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1-4《造一艘小船》 教科版
- 格式:docx
- 大小:23.54 KB
- 文档页数:5
科目版本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章节课名第一单元第四课造一艘小船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2.了解船的历史文化;感受选择怎样的材料造船,体验小船载重大小和船舱大小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1.探索用橡皮泥造船,不断改进船的形状,增大船浸入水中的体积。
2.按照自己设计的方案制造小船,并不断改进。
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会不断改进设计对结果的影响。
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小组协作、合作进行研究的习惯,体验学科学用科学的乐趣。
教师上课教学环节页码内容1.情境导入 1.1船是人类伟大的发明创造,自从有了船,人们可以自由方便地在水面上行驶,也可以把很多货物运送到远方。
很多以水为生的民族还在使用着这类简单而实用的船,随着时间和技术的推进,船在动力和外形上发生了很大的进步。
2.探索新知 1.2最早出现的是以浮具为水上工具和人力划桨为推动力的木船。
1.3后来出现了以人力和风力等为动力的帆船。
1.4这是1807年,美国的富尔顿建成第一艘采用明轮推进的蒸汽机船“克莱蒙脱”号,时速约为每小时8公里。
1.5这是19世纪出现的以蒸汽机为动力的钢铁船。
1.6当今新能源的发现和利用又为船舶开辟了新的动力来源。
图为美国“杜鲁门号”航空母舰和以空气为动力的气垫船。
1.7纵观船的发展史,同学们感受到船只的变化了吗?你发现了哪些变化?(学生讨论3分钟)其实,上节课我们就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
我们知道铁块在水中是沉的,用钢铁制造的大轮船却能浮在水面,还能装载很多货物,是因为体积越大的船,排开的水量就越大,受到水的浮力也就越大,装载的货物也就越多。
这节课我们也来造一艘小船,材料是橡皮泥。
大家准备用橡皮泥造一艘什么形状的船呢?你有增加小船载重量的好方法吗?是的,我们要把小船做成空心的,而且要尽量做得体积大一些,这样排开的水量也会大一些,装载量也就1.12我们先观看一段实验视频,探究一下同重量不同体积与形状的小船,装载量是否存在差异。
教科版科学五下4《造一艘小船》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与教学目标1.1 教学背景本节课是教科版科学五下4第7单元《造一艘小船》中的一部分。
该单元涵盖了孩子们小学阶段必须了解的关于浮力、物体的密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1.2 教学目标•能够了解物体的浮力原理•能够构建简易的小船•能够在实践中了解物体密度的概念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浮力的原理和影响因素•小船制作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2 教学难点•如何确保小船的稳定性和漂浮性•如何在实践中更好地了解物体密度的概念三、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3.1 教学内容1.浮力原理2.小船的构建3.实践操作:造一艘小船3.2 教学步骤步骤一:带领学生了解浮力原理•描述物体的密度和因此浮力导致它漂浮的原理•指导学生制作简易的浮力实验步骤二:带领学生构建小船•介绍小船制作的材料和工具•指导学生制作小船模型并加入自己的设计元素•引导学生思考小船如何能够漂浮步骤三:实践操作,造一艘小船•学生使用自己制作的小船进行测试和实践•描述学生制造和测试小船的流程,分析结果并得出结论•加深学生对物体密度的概念和实践操作的理解四、教学评价与作业4.1 教学评价学生能否理解物体密度和浮力原理,能否使用材料和工具制作小船,并能在实践操作中加深对物体密度概念的理解。
4.2 作业学生完成针对小船制作与测试的小组报告。
报告内容包括:小组成员、小船制作过程、小船设计思路、在测试过程中的发现和结果分析,然后分析报告,加强对知识的理解。
五、教学反思该节课采取了理论授课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教法,学生利用自己的实践操作来更加深入地理解浮力原理和理解物体密度的概念。
教师在课堂上要严格把控学生的安全问题,要确保学生制作的小船牢固可靠并优雅漂浮,加强学生练习操作的机会,让他们有更多的自由时间思考小船制作的细节和可能的改进。
在教学评价方面,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实践经验,鼓励他们多分享对于物理和浮力方面的体会,让他们在小组讨论中体会到分享的快乐。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4造⼀艘⼩船教科版(6)(1)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造⼀艘⼩船教学⽬标1、科学概念:相同重量的橡⽪泥,浸⼊⽔中的体积越⼤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
