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与既的区别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1
“即”“既”有别作者:戴梦霞来源:《作文周刊(高中版)》2007年第02期“即”和“既”这两个字,字形相同,读音相差不大,又都可以作副词用,所以在行文中往往容易混淆。
“即”,音jí,既可以作动词又可以作副词。
作动词用时有两个义项。
一个是“靠近”“到”的意思,如:若即若离,成功在即,可望而不可即等。
另一个是“就是”的意思,表示判断;往往在前后有两个名词性成分出现时,“即”插入其间,用后面的名词性成分来解释或说明前面的名词性成分。
如:暹罗即今之泰国。
解放后的头一年,即1950年。
有时候为行文流畅,也可说成“即是”。
如:山后即是我军驻地。
“即”的这一义项还有一个“非……即……”的固定结构,用来表示选择,中间往往嵌入单音节词,相当于“不是……就是……”,如:非此即彼,非打即骂等。
“即”作副词时是“就”的意思,表示动作在很短的时间内发生或者后一个动作紧接着前一个动作发生。
如:知错即改,招之即来。
这里“即”还可套用“一……即……”的格式,相当于“一……就……”。
如:一触即发,一击即溃,一说即要。
“即使”是个连词,往往与“也”或“还”搭配,组成表示假设兼让步的结构。
“即使”假设一种情况,“也(还)”表示结果不受这种假设的影响。
如:即使下雨也去。
即使与我无关,我还要管。
“即使”可与“即便”互换着用。
“既”,读jì,作副词时有“已经”的意思,如:既成事实,既往不咎。
“既”常常跟“又、且、也”配合来连接并列成分,表示不止一个方面。
如:既生动又活泼;既高且大;既肯定成绩,也指出缺点。
这里的“既……也……”要注意跟“即使……也……”区分开来。
“既”作连词时,相当于“既然”。
前一小句用“既(然)”提出一个既定的事实,后一小句用“就,也,还”来呼应,推出结论。
例如:你既有病,就好好休息吧。
既然时间还早,我们何不再跑一趟?从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要区别“即”和“既”,应当从它们各自不同的意义和用法入手。
即和既的区别的顺口溜(1)嘿,朋友们,今天咱来唠唠“即”和“既”这俩字儿的区别哈。
这俩字啊,就像两个调皮的小鬼,老是让人分不清呢。
你可别小瞧这事儿,好多人都在这上面栽过跟头哟。
(2)就说我上次吧,我在给我那小侄子辅导作业。
我那小侄子啊,聪明是聪明,就是对这“即”和“既”也是晕头转向的。
他有个作业是写作文,里面有句话是“我即将会成为一名小画家”。
我一看就乐了,我说:“小侄子啊,这字儿用错啦。
”我就开始给他解释。
(3)我就说啊,“即”这个字儿呢,就像是个急性子。
你看啊,“即将”“立即”,都有那种很快、马上就要发生的感觉。
就好比我早上想喝豆浆,我把豆子放进豆浆机里,一按开关,那豆浆就是即将要做好了,就差那么一小会儿,它就带着一股迫不及待的劲儿呢。
(4)然后再看“既”字啊,它就像是个已经完成了一部分的事儿。
像“既然”这个词儿,比如说“既然你已经吃了饭,就去写作业吧”。
这就表示前面有个事儿已经发生了,已经有了这么个状态。
我给小侄子举例子说,就像你昨天已经吃了一个大冰淇淋,那这个事儿已经发生了,这时候就该用“既”相关的词儿。
(5)我又跟小侄子说,你可以这么记啊。
“即”字左边是个“卩”,就像一个人着急要去做某件事,身体都倾斜了,马上就要冲出去的样子。
而“既”字左边是个“旡”,就好像一个人吃饱了,靠在那儿,事情已经完成了一部分的感觉。
(6)我小侄子听了我的话,眼睛亮晶晶的,说:“叔叔/阿姨(这里根据实际情况),我好像懂了呢。
”我就特别有成就感啊。
所以啊,朋友们,“即”和“既”的区别可不能小瞧,就像我给小侄子辅导作业这个事儿一样,要是搞混了,可就容易出小差错啦。
