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的变化
- 格式:ppt
- 大小:4.31 MB
- 文档页数:48
探究岩石变化的原因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岩石的变化是与温度的变化有关系的。
实验材料:岩石、镊子、酒精灯、热水、冷水。
实验过程:一、出示岩石风化的图片,让学生感受演示变化的过程,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岩石为什么会变化。
二、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分组进行实验。
1、用镊子夹着岩石放在燃烧的酒精灯上加热后,放进冷水,反复几次。
观察岩石有何变化,并记录下来。
(温度变化大,岩石表面有细小的裂纹)2、用镊子夹着岩石放在燃烧的酒精灯上加热后,放进热水里,反复几次。
观察岩石的变化,并记录下来。
(温度变化小,岩石表面没有变化。
)三、归纳小组实验结果,进行汇报,然后由小组长填写实验报告单。
土壤里有什么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土壤中含有空气、腐殖质、沙石和粘土等。
实验材料:含有腐烂的动植物残体的土壤、块状土壤、杯子、水、放大镜、玻璃棒等。
实验过程:一、学们学习了土壤,哪么土壤中到底有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它。
二、实验步骤:1、各小组进行活动,利用放大镜进行观察土壤中有哪些成分,并做好记录。
(有腐烂的动植物的残体,沙石,粘土)2、把块状土壤放进盛有水的杯中,观察有什么现象。
说明什么?做好记录。
(把块状土壤放进水杯中,发现有气泡冒出来。
说明土壤中含有空气.)三、小组交流汇报,然后小组长填写好实验报告单。
光是怎样传播的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实验材料:手电筒、三张有小孔的卡纸、一张无效空的卡纸。
实验过程:一、导课:今天我们来研究光是如何传播的。
二、实验步骤:(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试验,并把实验的情况记录下来。
)1、把一张有孔的卡纸和一张无孔的卡纸立起来,然后打开手电筒照到有孔的卡纸上,观察无孔卡纸上有无光点?2、把两张有孔卡纸和一张无孔卡纸依次排列,打开手电筒照到有空卡纸上,观察无孔卡纸上有无光点。
调节有孔卡纸直至无孔卡纸上出现光点,观察两张有空卡纸的位置有什么特点。
(小孔在一条直线上)3、把三张有孔卡纸和无孔卡纸依次排开,打开手电筒进行试验,方法同上,直至无孔卡纸上出现光点。
岩石成岩过程
岩石成岩是指岩石在长时间的地质作用下,经历了一系列变化和重排,形成新的岩石类型的过程。
它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 原始沉积:岩石成岩的起点通常是由于沉积物在海洋或湖泊底部的积聚。
这些沉积物可以是细粒的泥沙,碎屑岩或有机物残骸。
2. 压实:随着上面的沉积物堆积,它们会受到来自上方沉积物的重压。
这种重压会使沉积物颗粒之间的空隙减少,并使其变得更加紧密。
3. 胶结:在压实过程中,沉积物中的水分会被挤出,沉积物颗粒之间的细小空隙会被水分所填充。
这些水分中含有溶解的物质,如矽酸盐和钙质,它们会在颗粒之间形成胶结物质。
4. 重结晶:胶结物质可以通过流体中的离子重新结晶,形成坚固的岩石结构。
重结晶过程中,颗粒之间的结晶成分会发生变化,原有的矿物可能被新的矿物取代或添加。
举例来说,碎屑岩可以重结晶为砂岩,铁和镁质岩石可以重结晶为变质岩。
5. 变质:岩石还可以在高温和高压下经历变质过程。
这种作用可以使原有的岩石结构和矿物发生重排和变化,产生变质岩,如片麻岩、麻粒岩和变质页岩。
总体而言,岩石成岩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地质作用的控制,
涉及了多种力学、化学和热力学的过程。
它是地壳演化和岩石再循环的基本环节。
