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必修3高中语文《生命之思 阅读与鉴赏 5 曹操诗二首 短歌行》优质课教学设计_43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6
《短歌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短歌行》的思想内容;背诵本诗。
2、过程与方法: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水平,品味诗歌的艺术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体会作者的忧患意识。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教学难点:1、通过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内容)。
2、使用典故表达感情的技巧。
教学方法:1.诵读法: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2.点拨法:以点带面,抓住关键诗句实行点拨。
教学内容及步骤:一、导入: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纷争持续,各路英雄各显神通,意欲荡平宇内,一统天下。
三国演义第四十八回有这样的一个情节,建安十三年即公元208年,正值赤壁大战前夕,曹操带领文武将士,陈兵江上。
是夜月光皎洁,风平浪静,澄江如练,曹操与诸将士饮酒狂欢,纵论天下,忽闻鸦声往南飞鸣而去。
曹操有感于此景,来了兴致,便在文武百官面前,横槊赋诗,慷慨高歌,他所吟唱的就是后来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短歌行》。
(导入的过程中播放三国视频片断,营造气氛。
)二、文题理解我们先看下题目,了解些基本知识,这是一首乐府诗,是汉乐府的一个曲调的名称,乐府诗有“长歌,短歌”之分。
一般是根据歌词音节的长短来说。
一般说,长歌比较热烈奔放,而短歌的节奏比较短促,低吟短唱,适于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
所以我们从题目能够知道这首诗的音节较短。
行,则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可配乐歌唱。
三、知人论世上一首诗,我们已对曹操已有所了解。
我们知道世人口中的“奸雄”,京剧当中的白脸,《三国演义》里的无数典故,都把曹操堆砌成奸诈的化身。
不过,他“破黄巾,灭袁绍,平袁术,诛吕布,败张鲁,收刘表。
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个切无不表现出曹操杰出的军事才能和高超的政治手腕。
“酾酒临江,横槊赋诗”,高唱“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更是表现出他广阔的胸襟和浪漫的情怀。
《短歌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作家曹操的基本情况,掌握诗歌思想内容,背诵本诗。
2、通过反复品读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品味诗歌的艺术特色。
3、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体会作者的忧患意识。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教学难点:通过诗歌语言把握诗歌的内容;运用典故及引用诗句表达感情的技巧。
教学方法:吟诵、合作、探究教学用具:多媒体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汝南名士许劭二、解读背景,知人论世 1.作者简介请同学说说自己所了解的曹操:曹操,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作为政治家:曹操二十岁被举为孝廉,参加镇压黄巾起义,起兵讨伐董卓,先“挟天子以令诸侯”,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
官渡之战大破河北割据势力袁绍后,成为北方势力最强的军阀,并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
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联军击败于赤壁。
曾几次下《求贤令》,打破当时以德行和家世为用人标准的惯例,实行任人唯贤,唯才是举政策,采取抑制豪强,限制兼并,广兴屯田等一些有利于人民的措施. 他儿子曹丕称帝后,追尊曹操为魏武帝. 作为军事家:实践方面,指挥了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
理论上,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
作为文学家:曹操精音律,善诗歌,即使在鞍马劳顿中,也常常横槊赋诗,随章命题。
他的诗歌内容较为丰富,风格苍劲悲凉。
有反映战乱和民生疾苦的《蒿里行》等;有反映个人政治抱负的《短歌行》;有写景的《观沧海》和抒情的《龟虽寿》等。
2. 建安文学与建安诗人建安至魏初的文学,以诗歌的成就最为显著。
有不少作品能从汉乐府民歌中吸取养料,反映出社会动乱和人民流离失所的痛苦,体现了要求国家统一的愿望,情调慷慨,语言刚健,后人称为“建安风骨”。
曹操诗风慷慨悲壮,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
团结在他们周围的一批诗人叫“建安诗人”。
《短歌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短歌行》的思想内容。
2.体会诗人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求贤若渴和建功立业的心情。
【教学难点】准确评价曹操其人及其诗中所蕴含的情感。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三国演义》卷首词)在历史上,曹操作为一位名留青史的伟人,他的博大胸怀和豪情为诗歌增添了一种另外的魅力。
以前我们学过曹操的一首诗《观沧海》,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的另外一首诗《短歌行》。
