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第六文档 (2)
- 格式:doc
- 大小:100.00 KB
- 文档页数:19
2019-2020年八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第六节实数(二)教案北师大版一、教材分析实数(第2课时)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实数》第6节内容.本节内容分为3个课时,本节是第2课时.本课时用类比的方法,引入实数的运算法则,运算律等,并利用这些运算法则、运算率进行有关运算,解决有关实际问题.二、学情分析七年级上学期已学习了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运算,本学期又学习了有理数的平方根、立方根.这些都为本课时学习实数的运算法则、运算率提供了知识基础。
当然,毕竟是一个新的运算,学生有一个熟悉的过程,运算的熟练程度尚有一定的差距,在本节课及下节课的学习中,应针对学生的基础情况,控制上课速度和题目的难度.三、目标分析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有理数的运算法则在实数范围内仍然适用.(2)用类比的方法,引入实数的运算法则、运算律,并能用这些法则、运算律在实数范围进行正确计算.[(3)正确运用公式:(≥0,≥0)(≥0,>0)这两个公式,实际上是二次根式内容中的两个公式,但这里不必向学生提出二次根式这个概念.●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具体数值的运算,发现规律,归纳总结出规律.(2)能用类比的方法解决问题,用已有知识去探索新知识.●情感与态度目标由实例得出两条运算法则,培养学生归纳、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数学素养.2.教学重点(1)用类比的方法,引入实数的运算法则、运算律,能在实数范围内正确运算.(2)发现规律:(≥0,≥0)(≥0,>0)3.教学难点(1)类比的学习方法.(2)发现规律的过程.4.教学方法(1)探索——交流法.(2)课前准备:教材、课件、电脑.电脑软件:Word,Powerpoint.四、教学过程本节课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复习引入;第二环节:知识探究;第三环节:知识巩固;第四环节:知识拓展;第五环节:课时小结;第六环节:作业布置.第一环节:复习引入问题1 :有理数中学过哪些运算及运算律?答:加、减、乘、除、乘方,加法(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问题2:实数包含哪些数?答:有理数,无理数.问题3:有理数中的运算法则、运算律等在实数范围内能继续使用?答:这是我们本节课要解决的新问题.意图:通过问题,回顾旧知,为导出新知打好基础。
.精品文档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知识点汇总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上册第六单元知识点汇总第六单元21课《孟子》两《富贵不能淫》1.学常识孟子,名轲,字子舆。
战国人,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
著有《孟子》一书( 注: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著 ) 。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宋朝朱熹把《孟子》《论语》《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2.思想内容本针对景春所谓的“大丈夫”形象,提出了真正的大丈夫之道,倡导儒家的仁义礼智。
3.重点字词衍( yǎn)丈夫之冠( guàn)淫( yín)通假字往之女家(“女”同“汝” ,你。
)古今异义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古义:真正,确实:今:)父命之(古:教,;今:命令)丈夫之冠也(古:成年男子;今:女子的配偶)一多戒:戒之曰(告);必敬必戒(慎)之:往之女家(,到);妾之道(助,的);与民由之(代,指正道)活用威武不能屈(使用法,使屈服。
)必先苦其心志,其筋骨,其体肤,空乏其身(形容使用法;苦:使⋯⋯痛苦;:使⋯⋯累;:使⋯⋯;空乏:使⋯⋯受到困之苦。
)《生于患,死于安》1.思想内容本通史上六个著名人物从卑微到的事例和有关道理,了“生于患,死于安”的中心点。
2.重点字舜( shùn)畎( quǎn)胶鬲(gé)曾(zēng)益拂( bì)士通假字:所以心忍性(忍,通“ ”,)入无法家拂士(拂,通“弼”,佐)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困于心衡于而后作(衡,通“横”,梗塞,不)古今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古:;今:判断)富不能淫(古;使⋯⋯惑乱、迷惑;今:淫乱)傅于版筑之(古,土用的杵;今,建筑,修建)管夷吾于士(古:官;今:人)征于色,于声,而后(古:征,表;今:走路(多指);伐)征于色,于声,面后(古:了解,明白;今:比方)一多::舜于畎之中(,被起用)征于色于声而后(,露)于:舜于畎之中(于:介,从)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于:介,)然后知生于患,而死于安也(于:介,在)拂:行拂乱其所( f ú,背)入无法家拂士(bì,同“弼”,佐)士:管夷吾于士(名,官)入无法家拂士(名,士).精品文档 .3.重点语句翻译: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第六章质量与密度1、质量:物体含有物质的多少。
