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原始文化》
- 格式:doc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4
1.文艺学:①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
②文艺学包括文学理论、文学史和文学批评,三者相互包含,密切联系。
③文学史以文学的产生、发展和演变状况为研究对象;文学理论以哲学方法论为指导分析文学的性质、特点和一般规律;文学批评是按照一定标准对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所做的研究、分析、认识和评价。
〔百度〕2.文学理论:①文学理论是一门研究文学特性和普遍规律的人文学科。
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是文学和文学活动。
②文学理论具有实践性〔从文学活动的实践中总结出来,随着文学活动的实践发展而发展,接受文学活动的检验〕、人文性〔对文学的人文精神予以研究和评价,不可能价值中立,反映着阶级性〕、科学性〔揭示的是文学活动的客观规律,必须接受文学活动实践的检验,其知识系统与时俱进〕。
③文学理论因研究的具体对象和内容不同而方法各异,有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等。
P23.文学四要素:美国艾布拉姆斯在《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中提出文学的四要素分别是生活、作品、读者、作者,四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社会生活是文学产生的源泉,作家是文学创作的主体,作品是文学的载体,读者和批评者是文学的接受者、鉴赏者、再创造者。
作家根据生活素材创作出文学作品,经过读者和批评者的阅读和接受,完成文学活动过程。
P24.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产生的历史条件:①当时文学创作情况:19世纪40年代是西欧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及国际工人运动蓬勃兴起的时期,第一次工业革命带来社会各方面变革及文化交融,文学出现世界性的发展与变革,现实主义创作到达新高峰,出现具有社会主义倾向的文学。
②马克思自身文学修养:马克思与恩格斯吸收了康德和黑格尔的美学思想,批判继承了古希腊、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各个历史时期的哲学和美学思想。
他们具有很高的文学修养和鉴赏能力,并且一生都在关注文学活动的发展。
马克思在青年时代就参加过文学团体,公开发表过诗歌、散文、剧本〔《乌兰内姆》〕、小说〔《斯科尔皮昂和费里克斯》〕等。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读本》读后感范文5篇《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读本》主要讲了中国一些值得我们铭记与了解的优秀传统文化。
那么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读本》读后感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读本》读后感范文5篇_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读本》有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读本》读后感1《中国传统文化》这门课使我受益非凡。
记忆中最深刻的是讲中国书法的老师,知识渊博,举的例子深刻有趣,上课轻松快乐,使那些埋头作业的同学都忍不住听课。
但在这里我想讲一讲读中国传统史学文化的感想。
每个民族的传统文化中都有着十分特殊的地位;史学的发展是一个民族发展的见证的同时,也是对后来这个民族发展方向的一个指引,对这个民族向前良好地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中国古代史学是座瑰丽的宝库,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状况的反映。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正是因为她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古代文化,而这些信息都是由历代的历史学家记录在史学著作上保存下来的。
历史上有很多很出名的名著。
例如被鲁迅评价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司马迁的《史记》。
从汉代就开始,《史记》的文学价值就被人们进行着广泛的分析与研究,到唐代《史记》的文学地位被奠定下来。
《史记》以人物为叙事的核心,是历史学创造中的一次全新革命。
宋代的众多学者对于其叙事写人的风格充分进行了分析。
比如:宋代大文学家苏洵对于《史记》叙事写人的评价特点是简而明、直而宽、隐而章。
如:苏洵评价到《史记》在写人叙事中对于像廉颇、郦食其等人物缺点进行指出时,往往是在其他人物的传记中进行叙述,而在其本人的传记中则充分的展示出此人的优点与长处。
这种互见性的风格使得《史记》的叙事写人更加饱满。
可见司马迁在文学史上所做出的贡献是无人可比的。