希望我这个简单的解释能让你们以后不再被这俩字儿弄得晕头转向的哟。
“即”和“既”的辨析河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李万里“即”和“既”的形义音相近,在使用中容易出错。
如果我们弄清楚先人是怎样造这两个字的,此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即,、(甲);、(金);(篆)。
古文字“即”左边的“皀”,(甲);(金);(篆),好像是一个高脚盘中盛满了好吃的东西,还冒着香气。
林义光《文源》:“卩即人字;即,就也。
像人就食之形”;“即,食也”。
即,是人就食的意思。
从古文字形体上看,“即”是一个会意兼形声字,左边是一种用来盛食物的容器,里面盛满了食物,右边是一个跪坐的人形。
“即”就像一个人准备吃食物的样子,本义是“就食”。
要“就食”,必须走近食物,所以引申为“走近、靠近、接触”之义,如若即若离、可望而不可即等;后来,“即”字的意思越来越丰富,可以表示“到,开始从事”之义,如即位;可以表示“当下,目前”之义,如即日、即期、成功在即等;还可以表示“就着(当前环境)”之义,如即景生情等。
另外,“即”还作“就是;就;便:”讲,如“荷花即莲花、非此即彼、一触即发、招之即来、闻过改之”等。
“即使”表示假设的让步,所表示的条件可以是尚未实现的事情,也可以是与既成事实相反的事情,但在现实中未发生。
总而言之,“即”组成的词语,意思大都和它的本义有关,“走近、靠近、接触”也好,“到,开始从事”也罢,要做的事情实际上都还没有发生。
既,、(甲),、(金),(篆)。
“既,小食也。
从皀,旡(jì)声。
《论语》曰:‘不使胜食既。
’”根据小篆的字形,许慎认为是“小的食物”。
依据甲骨文的字形,罗振玉《增订殷虚书契考释》:“既像人食既。
许君训既为小食,谊(义)与形为不协矣。
”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契文像人食已,顾左右而将去之也。
引申之义为尽。
”从古文字形上看,“既”是一个会意字,左边是一种用来盛食物的容器,右边是一个跪坐的人,头向背后扭转,不再看摆在面前的食物,表示已经吃饱了,准备离开,所以它的本义为“吃完饭”。
“既”的引申义泛指“完、尽、结束”等义,如食既等;后来又虚化为副词,表示“已经”的意思,如“既成事实、既得利益、既往不咎”等等;又作连词,跟‘且、又、也’等副词响应,表示两种情况兼而有之,表示并列关系,如既高且大等;又表示推论因果关系,既然,如“既来之,则安之”。
巧辨“既”和“即”我在平时教学“既”和“即”这两个字时,仅仅让他们死记硬背几个常见词语:“既”读第四声,组成词语为“既然”“既……又……”;“即”读第二声,组成词语为“立即”“即使”。
这样一来,学生仅限于会用这几个词,一旦遇到和这两个字有关的其他词语,学生就糊涂了。
如“若即若离”“稍纵即逝”“非此即彼”“既往不咎”“既得利益”等等。
一次,我在教老舍先生的《草原》一课时,有个学生突然跑到我跟前说:“老师,书上有一个字印错了!”我吃了一惊,心里想,这不可能,教科书一般是不会出现错别字的。
于是,我把书拿过来说:“哪里错了,你指给我看看?”那个学生指着书上的一句话说:“老师,你看,‘这种境界,既是人惊叹,又叫人舒服’,这个‘既’字用错了,你不是说‘即使’是那个‘即’字吗?”我一听,哑然失笑了。
我亲切的地对他说:“孩子,你读文章真细心。
但是这里没有错,这是关联词‘既……又……’表示并列关系,而不能和‘即使’连着读。
”那个学生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然后满脸疑惑地走开了。