质量的单位:千克(主单位),克,吨,毫克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1克=1000毫克2、测量质量的工具是:天平。
天平有托盘天平和物理天平。
3、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1)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1放平)(2)把游码拨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
(2拔零)(3)调节右端的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此时横梁水平(调节螺母使平衡)(4 )物体放在左天平盘上,用镶子夹取砥码放在右天平盘内(物放左、码放右)(5)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调节游码使平衡)4、天平使用时的注意事项:(1)不能超出天平的秤量。
(天平能够称的最大质量叫天平的最大秤量(2)缺码要用镶子夹取,并轻拿轻放。
(3)天平要保持干燥清洁。
(4)不要把潮湿的物体或化学药品直接放在天平盘内(5)不要把硬码弄脏弄湿,以免锈蚀。
5、在测量物体质量时小质量的物体要用测多知少法。
6、密度: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密度=质量/体积P=m/V;密度的单位:千克/立方米克/立方厘米_、质量:1、定义: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2、单位:国际单位制:主单位kg ,常用单位:t g mg对质量的感性认识:一枚大头针约80mg 一个苹果约150g一头大象约6t 一只鸡约2kg3、质量的理解:固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态、状态、位置、温度而改变,所以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4、测量:(1)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测量工具:案秤、台秤、杆秤,实验室常用的测量工具托盘天平, 也可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重,再通过公式m=G/g计算出物体质量。
⑵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二十四个字:水平台上,游码归零,横梁平衡,左物右缺, 先大后小,横梁平衡。
具体如下:“看”:观察天平的称量以及游码在标尺上的分度值。
“放”: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
“调”:调节天平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横梁平衡。
Go for it 八年级(上)Unit 6 I’m more outgoing than my sister单元教案I 教学内容、目标与要求II 教学内容分析本单元以描述某人的个性特征为中心而展开, 从外表和性格两方面比较人物之间的相同与不同点, 由此引出taller, shorter, thinner, longer, heavier, calmer, wilder, quieter, funnier, more athletic, more popular, more serious, more outgoing 等词汇, 以及“S + be + adj.比较级+than+被比较对象”这个重要的句子结构。
Section A部分重在要求听说读三个方面比较不同双胞胎之间外表和性格的区别, 附带着在3a也提出了as….as 结构the same as结构表达两人的相同之处。
与Section A部分比较, Section B部分则深入到比较自己和朋友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并提出了“选择朋友”这个话题, 引导学生正确评价朋友, 引导学生结识真正的好朋友。
III 教学过程建议围绕本单元“描述个性特征”这一话题,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展开系列的两人一组活动引出本单元的主要单词和句子结构“S + be + adj.比较级+than+被比较对象”。
如任务一:你眼里的我?学生两人一组展开活动,分别在各自的卡片上写下一些形容词,描述对方的身体和性格特点。
任务二:咱们相同吗?学生两人一组展开活动,通过比较各自的卡片,找出自己和对方相同的地方,简单地表述这些相同之处,然后进一步比较这些相同之处,说说它们在程度上的区别。
