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39.00 KB
- 文档页数:4
《随机事件》说课稿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五章概率初步第一课时《随机事件》,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与作用前面所学的数学问题,其结果往往是确定的,而从本节课开始就要接触结果不确定的情况——随机事件.它既是概率论的基础,又是生活中存在的大量现象的一个反映.因此,学好它,既能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也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必然事件和不可能事件的特点,理解随机事件的概念.2、知道随机事件发生有可能性大小之分.(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体验、操作、观察、归纳、总结的过程,发展其从纷繁复杂的表象中,提炼出本质特征并加以抽象概括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同时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亲自演示,感受数学就在身边,使学生乐于亲近数学,感受数学,喜欢数学,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三)重点、难点分析重点:随机事件的特点。
难点:判断现实生活中哪些事件是随机事件。
(四)学情分析由于学生以前未接触过结果不确定的数学问题,所以对随机事件概念的出现一时难以适应,教师只有通过大量、生动、鲜活的例子,让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才能准确理解和把握随机事件的有关概念。
二、教法分析为了说明什么是随机事件和它有什么特点,我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和游戏,让学生经历体验、操作、观察、归纳、讨论总结概括出定义,为了检验学生是否理解它的特点,我通过一定的例题加以巩固。
三、学法指导建构主义认为:“数学学习并非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应是主动建构的过程”。
教师通过一系列活动和具体例子,让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积极思考,充分讨论和交流。
逐步加深对随机事件及其特点的理解和把握。
充分调动、激发学生学习思维的积极性,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和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和促进者。
四、教学过程第一环节,感悟新知。
本环节我设计两个活动。
活动一:去伪存真。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4.1.3弧、弦、圆心角》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4.1.3弧、弦、圆心角》是本册教材的重要内容之一。
它主要介绍了弧、弦、圆心角的定义及其相互关系。
这部分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有助于深化对圆的理解,为后续学习圆的性质和应用打下基础。
教材通过生动的实例和丰富的练习,引导学生探索和发现弧、弦、圆心角之间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平面几何的基本知识,对图形的性质和变换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对圆的概念和性质有一定的认识,但弧、弦、圆心角的概念和关系可能还比较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直观的教具和生动的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弧、弦、圆心角的定义和相互关系。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弧、弦、圆心角的定义,掌握它们的相互关系。
2.能够运用弧、弦、圆心角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弧、弦、圆心角的定义及其相互关系。
2.运用弧、弦、圆心角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直观演示法:通过实物演示和动画展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弧、弦、圆心角的定义和相互关系。
2.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探索,发现弧、弦、圆心角之间的规律。
3.练习法:通过丰富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弧、弦、圆心角的理解和应用。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物教具,如圆板、量角器等。
2.制作课件,包括弧、弦、圆心角的定义和相互关系的动画演示。
3.准备练习题,涵盖各种类型的题目,以便进行巩固和拓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实物演示,如拿一个圆板,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圆板上的弧、弦和圆心角。
引导学生回顾圆的基本概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5分钟)教师利用课件,生动地展示弧、弦、圆心角的定义和相互关系。
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弧、弦、圆心角之间的关系。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单元教材分析和单元学
情分析全册
本篇文档旨在对人教版九年级数学教材进行分析,并对各单元学情进行总结。
教材分析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教材共分为八个单元,涉及到代数、几何、函数、统计等多个方面。
其中,各单元内容的安排紧密联系,形成了一条清晰的知识体系。
在知识点的讲解和练方面,教材注重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实用的应用能力。
单元学情分析
各单元学情如下:
- 第一单元有理数与运算:此单元主要介绍有理数的性质和四则运算,并在简单实用的应用问题中进行练。
