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文化赏析结课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671.50 KB
- 文档页数:12
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国传统服饰园林10-2班李焓学号:*********中国人习惯把日常生活概括为“衣食住行”,服饰被排在了第一位,可见它在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在这个历史悠久的衣冠大国,不仅有丰富的考古资料证明其服饰的发展历史,在古代神话、小说、诗词、绘画和戏曲中,与服饰有关的记录也随处可见。
伴随着民族间的相互融合,服饰的样式和穿着习俗也不断的演变着,历代服饰不仅朝代之间有明显变化,同意朝代不同时期也有显著不同。
种种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服饰见证了时代的变迁。
本文主要归纳总结了从远古至近现代民国时期的服装发展历程,通过不同时期人们的服饰,窥测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中国传统服饰的审美观念1、服饰与伦理道德中国传统思想情感,视生命在一切事物之上,其他一切都是“身外之物”。
所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伤”。
服饰作为保护身体的物质,不单是保护身体不受伤害,还有一种不可淫乱的意义。
除了唐朝女性服饰,中国大多数传统服饰在穿戴上都不能过多暴露自己的身体。
对妇女的要求可以说到了极其严格的地步。
就是认为女性的任何部位如果裸露,都会产生“性引诱”的后果。
因此在服饰的设计制作上,一般地说都采用宽松的款式,使一些突出的部位变得平坦,如乳房、臀部、肩膀、大腿等。
中国传统服饰的要求是很严格的,穿着得太过暴露或穿着不当都是不礼貌的,或者可笑,或者使人误解。
有的地方穿衣服不戴帽子是不礼貌的,而且不能随便脱下帽子,进屋也不能脱帽子;也有的地方,进入室内不脱帽子反而是不礼貌的。
汉族在帽子上也有不少规定,如:不能歪斜地戴帽子、不能带两个帽子等。
2、服饰创作的审美观中国传统服饰不管是朴素或华丽、粗犷或细腻、单纯或艳丽,都存在着追求完满的观念。
无论是装饰品还是服饰,都可以的追求完满。
服装的穿着要整齐成套,上装下装要调和。
所有的服饰要有机配合,小到一副耳环,在色彩、样式上都要配合的完整无缺。
有的地方的女子必须穿裙子,不穿裙子只穿裤子会被当做下人女婢看待。
中国传统文化结课论文(3)
中国传统文化结课论文范文
中国传统服装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
可以用程式化的宽体式样,平面化的裁剪结构,装饰性的服用材料,精致的服装配件和含蓄美的社会理念来进行最简化的形容。
在装饰上,由于传统服装是平面直线裁剪,表现二维效果,所以装饰也以二维效果为主,强调平面装饰。
装饰手段是中国传统的镶、嵌、滚、盘、绣几大工艺。
这些工艺的巧妙运用,使中式服装虽造型简练,但纹样色彩斑斓,美不胜收。
日本的和服及其配饰最初主要是受中国唐代服饰的影响而产生。
韩国服饰也是从中国古代演变到现代的韩民族的传统服装,优雅且有品位,是韩国的传统服装,也是韩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
在奥斯卡颁奖的舞台上国际影星巩俐所穿的礼服都是具有很浓郁中国传统风格的服装,由此我们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世界的就是流行的!”
