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形象鉴赏
- 格式:ppt
- 大小:1.40 MB
- 文档页数:20
古诗词人物形象鉴赏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古诗词中人物形象的基本鉴赏方法。
2. 培养学生对古诗词人物形象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 提高学生分析、解读古诗词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古诗词中人物形象的特点2. 古诗词中人物形象的表现手法3. 古诗词中人物形象的情感分析4. 鉴赏实例分析5. 练习与拓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古诗词中人物形象的基本鉴赏方法。
2. 教学难点:分析古诗词中人物形象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古诗词中人物形象的特点、表现手法等。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
3. 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交流,培养解读古诗词的能力。
五、教学准备1. 古诗词文本:准备相关古诗词文本,如《红楼梦》、《水浒传》等。
2. 参考资料:提供古诗词人物形象鉴赏的相关资料,如论文、书籍等。
3. 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白板等。
六、教学进程1. 引入新课:通过播放经典古诗词朗诵,引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导入本节课的主题——古诗词人物形象鉴赏。
2. 讲解知识点:a. 讲解古诗词中人物形象的特点,如性格、外貌、动作、语言等。
b. 讲解古诗词中人物形象的表现手法,如直接描写、侧面烘托、对比映衬等。
c. 讲解如何分析古诗词中人物形象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水浒传》中的宋江等。
引导学生关注人物形象的特点和表现手法。
4.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古诗词人物形象,讨论其特点和表现手法,培养学生的解读能力。
5. 练习与拓展: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
七、作业布置1. 分析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包括特点、表现手法等。
2. 写一篇短文,阐述自己对古诗词人物形象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和讨论的积极性。
【导语】中国诗起源于先秦,⿍盛于唐代。
中国词起源于隋唐,流⾏于宋代。
在中华⽂明灿烂的长卷中,唐诗宋词是其中最为绚丽的华章。
诗词是阐述⼼灵的⽂学艺术,⽽且诗词在语⽂教材中也是很重要的⼀门课程。
下⾯®⽆忧考⽹就给⼤家分享下经典的古诗词鉴赏及赏析,欢迎阅读!经典的古诗词鉴赏及赏析篇⼀:《静夜思》 《静夜思》 唐代:李⽩ 床前明⽉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低头思故乡。
诗词鉴赏: 诗的前两句,是写诗⼈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刹那间所产⽣的错觉。
⼀个独处他乡的⼈,⽩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到夜深⼈静的时候,⼼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
何况是在⽉明之夜,更何况是⽉⾊如霜的秋夜。
“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动地表达了诗⼈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光误作铺在地⾯的浓霜。
⽽“霜”字⽤得更妙,既形容了⽉光的皎洁,⼜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
“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凝望着⽉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的照耀下。
于是⾃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
“低头”这⼀动作描画出诗⼈完全处于沉思之中。
⽽“思”字⼜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草⼀⽊,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不在思念之中。
⼀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这⾸⼩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华美的辞藻;它只是⽤叙述的语⽓,写远客思乡之情,然⽽它却意味深长,耐⼈寻味,千百年来,如此⼴泛地吸引着读者。
经典的古诗词鉴赏及赏析篇⼆:《钱塘湖春⾏》 《钱塘湖春⾏》 唐代:⽩居易 孤⼭寺北贾亭西,⽔⾯初平云脚低。
⼏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不⾜,绿杨阴⾥⽩沙堤。
诗词鉴赏: 这是⼀⾸描绘西湖美景的名篇。
古诗词的形象表现在古代文学中,诗歌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表达方式。
古人用诗词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同时还通过丰富的形象描写来传达自己的感受和所见所闻。
这些诗词所表达的形象,不仅体现了作者的审美情趣和文学表现水平,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氛围。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古诗词的形象表现。
一、情感的形象表现在古代诗歌中,情感是最常见的主题之一。