- 第二单元整式与因式分解:此单元主要介绍整式的概念和因
式分解方法,并在各种形式的应用问题中进行实际应用。
- 第三单元一次函数与一次不等式:此单元主要介绍一次函数
和一次不等式的概念和求解方法,并在实际问题中进行应用。
- 第四单元二次根式和二次方程:此单元主要介绍二次根式和
二次方程的概念和求解方法,并在各种形式的应用问题中进行实际
应用。
- 第五单元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此单元主要介绍数据的搜集、整理和描述的方法,并在相应的实际问题中进行应用。
- 第六单元数据的分析与应用:此单元主要介绍数据的统计分
析方法,并在各种形式的应用问题中进行实际应用。
- 第七单元角度与三角函数:此单元主要介绍角度和三角函数
的概念和基本性质,并在各种实际问题中进行应用。
- 第八单元几何变换与坐标系:此单元主要介绍几何变换和坐
标系的概念和应用,并在实际问题中进行应用。
综上所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教材内容安排合理,知识点扎实,实用性强,对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和应用有良好的指导作用。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3.1《图形的旋转》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图形的旋转》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23.1节的内容。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图形的平移、翻转的基础上,引入图形的旋转概念,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图形的变换,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教材通过丰富的实例,引导学生探究图形的旋转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推理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图形的平移、翻转知识,具备一定的学习基础。
但是,对于图形的旋转,学生可能在生活中接触较少,对其理解和掌握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图形的旋转,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的空间观念。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理解图形的旋转概念,掌握图形旋转的性质,能够运用旋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图形的旋转概念及其性质。
2.教学难点:图形的旋转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几何画板等辅助教学,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风车的旋转,引导学生思考图形的旋转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新知:引导学生观察和操作实物模型,让学生亲身体验图形的旋转,从而引导学生总结出图形的旋转性质。
3.深化理解:通过几何画板演示图形的旋转过程,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旋转性质,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4.应用拓展: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旋转知识解决,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23.2.2.1《中心对称》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23章《中心对称》是学生在学习了平面几何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索中心对称的性质和运用。
本节内容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了解中心对称的定义,掌握中心对称图形的性质,并能够运用中心对称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分析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知识基础,对平面几何图形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中心对称的概念和性质理解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和操作来巩固。
此外,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有待提高,需要通过具体的例子来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了解中心对称的定义,掌握中心对称图形的性质。
2.能够运用中心对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观察分析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几何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中心对称的定义和性质。
2.中心对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具体的实例和问题,引导学生探索中心对称的性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观察分析能力。
同时,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思考,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和实例,用于引导学生探索中心对称的性质。
2.准备一些实际问题,用于巩固学生对中心对称的应用。
3.准备黑板和粉笔,用于板书重要的概念和性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图片,如天安门、蝴蝶等,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图片的共同特点,引发学生对中心对称的思考。
