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城市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240.50 KB
- 文档页数:7
邹城调研报告邹城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和背景邹城作为山东省济南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位于山东省中部。
自古以来,邹城就以其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而闻名。
为了更好地了解邹城的发展现状和潜力,以及面临的挑战和问题,我们展开了这次调研。
二、调研方法和范围本次调研采用了大量的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相结合的方式。
调研范围主要集中在邹城市的主要商业区、居民区和重点景点。
三、调研结果和分析1. 经济发展现状:调研结果表明,邹城的经济总体发展态势良好。
有大量的企事业单位和商户在这里落户,并有较强的生产和经营能力。
然而,与发达地区相比,邹城的产业结构还比较单一,主要以传统的制造业和农业为主导,缺乏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
2. 旅游资源:邹城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资源,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经过调研发现,游客对邹城的评价普遍较高,认为这里的自然风光和历史古迹非常吸引人。
然而,有一些旅游景点还存在管理不到位、服务水平有待提升等问题。
3. 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邹城的城市规划相对较为合理,形成了以中心商务区为核心、连接多个居民区的布局。
但在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如道路状况不佳、垃圾处理落后等。
这些问题需要得到重视和解决。
4. 居民生活质量:大部分调查对象对邹城的居民生活质量较为满意。
邹城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居民享受到了较高水平的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服务。
然而,一些调查对象也提出了需改善的方面,比如交通拥堵和文化娱乐设施不足等问题。
四、调研结论和建议综上所述,邹城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资源的地方,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吸引力。
为了进一步发展邹城的经济和旅游产业,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 支持新兴产业发展:鼓励和吸引高新技术企业落户邹城,加快推进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2. 加大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力度:加强对旅游景点的保护和维护,提高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推动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
3. 加强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加大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道路和交通状况,加强垃圾处理和污染治理工作,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和环境品质。
关于济宁经济技术开发区乡村休闲旅游的调研报告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在收入提高的同时,也越来越追求高质量的生活。
乡村旅游作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形式,具有大众化、多种生活体验、城市居民回归乡村原始淳朴生活的特点,以乡野农村风光和活动为吸引物、以城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满足旅游者休闲娱乐和回归自然等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
不仅能满足城市居民陶冶情操、放松心情、休闲娱乐等需求,还能推动乡村经济、文化的发展。
中央连续6年把三农问题列入“1号文件”,而发展乡村旅游被认为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十八大以来,中央地方多次出台文件扶持乡村旅游发展。
发展乡村旅游意义重大。
不仅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战略决策的重要人物,也是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积极实践,是以城带乡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旅游业成为国民经济重要产业的主要力量。
因此,研究乡村旅游发展是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而对城市乡村旅游做出科学、客观的分析是帮助城市制定发展乡村旅游发展战略的前提。
活动原则政府引导。
引导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文化旅游消费理念,培育良好的消费习惯。
推动文化旅游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建立引导和扩大消费的长效机制。
