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综合英国、德国民俗学两大传统, 美国民俗学的研究范围 包括口头创作、社会生活习俗、物质文化和民间艺术四个 主要领域。功能学派人类学、芬兰历史地理方法、分析心 理学、结构主义等外国理论均在美国民俗学界内占有一定 地位 • 1972 年, 道尔逊曾提出每一所大学都要有一位持有民俗学 博士学位的教授的理想目标。 • 从过去20 年的发展史看, 美国民俗学正在朝着这个目标稳 步前进。据1986 年的一次调查, 美国共有509 所大学开设 民俗学课程;81% 的民俗学教员拥有博士学位; 其中拥有民 俗学博士学位的教员78 位, 硕士学位的9 位; 可授民俗学 博士学位的大学已增加到6 所, 另有10 所大学可授予硕士 学位。在这个意义上讲, 美国民俗学的中心已既非哈佛也 不再是印地安纳, 实际上, 中心已不复存在; 代之而起的是 各有千秋的数个一流研究机构和民俗学系。对比英国民俗 学兴起与衰落的短暂历史, 美国民俗学在学科建设方面无 疑是个非常成功的例子。
• 进入20 世纪后, 鲍阿斯(Franz Boas ,1858 ~ 1942) 及其弟子 相继担任民俗学会主席, 美国民俗学进入以人类学理论为主导 的第二阶段。 • 汤普逊(Stith Thompson )于1912 年进入哈佛大学英语系攻读 博士学位, 接受导师基特里奇的建议, 以《北美印地安人中的欧 洲故事类型》作为论文课题(1919 年出版) , 并从此确定了他一 生的学术研究方向。汤普逊在民俗学理论方面的最大贡献是发 展和完善了故事分类法, 为民间文学研究奠定了科学基础。 1928 年, 汤普逊出版他翻译和改写过的阿尔涅《民间故事类 型》,1932 ~ 1937 年, 发表他的六卷本《民间文学母题索引》。 1946 年,他的《民间故事》出版并很快成为民俗学经典。 • 汤普逊在美国民俗学史上的崇高地位与他杰出的组织能力和学 科建设成就分不开。他努力使民俗学在大学内赢得一席之地。 并于1949 年建立了美国第一个可授博士学位的民俗学专业。 与此同时, 他又在印地安纳大学筹建了独立的民俗学图书馆, 出 版民俗学丛书, 逐渐使印地安纳大学成为新的民俗学研究中心。
• 吉纳普本为人类学家, 专门研究仪式文化, 发表有《生命礼 仪》(1909) 和关于澳大利亚土著的专著多种。自1916 年 出版一部研究法国传说的著作后, 他便转向民俗学研究的 领域。同英国民俗学者一样, 他认为民俗学重建的是人类 进化史而不是民族精神, 但他更加强调个体的重要性。针 对法国文学派民俗学局限于文献考 • 据的弱点, 他提出民俗学是一种研究民间习俗与民俗生活 方式的科学, 必须建筑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吉纳普晚年 的多卷本《当代法国民俗》和其它理论著作已成为民俗学 经典。与吉纳普齐名的山狄夫也是英国人类学派民俗学的 忠实追随者。他著述极多, 且着重于宗教巫术等信仰民俗 的研究, 因此被称为法国的弗雷泽。与吉纳普不同的是, 山 狄夫将民俗学定义为心理科学, 民俗研究展示的是人类心 理的自然进化历史。他关于民间巫术的研究扩展了民俗学 领域, 也修正并丰富了弗雷泽的巫术理论。
五、学科建设的典范: 美国 学科建设的典范
• 美国民俗学发展史大约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 1857~ 1858 年, 哈佛大学英语教授柴尔德(Francis Child ,1825 ~ 1896) 出版八卷本《英格兰与苏格兰叙事 民谣》, 标志着早期民间文学收集的最重要成就。 • 纽厄尔(William Newell ,1839 ~1906) 是美国著名民俗学 者中唯一未在大学任教的英国式绅士学者。他长期收集和 研究儿童游戏, 出版《美国儿歌与游戏》一书。他最大的 贡献是参照英国经验发起筹建了美国民俗学会(1888)。纽 厄尔的财富和闲暇时间使他能够以全部经历从事民俗学会 的工作。尽管只任过一任主席, 但他实际上一直是学会核 心人物, 并长期编辑《美国民俗学杂志》。
• 弗雷泽的巨著《金枝》、《旧约中的民俗》等和 马雷特的“前万物有灵论”都为英国民俗学的发 展作出过极大贡献。兰、纳特、高谟等人在本世 纪20 年代相继去世, 第一次世界大战又使民俗学 会的工作陷入停顿状态, 英国民俗学史上最辉煌的 一章也随之结束。 • 他们以高度热情在业余时间从事民俗研究, 却从未 尝试过使民俗学进入高等学府的讲坛, 更谈不上培 养民俗学专业人才。
• 新比较神话学的倡导者迪梅齐尔(George Dum ézil) 是当代法国民俗学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同 缪勒和本菲一样, 迪梅齐尔也是印欧学专家, 也以 古代印度神话作为构筑理论体系的基础。不同的 是, 他将英国的功能学派人类学和法国的迪尔凯姆 社会学理论引入他的神话学研究, 从对神话系统的 结构分析入手, 揭示语言、神话, 与社会组织之间 的相互关系。他最著名的理论是“三功能论”, 即 认为古代印度神话分成社会伦理、战争、生产三 个功能层次,各有不同的神来表现。
二、民俗学的故乡: 英国 民俗学的故乡
