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LECD)
- 格式:ppt
- 大小:2.94 MB
- 文档页数:35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
L E C D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LEC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清单中的LECD各指:
危险性可用下式表示:
D=L×E×C
式中: L—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
E—人体暴露在这种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
C—一旦发生事故会造成的损失后果
D—危险性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是一种评价操作人员在具有潜在危险性环境中作业时的危险性的半定量的评价方法,此法简单易行。
它是用和系统风险有关的三种因素指标值之积来评价操作人员伤亡风险大小的一种方法,即D=LEC其中:L代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E代表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C代表一旦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D代表作业条件危险性的大小。
L、E、C三种因素取值及D危险性等级划分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结果表。
LEC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清单中的LECD各指:危险性可用下式表示:D=L×E×C式中: L—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E—人体暴露在这种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C—一旦发生事故会造成的损失后果D—危险性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是一种评价操作人员在具有潜在危险性环境中作业时的危险性的半定量的评价方法,此法简单易行。
它是用和系统风险有关的三种因素指标值之积来评价操作人员伤亡风险大小的一种方法,即D=LEC其中:L代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E代表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C 代表一旦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D代表作业条件危险性的大小。
L、E、C三种因素取值及D危险性等级划分见表1~4。
分数值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分数值事故发生的可能性10完全可以预料0.5可以设想,但很不可能6相当可能0.2极不可能3可能,但不经常0.1实际不可能1可能性极小,完全意外表2 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E)分数值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分数值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10连续暴露与潜在危险环境2每月一次暴露6每天工作时间内暴露1每年几次暴露3每周一次,或偶然暴露0.5非常罕见的暴露表3 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C)分数值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分数值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100大灾难,许多人死亡,或造成重大财产损失7严重,重伤,或较小的财产损失40灾难,数人死亡,或造成很大财产损失3重大,致残,或很小的财产损失15非常严重,1人死亡,或造成一定的财产损失1引人注目,需要救护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是对具有潜在危险的环境中作业的危险性进行定性评价的一种方法。
它是由美国的格雷厄姆(K.J.Graham)和金尼(G.F.Kinnly)提出的。
对于一个具有潜在危险性的作业条件,影响危险性的主要因素有3个:发生事故或危险事件的可能性L暴露于这种危险环境的情况E事故一旦发生可能产生的后果C用公式表示:D = L E C式中:D——作业条件的危险性L——事故或危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E——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率C——发生事故或危险事件的可能结果用L、E、C三种因素的乘积D = L E C来评价作业条件的危险性。
第1页注:判别依据中a为不符合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b为曾经发生过事故仍未采取有效控制措施;c为相关方有合理抱怨或要求; d为直接观察到可能导致事故的危险,且无适当控制措施;e为LEC法半定量评价。
编号:职业平安卫生危害辨识与危险评价结果一览表第2页注:判别依据中a为不符合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b为曾经发生过事故仍未采取有效控制措施;c为相关方有合理抱怨或要求; d为直接观察到可能导致事故的危险,且无适当控制措施;e为LEC法半定量评价。
第3页注:判别依据中a为不符合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b为曾经发生过事故仍未采取有效控制措施;c为相关方有合理抱怨或要求; d为直接观察到可能导致事故的危险,且无适当控制措施;e为LEC法半定量评价。
编号:职业平安卫生危害辨识与危险评价结果一览表第4页注:判别依据中a为不符合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b为曾经发生过事故仍未采取有效控制措施;c为相关方有合理抱怨或要求; d为直接观察到可能导致事故的危险,且无适当控制措施;e为LEC法半定量评价。
编号:职业平安卫生危害辨识与危险评价结果一览表第5页注:判别依据中a为不符合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b为曾经发生过事故仍未采取有效控制措施;c为相关方有合理抱怨或要求;接观职业平安卫生危害辨识与危险评价结果一览表注:判别依据中a为不符合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b为曾经发生过事故仍未采取有效控制措施;c为相关方有合理抱怨或要求; d为直接观察到可能导致事故的危险,且无适当控制措施;e为LEC法半定量评价。