2、过程与⽅法:探索⽤橡⽪泥造船,不断改进船的形状,增⼤船浸⼊⽔中的体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不断改进设计对结果的影响。
(2)感受⼈类创造发明的历程,激发创造欲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相同重量的橡⽪泥,浸⼊⽔中的越⼤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
【教学难点】探索⽤橡⽪泥造船,不断改进船的形状,增⼤船浸⼊⽔中的体积。
教学⽅法教法:实验法,讲授法,引导互相合作。
学法:探究学习法,合作学习法,主动建构科学知识。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每组⽔槽⼀个,同等体积的橡⽪泥若⼲,⼀⾓的硬币。
船的发展史资料、多媒体课件。
激趣导⼊:1、⼤地中⼼⼩学五⼀班的同学们正在组织⼀场发明创造赛。
2、⼤地⼩学的同学们向严垅⼩学的同学们发来了“挑战信”要与清⽔⼩学的同学们⽐“造⼀艘⼩船”。
揭⽰课题——造⼀艘船(板书)3、介绍船的发展史。
互动合作(⼀)⽤橡⽪泥造船1、制订⽐赛规则:⽤同体积的同种品牌橡⽪泥,不准有其他的添加物,在相同的时间内完成,⽐谁制造的⼩船装载量⼤。
2、思考问题:怎样才制造出装载量⼤的船呢?学⽣分⼩组在⼩组内轻轻讨论⼀下,先画好设计图,再制作。
(⼆)测试:哪艘船装载的货物多。
1、先预测⼩船的装载量。
2、以⼩组为单位,结合记录单,明确本组的分⼯,先预测你们的⼩船能装下多少硬币,然后再实际的去测⼀测。
展⽰交流(⼀)第⼀次造船的结果1、每组汇报第⼀次的⼩船的预测和实测的硬币数,出⽰每组的实验结果。
2、选取装载量⽐较⼤的和⽐较⼩的⼩组汇报本组的分⼯、测量结果。
操作员演⽰硬币测量⼩船装载的过程。
3、思考:是什么影响⼩船的装载量?我们的操作有什么影响?4、总结:相同重量的橡⽪泥,浸⼊⽔中的体积越⼤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
操作时动作要轻,保持船的平稳。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1.4造一艘小船》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1.4造一艘小船》这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船的浮沉原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材以学生熟悉的小船为载体,引导学生探究小船的浮沉原因,进而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小船,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对于浮沉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浮沉原理的理解上还存在一定难度,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加深理解。
同时,学生对于船的制作过程,还需要老师的引导和启发。
三. 说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船的浮沉原理,知道船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
2.培养学生动手制作小船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船的浮沉原理,知道船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
2.教学难点: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小船,并理解小船的浮沉原理。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小船的浮沉原理。
2.采用分组合作法,让学生在团队协作中完成小船的制作。
3.采用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小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各种船只,引发学生对船的兴趣,导入新课。
2.探究: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小船的浮沉原理,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讨论,理解船的浮沉原因。
3.制作:让学生分组合作,根据所学浮沉原理,设计和制作自己的小船。
4.展示:让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小船,并讲解小船的浮沉原理。
5.总结:对学生的制作过程和作品进行评价,总结船的浮沉原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船的浮沉原理1.船的形状和结构2.船的浮力3.船的重力4.浮力与重力的关系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从学生的制作过程、作品质量和团队协作能力三个方面进行。
制作过程主要评价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作品质量主要评价学生对浮沉原理的理解和应用,团队协作能力主要评价学生在制作过程中的沟通与协作。
