱铢,不顾大体,察及秋毫,不见舆薪是也;敷衍者,装头盖面,但计目前,剜肉补疮,不问明日是也;颟预者,外面完全,中己溃烂,奏章粉饰,而语无归宿是也。
”“有此四者,习俗相沿,但求苟安无过,不肯振作有为,将来一遇艰巨,国家必有乏才之患”(曾文正公奏稿)卷一)太平天国革命爆发以后,其势如暴风骤雨,摧枯拉朽,席卷东南。
曾国藩无比感慨地说:“无兵不足深虑,无饷不足痛哭,独举目斯世,求一攘利不先,赴义恐后,忠愤耿耿者,不可亟得;或反得之,而又屈居卑下,往往抑郁不伸,以挫,以去,以死,而贪饕出缩者,果骧首而上腾,而富贵,而名誉,而老健不死。
曾国藩用人:一般标准和最高原则!武职官员的标准也有四项。
第一要“才堪治民”。
就是你的才能能够服众,能够让下面的人由衷地钦佩你,这与文职官员不一样。
武职官员必须到第一线去,必须拿出实实在在的成绩来,把山头打下来,这就必须得服众。
第二是不怕死。
第三是不急名利。
第四是耐受辛苦。
之所以如此排列,曾国藩回答说,一个人要治理他的辖地,首先要才堪治民,就是能不能让下属、让所有这个团队心服口服,非常钦佩你。
才堪治民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不外乎公、明、勤三字,不公不明则人肯定不服气,不勤则业务必然荒疏,故第一要务在此。
敢打敢拼就是身先士卒,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要首先做到,这样下属才能追随你,因此作为第二个条件。
为名利而出的人提拔稍迟则生怨,稍不如意再怨,与同辈争薪水,与员工争毫厘,因此列为第三个条件。
身体弱过劳则病,精神乏短的人久用则散,因此作为第四个条件。
他还提醒说:下级弁勇对于本营将领,其他事尚不深求,惟银钱是否干净( 清廉),保举是否公道,则众目眈眈,以此相伺,众口啧啧,以此相讥。
惟自处于廉,公私出入款项,使阖营共见共闻,清洁之行,已早服弁勇之心,而小款小赏,又常常从宽,使在下者恒得沾润膏泽,则惠足使人矣。
明之一字,第一在临阵之际,看明某弁系冲锋陷阵,某弁系随后助势,某弁回力合堵,某弁见危先避,一一看明,而又证之以平日办事之勤惰虚实,逐细考核,久之,虽一勇一夫之长短贤否,皆有以识其大略,则渐几于明矣。
大抵拣选将材,必求智略深远之人,决不能选用没有生气的人。
他力求从书生中选拔人才,强调“秀才带兵”,希望借助于他们的知书明理,练习韬略。
以上四条只是一般标准,文官也好,武官也好,这四条标准只是一般性用人标准,而重要的、关键的岗位,仅有这四条标准是不够的。
为此他提出一个最高的衡量人才的标准,用他的话叫“上上之选”。
那么,这个最高标准是什么?曾国藩用了四个字——“忠义血性”。
“忠”与“义”在先秦之前是两个独立的概念。
在儒家的概念里,“忠”指的是尽心为人办事,不分对上与对下。
简论曾国藩的人才思想杨涛【摘要】曾国藩始终将为国家培养出色的人才视为自己的人生使命之一,重视人才是贯穿曾国藩一生的重要思想;在选才标准方面,采取"广收博取"的原则,要使人才都有用武之地,人尽其用;在"广收博取"的前提下,还应该坚持"慎用"的原则,要按照选材的标准进行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
曾国藩的人才思想具有典型的儒学思想特征,同时又与其开放的思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二者结合,共同促成了曾氏幕府的一时盛极。
%Talent is very important in Zeng Guo-fan' s theory. He took it as a great mission to discover and educate talents. In Zeng Guo-fan' s theory, talent has a very broad meaning, everyone could be a talent. Then, he advocated educating the talent accord- ing to his specialty. Zeng Guo-fan' s Theory of Talent is classically Confucian. The Confucian tradition and Zeng Guo-fan' s open mind brought out lots of talents around him.【期刊名称】《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年(卷),期】2012(028)001【总页数】3页(P66-68)【关键词】曾国藩;人才思想;儒学特色【作者】杨涛【作者单位】南开大学哲学院,天津30007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D921曾国藩是晚清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其一生最大的成就在于,筹备湘军,剿灭太平军,维护了清朝的统治,因此号称“中兴第一名臣”。