这也使中国传统史学更加丰富多彩。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读本》读后感2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最独具特色的精神风貌。
原始文化读书报告原始文化读书报告篇一:读《原始文化》读《原始文化》有人类学之父称号的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1871年出版了他为这门新兴学科奠基的代表作--《原始文化》。
从这个书名就可以看出,人类学的问世标志着同西方知识界关注原始人和原始文化的努力已经走向学科建制的方向。
全书共19章,大致可以划分为8个部分:(1)文化定义及其发展;(2)文化遗留;(3)语言研究;(4)算术;(5)神话;(6)万物有灵观;(7)仪式和仪典;(8)结论。
泰勒在撰写《原始文化》这本书的过程中主要做了以下4个工作:一是,将“文化”作为研究对象。
为此,泰勒给“文化”下了一个定义,并且提出了文化发展的2个法则。
二是,创立了文化研究方法――遗留法。
三是,对文化的具体形态做了一些相关研究:比如,语言,宗教,神话,算术。
四是,对具体文化的研究过程中,泰勒发现“宗教观念出现于人类的低级种族之中”,并由此深入下去,提出了“万物有灵论”。
在下文,我想对以上4个工作的内容做一些简述。
文章开篇,泰勒看门见山的说明了《原始文化》这本书的主要做的工作,他是这么说的:“文化,或文明――文化现象之间的合乎规律的联系――对证明材料进行分类的方法――文化由于稳定、变化、和遗存而产生的上下承虚的阶段性联系――本书研究的主要论题。
”接下来,他给文化下了定义,什么是文化呢?泰勒这样认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说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
”很明显,泰勒受到了自然科学的影响,他认为,人类社会中各种不同的文化现象,只要能够用普遍适用的原理来研究,就都成为适合于研究人类思想和活动规律的对象。
紧接着,他强调了民族学领域里的两大原则:一方面,在文明中有如此广泛的共同性,使得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拿一些相同的原因来解释相同的现象;另一方面,文化的各个不同阶段,可以认为是发展或进化的不同阶段,而其中的每一个阶段都是前一个阶段的产物,并对将来的历史进程起着相当大的作用。
人类学经典阅读书目人类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文化、社会和生物学的学科,而人类学经典阅读书目就是人类学领域中的经典著作和重要文献。
这些书目涵盖了人类学的各个分支和主题,对于理解人类社会和文化的本质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是我为您列举的十本人类学经典阅读书目:1.《原始文化》(Primitive Culture)- 爱德华·伯纳德·泰勒这是一本经典的人类学著作,它首次系统地研究了原始社会文化的起源和演化。
2.《文化的解析》(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 克里夫·格尔茨这本书是人类学领域的经典之作,通过对不同文化的解读和理解,探讨了文化的构成和意义。
3.《人类学:人类文化和社会的科学》(Anthropology: The Science of Human Culture and Society)- 韦拉·伯恩斯这是一本全面介绍人类学的教材,涵盖了人类学的各个分支和研究方法。
4.《文化与人类行为》(Culture and Human Behavior)- 琼·卢克斯这本书讨论了文化对人类行为的影响,探究了文化如何塑造我们的思维、行为和社会关系。
5.《人类学概论》(An Introduction to Anthropology)- 约翰·卡尔瓦尔霍这是一本入门级的人类学教材,介绍了人类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
6.《文化人类学》(Cultural Anthropology)- 卡罗尔·瑞曼这本书详细介绍了文化人类学的研究领域和理论,包括文化的特征、演化和变化。
7.《人类学与当代世界》(Anthropology and the Contemporary World)- 艾德蒙·利贝特这本书从人类学的视角分析了当代社会和全球化的各种问题和挑战。
8.《性别人类学》(Gendered Anthropology)- 凯瑟琳·亚伯拉罕这本书探讨了性别在不同文化中的表达和变化,揭示了性别对社会和文化的重要影响。
原始文化读后感作为一个普通人类,对于自己的起源和文明的演进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
通过阅读《原始文化》一书,我有幸窥探到了人类最原始的文化和生活方式,这给我带来了深深的震撼和思考。
《原始文化》这本书是作者对非洲的一次探索和研究,但其中蕴含的价值观和对人类的思考却是普适的。
对于我来说,这本书最大的意义在于让我重新思考了现代文明对我们生活的影响,以及我们是否需要回归到原始文化中去寻找一些被遗忘的价值。
首先,我被原始文化中的团结和互助精神深深打动。
原始部落中的人们紧密地团结在一起,互相照顾,共同面对生活中的困难。
这种精神使我想起了现代社会中的“社区”概念,即小区或街坊之间的普遍互助和支持。
然而,在现代信息化社会中,与人交流变得更加容易,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变得更远了。
无论是在家庭、工作还是社区中,人们似乎更多地追求个人利益和独立,忽视了团结和互助的重要性。
