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晚疫病单株分级标准
- 格式:doc
- 大小:45.00 KB
- 文档页数:1
马铃薯晚疫病防治技术规范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马铃薯晚疫病的术语与定义、防治原则和防治措施。
本标准适用于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用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4285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GB/T 8321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NY/T 1276 农药安全使用规范总则3 术语与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中心病株田间出现零星的发病植株为中心病株。
3.2始见期见中心病株的日期为始见期。
4 防治原则要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控”的原则,选用抗病品种,推广健身防病、药剂防控与农艺措施相结合的综合配套防治技术。
在科学预测预报的基础上,常发区根据当地气象条件与品种感病性提前施药预防, 其它地区当田间发现中心病株时开始实施防治。
5 防治措施5.1 选用抗(耐)病品种种植具有水平抗病性的品种。
主要中抗品种有东农306等,高抗品种有克新19号等。
5.2 建立无病留种田和选用无病种薯马铃薯无病留种田应与马铃薯、番茄大田相距2.5km以上,在无病或发病轻的地块,选择无病植株,单收、单藏,留种。
提倡种薯播种。
5.3 种薯处理5.3.1 处理方法a)湿拌法播种前1d~2d,将药剂配成母液(水药比应20倍以上),均匀喷洒到种薯(薯块)上,边喷雾边翻动,使薯块均匀着药。
摊开铺厚度不超过15cm并及时翻动。
b)干拌法播种前1d~2d,将拌种药剂与20倍~30倍重量的滑石粉混拌均匀,然后与种薯(薯块)混拌,使薯块均匀着药。
摊开铺厚度不超过15cm并及时翻动。
注:薯块播种法,切薯后及时散开薯块,切口愈合后(大约5h)混拌。
5.3.2 处理药剂a)72%甲霜灵·锰锌;b)64%恶霜灵·锰锌。
注:兼防马铃薯环腐病加70%甲基硫菌灵;兼防细菌性病害加72%农用链霉素。
5.4 农业措施5.4.1 合理轮作选土质疏松、排水良好的田块栽植,不宜重茬,应选麦茬、豆茬、玉米茬等茬口,不宜选择辣椒、茄子、西红柿、甘蓝、白菜等茄科或十字花科茬口。
马铃薯晚疫病品种抗性监测研究摘要通过对20个马铃薯参试品种的晚疫病品种抗性监测研究试验,旨在筛选出对马铃薯晚疫病抗性强、产量高的品种。
试验结果表明,会-2、威芋3号、威芋5号、冀章薯8号、威薯002、x-24、滇薯3号等7个为代表的品种抗性较强,产量较高,可以大面积推广应用;bphf101、20—4—5、合作88、bp05-003、bp06、滇黔薯6号、滇黔薯23号、20—4—9、宣薯2号等9个品种对马铃薯晚疫病抗性较弱,但产量高,可在马铃薯晚疫病发生较轻的地区搭配使用。
2-30和费乌瑞它2个品种对马铃薯晚疫病抗性差,但大、中薯比例高,较均匀,商品性价比高,种植时,需加强马铃薯晚疫病的预警及防控工作。
关键词不同品种;马铃薯晚疫病;抗性;产量中图分类号 s435.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5-0141-02在马铃薯晚疫病发病较重的区域,设置抗性监测圃,监测评价主栽及后备品种对晚疫病的抗性情况。
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概况试验地点选择在贵州省威宁县草海镇中塘村涵洞组,海拔2 310 m,该地块马铃薯晚疫病常年发病较重,土壤肥沃,为砂壤土。
2012年3月26日播种,按当地高产栽培管理方法进行,整个生长季节不施用任何防病药剂。
1.2 供试品种黑洋芋、威芋3号、威芋5号、宣薯2号、会-2、滇薯3号、bp06、合作88、冀章薯8号、米拉、20—4—5、威薯002、bphf101、x-24、bp05-003、20—4—9、滇黔薯6号、滇黔薯23号、2-30,费乌瑞它(感病品种)。
1.3 试验设计试验设20个处理,即每个品种为1个处理,其中以费乌瑞它为对照(ck)。
3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1-6],小区面积20 m2,每小区每个参试品种(系)种10行,每行种植10穴以上。
1.4 调查内容与方法5月8日齐苗,齐苗后每5 d进行1次踏查,6月13日对照品种费乌瑞它和参试品种2-30开始发病。
马铃薯晚疫病测报技术规范(试行)1 范围1.1 本标准规定了马铃薯晚疫病发生程度分级指标、病情观测圃设置、中心病株系统调查、病情动态调查、大田普查、记载气象条件、数据传输、预报方法等内容。