文旅融合。
充分整合现有文化和旅游资源、相关行业部门消费资源、不同区域消费资源,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活动,形成整体合力,实现效益最大化。
市场运作。
发挥市场主体作用,依托文旅企业提供丰富多样的文化旅游产品,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多样化、高品质消费需求。
普惠大众。
大力开展群众性文化旅游惠民活动,增加多样化供给,引导消费升级。
通过发放文化旅游惠民消费券,采取财政直补消费者、商家优惠折扣和社会支持等方式,让文化旅游消费深入人心、惠及大众。
四、活动内容(一)消费季启动仪式时间:2020年4月地点:济宁市兖州区牛楼小镇(二)文化旅游主题活动1.“惠游济宁·健康生活”系列主题活动。
以文旅惠民刺激文旅消费,倡导后疫情时代健康生活方式,整合全市文化旅游资源,推出“踏春赏花游”“建党百年红色游”“文化圣地体验游”“国学经典研学游”“大运河微山湖休闲游”“儒乡民俗生态游”等文化旅游目的地精品线路和文旅研学特色线路,纳入消费季主题活动推荐项目。
乡村旅游促进乡村振兴调研第二站【济宁邹城市】2019年8月8日下午,乡村旅游调研小组由山东省发改委农经处领导和山东财经大学全域旅游研究所所长庞晶带队,赴济宁邹城市调研座谈,了解邹城市乡村旅游发展情况,实地考察邹城市大束镇和上九山古村落。
图1 调研小组同相关部门负责人座谈一、邹城市乡村旅游发展现状邹城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孟子的故里,素有“孔孟桑梓之邦”的称誉,旅游资源丰富,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邹城市拥有A级景区29处,4A级景区3个,3A级景区14个,2A级景区12个,其中21处A级景区主要以乡村旅游景区为发展方向。
此外,邹城市内有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13家,省级旅游特色村19个,省级精品采摘园12个,好客人家星级农家乐31家,农村旅游专业合作社9家。
近年来,邹城市围绕“邹东深呼吸”乡村游品牌,加快实施资源整合、项目推进、品牌打造、业态提升等多项乡村旅游工程,推进乡村旅游提质升级,助推乡村振兴战略。
邹城市乡村旅游的类型不断增多,除农业观光旅游之外,迎合市场需求,发展研学、文化旅游等;不断挖掘本地文化和特色产品,举办多种节事活动;整合乡村旅游资源和生态资源,打造乡村精品旅游路线和旅游地图,打造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品牌。
二、邹城市乡村旅游发展的新亮点1.深挖本地文化,整合生态资源,乡村旅游“四季”绽放以春夏秋冬为切入点,整合景区、农事、餐饮等各类资源,构建乡村旅游四季格局,打造了春赏花、夏采摘、秋收获、冬体验的四季产品,推出了“三线九山”有氧之旅、“四季鲜果之旅”等精品线路。
以花为媒,开展踏青、赏花、骑行、摄影、读诗、民俗等活动。
乡村旅游与文化节庆活动结合,举办了城前镇蓝陵桃花节、中心店镇杏花节、张庄樱桃节、看庄镇土豆节、郭里核桃节、香城红枣节等节事活动。
“一季花”迈向“四季景”,四季皆旺季,全面激发乡村旅游发展内生动力,唱响四季旅游主题。
图2 邹城市“邹东深呼吸”乡村旅游品牌2.实施A级景区提质升级,推动景区标准化建设邹城市在省市两级旅游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全面抓好各乡村旅游景区软硬件设施建设,持续改善旅游景区环境,推动提升全市A级景区整体质量和水平,通过标准化、品牌化、景区化发展,将广大农村地区山林河湖等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源,支撑“邹东深呼吸”乡村游品牌做大做强。
公共文化建设Construction of Public Culture当前中国乡村旅游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传统的单一经营模式已无法满足人们的多元化需求。
黄河文化大集作为黄河文化的载体,吸引了众多游客的关注。
如何将黄河文化大集与乡村旅游有机结合,成为当前文旅发展研究的热点。
黄河文化大集和乡村旅游都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都是重要的经济活动内容,二者之间融合发展,能够充分展示黄河流域地方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讲好黄河故事,传播中华文化,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能够整合资源,形成乡村特色文化空间,提振文旅消费市场,加快乡村经济发展,推动乡村振兴落地落实。
本文以邹城市为例,从理论与实践方面对黄河文化大集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进行分析,探究其中的策略和路径,为推进传统文化“两创”、促进文旅融合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邹城市黄河文化大集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现状(一)黄河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利用情况黄河文化遗产保护区的建立,实现了区域内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和管理。
以黄河国家文化公园为统领的黄河文化景观体系,成为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抓手。
为积极融入沿黄文化体验廊道,邹城市一方面积极挖掘研究黄河文化资源,从理论层面探讨黄河文化基因传承之道。
如《仰黄河之源彰孟子之道续文化之脉——邹城市在优秀传统文化“两创”中弘扬黄河精神典型案例》《黄河文化高质量发展下的邹城市公共服务创新发展研究》在山东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研究”群文理论论坛征文比赛中分别获一、二等奖。