也可以准备一些教师自己或学生不同时期的照片,先用所学过的形容词描述照片,然后把两类照片进行比较,从而引出本单元所要讲的形容词的比较级。
本单元的听力练习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的扩展增加或降低难度。
在“说”方面,教师应尽量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激发学生开口交流。
乔庄中学教师备课手册总课时:使用时间: 姓名任教年级八年级任教学科物理课题密度教学i 标知识和能力1、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是物质自身的一种性质,了解常见物质的密度大小。
2、学会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过程和方法1、经历物体质量跟体积关系的探究过程,从而理解密度概念的建立。
2、初步掌握通过实验研究物理规律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复习提问:(多媒体展示)1.运动物体在_____________________ 叫速度;计算公式是_______ O2.人步行的速度是1米/秒,它表示____________ 。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物体所含物质的叫物体的质量,在国际单位制中,它的基本单位是 ________________ 。
4.门是用木做的,我们把门叫做 _______ ,把木叫做________ 。
(填“物体”或“物质”)二、引入新课:日常生活中人们是根据物质的哪些特点来鉴别不同的物质的。
1.下列物体哪块是铜块?哪块是铝块?2.如何区分包在纸中的铜块和铝块?(1)怎样鉴别体积相同的铜块和铝块(外包同种颜色)?(2)怎样鉴别质量相同的铝块和铜块(外包同种颜色)?(3)体积、质量都不相同两个金属块哪一个是铜、哪一个学生回答学生从颜色鉴别物质学生讨论并且回答教师引导: 在进行两种物质的鉴别时,体积相同时我们可以比较质量进行鉴 别;质量相同时我们可以比较体积进行鉴别;质量和体积都不相 同怎么办呢?能不能让他们的体积相同呢? 在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时,我们用了单位时间通过的路程,这对 我们有什么启发吗? 教师点评:看来单位体积质量大的金属是铜块,单位体积质量小 的金属是铝块。
三、新课 各种物质的质量、体积和单位体积的质量有什么关系呢?下面我 们通过实验的方法研究一下。
初中英语t 6 P m going to study computer science Section A教学设计作者:山松通讯地址:河北省廊坊市大厂回族自治县高级实验中学邮编:065301工作单位:大厂回族自治县高级实验中学联系电话:133********电子邮箱:shany i he@126. comUnit 6 I, m going to study computer scienceSection A一、设计理念・新遍改革下的英语教学倡导“任务型”模式.因此,我想在本节课中体现出以人为本,以应用为动力,以使用为目的,以运用为核心的教学途径,提供给学生更大的实践空间,更好的发挥出学生的主观性'创造性和积极性.二、[教材分析]这节课是新目标八年级上第六单元Section A第一课时,这单元的中心话题是用be going to do谈论将来的事情.这节课是以谈论未来理想的职业为线索展开的.三:教学目标:目标:1、复习、总结所学过的职业名称.2、学习一些新兴行业的英文表达方式,3、小组讨论理想的职业及为之做出的一些打算和安排.4、情感目标:通过对人生理想的讨论,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1让学生掌握有关职业的单词和一些新的动词短语.2学会用be going to do谈论将来的事情.教学难点:1 be going to表将来,注意be的三种(am\is\are)变化形式以及后面必须跟动词的原形.2由What? How?引导的特殊疑问句.3学生分组学习,能熟练合作,通过运用重点句型来畅谈自己理想...教学内容:中心话题:Talk about future intentions.重点词汇:computer programmer, professional basketball player,engineer, pilot, artist, take lessons, dream job, growup, artist, take lessons, dream job, practicebasketball , study math really hard ,,,目标语言:1 What are you going to be when you grow up? I’ m goingto be a computer programmer.2How are you going to do that?I’ m going to study computer science.grows up?He/She is going to be an actor.4 How is he/she going to do that? He/She isgoing to work hard.语法:(1)学习并掌握be going to +V.表示一般将来时.(2)掌握what .where, how引导的特殊疑问.