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血压病血瘀证证治

高血压病血瘀证证治

高血压病血瘀证证治
高血压病血瘀证证治

高血压病血瘀证证治浅析

【摘要】随着长期临床实践及对高血压病的不断深入研究,人们认识到在高血压病病程中,血瘀证可作为高血压病的独立证型或兼证,而逐渐重视活血化瘀法在高血压病治疗中的应用[1]。本文试从高血压病血瘀证的主要证型入手,以找出活血化瘀治疗高血压的依据。

【关键词】高血压病;血瘀证;活血化瘀

作者单位:163000大庆油田总医院中医风湿科高血压病是脑血管损害、缺血性心脏病和动脉硬化性周围循环障碍最主要的促危因素,亦是我国目前非传染性疾病中患病率最高、心脑血管并发症最严重的疾病。近年来微循环、血液流变学、血流动力学的大量研究也证实,高血压患者有血瘀证的存在。以肢体麻木、舌质紫暗、心胸痛闷等症状作为血瘀证的主要指标,高血压患者有血瘀证者达46.7%,且在高血压病各期皆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血瘀证候[2]。

1高血压病的病因病机

高血压病在中医学多归属于“眩晕”、“头痛”、“肝风”、“中风”等范畴。中医认为本病由素体的阴阳偏盛、禀赋不足、脏腑亏损或精神因素、劳欲过度、食肥甘等多种因素交互作用所致。病位在肝肾,可涉及心脾,而肝肾阴阳失调贯穿于发病的始终。常规辨证主要有:肝火亢盛、阴虚阳亢、阴阳两虚、痰湿壅盛[3],其中风、火、痰、瘀是其主要病理因素。

气滞血瘀证的治疗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544210276.html, 气滞血瘀证的治疗 作者:何勇 来源:《学习与科普》2019年第15期 气滞血瘀体质的患者大多具有明显的“不畅通”特征。在经过长期的医疗实践证明了微循环瘀阻,已经成为许多疾病发病的基础,同时更是一些慢性疾病久治不愈的重要因素之一,故而就出现了“久病必有瘀”的说法,为了能够解决气滞血瘀证给患者带来的身体上的不适,本文在分析了气滞血瘀证主要表现的基础上,采取了及时治疗的方法,从而为之后治疗气滞血瘀证提供了参考的价值。 1气滞血瘀证的主要表现 (1)气滞血瘀者经常出现头痛的证状。这种证状主要表现为:头部刺痛,如针扎一样,给患者的日常生产和生活带来了不良的影响,长此以往就出现了“通则不通、痛则不通”的道理。 (2)气滞血瘀的患者会出现掉发严重的现象,而且从头发的毛躁程度上看,头发越枯燥,治疗起来也就越难。因此当患者出现这种表现后,则需要考虑是否有气滞血瘀的情况。 (3)舌头瘀斑。在观看患者的舌头后,如果发现舌头处出现瘀点瘀斑的现象或者患者的下舌头下面的两条血管出现明显的曲张等。如图所示: (4)观看嘴唇的颜色,如果发现有异常的现象,则需要考虑是否为该症状。例如:一般正常人的嘴唇颜色为粉红色,比较湿润和有弹性,如果患者的嘴唇颜色偏暗或者出现偏紫的现象,则需要考虑是否有气滞血瘀的情况 (5)眼睛异常。一般情况下,正常人的眼睛比较清澈明亮,而气滞血瘀患者的眼睛看起来无神,并且比较暗淡、浑浊、夹杂红血丝等。特别是即便患者已经休息了一个晚上,这些症状也不会消失。 (6)记忆力下降和身体日渐消瘦 气滞血瘀患者很容易出现记忆力减退的现象,特别是很容易健忘或者出现严重的睡眠障碍。同时,气滞血瘀体质的人一般身体都比较虚弱,不思饮食。引起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与气滞血瘀所带来的胸肋胀满,从而影响到患者的食欲,因此,在之后对这些症状进行治疗时应该在饮食上多加注意。 2气滞血瘀体质的治疗手段 2.1饮食治疗方法

-中医辨证高血压

高血压发病的原因,一方面是伤于内,由于房劳伤肾、郁怒伤肝造成的肝肾阴阳亏损。一方面是伤于外,由于滥用抗生素、激素等导致寒凉药伤了阳气,邪气因此而内入,潜伏于三阴。因此,治疗高血压既要扶助阳气以治本,还要祛逐内伏的邪气以治标,简单地说,要扶正祛邪。 高血压的发病都与房事过度和生气郁闷有关。若要治愈高血压,必须在欲望和性情方面有所克制,认真遵守传统养生方法,才是根除疾病的法宝。在高血压初期,通过节制房事就可以将高血压治愈。那些只想靠医生治疗,自己不知持养的做法是非常幼稚的!服药期间绝对禁止房事,而且,将保养身体放在第一位。家庭琐事和工作必须放在第二位。治愈后也要节制房事两年。 高血压是可以完全治好的,但需要一定的时间,一定的条件,而决不是现在西医的治疗方法。用西医的观念与药物,目前尚无根治高血压的特效办法,现有药物只起抑制作用,那么你就得一辈子吃他的药。 西医发明的降压药物,是抑制浮阳的方法,这种方法一用就效,但一不用血压就上升。其实,这与抗生素治疗发烧是一样的,因为它根本没有从阳气上考虑,结果是仅仅是治标之法。急用还可以,真要治病则是万难了。那些想发明一种快速治愈或根除高血压药物的想法是不可能的。 中医认为肝左主升,因此多把高血压辨证为肝阳上亢,但按照镇肝潜阳来治效果也并不理想。其实,高血压不但但是一个左升的问题,还包括肺与大肠的右降的问题。因此治疗高血压要左右同时治疗。既要舒肝理气平肝,还要通利阳明。 高血压患者吃西药久了,大多已经损伤了真阳,肯定会有房事不举的表现。一方面是病的根本就是阳气不足,另一方面,大量的西医伤阳,加重了阳气的亏虚,导致越是吃药,病越重,越要加量吃药的恶性循环。从此病人进入万劫不复的深渊。所以,若要治愈高血压,必须补足真阳,使患者恢复性欲(这是补足阳气的证明),但必须禁止房事才能治愈。 六味地黄丸当前成了高血压病人的安慰剂,受电视广告影响,好象人人都是肾亏,人人都要吃六味地黄丸。岂不见有几个高血压病人吃这个药吃好了,还不是一直在吃,吃到最后还在吃。其实,这个药根本不补肾阳,反而偏补肾阴。没有阳气来气化阴精,光补阴只会越补阳气越虚。真要吃六味地黄丸,不如吃桂附地黄丸,还稍有效一些。因为方中有肉桂与附子扶阳,比单纯滋阴有效。 中医对于高血压的治疗,既要治标以降血压,又要治本以扶正,两个方面都要重视。如果血压较高,就需要先把血压降下来,以免形成中风。针灸方法非常有效,针下血压即降,是真正的治病而没有副作用的方法,远比西医药物降压高明。因为针灸是调动了身体的积极能动性去自我调整血压,也就是说,身体通过经络脏腑的功能调整,自动就可以把血压降下来,不需要外来力量帮助。一般取四关、鼻尖的素廖、曲池、足三里、风池等穴即可。但如果要巩固效果,需要一段时间的扶阳治疗。 对于偏于阴虚阳亢的高血压,需要扶阴与降阳同时进行。六味地黄丸可以扶阴,但需要引阳下潜才是治本之法。有人用桂附地黄丸,或者地黄饮子。其实,这样的高血压最好用引火汤,滋阴潜阳,降压效果明显。阴虚型的高血压治愈时间较长,有时长达一年至数年。对于偏于真阳虚于下,浮阳越于上的高血压,则需要从真阳上入手,以服用补脾肾之阳的药物进行治疗。比如可以用四逆汤、附子理中丸等,要点在于以恢复元气和脏腑功能为主,不要以恢复血压值为主。事实上,当前的高血压以肾阳不足为多见,就是虚寒证为多。此型的高血压治愈时间数月即可。对于阳虚型高血压,灸关元穴和中脘穴有奇效。重灸法可以使高血压降低,使低血压升高。因此,也可以用来治疗低血压。 高血压中后期,强调扶正袪邪。在服温补中药以扶助阳气的基础上,把潜伏的寒邪从三阴逼出三阳。一般用麻附细法,但需要在有经验的医生指导下进行。