原始文化的团结和互助精神是我们应当学习和弘扬的。
其次,我对原始文化中的环境保护意识留下了深刻印象。
原始部落中的人们经常依赖于自然界的资源,因此他们非常注重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相比之下,现代社会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污染。
我们正在焦土化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变相地摧毁了我们自己的家园。
原始文化中的环境保护意识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
最后,我被原始文化中的简单生活方式所触动。
现代社会给我们提供了极大的物质财富和便利,但与此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焦虑。
人们似乎迷失了自己,在物欲的追求中迷失了生活的本质。
原始文化中的人们生活简单而自在,他们对于生活的追求更多地集中在精神和情感上。
这让我意识到,物质财富并不能带给我们真正的快乐和幸福,而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和情谊。
我们需要在追求物质的同时,重新审视生活的意义和价值,以及我们与他人的关系。
通过阅读《原始文化》,我对人类文明的起源和演进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思考了现代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和我们应当如何回归到原始文化中去寻找答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民族志的写作读书报告篇一:民族志的写作读书报告民族志如何书写?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第一中学语文组杨林人类学民族志(Ethnography)就是“把关于对异地人群的所见所闻写给自己一样的人阅读,这种著述被归为‘民族志’” 通过民族志将不同族群的生活方式、思维心性、制度体系以及文化创造性等方面以文本的形式系统加以描述。
人类学把田野调查作为看家本领,以收集第一手的资料作为研究的基础。
也许田野之行收获颇多,但“民族志”的写作问题却困扰一代代学人。
在人类学学科史上,不同时代、不同流派的人类学家都对民族志的写作有不同的主张和实践。
高丙中认为民族志的发展经历了三个时代:“第一个时代的民族志是自发性的、随意性的和业余”;第二个时代“经过专业训练的人类学者来撰写民族志,??,也就是通过学科规范支撑起“科学性”的时代”;第三个时代是“反思以“科学”自我期许的人类学家的知识生产过程”。
本人也同意他的这一划分,现以读过的一些人类学史上经典的民族志为例,做一个读书报告,以窥探各个阶段民族志的主张与实践。
21一、古典主义时期的“民族志”方法以泰勒、马雷特、哈登、弗雷泽为代表早起人类学进化论学派,试图在人类心性一致的原则下,构拟人类文明是发展史。
他们以欧洲文明为中心,将社会进化的最初阶段直指非西方、无文字的原始部落。
研究资料大多来源于探险家、传教士、殖民官员和旅行家的游记和报告。
他们以地理大发现为目标,跟土著人遭遇的时间很短,又不懂当地的语言,对土著只有肤浅的了解。
这一阶段的人类学家除了少数(摩尔根)愿意从事实地调查外,多数人没有直接跟研究群体有过接触。
他们往往以广泛收集世界各地的风俗信仰见长,弗雷泽就是其中的一位。
1詹姆斯·克利福德,乔治·E·马尔库斯编:《写文化:民族志的诗学与政治学》[M],高丙中,吴晓黎,李霞等译,商务印书馆201X年版,第6页。
原始文化读后感《原始文化》一书,讲述了一个叫做阿尔法的年轻人,他在一次探险中意外穿越到了原始社会,经历了种种困难和挑战,最终融入了这个原始社会,并且成为了这个社会的一员。
这本书让我深刻地思考了原始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差异,以及原始文化对于我们现代人的启发和启示。
阿尔法在原始社会中所经历的一切,让我感受到了原始文化的力量和魅力。
在原始社会中,人们没有现代社会的繁琐和复杂,他们生活在大自然中,与自然和谐相处,依靠简单的工具和技术生存。
他们没有现代社会的压力和竞争,他们的生活简单而纯粹,他们更注重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情感交流。
这让我深刻地反思了现代社会的种种问题,我们是否真的需要那么多的物质和金钱来衡量自己的价值?我们是否真的需要那么复杂的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来生存和发展?原始社会给了我一个全新的思考角度,让我重新审视了现代社会的种种问题。
阿尔法在原始社会中所学到的一切,也让我对原始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原始文化并不是野蛮和落后的,它是人类文明的起源,是我们文明的根基。
原始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知识,它们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同样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启示。
原始文化中的生存智慧、人际关系、社会组织等方面,都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
