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力学08
- 格式:pdf
- 大小:617.56 KB
- 文档页数:58
10个让孩⼦尖叫的物理⼒学实验-01 穿透⼟⾖的吸管-这个实验借助了空⽓的⼒量,通过空⽓的作⽤⼒将⼟⾖扎穿。
我们将吸管的⼀端⽤⼿指堵住,吸管内空⽓的唯⼀出⼝就是扎⼊⼟⾖的那⼀端,吸管内空⽓体积在插⼊⼟⾖的那⼀瞬间变⼩,对周围的压强将增⼤。
但这个⼒不⾜以⼤到可以推开⼿指和吸管壁,只能从相对⽐较薄弱的⼟⾖中冲出去,所以我们就能够⽤吸管将⼟⾖穿透。
-02平衡鸟-平衡鸟之所以会平衡,是因为添加回形针后,重⼼由鸟⾝体中部前移到鸟嘴巴,也就是说整只鸟实际的重⼼在嘴尖这点的下⽅。
把鸟嘴巴放在⼿上,就像⼀个篮⼦挂在⼿指上⼀样,鸟就能够稳稳的被托住。
平衡⽊运动员,能在平衡⽊上完美展现各种⾼难度的体操动作,也是因为运动员能很好掌控⾃⼰的重⼼,所以能够达到平衡状态。
-03 奔跑的铁环-在本实验中,我们拉长橡⽪筋然后松开下⾯,由于弹性橡⽪筋向上收缩恢复原状,铁环与⽪筋之间有静摩擦⼒,会随着⽪筋⼀起上升。
⽽我们⽤⼿遮挡住逐渐变短的⽪筋,从视觉看上去好像是铁环在⾃⼰上升。
-04 智取纸币-将纸币⽤⼿指快速敲打下来,是运⽤了惯性的原理。
惯性是物体的⼀种固有属性,是会让物体保持静⽌或者迅速直线运动的状态,抵抗运动状态被改变的性质。
在快速抽取时,当纸币移动的加速度⼤于摩擦⼒能提供的最⼤加速度时,硬币和瓶⼦的移动速度相对落后,重⼒加上惯性,因此就不会移动。
-05 轨道怪坡-我们⽣活中的每个物体都会受到地球引⼒的作⽤,这个⼒就是重⼒。
由于重⼒的作⽤,物体的重⼼都有向下运动(落下或滚下)的趋势,让它的重⼼不断降低。
⽽本实验中,当两个操纵杆平⾏的时候,⼩球重⼼与两⽊杆平⾏,所以⼩球由⽊杆⾼处往低处滚动。
当⽊杆较⾼处慢慢分开时,⼩球在⽊杆开⼝最⼤地⽅,重⼼⽐⽊杆最低处更低。
所以⼩球趋向于向⽊杆开⼝更⼤、重⼼更低的⽅向滚动,形成“怪坡”现象。
-06 悬空硬币桥-本次实验,运⽤了⼀个基本⼒学原理:⼒矩。
⼒矩在物理学⾥是指作⽤⼒使物体绕着⽀点转动的趋向。
八年级下册物理力学
八年级下册物理力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N表示。
2.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3. 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4. 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5. 力的测量:可以使用测力计来测量力的大小,其中弹簧测力计是实验室常用的测量工具。
6. 二力平衡:当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则这两个力相互平衡。
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二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两个力在一条直线上。
7. 惯性和惯性定律:惯性是物体保持其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与受力与否无关。
惯性定律即牛顿第一定律,是指当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或所受外力合力为零时,物体将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8. 力和运动状态的关系: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包括改变物体的运动速度和方向。
9. 功和功率:功是力在空间上的积累效应,等于力和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位移的乘积。
功率是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等于功和时间的比值。
以上是八年级下册物理力学的主要知识点,建议查阅教辅资料或教材来获取更详细和准确的信息。
【本讲主要内容】平抛运动平抛运动及类平抛运动的特征及解法【知识掌握】 【知识点精析】1、平抛定义:水平方向抛出的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的运动。
广义地说,当物体所受的合外力恒定且与初速度垂直时,做类平抛运动。
2、平抛特点:(1)初速度:水平。
(2)运动性质:加速度为g 的匀变速曲线运动。
(3)运动轨迹:抛物线,轨迹方程:22x v g y =,抛物线顶点为抛出点。
问题:人站在平台上平抛一小球,球离开手的速度为v 1,落地时速度为v 2,不计空气阻力,下图中能表示出速度矢量的演变过程的是xCAy解释:平抛运动中,任意两个时刻(或两个位置)间的速度变化量t g v ∆=∆,方向恒为竖直向下,正确答案是C 。
3、研究方法:复杂曲线运动可分解为两个互相垂直方向上的直线运动,一般以初速度或合外力的方向为坐标轴进行分解。