职业平安卫生危害辨识与危险评价结果一览表第7页注:判别依据中a为不符合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b为曾经发生过事故仍未采取有效控制措施;c为相关方有合理抱怨或要求; d为直接观察到可能导致事故的危险,且无适当控制措施;e为LEC法半定量评价。
职业平安卫生危害辨识与危险评价结果一览表第8页注:判别依据中a为不符合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b为曾经发生过事故仍未采取有效控制措施;c为相关方有合理抱怨或要求; d为直接观察到可能导致事故的危险,且无适当控制措施;e为LEC法半定量评价。
L E C D格雷厄姆评价法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格雷厄姆评价法(L E C D法)格雷厄姆(Benjamin Graham,1894-1976)评价法是一种简单易行的评价操作人员在具有潜在危险性环境中作业时的危险性、危害性的半定量评价方法。
格雷厄姆评价法,是用与系统风险有关的三种因素指标值的乘积来评价操作人员伤亡风险大小,这三种因素分别是:L(事故发生的可能性)、E(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和C(一旦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
给三种因素的不同等级分别确定不同的分值,再以三个分值的乘积D来评价作业条件危险性的大小,即:D=L×E×C具体赋分标准如下:(1)事故发生的可能性L Likelihood)事故发生的可能性用概率来表示时,绝对不可能发生的事故概率为0;而必然发生的事故概率为1。
然而,从系统安全的角度考虑,绝对不发生事故是不可能的,所以人为地将发生事故可能性极小的分数定为,而必然要发生的事故的分数定为10,以此为基础,介于这两种情况之间的情况指定为若干个中间值,如表1所示。
表1 事故发生可能性分值L(2)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E (Exposure)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时间越多,受到伤害的可能性越大,相应的危险性也越大。
规定人员连续出现在危险环境的情况定为10,而非常罕见地出现在危险环境中定为,介于两者之间的各种情况规定若干个中间值,如表2。
(3)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C (Consequence)事故造成的人员伤害和财产损失的范围变化很大,所以规定分数值为1~100。
把需要治疗的轻微伤害或较小财产损失的分数规定为1,把造成多人死亡或重大财产损失的分数规定为100,其他情况的数值在1~100之间,如表3表3 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分值C(4)危险性等级划分标准 D (Danger)根据经验,危险性分值在20分以下为低危险性;危险性分值在20~70之间,则需要加以注意;危险性分值在70~160之间,有显着的危险,需要采取措施整改;危险性分值在160~320之间,有高度危险,必须立即整改;危险性分值大于320,极度危险,应立即停止作业,彻底整改。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LEC法)
一、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中危险性大小值D按下式计算:
D=LEC
式中:D—危险性大小值;
L—发生事故或危险事件的可能性大小;
E—人体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率;
C—危险严重程度。
二、事故或危险性事件发生的可能性L值与作业类型有关,可根据施工工期制定出相应的L值判定指标,L值可按表1的规定确定。
三、人体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率E值与工程类型无关,仅与施工作业时间长短有关,可从人体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率,或危险环境人员的分布及人员出入的多少,或设备及装置的影响因素,分析、确定E值的大小,可按表2的规定确定。
四、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即危险严重度因素C值与危险源在触发因素作用下发生事故时产生后果的严重程度有关,可从人身安全、财产及经济损失、社会影响等因素,分析危险源发生事故可能产生的后果确定C值,可按表3的规定确定。
五、危险源风险等级划分以作业条件危险性大小D值作为标准,按表4的规定确定。
LEC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清单中的LECD各指:
危险性可用下式表示:
D=L×E×C
式中: L—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
E—人体暴露在这种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
C—一旦发生事故会造成的损失后果
D—危险性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是一种评价操作人员在具有潜在危险性环境中作业时的危险性的半定量的评价方法,此法简单易行。
它是用和系统风险有关的三种因素指标值之积来评价操作人员伤亡风险大小的一种方法,即D=LEC其中:L代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E代表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C代表一旦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D代表作业条件危险性的大小。
L、E、C三种因素取值及D危险性等级划分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结果表。
LEC评价法LEC评价法(美国安全专家.格雷厄姆和.金尼提出)是对具有潜在危险性作业环境中的危险源进行半定量的安全评价方法。
LEC评价法(美国安全专家.格雷厄姆和.金尼提出)用于评价操作人员在具有潜在危险性环境中作业时的危险性、危害性。
该方法用与系统风险有关的三种因素指标值的乘积来评价操作人员伤亡风险大小,这三种因素分别是:L(likelihood,事故发生的可能性)、E(exposure,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和C(consequence,一旦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
