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古诗词的形象
- 格式:ppt
- 大小:857.00 KB
- 文档页数:59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古诗词鉴赏之鉴赏诗歌的形象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诗歌中的形象,感受诗人的情感。
2. 学会分析诗歌中的形象,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古诗词的热爱。
教学重点:1. 诗歌中的形象及其作用。
2. 分析诗歌形象的方法。
教学难点:1. 理解诗歌形象背后的深层含义。
2. 运用方法分析诗歌形象。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介绍诗歌的形象,引发学生对诗歌形象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诗歌形象的概念及其作用。
3.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诗歌形象的基本特点,分析诗歌形象的方法,并通过具体实例进行讲解。
4. 课堂练习学生通过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提高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诗歌形象在古诗词鉴赏中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发学生对诗歌形象的思考。
2. 案例分析教师选取具体诗歌,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方法分析诗歌形象,理解诗人的情感。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对诗歌形象的分析成果,互相学习,提高鉴赏能力。
4. 课堂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检验自己对诗歌形象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形象在古诗词鉴赏中的作用。
三、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诗歌形象的基本概念和分析方法的掌握情况。
2. 练习题:评估学生运用所学方法分析诗歌形象的能力。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品质。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诗歌形象的基本概念和分析方法。
2. 选取一首古诗词,运用所学方法分析诗歌形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古诗词鉴赏相关教材。
2. 课件:教师自制的课件。
3. 练习题:针对诗歌形象的练习题。
4. 参考资料:关于古诗词鉴赏的资料。
中考古诗词“形象鉴赏”类解题思路01人物形象鉴赏整体感知,确定身份分析人物形象,要从诗歌整体上把握。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包括两种:诗中的主人公形象和抒情主人公形象。
首先区分人物形象是哪一类,为其大体定位。
知人论世,关注背景了解作者的生平和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对把握诗歌的人物形象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不同时代的作家,其作品所反映的社会内容和寄寓的情感是不同的。
同一作者,处于不同的人生阶段,遭遇不同,处境不同,其作品的感情基调也不一样。
抓关键词,分析特征塑造人物形象,诗人往往运用关键词句,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来完成。
抓住这些关键词句,就能快速把握诗歌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示例如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小题。
(8分)出塞(其二)王昌龄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干。
6、全诗刻画了一位怎样的主人公形象?并简要分析是如何刻画的。
(4分)【答案】诗中刻画了一位威武自信、浴血沙场、豪情盈怀、不畏牺牲、英勇善战的将军形象。
(2分)全诗不着一语直写人物,而是通过玉鞍战马、带血战刀的侧面描写及城头战鼓、月下沙场的烘托渲染来刻画将军的形象。
(2分)【解析】首先要用概括性词语对诗中主人公形象进行总括,然后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
02景物形象鉴赏从景物本身的角度入手分析了解景物本身的形、声、色,注意动景与静景的搭配,掌握高低远近的写景层次。
如“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我们可以从形、声、色的角度分析出它展现了壮阔雄奇的赤壁景色。
从景物常见含意入手分析对诗歌景物形象的赏析离不开分析意象的作用,了解古代诗歌中常见意象的含意,无疑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
如冰雪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月亮表达思乡之愁,松柏象征孤直、清高、不畏强权的品格,等等。
注意答题要求题干要求“概括”形象特点:用概括性的语言描述。
题干要求“赏析”:除了要写出景物的自然属性外,还要写出景物的社会属性,即诗人在诗中赋予该景物的情操或品性以及意义等。