二、解题1.作者简介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知人善察,唯才是举,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
曹操二十岁被举为孝廉,参加镇压黄巾起义,起兵讨伐董卓,削平吕布,大破袁绍,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
曾几次下《求贤令》,打破以德行和家世为用人标准。
精音律,善诗歌,常横槊赋诗。
他的诗内容丰富,风格苍劲悲凉。
2.写作背景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想一举消灭孙权和刘备的势力.赤壁大战前夕,酒宴众文武,喝酒到半夜,忽然听到乌鸦声往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持长矛唱《短歌行》格调苍劲雄健,慷慨悲凉。
三.诵读感受1.齐读诗歌。
(教师引导学生断句,领会节奏)短歌行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沈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2.引导学生分组讨论。
请找出这首诗歌中感情色彩最浓的字眼?请你找出对人才的不同称谓或把人才比作什么?3.诗歌赏读:第一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齐读)作者把人生短暂以“朝露”来比,“朝露”这个意象,在古诗文中有特定的含义,即生命短促易逝。
北师大版必修3高中语文?生命之思阅读与鉴赏5曹操诗二首短歌行?课教课方案20?曹操·短歌行?教课方案一、教材及学情之剖析本课是必修Ⅱ古代诗歌单元的第四课。
本诗是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诗篇当选教材的。
从艺术性上说,曹操的诗自然不可以代表建安文学的最高成就,但也明显的表达了“建安风骨〞。
之因此能当选教材,大概还有以下三点原由:一来学生在初中学过曹操的?龟虽寿??观沧海?两首诗,对诗人也有必定认识;二来他的诗语言比较朴素,相对易懂;第三从人文性上考虑,曹操的诗中惜时奋进,盼望贤才、踊跃立功立业的思想对现代的青年学生有踊跃的熏染意义。
经过本单元前面几首诗的学习,学生对古代诗歌的赏析重点有了根本理解,知道诗歌鉴赏的根本重点和步骤。
内容上,几处用典或是学生理解诗句的难点。
艺术手法上,诗中的比喻简单理解和掌握,学生应无困难,但“用典〞学生接触少,尚须教师点破明示。
二、教法和学法之考量1.本诗的教课,拟让学生在充足朗读的根基上,理解诗句,掌握感情和形象。
拟安排学生齐读、教师范读、学生默读等形式和环节。
2.教师在此前教课的根基上,环绕诗人的感情、抒怀主人公形象和艺术手法等指引、组织学生学习。
这个过程,表达教师的“导学〞作用。
3.环绕上述几个鉴赏角度,学生经过感知、涵咏等环节自主鉴赏诗歌,从而经过生生、师生沟通合作达成鉴赏建构过程。
三、教课流程之安排导入新课,文学知识简介。
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读准字音和节奏〕学生默读,联合说明理解诗句。
〔教师巡堂答疑〕从“共皆欢笑〞出发,指引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及表达的感情。
生生、师生议论沟通。
个别问题商讨沟通。
〔如无,那么略去本步骤。
〕背诵,讲堂小结;部署课后拓展阅读。
1 / 11。
《短歌行》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短歌行》是北师大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五课《曹操诗二首》中的一首。
本单元的主题是生命之思。
主要引导学生学会注重生活,从而思考生命价值的最佳体现。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经过一学期多的学习,在诗歌阅读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对诗歌有了一定的阅读水平和理解水平。
本单元探究生命的价值,引导学生珍惜光阴、积极进取。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了解《短歌行》的写作背景及文学常识。
2.引导学生在诵读中体悟诗歌的思想内容,背诵整首诗。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来加深对作品情感变化的把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品读诗歌,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揽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大忧思、大气魄。
2.培养学生珍惜光阴、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所流露的情感和人生态度,准确评价诗人。
教学难点:体味作者表达的“忧”,品味慷慨激昂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诵读吟唱法、合作探究法、点拨领悟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说到曹操,历史上对他的评价众说纷纭,毁誉参半。
易中天是这样评价曹操的:可爱的“奸雄”:聪明透顶,又愚不可及;奸诈奸猾,又坦率真诚;豁达大度,又疑神疑鬼;宽宏大量,又心胸狭窄。
能够说是大家风范,小人嘴脸;英雄气派,儿女情怀;阎王脾气,菩萨心肠。
曹操到底是怎样的人呢?这节课让我们走进《短歌行》来理解曹操。
二、解题(生答,师补充。
)“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可配乐歌唱。
“长歌”“短歌”都是汉乐府中的曲调名称,根据歌词音节长短实行划分。
一般来说,长歌热烈奔放,短歌低吟短唱。
三、写作背景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势力。
这年冬天十一月十五日夜,皎月当空,江面风平浪静。
曹操乘船查看水寨,后置酒宴请诸将,酒至兴处,忽闻鸦声往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横槊赋诗,吟唱了这首千古名作——《短歌行》。
