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简易方程的几种解法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2
小学数学解方程10种方法解方程其实很简单1.通过加法法则解方程:将方程中的数项进行合并,使得方程变为一个简单的等式,然后解出未知数的值。
例如:2x+3=7=>2x=4=>x=22.通过减法法则解方程:将方程中的数项进行合并,使得方程变为一个简单的等式,然后解出未知数的值。
例如:3y-2=4=>3y=6=>y=23.通过乘法法则解方程:将方程中的数项通过乘法进行移项,使得方程变为一个简单的等式,然后解出未知数的值。
例如:4z/2=6=>4z=12=>z=34.通过除法法则解方程:将方程中的数项通过除法进行移项,使得方程变为一个简单的等式,然后解出未知数的值。
例如:5m/3=4=>5m=12=>m=2.45.通过交换律解方程:通过交换方程中的数项位置,使得方程变为一个简单的等式,然后解出未知数的值。
例如:6a-5=3=>-5+6a=3=>6a=8=>a=8/6=4/36.通过逆运算解方程:根据方程中的数学运算特性,对方程式进行逆运算,使得方程变为一个简单的等式,然后解出未知数的值。
例如:7(x+3)=70=>(x+3)=10=>x=10-3=77.通过分配律解方程:使用分配律将方程中的数项进行展开,然后解出未知数的值。
例如:8(2x+5)=48=>16x+40=48=>16x=8=>x=8/16=1/28.通过因式分解解方程:将方程中的数项进行因式分解,使得方程变为一个简单的等式,然后解出未知数的值。
例如:9(x-2)=18=>x-2=2=>x=2+2=49.通过代入法解方程:将已知的数值代入方程,解出未知数的值。
例如:x+4=9,已知x=5,代入方程得5+4=9,解得x=510.通过观察法解方程:通过观察方程中的特点和模式,直接解出未知数的值。
例如:2x+3x=30,观察到3x是2x的系数的两倍,所以解得x=10以上是小学数学解方程的10种经典方法的概述。
简单方程的解法方程是数学中重要的概念之一,它描述了数值或未知量之间的关系。
在数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方程,有些方程很简单,只需要几个步骤就能解决,而有些方程则更加复杂,需要运用更高级的数学方法来解决。
本文将介绍一些简单方程的解法,并给出相应的例子。
一.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一元一次方程是指一个未知量的一次方程。
它的一般形式为:ax +b = 0,其中a和b是已知数,x是未知量。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关键是将未知量从方程中分离出来。
下面给出两个例子来说明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步骤。
例1:2x + 3 = 9解:首先,将未知量x从方程中分离出来,可以通过运用逆运算的方法得到解。
首先,将3移到方程的右侧,得到2x = 9 - 3,即2x = 6。
然后,将2移到x的右侧,得到x = 6 / 2,即x = 3。
所以,方程的解为x = 3。
例2:4x - 5 = 7x + 8解:同样地,我们需要将未知量x从方程中分离出来。
首先,将7x移到方程的左侧,将-5移到方程的右侧,得到4x - 7x= 8 + 5,即-3x = 13。
然后,将-3移到x的右侧,得到x = 13 / -3。
所以,方程的解为x = -13 / 3。
二.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一元二次方程是指含有一个未知量的二次项的方程。
它的一般形式为:ax^2 + bx + c = 0,其中a、b和c是已知数,x是未知量。
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常用方法有因式分解法和求根公式法。
例3:x^2 + 4x + 3 = 0解:根据因式分解法,我们可以将方程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的乘积形式。
首先,将方程拆分为(x + 1)(x + 3) = 0。
然后,根据乘积为零的性质,得到x + 1 = 0或x + 3 = 0。
因此,方程的解为x = -1或x = -3。
例4:2x^2 - 5x - 3 = 0解:根据求根公式法,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公式求解方程:x = (-b ±√(b^2 - 4ac)) / (2a)。
简单方程的解法数学中的方程是一种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有时需要求解方程中的未知数的值。
在数学中,简单方程是指一元一次方程,即含有一个未知数的一次方程。
解决简单方程的问题并不困难,我们可以使用一些常见的解法来求解。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求解简单方程的方法。
一、负项消除法负项消除法是求解简单方程的常用方法之一。
通过将方程两边加上或减去相同的数值,即可消除方程中的负项,从而求解方程。