曾国藩的领导力思想及其启示曾国藩是中国清朝末年的一位杰出政治家和军事家,他提出了许多独特的领导力思想,对于现代领导者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曾国藩强调自我修养的重要性。
他认为领导者必须不断地修身养性,提高自身的素养和道德修养。
他在《孟子读后》中写道:“首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鞭辫师傅推出性命要好,难以杜绝;名声口碑推出钱貌貌说亡,日他三大好更怎大好,不必限人论辫。
”他的这种观点表明,领导者如果不能首先树立良好的榜样,就很难言行一致,影响他人。
曾国藩注重人才培养和选拔。
他非常重视人才,在选拔干部时,擅长发现人才的潜能,并且全力培养他们的能力。
他认为,优秀的领导者需要善于发现和培养能力,善于调动和发挥团队的超强能力。
在《曾文正公宴赠自将旅武官文给》中,他写道:“有所刻意者定然有成,以致风雷之士,猛于孤竹之矛。
”这句话传达了曾国藩对培养人才的重视和对他们高度期望的信念。
曾国藩提倡务实和创新。
他认为领导者应该是勇于尝试新事物,提出新观点和新方法的人。
在《曾文正公言行录》中,他写道:“吾带兵七年,不问契丹利名,马皮而进者甚多。
”这体现了曾国藩对创新的重视,他认为无论是军事还是政治,只要能够为民族和国家带来实际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就应该勇于尝试。
曾国藩强调谦虚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他认为领导者应该虚心谦和,勇于学习和倾听他人的意见。
在《曾国藩文集》中,他写道:“道也,不长人,长无使人,使人者不其自调。
”这表明曾国藩看重团队协作,认为只有与团队成员和谐合作,才能够达到奇迹般的成就。
曾国藩的领导力思想对于现代领导者有着重要的启示。
通过不断修身养性,领导者可以成为良好的榜样,影响他人。
培养和选拔人才是领导者的重要职责,只有团结和发挥团队的能力,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领导者应该不断地创新,善于发现新事物,提出新观点和新方法。
最重要的是,领导者应该虚心谦和,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
曾国藩的领导力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积极修身养性,培养人才,创新思维,以及与他人和谐合作,现代领导者可以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取得更好的成果。
曾国藩的用人四法:广收,慎用,勤教,严绳鼎实导读曾国藩一生最重要的功绩就是组建了湘军,平息了太平天国的叛乱,让大清国可以得以继续残喘。
这事靠他一人之力肯定做不到。
那么作为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他是如何给自己找帮手的,他的识人、用人之道又是怎么样的?文|郦波,来源|《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专著,特此感谢!一个人的气质、性格和素质往往决定了他的人生,以及他做事的成败,所以曾国藩看重这些方面的观察,也就是看一个人是否符合人才的选拔条件。
究其本质,曾国藩还是着眼于一个人的气质、性格和素质,而这些其实是就是曾国藩识人时的重心所在,曾国藩识人的本质就是选拔人才。
倘若我们如果能够综合曾国藩在家训中,包括他在给朋友的书信中,所提出的用人理论,我们还是可以总结出,曾国藩所谓的人才论相比较于“唯才是举”这种说法,还是相当独特的,也就是说,确实和一般人不太一样。
事实上,所有成功的人基本上都很会发现并使用人才,这基本上也是作为一个成功领导者的首要条件。
像刘邦,相比较于项羽,可以说是一无是处。