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专题16 古诗词阅读(讲)高考语文大纲对古诗词阅读的考查要求是:(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级。
考点一:鉴赏古诗词的形象鉴赏诗歌的形象是历年高考的必考内容。
诗歌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实物载体。
古代诗歌的形象一般包括三类:人物形象(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景物形象(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事物形象(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
形象的鉴赏,侧重于把握形象的特点,感悟形象中所传达出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是高考诗歌鉴赏试题中出现频率很高的考点。
而每一种形象的鉴赏都有自己的方法和技巧。
诗歌的形象,主要从三个方面鉴赏:一、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
诗歌的人物形象包含两方面内容: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抒情主人公形象。
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如王昌龄《闺怨》春日登楼赏景“悔教夫婿觅封侯”的思妇形象。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写一个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满心凄苦愁楚的天涯游子形象。
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白居易《卖炭翁》“两鬓苍苍十指黑”的卖炭翁。
杜甫《蜀相》中“出师未捷身先死”的诸葛亮。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风流儒雅、年少英雄的周瑜。
抒情主人公形象,诗人“我”的形象也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实际上是“是诗化了的作者”,是作者在诗中的“代言人”。
在古代诗歌中,一般有下面十种形象:①傲视权贵、傲岸不羁的形象。
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塑造了一个不慕权贵、豪放潇洒、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形象。
②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如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古诗词鉴赏之鉴赏诗歌的形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诗歌形象的概念及其在古诗词中的重要性。
(2)学会从诗歌的形象入手,分析诗歌的意境、情感和艺术特色。
(3)能够欣赏古代诗词中的优美形象,提高审美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分析经典古诗词,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2)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歌形象的特点和作用。
(3)学会运用形象思维,感悟诗歌的艺术魅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诗词中形象的美,培养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2)提高人文素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内容:1. 诗歌形象的概念与分类:介绍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等。
2. 诗歌形象的作用:分析形象在诗歌中的表达效果,如衬托、象征、寓意等。
3. 诗歌形象的鉴赏方法:从形象入手,解读诗歌的意境、情感和艺术特色。
4. 经典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古诗词,分析其中的形象特点和艺术魅力。
5. 实践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鉴赏一首陌生的古诗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理解诗歌形象的概念及其在古诗词中的重要性,学会从形象入手鉴赏诗歌。
2. 难点:深入理解诗歌形象的特点和作用,运用形象思维感悟诗歌的艺术魅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首优美的古诗词引起学生对诗歌形象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2.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诗歌形象的概念、作用和鉴赏方法。
3. 案例分析:分析经典古诗词中的形象特点,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4. 实践练习:让学生选取一首古诗词,运用所学方法进行鉴赏。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程度。
2. 案例分析: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理解能力和鉴赏水平。