参考文献:
[1]赵连元。
审美艺术学[M]。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王熙元。
新概念展示设计[M]。
东华大学出版社,2004。
[3]梁梅。
意大利设计[M]。
人民出版社,2000。
[4]陈瑞林。
中国现代艺术设计史[M]。
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服饰文化赏析一一计科专业2班陈强2011202012222013年11月24日服饰文化赏析结课论文——各时期的服饰文化服装起源说由来已久,解释多种多样,爱美本能、吸引异性、装饰等等。
不过我更偏向于生活本能这一说法。
人类的进化中,身体进化尤为明显,身体毛发退化,导致在自然界中,生存能力,尤其是抗拒自然的伤害的能力日渐低下,所以不得不用外在的东西来帮忙,如御寒之类。
由此,服装开始起源,经过人类意识的不断进步,抵御自然不再是穿着服装唯一的需求,追求美,成了服装作用中的重要因素。
自此开始,经过多年的发展,在各个时期,服装有其各自的特点,这些特点展示了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艺术追求以及人们的生活特点。
下面是我对欧洲几个服饰时期服装特点的一些看法。
一、新古典主义时期世纪末,法国封建制度极端腐朽,顽固地阻碍各种改革,严重地束缚着社会经济的发展,1814年,反法联军攻进巴黎,拿破仑帝政结束。
第一帝政虽然从此结束,但帝政时代形成的服装样式,特别是女装样式,一直延续到19世纪20年代中期。
在服装史上也把1789年到19世纪20年代中期这一段历史称作新古典主义时期。
革命后的男女装最为显著的变化就是简朴和古典风尚。
人们以健康、自然的古希腊服装文化为典范,追求古典的、自然的纯粹形态。
特别是女装,造型极为简练朴素,与装饰过剩,娇揉造作的洛可可风格形成强烈的对比。
这是一种用白色细棉布制作的衬裙式连衣裙。
其造型特点是把腰线提高到乳房底下,胸部内侧做成兼有乳罩作用的护胸层,袖子很短,袖型多为泡泡袖,玉臂裸露,作为弥补,长及肘部以上的长手套登场。
裙子很长,柔和、优美的垂褶自高腰身处一直垂到地上,而且这种长裙越来越长,以至使女士们行走时不得不用手提着裙子,这种优雅的姿态也是一种流行。
在我看来,在新古典主义时期,服饰特点以简朴,朴素为主,这一时期人们以健康、自然的古希腊服装文化为典范,追求古典的、自然的纯粹形态。
特别是女装,造型极为简练朴素,与装饰过剩,娇揉造作的洛可可风格形成强烈的对比。
物光学院刘陈桂 106052010224服装赏析--品牌设计师的理念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服装始终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提高而发展变化,同时也折射出各个时期的文化和经济发展情况。
自古以来,人们就会利用各种材料制作蔽身的服装,从动物的皮毛到纺织品,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了。
服装的历史三天三夜都说不清楚,就此,我仅对所了解的几大国内外服装品牌进行粗浅的概括和看法。
1、香奈儿香奈儿于1913年在法国巴黎创立香奈儿品牌。
香奈儿的产品种类繁多,有服装、珠宝饰品及其配件、化妆品、香水,每一种产品都闻名遐迩,特别是她的香水与时装。
香奈儿是一个有80多年经历的著名品牌,香奈儿时装永远有着高雅、简洁、精美的风格,她善于突破传统,早20世纪40年代就成功地将“五花大绑”的女装推向简单、舒适,这也许就是最早的现代休闲服。
Coco Chanel的口头禅:“流行稍纵即逝,风格永存”依然是品牌背后的指导力量。
但是现在对Chanel来说同等重要的是其创意总监Karl Lagerfeld,以其标志性的银色马尾、深色墨镜和黑套装,成为时尚界最醒目的男士。
产品有了一个很好的核心竞争点,还需要用品质去支撑它,才会长久地促进产品的销售。
香奈儿夫人当然深谙此道——20世纪美国著名性感影星玛丽莲·梦露在坦露她独特性感魅力的秘密时曾说道:“夜间我只用香奈尔5号”。