• 1846 年, 古物学者汤姆斯(William Thoms ,1803~ 1885) 提议以“民俗学”(folklore ) 来代替过去关于民俗文化的 种种说法。从这个意义上讲, 英国堪称为民俗学的故乡。 • 缪勒:从希腊诸神的名字中追寻出它们的印度源头, 并发 现这些神名最初都是对自然现象的比喻。缪勒认为所有印 欧语系民族分享一个语言源头, 当这些民族分散到世界各 地时, 古代雅利安语言逐渐演变成许多民族语言。神名的 最初含义也被遗忘, 后人不得不创造出许多故事来附会解 释, 于是产生了神话。
三、摇摆于两大传统之间的法国
• 一般认为, 法国民俗学的第一部著作是福瑞 尔(Claude Fauriel ,1772 ~ 1844) 于1824 年出版的《现代希腊民歌》。福瑞尔强调 这些民歌反映希腊民族精神, 是现代的《伊 利亚特》。 • 著名的语言学家帕瑞斯(Gaston Paris ,1839 ~ 1903) 最先应用本菲理论于 法国民间文化的研究。他专长于中世纪文 学, 以对《罗兰之歌》的历史考证而著称。
• 北欧民俗学的另一显著特点是档案馆与博物馆起 了很大作用。瑞典的北方博物馆, 挪威的北欧博物 馆, 丹麦的民俗档案馆实际上都起着民俗学运动中 心机构的作用。除国立的档案馆、博物馆之外, 在 许多省份还有地方性的机构。它们的功能不仅仅 是收集与保存资料, 还包括为研究人员提供人力物 力资源和直接卷入具体的科研项目, 如定期进行民 俗学问卷调查。由于一些著名的民俗学家本人就 是档案馆和博物馆的雇员, 这些地方实际上具有民 俗学研究机构的功能。
四、民族主义与民俗学: 北欧诸国 民族主义与民俗学
• 芬兰的民俗学研究远远早于现在的芬兰共和国的历史。更 重要的是, 民俗学在教育国民、争取芬兰独立的运动中起 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所以, 民俗学在芬兰被尊为国学, 其 发展史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 从18 世纪到19 世纪30 年代是芬兰民俗学的蕴育期。 • 第二阶段(1835~ 1862) 以芬兰民俗学之父隆诺特(Elias Lobnnrot ,1802 ~ 1884) 的杰出贡献为标志。他最大的贡 献是收集出版了芬兰史诗《卡勒瓦拉》(1835)。 • 芬兰民俗学史的第三阶段也可称为科隆时代, 即科隆父子 在赫尔辛基大学执教的66 年(1862~ 1928)。在此期间, 以科隆父子为代表的民俗学家使芬兰成为世界民俗学研究 的中心,并创造了著名的芬兰历史地理方法。
一、民俗的特征
• • • • • 1、集体性 2、传承性与扩布性 3、地方性 4、稳定性与变异性 5、规范性
二、民俗的功能
• • • • • 1、教化功能 2、规范功能 3、维系功能 4、审美功能 5、娱乐功能
第三节 外国民俗学
• 一、民俗研究的摇篮:德国 • 赫德尔 • 雅格布·格林和威廉·格林:认为民歌的创作 与任何个人无关, 而是民众集体智慧的结晶 。 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是贯穿于他们著作中 的一条主线。
民 俗 学
淮南师范学院 作 者:李 松
第一章 民俗学基础
• • • • • • 第一节 民俗与民俗学 一、民俗的定义 二、民俗的分类 三、民俗学 1、含义 2、民俗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3、中国民俗学的发展历程
• • • • •
北京大学时期 中山大学时期 杭州时期 抗战时期 建国以后
• 第二节 民俗的特征与社会功能
• 本菲:认为民间故事的研究应该从它的传播途径和方式入 手。1859 年, 本菲为他翻译的印度故事集《五卷书》写了 长达600 多页的导论, 详细描述这些印度故事如何经由阿 拉伯世界流传到欧洲的过程, 也揭示了古代印欧文化的内 在联系。 • 梅耶:本世纪德国民俗学的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他潜心研究民歌的创作过程, 反对格林兄弟的“集体创作 论”, 认为“集体创作论”实际上抹杀了民间诗人的创作 个性与创造力。历史考查可以证明许多民歌来自个人创作, 又在长期流传过程中不断地得到丰富提高, 而且其中也不 乏文人创作的影响,梅耶的观点被诺曼(Hans Naumann,1885 ~ 1951) 进一步发挥成民间文化起源的理 论, 激发了新一代学者极大的兴趣。诺曼的著名观点是 “贵族起源论”, 即民间文化先是起源于上层社会, 后逐渐 流传到民间, 并失去其原来的贵族文化 的特征。 • 除曼哈德特等少数人外, 民俗文化的社会功能未得到德国 民俗学者的重视。
• 道尔逊于1944 年接受密执安州立大学的聘请, 在接下来的 13 年内出版了六种民俗学专著和60 多篇论文, 使自己成 为美国最优秀的民俗学家之一。在此期间, 道尔逊发现美 国民俗学存在着严重危机: 既没有自己的“祖先”, 也没有 自己的理论, 不过是人类学中一个无足轻重的附庸而已。 为寻求可能的出路, 有着历史学博士学位的道尔逊一头扎 进英国各大图书馆去潜心研究19 世纪下半叶英国人类学 派民俗学的辉煌历史, 得出必须通过大学发展民俗学的结 论, 并于1968 年出版了长达400 多页的《英国民俗学史》。 道尔逊在民、《美国民俗与历史学家》等。他还努 力发展“新大陆民俗理论”, 认为美洲各国民俗皆产生于 多种族多文化的互动过程之中, 因此不能生搬硬套欧洲民 俗学理论。1957 年, 道尔逊受聘接替汤普逊担任印地安纳 大学民俗学教授, 以实现他多年的宏愿——将美国民俗学 建设成民办一流水平的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