3. 实践练习:评估学生在实践练习中的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4.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5. 综合评价: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实践成果,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古诗词鉴赏技巧总结一、古诗词的形象1.人物形象主要指主人公形象(诗人自我形象、诗人塑造的诗中人物形象等)。
2.景物形象主要有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山川、河流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
3.事物形象主要指诗词中描写的事物、事物的特征等。
二、古诗词的语言1.语言风格淡雅闲适、朴素自然、豪迈雄奇、婉约细腻、清幽委婉、直率洗练、旷达奔放、悲壮慷慨、沉郁顿挫等。
2.语言内容(1)意象语言意象,即诗中的形象,指诗词中蕴含诗人情感、思想、观点等的景物,是(物)象与(情)意的结合。
常见的景物(事物)在古诗中往往表达着某种固定的情感,如白发多表达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悲凉;浮萍、柳絮等多表现漂泊的孤寂等。
(2)情感语言指直接表达诗人情感的词语。
例如诗词中经常出现的孤、苦、悲、伤、怨、恨、乐等词语。
(3)象征语言托物言志诗中使用具体的物象来表达诗人的情感,而这些物象体现的特征、品格就是诗人追求的精神、品格。
例如蝉多表达诗人清高的品格:松柏表达孤直的性格:飞鸟表达居无定所等。
(4)特定语言指诗词使用的一些用典、用事特征的语言。
例如"秋水"多指眼睛;"尺素"指书信;"杨花"指性格多变:"登临"表达对家国的思念、昔盛今衰的悲凉等。
3.语言特色指古诗词在使用语言时体现出的词句变化特征等。
例如词类活用、语序颠倒、叠词(又叫"叠字")、炼字、诗眼等。
三、古诗词的表达技巧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
这里重点讲述描写、抒情。
(1)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事物的特征表现出来的一种写作手法。
1)描写手法2)景与景的关系常见的景物关系有动静、虚实、乐哀、抑扬、古今等,以及远近、色彩的明暗、浓淡等。
(2)抒情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寓情于景、触景生情、移情于景、借景生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形象类题型的解题技巧。
2、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
过程和方法:回放历年高考诗歌中鉴赏形象的题目,讲练结合。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古代诗歌的情感和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1.找出诗词写了什么形象;2.鉴赏诗词的具体方法和步骤【教学难点】:掌握形象类题型的解题技巧【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考点分析(教师结合高考考点进行分析)古诗词中的形象考查主要是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意象是带有作者强烈思想感情的人象、物象、景象、事象等,而意境则是诗人的思想感情和生动的客观事物相契合而成的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
二、命题特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考查集中在意象和意境两个方面。
①意象。
意象的考查有两种形式:一是给出范围寻找相应意象,如2006年广东卷“诗中哪些意象体现了题目中的‘晚望’?”;一是探究意象蕴含的思想感情(即其中的“意”),如湖北卷对“水”的寓意的理解。
②意境。
意境考查也是两种形式:一是描绘意境,如天津卷要求描绘“无数铃声遥过碛”一句表现的边塞景象;二是鉴赏意境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如四川卷考查“竹窗斜漏补衣灯”画面蕴含的感情。
形象的考查今后肯定是古代诗歌鉴赏的热点,因为形象的描摹必然是为文章主旨与情感服务的,所以考查形象既能考查考生对形象的具体感受能力,又考查了对文章的思想内容的把握。
三、方法指导(结合诗句分析诗歌形象的鉴赏方法与技巧)1、常见的塑造形象的方法①细节刻画。
人物形象多着重人物的语言、动作等细节。
例1、长干行崔颢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船暂相问,或恐是同乡。
【分析】诗人仅用口吻传神,就把女主人公的音容笑貌写得活灵活现。
例2、《点绛唇》李清照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分析】利用“嗅青梅”这一细节掩饰一下自己,以便偷偷地看闯进来的翩翩少年这一动作,把一个少女惊诧、惶遽、含羞、好奇以及爱恋的心理活动,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来,在我们心中立起了一个天真纯洁,感情丰富却又带几分矜持的少女形象。
诗歌的形象鉴赏诗歌的形象鉴赏诗歌的形象包括意象、人物形象。
诗歌的形象倾注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因此,只有真正了解了诗歌的形象,才能深入领会诗人思想感情。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诗歌的形象鉴赏,欢迎大家分享。
一、鉴赏诗歌的意象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事物形象(景物、山川草木等)表现诗人的主观的感情。