一句看似寻常的话语,却道出了香奈尔香水调制技艺的精湛和蕴含的独特情调,也是香奈儿夫人在寻到产品独有特点的同时,用实际行动来支持这一独有特点,以此来促进香奈尔5号香水成功导入市场和健康的成长。
在香奈儿公司,所有的香水都不是按部就班地依循生产程序进行调制的,而是充分调动香水调配师的嗅、视、触、听、味等神经,用身、心、灵去感受、体验产品,用全部心智去创造产品。
可以这样直接的说,香奈儿5号香水是由调制师用自己的鼻子调制出来的,从而保证了香奈儿5号香水既与人们的嗅觉习惯相吻合,又具独特的品位与情调。
《服装赏析论文》doc版《服装赏析论文》doc版琼州学院学生服饰欣赏题目:三宅一生服饰赏析作者:马雪院别:艺术学院班级:08艺术设计(一)班学号:08410031008 2011年9月23 日三宅一生服饰赏析单位:艺术学院08艺术设计(一)班作者:马雪摘要: 他的创新关键在于对整个西方设计思想的冲击与突破。
欧洲服装设计的传统向来强调感官刺激,追求夸张的人体线条,丰胸束腰凸臀,不注重服装的功能性,而三宅一生则另辟蹊径,重新寻找时装生命力的源头,从东方服饰文化与哲学观照中探求全新的服饰功能、装饰与形式之美。
并设计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观念服装,即蔑视传统、舒畅飘逸、尊重穿着者的个性、使身体得到了最大自由的服装。
他的独创性已远远超出了时代的和时装的界限,显示了他对时代不同凡响的理解。
关键词:创新、传统、结构主义、东方式、面料、褶皱。
三宅一生1959年开始,三宅一生在东京念大学,学的是绘画,但是他真正的梦想是成为一个时装设计师,1965年,他到了时装之都巴黎,看来是离他的理想不太远了。
在巴黎的时候,他继续求学,并且开始为纪拉罗歇公司服务,1968年和纪梵西一起工作,不久,他又为纽约的高夫莱比恩工作,这位设计师是优雅派的大师。
1970年他真正开始成立自己的工作室,并于1971年发布了他的第一次时装展示,发布会同时在纽约和东京举行,并获得了成功,他也从此步入了时装大师的设计生涯。
他的时装一直以无结构模式进行设计,摆脱了西方传统的造型模式,而以深向的反思维进行创意。
掰开、揉碎,再组合,形成惊人奇突的构造,同时又具有宽泛、雍容的内涵。
这是一种基于东方制衣枝术的创新模式,反映了日本式的关于自然和人生温和文流的哲学。
三宅一生副线品牌在造型上,他开创了服装设计上的结构主义设计风格。
借鉴东方制衣技术以及包裹缠绕的立体裁剪技术,在结构上任意挥洒,任马由缰,释放出无拘无束的创造力激情,往往令观者为之瞠目惊叹。
在服装材料的运用上,三宅一生也改变了高级时装及成衣一向平整光洁的定式,以各种各样的材料,如日本宣纸、白棉布、针织棉布、亚麻等,创造出各种肌理效果。
中国少数民族服饰研究摘要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服饰文化象一朵奇芭熠熠生辉。
中国又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服饰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不断演变,形成美丽而具有东方特色的形制风貌,在世界民族之林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关键词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服饰的起源与人类文化的发展是紧密联系在一起,不同的民族在其特有的人文环境中获得了各自的存在方式,不同的服饰反映了各具特色的文化传统和文化心理。
如果说,一些大民族或者现代民族的服饰反映的是现代的文化色彩和社会思潮,那么,种类繁多、进步程度不一、处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的少数民族或前资本主义时期的民族的千奇百怪的服饰所包含的文化内容就更为丰富了。
服饰是社会文化现象的反映,是区分族群的标志。
由于每个民族的生活环境、风俗、信仰、审美等方面的差异,服饰的材料、样式、色彩、图案、配饰、制作工艺等也都千姿百态,风格迥异。
不同的少数民族服饰,反映出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装饰习俗和其中蕴藏着的审美情趣、审美理想、审美追求。