血瘀证与2型糖尿病肾病的相关性研究

血瘀证与2型糖尿病肾病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血瘀证和2型糖尿病肾病的关系。方法选择30例正常对照组和150例2型糖尿病患者,评估三组的血瘀评分及2型糖尿病肾病各病程分期间血瘀评分。将糖尿病肾病患者分成轻度血瘀组和重度血瘀组,比较两组间的血肌酐、血脂、D-二聚体、24h尿蛋白及肌酐清除率,并探讨24h尿蛋白定量、D-二聚体及与血瘀积分的关系。结果2型糖尿病及糖尿病肾病组患者的血瘀评分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糖尿病肾病组评分高于糖尿病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病程进展,糖尿病肾病患者血瘀积分逐渐升高,各分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糖尿病肾病患者轻度血瘀组与重度血瘀组比较,24h尿蛋白、D二聚体显著降低(P<0.01或P<0.05),但肌酐清除率、血脂、血肌酐无显著差异(P>0.05)。24h尿蛋白、D-二聚体与血瘀积分呈正相关。结论血瘀证与2型糖尿病及糖尿病肾病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活血化瘀治疗可能对防治糖尿病肾病有益。 标签:血瘀证;2型糖尿病;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肾病作为糖尿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本文通过对中医血瘀证与2型糖尿病肾病的相关性分析,探究糖尿病肾病血瘀证的客观依据,为中医活血化瘀药物防治糖尿病肾病提供循证医学证据。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2月~2015年7月在我院2型糖尿病(DM,未并发糖尿病肾病)患者60例,男34例,女26例,年龄28~92岁;2型糖尿病肾病(DN)患者90例,年龄39~89岁,男54例,女36例;同时选取正常对照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44~85岁;排除其他疾病所致肾损害,排除心衰等影响尿蛋白排泄的因素。 1.2诊断标准 1.2.1糖尿病诊断标准参照2005年IDF糖尿病诊断标准[1]。 1.2.2糖尿病肾病分期标准参照丹麦学者Mogensen 分期标准[2]。 1.2.3血瘀证积分标准根据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血瘀证症状分级量化表,结合陈可冀院士”血瘀证诊断标准记分”所设定的分值制定血瘀评分表[3],对纳入病例进行评分。以DN组血瘀评分的中位数(38分)为界,分为轻度血瘀证(血瘀评分0.05);2型糖尿病未并发糖尿病肾病组(DM 组)及并發糖尿病肾病组(DN组)患者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糖化血红蛋白、血瘀评分均显著升高(P<0.01或P<0.05);DN组血瘀评分高于DM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两组间的糖化血红蛋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常见血瘀证皮肤表现及治疗(医学论文)

常见血瘀证皮肤表现及治疗 血瘀证候多见于病程较久的慢性皮肤病,其临床特点为:皮损色黯、紫红、青紫,或出现肌肤甲错、色素沉着、瘀斑、肥厚、结节、肿块、瘢痕,舌紫或有瘀点,脉弦涩等。 一表现 1皮肤色素沉着皮肤色素沉着可以是局限性的,也可以是弥漫性的。局限性的如黄褐斑、雀斑、黑变病以及许多皮肤病发生的色素沉着;弥漫性如艾迪生病等。局限性皮肤见黑或褐色,多属于肝气郁结,瘀血凝滞所致;全身性的皮肤色见黑或褐色,往往又与肾阳不足,肾水泛滥有关。 2皮肤色素减退白癜风以及硬皮病等皮肤病出现的色素减退,多为气血为风邪所扰,令气血不和所致。 3固定于一处的慢性炎症性皮疹如钱币状湿疹、盘状红斑狼疮或大片肥厚鳞屑病,皮损多为黯红色,多由气血郁结肌肤,化燥生风,或瘀热成毒所致。 4皮肤硬化、肥厚、结节、肿块与赘生物如硬皮病、瘢痕疙瘩、胫前黏液性水肿、结节性红斑、硬红斑、结节性血管炎、亚急性结节性游走性脂膜炎、结节性痒疹、皮肤淀粉样变、疣状扁平苔藓、各种疣以及疼疮、酒渣鼻晚期、多发性神经纤维瘤等。常因经脉阻滞气血不通所致。 5皮肤萎缩部分病人属于气血受阻,络脉瘀滞,使皮肤失去荣养所致。

6肌肤甲错类皮肤病肌肤甲错主要是指皮肤粗糙、肥厚及鳞屑增多之类皮肤病,多由血虚风燥或血热有瘀所致。 7皮肤紫斑、瘀斑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血不归经,瘀积于肌肤之间所致。常见于色素性紫癜性皮肤病和各种紫癜。毛细血管扩张与静脉曲张等亦属于瘀血证的表现。 8皮肤慢性肿胀或无名肿胀见于淋巴水肿、皮炎或硬皮病早期以及某些血管炎,多由于经络阻隔,气血凝滞所致。 9皮肤功能障碍性皮肤病如肢端周围血液循环不良,局部血管痉挛性雷诺征;两侧或左右冷热不同,汗出不同,或感觉不同,或无汗、脱发等。中医认为此类皮肤病是因瘀血阻塞经络血脉所致。 10疼痛“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故瘀血为疼痛的重要发生原因。瘀血疼痛的特点为痛有定处,刺痛或电击感,久痛不已等,常见于带状疱疹神经痛以及红斑性肢痛病、血栓性静脉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血管炎性皮肤病。 11慢性顽固性瘙痒性皮肤病或疑难的慢性复发性皮肤病一切疑难大病或久治不愈之症,血瘀往往是它们的病因,如结节性痒疹、慢性瘙痒症、慢性荨麻疹、扁平苔藓以及慢性口腔溃疡、白塞病等,兼用活血化瘀治疗,常有一定效果。 二治疗方法 活血化瘀法是中医传统治疗法则之一。人体的正常功能与气血的运行密切相关,若气血的运行失常,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皮肤为人体最大的外卫器官,各种内外病因导致气血运行障碍,必然会反映在皮肤