(生回答后,师展示幻灯片补充)东汉末年,皇权衰微,国家残破,群雄并起,战争连绵,生灵涂炭。
《短歌行》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全诗。
2、培养学生穿透诗文把握文章内涵的水平。
3、教育学生自觉珍惜时间,树立远大志向。
教学重点:1、体会一个政治家身处动乱时代的人生感受及求贤若渴的情怀。
2、熟背全诗。
教学难点:引句、比兴等艺术手法的使用。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步骤:俗话说:“乱世出英雄。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豪杰并起,最终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说到三国英雄,人们往往会想到周瑜、诸葛亮等人。
苏轼推崇周瑜,“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念奴娇•赤壁怀古》);唐代大诗人杜甫仰慕诸葛亮,他在《蜀相》中这样赞美诸葛亮的功绩:“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陆游也以诸葛亮自况,“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周瑜等人固然称得上英雄,但人们却忽略了一个重要人物——曹操。
易中天的《精彩品三国》:曹操一生,政治上最得意的一笔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军事上最成功的一仗是官渡之战,后果最为严重的一次疏忽是放走刘备,失败得最惨的一次是在赤壁,最受肯定的是他的才略,最受指责的是他的人品,最有争议的是他的历史功过,最没有争议的是他的文学成就。
那么曹操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二、作者简介曹操个人档案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统一中国北方;他知人善察,唯才是举;也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
但历来人们对他毁誉参半。
当年,汝南名士许劭称之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了解曹操我们要先知晓他的三个帽子: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今天语文课,咱们就主要分析作为文学家的一面。
曹操诗歌大致分为两类。
①反映汉末动乱的现实,反映当时社会动乱,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如《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短歌行》教学设计三维目标知识与水平1、品味诗人求贤若渴的情感。
2、掌握使用典故表达感情的技巧。
过程与方法1、诵读法: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2、点拨法:以点带面,抓住关键诗句实行点拨。
3、问题引导法:层层设问,引导学生对文本实行深刻地解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时不我待、即时建功立业的积极昂扬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教学难点品味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
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首先问大家一道脑筋急转弯:历史上谁的腿跑得最快?是曹操。
“说曹操,曹操就到”。
曹操生前叱咤风云,死后骂名最多。
在三国鼎立的舞台上,曹操是一个个性张扬的英雄;在中国文学的舞台上,他是一个慷慨激昂的大诗人。
今天咱们一起走进曹公的《短歌行》,品味他的忧思情怀和人生壮志。
二、学习目标1、品味诗人求贤若渴的情感。
2、树立时不我待、即时建功立业的积极昂扬的人生观。
三、相关背景建安十三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击败吕布、袁术等豪强集团,又在著名的官渡之战一举消灭了强大的袁绍势力,统一了北方。
这年冬天,亲率八十三万大军,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联盟”,统一天下。
赤壁大战前夕一天夜里,月光皎洁,风平浪静,曹操酒宴众文武,此情此景,曹操来了兴致,拿起长槊,在将士面前慷慨高歌,他所唱的就是这首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短歌行》。
四、一读明意解释加点词句的含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
....,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指导学生诵读,读准字音、节奏,读出情感(沉雄豪迈、慷慨激昂)。
五、二读解情欣赏《曹孟德横槊赋诗》的片段,同时思考:如果要用诗中一个词来概括诗人的情感,大家认为哪个词最恰当?学生:忧!教师:“忧”什么?请同学们合作探究:结合诗句,解读诗人的“忧思”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小组合作、思考、讨论,明确发言人。
《短歌行》教学简案
习他的胸襟气度和积极进取精神;
②训练结合文本分析问题的水平;
③简单理解建安风骨,并在此基础上学习本诗的朗读技巧。
【教学重点】结合文本分析理解曹操的忧思和壮志。
【教学难点】领悟诗歌的核心精神,并思考其现实意义。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㈠导入:
⒈对历史人物的理解;
⒉解题。
㈡初读:验收预习、疏通诗意
⒈齐读诗歌,检查字音疏通的情况。
⒉检查预习情况,疏通诗句。
㈢再读:以问贯篇、循问索思
⒈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填写并分析以下表格:
①合作分工:
⑴讨论结束后,老师挑选四个展示组分享本组的讨论结果,展示组除了要明确回答问题,还必须结合具体的诗句分析本组结论;
⑵其他组作为点评组必须补充、质疑或评价兄弟组的讨论结果,也许还要回答老师追问的问题。
②追问预设:
⑴你认为诗人为什么会因为人生短暂而如此苦恼忧思?
