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民俗学的主要理论
- 格式:pptx
- 大小:80.19 KB
- 文档页数:17
民俗学原理民俗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习俗、传统、习惯和风俗的学科,它涉及到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是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和文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民俗学的研究中,我们需要了解一些基本的原理,这些原理对于我们理解和分析民俗现象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首先,民俗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的日常生活。
人类社会的日常生活是民俗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它包括了人们的饮食、居住、婚嫁、丧葬、节庆等方方面面。
通过对这些日常生活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人类社会的文化特征、社会结构、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内容,从而更好地理解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风土人情。
其次,民俗学的研究方法是多样的。
在民俗学的研究中,我们可以采用田野调查、实地考察、文献资料搜集等多种方法来获取研究材料。
这些方法各有特点,可以相互补充,从而全面地了解一个民俗现象的内涵和外延。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需要运用人类学、历史学、语言学、民族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解释民俗现象。
此外,民俗学的研究具有跨学科性和比较性。
民俗学的研究对象涉及到各个方面的内容,因此需要借鉴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方法。
同时,民俗学的研究还需要进行跨文化、跨地域的比较,以便更好地了解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民俗差异和共性。
通过比较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发现民俗现象的规律和特点,从而深化对人类社会生活的认识。
最后,民俗学的研究具有实践性和推广性。
民俗学的研究不仅仅是为了了解和分析民俗现象本身,更重要的是要通过研究成果,促进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可以运用民俗学的知识和方法,保护和传承优秀的民俗文化,促进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推动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
总而言之,民俗学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具有广阔的研究领域和深远的社会意义。
通过对民俗学原理的深入理解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人类社会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民俗学概论简介民俗学是研究民间文化的学科,它关注人们在特定环境和社会背景下的传统信仰、习俗、节日和庆祝活动。
民俗学通过调查、分析和比较这些民间文化现象,试图揭示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以及它们的历史、社会和社会心理意义。
本文将介绍民俗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主要领域。
民俗学的基本概念民俗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民间文化,包括宗教、传统节日、民间信仰、婚礼、葬礼、传统技艺等。
它关注的是人们在特定时间和空间下所展现的习俗、仪式和庆祝活动。
民俗学强调文化的动态性和变化性,认为文化不是静止的,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因此,民俗学的研究方法也强调对历史和社会背景的考察,以及对变迁和传承的观察和分析。
民俗学的研究方法民俗学研究的方法主要包括田野调查、文字资料分析和比较研究。
田野调查是民俗学最重要的研究方法之一,研究者通过实地观察、访谈和参与观察,了解民间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和实践过程。
文字资料分析是指对历史文献、民间文学、传统记载等文字资料的系统整理和分析,以了解民间文化的历史和发展。
比较研究则是将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之间的民俗现象进行对比,以揭示它们之间的共同性和差异性。
民俗学的主要领域民俗学涵盖了广泛的领域,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宗教和宗教仪式宗教是民俗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在各个文化中都有其特殊的信仰和仪式。
研究者通过观察和分析宗教仪式、神话故事、神像和宗教图腾等,探究宗教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和意义。
节日和庆祝活动节日和庆祝活动是人们在特定时间和空间中庆祝和祝福的方式,它们反映了人类社会的价值观和文化传统。
研究者通过调查和比较不同文化中的节日和庆祝活动,揭示其中的社会心理和文化背景。
婚礼与葬礼婚礼和葬礼是人类社会中重要的仪式活动。
它们反映了社会和文化对生命和死亡的态度和价值观。
民俗学通过观察和分析婚礼和葬礼的具体仪式和习俗,研究人类社会的家庭和社会关系。
传统技艺和手工艺传统技艺和手工艺是人们通过手工艺人的努力和智慧创造的艺术品和实用品。
一、民俗学是什么?这个词是怎么来的?1、民俗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民俗学是一门以民间风俗习惯为研究对象的人文科学。