例如,我们有以下方程:2x - 3 = 7为了消除方程中的负项-3,我们可以将方程两边加上3,得到:2x - 3 + 3 = 7 + 3化简后得到:2x = 10最后,我们将方程两边除以系数2,得到:x = 5因此,该方程的解为x = 5。
负项消除法是一种简单直观的求解简单方程的方法,适用于一元一次方程的求解。
二、平衡法平衡法是求解简单方程的另一种方法。
通过在方程两边进行相同的运算,使方程左右两边保持平衡,最终求解方程中的未知数。
例如,我们有以下方程:2x + 5 = 11为了使方程保持平衡,我们可以在方程两边同时减去5,得到:2x + 5 - 5 = 11 - 5化简后得到:2x = 6最后,我们将方程两边除以系数2,得到:x = 3因此,该方程的解为x = 3。
平衡法是一种简便的求解简单方程的方法,适用于需要保持方程平衡的情况。
三、代入法代入法是求解简单方程的另一种常用方法。
通过将方程中的一个已知数值代入方程,求解方程中的未知数。
例如,我们有以下方程:3x + 2 = 8为了求解x的值,我们可以假设令x = 2,将其代入方程中,得到:3(2) + 2 = 8化简后得到:6 + 2 = 8最终我们可以得到:8 = 8由此可见,令x = 2是方程的解。
代入法是一种有效的求解简单方程的方法,特别适用于需要找出满足方程的特定数值的情况。
四、图像法图像法是求解简单方程的一种直观方法。
通过将方程转化为图像,可以通过观察图像来求解方程的解。
简单方程的解法在数学中,方程是一种包含未知数的等式,通过找到未知数的值使等式成立,可以解决各种实际问题。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简单方程的解法。
1. 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方程是最简单且最常见的一种方程。
它只包含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为一。
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为: ax + b = 0,其中a和b是已知数,x是未知数。
为了解这种方程,我们需要将未知数单独放在等式的一边,将已知数放在另一边。
通过对等式进行恰当的运算,我们可以得到未知数的值。
例如,考虑方程2x + 3 = 7,我们可以先将常数项3移到等式的另一边,得到2x = 7 - 3 = 4。
然后,我们可以继续将系数2除以2,从而得到x = 4/2 = 2。
因此,方程的解为x = 2。
2. 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是一种具有未知数的二次项的方程。
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为:ax^2 + bx + c = 0,其中a、b、c是已知数,x是未知数。
为了解这种方程,我们可以使用配方法、公式法或因式分解等方法。
配方法是一种通过重新排列方程,使其可以被因式分解的方法。
例如,考虑方程x^2 + 5x + 6 = 0,我们可以将常数项6进行因式分解,得到(x + 2)(x + 3) = 0。
因此,方程的解为x = -2或x = -3。
公式法是一种使用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来解决方程的方法。
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为x = (-b ± √(b^2 - 4ac)) / (2a)。
例如,考虑方程x^2 + 5x + 6 = 0,根据公式,我们可以计算出x的值。
通过代入a = 1,b = 5,c = 6,我们得到x = (-5 ± √(5^2 - 4*1*6)) / (2*1)。
化简后,我们得到x = -2或x = -3。
因式分解是一种将二次方程分解为两个一次因式的方法。
例如,考虑方程x^2 + 5x + 6 = 0,我们可以尝试将方程因式分解为(x + m)(x + n) = 0的形式。
小学数学中的简单方程求解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方程是一个重要的概念,而求解方程则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
本文将介绍小学数学中的几种简单方程求解方法。
一、等式法等式法是最基础的求解方程的方法。
它将方程转化成等式,通过逐步运算来求解未知数的值。
例题1:在一个数的两倍和6的两倍之和等于36,求这个数。
解法:设这个数为x,则根据题意,可以列出方程2x + 2(6) = 36。
接下来,我们通过逐步运算来求解x的值。
首先,将方程进行简化和合并:2x + 12 = 36。
接着,将12移到方程的右侧,得到2x = 36 - 12。
然后,进一步化简方程,可得2x = 24。
最后,通过除以2的操作,解得x = 12。
所以,这个数为12。
二、逆运算法逆运算法是另一种常见的求解方程的方法。
它通过逆向进行运算,将方程中的常数项逐步消去,最终得到未知数的值。
例题2:某个数除以5再加上7等于15,求这个数。
解法:设这个数为x,则根据题意,可以列出方程x/5 + 7 = 15。
接下来,我们通过逆运算法来求解x的值。
首先,将方程进行简化和合并:x/5 = 15 - 7。
接着,将7移到方程的右侧,得到x/5 = 8。
然后,进一步化简方程,可得x = 8 * 5。
最后,通过乘以5的操作,解得x = 40。
所以,这个数为40。
三、代入法代入法是一种较为灵活的求解方程的方法。