五、教学原则活动性原则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体验,交流,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合作性原则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合作,生生合作,体现教与学的互动.任务性原则任务驱动-激发动机;任务完成-激励学习积极性;执行任务-培养责任心和合作精神.情感性原则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情绪.六、教法:1、小组竞赛法2、对话研习法3、测试法4、听说法.七、教学步骤:首先用姚明的精彩视原激起学生们对未来自己职业的计划意识,引出本课中心内容。
6.3测量物质的密度一、单项选择题(共9小题;共36分)1. 降雪量是用一定面积的雪化成水后的高度来衡量的。
一场大雪后,小华用刻度尺测出水平地面上雪的厚度为180mm。
然后他用脚使劲将雪踩实,测出脚踩出的雪坑的深度为165mm,这场大雪的降雪量约为A. 345mmB. 180mmC. 165mmD. 15mm2. 为了测盐水的密度,某实验小组制定如下的实验计划:①在烧杯中装入适量盐水,测出它们的总质量;②将烧杯中一部分盐水倒入量筒中;③测出量筒中盐水的体积;④测出烧杯和剩余盐水的质量;⑤测出空烧杯的质量;⑥根据实验数据计算盐水的密度。
以上实验步骤安排最合理的是A. ①②③④⑥B. ⑤①②③⑥C. ⑤①②③⑥D. ⑤①②④③⑥3. 想用量筒一次准确量出密度为0.8g/cm3的酒精200g,可采用量筒的量程及分度值分别是A. 100mL5mLB. 250mL50mLC. 250mL10mLD. 500mL50mL4. 一个最大测量值是100mL的量筒,可以一次性量取100g的下列哪种液体A. 酒精B. 汽油C. 稀硫酸D. 食用油5. 要想一次较准确地量出密度为0.8×103kg/m3、质量为100g的酒精的体积,有下面四种量筒可供选用(前面的数值为量程,后面的数值为分度值),你应选用的量筒是A. 25mL1mLB. 150mL2mLC. 250mL10mLD. 150mL10mL6. 关于密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可知,密度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体积成反比A. 由密度公式ρ=mVB. 质量大的物体密度一定大C. 体积大的物体密度一定小D. 上述说法都不对7. 已知铜的密度大于铁的密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铜比铁的质量大B. 铜块和铁块的体积相等时,铜块的质量大C. 铜块和铁块的质量相等时,它们的体积也相等D. 铜块的体积一定比铁块的体积小8. 在实验室中,测量不规则固体的密度时,下列器材中用不到的是A. 刻度尺B. 量筒C. 天平D. 水9. 要想一次比较准确地用量筒量出100g煤油,应选用下面哪一个量筒?(每组数中,前面的表示量=0.8×103kg/m3)筒所能量出的最大体积,后面数值表示每一小格所表示的体积数,ρ煤油A. 100mL,5mLB. 200mL,2mLC. 200mL,5mLD. 500mL,5mL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38分)10. 量筒中液面若是凹形的,读数时视线要与相平,以为准;若是凸形的,视线应与相平,以为准。
第6课时网络交往新空间【课标分解】1、了解网络交往的特点,明确网络交往有自身的优势和劣势,知道正确使用网络,使之更好地为自己的学习、生活服务的能力。
2、面对网络,我们知道如何保护自己;在网络交往中,能够自觉遵守网络道德和法律,做对人对己有益的事情,享受健康的网络交往。
【知识导航】1、网络沟通无极限:①打开网页,就等于与世界握手。
②网络交往超越了空间,实现了古人“天涯若比邻”的梦想。
③网络交往扩大了我们交往的______、______,改变了以往的交往方式,丰富了我们的人生经验。
2、网络交往就像一把锋利的双刃剑,它既有__,也有_____。
3、网络的积极作用(优势)①网络使大量的信息得以快速传递,为我们____、学习知识、_______、_______等提供了便捷的条件。
②以健康的心态把网络作为______,我们就可以享受网络交往的诸多益处。
③它使我们在网上更自由地选择_________,畅所欲言;因看不到对方,可使我们更充分地展示自己的________和________。
4、网络的消极作用(劣势)①沉迷网络______,以及_____的事情,也时常发生。
②网络交往对象具有_____、_____和____。
它也使人们的_____借助电脑屏幕得以无所顾忌地______,使交往环境被污染。
5、如何利用网络优势做网络的主人:①在网络交往中,我们要注重浏览、寻找_______有关的信息,不应在_______面前停留,更不应在____上浪费精力,要学会“____________”,学会抵制网络上的_______。
②我们要善于利用_______,解决______中的问题,帮助别人解决一些困难,做一些对_______有用的事情。
6、对网络的正确态度:①我们上网,要发挥网络的______,避免“____________”的伤害。
②网络不是生活的______,我们不应该成为网络的________,而要做网络的______。