⑵诗中说“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你认为喝酒是真正解忧的方法吗?
⑶你如何理解贤才归来、契阔谈讌的想象画面?
⑷你认为“绕树三匝”的深层寓意是什么?
注:此环节追问的问题,仅仅教师预设,会跟随课堂的实际情况作调整。
⒉探讨诗歌的核心情感,明确本篇的思想价值:
忧思为表现,壮志是根本;
学习曹操的胸襟气度和积极进取精神。
㈣三读:示范诵读、追慕风骨
在了解曹操的文学史价值、建安风骨的基础上,指导并示范诵读。
《短歌行》教学设计一、趣味导入,知人入诗【活动1】以前有首非常流行的京戏歌《说唱脸谱》,你们会唱吗?这是首歌的歌词里面涉及到三国时期的几个人物,你们谁来唱唱这几句?引导学生谈京剧脸谱颜色含义:红色,则表示刚正不阿,英勇善战;黄脸所代表的含义,就是勇猛善战,凶狠之人;白脸则表示奸诈,诡计多端;而黑脸则表示刚毅果断,铁面无私。
【活动2】知人入诗:看来戏台上的曹操就是一个白脸奸臣!那么,在你们阅读经历中所了解的曹操也是如此吗?(学生自由谈)相关曹操的评价,能够说是众说纷纭。
他“外定武功”,统一中国北方,他“内兴文学”,开创建安风骨,他有着他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的称号,其中最没争议的便是他文学家的身份。
他的标志性作品便是《短歌行》。
清代学者袁枚说过仅仅“有天下第一等真情,方有天下第一等好诗”,我们今日来反观《短歌行》,看曹操是怎样“以天下第一等好诗,抒天下第一等真情”的。
二、反复涵咏,入情入境【活动3】初读释意,感知情境课前已结合老师所做微课预习了课文1、预习检测:诗题《短歌行》何意?本诗诵读应采用何节拍?本诗的情感基调是怎样的?明确:“短歌行”,是汉乐府的一个曲调名称。
我们以前也学过《长歌行》,短歌、长歌,不是由字数区分的,而是由歌声的长短来区分的。
长歌比较热烈奔放,而短歌节奏比较短促,低吟短唱,适于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
诗歌诵读节拍:二二节拍情感基调:忧愁3、学生齐读【活动4】熟读思考,入情入境1、抓“诗眼”通过诵读本诗,我们不难发现本诗诗眼——“忧”。
(提醒:阅读鉴赏古诗,我们一定要应学会巧抓“诗眼”和体味“诗眼”,这样才能更好地领悟诗的丰富含义和感受诗的无穷魅力)2、所忧为何作为一代霸主,作者所忧为何呢?下面同学们就来深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学生讨论)明确:人生之忧,贤才之忧,天下之忧。
(板书)具体分析:(1)“对酒当歌”八句写出了诗人对人生短暂的忧愁。
板书:忧人生短暂之情。
老师点拨:这几句诗,让我想起了庄子所说的话:人生天地间,若白驹之过隙,忽不过已。
《龟虽寿》教案一、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对祖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3.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难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三、教学方法:诵读、赏析四、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你们队曹操了解吗?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
叫学生起来分享。
(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曹操字孟德,沛国游县(今安徽省亳县)人。
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是一位颇有作为的政治家。
他20岁时举孝廉,除洛阳北部都尉,后迁顿丘令。
据《曹瞒传》云:“太祖初入尉廨,缮治四门。
造五色棒,悬门左右各十余枚,有犯禁者,不避豪强,皆棒杀之。
”后任济南相,辖十余县。
其时“长吏多阿附贵戚,赃污狼藉”,曹操到任后立即“奏免其八”,并“禁断淫祀”,使社会风气大大好转。
35岁时被征为典军校尉,次年参加讨伐董卓的斗争。
建安元年(196)迎献帝迁都许昌,受封为大将军兼丞相,开始掌握中央大权。
当时全国处于大分裂局面,各地军阀拥兵自立,互相攻打不停。
从这时起他用了整整11年时间,逐步消灭了吕布、袁绍等割据势力,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这首诗即写在他平定乌桓叛乱、消灭袁绍残余势力之后,南下征讨荆、吴之前。
(2)作品简介;本首诗选自《乐府诗集》,是《步出复门行》中最后一章。
《步出夏门行》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
(三)诗歌赏析1、多种形式朗读2、赏析(1)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神龟:传说中的一种长寿龟竟时:终了的时候腾蛇:传说中的一种能兴云驾雾的蛇神龟,语出《庄子•秋水》:“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