《岩石的变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岩石的分类和特点;(2)掌握岩石循环的过程;(3)学会运用地质学的知识解释岩石的变化。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调查、实验等方法,探究岩石的变化原因;(2)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方法,研究岩石变化的特点;(3)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爱护自然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3)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内容:1. 岩石的分类和特点;2. 岩石循环的过程;3. 岩石变化的原因;4. 岩石变化的特点;5. 岩石变化的意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岩石的分类和特点,岩石循环的过程,岩石变化的原因和特点。
2. 教学难点:岩石变化的机理,岩石变化的意义。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岩石的分类、特点、循环过程以及变化原因;2. 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岩石的变化特点;3.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岩石变化的意义;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具:岩石标本、图片、视频等;2. 实验器材:显微镜、放大镜、实验药品等;3. 教学资源:相关教材、论文、案例等;4. 教学平台:多媒体教学系统。
六、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岩石标本和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岩石的变化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岩石的分类和特点:介绍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的特点,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岩石的形成过程。
3. 讲解岩石循环的过程:阐述岩石从形成到破坏、再形成的过程,使学生掌握岩石循环的基本原理。
4. 探究岩石变化的原因: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和观察,分析岩石变化的外部和内部因素。
5. 分析岩石变化的特点: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岩石变化的速度、幅度和空间分布等特点。
岩层的产状和岩石变形2007/12/13 14:49岩层是指由两个平行的或近于平行的界面所限制的岩性相同或近似的层状岩石。
岩层的上下界面叫层面,分别称为顶面和底面。
岩层的顶面和底面的垂直距离称为岩层的厚度。
任何岩层的厚度在横向上都有变化,有的厚度比较稳定,在较大范围内变化较小;有的则逐渐变薄,以至消失,称为尖灭;有的中间厚、两边薄并逐渐尖灭,称为透镜体。
如果岩性基本均一的岩层,中间夹有其它岩性的岩层,称为夹层,如砂岩含页岩夹层,砂岩夹煤层等等;如果岩层由两种以上不同岩性的岩层交互组成,则称为互层,如砂、页岩互层,页岩、灰岩互层等等。
夹层和互层反映构造运动或气候变化所导致的沉积环境的变化。
一、岩层的产状(一)不同产状的岩层岩层在地壳中的空间方位称为岩层的产状。
由于岩层沉积环境和所受的构造运动不同,可以有不同的产状。
一般可以分为水平岩层、倾斜岩层、直立岩层和倒转岩层:1.水平岩层在广阔的海底、湖盆、盆地中沉积的岩层,其原始产状大都是水平或近于水平的。
在水平岩层地区,如果未受侵蚀或侵蚀不深,在地表往往只能见到最上面较新的地层;只有在受切割很深的情况下,才能出露下面较老的岩层。
例如华北平原,除非根据钻孔资料,否则不能知道地下都有什么岩层。
2.倾斜岩层指岩层层面与水平面有一定交角(0—90°)的岩层。
有些是原始倾斜岩层,例如在沉积盆地的边缘形成的岩层,某些在山坡山口形成的残积、洪积层,某些风成、冰川形成的岩层,堆积在火山口周围的熔岩及火山碎屑层等,常常是原始堆积时就是倾斜的。
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岩层受到构造运动发生变形变位,使之形成倾斜的产状。
在一定范围内岩层的产状大体一致,称为单斜岩层。
单斜岩层往往是褶皱构造的一部分。
3.直立岩层指岩层层面与水平面直交或近于直交的岩层,即直立起来的岩层。