1.2本标准适用于马铃薯晚疫病田间调查和预报。
2 术语与定义2.1中心病株和始见期田间出现零星的发病植株为中心病株,见中心病株的日期为始见期。
2.2 现蕾期有50%的马铃薯植株长出花蕾但未开花的时期,为马铃薯的现蕾期。
2.3“标蒙”气候标准马铃薯晚疫病存在菌源条件下,在作物生长季节连续48小时内,第一次出现最低气温不低于10℃、相对湿度在75%以上的天气,在此条件下经15~22天后田间即可出现中心病株。
2.4 严重度分级标准每株发病叶片占全株总叶片数的比例,分为4级表示。
0级:无病;1级:病叶占全株总叶片数的1/4以下;2级:病叶占全株总叶片数的1/4—1/2;3级:病叶占全株总叶片数的1/2—3/4;4级:全株叶片几乎都有病斑,大部分叶片枯死,甚至茎部也枯死。
2.5 病情指数用以表示病害发生的平均水平,通过公式(1)计算病情指数。
(1)式中,I:病情指数,di:各严重度级值,li:各严重度病株数,P:调查总株数,5:严重度级别。
3 发生程度划分标准以作物生长季最终病情定发生程度,分为5级,即轻发生(1级),偏轻发生(2级),中等发生(3级),偏重发生(4级),大发生(5级),各级指标见表1。
表1 马铃薯晚疫病发生程度分级指标程度级别 1 2 3 4 5病株率1≤X≤55<X≤1515<X≤3030<X≤40X>40 (%,X)4 系统调查4.1 调查田块在大田选择低洼潮湿地且马铃薯生长旺盛、早熟的感病品种田3块,田块面积不小于2×667m2。
有条件的地方也可设立测报观测圃。
选择低洼潮湿地,四周设施隔离或种植非茄科作物作为隔离带,田块面积不小于2×667m2。
选用当地感病品种,带病种薯和健康种薯各半、间行种植,用于调查。
标准名称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马铃薯晚疫病菌采集分离纯化、生理小种室内鉴定的培养基的制备、鉴别寄主的培育、接种鉴定、病情调查、生理小种的鉴定、供试材料的高温灭活处理。
本标准适用于马铃薯晚疫病菌的生理小种鉴定。
2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2.1马铃薯晚疫病指由疫霉属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Mont.)De Bary]侵染马铃薯所引起的一种毁灭性病害。
2.2接种体用于人工接种鉴定所需的马铃薯晚疫病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的孢子囊悬浮液。
2.3鉴别寄主一套含有主效抗性基因R1~R11和已知无R基因的感病材料(r)的马铃薯品种。
2.4生理小种病原物种内或专化型内在形态上无差异,但在寄主植物的品种上具有显著致病性差异的类群。
2.5人工接种在适宜的条件下,通过人工操作将一定浓度马铃薯晚疫病菌的孢子囊溶液接种到马铃薯植株的适当部位使之发病的过程。
2.6离体叶片接种法使接种体与离体叶片接触以促使组织发病的一种鉴定方法。
3接种体制备3.1病样的采集在晚疫病发生较为严重的田块,选择具有典型症状的病叶随机采取5片,记录采集时间和地点,放入冰壶内1天内带回实验室进行分离,分离物经形态学鉴定(附录A)为致病疫霉后,再进行分离物纯化和生理小种鉴定。
3.2培养基的制备3.2.1黑麦培养基称取50g~60g黑麦,在蒸馏水中浸泡24h~36h,在121℃高压蒸汽灭菌锅中灭菌30min,取出用双层纱布过滤去渣,上清液补足水至1000mL,加入琼脂20g,用玻棒搅匀,经三角瓶分装好后在121℃下高压蒸汽灭菌20min。
3.2.2白云豆培养基称取白云豆粉60g,用50℃~60℃水浴1h~2h,双层纱布过滤后加入V8蔬菜汁100mL,琼脂粉20g,CaCO1.4g,加入蒸馏水定容至1000mL后在121℃下高压蒸汽灭菌20min。
33.2.3选择性培养基在上述2种培养基中分别加入利福平20mg·L-1,氨苄青霉素200mg·L-1,70%五氯硝基苯100mg·L-1。
Evaluation on Field Resistance of Potato Varieties toEarly Blight,Late Blight and ScabZHAO Yanqun,WU Qiwei,REN Feie,ZHAO Jinrui,ZHAO Wenzhong*(Yulin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Service Center,Yulin,Shaanxi 719000,China )A bstract:Potato early blight,late blight and scab are serious diseases.Field resistance of potato varieties to early blight,late blight and scab was evaluated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breeding