阿尔法在原始社会中所学到的一切,也让我意识到了现代社会中的许多问题,我们是否可以从原始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来应对现代社会中的挑战和困难?《原始文化》这本书,让我对原始文化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理解。
原始文化并不是落后和野蛮的,它是人类文明的起源,是我们文明的根基。
阿尔法在原始社会中所经历的一切,让我深刻地思考了原始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差异,以及原始文化对于我们现代人的启发和启示。
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现代社会的种种问题,也让我对原始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读到这本书,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来应对现代社会中的挑战和困难。
原始文化读后感《原始文化》是一本由英国著名作家艾德华·伯纳德·泰勒所著的著作,它深刻地揭示了原始文化的魅力和独特之处。
这本书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独特的视角,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充满神秘和魅力的原始文化世界。
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深深地被原始文化所吸引,同时也对现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在《原始文化》中,作者通过对原始文化的深入研究和观察,揭示了原始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原始文化中的人们生活在自然环境中,他们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自然,尊重生命。
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与现代社会有着天壤之别,但却充满了智慧和深刻的人生哲理。
他们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社会组织等方面都展现出了原始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内涵。
在阅读《原始文化》的过程中,我深深地被原始文化所吸引。
原始文化中的人们生活在自然环境中,他们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自然,尊重生命。
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与现代社会有着天壤之别,但却充满了智慧和深刻的人生哲理。
他们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社会组织等方面都展现出了原始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内涵。
同时,通过对原始文化的深入了解,我对现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在现代社会,科技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和舒适,但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问题。
与此同时,现代社会的竞争和压力也使人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忙碌和焦虑。
相比之下,原始文化中的人们生活简单而纯粹,他们与自然和谐相处,享受着生活的乐趣。
在现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中,我们也应该学习和借鉴原始文化的智慧和生活方式,尊重自然,尊重生命,保护环境,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总的来说,通过阅读《原始文化》,我对原始文化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同时也对现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原始文化中的独特魅力和智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希望我们能够在现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中,不忘初心,学习和借鉴原始文化的智慧和生活方式,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宁静,为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而努力奋斗。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后感(通用5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后感1《中国传统文化》这门课使我受益非凡。