第六单元教学设计单元导读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山水景物,曾经引起古代文人的无限情思,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篇章油然而生。
阅读这类诗文,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学习本单元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要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
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
单元设想1、本单元所选课文大都是以抒写自然景色为内容的古诗文,因此我们可以充分寻找各课的教学资源,借助图片、音像等资料,使学生对课文产生直观的认识,把书面语言形象化,便于他们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
2、真正的“熟读”应该是一种美的享受和美的创造。
苏轼曾经说过:“三分诗,七分读。
”这句话就道出了诗文诵读的重要性。
因此这一单元我们应该以训练学生学习诵读的基本技能为主,以读代讲,从而达到理解、品读、鉴赏古诗文的目的。
3、落实古诗文中的词句理解依然是学生学习古诗文的一个重点和难点,我们不能放松。
根据学生目前普遍对古诗文的释词译句感觉枯燥无味的情况,我们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大胆放手,让他们借助工具书和课本注释自己翻译课文,我们不用逐字逐句讲解,避免一言堂的情况发生。
4、为了全面了解作家作品,让学生自主地查阅、搜集资料是必不可少的学习方法,这样可以使他们真正做到“立体的懂”,而不是“平面的懂”单元目标1 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古诗文的能力。
2 积累文言词语,掌握重点词语的读音和意义。
3 在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深入品味诗文的优美意境。
4 学习借物抒情的写作方法,体会情景交融的境界。
教材分析本单元共选了九篇古诗文,编为五课。
这些作品都在描写自然山水之美中,融入了作者细腻的情思,是人与自然的交流、对话。
学习这一单元,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对山水景物的感悟能力、欣赏能力,还要注意培养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三峡》是北魏地理学家骊道元《水经注》中的名篇。
文章以凝练生动的笔墨,描写了三峡的雄奇险峻、清幽秀丽的景色,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欣赏之情。
课文虽然只有一百五十多个字,却生动传神地写出了“七百里”三峡的万千气象。
山川草本,峡谷深涧,悬泉瀑布,急流绿湍,高猿怪石,古柏寒林,渔歌民谣,应有尽有。
全文描写动静结合,景中融情,情随景生。
文章先总写三峡地貌。
写三峡总貌时,重点放在了巍峨绵亘、隔江对峙的群山上。
然后写三峡在不同季节的壮丽景色。
虽然课文开头落笔于七百里山势,但是既然出自《水经注》,还是要以写水为主的,所以在写夏、春、冬、秋四季景色时,作者都刻意地描绘了水。
写水时先写迅疾凶险的夏水,再写风平浪静的春冬之水,最后写水枯谷空的秋景。
夏水暴涨,来势猛烈,惊心动魄。
春冬之时,雪白的急流,回旋的清波,碧绿的深潭,森森的古柏,飞流的瀑布,这一切都是那么轻松晓畅,令人心旷神怡。
接着文章再起波澜,萧瑟的秋天,三峡林寒涧肃,凄清悲凉。
最后以令人荡气回肠的渔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作结。
全文各层之间,一起一伏,一张一弛,扣人心弦。
《短文两篇》所选的两篇文章虽然文字不多,却十分优美,写作方法也不完全相同。
《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梁的思想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回信,还是一篇山水小品文。
文章以清俊的笔墨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并通过借古证今,强调了山川之美,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超脱世俗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文章仅用68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朝夕。
抒情议论浑然一体。
文章以感慨开始,又以感慨结束,中间十句,作者用饱含感情的语言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凝练,寥寥八字,就从仰视、俯视两种视角描绘了白云、高山、流水三重景物,境界清新。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又改用平远、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相互映衬,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给清爽宜人的画卷增添了勃勃生机。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