and promotion of pesticide reduction and damage control in Yulin City,Shaanxi Province.Field incidence rate and disease index of the potato diseases were investigated in field trial to assess potato variety resistance,by using 'Zihuabai'as the control for early blight and late blight,and 'Jizhangshu 12'as the control for scab.The results showed that 75.0%of the tested varieties were highly resistant or resistant to early blight,46.7%were resistant or moderately resistant to late blight,and 33.3%were moderately resistant to scab.Only 'Longshu 13'was highly resistant to early blight,but no variety with high resistance or immune to late blight and scab was found.'Qingshu 9','Lishu 7'and 'An 1304-32'were resistant to late blight with high yield,which could be promoted in Yulin City.'Longshu 7','Jizhangshu 12','Yushu 3','Yushu 4','Yushu 5'and 'Lishu 6'were highly susceptible to late blight,which could be planted in low-risk region of late blight under the premise of enhancing disease control.Varieties highly resistant to scab are lack,so it needs to be introduced and studied further.Key Words:potato;scab;early blight;late blight;field resistance马铃薯品种对早疫病、晚疫病和疮痂病的田间抗性评价赵艳群,武奇伟,任飞娥,赵金瑞,赵文忠*(榆林市农业技术服务中心,陕西榆林719000)收稿日期:2021-01-03基金项目:陕西省省级农作物病虫防控项目资金(陕农计财[2020]24号)。
马铃薯不同品种(系)对晚疫病抗性观察试验报告*摘要:2011年度全县马铃薯晚疫病属大发生年份。
参试的7个品种(系)均有发病,但从发病时间、病情指数、丰产性综合评价,庄薯3号(对照)抗病性强,丰产性好,可继续在生产中大面积推广应用。
天薯9号、06-7-8、青薯9号、05-2-6,表现耐病稳产,建议进行生产示范;K166、06-8-6抗病性、丰产性差,不再做重复试验。
关键词:马铃薯;品种;晚疫病;抗病性;产量马铃薯是庄浪县三大农业主导产业之一,年播种面积在1.60万hm2以上,约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30 %左右,已成为当地农民经济增收的主要渠道。
然而,晚疫病的严重为害,制约着马铃薯产业的持续发展。
以高产、抗病性为目标,极积选育和引进马铃薯新品种(系),是控制马铃薯晚疫病发生的有效途径。
为此,笔者于2011年在通化乡通边村对我县新选育和引进的7个马铃薯品种(系)开展试验观察。
1 材料与方法1.1 供试材料供试品种(系)7个,其中,06-7-8、06-8-6、05-2-6、K166、庄薯3号5个品种(系)由庄浪县农技中心选育并提供试验;天薯9号从天水农科所引进;青薯9号从青海省农林科学院作物所引进。
1.2 试验方法试验采用随机区组法设计,共设7个处理,3次重复,处理①06-7-8;处理②天薯9号;处理③06-8-6;处理④为05-2-6;处理⑤庄薯3号(CK);处理⑥青薯9号;处理⑦K166。
每小区4垄,黑色地膜覆盖,宽行距70 cm,窄行距40 cm,穴距35 cm,种植密度3 500穴/667m2,走道宽60 cm。
小区面积26.40 m2(4.40 m×6 m)。
1.3 试验地基本情况试验落实在通化乡通边村,海拔高度1 962 m,地势平坦,肥力均匀,土质为黑沙土,667 m2底施土肥3 000 kg,尿素25 kg,普钙50 kg,硫酸钾15 kg,4月18日播种,现蕾期667 m2追施尿素20 kg,其它管理措施同于大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