客观事物形象,不仅是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更是含有“意”(情感)的形象,即“意象”。
意象是诗人情感显现的载体。
1、抓景物特点,探知诗人的感情“诗言歌咏,见景生情”,诗人的写景作为后一两句的情感抒发的基础。
由景物的物象可以探知诗人的情感。
如李白的《静夜思》前两句是写景,以地上霜喻月光,十分真切地描写了深秋静夜的寒意萧瑟。
后两句则直接抒发了思念故乡的情感。
山居秋暝(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析】这是一首山水名篇。
首联,初秋傍晚,山雨初霁,空气清新,景色美妙。
颔联,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
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如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
颈联,竹林里传来一阵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洗罢衣服笑逐着回来;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
诗人极力渲染一幅纯洁美好的图景,反映了诗人过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诗人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美。
诗人选择的意象“新雨”、“明月”、“清泉”、“竹喧”、“莲动”等积极的意象,2、析意境,探知诗人的感情“意”就是指作者的主观感情,“境”是指的是作者所创设的生活图景,主要是由景物构成。
“意境”就是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场景融合在一起所塑造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在意境的创设上,画面或雄浑壮丽,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或幽清明净,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或沉郁孤愁,如“野旷天底树,江清月近人”;或和谐静谧,如“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或开阔苍凉,如“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或高远辽阔,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古诗词鉴赏之鉴赏诗歌的形象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诗歌形象的概念,认识到诗歌形象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欣赏诗歌形象的能力,提高古诗词鉴赏水平。
3.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形象的概念,学会欣赏诗歌形象。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形象的概念,分析诗歌形象的特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诗歌,引导学生欣赏诗歌形象。
3.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彼此对诗歌形象的理解和欣赏。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收集相关古诗词,整理诗歌形象的分析方法。
2. 学生准备:预习相关古诗词,了解诗歌背景。
五、教学内容1. 诗歌形象的概念:介绍诗歌形象的概念,解释其在古诗词中的重要性。
2. 诗歌形象的特点:分析诗歌形象的特点,如象征、比喻、拟人等。
3. 欣赏诗歌形象的方法:讲解如何欣赏诗歌形象,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4.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古诗词,分析诗歌形象,引导学生欣赏。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形象的理解和欣赏,互相学习。
六、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介绍一首著名的古诗词,引发学生对诗歌形象的兴趣。
2. 讲解诗歌形象的概念:简述诗歌形象的概念,解释其在古诗词中的重要性。
3. 分析诗歌形象的特点:举例说明诗歌形象的特点,如象征、比喻、拟人等。
4. 欣赏诗歌形象的方法:讲解如何欣赏诗歌形象,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5.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古诗词,分析诗歌形象,引导学生欣赏。
七、课堂互动1. 提问:让学生分享对诗歌形象的理解和欣赏,互相学习。
2.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分析诗歌形象的特点和欣赏方法。
3. 展示成果:每个小组选出一首古诗词,展示他们对诗歌形象的分析和欣赏。
八、巩固练习1. 让学生独立分析一首古诗词,找出其中的诗歌形象,并解释其意义。
2. 完成课后作业:选取一首古诗词,用所学的方法分析其诗歌形象,写一篇短文。