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夕阳的余晖中,鱼儿还在水中竞相嬉戏,这四句通过早晨和傍晚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活动,给画面增添了灵动之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记承天寺夜游》是北宋大文学家苏轼的作品。
作者用85个字就栩栩如生地塑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观潮》是南宋词人周密的晚年作品。
文章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描写了南宋时期钱塘江的海潮景象和观潮盛况,流露出身为南宋遗民的故国之思和亡国之怨。
文章以精炼的笔墨,用四段分别写了:海潮的壮观景象,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弄潮健儿的雄姿和观潮人群。
我们可以用四幅图画来概括——海潮图,军演图,弄潮图,观潮图。
课文描写的重点又放在了在水军和吴中健儿的水上表演——也就是军演图和观潮图上。
江潮之盛和观潮者之众,都衬托了重点描写的场面。
浙江潮雄伟壮观,水上表演头绪纷繁,场面壮观,观潮人多。
但在这篇短文中,作者却写得井然有序,主次分明。
一方面是因为文章结构精巧,它以海潮为线索,写景记事相融合,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
另一方面也因为作者惜墨如金,用语简练。
例如第一段海潮图中“吞天沃日”一句,一个“吞”和一个“沃”字就写出了海潮想要把苍天吞下,要给太阳洗澡的气势;第二段军演图中,用了“乘”、“弄”、“标”、“舞”等动词,出神入化,把水军的龙腾虎跃之势描绘得淋漓尽致;弄潮图中又用“披”、“持”、“挣”、“鼓”、“迎”、“出没”、“腾身”等动词令人眼花缭乱,不禁对弄潮健儿高超的本领发出由衷的称颂和赞叹;观潮图中“车马塞途”一句,一“个塞”字就表现了观众密集,足见观潮之盛。
另外本文还用了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
《湖心亭看雪》是明末著名作家张岱的作品。
写于明朝灭亡以后。
作者对故国往事的怀恋,以浅淡的笔触融人了山水小品之中,看似不露痕迹,但是我们仍然能从文从中看出作者的心态。
全文笔调淡雅流畅,看似自然无奇,实则耐人寻味。
西湖的奇景是因为游湖人的存在才显示了它的魅力,写景和写人相映成趣。
文章首先交代看雪的时间、目的地、天气状况,接着记述了这次赏雪的具体经过。
写景运用了白描手法,不渲染,不雕饰,朴素,自然,如文中句子:“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介、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宛如中国画中《诗四首》所选的四首诗歌各有特点。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一共有五首,这是其中的第三首。
这首诗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表现了作者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的心情。
用语平淡自然,毫无修饰,从而使平淡的口语和蕴含的感情和谐地统一起来《使至塞上》是唐代诗人王维的诗篇。
写他36岁出使塞外时途中的见闻感受。
诗歌叙述了作者出使塞上的艰苦行程,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了作者抑郁、孤寂的思想感情。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把塞外景色写得形象而逼真,是历代传诵的名句《渡荆门送别》是唐代诗人李白青年时代的作品。
诗人通过对出蜀至荆门沿途所见景物的描写,抒发了他对大好河山的赞美和对故乡的无限爱恋之情。
随着船的移动,两岸的景色像画卷一样展开、变换。
作者很自然地描绘了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
颔联用游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山峦从作者的视野中一点点地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
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通过两幅美丽的画面来形容江上的美景,第一幅是水中映月图——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写夜间的风景;第二幅是天边云霞图——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写黄昏的风景。