在强烈构造运动挤压下,常可形成直立岩层。
4.倒转岩层指岩层翻转、老岩层在上而新岩层在下的岩层(图7-12),这种岩层主要是在强烈挤压下岩层褶皱倒转过来形成的。
三大岩石及其转化过程岩石是地球上最基本的固体物质,其形成和转化过程对地球的构造和地质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岩石的成因和物质组成,常常将岩石分为三类: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火成岩是由岩浆或岩浆经冷却凝固而形成的岩石。
岩浆是地球内部高温、高压的物质,在地壳深部形成并向上移动。
当岩浆进一步冷却时,其物质会凝固并形成固体结晶,从而形成火成岩。
根据岩浆的硅酸盐含量和结晶程度,火成岩分为酸性岩、中性岩和碱性岩。
酸性岩由于其富含硅酸盐,其熔点较高,常常形成于地壳的上部,如花岗岩和英安岩。
中性岩的硅酸盐含量适中,如安山岩和玄武岩。
碱性岩富含镁铁质矿物,如辉石和角闪石,其岩浆是地幔部分熔融形成的。
火成岩的形成过程主要有结晶凝固和岩浆喷发,岩浆在地壳中冷却凝固形成岩体,或喷发到地表形成火山岩。
沉积岩是由沉积物在地表积累并经过成岩作用形成的岩石。
沉积物是由其他岩石破碎、搬运和沉积而来的岩屑、矿物粒子或有机物质。
沉积岩主要分为碎屑岩和化学沉积岩两大类。
碎屑岩是由于物理和化学作用,将沉积物颗粒粘结在一起形成的,如砂岩、泥岩和石灰岩。
化学沉积岩是通过水中的溶解物质在溶液饱和或过饱和的条件下沉淀而形成的岩石,如盐岩和石膏。
沉积岩的形成过程包括物理颗粒沉积、压实、水分流和矿物析出等。
变质岩是由原有岩石在高温和(或)高压、化学作用下发生变化而形成的岩石。
变质岩主要分为高温变质岩和低温变质岩两类。
高温变质岩形成在比较深的地壳部分,温度和压力较高,如片麻岩和榴辉岩。
低温变质岩形成在相对较浅的地壳部分,温度和压力相对较低,如千枚岩和蛇纹岩。
变质岩的形成过程包括岩石矿物的晶格重排和新矿物晶体的生成等。
岩石的转化过程是岩石在地质作用下发生变化的过程。
在地壳运动和内外力的作用下,岩石可能会发生变形、折叠、断裂和形成新的岩石类型等。
岩石的转化过程包括蚀变、交代和变质等。
蚀变是指岩石中的矿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如长石蚀变为黏土矿物。
交代是指岩石受到热液流体的改造,从而产生新的矿物和质地。
地球的岩石成因与岩石演化地球上的岩石是地壳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们记录着地球演化的历史。
岩石形成的过程与地球内部构造、地质活动密切相关,是地球科学中的重要研究对象。
本文将从岩石的成因和演化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岩石的成因1. 岩石的分类:岩石可以分为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其中,火成岩是由地幔或地壳深部的岩浆凝固形成;沉积岩是在地表或海底沉积过程中形成;变质岩是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原有岩石发生变质作用而形成。
2. 火成岩的成因:火成岩主要包括火山喷发形成的火山岩和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侵入岩。
地球内部的岩浆深部形成后,经过地壳抬升、侵蚀等过程后露天地表形成火山岩;而部分岩浆未能完全冷却凝固则形成侵入岩。
3. 沉积岩的成因:沉积岩主要来源于地表的岩石颗粒,在水、风、冰等环境的作用下沉积形成。
常见的沉积岩有砂岩、泥岩、煤炭等,它们经过长期的压实作用形成坚硬的岩石体。
4. 变质岩的成因:变质岩是由原有的火成岩、沉积岩等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发生化学结构和矿物组成的变化而形成。
变质作用可以使岩石产生条带状结构,形成片麻岩、片岩等岩石。
二、岩石的演化1. 岩石圈的形成演化:地球表面的岩石构成了地壳,地壳与地幔的不断运动形成了岩石圈。
岩石圈是地球上最外层的岩石层,包括陆地地壳和海洋地壳,是地球动力学过程的重要部分。
2. 岩石圈的演化过程:岩石圈的演化历程包括板块构造理论、地壳运动等内容。
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地球上的岩石圈被分割成多个地质板块,板块之间在构造活动的作用下相互运动,形成了地震、火山等地质现象。
3. 岩石圈的变化演化:随着地球演化的过程,岩石圈不断发生变化。