”腾蛇,语出《韩非子•势难》:“腾蛇游雾。
意思是神灵的龟虽然是长寿的动物,但也有死亡的时候,腾蛇虽能兴云驾雾,最终也会死亡后化为灰尘。
这两句以神龟和腾蛇为喻,借神龟腾蛇起兴,极言人的寿命有限。
《短歌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水平:了解曹操个人生平及成就,体会曹操作品内容及风格,学会奖赏诗歌的一般方法。
过程与方法:课下通过学案自学,自主完成读诗解意,缘意明情。
课堂上教师引导、小组合作交流探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曹操宏伟的政治抱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学生志存高远的理想追求、积极进取的胸襟,争取在有限的生命里最大化地实现自我人生价值。
教学重点:知人论世,读诗解意;置身诗境,缘意明情教学难点: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曹操的天下归心的政治抱负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从而让学生有大格局大担当。
教学方法:引导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教学课时: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脑筋急转弯:古今中外,谁跑的最快?——曹操2.温故作品:《观沧海》《龟虽寿》清.沈德潜评价曹诗:时露霸气今天我们就学习曹操另外一篇充满霸气的诗歌《短歌行》二、知人论世请大家结合曹操生活的时代及自己对曹操的了解和理解,畅所欲言“我眼中的曹操”。
(自由畅谈,可参考学案1,2,3)教师引导:(1)全方位多角度理解曹操:横看成岭侧成峰——允文允武;奸贼英雄;功首罪魁非两人,遗臭流芳本一身;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2)作为兼具政治家、军事家的一个文学家,与其他单纯意义上的文人的比较:政治胸怀和军事智慧在文学作品中的投射成就着曹操诗篇中的霸气。
三、读诗解意1.齐读(教师点评)——自由读——范读(师生)声音诠释了你的诗的理解,下面我们深入文本探情怀。
2.结合你对曹操的理解及作品的了解,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可参考学案2,从内容、情感、语言、手法、风格等方面入手,在自己解读的基础上,小组合作交流探究,记录下本组最有水平的见解来和其他小组切磋)明确:立足文本,合情合理的个性解读即可四、价值引导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自古以来,这种“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的仁人志士层出不穷,他们对我国历史的影响举足轻重。
翻开史书,无论时间凋零了多少春花秋月,剥蚀了多少秦砖汉瓦,不过我们总能看到一个个胸怀祖国心忧天下的背影。
生命的忧思【设计理念】语文与生命相关,语文教育是对生命的关怀、发展和提升。
语文教学的文章素材包含了古今中外人类的各种观点知识、行为方式、情感样态,师生能够通过它们体验到生命律动,即蕴含在其中的强烈的生命意识。
生命意识在《短歌行》中表现为:一、承认个体生命的有限性;二、扩展生命的张力,增大生命的价值,即诗歌流露出的招贤纳士,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作者曹操以及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体味诗人“忧”而奋发、慷慨激昂的情绪。
2、水平目标:抓住诗歌的“诗眼”,深入挖掘、体会诗中“忧”的内涵,提升诗歌欣赏的水平,丰富自己的文学积淀。
3、情感目标:通过古人的生命意识——他们对于短暂生命的感慨、思虑,和对生命有限性的突破,激活学生对生命的理解,涵养其精神品格。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理解诗中“忧”的不同内容。
【教学准备】多媒体及相关视频资料【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由《卑鄙的圣人》一书谈起;二、初步诵读,整体感知“短歌行”是乐府旧题,本来是和乐吟唱的,如今曲调已失,我们只能先通过最简单、最纯粹的诵读方式来体会它的情感。
1、自由诵读。
(给两分钟自由诵读,诵读结束之后,请每组推荐大家觉得最合适的一位同学来朗读这首诗)2、个别朗读点评:略问:这样的处理是否合适?大家认为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应该是怎样的?高亢豪壮?还是低沉悲慨?(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先不必急着下结论,曹操在与群臣宴饮时,对月高歌,他心中的情绪到底是怎样的,我们需要回到诗中来找寻!)问:诗中有一个字表明了当时萦绕在曹操心中的情感,堪称是本诗的“诗眼”,请问是哪个字?——忧三、研读文本,体会诗情1、师生对话,赏析文本问:忧从何来?(月明夜静,鼓乐阵阵,酒过三巡,曹操心中思绪涌动,他在忧什么呢?)【凡人/哲人之忧】一忧人生短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譬如朝露”四个字,你有什么体会?朝露晶莹剔透,玲珑美好,这不正像是我们流光熠熠却又短促易逝的人生吗?提升:这种忧,其背后是对生命的贪恋和对死亡的恐惧。