作为文学形式的诗歌,其表现方式温婉典雅,尤其是在情感上更加细腻。
而古人喜欢通过描写自然景色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比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这首诗通过描绘大自然的壮阔景象,传达了作者醉心景物,追求卓越的高雅意境。
诗人用形象表现来表达情感,有时还会借用物象来折射出人物内心独特的情感,例如唐代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这句诗中的“东风无力百花残”所表达的是一种生命的脆弱和珍贵,对于生命的短暂和匆匆,令人深感慨叹。
二、人物的形象表现诗词中人物形象是另一常见表现方式,大多描写古代名士、仙人、民间故事中的人物等。
唐代白居易的《长恨歌》中的才人形象“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从她的身世背景、内心情感,到使人怀念她的因素都透过这个形象表现出来。
同时,白居易将长恨华裳、凤冄娟舞等景物巧妙融汇在诗中,使这个人物形象显得更加鲜明、感人。
在古代的诗词中,女性形象被描述得非常柔美和温婉,这与古代社会女性的地位、习俗等有着密切关系。
例如唐代王之涣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首诗的女性形象非常活泼,用一种少女般的语气描述出了这位美妙的女子,使得人们在阅读时不仅仅关注于诗句本身,而是形象的结合。
又如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这首诗通过对雨水形象的丰富描述,表现了一种欣喜、惊喜、感慨和无限的爱意。
三、自然的形象表现古人对自然的感性表达一直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而这种感性的表达,多是通过诗人的形象表现完成的。
古诗词鉴赏之形象鉴赏【考点讲解】高考对古诗词形象鉴赏的考察一般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人物形象的鉴赏,要求鉴赏诗人、抒怀主人公的形象特色以及剖析诗歌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技巧和表现的诗人情感等,比方2011 年四川卷,要求归纳诗中诗人的形象特色;二是剖析光景形象,要求鉴赏诗歌中使用的意象以及意象表现的感情、作用和创造的境界等,比方2011 年重庆卷要求分析诗歌中使用的意象的作用等。
【真题扫描】阅读下边的宋诗,而后回答以下问题。
怀天经、智老,因访之陈与义今年二月冻初融,睡起苕溪绿向东。
客子岁月诗卷里,杏花信息雨声中。
西庵禅伯还多病,北栅儒先只固穷。
忽忆轻舟寻二子,纶巾鹤氅试春风。
【注】天经,姓叶,名德;智老,即大圆洪智和尚。
诗中“禅伯”指大圆洪智,“儒先”指叶天经。
请简要归纳诗中诗人的形象特色。
【答题指津】剖析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要着重以下几个方面:1.剖析诗歌描绘内容。
诗歌描绘的光景,人物的动作、行为等都蕴涵着人物的形象特征,因此要着重剖析、理解诗歌的详细内容。
比方本诗中,理解“客子岁月诗卷里” 一句时,能够这样思虑:“客子”指谁?“客”能够表现如何的感情?诗句中的“诗卷”表现人物怎样的形象?2.理解诗歌表达的感情。
不论是描绘人物仍是描绘光景的诗歌,诗人总要表达必定的感情,而这类感情常常会蕴涵在诗歌描绘的光景、事物、人物中。
因此,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要着重掌握诗人的感情。
3.详细剖析描绘人物内容。
诗歌刻画人物形象,离不开对人物语言、行为、心理等的描绘。
阅读诗歌时,就要详细剖析诗人描绘的有关人物的内容。
比方这首诗:先描绘环境特色,而后写诗人的行为。
4.挑选整合有关描绘。
经过详细剖析后,挑选出与描绘人物有关的诗句。
比方这首诗,能够思虑这样几个问题:诗人在春光中为什么要读诗、写诗,表现了诗人如何的形象特色?看到杏花春雨,为什么就想到了老朋友,为什么还想起老朋友的病情和固穷的品行?这两句能否只是写老朋友,有没有写诗人自己?为什么诗人想到老朋友后,就要去看老朋友?为什么要衣着有雅士风格的纶巾鹤氅?经过以上的思虑,能够看出,诗歌刻画的诗人形象特色起码包含这样几个方面:一是旅居异乡的诗人能够在春季读诗、写诗,二是在杏花春雨中想念患病和固穷的老朋友,三是在看朋友时衣着时髦等。
古诗词鉴赏(一)人物形象归纳(二)意象归纳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
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寄托了诗人的情感或思想的物象(事象或独特的艺术形象),比如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春花秋月、寂水寒山、清霜白露、冷雪寒窗、银烛青灯、晨钟暮鼓、古寺幽径、橙黄桔绿、小荷残菊、鹧鸪杜鹃等等。
由于这些形象已经浸染了作者的感情,所以称作意象。
意象情感/思想例句及出处酒饮酒多表达豪情;悲愁、苦闷和郁郁不得志的情感。
①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行路难》)李白)②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江城子》苏轼)③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浣溪沙》晏殊)④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渔家傲》范仲淹)羌笛传达离别之苦相思之情和内心的孤寂。
唐代边塞诗经常提到。
①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白雪歌颂武判官归京》岑参)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渔家傲》范仲淹)③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凉州词》王之涣)形象实例1.豪放洒脱的形象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李白傲岸不羁、豪放自信、洒脱飘逸的性格。