《造一艘小船》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船的基本结构,认识浮力与船的关系。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分享交流的习惯,提高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船的基本结构,学会制作小船。
2.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浮力的概念,并运用到小船的制作中。
三、教学准备1.教具:各种类型的船模型、泡沫板、塑料瓶、竹签、细线等。
2.学具:每组泡沫板、剪刀、胶水、直尺、圆规等。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各种类型的船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特点。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船有哪些部分组成吗?2.学习浮力知识(1)讲解浮力的概念: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叫做浮力。
(2)举例说明浮力的作用:如轮船、木筏等。
(3)讨论:如何让小船浮在水面上?3.制作小船(1)分组讨论:每组设计一艘小船,并说明设计理念。
(2)发放材料:每组泡沫板、剪刀、胶水、直尺、圆规等。
(3)指导学生制作小船:a.画出船体轮廓,用剪刀剪出船体。
b.用胶水将船体与船舱连接。
c.添加船帆,用细线固定。
d.调整小船的重量,使其能浮在水面上。
4.测试小船(2)讨论:如何改进小船的设计,使其浮力更好?(1)引导学生分享制作小船的过程和感受。
(2)讨论:通过制作小船,我们学到了哪些科学知识?五、作业布置1.画出一艘自己设计的船,并标明各部分名称。
2.家长监督下,尝试用其他材料制作小船,并记录制作过程。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制作小船,让学生了解了船的基本结构和浮力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关爱和支持。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重难点补充:1.浮力概念的理解与应用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船能浮在水面上吗?”学生:“因为它很轻。
《造一艘小船》的教学设计课标要求及分析:《造一艘小船》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四课。
本单元将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让学生自己去解决有关沉和浮的许多问题。
学生将探究不同物体的浮沉,形成他们关于对物体是上浮还是下沉现象的解释,而且能够明白物体与被放液体间的相互关系。
当学生开始理解了他们所观察的结果之后,他们将鉴别出导致物体上浮或下沉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教材分析: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动手设计制造橡皮泥小船,找到橡皮泥小船能装载更多货物的方法,从而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
本课教材安排了5个活动内容。
为了更有效地利用时间,我对教材做了比较大的调整,把“船的发展史”放在课堂导入部分,将“用橡皮泥造船”和“哪艘船装载的货物多”合并为“橡皮泥小船制作比赛”,而把“用其他材料造船”和“船的展览会”放在最后,可以作后机动地处理。
学情分析:优势:五年级的孩子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儿童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劣势:五年级学生比较喜欢科学课,对科学实验很感兴趣,动手能力较强,但是对科学概念的理解不是很深刻,部分同学对死记硬背的知识记的牢,运用能力较差;科学观察能力和对比实验设计已经有较大的进步,但是独立探究能力和主动探究意识还不够。
教学重点、难点:我制定的教学重点为:相同重量橡皮泥制造的小船,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越容易上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根据课标内容和班级情况,我预设的教学难点是:探究橡皮泥小船如何才能装载更多的货物,从而达到更大的装载量。
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相同重量的橡皮泥,侵入水中的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2、科学与技术紧密相连,它们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过程与方法:1、探索用橡皮泥造船,不断改进船的形状,增大船侵入水中的体积。
2、按照自己设计的方案制造小船,并不断改进。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4《造一艘小船》教科版【学情分析】大部分学生对船比较熟悉,许多学生有乘船的经验,有折纸船的经验。