从根本上来说民俗学是研究人类与自然基本关系的学问。
2、民俗作为专业学科术语,是由1846年英国学者汤姆斯床创用的。
民俗一词在中国很早就出现,但作为学科专业名词是在1922年12月7号北京大学《歌谣》《发刊词》中。
二、日本民俗学之父及他的两种研究方法?中国民俗学之父?1、日本民俗学之父——柳田国男。
2、方言周圈论:这个研究方法应用到一般民俗事象上,用以研究文化传播的规律,就发展成为“文化周圈论”(语言的变化一般从文化中心开始,像圆形波纹一样向四周传播,其影响力也越来越小,因此边远地区保存着较多的古语。
)重出立证法:即比较研究法。
3、中国民俗学之父——钟敬文三、民俗的基本特征、功能1、基本特征:集体性、继承性和扩布性、相对稳定性和变异性、类型性(基本全世界都有洪水的传说,具有某些共同点)、规范性和服务性。
2、功能:教化功能、规范功能、维系功能(维系人类的生存繁衍)、调节功能。
四、神话是什么?传说是什么?(民间)故事是什么?1、神话:神话是人类各民族历史发展的特定阶段的普遍产物。
一般来说,神话发生在从原始氏族社会到文明社会的早期。
在古希腊,神话体系的发展充分而完美。
但是从柏拉图开始,神话就因其幻想和非理性因素受到攻击和排斥。
(神话是谜语,神话本身就具有“谜”的性质,同“谜”有着不解之缘;神话是解释神人关系)2、民间故事:广义的指民众口头创作的所有散文体的叙事作品,包括神话、传说、幻想故事、生活故事、民间寓言、民间笑话等。
狭义的指除了神话、传说以外的散文体的口头叙事,包括幻想故事、生活故事、民间寓言、民间笑话等。
——这也是我们今日民间故事中的研究对象。
3、传说:是人民群众口头创作、传播,与一定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地方古迹、自然风物、社会习俗有关的故事。
此说法尚不能科学的区分传说与故事。
《民俗学概论》教案绪论知识点:掌握民俗的概念、特征与功能,了解中国民俗文化悠久历史,理解中国民俗文化的多元化和丰富性。
民俗的构成、养成与传承、民俗的调查与研究、民俗文化在当今旅游业中的作用。
第一节民俗的定义一、民俗的定义民俗,就是民间的风俗习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在长期的历史生活过程中所创造、享用并传承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文化。
从民俗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来看,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
从民俗与时代的关系来看,民俗虽然源于传统,但也是在现实生活中仍然发挥着特定功能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从民俗与文化的有关系来看,民俗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民间文化。
历史上人们对民俗的概念有不同的狭义理解,大致有四种:文化遗留物说、精神文化说、民间文学说、传统文化说。
现在我们讲的民俗是广义的民俗。
二、民俗的分类民俗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复合体,作为一种生活文化,渗透与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从一个社会的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各种制度和意识形态,大都附有一定的民俗行为及有关的心理活动,因而很难进行泾渭分明的分类。
但是,作为一种理论研究和便于作为一种知识的传播,又必须进行分类,使之成为相对有独立性的子系统。
根据我们课本,将民俗分为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语言民俗等四个类别。
物质民俗: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社会民俗:也叫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涉及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所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精神民俗:指在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
语言民俗: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包括民俗语言和民间文学两大部分。
第二节民俗的特征与社会功能一、民俗的特征(一)集体性集体性,又叫社会性,是指民俗在产生、流传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基本特征。
第一讲民俗概述教学目的:认识民俗的概念和分类,了解民俗特征与功能、民俗与旅游的关系,学习民俗的基本知识,掌握民俗的一般理论。
一、民俗的定义及分类什么是民俗?它包括哪些内容?这是我们研究和了解中外民俗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1、民俗的定义民俗一词作为专门学科术语,是对英文“folklore”的意译。
这个词是英国学者汤姆斯1846年创用的,他将萨克逊语的“folk”(民众、民间)和“lore”(风俗、知识、学问)合成为一个新词,既指民间风俗现象,又指研究这门现象的学问。
民间是指民众中间。
它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直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广大中、下层民众,对应于官方,风俗指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式,它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
在学术界,对于“民俗”的概念存在着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概念认为,民俗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是以城乡民间生活为研究对象的;就民族而言,既研究文明民族的民间生活,也研究后进民族的民间生活。
狭义民俗学对民俗概念的理解主要有四种:一是认为民俗是文化遗留物,是一个已发展到较高文化阶段的民族中所残存的原始观念与习俗的遗留物。