它通过将一个已知的值代入到方程中,求解出另一个未知数的值。
例题3:甲和乙两个数的和是30,甲比乙大8,求甲和乙各是多少?解法:设甲的值为x,则乙的值为x - 8。
根据题意,可以列出方程x + (x - 8) = 30。
接下来,我们通过代入法来求解x的值。
首先,将方程进行简化和合并:2x - 8 = 30。
接着,将-8移到方程的右侧,得到2x = 30 + 8。
然后,进一步化简方程,可得2x = 38。
最后,通过除以2的操作,解得x = 19。
所以,甲和乙的值分别为19和19-8=11。
小学数学知识归纳简单方程的解法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解方程是一个重要的内容。
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找出未知数的值,就是方程的解法。
本文将对小学数学中常见的简单方程解法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解方程的方法。
一、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方程是最简单的方程形式,其中只包含一个未知数,并且该未知数的次数为一。
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为:ax + b = 0。
1. 直接开方:当方程形如x² = a时,可以直接开方得到解。
例如,对于方程x² = 9,可以开方得x = ±√9,即x = ±3。
2. 移项法:将方程中的项进行移项,让未知数独立出来。
例如,对于方程2x + 3 = 9,可以将3移到等号左边,得到2x = 9 - 3,即2x = 6,然后再除以2,得到x = 3。
3. 消元法:当方程中含有相同未知数的两个式子时,可以通过消元法来求解。
例如,对于方程2x + 3 = 3x - 2,可以将3和2x移到等号右边,得到3x - 2x = 3 + 2,即x = 5。
二、两元一次方程两元一次方程是包含两个未知数的方程,并且未知数的次数均为一。
两元一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为:ax + by = c。
1. 代入法:将一个未知数的值用另一个未知数的值表示出来,然后代入另一个方程中求解。
例如,对于方程2x + 3y = 9和x - y = -1,可以将x = -1 + y代入第一个方程,得到2(-1 + y) + 3y = 9,化简得到-2 +2y + 3y = 9,然后求解y,再代入求得的y值得到x。
2. 消元法:通过消元法,将方程中的某一个未知数消掉,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求解。
例如,对于方程2x + 3y = 9和x - y = -1,可以将第二个方程乘以2,得到2x - 2y = -2,然后将两个方程相加,得到5y = 7,从而求得y的值,再代入求得的y值得到x。
三、其他形式的方程除了一元一次方程和两元一次方程外,小学阶段还会接触到一些其他形式的方程,例如百元百只问题、年龄问题等。
简单方程的解法与应用简单方程在数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们涉及到了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以及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本文将介绍简单方程的解法以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一、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一元一次方程是最简单的方程形式,其一般形式为:ax + b = 0。
其中,a和b为已知常数,x为未知数。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1.1 原理法:通过变换方程,使得未知数的系数为1,然后求解出未知数的值。
例如,对于方程3x + 4 = 0,我们可以通过减去4并除以3的操作,得到x = -4/3。
1.2 代入法:将已知值代入方程,求解出未知数的值。
例如,对于方程2x - 5 = 7,我们可以将7代入方程,得到2x = 12,进而解得x = 6。
二、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一元二次方程是由一个未知数的平方项、一次项和常数项构成的方程,其一般形式为:ax^2 + bx + c = 0。
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2.1 因式分解法:将方程进行因式分解,然后利用基本的乘法零因子法求解出未知数的值。
例如,对于方程x^2 - 3x - 4 = 0,我们可以将其因式分解为(x - 4)(x + 1) = 0,从中解得x = 4或x = -1。
2.2 公式法:利用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求解出未知数的值。
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为:x = (-b ± √(b^2 - 4ac)) / 2a。