记忆中最深刻的是讲中国书法的老师,知识渊博,举的例子深刻有趣,上课轻松快乐,使那些埋头作业的同学都忍不住听课。
但在这里我想讲一讲读中国传统史学文化的感想。
每个民族的传统文化中都有着十分特殊的地位;史学的发展是一个民族发展的见证的同时,也是对后来这个民族发展方向的一个指引,对这个民族向前良好地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中国古代史学是座瑰丽的宝库,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状况的反映。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正是因为她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古代文化,而这些信息都是由历代的历史学家记录在史学著作上保存下来的。
历史上有很多很出名的名著。
例如被鲁迅评价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司马迁的《史记》。
从汉代就开始,《史记》的文学价值就被人们进行着广泛的分析与研究,到唐代《史记》的文学地位被奠定下来。
《史记》以人物为叙事的核心,是历史学创造中的一次全新革命。
宋代的众多学者对于其叙事写人的风格充分进行了分析。
比如:宋代大文学家苏洵对于《史记》叙事写人的评价特点是简而明、直而宽、隐而章。
如:苏洵评价到《史记》在写人叙事中对于像廉颇、郦食其等人物缺点进行指出时,往往是在其他人物的传记中进行叙述,而在其本人的传记中则充分的`展示出此人的优点与长处。
这种互见性的风格使得《史记》的叙事写人更加饱满。
可见司马迁在文学史上所做出的贡献是无人可比的。
这也使中国传统史学更加丰富多彩。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后感2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最独具特色的精神风貌。
想到中国,我心中敬佩之情就油然而生。
什么尊老爱幼,什么执著追求,都是我们中华儿女的代名词。
风流人物、九州风景、民间故事、艺术符号、八方习俗、文学瑰宝。
都反映了我国的传统与改革。
我沉浸在这一则则故事里,犹如置身于广大的海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记载了许许多多,有神话、有历史、有艺术、有瑰宝。
原始文化研究的重要贡献读《中国史前符号与原始文化》林河我国近20年来由于在史前文化遗址的挖掘、发现方面有了很多粗大的收获,由于寻找中国文化的4矩生态”受到重视,于是一些人文学科研究家对考古成果进行多学科研究以探究中国史前原始文化。
张劲松先生新近由北京燕山出版杜出版的《中国史前符号与原始文化》一书是这方面的突出成果。
这部学术力作具有如下突出特点:~、攻难解秘,创见叠出。
由于史前离我们过于久远。
叉无文字记载,故许多史前遗址和出土文物的文化内涵很难确认,其中的未解之谜非常多。
而史前许多器物造型的源起和象征,陶器、玉器、骨器、雕塑、岩画、地画等刻画、绘画中的神秘符号的文化内涵更是谜中之谜。
而且有破译了未解之谜,史前文化的研究才能突破和深^。
说道破解史前神秘符号(画面)之秘,纵有高探的学问,难度也是很大的。
劲松知难而迸,他借用符号学的方法与手段,从多角度攻取原始文化尤算是隐性(也叫无形)的精神文化之进的答案。
如从日月明暗图、方形、菱形、十字形、x形、O形、田字形、八分八出形、井字形、三角形、三点等纹饰符号探究出《易经》初创期的“源符号”及其象数理。
从史前三尖及三尖冠符号探究出火与太阳信仰的象征系统,从距今7000年前的陶符和原始语根探究出傩信仰的起源,从玉壁造型及其符号探究出原始农作信仰仪式,从瑶族长敢造型探究出太阳树神话的原始宗教艺术表现,从原始神器探索西王母神话原型等等,还从近世民俗指符探究史前“原符号”象征。
这些充满新意的探索都是对原始文化研究的重要贡献。
尤其是该书的重点论述部分即对史前《易》符的系统探究,填补了学术研究的空白。
二、留连田野,苦中求新。
劲松研究原始文化较别的学者不同的是,他留连地处偏僻、原始文化传承蕴藏量非常丰厚的楚地瑶、苗等古民族,长期、深人、细致的做田野调查工作。
也喜好考察地下地上的古文化遗址。
我与他曾共事十多年,那时我俩经常同行。
他比我年轻20多箩.在爬那比蚌壳还陡的瑶山苗岭的时候,他是我的保护神,上山时走在我后面,防我失足滑倒,下山时走在我前面防我裁下深渊。
西方文化寻根-[原始情结]--从《作为哲学家-原始人》到《原始人-挑战》文化寻根是全球化趋势下一种反叛现代性的普遍反应。
在过去的20世纪,西方文化寻根发展成为波及范围最广泛的思想运动和民间文化复兴运动,在理论上也催生了一大批重要的思想成果,其中以文化人类学领域的成就最为卓著。
然而,由于我国学术界因为近年来忙于追随西方的现代化,对西方文化寻根方面的成果没有足够的注意和整体的了解,形成知识上和思想上的盲区也就在所难免。
本文评述的几部著作虽然在西方引起了广泛的反省和大讨论,但中国学界却几乎无人知晓。
大部分盲从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或醉心于其经营管理方式的人,恐怕也根本不想去了解。
这正是本文要特别强调文化寻根中的原始主义重要变化的原因所在。
希望这些成果的评述和讨论能够有助于我们了解较为完整的当代西方社会和西方思想。
作为文明人的文化寻根之源头,关于原始文化的想象从文明伊始就伴随着社会意识与个人的记忆不断发展演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变换成不同色彩和价值的参照景象:妖魔化的或者乌托邦化的。
本文所要探讨的20世纪西方文化寻根中的"原始情结",主要表现在文化人类学家对原始人的人格、生存状态、生活质量与生态关系的整体研究和理解,如何在思想史上第一次向世界揭开了长期罩在迷雾之中的所谓原始社会真相。