二是认为民俗是精神文化;三是民俗为民间文学;四是认为民俗为传统文化。
正因为存在着众多和重大的分歧,所以有的学者认为民俗是一个难以界定的概念。
20世纪40年代,美国出版的《民俗、神话与传说的标准辞典》一书,即载有民俗一词概念的简明定义达21条之多。
它不仅可以使我们看到学术界对民俗一词概念的界定存在着纷纭复杂的认识和见解,而且对于带有共性的东西也能有所帮助。
综合此书各种概念,可讲民俗的定义分为7类:第一类,民俗是旧时的残存遗风。
此观点将民俗一词的含义界定为:“古时候大众信仰、风俗及传统的整个本体,它在文明社会内受教育较少的分子中一直残留到现在”;“民俗是不愿死的一种活化石。
”第二类,民俗是“俗民文化”的传统部分,包括原始民族的传统创造,或指说不出确实可信的发明人或制作人而一代代传承下来的那些人类文化。
民俗学导论(讲义)
简介
本讲义旨在介绍民俗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帮助读者对民
俗学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民俗学是研究人类传统文化和日常生活中
的俗、、仪式等的学科,通过对各种民俗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深入
探讨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社会的发展。
民俗学的起源和发展
民俗学作为一门学科起源于19世纪,受到人类学、考古学和
历史学等学科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全球化的推进,民俗学的
研究范围也逐渐扩大,包括了各个时代、各个地域的民俗文化。
民俗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民俗学的基本概念包括民间、俗、仪式、物质文化等。
研究方
法主要包括田野调查、文献研究和参与观察等。
通过田野调查,研
究者可以直接观察和记录民俗现象,深入了解社会的文化特征和变迁。
文献研究则可以通过对历史文献、传统故事和民间传说的研究,揭示民俗的渊源和演变。
而参与观察则是指研究者主动参与民俗活动,并从中获取亲身体验和感受。
民俗学的研究意义
民俗学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联系,促进文化的多元发展。
通过研究民俗,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的历史和社会发展,探索人类的共同价值观和文化传承。
此外,民俗学还可以为社会管理和文化保护提供参考,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结语
民俗学是一门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价值的学科,对于深入了解人类社会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学习本讲义,读者可以对民俗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进一步学习和研究提供基础。
希望本讲义能够对读者有所帮助,引发对民俗学的兴趣和思考。
民俗方面的知识点总结一、民俗学的基本概念和内涵民俗学的概念较为宽泛,可以理解为研究民族、民间的风俗习惯、传统和文化的学科。
民俗学研究的对象包括但不限于节庆、信仰、艺术、民间故事、传统医药、建筑等各个方面。
民俗学旨在通过对这些民间习俗的研究,来了解和分析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民族的差异性和多样性。
民俗学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文化传统的保护和传承:民俗学通过研究民间风俗习惯,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从而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
2. 社会生活的展示和反映:民间习俗是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通过它可以了解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也可以看到人们面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时的应对方式。
3. 艺术和审美的体现:民间习俗中的民间艺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等都是人们审美情趣的体现,也是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方面。
二、民俗学的研究方法在民俗学的研究中,研究方法是十分重要的,它直接影响着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目前,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民俗学的研究方法可以主要分为以下几类:1. 田野调查法:民俗学研究的一个主要方法就是通过实地调查来收集资料和数据。
研究者可以走访民间习俗的源发地,与人们交流,直接观察和记录各种民俗现象。
2. 档案文献法:通过查阅古籍、史料、文献等资料,来了解过去的民俗情况。
3. 口头传统调查法:通过访谈的方式,收集人们口头传统、民间故事和传统技艺等方面的资料。
4. 对比研究法:比较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习俗,了解它们的异同及其背后的原因。
三、民俗学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在当代社会,虽然受到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冲击,但民俗学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1. 文化传统的保护和传承:随着社会变迁和文化全球化的加剧,一些传统的民间习俗和文化面临着消失的危险。
因此,发挥民俗学的作用,保护和传承民俗文化显得尤为重要。
2. 社会和历史的了解和研究:民间习俗可以反映出特定社会和历史环境中人们的生活状态、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因此,研究民俗有利于深入了解社会和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