例如,对于方程2x^2 + 3x - 5 = 0,代入公式得到x = (-3 ± √(9 + 40)) / 4,从中解得x = 1或x = -5/2。
三、简单方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简单方程的解法不仅仅是数学问题的解决方式,它还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
以下是几个简单方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场景:3.1 财务管理: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需要根据收入和支出的关系来做出决策。
通过建立相应的方程,可以帮助人们解决例如:如果我每个月存款1000元,并且每个月花费200元,那么多久后我能够存够一定金额的问题。
简单方程的解法讲解在数学中,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简单方程指的是只有一项未知数的方程,可以通过特定的方法来求解。
本文将详细介绍几种常见的简单方程的解法。
一、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一元一次方程是指只有一个未知数的一次方程,形式一般为ax + b = 0(其中a和b为已知数,a≠0)。
求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有以下两种:1. 直接相减法步骤如下:步骤1:将方程化为标准形式,即ax = -b。
步骤2:将方程中的等号两边同时除以a,得到x = -b/a。
这样就求得了方程的解。
2. 移项法步骤如下:步骤1:将方程化为标准形式,即ax + b = 0。
步骤2:将方程中的常数项b移到等号右边,得到ax = -b。
步骤3:将方程中的等号两边同时除以a,得到x = -b/a。
这样就求得了方程的解。
二、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一元二次方程是指只有一个未知数的二次方程,形式一般为ax² +bx + c = 0(其中a、b和c为已知数,a≠0)。
求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有以下两种:1. 因式分解法步骤如下:步骤1:将方程移项,化为ax² + bx + c = 0。
步骤2:尝试将方程进行因式分解,一般形式为(ax + m)(nx + n) = 0。
步骤3:根据因式分解的结果,得到两个一次方程,分别求解得到x的值。
2. 二次根式法步骤如下:步骤1:将方程移项,化为ax² + bx + c = 0。
步骤2:利用求根公式 x = (-b ± √(b²-4ac))/(2a),计算得到x的值。
步骤3:根据√(b²-4ac)的正负性,得到方程的解。
总结:简单方程的解法主要包括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二次方程。
对于一元一次方程,我们可以使用直接相减法或者移项法来求解。
而对于一元二次方程,我们可以使用因式分解法或者二次根式法来求解。
当然,在数学中还存在其他类型的简单方程,例如一元高次方程、分式方程等等。
简单方程的解法与应用方程是数学中常见的一种表达式,表示了两个等值的关系。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通过方程来求解。
本文将介绍一些简单方程的解法与应用。
一、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一元一次方程是最简单的方程形式,它的表达式为ax + b = 0。
其中a和b是已知的实数常量,x是未知数。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有两种:1. 直接法:通过一些简单的计算,我们可以将方程转化为x的形式,并求得x的值。
例如,对于方程2x + 3 = 0,我们可以先减去常数项3,得到2x = -3,再除以系数2,得到x = -3/2。
所以方程的解为x = -3/2。
2. 消元法:通过变形和移项,我们可以将方程转化为a'x = b'的形式,其中a'和b'是已知的实数常量,x是未知数。
然后我们只需将方程中x的系数除以a',即可求得x的解。
例如,对于方程3x + 4 = 7,我们可以先减去常数项4,得到3x = 3,再除以系数3,得到x = 1。
所以方程的解为x = 1。
二、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一元二次方程是一个次数为2的一元方程,它的表达式为ax^2 + bx + c = 0。
其中a、b和c是已知的实数常量,x是未知数。
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有以下几种:1. 因式分解法:当一元二次方程可以被因式分解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的乘积时,我们可以通过设置每个一元一次方程等于0,然后求解得到x的值。
例如,对于方程x^2 + 5x + 6 = 0,我们可以将其分解为(x + 2)(x + 3) = 0,然后设置x + 2 = 0和x + 3 = 0,求解得到x = -2和x = -3。
所以方程的解为x = -2和x = -3。