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总结并引入中心对称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实例,如将一张纸折叠后,对折线两侧的图形完全重合,引导学生探索中心对称的性质。
教师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中心对称图形的性质,如对称轴的性质、对称点的性质等。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4.2.2.3《切线长定理》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4.2.2.3《切线长定理》是九年级数学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
切线长定理是指:圆的切线长等于半径的长度。
这个定理在几何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有重要作用。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知识,对圆的相关概念和性质有所了解。
但是,对于切线长定理的证明和应用,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切线长定理的证明过程,并通过例题让学生掌握切线长定理的应用。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切线长定理的定义和证明过程。
2.培养学生运用切线长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切线长定理的证明过程。
2.切线长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探究问题来理解切线长定理。
2.使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切线长定理的证明过程。
3.通过例题和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切线长定理的应用。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
2.练习题和测试题。
3.黑板和粉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与圆和切线有关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
然后提出问题:“圆的切线长和半径有什么关系?”让学生思考。
2.呈现(10分钟)讲解切线长定理的定义和证明过程。
首先,解释切线的概念,然后说明切线与半径的关系,最后证明切线长等于半径的长度。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尝试证明一个圆的切线长等于半径的长度。
每组派代表进行讲解,老师点评并给予指导。
4.巩固(10分钟)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题目包括判断题、选择题和解答题,涵盖切线长定理的证明和应用。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思考:切线长定理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可以举例说明。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简要回顾,强调切线长定理的定义和证明过程,以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说课稿24.2.1《点和圆的位置关系》一. 教材分析《点和圆的位置关系》是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第24章《圆》的第二节内容。
本节主要介绍点和圆之间的位置关系,包括点在圆内、点在圆上、点在圆外三种情况。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点和圆的位置关系,为后续学习圆的性质和应用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平面几何的基本知识,对图形的性质和概念有一定的理解。
但对于点和圆的位置关系,可能还存在一定的模糊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交流等方式,自主探索点和圆的位置关系,提高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点和圆的位置关系,能够判断一个点在圆内、圆上还是圆外。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交流等,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勇于尝试、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判断。
2.难点:理解和掌握点和圆位置关系的内在联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合作学习法、引导发现法等。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几何模型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圆形象,如硬币、篮球等,引导学生关注圆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自主探索:让学生观察和思考,通过动手画图、讨论等方式,探索点和圆的位置关系。
3.引导发现: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点和圆位置关系的规律,总结出点和圆的判断方法。
4.巩固练习:设计一些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课堂小结: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收获。
6.布置作业:设计一些拓展性的作业,让学生课后继续思考和探索。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可以采用流程图、图示、列表等形式,展示点和圆的位置关系。
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可以从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表现、练习成绩等方面进行。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作者:人教社教研员更新时间:2006-10-4《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九年级上册包括二次根式、一元二次方程、旋转、圆、概率初步五章内容,学习内容涉及到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四个领域“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课题学习”。