在“讲好山东黄河故事 守护齐鲁文化根脉”主题征文暨短视频征集大赛中,《秋韵尽染黄河口》《上九山村,石头院落里魂牵梦绕的乡愁》分别获征文类一等奖、优秀奖。
孟庙孟府、上九山村、泉山沟村成功入选黄河生态旅游主题线路。
另一方面策划组织系列主题活动,从实践角度探索黄河文化弘扬之路。
先后开展的“黄河大集理论·文化惠民”系列活动新闻发布会、“黄河大集·‘邹’进万家”“黄河大集·幸福进万家”志愿服务等主题活动,实现了特色文旅产品、乡村旅游线路、文化惠民展演、非遗特色文化等多种文旅元素的集结整合,推进了黄河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拓展了乡村旅游市场空间。
关于邹城市旅游业发展的思考近年来,我市旅游业发展初具产业规模。
目前,全市拥有三星级宾馆3处,旅行社20 家,资格导游人员300 余人,AAAA级景区两处,AAA级景区两处。
2010年,全市旅游社会总收入17.6亿元。
但是,从旅游业发展的形势和要求来看,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与不足。
主要是:旅游产品开发层次低,特色不明显,产品建设滞后,要素配置不理想,旅游与文化结合度差,导致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对游客的吸引力较弱。
与此同时,基础设施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
一些具有开发潜力的景区、景点由于地理位置与经济条件的限制,不同程度的存在可进入性差、通讯不畅、接待设施不完善等情况,制约了邹城旅游的发展。
如十八盘、峄山风景区等。
为推动我市旅游业跨越发展,总体思路是:坚持以创建中国优秀旅游目的地为总抓手,加快中华母亲文化产业集聚区、两孟、峄山、十八盘、狼舞山等开发建设步伐,提升两孟文化历史街区为载体的历史文化名城,进一步整合“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拉长旅游产业链条,推动邹城旅游经济快速发展。
具体做法是:一、抓领导,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一)调整充实邹城市旅游发展领导小组。
为协调解决旅游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成立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市几大家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高规格旅游发展领导小组,着力协调解决旅游发展中重大项目建设、旅游产业要素培植中的有关事宜,在全市形成发展旅游业的强大合力。
(二)将旅游业发展纳入年终综合考核指标。
制定旅游业发展考核细则,将旅游作为服务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列入对镇街的综合考核的指标。
对于旅游资源丰富的镇街,督促其建立健全旅游业管理机构,引导镇街积极开展旅游强乡镇创建、旅游项目招商引资、生态旅游开发、旅游乡村建设、乡村旅游合作社等活动,在全市上下形成“政府主导、部门配合、镇街联动、社会参与”的发展旅游业的良好氛围。
(三)重点旅游项目纳入全市专班工程。
坚持市级领导包保旅游项目制度,把市里确定的旅游项目纳入专班管理。
第20卷 第9期 中 国 水 运 Vol.20 No.9 2020年 9月 China Water Transport September 2020收稿日期:2020-04-15作者简介:王国炜(1978-),男,济南金衢公路勘察设计研究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
全域旅游发展下县域农村公路路网规划研究——以山东省邹城市为例王国炜(济南金衢公路勘察设计研究有限公司,山东 济南 250101)摘 要:农村公路网是公路网系统的“毛细血管部分”,其主要的功能是作为干线公路的补充,为乡村振兴发展和改善民生提供设施支撑。
近年来,在全域旅游和交通强国大形势下,做好农村路网规划是深化交通+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需要,是适应新时代下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本文根据邹城市情探索了符合时代发展的农村公路网规划研究。
关键词:全域旅游;交通强国;文旅;新时代发展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73(2020)09-0037-03引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同交通运输部编制了《国家公路网规划(2013-2030年》,并经国务院批准后发布。
在此基础上,山东省交通运输厅编制了《普通省道路线调整方案(2015-2030年)》,于2015年8月发布。
国省道的功能和布局发生了重大调整,县乡道的功能和网络形态也将发生较大变化。
2019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加速新业态新模式发展。
深化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推动旅游专列、旅游风景道、旅游航道、自驾车房车营地、游艇旅游、低空飞行旅游等发展,完善客运枢纽、高速公路服务区等交通设施旅游服务功能。
”一、规划布局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布局思路采用分国省道和县乡道两个路网层次考虑布局,其中国省道路线方案采用国家公路网规划、省道网调整规划的成果。
县、乡道网在调减纳入到国省道网中的路线、保留其他县、乡路线的基础上,以单因素补充为主要手段,综合考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城镇空间布局、产业分布、旅游开发等诸多因素,合理选择节点和路径,形成干线公路布局的初步方案。