服饰样式的变化、材质的运用、色彩的搭配、纹样的选择,不但记录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生产力状况和科技水平,而且反映了人们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情趣,烙有特定的时代印痕。
服饰的构成要素按一定文化的传统模式所作的编码,就是服饰的符号化形式,它由丰富的符号学“词汇’’构成,这些构成要素可以产生出独立的审美意义。
透过不同的服饰,不同时代、不同民族在长期社会实践和文化环境中所形成的审美情趣、审美理想和审美追求也就可知其大概[1]。
下面就介绍几种我国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及其特点:(1)满族的传统服饰。
满族历史悠久,文化发达。
其服饰高雅华丽,在我国民族服饰文化中独树一帜,曾对我国的服饰发展有过很大的影响。
现在,旗袍、马褂等不但仍深受满族人民喜爱,而且还受到了汉族等其他民族的欢迎。
旗袍经过改进,更是成为现代流行服装之一,享誉海内外。
(2)绚丽多姿、色彩鲜明的维吾尔族服饰。
维吾尔族是我国古老的、历史悠久的民族之一。
中外服饰风格赏析论文神秘、高贵的哥特式服饰一、哥特式服饰总括“撒旦的情人迷恋天使,上帝的天使爱哥特。
”哥特集冷酷、高贵、浪漫、恋物、神秘、黑暗、阴郁于一体,风格用近于傲慢的冷酷方式,表达维多利亚式的华丽,鲜明的个性与沉迷自我的表现形式,使哥特深受人们喜爱。
哥特风格深深的影响了中世纪法国的服装的服饰审美及服饰创造,哥特服饰永远的黑色或者是暗色系列的衣服,佩带着很多显眼的宗教饰物,但却几乎天天改变信仰,永远不戴金首饰,性格上其实是不善交际的。
朋克批判一切;哥特看破一切。
朋克认为白天也是黑夜;哥特只喜欢黑夜。
朋克喜欢黑色;哥特喜欢黑色和白色。
朋克以身体强壮为美;哥特以讲究曲线为美。
哥特的服装一般是较宽松的艳色,喜欢加些金属制品,或是在嘴上打钉。
哥特风格的服饰极端且偏激,只能做为舞台装以及在装发布会上上作为展示类服装出现。
如今的哥特式服装继承了中世纪服装的特点,又在社会的发展中不断结合新的概念,派生出实用性强的,非舞台夸张效果的服装,只强调一种感觉,哥特式的神秘感觉。
另外与苏格兰格相结合而产生的略带punk风格的哥特服装,代表着从post punk 到gothic转型的过程。
二、哥特来源哥特(gothic)这个特定的字汇原先的意思是西欧的日耳曼部族。
哥特是80年代前中期主要存在的前朋克一个分支。
它以形成于地下摇滚的最黑暗和阴沉的特点很大程度上应受此荣誉,尽管今天它的荣誉更多的来自于乐队戏剧化的服装和它的追随者。
哥特通常不是严格意义上受欢迎的风格,被给予了一种华丽诗意的倾向,无情悲哀的挽歌和无止境的戏剧化。
哥特文化总是表现出一种孤僻疏离的,阴沉的精神气质,它总是去探讨那些引人深思的社会问题,种族歧视、战争、以及仇恨。
精神上对死亡的迷恋,驱使哥特文化不停地试图去找寻对生活、痛苦和死亡的另外一种思考。
三、哥特式服饰(一)哥特式服饰的发展史1、哥特式服装发展来源受哥特式建筑风格的影响,裁剪方法出现新突破,从前、后、侧三个方向去掉胸腰之差的多余部分,在腰身处形成许多棱形空间,这就是现代衣服的“省”。
中国传统服饰的审美观念中国传统文化课程论文(一)中国传统服饰的审美观念中国是一个源远流长的国家,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
其中,传统服饰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古以来,中国传统服饰一直在不断地演化和发展,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审美观念。
本篇论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服饰的审美观念。
一、色彩的审美中国传统服饰非常注重色彩的搭配。
在古代,尤其是宋元明清时期,服饰的主色调几乎都是深色系的。
黑色、白色、灰色、暗红色等暗调的颜色被认为是成熟、稳重、庄重的象征。