给三种因素的不同等级分别确定不同的分值,再以三个分值的乘积D(danger,危险性)来评价作业条件危险性的大小,中文名LEC评价法简述.格雷厄姆& .金尼提出标准对这3方面通过经验进行综合评价{分数值10LEC评价法简述即:D=L×E×C风险分值D=LEC。
D值越大,说明该系统危险性大,需要增加安全措施,或改变发生事故的可能性,或减少人体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或减轻事故损失,直至调整到允许范围内。
LEC评价法量化分值标准对这3种方面分别进行客观的科学计算,得到准确的数据,是相当繁琐的过程。
为了简化评价过程,采取半定量计值法。
即根据以往的经验和估计,分别对这3方面划分不同的等级,并赋值。
具体如下:,LEC评价法事故发生的可能性(L)LEC评价法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E)LEC评价法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C)根据经验,总分在20以下是被认为低危险的,这样的危险比日常生活中骑自行车去上班还要安全些;如果危险分值到达70~160之间,那就有显著的危险性,需要及时整改;如果危险分值在160~320之间,那么这是一种必须立即采取措施进行整改的高度危险环境;分值在320以上的高分值表示环境非常危险,应立即停止生产直到环境得到改善为止。
值得注意的是,LEC风险评价法对危险等级的划分,一定程度上凭经验判断,应用时需要考虑其局限性,根据实际情况予以修正。
LEC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清单中的LECD各指:危险性可用下式表示:D=L×E×C式中: L—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E—人体暴露在这种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C—一旦发生事故会造成的损失后果D—危险性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是一种评价操作人员在具有潜在危险性环境中作业时的危险性的半定量的评价方法,此法简单易行。
它是用和系统风险有关的三种因素指标值之积来评价操作人员伤亡风险大小的一种方法,即D=LEC其中:L代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E代表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C 代表一旦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D代表作业条件危险性的大小。
L、E、C三种因素取值及D危险性等级划分见表1~4。
分数值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分数值事故发生的可能性10完全可以预料0.5可以设想,但很不可能6相当可能0.2极不可能3可能,但不经常0.1实际不可能1可能性极小,完全意外表2 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E)分数值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分数值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10连续暴露与潜在危险环境2每月一次暴露6每天工作时间内暴露1每年几次暴露3每周一次,或偶然暴露0.5非常罕见的暴露表3 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C)分数值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分数值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100大灾难,许多人死亡,或造成重大财产损失7严重,重伤,或较小的财产损失40灾难,数人死亡,或造成很大财产损失3重大,致残,或很小的财产损失15非常严重,1人死亡,或造成一定的财产损失1引人注目,需要救护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是对具有潜在危险的环境中作业的危险性进行定性评价的一种方法。
它是由美国的格雷厄姆(K.J.Graham)和金尼(G.F.Kinnly)提出的。
对于一个具有潜在危险性的作业条件,影响危险性的主要因素有3个:发生事故或危险事件的可能性L暴露于这种危险环境的情况E事故一旦发生可能产生的后果C用公式表示:D = L E C式中:D——作业条件的危险性L——事故或危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E——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率C——发生事故或危险事件的可能结果用L、E、C三种因素的乘积D = L E C来评价作业条件的危险性。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
(L E C D)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LEC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清单中的LECD各指:
危险性可用下式表示:
D=L×E×C
式中: L—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
E—人体暴露在这种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
C—一旦发生事故会造成的损失后果
D—危险性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是一种评价操作人员在具有潜在危险性环境中作业时的危险性的半定量的评价方法,此法简单易行。
它是用和系统风险有关的三种因素指标值之积来评价操作人员伤亡风险大小的一种方法,即D=LEC其中:L代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E代表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C代表一旦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D代表作业条件危险性的大小。
L、E、C三种因素取值及D危险性等级划分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结果表。
LEC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清单中的LECD各指:危险性可用下式表示:D=L×E×C式中: L—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E—人体暴露在这种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C—一旦发生事故会造成的损失后果D—危险性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是一种评价操作人员在具有潜在危险性环境中作业时的危险性的半定量的评价方法,此法简单易行。