邹城市可行性研究报告一、研究目的邹城市是山东省济南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地处济南市东北部,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本报告的研究目的是分析邹城市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现状,评估邹城市未来发展的可行性,为政府部门和企业决策提供参考。
通过对邹城市现状的认真分析,结合宏观发展趋势和对外联系,为邹城市未来发展规划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研究背景近年来,随着济南市东部经济圈的快速发展,邹城市在政策利好以及地理位置优势的推动下,城市经济持续增长,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也吸引了不少企业的投资,城市发展迅速。
然而,在高速发展的背后,邹城市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比如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环境保护的不足,公共服务的不完善以及城市整体发展的协调等诸多问题。
因此,本研究旨在全面了解邹城市的现状,评估城市发展的可行性,提出相关策略建议,为邹城市未来的发展提供科学的参考和支撑。
三、评估方法1. 数据收集方法(1)对邹城市的政策文件、发展规划、统计年鉴和相关报告进行收集和梳理,了解邹城市的政策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2)对邹城市的企业开展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收集企业在邹城市发展的经验以及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3)通过实地考察,了解邹城市的城市管理、环境治理和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2. 评估方法(1)采用SWOT分析法,对邹城市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行评估,形成对邹城市可行性的整体评价。
(2)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邹城市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现状进行评估。
(3)采用专家访谈和专家咨询的方法,对邹城市未来发展的趋势和可能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
四、邹城市的经济现状评估1. 基本情况邹城市是中国优秀的风景旅游城市,泰安-兖州-邹城旅游圈的核心区,也是中国国际足球小镇。
邹城市自古就是八路军的老区,孙中山先生发表了"天下为公"的三字真言。
具有赵云文化的深厚历史底蕴,是一个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的城市。
峄山风景区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作者:杨彦新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2015年第06期峄山风景区作为中国开发较早的景区之一,历经多年开发经营已取得了一定的业绩,奠定了一定的市场基础,但随着国内外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游客需求和偏好的改变以及旅游市场格局的变化,峄山风景区面临着如何进行转型升级、避免品牌老化和衰退的难题。
本研究立足于景区实际,结合自身在峄山风景区长期的管理经验,对景区发展提出几点思考,希望能为景区以后的大发展大跨越建言献策。
《孟子·尽心上》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东山,即指峄山。
它雄峙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孟子故里-山东邹城,北衍泰山之灵秀,东引沂蒙山系之诸峰,西瞰微山湖银波白练,南接徐淮之要地,自然景观优美奇特,素有“岱南奇观”、“邹鲁秀灵”之美誉。
峄山海拔582.8米,是国家4A级旅游区,国家森林公园,省级风景名胜区,省级地质公园。
目前峄山风景区在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相关部门的严格管理下,实现了景区经济收入的提升,管理观念的更新,活动策划的突破和景区氛围的和谐。
但随着国内外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游客需求和偏好的改变以及旅游市场格局的变化,峄山风景区也面临着如何进行转型升级、避免品牌老化和衰退的难题。
一、峄山风景区问题分析(一)文化脉络不清晰峄山的历史悠久,文化深厚,并有亚圣孟子故里、孟母教子、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秦始皇巡游登东山的典故等等文化元素,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特殊性、历史性,使得峄山形象难以定位,从而模糊了游客对峄山的整体印象,不利于景区大面积和深入的推广。
因此峄山风景如何从灿若星汉的的的峄山文化中,找寻一条主线,确定峄山的命脉,恰恰也成了峄山风景区发展的难题之一。
(二)活动项目难支撑峄山风景区为了增加旅游亮点,丰富旅游内容,组织了不少大大小小活动,也上马了几个新项目。
景区自导自演的《秦皇迎宾》可谓是景区最大的亮点,好评如潮,也斩获不少奖项。
但相比《秦皇迎宾》的出彩,其他项目就略显失色。
邹城市旅游资源开发研究作者:刘强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 2016年第7期刘强邹城市位于山东省西南部,是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孟子的诞生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