本书供义务教育九年级上学期使用,全书共需约61课时,具体分配如下:第21章二次根式约9课时第22章一元二次方程约13课时第23章旋转约8课时第24章圆约17课时第25章概率初步约14课时一、教科书内容安排1、二次根式学生已经学过整式与分式,知道用式子可以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解决与数量关系有关的问题还会遇到二次根式。
“二次根式”一章就来认识这种式子,探索它的性质,掌握它的运算。
在这一章,首先让学生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并掌握一些重要结论。
关于二次根式的运算,由于二次根式的乘除相对于二次根式的加减来说更易于掌握,教科书先安排二次根式的乘除,再安排二次根式的加减。
“二次根式的乘除”一节的内容有两条发展的线索。
一条是用具体计算的例子体会二次根式乘除法则的合理性,并运用二次根式的乘除法则进行运算;一条是由二次根式的乘除法则得到,并运用它们进行二次根式的化简。
“二次根式的加减”一节先安排二次根式加减的内容,再安排二次根式加减乘除混合运算的内容。
在本节中,注意类比整式运算的有关内容。
例如,让学生比较二次根式的加减与整式的加减,又如,通过例题说明在二次根式的运算中,多项式乘法法则和乘法公式仍然适用。
这些处理有助于学生掌握本节内容。
2、一元二次方程学生已经掌握了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在解决某些实际问题时还会遇到一种新方程──一元二次方程。
“一元二次方程”一章就来认识这种方程,讨论这种方程的解法, 并运用这种方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本章首先通过雕像设计、制作方盒、排球比赛等问题引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给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然后让学生通过数值代入的方法找出某些简单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对一元二次方程的解加以体会,并给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概念,“22.2 降次──解一元二次方程”一节介绍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三种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
下面分别加以说明。
(1)在介绍配方法时,首先通过实际问题引出形如的方程。
这样的方程可以化为更为简单的形如的方程,由平方根的概念,可以得到这个方程的解。
进而举例说明如何解形如的方程。
然后举例说明一元二次方程可以化为形如的方程,引出配方法。
最后安排运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例题。
在例题中,涉及二次项系数不是1的一元二次方程,也涉及没有实数根的一元二次方程。
对于没有实数根的一元二次方程,学了“公式法”以后,学生对这个内容会有进一步的理解。
(2)在介绍公式法时,首先借助配方法讨论方程的解法,得到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
然后安排运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例题。
在例题中,涉及有两个相等实数根的一元二次方程,也涉及没有实数根的一元二次方程。
由此引出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三种情况。
(3)在介绍因式分解法时,首先通过实际问题引出易于用因式分解法的一元二次方程,引出因式分解法。
然后安排运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例题。
最后对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三种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进行小结。
“22.3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一节安排了四个探究栏目,分别探究传播、成本下降率、面积、匀变速运动等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
3、旋转学生已经认识了平移、轴对称,探索了它们的性质,并运用它们进行图案设计。
本书中图形变换又增添了一名新成员――旋转。
“旋转”一章就来认识这种变换,探索它的性质。
在此基础上,认识中心对称和中心对称图形。
“23.1 旋转”一节首先通过实例介绍旋转的概念。
然后让学生探究旋转的性质。
在此基础上,通过例题说明作一个图形旋转后的图形的方法。
最后举例说明用旋转可以进行图案设计。
“23.2 中心对称”一节首先通过实例介绍中心对称的概念。
然后让学生探究中心对称的性质。
在此基础上,通过例题说明作与一个图形成中心对称的图形的方法。
这些内容之后,通过线段、平行四边形引出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
最后介绍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的关系,以及利用这一关系作与一个图形成中心对称的图形的方法。
“23.3 课题学习图案设计”一节让学生探索图形之间的变换关系(平移、轴对称、旋转及其组合),灵活运用平移、轴对称、旋转的组合进行图案设计。
4、圆圆是一种常见的图形。
在“圆”这一章,学生将进一步认识圆,探索它的性质,并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学生的解决图形问题的能力将会进一步提高。
“24.1 圆”一节首先介绍圆及其有关概念。
然后让学生探究与垂直于弦的直径有关的结论,并运用这些结论解决问题。
接下来,让学生探究弧、弦、圆心角的关系,并运用上述关系解决问题。
最后让学生探究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关系,并运用上述关系解决问题。
“24.2与圆有关的位置关系”一节首先介绍点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三角形的外心的概念,并通过证明“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不能作圆”引出了反证法。
然后介绍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切线的概念以及与切线有关的结论。