又如何反过来促进了对文明人偏见和文明社会弊端的尖锐反思与批判。
其中包括欧洲中心主义价值观所建构的作为科学研究对象的"原始社会"和"原始思维",它们对社会想象的巨大牵引作用,和对知识分子文化认同重要影响。
让我们的认识从弥漫现代思想史和文学艺术史的"原始主义"及其历史根源入手。
一."原始主义"及其历史根源从历史上看,西方人对于遥远的文化他者即原始人的关注和想象从柏拉图时代就已经拉开了序幕。
原始主义作为进步主义历史观的对立面,也早在西方思想的源头就有所表现了。
略谈《原始文化》中的“语言”文化作者:徐钰茹来源:《速读·中旬》2014年第11期摘要:泰勒《原始文化》被公认是进化学派的经典著作,该书中“文化”、“神话”、“万物有灵观”等是学界研究的重心。
此书搜集了很多原始材料,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阐述了原始生活与现代生活的演进,他的观点具有独特的人类学视角。
本文着眼于原始语言这一层面,对此发表两点个人看法。
关键词:原始语言;语言的继承;流行语一、语言是怎么继承来的泰勒先生说的“当今受过教育的人实际上还是在应用着蒙昧人的方法,只不过在细节的展开方面有所补充和改进罢了”。
泰勒所说蒙昧人的方法,是与语言的“自然”起源说密切相关。
这是一些具有感叹性或模拟性的声音,它并非从父母那里继承下来或从外国人那里借取来的,而是直接取自声音界而用于意义界的。
从一方面说,蒙昧人具有高度的才能,他们能直接用带有情绪的声调和感叹词表达自己的意思。
我们知道各个民族在表达同一情绪时的惊人相似处,同时能正确无误的传达自己出的想法和观点。
如情绪低落时,说话声音有气无力,所用的感叹词低沉而绵长,当情绪高涨时,人们的说话声音高昂轻快,所用的感叹词也是直截了当的。
从这方面说,他们的面部表情与某种心境相符,他们的声调感叹与他们的情绪相关,蒙昧人所用的表达自己的情绪、传达相应的信息的方法,我们至今都在使用。
泰勒也分析了人们在交往过程中的姿势,“身体姿态的变化,与情绪变化的细微层次一致”,当一个人表现的是皱眉头、噘嘴、眼皮下拉,四肢无力等,我们知道他难过伤心,而当一个人表现的是手舞足蹈、好动不消停,便是开心快乐。
同时,当人们遇到兴奋的事时,脸上表情丰富多样,当人们遇到恐惧的事时,则是脸部表情紧张呆滞。
从人类表达情绪,动作姿态的相似性来看,今天的人们也很大程度上继承了原始蒙昧人的表达方法。
从另一方面说,不只是人生而有声音,直接取自声音界而用于意义界,动物世界也是如此,它们也是生而能发出各种声音,并且这些声音在他们的种群中无碍的传达各种意义。
原始文化读书笔记【篇一:读《原始文化》】读《原始文化》有人类学之父称号的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1871年出版了他为这门新兴学科奠基的代表作--《原始文化》。
从这个书名就可以看出,人类学的问世标志着同西方知识界关注原始人和原始文化的努力已经走向学科建制的方向。
全书共19章,大致可以划分为8个部分:(1)文化定义及其发展;(2)文化遗留;(3)语言研究;(4)算术;(5)神话;(6)万物有灵观;(7)仪式和仪典;(8)结论。
泰勒在撰写《原始文化》这本书的过程中主要做了以下4个工作:一是,将“文化”作为研究对象。
为此,泰勒给“文化”下了一个定义,并且提出了文化发展的2个法则。
二是,创立了文化研究方法――遗留法。
三是,对文化的具体形态做了一些相关研究:比如,语言,宗教,神话,算术。
四是,对具体文化的研究过程中,泰勒发现“宗教观念出现于人类的低级种族之中”,并由此深入下去,提出了“万物有灵论”。
在下文,我想对以上4个工作的内容做一些简述。
文章开篇,泰勒看门见山的说明了《原始文化》这本书的主要做的工作,他是这么说的:“文化,或文明――文化现象之间的合乎规律的联系――对证明材料进行分类的方法――文化由于稳定、变化、和遗存而产生的上下承虚的阶段性联系――本书研究的主要论题。
”接下来,他给文化下了定义,什么是文化呢?泰勒这样认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说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
”很明显,泰勒受到了自然科学的影响,他认为,人类社会中各种不同的文化现象,只要能够用普遍适用的原理来研究,就都成为适合于研究人类思想和活动规律的对象。
紧接着,他强调了民族学领域里的两大原则:一方面,在文明中有如此广泛的共同性,使得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拿一些相同的原因来解释相同的现象;另一方面,文化的各个不同阶段,可以认为是发展或进化的不同阶段,而其中的每一个阶段都是前一个阶段的产物,并对将来的历史进程起着相当大的作用。
读《原始文化》有人类学之父称号的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1871年出版了他为这门新兴学科奠基的代表作--《原始文化》。
从这个书名就可以看出,人类学的问世标志着同西方知识界关注原始人和原始文化的努力已经走向学科建制的方向。
全书共19章,大致可以划分为8个部分:(1)文化定义及其发展;(2)文化遗留;(3)语言研究;(4)算术;(5)神话;(6)万物有灵观;(7)仪式和仪典;(8)结论。
泰勒在撰写《原始文化》这本书的过程中主要做了以下4个工作:一是,将“文化”作为研究对象。
为此,泰勒给“文化”下了一个定义,并且提出了文化发展的2个法则。
二是,创立了文化研究方法――遗留法。
三是,对文化的具体形态做了一些相关研究:比如,语言,宗教,神话,算术。