最新高血压病的中医诊疗方案

高血压病的中医诊疗方案 高血压病属于中医“眩晕”、“头痛”的范畴。发病早期多见实证,病久往往转为虚证。 (一)辩证分型 辨证要点:.肝火上炎证多见于本病1级,阴阳两虚证主要见于3级,而阴虚阳亢证各期均可见到,以2级为多。区别阴虚与阳亢主次,予滋阴、潜阳,阴虚及阳者兼以助阳;分清风、火、痰、瘀之兼夹,予熄风、降火、化痰、祛瘀;审察脏腑肝、肾、心之病机,予柔肝、滋肾、养心;了解气血虚实顺逆,予理气降气,健脾益气,活血化瘀。 1.肝火上炎型 主证:头晕目眩,头痛耳鸣,面红目赤,烦躁易怒,口苦畏热,尿赤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有力。 治法:清泻肝火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龙胆草15 黄芩15 栀子15 柴胡10 甘草5 生地黄20 当归12 车前子15 木通5 泽泻30 方用龙胆草、黄芩、栀子清泻肝火,柴胡、甘草疏肝清热调中,木通、泽泻、车前子清利湿热,生地、当归滋阴养血。全方清肝泻火利湿,清中有养,泻中有补。若肝火扰动心神,失眠、烦躁者,加磁石,龙齿,珍珠母,琥珀,清肝热且安神。肝火化风,肝风内动,肢体麻木,震颤,欲发中风者,加全蝎,蜈蚣,地龙,僵蚕,平肝熄风,清热止痉。 2.肝肾阴虚型 主证:头晕目眩,头痛耳鸣,烦躁易怒,五心烦热,盗汗,潮热,

口干喜凉饮,腰酸腿软,便干尿赤,舌红无苔,脉细无力。 治法:滋补肝肾 方药:杞菊地黄汤加龟板、夏枯草、珍珠母、白芍。 枸杞15 菊花15 熟地黄24 山萸肉12 山药12 泽泻30 丹皮10 茯苓15 龟板30 夏枯草15 珍珠母30 白芍15 方用熟地,山萸肉,山药滋阴补肾,茯苓,泽泻渗湿,丹皮清虚热, 枸杞,菊花,夏枯草清利头目,白芍敛阴,珍珠母、龟板滋阴潜阳。 3.肝风内动型 主证:头晕目眩,四肢麻木,手颤足晃,步履沉重,甚则口眼歪 斜,舌强言骞,半身偏枯或牙关紧闭,鼻鼾昏睡,人事不醒,舌红苔 白或黄,脉弦或沉细。 治法:平肝息风 方药:天麻钩藤饮化栽。 天麻10 钩藤15 石决明30 栀子15 黄芩15 牛膝20 桑寄生15 羚羊角粉3 丹皮12 茯苓15 天麻祛风潜阳,止头痛,眩晕,钩藤、羚羊角清热熄风降火,三药并 用平肝潜阳。石决明清肝镇肝潜阳。黄芩,栀子清肝泻火。牛膝,桑 寄生补益肝肾。茯苓安神。丹皮清血中之伏火。 4.肝气郁结型 主证:头晕目眩,心烦易怒,胸闷憋气,胸胁胀痛,喜叹息,吸 气,舌红苔微黄,脉弦涩。 治法:疏肝解郁 方药:丹栀逍遥散加素馨花、珍珠母。 丹皮15 栀子15 柴胡10 白芍15 当归12 茯苓15 白术12 甘草5 素馨花10 珍珠

糖尿病与血瘀关系浅析

糖尿病与血瘀关系浅析 王志英 汪 红 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210029) 摘 要 根据糖尿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研究,认为糖尿病的发生不仅与阴虚燥热有关,与血瘀亦有密切关系,并叙述了活血化瘀法在治疗糖尿病中的运用,如活血化瘀药的选择以及与其它治则的配伍等。提示治疗糖尿病配以活血化瘀法,可提高临床疗效,减少并发症。 关键词 糖尿病 中医药疗法 活血化瘀 糖尿病属于祖国医学“消渴”的范畴,历代医家对本病病机的认识多以“阴虚燥热”为主。近年来,根据大量的临床资料和实验研究证实多数糖尿病患者尤其是合并心脑血管及神经病变者明显存在血瘀现象,瘀血的存在与糖尿病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现就相关问题探讨如下。 1 糖尿病血瘀发生的机理 糖尿病的病机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阴虚与燥热两者往往互为因果,燥热甚则阴愈虚,阴愈虚则燥热愈甚。而阴虚津少,热必不能载血循经畅行,燥热内灼,煎熬营血,可使血液干涸而成瘀滞;阴津亏损,津不化气,气随之而虚,“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虚无力运血,血行缓慢,滞而成瘀;病久阴损及阳,可致阴阳两虚,阳虚则寒凝血滞,如此阴虚、燥热、气虚、阳虚四者,导致血行不畅,缓慢涩滞而成瘀血,血瘀一旦形成,即可影响津液的输布而使消渴加重,并成为诸多并发症的主要因素。 对于以上认识,大量的实验研究为此提供了客观依据。现代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血小板聚集性增高,脂肪组织摄取葡萄糖及从血浆脂蛋白清除甘油三脂和脂肪酸能力降低,脂肪合成代谢减弱,脂蛋白酶活性低下,从而使得血中游离脂肪酸和甘油三脂浓度增高,造成血液高凝状态[1],因此对糖尿病患者作血液流变学观察,可见各项指标不同程度的异常改变,其中以全血粘度的变化最为显著,由于血粘度增高,血沉增快,红细胞移动速度减慢,红细胞电泳时间延长。这些均表示血液流动减慢,而血流不畅,与中医血瘀证的存在多呈正相关。另外对糖尿病人作甲皱微循环检查,通过对甲皱微血管长度、管襻形态、血细胞聚集、血液流态等观察,亦发现有不同程度的瘀血现象,这些均提示糖尿病患者有血瘀存在。 现代研究还发现,糖尿病患者的血液高粘状态又是形成血管和神经并发症的一个重要因素。据Barnes 氏报道,高血粘度和这些并发症之间存在着平行关系,由于血粘度升高,微循环障碍,组织缺血缺氧,久之便产生各脏器的并发症[2]。 由此可知,血瘀是糖尿病病机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对病情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2 糖尿病血瘀的临床特征 糖尿病血瘀的一般症象有口唇色暗,面有瘀斑或肌肤甲错,舌质紫黯或黯淡,脉细涩,舌 化疗的方案应有不同。应用中药及针灸发挥 BRM 效应等,需要一定“启动”时间。所以关于 热化疗与中药、针灸相结合的时序性需要进一步探索,目的是使其有机结合的更加紧密,而成为一个高效低害治癌的“集成电路”,发挥其巨大的抗癌作用。 参考文献 1 林世寅,李瑞英.现代肿瘤热疗学原理方法与临床.北京: 学苑出版社,1997;4 2 彭楠,黄英才.高温并药物治疗肿瘤的机制及常用药物.中 华理疗杂志,1995;18(2):111 3 孙秉严.孙秉严治疗肿瘤临床经验.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31 4 李鼎九,胡自省.肿瘤热疗学.郑州: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5:137 5 张笑平.针灸作用机理研究.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3:189 收稿日期:1999-04-06编辑:李 立 ? 88?第1卷 第2期1999年6月 辽宁中医学院学报JOURNA L OF L IAONING COLLEGE OF TCM V ol.1 N o.2Jun.1999