而在现代,随着时代的变迁,明亮鲜艳的颜色也被引入到传统服饰中。
亮黄色、绯红色、宝蓝色等颜色被广泛使用,使传统服饰变得更加生动活泼,同时也吸引了更多的年轻人关注和喜爱。
二、形态的审美在传统服饰的形态审美上,中国人非常注重“平衡、和谐、协调”的美学原则。
如汉族传统服饰——汉服,就以中轴线为基础,左右对称,上下统一,形态非常平衡。
而蒙古族传统服饰则以宽松、舒适为主,造型简洁,颜色以灰、白、蓝为主。
再如藏族的传统服饰——藏袍,就以其独特的裁剪、绣花、合身等特点,表现了藏族人民的深厚文化底蕴。
三、图案的审美中国传统服饰中的图案非常富有民族特色,反映了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和信仰。
如汉族传统服饰上的云纹、龙纹、莲花纹等,代表了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和文化象征;而彝族传统服饰的“八卦、四象、五行、十二生肖”,则反映了他们独特的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服饰的审美观念有其独特的特点,它是中国古代文化、民族风情和历史背景的集中体现。
在当今社会中,随着人们对文化遗产的重视和保护,传统服饰也逐渐地走进了人们的生活中。
通过了解和学习传统服饰的审美观念,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厚内涵,还可以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为我们的人生增添更多的彩色和美丽。
不同的服饰,是区分不同民族的一个重要标志。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土家族服饰历经沧桑,土家文化也正在一步步的被消融和同化掉,不过值得庆幸的是他们仍然保留了本民族优秀传统的特点。
所以,希望在土家族服饰上,我们可以找到用于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资源,来传承我国少数民族优秀的文化精髓。
土家族服饰于清代正式载入了文献。
但宋代土家锦就被列为向朝廷纳贡之物,史书上称为“溪布”、“峒布”、“土锦”、“宝布”。
可见他的艺术价值非同一般。
下面让我们看看土家族服饰,享受它大给我们带来的震撼。
女子服饰:头亦包青丝或青布帕,但较男子短,且不包人字路形。
上衣一,大襟,左开襟袖大而短,无领,滚边,衣襟和袖口有两道不同的青边,但不镶花边。
二,银钩,这种衣为矮领,衣襟和袖口镶宽青边,袖口青边后再加三条五色梅花边,胸襟青边则用彩线绣花。
三、三股筋,衣大袖大,镶三条细边。
四、结婚衣,新娘喜穿“露水衣”(即红衣),这种衣长而大。
胸前向右开襟处戴一挂长牙签,手指上戴银质戒子,手腕上戴银质扭或空心花手镯。
女鞋较讲究,除了鞋口滚边挑“狗牙齿”外,鞋面多用青、兰、粉红绸子。
鞋尖正面用五色丝线绣各种花草、蝴蝶、蜜蜂。
男子服饰:头包青丝帕或青布,白布帕2.3至3米,包成人字路。
穿琵琶襟特点的满襟衣,缀布扣,领高,袖小而长,袖口滚边。
裤子皆为青、蓝家织布,裤脚较大且较短,款式大方,又能便于作息。
鞋子是高粱面白底鞋。
孩童服饰:土家族的孩童衣裤不多讲究,主要注重的是鞋帽。
土家族是崇虎的,小孩一般戴虎头尾巴帽,穿虎鞋,意思是受虎的“围抚”,邪恶不敢侵害,可避邪壮威,既可使小孩显得天真活泼,又伶俐威武。
帽子上有菩萨像,罗汉像,两侧有银勾,用于小孩系帽用,帽顶两侧用白兔毛做成的虎耳,前檐绣有一个“王”字,后脑绣有双龙抢宝等图案,帽后悬有金链银梁。
小孩的虎头鞋鞋尖向后翻,两耳插上兔毛,前绣一个“王”字,两侧绣花。
土家族服饰色彩以青、蓝、白、印花布为主。
然而在土家族的心中,生活中繁多的色彩里,红色则最受人青睐。
古代服饰中有关深衣的研究报告中国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多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国,我国服饰的文化也是从远古时代就开始了,其种类多样性、做工精美性都是我国古代人民智慧的表现,而且更反映了我国古代各个时期的文化意识形态。