2.忧国忧民、青衫泪沾的形象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诗人并不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其忧国忧民的精神可见一斑。
3.建功立业、报效祖国的形象辛弃疾的“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破阵子》),此人虽赋闲在家,却想征战沙场统一、南北报效祖国。
4.归隐田园、钟情山水的形象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饮酒》)写的就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说明诗人安贫乐道的思想。
专题01 古诗词人物形象鉴赏(解析版)【考点穿透】【考向】古代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有两类,一类指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
如杜甫《春望》中的“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类诗歌往往用第一人称的用法。
另一类是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
如柳宗元的《江雪》,诗中的渔翁就是一个孤傲清高者的形象。
作者刻画渔翁的形象,又是折射自己。
这类诗歌往往是用第三人称的写法。
在偏重叙事的诗歌作品中,诗人往往借助笔下塑造的人物或隐喻的人物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对社会的看法、对人生的领悟,或者寄托自己的理想。
【解题思路】1.首先区分诗中的人物形象是诗人塑造的形象还是抒情主人公。
2.其次掌握诗歌中常见的塑造形象的方法:(1)细节刻画。
人物形象多着重人物的语言、动作等细节。
如李清照《点绛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利用“嗅青梅”这一细节掩饰一下自己,以便偷偷地看闯进来的少年这一动作,把一个少女惊诧、惶遽、含羞、好奇以及爱恋的心理活动,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来,在我们心中立起了一个天真纯洁、感情丰富却又带有几分矜持的少女的形象。
(2)烘托。
如柳宗元《江雪》中为塑造老渔翁的不怕严寒、不怕孤独的高傲品性而进行的环境气氛的烘托。
(3)背景氛围的交代。
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在描写人物形象之前,先写了赤壁的奇伟壮丽:“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最后概括于“江山如画”四字中,正是在这样雄奇壮美的氛围色调中,英雄人物出场了。
这里的背景描写,显然寄托着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
(4)铺陈手法。
多见于叙事诗中。
如杜甫的《兵车行》:“车摊鳞,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这里用铺陈手法,直叙其事,勾勒出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
3.学会知人论世,结合作者的处境、风格、写作背景等,分析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答题步骤】1.明确刻画了什么样的形象。
古诗词的人物形象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历史、哲学、文学等诸多领域相互渗透。
在众多的古诗词作品中,人物形象是其中一大特色,他们或英俊潇洒,或温婉可人,或刚强正直,或阴险狡诈,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些人物形象与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文化传统等因素密不可分,让读者在欣赏古诗词的同时,也更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
一、李白——飞天之士李白是唐代著名诗人,被称为“诗仙”。
他的诗中常常描写神话传说、历史典故和自然景物,彰显出浪漫主义的情感和豪放不羁的个性。
李白的人物形象主要表现在他诗中所描绘的自己,他是一位不羁的、狂野的、飞天的诗人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例如,《将进酒》这首诗,诗中描述了李白喝酒的场景,他的形象就类似于飞天之士,“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这种自由、奔放、不受拘束的状态,是李白形象的一个重要侧面。
二、杜甫——大气磅礴杜甫是唐代另一位著名诗人,素有“诗史”之称。
他的诗多切实反映社会的丑陋和人民的苦难,具有浓郁的现实主义倾向。
杜甫的人物形象主要表现在他的豁达、大气、慷慨、爱民的性格上。
比如,《登高》这首诗,整篇诗中有一种崇高的情怀,表现出杜甫的博大胸怀和高尚人格,“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特别是这首诗的题目“登高”,意味着杜甫要超越人生的局限,登高望远,探求人生的真谛,这种奋发向前的精神状态,也会激励读者。
这些都显示了他的人物性格在诗中的表现。
三、苏轼——情感细腻苏轼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被誉为“东坡先生”。
他的诗文以文辞华丽、情感细腻、擅长用典为主要特点。
苏轼的人物形象主要表现在诗中他对人性和人生的深刻思考上。
诗歌鉴赏基础知识(一)常见人物形象英雄的形象:既可以描写客观的人物形象,又可以塑造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如卢纶的《塞下曲》:“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这首诗就描写了一位将军的形象。
诗中写将军夜猎,见林深处风吹草动,以为是虎,便弯弓猛射,天亮一看,箭竟然射进一块石头当中去了。
首句着一“惊”字,渲染了一种紧张异常的气氛,而且也突出了将军的高度警惕。
“夜引弓”的“引”字,让人想象和体味将军临险时是何等的镇定自若,从容不迫。
结尾写箭入石中,表现出将军之神勇、射术之超群。
美人的形象:除了指代相思恋人外,美人的形象一般被解释为比喻,或是比喻君王,或是自喻。