2. 公式法:根据一元二次方程的公式x = (-b ± √(b^2 - 4ac)) /(2a),我们可以计算出x的值。
其中±表示两个解,√表示平方根。
简易方程的数学知识点总结一、概念简易方程是指只含有一个未知数的一次方程,即未知数的最高次幂为一。
一般形式为ax+b=0。
其中,a和b为已知数,x为未知数。
二、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1. 直接相减法当已知数和未知数在等式两边分布时,可用直接相减法解方程。
例如:2x+3=7解:先将3移到等号右边,得2x=7-3,再相减得2x=4,最后除以2,得x=2。
2. 相反数相加法当未知数的系数为1时,可应用相反数相加法。
例如:x-5=2解:将x移到等号右边,得x=2+5,最后得x=7。
3. 等式两边加减法用等式两边的数值的交换性和对等性来解方程。
例如:3x-4=11解:先将-4移到等号右边,得3x=11+4,再相加得3x=15,最后除以3,得x=5。
4. 辗转相减法用变形公式解一元一次方程,通过等号两边的数值进行运算,将运算结果分别代入方程得到解。
例如:2x+5=11解:首先将5移到等号右边,得2x=11-5,再相减得2x=6,最后除以2,得x=3。
将解代入原方程验证。
5. 等式两边乘除法通过等式两边的乘法或除法运算解方程。
例如:3x/2-4=5解:首先将4移到等号右边,得3x/2=5+4,再相加得3x/2=9,最后乘以2/3,得x=6。
将解代入原方程验证。
6. 试算法通过适当的试算及验证得出方程的解。
例如:4x+3=19解:设计一个未知数值,代入解方程得出的结果进行验证。
设x=4,代入得4*4+3=19,验证结果正确,得出x=4。
三、实际应用1. 量的问题通过方程式的列立和解法可以解决关于量的问题,如长方形的周长、面积等问题。
2. 轻松购物通过方程式解决购物问题,如打折、满减等问题。
3. 交通问题通过方程式解决交通问题,如两车相遇、相距多远等问题。
4. 职业生涯规划通过方程式解决职业规划问题,如薪水增长、晋升等问题。
5. 金融问题通过方程式解决金融问题,如利息计算、投资回报等问题。
总结:简易方程是数学中的基本概念之一,是一种重要的计算工具。
浅谈简易方程的几种解法
教师:曾伟
摘要:数学课程改革推进到小学高年级之后,部分教师特别是一些农村老教师,就教材中依据等式基本性质解方程的意义不很理解,对由此生成的一些问题感到困惑,总觉得还是原来依据四则运算关系解方程,便于教、便于学。
新课程的出炉,是不是就意味着教师只能照本宣科呢?是不是等式的基本性质比四则运算法则和移项法更适合解简易方程呢?本文仅就与此相关的一些问题,谈谈个人的有关认识与体会,供大家参考。
一、为什么要用等式基本性质解方程
顺应着基础教育的这一发展,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推出的各学科课程标准,都将小学、初中视为一个整体,予以通盘考虑,这是一大进步。
数学学科当然也不例外。
可以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研制、颁布为我们研究和践行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提供了教学内容、教学要求等多方面的支撑和保障。
我们应该基于这样的背景,展开有关的讨论。
其实,解方程的依据,严格说来,应该是方程的同解定理。
但由于中小学数学的理论要求不高,再说在陈述等式的第一条性质时,只要指出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加上或减去同一个不等于零的数,就可以作为同解定理来使用。
所以,多年以来,即使是中学数学教材,也大多采用等式的基本性质作为解方程的依据。
这样处理可以避开“同解方程”等概念,减少教学的麻烦。
过去,在小学教学解方程,依据的是四则运算之间的关系,如“加数=和-另一个加数”,“因数=积÷另一个因数”等等。
由于这些关系小学生在学习加减法、乘除法时,早就不断有所感知,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感性经验,所以到小学中高年级再加以概括就显得水到渠成,运用这些关系解未知数只出现在等式一边的简易方程也比较自然。
但是,这种“算术”的解方程思路毕竟走不了多远,一到中学就被彻底抛弃,取而代之的是等式的基本性质。
而且小学依据四则运算关系解方程教得越多,练得越巩同,初中方程教学的负迁移就越明显,入门障碍就越大。
当然,负迁移的程度也取决于初中数学教师的教学策略与教学艺术,但在整体上存在负迁移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既然如此,那是不是意味着四则运算法则就到了穷途末路的境地呢?其实不然,下面我们来综合比较一下等式的基本性质、四则运算法则和移项法这三种简易方程解法的优劣。
二、移项法PK等式的基本性质
例如方程5x+2=7x-8,为了使方程化为ax=b的形式,我们就要把同类项合并,但它们又不在等号的同侧,如何合并?不妨我们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在方程的两边都减去2,然后在方程的两边都减去7x,这样就得到:5x-7x=-8-2,然后再合并同类项就可以了.这里的2就改变符号移到了方程的右边,7x就改变符号移到了方程的左边,这种变形相当于把方程中的某一项改变符号后,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这种变形叫做移项.