要知识没知识,要文化没文化,要长相没长相,要力气没力气,甚至出身也远不如项羽,人家项羽是楚国贵族的后代,刘邦呢,最早不过是个无业游民。
但刘邦只有一点比项羽强,就凭这仅有的一点优势,他最终战胜了项羽,赢得了天下。
刘邦唯一的一点优势,就是他肯用人,他会用人,他能真正做到唯才是举,甚至连陈平这种据说是生活作风有问题的人,他也不管,也照样重用,这才叫真正的唯才是举!总的来说,曾国藩在他的家训里认为用人要分为四部来进行,我们可以称之为“用人四部曲”。
广收曾国藩也主张首先要尽可能地网罗人才,选人、用人的标准不要太严苛。
这是说大家都要用德才兼备的人才,但到哪儿去找那么多德才兼备的人才啊!人都是有私心、有私欲的,有德或者有才,有一样就不简单了,作为一个领导者,不要那么求全责备。
他在家书里曾经批评他弟弟曾国荃说:“人才以陶冶而成,不可眼孔太高,动谓无人可用。
曾国藩的领导力思想及其启示曾国藩是中国清朝晚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改革家,也是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领袖人物之一。
他在领导和管理方面的思想和实践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在领导力方面,其思想和实践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经验和启示。
下面我们就来谈谈曾国藩的领导力思想及其启示。
一、曾国藩的领导力思想曾国藩主张“用民为本、以德为先”,他认为只有得到民心,才能真正地领导和治理好一个地方。
他十分重视以身作则,善待百姓,倡导清查贪污,任人唯贤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从而赢得了人心,建立了强大的政治力量。
他还主张用人唯贤,他不问一个人是否有功名,只要这个人能够胜任工作,就会委以重任,并且善于引导团队的成员协调合作,形成了严密的管理体系。
他的军事理论也颇有见地,提出了“八思想”和“三绪士”等一系列军事思想,这些不仅对于军队管理有指导作用,也对于企业管理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曾国藩领导力思想的启示曾国藩的领导力思想不但在当时对政治、军事领域有着重大的影响,对于今天的领导者和管理者也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
用民为本,以德为先。
曾国藩认为,一个领导者要获取人心,就需要善待百姓,以德服人。
这不仅仅是在理论上,更要有实际的行动,例如打击贪污腐败等,展现自己的廉洁形象。
今天的领导者同样需要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真诚的为人民群众服务,才能够赢得人民的信任和爱戴,形成强大的领导力。
以身作则,重构品德。
曾国藩在领导中强调了以身作则,他先要求自己做到仁爱和廉洁,然后才能要求别人做到。
这为企业领导者树立了一个榜样,一个企业领导者首先要求自己做到,才能够要求员工做到,这样才能赢得员工的尊重和信任。
用人唯贤,善于培养团队。
曾国藩善于用人,他重视用人的才能和资质,而非凭借后台关系。
他能够将那些有才能的人才善加任用,并且能够善加引导他们,使他们成为一个团队,形成一个紧密合作的组织。
这对于企业领导者同样具有借鉴意义,现代企业领导者同样需要善于发现和重视人才,组建一个高效的团队,从而实现组织的各项目标。
曾国藩经典故事摘要:一、曾国藩简介二、曾国藩的经典故事1.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2.坚守诚信,为民谋福3.重视教育,培育人才4.善于纳谏,勇于自省5.抗击外敌,保家卫国三、曾国藩思想的影响和启示正文:曾氏家族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极具影响力的家族,其代表人物曾国藩,是清朝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
他以崇高的道德品质、严谨的学风和卓越的领导才能,成为了后世景仰的楷模。
曾国藩的经典故事,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
他曾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本人也正是这样身体力行的。