高血压病中医保健知识

高血压病中医保健知识 (第四期) 一)基本措施: 1.患病后应加强摄生调养,尤其要保持心情舒畅,不必恐惧、焦虑和紧张。只要情志畅达,气血阴阳协调,自有益于本病的康复。 2.注意劳逸结合,慎防劳心、劳力和房事太过。紧张的脑力劳动者尤需注意休息、娱乐;否则,长期精神紧张会使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小动脉收缩,从而使血压增高。房事太过亦是如此。 3.经常散步或户外活动,以及郊游览胜,可促使气血阴阳平和,降低并稳定血压。 (二)饮食调护: 1.控制食盐量 正常成人每日摄入6克食盐为宜;患高血压病尤其是合并有心、肾功能不全者则应减量,一般每日3~4克。 2.限制饮食,防止过胖 饮食要有节度。长期食量过大,易使痰湿内盛而肥胖,肥胖者又易发高血压病。所以高血压病(尤其是体胖者)要适当限制饮食,或少食精白米饭,多食糙米及杂粮;并可运用“揿针刺耳穴法”减肥。 3.食宜清淡,少食肥甘 对饮食的基本要求是以清淡素食为主,少食肥甘油腻,饮食合理搭配。此外,还需了解三点:①宜以豆类及谷类为主食,如黄豆、大麦、小米、玉米、小麦、高梁等,以白莱、芹菜、西红柿、豆芽、菠菜、萝卜、海带等为主要蔬菜;多食新鲜水果如柑橘、山楂、苹果等。②少食或不食动物脂肪,而以植物油如豆油、棉油、糠油等为主;少食含胆固醇高的食物如动物内脏、蛋黄、螃蟹、带鱼、鱼子等。③少食发物如雄鸡、猪头肉、狗肉、鹿茸等,因这一类发物均易耗损肝阴,使肝阳易亢,病情复发或加重。 4.戒烟忌酒,少食辛辣 烟酒及辛辣之品对人体的危害对高血压病的危害尤为明显。如烟草中的尼古丁易使人体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引起血管痉挛,血压升高;长期大量饮酒,对本病不仅易诱发中风,还会促使内源性(肝)胆固醇合成,血脂升高,引起动脉硬化和加重高血压病。 5.因时因地,坚持食疗 即结合具体情况,经常选用下述食疗方服之,亦有防治效果。 (1)葛根粥:粟米100克,水浸一夜滤干,与葛根粉60克同煮粥食,每日1次,常食。 (2)山楂晶:亦可用山楂冲剂当饮料经常冲服,具有降脂、防高血压

中风病-中经络(气虚血瘀)病历

患者,男性,?岁,因"左侧肢体乏力?天"由门诊拟"中医:中风病;西医:脑梗塞恢复期"于2013年02月24日14:05:00时轮椅入院。 病例特点: 1、患者,男性,?岁,因"左侧肢体乏力?天"入院。既往? 2、入院时症见:神清,精神一般,面色晄白,气短乏力,自汗出,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饮食稍呛咳,左侧肢体乏力,偏身麻木,无法站立行走,无恶心呕吐或四肢抽搐,胃纳可,二便调,睡眠欠佳,无寒热汗出。舌质暗淡,舌苔白腻,有齿痕,脉沉细。 3、查体:生命体征平稳,两侧额纹对称,闭目有力,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侧鼻唇沟变浅,口角向?歪斜,两耳听力正常,两软腭上抬有力,悬壅垂居中,吞咽稍发呛,咽反射减弱,转颈、耸肩有力,伸舌稍偏?,未见舌肌萎缩及舌肌震颤。左侧颜面部及上、下肢肢体浅、深感觉较对侧减弱,左侧肢体肌张力稍高,上肢近端肌力?级,远端肌力?级,下肢近端肌力?级,远端肌力?级,右侧肢体肌力、肌张力基本正常。左侧肢体肱二头肌腱、肱三头肌腱、桡骨膜及膝腱反射、跟腱反射均活跃,右侧肢体腱反射正常,左侧霍夫曼征、巴彬斯基征及?征阳性,右侧肢体病理征未引出。Brunnstrom运动功能评定左上肢?级,左手?级,左下肢?级。ADL评分:40分。 4、实验室检查:待返。 初步诊断: 中医诊断:中风病-中经络 气虚血瘀 西医诊断:脑梗塞恢复期 四诊摘要: 患者?性,?岁,神清,精神一般,面色晄白,气短乏力,左侧肢体乏力,偏身麻木,胃纳可,二便调,睡眠欠佳,无寒热汗出。舌质暗淡,舌苔白腻,有齿痕,脉沉细。 辨病依据: 患者以"左侧肢体乏力"为主诉,无神昏现象,四诊合参,属于中医"中风病-中经络"的范畴。舌质暗淡,舌苔白腻,有齿痕,脉沉细,故证属“气虚血瘀”。 辩证依据: 患者年老体弱,体内正气不足,血行不畅,瘀滞脑脉,上扰清窍,故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正气不足,经络不畅,肢体失养,故见肢体乏力。面色晄白,气短乏力,自汗出,舌质暗淡,舌苔白腻,有齿痕,脉沉细属"气虚血瘀"之证。 本病病因为年老体弱,气虚血瘀;病机为正气不足,血行不畅,瘀滞脑脉,阻滞经络;病位在脑,病性属虚;因起病以口舌歪斜、言语蹇涩、偏身麻木为主症而无神昏,故病位浅,经治疗预后尚可,但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中医鉴别诊断:"中经络"须与"中脏腑"鉴别,根据患者有无神志昏蒙可资鉴别。中风病须与痫证、厥证、口僻、痿病相鉴别: ①痫证:以发作性神昏、肢体抽搐为主要表现,神昏时四肢抽搐、口吐涎沫、或发出异样叫声、醒后一如常人。中风病神昏者常伴有半身不遂,神志转清后多留有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等; ②厥证:以突然神昏、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移时苏醒为主要表现,醒后无半身不遂等症,与中风病之神昏而半身不遂不同。 ③口僻:口僻以口眼歪斜为主症,主要表现为病侧额纹消失、闭目不能、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患者发病前可有同侧耳后疼痛,但不伴胡半身不遂、偏身麻木等症。部分中风病患者也可出现口眼歪斜,但多伴有眩晕、偏身麻木或肢体力弱等症状。 ④痿病:痿病以肢体痿软无力、肌肉萎缩为主要特征,多发病缓慢,渐进加重;少数患