深衣作为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服饰,在我国服饰进化史同样占据了意义非凡的地位。
此次的服饰与中国文化课程中,深衣更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是我就自己查阅的资料以及书籍后对深衣的一些自己的看法和理解。
深衣是中国古代一种上衣下裳相连、被体深邃的服装,是我国最早的服饰之一。
深衣的流传时间长,影响也是十分深远,以致现在的衣着服饰都有深衣的影响存在。
因此在我看来,研究深衣可以说打开各朝代历史大门的一把钥匙,所以在这简单的介绍一下。
深衣的形式大体上都是上衣下裳,而且保守,所谓“深衣”,就是指这种衣服把自己的身体深深的包裹起来。
古代有俗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允许暴露在外面。
汉代《深衣篇》郑玄注:“续犹属也,衽在裳旁者也。
属连之,不殊裳前后也,钩读如鸟喙必钩之钩,钩边若今曲裾也。
”其中“衽”为衣襟,“钩边”为三角形的衣襟的延伸部分。
此理解是从衣襟来解释深衣的形制。
此种解释有着确切的考古依据,在我国长沙马王堆一号墓出土的9件汉代深衣,都是交领右衽式、三角衣襟的形式,可见此种解释有其可靠性。
还有一种对此的解释,认为它是衣服里面的小襟,并非衣服表面的外衣襟,而更像是清代长衫的小襟。
前面得解释都是以衣裾为理解出发点,而当代服饰史学家沈从文对此提出了一种新的理解,他认为它是“缝于腋下的‘嵌片’”,即他们认为此“嵌片”就是深衣制度中的“衽”,而不是广义上的衣襟含义。
关于深衣形式的问题,现在仍有许多种说法,相信还会有更多的发现等待我们去发现、去探索。
下面我们看看深衣的起源、形成这一系列的历史。
关于深衣起源,众说纷纭,大部分学者认为深衣起源于战国时期,可是早在《礼记》中就有记载“有虞氏皇而祭,深衣而养老。
”一定程度上反应了深衣的起源应该在战国时期之前。
服饰文化赏析
一一计科专业2班
陈强
201120201222
2013年11月24
日
服饰文化赏析结课论文
——各时期的服饰文化服装起源说由来已久,解释多种多样,爱美本能、吸引异性、装饰等等。
不过我更偏向于生活本能这一说法。
人类的进化中,身体进化尤为明显,身体毛发退化,导致在自然界中,生存能力,尤其是抗拒自然的伤害的能力日渐低下,所以不得不用外在的东西来帮忙,如御寒之类。
由此,服装开始起源,经过人类意识的不断进步,抵御自然不再是穿着服装唯一的需求,追求美,成了服装作用中的重要因素。
自此开始,经过多年的发展,在各个时期,服装有其各自的特点,这些特点展示了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艺术追求以及人们的生活特点。
下面是我对欧洲几个服饰时期服装特点的一些看法。
一、新古典主义时期
世纪末,法国封建制度极端腐朽,顽固地阻碍各种改革,严重地束缚着社会经济的发展,1814年,反法联军攻进巴黎,拿破仑帝政结束。
第一帝政虽然从此结束,但帝政时代形成的服装样式,特别是女装样式,一直延续到19世纪20年代中期。
在服装史上也把1789年到19世纪20年代中期这一段历史称作
新古典主义时期。
革命后的男女装最为显著的变化就是简朴和古典风尚。
人们以健康、自然的古希腊服装文化为典范,追求古典的、自然的纯粹形态。
特别是女装,造型极为简练朴素,与装饰过剩,娇揉造作的洛可可风格形成强烈的对比。
这是一种用白色细棉布制作的衬裙式连衣裙。
其造型特点是把腰线提高到乳房底下,胸部内侧做成兼有乳罩作用的护胸层,袖子很短,袖型多为泡泡袖,玉臂裸露,作为弥补,长及肘部以上的长手套登场。
裙子很长,柔和、优美的垂褶自高腰身处一直垂到地上,而且这种长裙越来越长,以至使女士们行走时不得不用手提着裙子,这种优雅的姿态也是一种流行。
在我看来,在新古典主义时期,服饰特点以简朴,朴素为主,这一时期人们以健康、自然的古希腊服装文化为典范,追求古典的、自然的纯粹形态。
特别是女装,造型极为简练朴素,与装饰过剩,娇揉造作的洛可可风格形成强烈的对比。
二、浪漫主义时期