最后介绍圆和圆的位置关系。
“24.3 正多边形和圆”一节揭示了正多边形和圆的关系,介绍了等分圆周得到正多边形的方法。
“24.4 弧长和扇形面积”一节首先介绍弧长公式。
然后介绍扇形及其面积公式。
最后介绍圆锥的侧面积公式。
5、概率初步将一枚硬币抛掷一次,可能出现正面也可能出现反面,出现正面的可能性大还是出现反面的可能性大呢?学了“概率”一章,学生就能更好地认识这个问题了。
掌握了概率的初步知识,学生还会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
“25.1 概率”一节首先通过实例介绍随机事件的概念,然后通过掷币问题引出概率的概念。
“25.2用列举法求概率”一节首先通过具体试验引出用列举法求概率的方法。
然后安排运用这种方法求概率的例题。
在例题中,涉及列表及画树形图。
“25.3利用频率估计概率”一节通过幼树成活率和柑橘损坏率等问题介绍了用频率估计概率的方法。
“25.4 课题学习键盘上字母的排列规律”一节让学生通过这一课题的研究体会概率的广泛应用。
二、本书编写特点(一)注重知识间的联系与综合学生经过初中两年的学习,进一步积累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等领域的知识以及学习这些知识的经验。
本书内容都是以学生已学内容为基础的。
因此本书各章都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帮助学生学好新内容。
在“二次根式”一章,教科书注意从算术平方根的意义得到与二次根式有关的结论,注意二次根式的加减与整式的加减,以及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与多项式乘法的类比,帮助学生掌握新内容。
在“一元二次方程”一章,突出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关键是将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来解。
在讲配方法时,用框图的形式展示用配方法实现上述转化的过程,并强调其中的关键步骤是运用。
另外,为了加强与因式分解的联系,体现因式分解的作用,专门介绍了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在“旋转”一章,注意运用已学知识证明有关结论。
从学生熟悉的线段、平行四边形出发,引出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
本章的第2个数学活动还从坐标的角度揭示了中心对称与轴对称的关系。
在“圆”一章,注意运用所学图形变换知识。
如从圆是轴对称图形的角度认识与垂直于弦的直径有关的结论;从旋转的角度认识弧、弦、圆心角的关系。
这一章也注意了运用已学知识证明有关结论,如证明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关系。
在“概率”一章,从频率的稳定值出发引出概率的概念,介绍用频率估计概率的方法,都加强了概率与统计的联系。
此外,本书还注意了知识的综合运用,如在“旋转”一章安排了综合运用平移、轴对称、旋转的组合进行图案设计的内容。
在“圆”一章,圆的有关性质、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等内容的讨论,实际上也是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
总之,注意揭示知识之间的联系,易于学生学习和掌握新内容,注意知识的综合运用,有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
(二)注重探索结论本书各章都注意揭示得出结论的过程,加深学生对相关结论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二次根式”一章,让学生根据平方根的意义填空,进而得出≥0)以及(≥0)的结论。
让学生通过特殊数值的计算体会二次根式的乘除法则规定的合理性。
在“一元二次方程”一章,让学生思考各种类型的一元二次方程如何用配方法得解,讨论如何配方。
通过设置探究栏目加大了让学生探究解决实际问题的力度。
此外,本章中的选学内容“观察与猜想发现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也是强调结论的探索过程。
在“旋转”一章,旋转的性质,中心对称的性质,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如果两个点关于原点对称,那么这两个点的坐标有什么关系,这些内容都是让学生进行探究的。
此外,本章还安排了许多探索和发现图形之间的变换关系的问题。
在“圆”一章,结论较多,也注意体现了结论的探索过程。
例如结合圆的轴对称性,发现垂径定理及其推论;利用圆的旋转发现圆中弧、弦、圆心角之间的关系;通过度量,发现圆心角与圆周角的数量关系;利用直观操作,发现点与圆、直线与圆、圆与圆之间的位置关系等等。
在“概率”一章,则注意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获得对概率的理解,掌握用列举法求概率的方法以及用频率估计概率的方法。
(三)注重联系实际1、从实际出发引入有关内容在本书中,二次根式的概念、二次根式的加减都是从实际问题引出的,体现了式在表示数量关系上的作用。
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则是通过雕像设计、制作方盒、排球比赛等问题引出的,体现了方程刻画现实世界的作用。
旋转的概念则是由时针、叶片等实例引入的,体现了图形变换与实际的紧密联系。
在“圆”一章,由赵州桥的主桥拱半径的问题引出垂径定理;由海洋馆中观景问题引出圆周角与圆心角、圆周角之间的关系。
概率的概念也是结合掷币试验帮助学生理解的。
2、运用有关内容解决实际问题本书内容与实际联系紧密,在掌握了相关内容以后,又可以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
在本书中,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是这方面的一个重点。
教科书通过设置探究栏目,解决传播、成本下降率、面积、匀变速运动等问题,突出这一重点。
圆的内容可以用来解决许多实际问题,求赵州桥的主桥拱半径的问题,求正多边形亭子地基的周长与面积,计算蒙古包的用料都要借助圆的有关知识。
概率也有广泛的应用。
用列举法可以求出许多实际问题中的概率。
还特意安排课题学习的内容,使学生对概率的应用有进一步的体会。
三、几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一)把握好教学要求在本书中,既有一元二次方程、圆这样的传统的重要内容,又有概率初步知识这样的新增内容,需要对内容要求有一个很好的把握。
在“二次根式”一章,主要是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及其加、减、乘、除运算法则,并会用它们进行有关实数的简单四则运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