它是用和系统风险有关的三种因素指标值之积来评价操作人员伤亡风险大小的一种方法,即D=LEC其中:L代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E代表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C 代表一旦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D代表作业条件危险性的大小。
L、E、C三种因素取值及D危险性等级划分见表1~4。
分数值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分数值事故发生的可能性10完全可以预料0.5可以设想,但很不可能6相当可能0.2极不可能3可能,但不经常0.1实际不可能1可能性极小,完全意外表2 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E)分数值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分数值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10连续暴露与潜在危险环境2每月一次暴露6每天工作时间内暴露1每年几次暴露3每周一次,或偶然暴露0.5非常罕见的暴露表3 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C)分数值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分数值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100大灾难,许多人死亡,或造成重大财产损失7严重,重伤,或较小的财产损失40灾难,数人死亡,或造成很大财产损失3重大,致残,或很小的财产损失15非常严重,1人死亡,或造成一定的财产损失1引人注目,需要救护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是对具有潜在危险的环境中作业的危险性进行定性评价的一种方法。
它是由美国的格雷厄姆(K.J.Graham)和金尼(G.F.Kinnly)提出的。
对于一个具有潜在危险性的作业条件,影响危险性的主要因素有3个:发生事故或危险事件的可能性L暴露于这种危险环境的情况E事故一旦发生可能产生的后果C用公式表示:D = L E C式中:D——作业条件的危险性L——事故或危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E——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率C——发生事故或危险事件的可能结果用L、E、C三种因素的乘积D = L E C来评价作业条件的危险性。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LEC法)
LEC分析是一种简单易行、评价员工在具有潜在危险性环境中作业是危险性的半定量评价方法。
他是由美国格雷厄姆和金尼提出的。
他们认为影响作业条件危险性的因素主要包括:
1.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L ( liable)。
2.人体暴露在这种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E (equency)。
3.一旦发生事故会造成的损失后果C (consequesce)
4.危险性D=L×E×C
以现场作业条件(或类比作业条件)为基础,由熟悉作业条件的人员组成专家组,按规定标准给LEC分别打分,取三组分值的平均值作为L、E、C的计算分值,用计算的危险性分值D来评价作业条件的危险等级。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评价人们在某种具有潜在危险的作业环境中进行作业的危险程度,该法简单易行,危险程度的级别划分比较清楚、醒目。
但是,由于它主要是根据经验来确定3个因素的分数值及划定危险程度等级,因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而且它是一种作业的局部评价,故不能普遍适用。
安全风险分为红橙黄蓝四色,危险等级一级为红色,重大风险;二级为橙色,较大风险;三级、四级为黄色,一般风险;五级为蓝色,低风险。
例子:
某工厂冲床无红外光电等保护装置,而未设计使用安全模,也无钩、夹等辅助工具,因此操作时可能发生冲手事故,发生事故的危险度计算方法:
1.确定分值:
L值:属于相当可能,6分
E值:属于每天作业,6分
C值:属于有伤残,3分
D值:108分
2.危险等级
D=108 D≧70~160,显著危险,需要整改,危险等级为三级,属于一般风险。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1、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又称LEC格雷厄姆法,是一种对作业危险性的半定量评价方法,用与系统风险率有关的三种因素指标值之积来评价系统人员伤亡风险的大小,并将所得作业条件危险性数值与规定的作业条件危险性等级相比较,从而确定作业条件的危险程度。
(1) D=L×E×C(2)符号D表示作业条件危险性,符号L、E、C代表危险性的三个因素。
2 、发生事故或危险事件的可能性,用符号L表示,取值方法见表1.(1)发生危险情况的可能性用可能发生事故的概率来表示,不可能发生事件为0,而必然发生的事件为1。
然而,我们在作安全系统考虑时,完全不发生事故是不可能的。
所以,人为地将实际上不可能发生的事故的情况的分数定为0.1,而必然发生事故的分数定为10,这两种之间的情况取中间值。
(2)安全控制设施指在危险源与作业人员之间加一硬件防护设施,如机械防护罩、安全联锁装置、隔离装置、通风装置等。
异常报警、监测手段指有紧急状态报警装置或有效的定期检验。
管理控制措施指如作业规程、工作许可等。
表1 发生危险可能性分数(L值)法见表2。
(1)当人出现于危险情况中的时间E越长,危险性越大。
这里规定连续出现在危险环境中的情况为10,而每年仅出现几次或相当少的时间为1。
(2)E值取值时,如果实际情况界于两档之间,按照上限取值。
表2 出现于危险环境中的分数(E值)4、发生事故可能产生的后果,用符合C表示,取值方法见表3。
(1)事故(包括职业病)发生后的危害程度变化范围很大,对于伤亡事故来说,可以是轻微的伤害直到多人死亡的后果。
把微伤规定为1,把大灾难10人及以上死亡的可能性分数定为100,其它情况的分数值均在1~100之间。
(2)C值取值时,应按照事故发生的最严总后果取值,重大危险源C值取100。
表3 事故发生后可能结果的分数(C值)附件2:危险源辨识、分类和风险评价、分级管理规定一、目的为实现公司的安全生产,控制、预防事故的发生,结合公司实际,特制定本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