古诗词人物形象鉴赏教案第一章:古诗词人物形象鉴赏概述1.1 了解古诗词人物形象的概念与重要性1.2 掌握古诗词人物形象的特点与表现手法1.3 分析古诗词中人物形象的意义与价值第二章:古诗词人物形象的基本构成2.1 外貌描写:观察诗词中对人物外貌的描绘,分析其形象特征2.2 神态描写:关注诗词中对人物神态的刻画,揭示其内心世界2.3 语言描写:品味诗词中人物的语言,体现其性格与身份2.4 行为描写:梳理诗词中人物的行为举止,理解其性格特点第三章:古诗词人物形象的鉴赏方法3.1 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了解两种描写手法,分析其对人物形象的影响3.2 对比分析:通过对不同人物形象的对比,深入理解各自特点3.3 联系背景:结合历史背景与作者生平,全面把握人物形象3.4 感悟情感:感受诗词中所表达的人物情感,丰富对人物形象的认知第四章:古诗词人物形象鉴赏实例分析4.1 王之涣《登鹳雀楼》:分析诗中人物形象,理解其胸怀壮志4.2 杜甫《春望》:剖析诗中人物形象,感受其忧国忧民之情4.3 李白《将进酒》:探究诗中人物形象,领略其豪放不羁第五章:古诗词人物形象鉴赏实践5.1 选取一首古诗词,分析其中的人物形象5.3 进行古诗词人物形象鉴赏的交流与讨论,提高鉴赏能力第六章:古诗词人物形象的情感与心理分析6.1 认识古诗词人物形象中的情感表达6.2 掌握古诗词人物心理活动的描绘技巧6.3 通过情感与心理分析,深入理解人物形象第七章:不期古诗词人物形象的变迁7.1 先秦时期:了解先秦诗词中人物形象的特点7.2 唐代:剖析唐代诗词中人物形象的风格与变化7.3 宋代:探究宋代诗词中人物形象的新发展7.4 明清时期:分析明清诗词中人物形象的特色第八章:古诗词人物形象与传统文化的关联8.1 诗词中人物形象与儒家文化的关联8.2 诗词中人物形象与道家文化的融合8.3 诗词中人物形象与佛家思想的影响第九章:当代古诗词人物形象的创新与演绎9.1 认识当代古诗词创作中人物形象的新特点9.2 分析当代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创新手法9.3 探讨当代古诗词人物形象的意义与价值第十章:古诗词人物形象鉴赏的教学实践与反思10.1 设计古诗词人物形象鉴赏的教学活动10.2 实施教学计划,进行教学评价10.3 反思教学过程,提升教学效果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古诗词人物形象的概念与重要性补充和说明:在这一环节中,学生需要理解古诗词人物形象不仅仅是诗词中的角色,更是一种艺术塑造,反映了作者的情感寄托和社会背景。
33关注【语文与成才】[2012.5]摘要:诗歌鉴赏人物形象分析的途径有四条:了解作者的生平,关注背景、注释;聚焦描写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神态、身份的词语;关注环境的烘托作用;注意“物”的象征作用。
关键词:诗歌鉴赏;人物形象;途径一曲由王菲演唱的《明月几时有》让我们梦回唐宋,回到那个群星璀璨、佳作辈出的时代,看到了众多个性迥异、形象鲜明的人物。
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塑造了一个不慕权贵、豪放潇洒、傲岸不羁者的形象;柳永的《雨霖铃》写出了一个爱恨情长的形象。
形象中聚集着诗人的情感,形象中包含着作者的意志,让我们用心去体味诗人善感的心灵,用情去鉴赏多彩的人物形象。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有两种,一类是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
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形象,就是主人公自己,这类诗歌往往用第一人称的写法。
另一类是作品中刻画的人物形象。
这类诗歌往往是用第三人称的写法。
如柳宗元的《江雪》,渔翁即作者,作者即渔翁,两种形象具有统一性的一面。
秦韬玉的《贫女》,主人公是一位哀伤、惆怅的贫女形象,她风采幽雅、品德高尚、勤劳能干、精于刺绣,但生于蓬门漏户,无媒人可托,只能为他人做嫁衣裳。
诗人借她表达了怀才不遇、寄人篱下的愤愤不平的激愤之情。
古诗中的人物形象该通过什么途径来鉴赏呢?一、了解作者的生平,关注背景、注释因为以诗承志是古人赋诗的普遍现象,他们或借诗歌抒其怀才不遇、沉居下位之苦,或发其离愁别绪、物是人非之感,或叹其时运不济、命途多舛之难,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因而鉴赏人物要了解作者的生平,关注背景,注重注释。
在欣赏李白的诗歌《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他少年到处游历,希望结交朋友,拜谒社会名流,从而得到引荐,一举登上高位,去实现政治理想和抱负,因为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玄宗所赏识。
后因不能被权贵所容,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纵情山水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
古诗词鉴赏之鉴赏诗歌的形象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篇《古诗词鉴赏之鉴赏诗歌的形象》。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能够从形象入手,深入领悟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理解形象在古诗词中的重要作用。
2. 通过鉴赏古诗词,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和掌握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
难点:如何从形象入手,深入领悟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教学PPT。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以一幅古诗词画卷为导入,让学生欣赏并说出自己对画卷的感受,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古诗词鉴赏之鉴赏诗歌的形象。