四是,对具体文化的研究过程中,泰勒发现“宗教观念出现于人类的低级种族之中”,并由此深入下去,提出了“万物有灵论”。
在下文,我想对以上4个工作的内容做一些简述。
文章开篇,泰勒看门见山的说明了《原始文化》这本书的主要做的工作,他是这么说的:“文化,或文明――文化现象之间的合乎规律的联系――对证明材料进行分类的方法――文化由于稳定、变化、和遗存而产生的上下承虚的阶段性联系――本书研究的主要论题。
”接下来,他给文化下了定义,什么是文化呢?泰勒这样认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说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
”很明显,泰勒受到了自然科学的影响,他认为,人类社会中各种不同的文化现象,只要能够用普遍适用的原理来研究,就都成为适合于研究人类思想和活动规律的对象。
紧接着,他强调了民族学领域里的两大原则:一方面,在文明中有如此广泛的共同性,使得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拿一些相同的原因来解释相同的现象;另一方面,文化的各个不同阶段,可以认为是发展或进化的不同阶段,而其中的每一个阶段都是前一个阶段的产物,并对将来的历史进程起着相当大的作用。
读《原始文化》
有人类学之父称号的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1871年出版了他为这门新兴学科奠基的代表作--《原始文化》。
从这个书名就可以看出,人类学的问世标志着同西方知识界关注原始人和原始文化的努力已经走向学科建制的方向。
全书共19章,大致可以划分为8个部分:(1)文化定义及其发展;(2)文化遗留;(3)语言研究;(4)算术;(5)神话;(6)万物有灵观;(7)仪式和仪典;(8)结论。
泰勒在撰写《原始文化》这本书的过程中主要做了以下4个工作:
一是,将“文化”作为研究对象。
为此,泰勒给“文化”下了一个定义,并且提出了文化发展的2个法则。
二是,创立了文化研究方法――遗留法。
三是,对文化的具体形态做了一些相关研究:比如,语言,宗教,神话,算术。
四是,对具体文化的研究过程中,泰勒发现“宗教观念出现于人类的低级种族之中”,并由此深入下去,提出了“万物有灵论”。
在下文,我想对以上4个工作的内容做一些简述。
文章开篇,泰勒看门见山的说明了《原始文化》这本书的主要做的工作,他是这么说的:“文化,或文明――文化现象之间的合乎规律的联系――对证明材料进行分类的方法――文化由于稳定、变化、和遗存而产生的上下承虚的阶段性联系――本书研究的主要论题。
”接下来,他给文化下了定义,什么是文化呢?泰勒这样认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说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
”很明显,泰勒受到了自然科学的影响,他认为,人类社会中各种不同的文化现象,只要能够用普遍适用的原理来研究,就都成为适合于研究人类思想和活动规律的对象。
紧接着,他强调了民族学领域里的两大原则:一方面,在文明中有如此广泛的共同性,使得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拿一些相同的原因来解释相同的现象;另一方面,文化的各个不同阶段,可以认为是发展或进化的不同阶段,而其中的每一个阶段都是前一个阶段的产物,并对将来的历史进程起着相当大的作用。
为了把握文化现象的历史联系,泰勒提出关于“文化遗留物”的研究,以此作为解开文化现象演进之谜的一把钥匙,他把许多原始文化现象都归结为遗留物的范畴。
“在那些帮助我们按迹探求实际进程的证据中,有一广泛的事实阶梯。
我认为可用“遗留”这个术语来表示这些事实。
仪式,习俗、观点等从一个初级阶段转移到另一个较晚的阶段,它们是初级文化阶段的生动的见证或活的文献。
”这个从生物学借来的科学术语,通俗一点说,就是一种文化保留其形式于新的社会结构之中而失去其原来的实质作用。
在所有的社会里,残存下来的古代的思想和行为模式,都可以作为明了以往文化阶段因素的证据和实例。
换言之,残存即意味着某一文化要素虽失去其意义和功能,但仍处于现存的文化状态之中,当调查者无法直接了解上一代的文化轨迹时,它可以提供有力的线索。
泰勒认为:如果能够描述和分析好这些文化残存,很可能把先前的“文化阶段”重建起来。
在《原始文化》里,泰勒以两章的篇幅给读者重温过去世界不同地区有关迷信、儿童游戏、
赌博、古代俗语、儿歌、语法、习俗以至巫术、魔法力、魔法、魔法行为、预兆、预言、预根、梦占卜、占星术、精灵、灵魂升空等等作为文化残存在人类进化史上所蕴含的原始意义。
泰勒把语言划分为“情感语言和模拟语言”,他说“塔斯马尼亚人和中国人的语言之间,结构上有各种各样的区别,但是,这种区别是次要的,在方法上居首位的则是基本相似,即按习惯用音节分明的声音来表示各种思想的方法相似才是主要的。
”他还认为,语言是低级文化的一种原始产物,经过多年的逐渐修改、发展和选择,多少能够适合现代文明的需要。
泰勒发现,原始人从经验中获得了数字观念,低级阶段的原始人用手脚和脚趾计算,手指计算表明数字来源于手势计算,五进制、十进制以及二十进制都起源于用手指和脚趾计算。
在《原始文化》中,他认为人类儿童时代的早期智力状态是神话最早的起源,神话的想象力是通过体质各异的人类各处种族流传至今的。
他阐明万物有灵论是神话产生的思想基础,“对于低级种族来说,太阳、星辰、树林、河流、风和云都是具有人的灵性的生命体,从而导致原始人把一切存在物质都看作是和人或动物相同的东西。
”在泰勒看来,神话并非是语言现象造成的,“神话是它的作者的历史,不是它的主题的历史;它所记录的不是超人的英雄的历史,而是诗化了的民族的历史”。