《短歌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背景,掌握基础知识,背诵诗歌。
2、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人的情感,学习曹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3、理解本文比喻、用典等艺术手法的使用。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教学难点:诗中使用典故及比喻等手法表达感情的技巧。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法:问题引导法、合作探究法和诵读法教学过程:一、导入:(课前播放音乐《曹操》,营造气氛)课前老师给大家播放了一首音乐,正如歌中所唱,东汉末年分三国,天下大乱,风起云涌,英雄辈出。
有人说,三国的历史就是一部英雄的史诗,有“生子当如孙仲谋”的孙权,有“三顾茅庐”的刘备,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当然还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曹操。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曹操的一首诗——《短歌行》。
二、检查预习情况1、学生介绍作者曹操。
2、学生简介曹操的诗歌风格。
3、学生介绍诗歌的创作背景。
曹操(155年-220年),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汉族。
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他“挟天子以令诸侯”,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北方屯田,兴修水利,用人唯才,从而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
曹操善诗歌,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风格慷慨悲凉,史称“建安风骨”。
建安十三年冬天,53岁的曹操亲率八十三万大军,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联盟”,统一天下。
赤壁大战前夕,曹操在大江之上置酒设乐,欢宴诸将。
饮至半夜,忽闻鸦声望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持槊歌此《短歌行》。
三、反复诵读,体悟情志1、创设情境,体会诗情:欣赏电视剧《三国演义》中鲍国安吟唱的《短歌行》片段,体会诗情。
2、诵读明意:要求:1、齐读:男女生配合朗读诗歌,男生两句、女生两句。
2、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3、学生自由读,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疑难之处小组讨论或者在课堂上提出疑问,师生共同解决。
短歌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反复诵读,品味诗中复杂含蓄的情感,领会全诗的主旨。
2、讨论体会本诗的艺术特点,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
3、拓展视野,理解历史上的曹操的独特个性。
水平目标:赏析古典诗歌的风格和思想感情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教学重点:诗中复杂含蓄的情感教学难点:1、比兴写法,2、个性独特的诗人曹操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赏析法教学用具:教学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高一时,我们学习了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长沙》,在课后练习里有毛泽东的词《浪淘沙﹒北戴河》,其中的名句是“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魏武就是魏武帝曹操,曹操是家喻户晓的风云人物。
二、解题1、曹操曹操的文学修养很高,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以曹操为核心,在北方形成了一个文学中心,我们习惯上称它为“建安文学”,曹操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和杰出代表,散文风格:豪迈雄健,被鲁迅称为“改造文章的祖师”。