高血压病的辨证论治

高血压病的辨证论治 中医无高血压病之病名,根据本病的主要症状及其发展过程,属于中医之“眩晕”、“头痛”、“肝风”、“中风”等病证的范围。仅就文献的论述与临床实践,试论本病的病因病机与辨证论治如下。 (一)病因病机 从高血压病的证候表现来看,其受病之脏主要属于肝的病变。肝脏的特性,前人的描述:“肝为风木之脏,因有相火内寄,体阴用阳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其性刚,主动主升,全赖肾水以涵之,血液以濡之,肺金清肃下降之令以平之,中宫敦阜之土气以培之。则刚劲之质,得柔和之体,遂其条达畅茂之性,何病之有?”(见《临证指南医案·肝风》)足见肝脏之阴阳能相对的平衡则无病,而肝脏的阴阳得以平衡,又与其他各脏有密切的关系。 情志失节,心情失畅,恼怒与精神紧张,都足以伤肝,可出现肝阳过亢的高血压,肝阳过亢的继续发展,可以化风、化火而出现中风证候(脑血管意外)。肝阳过亢不已,可以伤阴伤肾,又进而出现阴阳两虚的证候。 肝与肾的关系最为密切,前人用母(肾)与子(肝)形容两者的关系。先天不足或生活失节而致肾阴虚,肾阴不足不能涵木引致肝阳偏亢,出现阴虚阳亢之高血压。其发展亦可引起阴阳俱虚的高血压或中风等证。 忧思劳倦伤脾或劳心过度伤心,心脾受损,一方面可因痰浊上扰,土壅木郁,肝失条达而成高血压;一方面脾阴不足,血失濡养,肺失

肃降,肝气横逆而成高血压。这一类高血压,往往兼见心脾之证。 (二)辨证分型 1. 肝阳上亢 头痛,头晕,易怒,夜睡不宁,口苦或干,舌边尖红(或如常),苔白或黄,脉弦有力。 2. 肝肾阴虚 眩晕,精神不振,记忆力减退,耳鸣,失眠,心悸,腰膝无力或盗汗,舌质红嫩,苔少,脉弦细或细数。 3. 阴阳两虚 头晕,眼花,耳鸣,腰酸、腰痛,阳痿,遗精,夜尿,或自汗盗汗,舌淡嫩或嫩红,苔白厚或薄白,脉虚弦或紧,或沉细尺弱。 4. 气虚痰浊 眩晕,头脑欠清醒,胸闷,食少,怠倦乏力,或恶心,吐痰,舌胖嫩,舌边齿印,苔白厚油浊,脉弦滑,或虚大而滑。 (三)辨证论治 本病与肝的关系至为密切,调肝为治疗高血压病的重要一环,但治肝不一定限于肝经之药。清代王旭高《西溪书屋夜话录》对于肝气、肝火、肝风的疗法共30 法,用药颇广,值得参考。王氏治肝,以肝气、肝火、肝风辨证。王氏说:“内风多从火出,气有余便是火,余故曰肝气、肝风、肝火三者同证异名,但为病不同,治法亦异耳。”所以王氏治肝之法虽多,而偏重于清滋。肝气、肝风、肝火之证,不等于只属于高血压,但其中一些治法,已为后世所采用。如:“肝风