方程中的任何一项都可以在改变符号后,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即可以把方程右边的项改变符号后移到方程的左边。
也可以把方程左边的项改变符号后移到方程的右边。
移项中常犯的错误是忘记变号,还要注意移项与在方程的一边交换两项的位置有本质的区别。
如果等号同一边的项的位置发生变化,这些项不
变号,因为改变某一项在多项式中的排列顺序,是以加法交换律与给合律为根据的一种变形,但如果把某些项从等号的一边移到另一边时,这些项都要变号。
例如5x=4x+8,如果用等式的基本性质来解,学生只知道等式两边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不变,学生就会认为只能加已知数,很难想到两边可以同时减去4x,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麻烦。
但如果移项的话就容易理解了,4x左移加号变减号,5x-4x=8,解方程就很容易了。
这种情况下,移项法占一定优势。
又例如20-8=4x,如果采用移项法把未知数左移变成-4x=-20+8,反而把简易方程复杂化了。
但如果采用等式的基本性质,根据天平平衡原理,左右交换变成4x= 20-8就容易多了。
这种情况下,等式的基本性质占优势,综合比较,各占千秋。
三、四则运算法则PK等式的基本性质
新课标人教版教材五年级数学上册“简易方程”教学内容由原教材用加减乘除四则运算之间的关系解方程改成天平平衡原理(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
然而,在学生的学习中,都用这种方法解决的话,有些方程不太容易解,大部分学生老是学不会。
怎么办呢?
回顾学生学过的四则运算之间的关系,实质是由等式的基本性质得到的,是否可以教用学生已经熟悉的四则运算之间的关系来解方程呢?于是我就尝试让学生回忆加、减之间的关系和乘、除法之间的关系,弄清楚它们之间的关系后,我让学生试着用“一个加数等于和减去另一个加数”“被减数等于差加减数”“减数等于被减数减差”“一个因数等于积除以另一个因数”“被除数等于商乘除数”“除数等于被除数除以商”这六句话来解方程,没想到学生尝试后都觉得好用,大部分学生都学会了用这种方法来解方程。
考虑到在小学阶段依据等式基本性质解形如a-x=b与a÷x=b的方程不那么方便,因此目前多数教材采取了不出这两种类型方程的处理策略。
这也是一些教师感到疑惑的问题。
历史地看,在小学数学中引进方程由来已久。
最初的目的:一是针对应用题教学的难点,旨在化难为易,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加强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为中学较系统地学习方程的知识作铺垫。
应该说,两方面的目的,至今仍未过时。
然而,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由于种种主客观的原因.常常异化为一招一式的解题教学。
虽说教师也会对算术解法与方程解法的特点加以对比;引导学生根据应用题的特点选择适当的解题方法,但大家更多关注的还是方程的类型、列方程解的应用题的类型。
换句话说,以往我们更为关注的是知识点。
对于两种版本教材讲授的解方程所依据的原理,我认为,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来解方程,没有脱离方程的意义,学生容易理解,但书写过程比较繁琐,尤其是解答未知数的整体作为减数和除数这两种形式的方程更麻烦,利用四则运算各部分间的关系来解方程,书写更简便。
两条策略,是选用其一,还是综合运用?一句话,“你的课堂你做主”。
教师可以根据本班实际情况,灵活处理。
尽管新课程要我们学会采用等式的基本性质来教学解简易方程,但并不意味着四则运算法则和移项法就从此谢绝门外,它们各有特点,各有优点,教师在教学中只有本着“百花争放,百鸟争鸣”的态度,集众者之长才能收到可喜的惊人收获。
尽信书不如无书,教条主义,本本主义要不得,灵活运用,结合实际才是永恒不变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