地震、火山、山脉等地质现象的发生和发展,都与岩石圈的演化密切相关。
岩石圈的演化过程也影响了地球气候、生态环境等方面。
综上所述,地球的岩石成因与岩石演化是地球科学中的重要研究内容,深入了解和探讨岩石的形成和演化过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地球的地质构造和变化规律。
岩石作为地球的基本构成单元,承载着地球亿万年的历史,是地球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岩石的形成与变化在地球表面上,岩石是地壳的主要组成部分,而地壳又包括岩石和其他矿物质。
岩石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形成和改变,这些过程对于地球化学、地质时标和维持环境平衡至关重要。
在本文中,我们将讨论岩石形成与变化的过程,包括岩石类型,热力学变形和地球物理学过程。
1. 岩石类型岩石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沉积岩、火成岩和变质岩。
沉积岩形成于地表,在压力和化学反应的影响下凝结成固体物质。
这些沉积物可以是岩屑(如沙子、砾石和泥土),也可以是化学沉积物(如石灰岩、盐岩和煤)。
火成岩是由地下岩浆或熔岩在地表冷却晶化而成。
它们可能是深性火山岩(如花岗岩和玄武岩),也可能是浅性火山岩(如安山岩和流纹岩)。
变质岩是由现有岩石在高温高压下发生变化而形成的。
这些岩石可能是火成岩、沉积岩或其他变质岩。
2. 热力学变形当岩石暴露于高温和高压的环境中时,它们可能会经历热力学变形。
这种变形可能是塑性的,即岩石被拉伸或挤压成新的形状。
它也可能是断裂的,即岩石被压缩到破裂或滑动的程度。
这些过程是由地球内部的引力和地表运动引起的。
热力学变形对地质工程和油气资源勘探中的地层稳定性都非常重要。
3. 地球物理学过程地球物理学是研究地球内部和表面的物理属性的学科。
岩石形成和变化的理解需要了解这些物理属性。
岩石特定的物理属性,例如星形波速,密度和磁化率,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
地震波通过岩石时会发生折射和反射,从而揭示出地下岩石的结构和性质。
地球物理学家还使用电性质和重力测量来研究地球内部结构。
总之,岩石的形成与变化是地球系统中的一个关键过程,对于地质和环境科学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理解这些过程需要综合应用物理化学和地质学等学科知识。
第四章岩石的变形一、基本概念1、岩石变形的定义:岩石变形:指岩石在任何物理因素作用下形状和大小的变化。
工程上的岩石变形是指在外力作用下引起的形状和大小的变化。
变形类型:弹性变形、塑性变形、粘性变形。
①弹性变形:是指材料在外力的作用下发生变形并在外力撤去后立即恢复到它原有的形状和尺寸的性质。
把外力撤去后能够恢复的变形称为弹性变形。
线弹性:应力——应变关系呈直线关系。
非线性:应力——应变关系呈曲线关系(或完全弹性)。
②塑性变形:是指材料受力后,在应力超过屈服应力时仍能继续变形而不即行断裂,撤去外力后,变形又不能完全恢复的性质。
不能恢复的变形为塑性变形(永久变形)。
应力达屈服应力后转为塑性变形。
③粘性:指材料受力后变形不能在瞬间完成,切应变的速率随应力的大小而改变的性质。
应变速率随应力而变化的变形称为流变(流动变形)。
二、岩石变形的力学参数1、弹性模量线弹性:非线弹性:定义几个弹性模量:①初始弹性模量Ei应力为零时的曲线斜率,即②切线弹性模量Et Array曲线上任一点的斜率,即E③平均弹性模量av曲线上近于直线段的斜率。
④割线弹性模量ES曲线原点与曲线上任一点连线的斜率。
2、泊松比3、剪切模量4、拉梅常数:5、体积弹性模量:其中:)(31z y x m σσσσ++=z y x v VVεεεε++≈∆=6、卸载模量卸载曲线的割线斜率。
平均弹性模量w E ,与割线的斜率卸载模量代替弹性模量。
7、变形模量变形模量为总变形量与平均应力的比值。
对于弹塑性岩石,其变形由弹性变形和塑性变形组成则变形模量是描述岩石的总体变形。
三、岩石变形的基本特征1、变形阶段由岩石变形曲线的变化特征,可分为四个阶段:1) 0~A 段,为弹性阶段 应力 — 轴向应变(y σσ~)曲线微呈上凹形,即由初始弹性模量变到平均弹模。
2)A ~B 段,为弹性阶段应力—轴向应变曲线接近于直线,其弹性模量为常数,等于直线的斜率,即平均弹性模量av 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