本文在分析邹城市的旅游资源现状的基础上,指出了当前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提升旅游资源开发水平的建议。
一、研究背景近几年来,邹城旅游客源市场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趋势。
(一)生活水平提高、消费观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游客选择自助出游。
(二)旅游活动边界的泛化,游客的足迹不再局限于景区景点内,景区边界逐渐向外延伸,旅游竞争由单纯的资源竞争向综合竞争转变。
(三)游客更加注重出游的体验性、舒适性和全程的整体品质。
这些变化都要求旅游目的地必须在提高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内涵,提升旅游目的地整体品质和档次上下功夫。
二、邹城市旅游资源现状(一)自然资源种类丰富邹城农业基础较好,枣林、桃树、山楂、苹果种植规模大,品种优良,在峄山及城市近郊区大面积分布,特别是百里枣林、千亩桃园花红叶绿,果实甘甜,是观光采摘的好去处。
(二)文化底蕴深厚邹城历史底蕴深厚,文化遗产众多。
自然资源与人文景观相交辉映。
其中,全国文物保护单位7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8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老城区历史建筑17处。
(三)民俗节庆活动众多根据自身资源特点,邹城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形成了“春赏花、夏采摘、秋收获、冬体验”旅游格局。
三、邹城市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一)旅游信息资源整合不足,窗口作用发挥不明显邹城市旅游网站、旅游咨询服务系统以及旅游标识系统还不完善,旅游信息散布于济宁旅游政务网、邹城外宣网、微信和微博,缺乏统一规划与集成,内容同质性高,利用率低。
截止目前,邹城共建有旅游咨询服务中心2家,位于香城镇和看庄镇,数量不足且功能不全。
(二)资源开发深度不够,缺乏核心竞争力作为邹城市两个核心旅游资源区,孟府孟庙景区和曲阜的三孔存在较大的同质性,因此两孟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峄山景区大力实施“生态邹东”发展战略,对乡村旅游资源进行了整合,打造了“邹城深呼吸”生态旅游品牌,但大多还停留在“采摘”和“吃农家饭”的初级阶段,难以与其他旅游目的地的乡村旅游分别开来,形成自己的品牌特色。
关于孟子故里旅游业科学发展的思考发布时间:2011-8-1信息来源:中国集体经济作者:乔景芳摘要:文章综述了近年来孟子故里邹城市围绕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开发和文化旅游发展所做的工作,指出了文化名城保护开发和文化旅游业发展面临的制约因素,并提出了具体推进措施。
关键词: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开发;文化旅游发展;对策一、邹城市旅游业现状邹城市是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孟子的故里,素称“孔孟桑梓之邦,文化发祥之地”。
邹城市现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市。
邹城历史源远流长,文物旅游资源丰厚,境内共有各类历史文化遗存300余处,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
主要景区有“三孟”(孟庙、孟府、孟林)古建筑群;佛教文化及书法艺术精品——北周时期的“四山”摩崖刻石;京南江北最大的地下宫殿——明鲁荒王陵;被誉为“岱南奇观”的历史文化名山——峄山;国家大型水库——孟子湖和5万亩因采煤塌陷形成的城市湿地;被誉为“天然氧吧”的五宝庵山、十八盘森林公园。
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交相辉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山?水?圣人”综合旅游区,是研究中国与东方文化的“历史博物馆”和著名的文化旅游胜地。
2009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00余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16.04亿元。
近年来,邹城围绕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开发和文化旅游发展,做了大量工作:一是建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展示城市形象。
2009年以来启动了总投资200亿元的28个重点城建项目。
多方筹资近4亿元,全面启动唐王河公园、唐王湖改造、护驾山植物园、峄山路、岚济路及城市出入口综合改造等工程;着手实施了“两孟文化区综合改造”;集中规划了展览馆、商务中心、会展中心等一批标志性建筑,孟子故里城市旅游形象全面提升。
二是实施系列旅游重点工程,推动景区建设不断升级。
先后实施了孟庙孟府创建4A级旅游区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程、峄山创建4A级旅游区、荒王陵、邹城博物馆创建3A级旅游区等重点工程;实施了十八盘、五宝庵森林公园和邹西塌陷区等旅游资源开发工程;启动了百大生态园、狼舞山风景区等旅游建设项目。
邹城市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作者:————————————————————————————————日期:
邹城市旅游资源开发研究-旅游管理
邹城市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刘强