泰勒,认为世界各民族在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艺术创作等方面极端相似,原因在于人类具有共同的本质、心理和思维方法以及共同的文化发展道路。
泰勒首先提出了万物有灵观的学说,认为神话来源于原始人关于灵魂的观念,以及原始人用这种观念来观察整个自然界和社会。
泰勒认为,日常经验的事实才是神话的基础,他断定:“日常经验的事实变为神话的最初和最主要的原因是对万物有灵的信仰,而这种信仰达到了把自然拟人化的最高点”。
在对原始宗教仪式的研究中,泰勒把原始宗教的起源归结为“万物有灵”,原始种族宗教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特征是万物有灵论的信仰。
这种信仰认为人的灵魂是一种稀薄、虚幻的形象,具有气息、薄膜或阴影那样的性质,它构成个体生命和思想的本原,它控制个人意识和意志,触摸不到且不可见,却是强大的物质能力。
原始人的智力并不比文明人退化,相反倒是有着更充分、更生动更有意味的形式。
他发现,万物有灵观包括两大信条,它们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第一,相信所有生物的灵魂在肉体死亡或消灭后人能继续存在;第二,相信各种神灵可以升格,进入威力强大的诸神行列。
神灵和人又是相通的,人可能引起神灵的高兴和不悦。
此外,他还对宗教作出了定义:“把神灵信仰判定为宗教的基本定义”。
不难看出,宗教的定义建立在“万物有灵”的基础之上。
在《原始文化》中,泰勒在学术上作出以下的贡献:第一,他第一个给“文化”作出了科学定义,从而为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对象与范围勾勒了基本轮廓;第二,对杂乱无章,彼此矛盾的文化现象进行研究的过程中,首先提出了两大原则。
第三,借用了实证的研究方法来研究文化现象,这里指的是他擅长用“比较法”对不同的文化现象做对比研究,此外,他还独创了“遗留法”,而以此为发端,在后来的欧洲文化学派中开展了一系列的“文化残存研究”。
第四,对宗教给与了第一个学术上的定义。
从《原是文化》这本书,我们大致可以看出,泰勒关注的是文化内部在历史进程中的顺接关系,而不是对文化的本体性关照。
在后人看来,泰勒的文化研究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在他的叙述中,人们容易误认为,文化的进化是自身的内在动力,但是泰勒又没有能够找到这个动力源。
如果,他能够从文化生成以及进化的外部环境给与关注,那么他的文化研究可能更加全面。
《原始文化》在人类文化史研究中的重大意义,在书的最后一张里面,泰勒已经有所预见,当然,他并不是在称颂自己这本书有多么大的意义和作用,他是在阐述“把文化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所产生的意义”。
他说:“原始文化研究的实践结果――对实证科学的影响甚微,对精神、道德、社会和政治哲学德影响――语言――神话学――伦理学和法律――宗教――文化科学德运动影响巨大。
原始文化研究作为一种进一步探求进步、克服阻碍德方式,在整个文明的进程中是卓有成效的。
”
泰勒《原始文化》简介
英国著名人类学家爱德华·伯内特·泰勒
(Edward Burnett Tylor,公元1832-1917年,)的《原始文化》(1871年,Primitive Culture)被公认是进化学派的经典著作。
这部著作受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影响,在书中追溯了人类从野蛮状态到文明状态的进化过程,描述了原始人如何运用理性去解释他们尚不能了解的自然和人类事物。
全书展示了泰勒关于原始生活与现代生活关系的中心思想,即“野蛮和文明作为一种类型的低级和高级阶段是
互相联系的”。
泰勒的进化论可分为蒙昧、野蛮和文明三个阶段。
每一阶段是前一阶段的产物,又对未来阶段的形成起着巨大的影响作用。
泰勒通过收集大量资料,分析全世界数百个不同社会的情况,最后得出结论,即人类社会的进化与体质的进化相似,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泰勒的思想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有以下几点:万物有灵论。
在各种文化现象中,他主要注意的是精神文化,特别是宗教信仰的产生与发展;文化残存说。
即旧有的文化既可以保留在较新的文化中,同时又是过去的见证;提倡文化科学。
以丰富的民族志资料,运用文化比较作为
研究的基础;统计研究法。
在民族学的调查上,他是最先主张使用统计方法的,并使这一研究趋向科学的手段。
《原始文化》中,采用了自然科学的进化论的研究方法和比较研究法,根据大量的现实材料,着重研究了原始社会的精神文化特别是
宗教信仰的产生的发展。
在《原始文化》中,神话论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泰勒正确的说明了深化的本质及其产生时代。
他首先肯定了神话的一种虚构,而这种虚构又是以现实为基础的。
他反对把神话当作纯粹的历史,也认为
不能只靠推测来解释。
万物有灵观是泰勒在起《原始文化》中最重要的理论建树。
泰勒根据大量的民俗学、民族学资料总结出了这一理论。
他第一次完全根据现实的资料来研究宗教的起源及其历史发展,这使宗教及宗教史的
研究向前跨进了一大步。
《原始文化》中,艺术资料非常丰富,也不泛深刻的见解,即使是在历史的风尘中,也仍然时时闪烁着思想的光芒和理论的光辉,对于现在的学术界不但有历史的认识作用,而且还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
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