平抛运动可分解为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这两个分运动。
练习:战争和自然灾害造成了大量难民。
一架飞机正在执行一次国际救援行动,空投救援物资。
设飞机做水平匀速直线飞行,从某时刻起,每隔一秒钟投下一只货箱,这样接连投下了4只相同的货箱,每只货箱在离开飞机后的4s 内,由于降落伞还没有打开,可以假设空气阻力不计,则从第一只货箱离开飞机后的4s 内,关于几只货箱在空中的位置关系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 在空中总是排成抛物线,落地点是等间距的B . 在空中总是排成抛物线,落地点是不等间距的C . 在空中总是排成直线,位于飞机的正下方,落地点是等间距的D . 在空中总是排成直线,位于飞机的后方,落地点是等间距的E . 在空中总排成直线,位于飞机正下方,相邻货箱间在竖直方向上的距离保持不变 解释:平抛运动的水平分运动是匀速的,且不受竖直方向的运动的影响,所以应选C 。
4、解题思路:两个方向上分别计算最后再合成。
注意合运动、分运动间的同时性。
5、平抛运动的规律:如图,质点从O 处以v 0平抛,经时间t 后到达P 点。
专题08力学中三大观点的综合应用(考试时间:75分钟试卷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2024·浙江金华·校联考模拟预测)如图所示,浙江运动员李玲在参加杭州亚运会女子撑杆跳高比赛时,以4.63m 的成绩夺得金牌,并再度刷新亚运会赛事纪录。
其完整的撑杆跳高过程可简化为三个阶段——持杆助跑、撑杆起跳上升、越杆下落着地。
下落时,人杆分离,最后落在软垫上速度减为零。
不计空气阻力,则()A .研究其越杆过程的技术动作可将李玲视作质点B .李玲在最高点时加速度一定为零C .李玲在整个跳高过程中机械能守恒D .李玲落在软垫上的运动过程中,软垫对她的冲量大小等于她对软垫的冲量大小2.(2024·四川成都·成都七中校考一模)如图,圆形水平餐桌面上有一个半径为r ,可绕中心轴转动的同心圆盘,在圆盘的边缘放置一个质量为m 的小物块,物块与圆盘间的动摩擦因数以及与桌面的摩擦因数均为µ。
现从静止开始缓慢增大圆盘的角速度,物块从圆盘上滑落后,最终恰好停在桌面边缘。
若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 ,圆盘厚度及圆盘与餐桌间的间隙不计,物块可视为质点。
则()A .小物块从圆盘上滑落后,小物块在餐桌上做曲线运动B .物块随圆盘运动的过程中,圆盘对小物块做功为mgrμC .餐桌面的半径为32rD .物块在餐桌面上滑行的过程中,所受摩擦力的冲量大小为3.(2024·广西贵港·统考模拟预测)2022年北京冬奥会跳台滑雪项目在位于张家口的国家跳台滑雪中心举行,运动员穿专用滑雪板,在滑雪道上获得一定速度后从跳台飞出,在空中飞行一段距离后着陆。
现有某运动员从跳台a 处沿水平方向飞出,在斜坡b 处着陆,如图所示。
已知1.5s 时运动员离斜坡面最远,测得ab 间的水平距离为60m ,不计空气阻力,重力加速度210m /s g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运动员在a 处的速度大小为10m/sB .从a 处运动到b 处的时间为4sC .从a 处运动到b 处过程中动量变化率不断变化D .运动员离坡面的最大距离为9m4.(2024·吉林·统考一模)如图所示,内壁间距为L 的箱子静止于水平面上,可视为质点的物块放在箱内最右端,它们的质量均为m ,箱子的内壁光滑,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
第01章第08节力矩教案03 人教版在高中物理中,力矩是由力的概念衍生出来的一个概念,它是高中力学体系中的一个枝叉知识.在教学调查中,我们常发现,不少教师对力矩概念的教学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在教学中只是告诉学生,力矩是描写力使物体产生转动效果的物理量,它的定义是力和力臂的乘积,定义式是M=FL,其中力臂L是转动轴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这种教法虽然能够较快地完成教学任务,但学生却感到十分生硬和乏味.许多学生学过力矩概念之后,仍然弄不清为什么要建立力矩的概念,力矩作为描写力的转动效果的物理量,为什么要定义为M=FL,而不是别的形式,等等.对学生来说,这些问题不解决,力矩的概念并没有在头脑里真正地建立起来,力矩的知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成为他们自己的知识.为了克服以上的弊端,我们将力矩概念的教学方案作了重大改进,其基本思想是:突出科学方法的教育,注重知识形成的过程,增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探索成分.教学的基本过程如下:1.新课导入教师:我们已经知道,力的作用能够改变物体的形状,也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物体的机械运动有平动和转动两种基本形式,力既能改变物体的平动状态,也能改变物体的转动状态.