邹城市位于山东省西南部,是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孟子的诞生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
本文在分析邹城市的旅游资源现状的基础上,指出了当前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提升旅游资源开发水平的建议。
一、研究背景
近几年来,邹城旅游客源市场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趋势。
(一)生活水平提高、消费观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游客选择自助出游。
(二)旅游活动边界的泛化,游客的足迹不再局限于景区景点内,景区边界逐渐向外延伸,旅游竞争由单纯的资源竞争向综合竞争转变。
(三)游客更加注重出游的体验性、舒适性和全程的整体品质。
这些变化都要求旅游目的地必须在提高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内涵,提升旅游目的地整体品质和档次上下功夫。
二、邹城市旅游资源现状
(一)自然资源种类丰富
邹城农业基础较好,枣林、桃树、山楂、苹果种植规模大,品种优良,在峄山及城市近郊区大面积分布,特别是百里枣林、千亩桃园花红叶绿,果实甘甜,是观光采摘的好去处。
(二)文化底蕴深厚
邹城历史底蕴深厚,文化遗产众多。
自然资源与人文景观相交辉映。
其中,全
国文物保护单位7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8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老城区历史建筑17处。
(三)民俗节庆活动众多
根据自身资源特点,邹城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形成了“春赏花、夏采摘、秋收获、冬体验”旅游格局。
三、邹城市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信息资源整合不足,窗口作用发挥不明显
邹城市旅游网站、旅游咨询服务系统以及旅游标识系统还不完善,旅游信息散布于济宁旅游政务网、邹城外宣网、微信和微博,缺乏统一规划与集成,内容同质性高,利用率低。
截止目前,邹城共建有旅游咨询服务中心2家,位于香城镇和看庄镇,数量不足且功能不全。
(二)资源开发深度不够,缺乏核心竞争力
作为邹城市两个核心旅游资源区,孟府孟庙景区和曲阜的三孔存在较大的同质性,因此两孟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峄山景区大力实施“生态邹东”发展战略,对乡村旅游资源进行了整合,打造了“邹城深呼吸”生态旅游品牌,但大多还停留在“采摘”和“吃农家饭”的初级阶段,难以与其他旅游目的地的乡村旅游分别开来,形成自己的品牌特色。
(三)配套设施不完善,存在最后一公里难题
尽管邹城完成了首批40余块旅游交通标识牌的建设,为市内5个A级景区景点及多个乡村旅游景点提供交通指引,提高旅游者的出游效率。
但是,城区与景区、景区与景区间道路不够通畅,影响了景区的可进入性;部分景区缺少旅游标识,景区支线路网标准低,游客中心、停车场、旅游厕所、餐饮住宿等基础设施
不够完善,限制了邹城市旅游产业的发展。
四、提升邹城旅游资源开发水平的建议
(一)完善旅游信息服务体系,拉近旅游者距离
1、整合旅游信息资源,为旅游者提供高效、便捷、全面的旅游信息服务。
旅游网站版面要设计合理,围绕旅游者的实际需求进行信息集成,实现在线咨询、在线预订、在线支付、即时互动和评价投诉多种功能。
2、完善旅游咨询服务系统。
在市中心和核心乡镇建设综合型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完善旅游咨询服务中心的服务功能,
3、完善其他信息媒介,在全市范围内营造“大旅游”的浓厚氛围。
在火车站、汽车站、公交站、酒店等旅游者集中区域增设旅游信息电子触摸屏、陈设多种旅游单页或折页信息、旅游宣传图卡、旅游信息册、旅游手册、旅游交通图等资料,为旅游者提供旅游生活各个方面的信息。
4、推进“智慧”旅游的发展。
与网络运营商开展合作,开通手机旅游报,搭建易信、微信服务平台,建设“掌上邹城”;在主要景区、公园、展览馆等区域实现WIFI覆盖,提高旅游者“掌游体验”。
(二)深化旅游资源开发,提高旅游竞争力
1、打造旅游综合体。
邹城旅游资源丰富,乡村旅游发展潜力大。
在未来的发展方上要以乡村休闲为主题,根据各乡镇的特点,规划出游憩区、度假区、会展区、娱乐区、步行街区、购物游憩区及旅游小城镇等,进一步推动区域型旅游房地产和商业房地产发展,形成乡村旅游综合体。
2、打造“五位一体”循环休闲农业旅游。
推动生态农业和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将旅游与农业观光、农事生产、农业科技展览、休闲度假、节庆活动有机的结合
起来,建设集绿色养殖、无公害蔬菜种植,花卉苗木培育、水产养殖旅游等五位一体的立体循环休闲农业基地。
3、注重细节,打造精品产业链。
邹城旅游业的核心项目是修学旅游和乡村旅游,在开发过程中应注重细节的设计或规划如“成人礼”活动中的服饰、道具、音乐、场景、程序都应该做到充分的考究。
同时做好旅游项目衍生产品的开发,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增强产品的纪念性、艺术性、收藏性。
(三)建设交通网络体系,解决交通末端难题
1、完善各县镇及旅游景区的旅游主干道及分支道路,构建“中心城镇——中心城镇”、“中心城镇——景区”,以及“景区——景区”全覆盖立体化交通网络格局,推进城市交通网络向周边城市和景区的延伸,尤其是向郊区及乡村景区区域的延伸。
尽快打通景区之间的“断头路”和星级酒店、住宅区与旅游景区的连接线,解决交通末端“最后一公里”难题。
2、建设旅游风景道、旅游快速通道、旅游专线、旅游观光巴士等示范项目,提高各县乡景区旅游交通的衔接性以及旅游景区的可进入性,实现各景区之间实现无障碍旅游;合理规划旅游道路上的公厕、加油站、维修站、休息区等服务设施,为游客和当地居民提供“宜人、宜行、宜游”的旅游交通系统。
(作者单位:山东省邹城市旅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