如屈原的《离骚》中“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的美人就是自喻之词。
羁人的形象:主要是写羁旅在外的乡思之情。
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旅居长安时所作。
在古代,重阳佳节是亲人团聚、登高饮酒的节日。
但诗人旅居在外,孤身独处,思念亲人之情不能自已,写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名作。
宫女的形象:主要是写宫女百无聊赖的生活和精神状态,突出宫人之“怨”。
如王昌龄的《长信秋词五首(其一)》:“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这首宫怨诗,运用深婉含蓄的笔触,采用以景托情的手法,写一个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中,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
前三句写景,后一句写人。
写景起渲染色彩、烘托气氛的作用。
全诗没有一个“怨”字,但诗中处处有怨情。
思妇的形象:主要描写思念丈夫的少妇形象。
这类诗歌中思妇思念的对象一是为博取功名而远游的游子。
如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这首诗描写了主人公从“不知愁”到“悔”的心理变化过程。
古诗词人物形象鉴赏教案第一章:古诗词人物形象鉴赏概述1.1 了解古诗词人物形象的概念与重要性1.2 掌握古诗词人物形象的特点与表现手法1.3 分析古诗词中人物形象的意义与价值第二章:古诗词人物形象的基本构成2.1 外貌描写:观察诗词中对人物外貌的描绘,分析其形象特征2.2 神态描写:关注诗词中对人物神态的刻画,揭示其内心世界2.3 语言描写:品味诗词中人物的语言,体现其性格与身份2.4 行为描写:梳理诗词中人物的行为举止,理解其性格特点第三章:古诗词人物形象的鉴赏方法3.1 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了解两种描写手法,分析其对人物形象的影响3.2 对比分析:通过对不同人物形象的对比,深入理解各自特点3.3 联系背景:结合历史背景与作者生平,全面把握人物形象3.4 感悟情感:感受诗词中所表达的人物情感,丰富对人物形象的认知第四章:古诗词人物形象鉴赏实例分析4.1 王之涣《登鹳雀楼》:分析诗中人物形象,理解其胸怀壮志4.2 杜甫《春望》:剖析诗中人物形象,感受其忧国忧民之情4.3 李白《将进酒》:探究诗中人物形象,领略其豪放不羁第五章:古诗词人物形象鉴赏实践5.1 选取一首古诗词,分析其中的人物形象5.3 进行古诗词人物形象鉴赏的交流与讨论,提高鉴赏能力第六章:古诗词人物形象的情感与心理分析6.1 认识古诗词人物形象中的情感表达6.2 掌握古诗词人物心理活动的描绘技巧6.3 通过情感与心理分析,深入理解人物形象第七章:不期古诗词人物形象的变迁7.1 先秦时期:了解先秦诗词中人物形象的特点7.2 唐代:剖析唐代诗词中人物形象的风格与变化7.3 宋代:探究宋代诗词中人物形象的新发展7.4 明清时期:分析明清诗词中人物形象的特色第八章:古诗词人物形象与传统文化的关联8.1 诗词中人物形象与儒家文化的关联8.2 诗词中人物形象与道家文化的融合8.3 诗词中人物形象与佛家思想的影响第九章:当代古诗词人物形象的创新与演绎9.1 认识当代古诗词创作中人物形象的新特点9.2 分析当代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创新手法9.3 探讨当代古诗词人物形象的意义与价值第十章:古诗词人物形象鉴赏的教学实践与反思10.1 设计古诗词人物形象鉴赏的教学活动10.2 实施教学计划,进行教学评价10.3 反思教学过程,提升教学效果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古诗词人物形象的概念与重要性补充和说明:在这一环节中,学生需要理解古诗词人物形象不仅仅是诗词中的角色,更是一种艺术塑造,反映了作者的情感寄托和社会背景。
古诗词中的经典形象1. 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2. 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3. 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4.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5. 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陆游《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6. 友人送别、珍惜友谊的形象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7. 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王翰《凉州词》:“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杜甫《兵车行》:“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8. 爱恨情长的形象柳永《雨霖铃》:“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9. 思乡怀人的形象白居易《望月有感》:“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10. 天真顽皮的形象辛弃疾《清平乐·村居》:“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11. 忠贞不渝、坚贞不屈的形象文天祥《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2. 思乡念归、游子情怀的形象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3. 才情出众、才华横溢的形象李商隐《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14. 淡泊名利、超然物外的形象苏轼《定风波》:“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