中医药治疗高血压宣传栏

中医药治疗高血压宣传栏 治疗高血压,中药和西药各有特点:西药降压作用快而明显,但伴随的头痛、眩晕、失眠、记忆力减退、肢体麻木等症状往往得不到改善;中药降压作用虽然慢一些,但是比较温和,不仅不良反应小,上述伴随症状也处理得好,可以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中医对高血压的认识 高血压是西医的病名,中医里面没有这个名称,但自古对“高血压”的症状有很多的描述,如眩晕、头痛、肝风等。 中医对高血压病因病机的认识,第一个是情志失调,尤其两种情绪很有影响:一个是怒,大怒可以伤肝,引起血压升高、头痛;另一个是忧,老年人若是为一些事不开心,会闷出病来。所以,老年人平时要保持心情愉悦。《内经》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第二个病机是饮食不节。正确的做法是,禁食肥甘厚味。“肥”是指油腻的东西,甘是指甜的东西,特别是老年人要少吃。因为中医认为,肥者令人内热,热郁化火,甘者令人中满,难以消化。正常的物质代谢完全被打乱了,就会造成动脉硬化、血压升高。另外,少吃盐,少饮酒。 第三个病机是过度的劳或逸,这都会引起血压的改变。中医认为,劳力过多,耗伤元气,经脉有失所养。老年人尤其要避免劳神过度。劳神过度伤阴,阴一虚,肝阳上亢就来了。还有房劳不能过多。安逸过多也不行。中医说久卧伤气,久坐伤肉。越是不动,气血越不流畅,导致脾胃功能异常,痰湿内生。 第四个病机是有家族史,高血压有一定的遗传倾向。中医说是先天禀赋不足。 不论是分析病因还是从治疗角度,中医认为,高血压主要和肾、肝、脾三个脏器密切相关。 肾主藏元阴、元阳,高血压患者主肾精不足,对头脑就不能营养了,故而眩晕。同时,“肾开窍于耳”,所以耳鸣、耳聋成为肾虚的一个症状。另一大症状就是腰膝酸软。患者多表现为舌质红,脉细。 肝不足可以表现为肝阳上亢、肝火上炎,也有肝肾阴虚。但高血压患者肝阳上亢、肝火上炎为多见,主要症状为头痛口苦、面红眼赤,舌苔黄,脉弦。 脾主运化,主人体代谢。患者肢体困倦,手脚无力就与脾虚有关,还可伴舌苔腻,脉滑。 中医辨证论治 高血压的中医辨证论治,主要有几个证型。 肝阳上亢型这种证型在高血压里面是比较多的。病人脸红、火气大,是阳证,但其病根为阴虚。主要症状是眩晕、头痛、急躁易怒、失眠、多梦、口苦、肢体麻木,舌质红,苔黄,脉弦。治疗应以平肝潜阳为主。主方是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10克、钩藤(后下)15克、黄芩15克、白芍15克、牛膝10克、杜仲12克、桑寄生15克、生地15克、石决明(先煎)30克、夜交藤15克。方中天麻、钩藤平肝潜阳,黄芩清肝火,白芍柔肝,可以把人的脾气改善一些,牛膝、杜仲、石决明、桑寄生、夜交藤都是对高血压有好处的。汤药可加减运用,譬如眼睛干涩,加枸杞子、菊花,杞菊地黄丸就是在六味地黄丸基础上加枸杞子、菊花;如果心慌、睡眠不好,可以加点酸枣仁、石菖蒲、远志等宁心安神养血的药。或可用成药天麻钩藤颗粒冲剂。[! empirenews.page ] 肝肾阴虚型此型以虚为主,表现为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眼睛干涩、口咽干燥。因有内热,所以舌质红,苔少,脉细数。可以用方药:生地15克、女贞子12克、淮山药15克、旱莲草12克、玄参15克、菊花(后下)10克、枸杞子15克、丹皮10克、生牡蛎(先煎)20克、龟板(先煎)20克,加减运用。如果阴虚较重,内热也较重,主要表现为口干明显、大便秘结,喝水较多,加知母、黄柏;阴虚而致心火偏旺、心烦失眠者,加黄连、酸枣仁、夜交藤、石菖蒲、远志等都可以。或可用成药杞菊地黄丸,六味地黄丸等。 痰湿中阻型此型常见于偏胖、血糖偏高、血脂偏高的高血压病人。病人的表现也是头晕,但与前两者不同,是一种头被蒙起来的昏沉沉的感受,还有胸脘痞满,胸口好像有东西塞住,胃口不好,甚至恶心,浑身困倦。舌体比较胖,且有齿印,苔腻,脉弦滑。治疗既要平肝健脾,又要化痰去浊,以半夏白术天麻汤为主方:半夏10克、橘红10克、天麻10克、白术12克、茯苓12克、甘草3克、钩藤(后下)15克,加减运用。半夏化痰祛湿,白术健脾祛湿。若胃口很不好,可以加些砂仁、厚朴、炒麦芽、鸡内金;

2型糖尿病血瘀证与中医体质相关性分析

2型糖尿病血瘀证与中医体质相关性分析 目的:研究与分析2型糖尿病血瘀证与中医体质相关性。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1月-2018年1月门诊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50例为对象进行研究,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血瘀证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研究50例患者3种主证为热盛津伤证3例(6.0%);阴阳两虚证6例(12.0%);气阴两虚证41例(82.0%)。2型糖尿病血瘀证与气郁质具有相关性(P<0.05),血瘀证的危险因素即为气郁质[OR=1.321,95%CI(0.496,0.781)]。结论:2型糖尿病血瘀证与中医体质中的气郁质相关,且血瘀证的危险因素即为气郁质,因此临床防治2型糖尿病时可以此为思路。 在臨床上,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属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其是由于机体胰岛素抵抗或功能减退所致,主要受遗传因素、免疫功能紊乱等影响。而患者一旦发病,则表现为高血糖状态、体内代谢失调等[1-3]。近几年我国糖尿病发病率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其不仅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以及生活质量存在严重影响,同时还会对社会经济产生巨大负担。而中医体质学指出,2型糖尿病的病情发展、治疗、转归等与体质存在一定关系[4-5]。因此本文选取本院2013年1月-2018年1月门诊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50例为对象进行研究,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即对2型糖尿病血瘀证与中医体质相关性进行了研究与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3年1月-2018年1月门诊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50例为对象进行研究,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2例、女18例;年龄35~85岁,平均(64.33±10.25)岁;病程1~15年,平均(5.3±3.7)年;糖化血红蛋白(8.54± 2.12)%。纳入标准:均符合2型糖尿病临床诊断的相关标准;年龄18~85岁;均符合中医消渴病的有关标准[6]。排除标准:精神障碍;不合作患者(指不能按规定用药治疗或不配合饮食运动疗效而使疗效受影响);哺乳期、妊娠期妇女[7]。1.2 研究方法本研究50例2型糖尿病患者均采用前瞻性调查方法进行研究。体质分类:以《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2006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行业标准(试行)]为基础根据其评分标准诊断患者体质[8],并填写《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体质类型分为9种,包括特禀质、气郁质、血瘀质、湿热质、痰湿质、阴虚质、阳虚质、气虚质、平和质[9]。 1.3 观察指标观察2型糖尿病患者各主证与兼证分布特征,并分析中医体质分布特征与患者血瘀证之间的相关性。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2 2.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相关性,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中风的气虚血瘀理论

1从中医角度探讨急性脑梗死的病因病机 1.1病名沿革 急性脑梗死属于中医“中风病”范畴。《内经》中虽无“中风”的病名,但类似中风病的记载较多,如“仆击”、“大厥”、“薄厥”、“偏风”、“偏枯”等。张仲景《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中首创“中风”病名,明确指出:“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明代·楼英《医学纲目》则首用“卒中”之名,清·张锡纯将中风病分为脑充血与脑贫血。但对于中风病名的规范化认识,则源于近年,1986年全国中医学会内科学会中风学组统一本病的名称为“中风病”,又名“卒中”,1992年全国脑病急症会议上又统一以“中风病”作为病证名,CCD编码中西医名称一致。通常按其有无出血分为出血性中风和缺血性中风两种类型。 1.2关于“气虚血瘀”是脑梗死主要病机之一的理论探讨 1.2.1中风病“气虚血瘀”病机的理论依据 (1)中风病病位在脑 《素问·调经论篇第六十二》言“血之与气,并而走上,则为大厥”。王冰注云:“厥为气逆也,气逆上而不已,则变为上巅之疾也”,明确指出中风部位在脑。张山雷指出:“凡猝倒昏瞀,痰气上壅之中风,皆有肝火自旺,化风煽动,激其气血,并走于上,直冲犯脑,震扰神经”。根据现代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证明中风病的部位在脑[13]。 (2)脑与气血关系密切 气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气血之间相互对立与统一,气属阳,血属阴,两者之间相互对立,但又互根互用。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又指人体脏腑、经络、五官九窍的生理功能,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营养物质。中风病位在脑,脑为元神之府、诸阳之会,脑生理功能的正常发挥,有赖于气血津液的充养,《素问·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曰:“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皆通达经络朝会于此。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第四》曰:“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其别走于耳而为听,其宗气上走于鼻而为臭,其浊气