请大家列举力改变物体转动状态的实例.学生:手开门,用扳手旋螺丝,用撬棒撬石块……教师:在初中物理中我们学过,压力的作用效果可以用单位面积受到的压力去描写,那么,力所产生的转动效果应当怎样去描写呢?这就是本节所要解决的问题.2.力臂概念的建立教师:现在,让我们先考虑一个相关的熟悉问题:在转动物体时,力的作用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学生: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教师:对!这叫力的三要素.但是,科学总是力求用最简洁的语言去描写世界,对影响力的转动效果的3个因素,我们能否将它们进行归并,使之得到简化呢?实验表明,在保持作用力不变的情况下,力的作用效果并不是由力的作用点与转轴之间的距离决定的,而是由力的作用线与转轴之间的距离决定的.例如,在图1中,大小相等的力F作用在A点(F的作用线与杆OA成30°夹角)和作用在OA的中点C(F 的作用线与杆OA垂直),转轴O到两力的作用线的距离相等,即OA′=OC,力所产生的转动效果是相同的.在物理学中,转轴与力的作用线之间的距离叫做力臂,用L 表示.教师:力臂的大小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力臂概念的引出有什么作用和意义?学生:力臂的大小是由力的作用点和力的方向共同决定的,力臂概念的引出,实际上是把力的作用点和力的方向这两个因素归合为一个因素.教师:试用力臂概念叙述力所产生的转动效果由哪些因素决定.学生:影响力所产生的效果的因素是力和力臂.力越大、力臂越大,力所产生的转动效果就越明显.练习:作力臂(从略).3.力矩概念的建立教师:在初中物理中我们学过,压力的作用效果既跟压力F的大小有关,又跟受力面积S的大小有关;用压力F和受力面积S的比值F/S可以很好地描述压力的作用效果.现在我们知道,力的转动效果既跟力F的大小有关,又跟力臂L的大小有关.那么,力F和力臂L应当怎样组合起来才能很好地描述力的转动效果呢?能将力F和力臂L相加,即F+L来描述力的转动效果吗?为什么?学生:不能.因为力F和力臂L是两个性质不同的物理量,它们的单位也不同,不能直接相加.教师:还有什么理由可以说明这样做是不行的?学生:当力臂L为零时,力F不会产生转动的效果.但在F+L中,即使L等于零,F+L 仍不为零.可见,不可用F+L描写力的转动效果.教师:对!那么,参照F/S,是否可以将力F和力臂L相除,即用F/L去描述力的转动效果呢?学生:用F/L描述也是不行的,因为实验表明,L越大,力F的转动效果越明显,而在上述组合中,L越大,比值却越小.教师:那么,是否可以用力F与力臂L的乘积FL,或者用F、L力所产生的转动效果呢?如果这些组合中有一种是可行的,请猜测可能是哪一种?学生:也许可以用FL来描述力的转动效果.教师:有哪些同学最希望用FL来描述力的转动效果?请举手.(多数学生举手)教师:这个猜测和选择是否正确,让我们用实验来作一次检验.实验:如图2装置,横杆被水平悬挂,其左端系一个物块,细线处于伸直状态.用弹簧秤在右段不同位置A、A′竖直向下拉横杆,使横杆恰能发生转动.记下两次弹簧秤的读数F1、F2和A、A′与悬点O之间的距离L1、L2.验表明,F1L1=F2L2.教师:上述实验表明,不同的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如果这些力和对应的力臂的乘积FL相等,则力所产生的转动效果相同.这个实验事实告诉我们:应当用FL来描写力的转动效果.物理学中,我们用力矩(M)来作为描述力所产生的转动效果的物理量,可见,力矩的定义式应是M=FL.4.反思教师:刚才有的同学猜测也许可以用FL来描写力的转动效果,大多数同学也有这样的愿望,这个猜测在实验中得到了很好地证明.也就是说,我们所得到的正是我们所希望得到的.这难道是一种偶然的巧合吗?谁能说说,你为什么希望用FL,而不希望用别的,如FL2、FL3、学生:因为FL最简单.教师:不仅如此,如果将产生相同转动效果的F1、F2、L1、L2分可见它们违反了自然规律.所以力矩只能用M=FL来描述.练习:计算力矩(从略).5.求力矩的另一种方法问题:如图3,杆OA可绕转轴O转动,现在A点竖直向上作用一力F,F与杆之间的夹角为θ,杆长为L,试求力F的力矩.学生:M=FLsinθ.教师:如果将M=FLsinθ改写成M=(Fsinθ)L,你能发现什么规律性的东西吗?学生:如图4所示,Fsinθ是力沿垂直于杆OA方向的分力F⊥,可见M=(Fsinθ)L=F ⊥L(分力F∥的力臂为零).这就给出了求力矩的另一种方法:将作用力沿两个方向分解,使其中的一个分力(F∥)的力臂为零,另一个分力F⊥的力臂最大,则作用力F的力矩就等于分力F⊥的力矩.教师:上述结论还可以进一步推广,即如果将作用力F向任意两个方向分解,则合力的力矩等于各分力力矩的代数和.6.巩固练习如图5所示,杆OA可绕O转动,现在A点依次作用力F1、F2.由图可见,力F1、F2的力矩M1、M2相比较:A.M1>M2B.M1=M2 C.M1<M2(提示:本题应转化为求分力F⊥的力矩)7.小结:(从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