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 3.4《岩石变化
- 格式:docx
- 大小:21.22 KB
- 文档页数:2
《岩石也变化》教学设计〖教材依据〗本课是湘科版科学教材六年级上册《地球的表面及其变化单元》的第三课,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大致了解认识了地球表面的地形及整体概况和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表形态变化。
从本课开始,指导学生认识由地球外部的力量引起的地表形态变化。
教材把探索岩石破碎的原因作为认识这种外力作用引起地形地貌变化的开始。
教科书内容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探索岩石变化的原因”;第二部分是“风化作用改变了地形地貌”。
最后的拓展活动是调查家乡特殊的地质景观及形成的原因。
本课主要通过探索岩石破碎的原因,认识温差、水、大气、生物等各种自然力对岩石的破坏作用——风化作用。
在风化作用下,坚硬的岩石发生了变化,并导致地表形态发生变化,形成许多自然景观。
当然这种变化是缓慢、不易觉察的。
一、设计思路1.指导思想。
本课属于探究性活动,从教学进程来分析,本课采用层层推进的方式设计教学。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他们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
而我们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老师提供岩石图片和实物,学生自行搜集有关岩石变化的资料,使学生经历寻找岩石变化痕迹的探索过程,并在活动中了解冷热、风雨、植物等对岩石变化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假设——验证”的科学研究过程,能够根据现象,初步解释自然界中岩石变化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培养学生珍爱祖国文化遗产的感情。
3.教学重点与难点设计实验方案,能够根据现象初步认识自然界中岩石变化的原因。
二、教学准备酒精灯,石头(最好选用风化程度比较大的砂岩),镊子,水槽冷水,石灰岩,碎砖块、矿泉水瓶。
与本课相关的课件.三、教学过程1.情境导入谈话:请同学们猜一猜老师带来了什么?(出示:一块岩石)这是什么?它上万年前就是这样吗?那上万年以后还会是这样吗?是这样吗?你的意思就是说岩石会……(发生变化)板书:岩石也变化谈话:在美丽的大自然中还有更多神奇的岩石,你们想看看吗?(播放岩石图片)谈话:欣赏以后,你有什么想说的吗?谈话:你们有什么问题想提出来研究吗?2.作出假设讨论:是啊,岩石怎么会变成这样呢?是谁的作用使岩石发生了变化呢?假设:小组成员先讨论一下,然后把你们小组认为岩石变化的原因画写在纸上。
湘教版科学六上3.4《岩石变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岩石变化》是湘教版科学六上3.4课时的内容,主要讲述了岩石的形成、变化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本节课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岩石的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变质等过程,旨在培养学生对地质现象的认知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自然界的地质现象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在岩石变化方面,学生可能对一些概念和过程还存在模糊之处。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深入理解岩石变化的原因和过程。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岩石的分类及主要特征;(2)掌握岩石变化的基本过程及其实验方法;(3)能够分析岩石变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岩石变化的原因和过程;(2)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研究岩石变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3)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质现象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真理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岩石的分类及主要特征;(2)岩石变化的基本过程及其实验方法;(3)岩石变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岩石变化过程中的各种现象及其原因;(2)岩石变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实验探究法: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岩石变化的过程,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3.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4.对比分析法: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岩石变化的原因和过程。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图片、视频、实验器材等;2.实验材料:岩石样本、试剂等;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实验仪器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岩石变化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地质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湘教版(三起)科学六上3.4《岩石变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岩石变化》是湘教版(三起)科学六上册的一章内容,主要向学生介绍岩石的形成、变化和分类。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岩石的基本概念、岩石的分类和形成过程,以及岩石变化的原因和特点。
本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有助于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内容前,已经掌握了有关地球和环境的基本知识,具备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然而,学生对于岩石的变化和分类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实例和实验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岩石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掌握岩石形成的过程和原因;–理解岩石变化的特点和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调查等方法,探究岩石的变化和分类;–运用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分析岩石变化的原因和特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 教学重难点•岩石的分类和形成过程;•岩石变化的原因和特点。
•岩石变化的原因和特点的深入理解;•运用科学方法分析岩石变化的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和演示,向学生传授岩石的基本知识和概念。
2.实验法: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岩石的变化过程。
3.小组合作: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4.问题驱动:通过提问和思考,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探究欲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岩石标本和图片;–实验器材和试剂;–多媒体教学设备。
2.教学资源:–相关教材和参考资料;–网络资源和科学新闻报道。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岩石标本和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岩石的多样性和美丽。