诗风:悲凉慷慨,开一代诗风,是中国文学史上承前启后的文学家。
曹操的诗歌是我们学习的典范,他的诗歌大体能够分为两类,一类是反映汉末社会动荡和百姓苦难的,代表作品:《苦寒行》《蒿里行》,其中《蒿里行》的名句是“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另一类是表现作者的雄心壮志和积极进取精神的,代表作品:《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
2、背景《短歌行》是汉乐府旧题。
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势力。
大战前夕,十一月十五日的夜晚,明月当空,江面上风平浪静,曹操乘船查看军营,设宴款待众将领,正喝得高兴,忽然有乌鹊鸣叫着向南飞去,曹操触景生情,写下了千古名篇《短歌行》。
此诗格调高远,感情丰富,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
三、诵读,整体感知1、正音,全班齐读。
2、指名学生朗读,注意节奏和感情。
3、体会全诗的感情: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忧4、讨论赏析“忧思”的内涵忧在诗中的具体表现是什么?请找出诗句分析欣赏。
短歌行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水平:
熟读诗歌,体会诗意。
(二)过程与方法:
学习诗歌第一段,体会诗歌意象及思想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诗中高尚的情感熏陶下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明晰诗意、修辞手法,从意象中体会作者情感。
(二)教学难点:
培养诗歌鉴赏水平,养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单人读,集体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2点拨法:以点带面,抓住关键诗句实行点拨。
3讨论法:小组之间展开讨论,分享观点加深理解。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一、导入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逐鹿,豪杰并起,涌现无数英雄人物,最终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今天咱们上课之前,就先来猜一个英雄人物。
PPT展示:
北上千骑卷平冈,南下万船烈火殇。
三分九州挟皇傲,一盏青梅俯视狂。
子衿初念失酒色,鹿鸣喑哑暗沉霜。
再斟豪酒对月歌,何人与我争帝王?
这个英雄人物是曹操,关于曹操,能够说见仁见智,但我认为对他评价最全面的是易中天在《精彩三国》中的评述,他
说:曹操政治上最得意的一笔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军事上最成功的一战是官渡之战,失败的最惨的一次是赤壁之战,最受肯定的是他的才略,最受指责的是他的人品,最有争议的是他的历史功过,最无争议的是他的文学成就。
那么曹操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找同学说一下。
二、作者简介
PPT明晰《三国演义》中的曹操
为首闪出一将,身长七尺,细眼长髯。
官拜骑都尉,沛国谯郡人也,姓曹,名操,字孟德。
展示曹操图片
PPT展示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三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他知人善察,唯才是举;也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
他的诗歌内容较为丰富,风格苍劲悲凉。
有反映战乱和民生疾苦的《蒿里行》;有反映个人政治抱负的《短歌行》;
有写景抒情的《观沧海》和《龟虽寿》等。
其中观沧海引起大家的重视,17年高考题曹操《观沧海》中“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描写了海水荡漾、峰峦矗立的景象。
三、了解背景PPT:
建安十三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击败吕布、袁术等豪强集团,又在著名的官渡之战一举消灭了强大的袁绍势力,统一了北方。
这年冬天,亲率八十三万大军,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联盟”,统一天下。
在赤壁大战前夕,酒宴众文武,饮至半夜,忽闻鸦声往南飞鸣而去。
50多岁的曹操有感此景而横槊赋诗《短歌行》。
四、合作交流,品读诗歌
下面咱们就完成第一个目标,熟读诗歌,体会诗意,咱们先听曹操读,然后找同学读,注意读出诗歌的慷慨的情感,豪放的气概,并思考问题:本诗的文眼是什么?