2. 知识讲解:讲解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的概念和作用,引导学生理解形象在古诗词中的重要性。
3. 例题讲解:以《登高》一诗为例,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让学生从形象入手,深入领悟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4. 随堂练习:让学生以《江雪》一诗为例,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并写出自己的感悟。
5.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分析和感悟,互相学习和交流。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古诗词鉴赏之——形象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七、作业设计1. 请分析《江雪》一诗中的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并写出自己的感悟。
答案:《江雪》一诗中的人物形象是孤高坚韧的诗人形象,景物形象是幽静寒冷的江雪景象,事物形象是孤舟和翁。
通过分析这些形象,我感悟到诗人以自己的坚韧和孤高,面对寒冷和孤独,仍然保持坚定的信念和高洁的品格。
2. 请课下阅读一首古诗词,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并写出自己的感悟。
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注释】将:请。
天上来:黄河发源于青海,因那里地势极高,故称。
高堂:高大的厅堂。
青丝:黑发。
意为在高堂上的明镜中看到了自己的白发而悲伤。
得意:适意高兴的时候。
会须:正应当。
钟鼓:富贵人家宴会中奏乐使用的乐器。
馔玉:形容食物如玉一样精美。
陈王:指陈思王曹植。
平乐:观名。
在洛阳西门外,为汉代富豪显贵的娱乐场所。
恣:纵情任意。
谑:戏。
径须:干脆,只管。
《将进酒》沿用乐府古体,作此诗时距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已有八年之久。
这一时期,李白多次与友人岑勋(岑夫子)应邀到嵩山上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登高饮宴,借酒放歌。
诗人在政治上被排挤,受打击,理想不能实现,常常借饮酒来发泄胸中的郁积。
人生快事莫若置酒会友,作者又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之际,于是满腔不合时宜借酒兴诗情,以抒发满腔不平之气。
诗由黄河起兴,感情发展也像黄河之水那样奔腾激荡。
通篇都讲饮酒,字面上诗人是在宣扬纵酒行乐,而且诗中用欣赏肯定的态度,用豪迈的气势来写饮酒,把它写得很壮美,反映了诗人当时找不到对抗黑暗势力的有效武器。
酒是他个人反抗的兴奋剂,有了酒,像是有了千军万马的力量,但酒也是他的精神麻醉剂,使他在沉湎中不能做正面的反抗。
理想的破灭是黑暗的社会造成的,诗人无力改变,于是把冲天的激愤之情化做豪放的行乐之举,发泄不满,排遣忧愁,反抗现实。
诗中表达了作者对怀才不遇的感叹,又抱着乐观、通达的态度,也流露了人生苦短、及时行乐的消极情绪。
古诗鉴赏:形象、语言、技巧和情感一、考题纵览主观简答题。
一般从情感、形象、语言、技巧角度设题。
二、高频考点——鉴赏分析情感1.命题特点一般有三种题型,即:①表达了怎样的情感;②诗作是怎样表达情感的,这是前一问的变式,答题时要先回答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再回答是怎样表达情感的;③分析情感的变化。
2.解题指津“情感理解题”指的是对主观人物,即诗人情感形象的理解。
其情感形象是通过如下三个途径来表现的:一是写景抒情(情景关系)。
二是以时人、时事、时物来喻己之现状(写人喻己、托物言志)。
三是借助于怀古咏史来表达对现实的鞭挞或讽喻。
①咏史多因事兴感,重在寓历史鉴戒之意,给人以充实具体之感。
②怀古则因触景生情,重在抒今昔盛衰之感,给人以抽象空灵之感。
③用典。
3.解题步骤(1)以时人、时事、时物来喻己之现状时的情感理解思路:通过……表达……。
(2)借助于怀古咏史来表达对现实的鞭挞或讽喻时的情感理解思路:①“咏史”——眼前景象与昔时景象的比较+差异原因+现实意义。
②“怀古”——昔时景象(事例)+实质+所寓道理。
(3)分析情感的变化时的情感理解思路:作者首先借……表达……;而后借……表达……;最后借……表达……。
(4)用典是“咏史抒怀”的一种方式,目的是要借古喻今、讽今或自喻。
因此拟题者在考查考生对作者用典意图的理解时,通常是问有什么意图,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等。
用典的目的:一是为国家。
多为借古讽今,讽谏君王。
二是为个人。
多为仰慕前人,感怀自己,或者抒发同病之悲等。
答题时应将古人古事所要表达的情感内容,视为今人今事来理解作答。
[例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春夕崔涂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
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
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注]烟景有谁争?【注】〔五湖〕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归隐之处。
这里指诗人家乡浙江桐庐一带的大好山水。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表达了哪些复杂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