这么美的景色,让人陶醉!但是“应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突然一转,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含蓄的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陈与义的《登岳阳楼》是一首七言律诗,它表现了作者登楼见景而慨叹北宋灭亡历史的感情。
首联从大处落笔,以洞庭湖和长江为背景,在广阔的视野中推出了岳阳楼,其中“帘旌不动夕阳迟”一句是全诗最浓墨重彩的一句。
诗的颔联从静态舒缓的景物描写中渐变为强烈的抒情,此时,诗人的主体形象也自然而然的出现在诗中。
经过这两联的蓄势,颈联终于以近乎直呼的方式,发出了高亢强烈的呐喊:“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 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
诗的最后一联,诗人以无限悲凉的身世收束全篇。
课时安排三峡2课时短文两篇2课时观潮1课时湖心亭看雪1课时诗四首2课时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2课时《三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朗读课文,熟读成诵;积累文言词语,掌握读音和意义;揣摩作者笔法之精妙,培养初步的文言语感,三峡教学设计。
2、过程与方法:在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深入品味优美意境,加强对课文的理解和背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三峡风光雄奇险拔,清幽秀丽,激发热爱祖国山川之美的情怀。
教学重点三峡的景物特征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三峡》是一篇写景散文,全文总分结合,全面描写了长江三峡的壮丽景色,总写气势恢弘,分写特征分明。
同是三峡四季景色,特点绝不相同。
写夏季作者抓住江水的浩荡,以“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突出了流速之快,春冬季作者则抓住清澈来写,“回清倒影”的“素湍绿潭”,加上“飞潄其间”的“悬泉瀑布”,真是别有一番情趣。
描写秋季的巫峡时,作者则通过写猿鸣来突出它的凄凉气氛。
教学难点本文的教学难点是翻译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而且这篇课文自身相对于其他文言文也具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对象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八年级学生,他们具有较强的形象思维能力和习惯,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易于在形象思维和学习兴趣方面进行启发与引导,但由于刚刚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学习方法、技巧的生疏会使学生仅仅着眼于字词句的翻译,给文章整体的理解带来一定困难。
教学策略主要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充分展现自己。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课文,读准字音,查阅三峡的有关资料,了解作者郦道元的有关情况。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著名学者余秋雨说过这么一件事,一个外国朋友曾经问他说:“中国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你能告诉我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吗?请只说一个。
”同学们猜是哪个地方?(三峡),那么,三峡何以有那么大的魅力呢?这节课就让我们追随着郦道元,一起走进一千五百多年前的三峡,去领略三峡的无限风光吧。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1、读一读:①教师范读古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句。
②学生学读古文,结合书下注释把语句读通顺,注意文中停顿。
③学生放声朗读,体会感受赞美之情。
2、译一译:学生圈点勾画,试译短文。
⑴略无阙处(毫无)⑵重岩叠嶂(高耸险峻如屏障的山峰)⑶夏水襄陵(漫上)⑷不见曦月(阳光)⑺不以疾也(认为,觉得)⑻绝巘多生怪柏(险峻的山崖或山峰)⑼素湍绿潭(急流的水)⑽飞漱其间(冲刷)⑾良多趣味(很)⑿属引凄异(连续;延长)⒀林寒涧肃(寂静)⒁沿溯阻绝(顺流而下;逆流而上)3、背一背: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试着背诵课文4、说一说:读完课文后,初步领略了三峡风光,你能说说你的感受吗?(学生自由发言,)三、精读课文,品析探究1、师:我们应带着美的眼光来寻找三峡的最美所在,大家看看三峡的自然景观最美美在哪?【注】美在山,美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