学生知道船的作用,因此也很乐意来设计制造一艘自己的小船。
通过前面3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明白了船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也知道了船排开的水量越大,越容易浮在水面上,装载的货物也就越多。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2.科学和技术紧密相连,它们为人类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科学探究目标1.通过动手实验认识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2.探索用橡皮泥造船,不断改进船的形状,增大船浸入水中的体积。
3.按自己设计的方案制造小船,并不断改进。
科学态度目标1.体会不断改进设计对结果的影响。
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小组合作进行研究的习惯,体验学科学用科学的乐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感受人类创造发明船的历程,激发创造欲望。
【教学重难点】重点: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难点:探索用橡皮泥造船,不断改进船的形状,增大船浸入水中的体积。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水槽、若干橡皮泥、垫圈、汇总表。
小组:水槽一个、若干橡皮泥、若干垫圈、记录单、毛巾。
【教学过程】一、聚焦:船的发展史(预设3分钟)[材料准备:多媒体课件。
]1.船的发明是人类的伟大创造。
自从有了船,人类的活动范围大大扩大,人类的物资运输和交流也大大增加。
可以说,船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关。
下面就请同学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船的发展史。
2.播放课件“船的发展史”并进行介绍:木筏、独木舟、明轮、帆船、气垫船、远洋货轮、现代客轮、航空母舰。
3.欣赏了那么多船,我们今天也自己来造一艘小船。
(出示课题:造一艘小船)二、探索:橡皮泥小船制作赛(预设20分钟)[材料准备:每个小组3块橡皮泥、若干垫圈、水槽、毛巾、记录单。
《造一艘小船》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四课二、教材解析三、学情分析自从有了船,人类的活动范围大大扩大,人类的物资运输和交流也大大增加,可以说,船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关。
大部分学生对船比较熟悉,许多学生有乘船的经验,有折纸船的经验,学生知道船的作用,因此也很乐意来设计制造一艘自己的小船。
通过前面几课的学习,学生知道了体积相同的物体,重容易沉,轻容易浮;轻重相同的物体,体积小容易沉,体积大容易浮;也知道了轻重相同的物体,改变排开水的量,可以改变沉浮。
但学生的认识停留在知识层面,不能应用于生活实际,在应用方面也未形成规律。
四、学生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2、科学与技术紧密相连,它们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过程与方法:探索用橡皮泥造船,不断改进,增大船排开的水量,从而增大载重量。
情感与态度:体会不断改进设计对结果的影响。
五、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探索用橡皮泥造船,不断改进,增大船排开的水量,增大载重量。
2、教学难点:理解载重量增大的实质是增大了排开的水量。
六、教学过程(一)船的发展史1、师:船是人类的伟大发明,自从有了船,人们可以自由方便地在水面上行驶,也可以把很多的货物运送到远方。
昨天大家回去收集了关于船的知识,你都了解到了一些什么?2、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资料。
(教师引导性评价,引导学生思考:别人介绍的是关于船的什么方面的知识?)3、师:船的种类很多,用途也各不相同。
从独木舟到现在的客轮,在逐渐变化,变得更好,越来越满足人们的需求了,所以是在逐渐发展,大家想一想,船的发展过程主要是从哪些方面变好的?4、小组讨论交流:稳定、载重、动力、材料……(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梳理,归纳。
)(二)橡皮泥小船制作比赛1、师:船作为一种交通工具,载重量很重要,从独木舟载一个人到现在的客轮载许多人,载重发生了很明显的变化。
今天我们要来造一艘小船,材料是橡皮泥。
4.造一艘小船
【教材简析】
《造一艘小船》是五年级下册《沉和浮》单元的第四课,该内容是浮力的应用,适合运用工程设计思维进行教学。
本课有五个部分,分别是“用橡皮泥造船”、“哪艘船装载的货物多”、“设计制造其他的船”、“办个船的模型展览会”和“船的发展史”。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回忆船的发展史,引入“橡皮泥小船制作赛”,引导学生通过制造一艘橡皮泥小船,研究相同重量下,怎样增加船排开的水量,从而达到更大的装载量,再尝试设计使用生活中的废弃物品造船。