肝郁脾虚血虚血瘀案 高血压病

肝郁脾虚血虚血瘀案高血压病) 来源:未知发布时间:2009-08-15 07:50点击17次华夏中医论坛 邓某男53岁病例号:2170 初诊(2005年9月4日):舌质暗红,尖红,中后裂纹,苔白厚腻,舌下瘀,唇红暗。手小鱼际红,眼圈黑。右脉沉寸弦关弦尺弦,左脉沉寸弦滑关弦尺弦。两寸极旺。 患者自述有高血压病史36年,舒张压偏高,具体数值不详。平素头晕,口干口苦,易怒,两目干涩,时常熬夜至1-2点方睡。曾血糖高,夜尿1-2次,平日经常锻炼,曾心动过速。 处方:当归20g 白芍40g 柴胡20g 云茯苓40g 白术30g 炙草10g 薄荷20g 五味子30g 党参20g 麦冬20g 元参30g 紫丹参50g 共研粗末,每袋装10g,沏水代茶。 二诊(2005年9月18日):患者自述情况大好,数十年来无此佳象,血压已降至90/130 mmHg比较稳定。入睡情况大为改善,12点即可入睡,口臭轻。手足麻,项仍紧,夜尿一次,时乏力,大便不畅。舌偏红暗,苔薄白,舌下瘀。左脉浮弦涩沉涩,右脉沉弦劲。 处方:当归20g 白芍40g 柴胡20g 云茯苓40g 白术30g 炙草10g 薄荷20g 粉葛根30g 丹参50g 菖蒲20g 郁金20g 五味子50g 川芎20g 元参20g 厚朴20g 生黄芪40g 共研粗末,每袋装10g,沏水代茶。 按:高血压病的病因病机多为本虚标实,以肝阴不足,肝阳上亢或肾阴亏损,水不涵木为本,以气火上逆,火盛风动或肝阳化风为标。初期病在肝肾,阴虚阳亢,日久气病延血,阴损及阳,继而发展为气血瘀阻,阴阳两虚,多脏器受损之晚期高血压。本病可夹痰夹瘀,痰的产生多由于肝火亢盛,煎熬津液;脾虚湿盛,健运失常。瘀血的产生,多由于气滞不畅,气虚无力。

鬼箭羽治疗2型糖尿病血瘀证28例临床效果分析

鬼箭羽治疗2型糖尿病血瘀证28例临床效果分析目的分析将鬼箭羽应用于2型糖尿病血瘀证患者治疗中的效果。方法将 2016年7月—2017年10月来该院治疗的28例2型糖尿病血瘀证患者随机进行 分组,分别命名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自包含14例患者。对照组患者给予二甲双弧进行治疗,实验组患者在给予二甲双弧的同时采用鬼箭羽进行治疗。根据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各项血糖指标进行对比。结果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2.86%,显著优于对照组71.43%,且血糖指标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鬼箭羽应用于2型糖尿病血瘀证患者治疗中,对患者的血糖指标改善明显,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案,具有较高的临床运用价值。 标签:鬼箭羽;2型糖尿病;血瘀证;临床效果 2型糖尿病又称为成人发病型糖尿病,因为大部分患者均超过30岁,是糖尿病中最多见的类型。导致该病的因素并不是胰岛素功能丧失,相反部分患者体内的胰岛素分泌可能增多,但因为胰岛素的功效较低,导致患者机体的胰岛素较为稀少[1]。近几年,糖尿病的发病率明显上升,同时死亡率也随之增加,所以及时治疗和预防对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有一定帮助[2]。所以在对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时,应当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在对患者进行吸氧治疗时,如果长期应用西医药物,可能会导致患者存在一定的用药不良反应,所以目前临床在对糖尿病进行治疗时,中西医结合已经成为了一种新型且有效的治疗方案,能夠有效降低患者的用药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的糖耐量,对于患者的康复来说有积极意义。鬼箭羽是一种新型的治疗药物,能够有效对患者的心肌功能和血糖进行调节,改善患者的血糖紊乱状况,在临床研究中获得了一定的治疗效果。所以该次研究将2016年7月—2017年10月来该院治疗的28例2型糖尿病血瘀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将鬼箭羽应用于2型糖尿病血瘀证患者治疗中的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来该院治疗的28例2型糖尿病血瘀证患者随机进行分组,分别命名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自包含14例患者。其中对照组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各7例,年龄介于33~65岁之间,平均年龄(46.7±4.3)岁,病程1~4年,平均病程(2.3±0.6)年。实验组男性患者9例,女性5例,年龄介于35~67岁之间,平均年龄(47.5±4.6)岁,病程0.8个月~6年,平均病程(2.8±1.2)年。所有患者均积极配合该次研究,并根据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中医学对高血压的认识

中医学对高血压的认识 中医学中并无“高血压”病名,所以只能根据高血压所表现的症状来认识和进行辨证论治。高血压患者以头痛头晕,时发时止,耳鸣,心悸为特征,故属于中医学的“眩晕、头痛”等范畴。头痛、眩晕的记述首见于《内经》,《内经》中把头痛称为“首风”、“脑风”;《素问?五脏生成论》:“头痛巅疾,下虚上实”。《素问?方盛衰论》:“气上不下,头痛巅疾”为头痛辨证论治奠定了理论基础。《素问?至真要大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素问?标本病专论》“肝病,头目眩,胁支满”指出眩晕与肝脏关系密切;《灵枢?卫气》:“上虚则眩”,《灵枢?口问》“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指出眩晕的病因,病性和病位。之后也有很多著名医家对头痛眩晕有许多精辟的论述。如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论太阳、阳明、少阳、厥阴头痛,并提出治法和方药;李东垣补充了太阴和少阴头痛,并为分经用药奠定了基础;朱丹溪在《丹溪心法?头痛》云:“头痛多主于痰,痛甚者火多”,强调“痰与火”在头痛发病中的地位,他也提出“无痰不作眩”的观点,提倡在治疗上要用治痰为主,挟补气及降火药。明代张景岳在《内经》:“上虚则眩”的基础上提出了“下虚则眩”,他在《景岳全书?杂证漠?眩晕》中说:“头晕虽然属于上虚,然不能无涉于下。盖上虚者,阳中之阳虚也;下虚者,阴中之阳虚也”并认为眩晕的病机“虚者居其八九,