PPT展示:
短歌行
找同学读(一男一女)大家一起读。
PPT展示:讨论本诗的是眼是什么呢?大家一起说——忧。
今天咱们讲第一段,找同学再读课文,就分析第一段诗意,来体会作者到底为何而忧?
PPT展示翻译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第一句就出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意象,酒,自古中国古代文人与酒就有着不解之缘,下面咱们就小组讨论到底有哪些文人写过酒?小组代表回答
PPT展示诗中酒
李清照“沉醉不知归路”—欢乐与温馨
苏轼“一樽还酹江月”—无奈
范仲淹“浊酒一杯家万里”—思乡
李白“举杯消愁愁更愁”—愁
李白“举杯邀明月”—孤独
PPT: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使用什么手法?
手法:
比喻,把人生短暂以“朝露”来比,“朝露”这个意象,在古诗文中有特定的含义,即生命短促易逝。
如“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曹植《赠白马王彪》)“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古诗十九首驱车上东门》)
我给大家总结了人生短暂的诗句,任选两句记一下。
PPT:关于人生短暂的诗句
•即时行乐: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积极进取:
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PPT:赏析: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手法:用典借代,以发明酒的人名来代替酒
杜康是谁?
宋人高承《事物纪原》称:不知杜康何许人也,而古今多言其始造酒也。
关于杜康有一个小故事,有一天杜康梦见一个鹤发童颜的老人,对他说:以水为源,以粮为料,然后你九日之内去找三滴血,酉时(5-7)加入以粮泡的水中,这水便会成为一种好喝的饮料。
第一个遇见的是一位文人,文质彬彬谦谦有礼,杜康说明来意,他便割破手指送了一滴血;第二位遇见一个武士,慷慨豪爽,大方赠血;后来杜康寻觅好久也找不到第三个人,只遇见了一个傻子无奈时间已到,他不得不给傻子一锭银子,来取傻子的一滴血。
于是人们喝酒的程序也按这三个程序实行了:举杯贺词,相互劝勉,像一个秀才一样;酒过三巡,话不多说,一饮而尽像一个武士一样;酒醉人疯,胡言乱语,疯疯癫癫像个傻子一样。
杜康考虑三滴血和酉时于是便成了酒。
PPT:讨论三:作者借酒浇愁、感叹人生短暂,感情基调如何?是不是消极了呢?
PPT: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找同学读并翻译
PPT:赏析,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手法:用典,出自《诗经·郑风·子衿》用姑娘思念情人来比喻渴望得到人才。
PPT:赏析: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手法:引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诗句,《鹿鸣》原是宴请宾客时唱的诗,这里借用来表达诗人招贤纳士的热情。
PPT讨论四:作者到底为何而忧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人生苦短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求贤若渴
招纳贤才建功立业
五、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短歌行》第一段,了解作者生平,体会了诗意、重点意象及诗歌中使用的手法,全文围绕“忧”展开,但这并不是消极的,而是渴望建功立业的英雄慨叹,隐含希望和昂扬。
六、课堂反馈
同学还有那些不明白的,请提问。
七、课堂练习
1《短歌行》中诗人一边喝酒一边唱歌,感叹时光流逝,逝去日子太多好比晨露_____,_____ 。
_____,_____。
2《短歌行》中写诗人在酒席上慷慨激昂,忧郁难遣的诗句_____,_____ 。
3《短歌行》中化用《郑风·子衿》的诗句,点名愁的原因是对人才渴求的诗句_____,_____ 。
_____,_____。
4《短歌行》中化用《小雅·鹿鸣》中的诗句,表达了作者欢迎贤才,一旦贤才光临舍下,打算奏瑟吹笙宴请他们的诗句_____,_____ 。
_____,_____。
八、课下作业
通过你对曹操的理解,写一段对他的评价(300字左右)
九、对媒体歌曲欣赏林俊杰《曹操》
十、教学反思:
本节课学习了曹操《短歌行》的第一段,重点讲述诗意、意象及诗歌中使用的手法,培养学生们品读诗歌的鉴赏水平,展开学生展开讨论,相互交流,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
但仍存有不足之处,本节课涉及内容较多,节奏也很快,对于基础差的学生,是不是能消化吸收呢?今后应尽量兼顾同学感受!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