拿破仑帝国覆灭后,历经波旁王朝王朝复辟,再到1848年的 6月革命,由于路易·波拿巴政变,法国又于1852年进人拿破仑三世的第二帝政时代。
在这种政治风云变幻的历史时期,梦想资本主义无限发展的资产阶级的浪漫主义和企图向贵族时代复辟的反动的浪漫主义混合在一起,形成这个时期独特的社会风潮。
由于长期战争,法国财政极其匿乏,人们心底弥漫着一种不安情绪,因此,许多人缺乏上进心,反对古典主义和合理主义,逃避现实,憧憬富有诗意的空想世界,倾向于主观的情绪,强调感情的优越,以中世纪文化的复活为理想。
这种思潮无论在文学、艺术,还是在服装上都有明显表现。
特别是女性,为了强调女性特征和教养,社交界的女士们经常揣着怀中药,手里拿着手绢斯文地擦拭眼泪或文雅地遮在嘴上,故作纤弱、婀娜的娇态,好像是久病未愈,弱不禁风。
与之相应地,女装也创造出一种充满幻想色彩的典雅气氛。
甚至男装也受其影响,出现收细腰身的造型。
因此,服装史上把1825-1850年这一段历史称作浪漫主义时代。
浪漫主义时代的风俗主要表现在非活动性的女装上,从1822年前后开始,女装的腰线逐渐自高腰身位置下降,于20年代中后期降到自然位置,在用紧身胸衣强调纤腰的同时,裙子又开始膨大化,名符其实地呈X型。
在这个时期,政局在猛烈动荡后,居于暂时的安稳,人们的思想在动荡后,安稳下来,但是处于一种极度没有安全感的状态,因此而触发了内心对美好事物的空想,因此服装上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华丽,收腰以突显身体曲线的优美,裙撑开始出现,以配合收腰的完美体现。
我个人比较钟情于这个时期的服饰,华丽而不显繁琐,美丽而不浮华,曲线动感,符合浪漫二字。
三、巴斯尔时期
19世纪70年代,去掉了裙撑克里诺林,出现了合体的连衣裙式
的普林塞斯·多莱斯(Princess dress),17世纪末、18世纪末两次出现过的臀垫-巴斯尔,又一次复活流行于70年代到80年代,因此,这一时期称为巴斯尔时期。
人造丝、人造纤维问世。
巴斯尔时期的男装是上衣、庞塔龙、基莱组合的三件套形式。
现代型的衬衣和领带,衬衣领呈有领座的翻领,领口有浆硬的袖克夫。
克拉巴特分为大的斯卡夫scarf,和小型的耐克塔一(necktie 领带),1890年耐克塔一变成今天领带的形式,系扎方法固定下来,这种领带被称作“four in hand”(意为四头马车)。
男装(包括女装)可是分化出市井服(逛街服)、运动服、社交服这些不同场合穿用德不同品种。
印巴耐斯·凯普-有披肩的长袖大衣,腰部长系腰带,还有毛织物的短大衣,帽子有软呢帽、硬壳平顶草帽。
巴斯尔时期的女装克里诺莱特-由波兰式罗布发展而来,后半部用铁丝或鲸须做成撑架使之后突的衬裙,上蒙马尾衬布,罩裙流行托裾形式。
普林塞斯·多莱斯-上下都很紧身,下摆变窄,紧身裙上配一条别色罩裙,或缠卷在腿部、或装饰在腰部,多余部分集中于后臀部,下摆呈美人鱼一样的托裾形式。
1883年,裙子又逐渐变大,巴斯尔样式重新复活,开始用后突状的克里诺林,后发展成臀垫,法国称巴斯尔为托尔纽尔,法国以外的国家称之为“克尤德巴黎”。
巴斯
尔时代女装,除凸臀特征外,另一特色是托裾。
紧身胸衣把胸高高托起,把腹部压平,强调“前凸后翘”的外形特征,到90年代变为优美的S形。
领子白天为高领,夜间为袒露的低领口。
强调衣服的表面装饰效果是巴斯尔样式又一大特征。
褶襞、普利兹褶、活褶飞边、流苏装饰等。
不同色、不同质地面料相拼接。
相组合、搭配成为流行。
泰拉多·斯茨(女西服套装)-男式女服,女服又一次向男服靠拢。
在这个时期,时装开始出现了不同场合的划分,是服饰文化现代化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我认为在这个时期,服饰文化正式向现代化服饰过度,这是服饰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由于能力有限,只对这三个时期进行描述,这三个时期时间按从早到晚排序,根据特点可以看出服装从简朴到华丽,由单一到划分细致,这是服装的进步,人们对美的追求与实用性开始相辅相成,这是我乐意见到的,作为一名连业余都算不上的服装讨论者,我期待服装文化的未来更加多姿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