我看着她离去的背影,摇摇头叹息道:“唉,这个让人头疼的‘既’和‘即’字。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有幸聆听了著名的“百家讲坛——解码汉字系列”主讲人张一清老师的讲座,他给我们解码了“既”与“即”的造字方法以及它们所蕴含的意思,我听了犹如醍醐灌顶,一下子明白了。
原来古人造字时,“既”与“即”字左边的偏旁都一样,是个酒杯的形状,代表餐具,而右边都表示“人”,跪坐着的人,但是他的形状是有区别的。
“既”字右边的这个人表示吃完了,正张着嘴打着饱嗝准备走开呢。
因此,他表示动作已经完成,代表过去。
如“既成事实”“既来之,则安之”“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日既暮,而犹烟霞绚烂”等等,都用这个“既”字。
而“即”字的右边这个人正对着美食,在接近美食,准备吃还没有吃到。
因此,他表示“未经”,代表着未来,后来引申为“就是”“就便”“假如”“靠近”等意思。
如“即使”“即若”“非此即彼”“即从巴峡穿巫峡”等等,都用这个“即”字。
··················睿思丰富多彩的生活资源与值得写到文章中的可用生活资源形成巨大的反差。
究其原因就是缺少促使学生去关注生活的引导工作。
从学生角度来说,学生需要的不是道理,而是实实在在的行为引导。
要为学生设计出贴近生活、干预生活的具体行为,并长期坚持这样做,使他们的生活触觉日益敏锐起来。
要让他们在有效而明确的“行为方式”中去感悟生活特质,获取写作素材,积累感情资源。
第三,呵护学生的创新精神。
如何评判一篇好的文章?叶圣陶先生提出“通”与“好”的标准:“怎样才能使文章好呢?……我只想提出两点……这两点是‘诚实’和‘精密’。
”“‘诚实’就是有什么写什么,或者是内心怎么想怎么感,笔下就怎么写。
‘精密’则是文字里要有由写作者深至地发现出的,亲切地感受到的意思情感,而写出时又能不漏失它们的本真。
”从叶老的话看,“精密”其实是“诚实”的高一层次的要求。
著名翻译家傅雷则提出“信、达、雅”的要求。
信,就是真,也就是叶老所说的“诚实”;达就是通顺,话要写得通;雅就是要好,要讲点语法、修辞、逻辑,也就是叶老所说的“精密”。
针对一篇作文的命题,要启发学生排除大家都可能想到的素材,大胆地独辟蹊径,不落巢臼地进行开拓和创新。
眼睛不要总盯着别人已用滥的材料,如雨中老师来家中给自己补课,同学之间由于一点小误会而闹矛盾然后又和好,等等。
当然这些材料不是不能用,即使用,提炼主题的角度也要有所创新,写出新意来。
另外,题材新还指有时代感,新的时代给我们提供了大量新鲜材料,要鼓励学生写作时善于选取这些材料,写出具有时代特色的好文章。
结构巧妙即文章的情节结构要起伏跌宕,波澜横生,忌讳平铺直叙,古人说的“文似看山不喜平”就是这个道理。
作文是“戴着镣铐的跳舞”(何永康语),要出奇制胜,写出自己的亮点,让评卷老师有眼前一亮的感觉。
龙源期刊网
“即”和“既”
作者:
来源:《作文周刊·小学六年级版》2019年第08期
这两个都是甲骨文中就有的字。
左边的偏旁均为“艮”,表示一件食器盛满了美味的食物,右边偏旁则表示一个人与食品的方向关系。
由于表示的方向不同,所以兩个字的含义有区别。
“即”的右边“卩”是面向食品跪坐着的一个人,将要美美地饱餐一顿。
人要走近食物,所以,“即”有走近、靠近的意思,如“可望而不可即”“若即若离”等词语。
由此又引申出到的意思,如“即位”。
另外,还有此刻等意思,如“即刻”“即日”“成功在即”等词。
“既”的右边“旡”是一个背向食品而跪坐的人,张着大嘴巴表示吃饱了,吃完了,所以,“既”有尽、完的意思,如“食既”,就是吃完了;引申为“已经”,如“既已”“既然”“既成事实”“既得利益”“既来之,则安之”等词语;再引申出“以往”的意思,如“一如既往”。
合同即和既的用法
以下是 8 条关于“合同即和既的用法”的内容:
1. 嘿,你知道吗?“合同”的“合”可不能写成“既”呀!就像你不能把苹果叫成橘子一样!比如说“我们签订了合同”,可不是“我们签订了既同”,这可太离谱啦,不是吗?