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 高血压的中医分型 (1)、肝阳上亢 症状:眩晕耳鸣,头胀痛,烦劳恼怒则加剧,面部潮红,急噪易怒,少寐多梦,口苦,舌红苔黄,脉弦 (2)、痰浊中阻 症状:眩晕,头重如蒙,胸闷恶心,甚则呕吐痰涎,食少多寐,舌苔白腻,脉濡滑。 (3)、气血亏虚 症状:眩晕劳累即发,动则加剧,面色不华,心悸失眠,唇甲色淡;气短,疲乏懒言,饮食减少,舌淡,脉细弱。 (4)、肾精不足 症状:眩晕而见精神萎靡,少寐多梦,健忘、腰酸膝软、遗精、耳鸣。偏于阴虚者,五心烦热,舌红,脉弦细数。偏于阳虚者,四肢不温,形容怯冷,舌质淡,脉沉细无力。 (学习的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努力就一定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

探讨中医对慢性心衰气虚血瘀证型的治疗

探讨中医对慢性心衰气虚血瘀证型的治疗 发表时间:2015-10-30T09:26:19.923Z 来源:《健康世界》2015年6期供稿作者:张东芳[导读]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中国人民解放军211医院慢性心衰在辨证分型中以气虚血瘀型居多,多表现为心悸、胸闷(痛)、气短、乏力等,可在活动后加重。我们临床治疗时以益气活血为基本大法,以益气为首要任务。张东芳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中国人民解放军211医院 150050 摘要:慢性心衰是临床常见的危重病,为多数器质性心脏病死亡的主要原因。研究其发病机制和研发新的治疗方案一直是心血管领域的研究热点。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祖国传统医学在治疗慢性心衰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果。本文通过分析近年文献,总结专业学者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经验,从病因病机出发,以慢性心衰气虚血瘀证型为主探讨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从而观察益气活血治法对慢性心衰气 虚血瘀证型的临床疗效及远期预后的影响。关键词:慢性心衰;气虚血瘀;益气活血法慢性心力衰竭是多种心血管疾病的最终结果,是临床上高发病率、高死亡率的疾病。祖国传统医学对慢性心衰的研究近年来也趋于热化,传统中医中并没有"慢性心衰"这一病名,一般根据临床症状的特征把慢性心衰归属于中医"心悸,喘证,胸痹,水肿"等病名的范畴[1]。本文查阅近年中医药对慢性心衰研究的相关文献,在前期学者研究的经验中探讨慢性心衰的证型和治法。1中医对慢性心力衰竭病名的认识与慢性心力衰竭相关的病名最早见于《内经》。《灵枢?胀论》:"心胀者,烦心短气,卧不安";《素问?五脏生成论》:"赤,脉之至也,喘而坚,诊日有积气在中,时害于食,名日心痹,得之外疾,思虑而心虚,故邪从之";从中我们可以发现早期中医著作《内经》已经涉及心衰相关病名,从其临床表现来看,"心胀""心痹"可归入心力衰竭范畴,这与现在我们临床所见的慢性心衰临床表现相似。张仲景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心水"的病名。并在《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篇》指出:"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这些都与心衰证候相吻合,进一步明确了"心水"这一病名与慢性心衰临床症状相近。 唐代?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心脏门》中首次直接提出"心衰"这一病名;宋?赵估《圣济总录?心脏门》有云:"心衰则健忘,不足则胸腹胁下与腰背引痛,惊悸,恍惚,少颜色,舌本强"[2]。可见"心胀、心痹、心水、心衰"是古代中医对慢性心衰病名早期的认识。从这些病名我们可以发现中医药对于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开始早,且研究日趋完善。2中医对慢性心衰病因病机的认识慢性心衰的发生病因主要是外邪反复侵袭、饮食偏嗜、情志所伤、年老体衰等因素导致的[3,4]。经过不断研究和总结,现代的医家对慢性心衰的病机普遍认为是本病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以心气阳虚为本,血脉淤滞,水饮内停、痰浊不化为标。心主血脉,而血脉运行全赖心中阳气的推动,如若因外邪久稽,内舍于心,或因七情内伤,气血违和,心失所养,均可引发心病,使心之气阳耗损,鼓动无力,血行滞缓,血脉瘀阻,从而出现心衰的症状。众多学者认为气虚血瘀、阳虚水泛是心衰最主要的病机,心气虚、心阳虚是其病理基础,血脉瘀滞为其中心致病环节。 2.1气虚是慢性心衰发病的根本因素《金匮要略》曰:"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明代刘纯在《伤寒治例》中曾说:"气虚停饮,阳气内弱,心下空虚,正气内动而悸也",明确地阐述了心气虚是心衰病机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心气虚导致心阳虚,进而发病为慢性心衰。中医认为心气虚是慢性心力衰竭的始动因素,气虚无以濡养心脉,故见心慌气短,神疲乏力等症状。这说明了在正常情况下,由于心气(动力)的作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于周身,使各个组织器官获得必要的荣养,才能发挥其各自的生理功能。所以说心气虚衰是慢性心衰发病的根本因素,临床观察心气虚是慢性心力衰竭正虚的最基本证候,且贯穿于疾病发展的整个过程。 2.2瘀血是慢性心衰的中心环节在传统中医学中,瘀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多种疾病的致病因素。血瘀证是伴随心气虚的最常见的标实证。"气"与"血"的关系十分密切,"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在心衰发展过程中先有心气不足,日久气虚血运无力出现血瘀、痰阻、水饮标实之候。若心之气阳耗损,鼓动无力,则血行滞缓,血脉淤阻,从而出现心衰症状。《医林改错》中指出:"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如果一旦心气虚衰,缺乏动力则帅血无力血行不畅,瘀阻经络就会影响到各个脏腑的正常功能,从而出现一系列的心衰症状。中医认为心力衰竭属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以心气虚为主,标实则以心血瘀阻、痰饮内停为主,"瘀血乃一身之大敌",故瘀血是慢性心衰中心环节,是伴随整个心衰过程的症状。3慢性心衰气虚血瘀辩证目前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尚不统一,《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将其分为7型,即心肺气虚型、气阴两亏型、心肾阳虚型、气虚血瘀型、阳虚水泛型、痰饮阻肺型、阴竭阳脱型。现代多数医家认为,气虚血瘀是慢性心力衰竭的基本病机。心气虚衰是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病基础,心气不足则运血无力,血运不畅导致瘀血内阻,形成血瘀。所以气虚血瘀在心气虚的前提下贯穿于慢性心衰的全过程,为主要病理表现,以心悸、喘息、心胸疼痛剧烈如刺如绞、痛有定处、不能平卧、少尿水肿等为主要临床表现。4中医药对慢性心衰气虚血瘀证的治法中医认为,慢性心衰的主要病机属本虚标实,心气虚为本,血瘀为标。故益气活血法可针对心衰发病之病机气虚为本,血瘀为标而应用。 张艳教授认为慢性心力衰竭的主要病机是本虚标实,心气亏虚为本,瘀血水停为标。气虚则无力推动血液在脉道中运行,日久成瘀,阻塞脉道。所以我们临床治疗气虚血瘀证以益气活血为治疗大法,以益气为首要任务。5结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