在曾国藩的领导下,家族成员相互扶持,家族事业蒸蒸日上。
他秉持着“坚守诚信,为民谋福”的信念,竭尽全力为国家为人民做出贡献。
在曾国藩任职期间,他推行一系列改革举措,提升政府治理能力,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曾国藩高度重视教育,认为“人才是国家富强之基”。
在他的推动下,创立了湖南师范学堂,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
同时,他还强调家庭教育,提倡“子孝父慈,兄友弟恭”的家庭伦理,为家族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在政治军事生涯中,曾国藩始终坚持“善于纳谏,勇于自省”。
他提倡实事求是,要求部下如实报告战况,以便他能作出正确决策。
这种勇于自省、不断进步的精神,使他在清朝末年的烽火岁月中屡立奇功。
面对外敌入侵,曾国藩坚定表示“抗击外敌,保家卫国”。
在他的领导下,清军成功击败太平天国运动,维护了国家的稳定。
他曾说:“敌军一日不除,百姓一日不得安宁。
”这充分体现了他坚定的民族立场和为国家安危担忧的情怀。
曾国藩的一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他的事迹不仅激发了当时人们的爱国情怀,也在今天仍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我们从曾国藩的故事中,可以学到许多宝贵的人生经验和价值观。
学习曾国藩,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总之,曾国藩的经典故事传递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他的一生充满了诚信、为民、教育、自省和抗击外敌等闪光点。
曾国藩识人术:为人处世,熟记这二条口诀,看人一看一个准俗话说:“宁可不识字,也要会识人。
”一个人就算不识字,只要勤奋努力,生存依然没有问题。
但是一个人如果不识人,弄不清俗世的尔虞我诈,看不透小人的别有用心,自己一定会吃大亏。
曾国藩是晚清重臣,他就非常善于识人,并且凭借识人术,在风波诡谲的仕途平步青云。
有下属恭维他看人很准,曾国藩却谦虚地说:“识人不算什么,一是观貌,二是鉴心,把握好这二条,识人无有不准。
”普通人谁都想在位卑时找到贵人相助,在遇难时得到朋友相扶,所以会识人很重要。
我们不妨借鉴曾国藩的识人术:为人处世,熟记这二条口诀,看人一看一个准。
一、以貌识人每个人在社会上立身处世,都免不了要跟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
在第一次见到陌生人的时候,如何判断这个人是否可靠?说实话这真的很难。
俗话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没有长时间的接触,没有对别人进行深入的了解,根本不可能把一个人看透。
但是我们记住一句话,至少不会把人看错,那就是:“千万不要以貌取人。
”仅凭一个人样子长得美丑,展现出的气质好坏,是不可能把人看准确的,因为人的内在和外表往往会不相符,在生活中千万不要犯以貌取人的错误。
但是为什么曾国藩又说要以貌识人呢?其实,曾国藩所说的貌,并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外貌,而是一个人的言行等外在表现。
性格决定习惯,习惯决定行为,一个人的言行就代表了一个人的思想,从这点出发,就能把人看清楚。
曾国藩喜欢广纳贤才,有一次他手下的将领给他举荐了三个人才,因为曾国藩外出未归,这三个人就站在花园里静候。
等到曾国藩回家后,下属向他请示,能不能安排时间见一下这三个人。
曾国藩却说:“不用见了,高个子的人可以用,小个子的人可用可不用,中等个子的人一定不能用。
”下属对此非常不解,曾国藩就解释到:“我回府时看到了这三个人,高个子的人敢与我对视,此人心胸坦荡,所以可用;小个子的看到我后低下了头,此人谨慎有余,勇气不足,用不用都可以。
中等个子的人,一直偷偷观察我,此人心术不正,不能重用。
曾国藩识人四法曾国藩,清代著名军事家、政治家、教育家,以其执政严明、勤政爱民、开创新政而著称于世。
在他长达44年的官场生涯中,曾国藩通过对人才的挖掘、选拔和培养,为清朝政治、军事和文化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其“识人四法”更是为后人所推崇和学习。