课后制作自己的个性小船,再举办船的模型展览会,让学生介绍并评价小船。
本课希望学生能够按照设计的计划进行有目的的活动,进一步加强科学和技术的联系。
【学情分析】
大部分学生对船比较熟悉,许多学生有乘船的经验,有折纸船的经验。
学生知道船的作用,因此也很乐意来设计制造一艘自己的小船。
通过前面3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明白了船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也知道了船排开的水量越大,越容易浮在水面上,装载的货物也就越多。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2.科学和技术紧密相连,它们为人类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动手实验认识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2.探索用橡皮泥造船,不断改进船的形状,增大船浸入水中的体积。
3.按自己设计的方案制造小船,并不断改进。
科学态度目标
1.体会不断改进设计对结果的影响。
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小组合作进行研究的习惯,体验学科学用科学的乐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感受人类创造发明船的历程,激发创造欲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难点:探索用橡皮泥造船,不断改进船的形状,增大船浸入水中的体积。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水槽、若干橡皮泥、垫圈、汇总表。
小组:水槽一个、若干橡皮泥、若干垫圈、记录单、毛巾。
【教学过程】
一、聚焦:船的发展史(预设3分钟)
[材料准备:多媒体课件。
]
1.船的发明是人类的伟大创造。
自从有了船,人类的活动范围大大扩大,人类的物资运输和交流也大大增加。
可以说,船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关。
下面就请同学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船的发展史。
2.播放课件“船的发展史”并进行介绍:木筏、独木舟、明轮、帆船、气垫船、远洋货轮、现代客轮、航空母舰。
3.欣赏了那么多船,我们今天也自己来造一艘小船。
(出示课题:造一艘小船)
二、探索:橡皮泥小船制作赛(预设20分钟)
[材料准备:每个小组3块橡皮泥、若干垫圈、水槽、毛巾、记录单。
]
1.出示橡皮泥,上节课我们已经能够让橡皮泥在水中浮起来了,那怎样造出一艘装载量比较大的小船呢?今天让我们来进行一场橡皮泥小船制作比赛吧。
2.提问:既然要比赛,我们怎样能够保证比赛公平呢?
3.小组讨论、交流。
(预设:橡皮泥重量相同、橡皮泥要一样、测量的重物要相同。
)
4.集体制订比赛规则(全班汇报交流,补充,教师总结)
课件出示:
(1)相同体积的同种类型橡皮泥;
(2)不准有其他的添加物;
(3)比比谁制作的小船装载量大;
(4)时间限制在10分钟内。
5.组织学生分小组制作3艘橡皮泥小船,提醒要考虑装载物以及船的稳定性,小组内测试:将船装载的货物量,记录在表中。
课件出示温馨提示:
(1)先把船平稳地放入水中,不可以浸水。
(2)放垫圈的时候尽可能平稳,一个一个地放,当最后一个放入船中而船沉了,那么最后一个不算船的载重。
(3)边放边数,实验一次,注意卫生。
造一艘小船记录表第()小组
三、研讨:交流体会和经验(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全班汇总表]
1.小组上报组内装载量最大的小船,汇总数据,准备交流研讨。
造一艘小船汇总表
2.学生反馈交流自己的经验和想法。
(预设:船要放平稳、要轻轻地放垫圈、放垫圈时要注意保持船的平衡等。
)
3.观察全班的数据表,请小船装载量最大和最小的同学介绍经验和想法,并展示小船。
4.教师小结: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板书)
四、拓展:设计一艘个性船(预设12分钟)
[材料准备:课件出示我的造船计划]
1.如果请你用身边的废弃物品制作一艘装载量更大的小船,你想制作一艘什么样的小船呢?
课件出示问题:
(1)我们想造什么样的小船?
(2)造这艘小船需要什么材料?
(3)我们的小船有哪些特点?
2.小组讨论与设计,并列出自己需要准备的材料,画出自己的设计草图。
3.课后寻找废弃物品按照设计图制作属于自己的个性小船,下节课进行展示、评价。
【板书设计】
4.造一艘小船
橡皮泥小船制作赛造个性船
准备制作改进和完成
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越容易浮,装载量越大
【作业设计】
1.使用重量相同的橡皮泥制作小船,体积越大,装载量( A )
A.越大
B.越小
C.不变
2.用橡皮泥捏小船,为了增加船体的稳定性,可以采用( B )
A.缩小船底面积,把船舷加高
B.把船底的面积增大
C.选择小一些的盆子作为装水的容器
3.玲玲测试橡皮泥小船的装载量时,当垫圈数加到19个时,小船刚好沉没了,那么它的载重量应为( C )
A.20个垫圈
B.19个垫圈
C.18个垫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