2. 哎呀呀,“合同”的正确写法得记住啊!“即”表示当下、立刻,而“既”呢是已经的意思呀。
想想看,“我们即将签订合同”和“我们既将签订合同”,差别多大呀,肯定不能写错,对吧?
3. 喂喂喂,写“合同”可别弄混啦!“即”和“既”完全不同哦。
好比走路,一个是马上要走,一个是已经走过了。
“合同一旦签订即生效”,可不是“既生效”,这可得搞清楚哟!
4. 嘿呀,可别在“合同”上栽跟头呀!“即”就像是刚起跑,“既”是已经跑过了。
“这份合同即代表我们的约定”,可别写成“既代表”啦,那多滑稽呀!
5. 哇哦,“合同”的这两个字要写对啊!“即”和“既”,这可不能瞎搞。
“他立即执行合同上的要求”,你能写成“既”吗?那肯定不行呀!
6. 哈哈,记住喽,“合同”可不是随便写的哟!“即”与“既”,一个像刚开始,一个像结束了。
“合同签订后即要履行”,写成“既要履行”,那不乱套啦?
7. 哎哟喂,“合同”里面有大学问呢!“即”和“既”差别明显着呢。
“我们要即刻准备合同相关事宜”,这可不是“既刻”呀,傻傻分不清可不行啊!
8. 嗨呀,写“合同”千万不能马虎呀!“即”和“既”可别弄错啦。
“合同既然已经签订就要遵守”,这里得用“既然”,而不是“即然”哟,记住啦!
我的观点结论就是:一定要准确区分“合同”中“即”和“既”的用法,千万别写错,不然会闹笑话的!。
合同即和既的用法
1. “合同”的“合”,那可是合作的“合”呀!就像搭积木一样,大家齐心合力把事情拼凑完整。
比如说,咱一起签个合同做个项目,这不就是大家一起合作完成嘛!
2. “既”这个字呢,也挺有意思。
“既然”怎样怎样,是不是有种事情已经定了的感觉?就好比说,“既然我们都签了合同,那就好好干吧”,是不是很形象呢?
3. 你想想看呀,合同是要双方“合”在一起才能成呀,没有彼此的配合能叫合同吗?“合”就意味着共同努力呀!
4. “既”在合同里也有它的妙处呢!“既然如此”我们就要遵守约定呀,这可不是随便说说的哟。
5. 合同啊,真的就像一座桥,把双方“合”到一起,“既”然走上了这座桥,就得稳稳当当走过去呀!
6. 哎呀,“合”同不就是让大家心往一处“合”嘛,一起为了目标奋斗,“既”然决定了可不能反悔哟!
7. 合同里这“合”和“既”的用法可得搞清楚,不然会出大乱子的哟,你说是不是?
8. 咱得重视合同里这些微妙的区别呀,“合”作要愉快,“既”定的规则要遵守,这多重要呀!
结论:合同里“和”与“既”的用法虽然细微,但真的很重要,我们一定要准确理解和运用呀!。
“即”与“既”的区别
“即”与“既”音不同,“即”读“jí”,“既”读“jì”;形有异,“即”右从“耳刀”,“既”右从“无”;义也不同。
可是这两个字经常用错,有该用“既”的用了“即”,也有该用“即”的用了“既”。
例如:某厂出品的大豆酱包装袋上印着:“本产品有独特的酱香味,即可直接佐餐,又可在烹饪时作调味品,回味无穷。
”此处便把“既”写成了“即”。
不做连词时,“即”是“是”、“就是”的意思,如“招之即来”、“有错即改”。
“既”表示“已经”、“又”的意思。
如:“既往不咎”、“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中的“既”是“已经”的意思,在“新教室既宽敞又明亮”中“既”是“又”的意思。
做连词时,“即”与“使”搭配——“即使”,表示假设的让步,可以是尚未实现的事情,也可以是与既成事实相反的事情,如:“即使你当时在场,恐怕也没有别的办法。
”“既”与“然”在一起——“既然”,表示先提出前提,再加推论。
如:“你既然已打定主意,又何必退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