曾国藩在《曾国藩全集》中详细论述了自己识人四法,这四法是:格物致知、明辨诚伪、知人善任、作为范例。
下面我们来详细解读一下曾国藩的识人四法。
首先是“格物致知”。
曾国藩提出,要想识人任用,首先要明了世事规律,了解人性原理,只有通过对事物的观察、思考和总结,才能深刻理解人的行为、动机和本性。
只有掌握了实质性的知识和经验,才能做到以德服人,取信于人,从而真正发挥出自己的才能和潜力。
其次是“明辨诚伪”。
曾国藩认为,识人任用首要的是诚信。
只有明辨诚伪,才能避免被表象所蒙蔽,从而看清一个人的实质和品行。
在选拔人才的过程中,必须注重真假、善恶,要把握住一个人的为人处事、态度和品行,避免被表面的虚伪所迷惑,要以真正的优秀和踏实的品德为标准。
第三是“知人善任”。
曾国藩认为,只有深入了解一个人的为人处事,才能准确判断其人才和能力,才能有针对性地任用对的人。
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要注重发现和挖掘每个人的优势和特长,做到因材施教,合适地把人放在合适的职位上,发挥其所长,才能实现人尽其才,事事顺利。
最后是“作为范例”。
曾国藩认为,作为一个领导者,必须以身作则,做一个模范,以言传身教的方式来影响他人。
只有自己率先垂范,才能树立榜样,让他人心服口服,努力跟随,达到“上行下效”的目的。
曾国藩自己一生严格要求自己,恪守廉洁正直、勤政爱民的原则,深得人民拥戴和尊敬,成为整个官场的楷模。
总的来说,曾国藩的“识人四法”是对人才选拔和人际关系处理的一套系统而又深刻的理论体系,其实质是倡导诚信做人、用人唯才、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为后人树立了非常好的榜样,对于我们今天的管理者和领导者来说,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借鉴价值。
第一部分:立志前言第一部分:立志开宗明义挺为第一(2)第一部分:立志欲变化气质须先立坚卓之志(3)第二部分:明强人生第一自强之道(3)第二部分:明强担当大事全在明强二字(3)第三部分:坚忍不怨不忧勿忘勿助(5)第三部分:坚忍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第三部分:坚忍周室衰微礼乐废坏第三部分:坚忍建大事者不忌小怨第三部分:坚忍文武各官尽出伊门第三部分:坚忍忠诚素著兼有胆识第三部分:坚忍将在勇在将死勇死第三部分:坚忍戒惧惕厉以挽回时事(3)第三部分:坚忍恭敬厚藏身为鼎镇(2)第一部分:立志前言近年来,有关曾国藩的图书的出版成为文化界的一个热点。
大到全集、全书,小到传记、逸闻,林林总总,不一而足。
社会上也掀起了“曾国藩热”,由学界,而军界,而政界,而商界,彼此呼应,波澜壮阔;上至政坛领袖、各级干部,下至普通读者、平民百姓,对“曾国藩”或读之,或研之,或习之,或用之,竞相求证,蔚为大观。
曾国藩生活的晚清社会,旧秩序行将崩溃,而社会前进的方向茫无头绪。
国内,太平天国义旗一举,应者云集,烽火燃遍十余省,清王朝顿失半壁江山。
国外,列强环伺,极尽威迫讹诈之能事,处处侵夺中国主权和领土。
可谓内忧外患,百弊丛生。
而曾国藩以一介儒生,无权的在籍侍郎,崛起于湘楚之间,纵横捭阖,以残酷的手段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成为清朝“中兴第一名臣”。
不仅如此,他的崛起还极大地改变了近代中国的权力格局,并在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思想等方面影响了中国社会的走向。
虽然后人对他有“毁之则为元凶,誉之则为圣贤”的评价,但他毕竟在近代中国发展史上写下不容抹杀的一笔。
曾国藩是位官僚,所处的却是吏治败坏并极端腐朽的从政环境。
他一无家学、二无根底,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反复磨砺,历尽宦海风波,获得彻底的成功。
虽诟病不绝,却荣宠不衰,虽备受诋毁,然善始善终。
其行其言,于无意间构造出一部炉火纯青的官场绝学,把中国人为官从政的智慧与谋略阐释得淋漓尽致。
晚清还是一个信仰崩溃、道德失范的时代,在极其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曾国藩持一定之规,为人、为官、为民、为国,处处体现出强大的精神感召力,成为时人推崇的末世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