–提问学生对岩石的了解和认识,激发学生对岩石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岩石的基本概念和分类,解释岩石的形成过程。
–通过实验和观察,展示岩石的变化过程,如溶解、风化等。
(湘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岩石也变化》教案设计岩石也变化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科学探究1.通过实验探究气温、水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2.能用模拟实验的结果解释造成岩石变化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自然界是运动变化的,这些变化是内外力长期作用的结果。
科学知识1.认识到气温、水等都对岩石变化产生作用。
2.知道岩石变化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但永不停息地进行着。
教学准备一、教学导入1、出示:梵净山头重脚轻、千张万页叠层板状的蘑菇岩图片,被海水冲刷得光滑圆润的礁石图片。
2、提问学生:这些岩石原来就是这样子吗?是什么原因让岩石也在发生变化呢?3、学生回答。
4、过渡:到底是不是我们所说的这样,让我们通过学习来弄明白这个问题吧!二、活动模拟温度变化对岩石的影响2、学生讲出古人的方法。
3、讲述:我们也来模仿李冰父子,研究温度变化对岩石的影响吧!4、学生简要说说我们怎么仿照古人做模拟实验。
5、完善实验方案,交待注意事项。
实验中用布条包住握手部分的铁丝,防止烫伤;石头要经过反复几次的火烧水浸后,再次放置到火上烧烤时,碎裂的小石可能爆裂飞溅,因此还要提醒学生保持一定的距离,最好带上护目镜。
实验的过程要仔细观察,实验结束后,再一次仔细观察石头,烧杯里的水,说说有什么发现?6.学生实验、汇报交流。
7、提问学生:自然界中的岩石也会遭遇温度的冷热变化吗?推想岩石会怎样变化?8、学生进行思考讨论,然后组织汇报交流。
9、总结:正是这种温度的变化使得石头的里外胀缩不均,时间长了,石头就会被破坏。
三、活动模拟水对岩石变化的作用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实验方法。
2、实验研究,交待注意事项。
实验前要告知学生盐酸有强腐蚀性,提醒学生使用时要特别小心,不要弄到皮肤和衣物上;实验时要将稀盐酸滴在石灰岩新的断面上,保证实验现象清晰可见;滴稀盐酸之后要学生仔细观察这块岩石有什么变化?3、讲述:溶有二氧化碳的水实际上是一种稀碳酸溶液,石灰岩是地壳中分布最广的岩石之一,这种酸性的水对自然界中的石灰岩会产生实验中同样的破坏作用。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课件《3.4_岩石也变化》湘教版一. 教材分析《3.4_岩石也变化》这一课是湘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材中的一课。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地球表面的形态、地质变迁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岩石的种类、形成过程以及岩石的变化。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实例和地质图等,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岩石变化的知识。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于地球科学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善于观察和思考。
然而,由于年龄和生活经验的限制,他们对于岩石变化的具体过程可能还不太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观察和思考,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岩石变化的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岩石的种类、形成过程以及岩石的变化。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增强环保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岩石的种类、形成过程以及岩石的变化。
2.难点: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理解岩石变化的具体过程。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节课中,我将采用问题驱动法、观察法、实验法和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
同时,我会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实验材料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地球表面的形态变化,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化是由什么引起的。
2.新课导入:介绍岩石的种类、形成过程以及岩石的变化。
3.观察与思考:学生观察不同种类的岩石,思考它们的形成过程。
4.实验与探究: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岩石的变化过程。
5.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岩石变化的原因和过程。
6.总结与拓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知识,并提出相关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能够突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最新资料推荐…………………………………………………
《岩石也变化》
《岩石也变化》一课是湘教版科学第十一册第三单元第四课第一课时。
▲本课的教学目标:
1.通过实物观察和模拟实验,让学生经历岩石变化痕迹的探究过程,使学生认识冷热、水流等作用对岩石的影响,能初步解释自然界中岩石变化的原因。
2.经历假设---验证的科学研究过程,在经历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观察、实验进行自主探究的能力
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兴趣与热情。
▲教学的重难点:
1.通过实验探究气温、水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2.能用模拟实验的结果解释造成岩石变化的原因。
▲掌握科学知识
1.认识到气温、水等都对岩石变化产生作用。
2.知道岩石变化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但永不停息地进行着。
▲教学准备
酒精灯,石头(最好选用风化程度比较大的页岩),镊子,布条,烧杯,冷水,稀盐酸,滴管,石灰岩,与本课相关的图片或音像资料。
▲教学过程:
我用谈话的方式:(出示:一块岩石)这是什么?它上万年前就是这样吗?那上万年以后还会是这样吗?你的意思就是说岩石会……(发生变化)激发
学生的学习兴趣板,同时引出课题。
然后欣赏关于岩石的一些风光动画图片,使学生想起各种影响岩石变化的因素,并加以猜想。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然后根据学生的猜想,模拟到温度变化对岩石的影响
1.学生阅读教材第42页: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史这部分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找出那时的人们用什么方法来破坏岩石。
2.学生讲出古人的方法。
3.生简要说说我们怎么仿照古人做模拟实验。
4.善实验方案,交待注意事项。
在这个实验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表达能力及思维能力的发展。
这个实验可能运用的时间较多,教师要适时巡视辅导,缩短实验的时间。
学生实验完后、汇报交流。
然后联系自然界中的岩石也会遭遇温度的冷热变化而变化,这种温度的变化使得石头的里外胀缩不均,时间长了,石头就会被破坏。
再通过水流作用对岩石变化的两个实验来说明自然界的岩石变化是需要常年累月、长期变化过程。
然后教师讲述:稀碳酸溶液,对岩石变化的影响使自然界中形成了石钟乳,然后观看一段石钟乳的形成的录象。
加深映像。
最后教师小结谈话,激发学生的研究欲望,其实在自然界中对岩石的变化有很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科学上把他们称之为风化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