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合欢树同步练习题
- 格式:doc
- 大小:43.50 KB
- 文档页数:3
《合欢树》练习题一、课前预习题(二)上面表格上清楚地标明了作者年龄的变化。
那么,随之发生变化的还有什么?请谈谈你的发现与理解。
(四)将上面的表格与前一表格进行比较,谈谈你的发现、理解与感悟。
(五)《合欢树》一文的写作顺序是——,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并归纳其主要内容。
(六)思考合欢树的象征意义。
(七)为什么以《合欢树》为题,而不是《我的母亲》?(八)文章哪些地方成功地进行了心理描写?二、能力提升——课后练习题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A.儿子作文比赛得了第一,母亲却说她小时候作文写得还要好,她这样说是为了激励孩子成为作家。
B.母亲本来喜欢花木,“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
这“别处”指的是为儿子治病和找工作。
C.母亲以为合欢树第三年的复生“是个好兆头”。
作者写这一点是暗示,母亲因为操心儿子的病以致有点迷信了。
D.在质朴的老街坊眼中,生活,健康与工作显然比文章,比我获奖更重要。
E.“悲伤也成享受”,是说人在独自静静地怀念逝去的亲人时,即使悲伤,也会有某种温馨的感觉。
2、本文一开头就写了儿子小时候与母亲的一场小冲突,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特别的作用?3、作者在文章中三次提到自己的年龄。
你认为他在二十岁以后和三十岁以后对母爱各有怎样的体会?4、文章在对那个看树影儿的孩子的拟想中结束。
作者这样写想要表现什么?这种写法的特点和效果是什么?5、2010年12月31日,著名作家史铁生因病去世。
他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
他坚持这精神的高度,坚守着心灵的高贵和生命的尊严,坚持着文学的崇高信念。
请参照所给出的语句,续写出自己对史铁生的理解。
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经历到的是——————————,————————————————————————;他体验到的是————————,——————————————————————————。
三、美文欣赏:秋天的怀念史铁生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
合欢树同步练习设计精选一、选择题1.下列红色字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A.虔诚 qi ān熏 xūn晃动 huàngB.胯上 kuà灸 ji ǔ偏方 pi ānC.够戗 chuāng 逛 guàng 含羞草 xi ūD.茂盛 mia 瞪 dang 偶尔ǒu2.对下面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确切的一项是()。
A.(她)有时念叨,不知道这种树几年才开花。
(念叨:说。
)B.母亲惊惶了几个月。
(惊惶:惊慌。
)C.每一回都虔诚地抱着希望。
(虔诚:恭敬而又诚意。
)D.我心里一阵抖,还是推说手摇车进出太不易。
(抖:哆嗦,晃动。
)3.本文的体裁是()。
A.记叙文B.文学评论C.回忆性散文D.小说4.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我一直喜欢看合欢树,因为喜欢它的美丽的花。
B.“我”对合欢树的态度变化主要是因为在“我”对母亲的无尽的思念中更多地包含的是悲痛和愧疚。
其中最令“我”悲痛的是母亲当初的希望都实现了,她却不在了。
C.我一直喜欢看合欢树,因为它是母亲栽种的。
D.我一直不喜欢看合欢树,因为母亲去世了,它却活着。
二、判断题1.“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会,还不舍得扔掉,依然让它长在瓦盆里。
”从母亲照料合欢树的过程能看出是她照顾“我”的写照。
()2.通过分析品读,我们发现这棵合欢树并不是一棵平常的树,它牵系着史铁生母子之间的深情。
()3.课文写母亲对“我”的爱,应该以“我的母亲”为标题。
()三、综合训练(一)阅读下面一段课文,回答问题。
我摇着车躲出去,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迷迷糊糊的,我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就召她回去。
”我的心得到一点儿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在树林里吹过。
我摇车离开那儿,在街上瞎逛,不想回家。
母亲去世后,我们搬了家。
我再到母亲住过的那个小院去。
小院儿在一个大院儿的尽里头,我摇车到大院儿去坐坐,但不愿意去那个小院儿,手摇车进去不方便。
《合欢树》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8.0分)1.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A. 张华对参加父亲寿宴的亲朋好友说:“非常感谢大家能抽空参加令尊的生日宴会。
”B. 这个问题我请教了许多人,都得不到解决,于是不耻下问,向先生您请教。
C. 特邀您作为嘉宾莅临我校校园戏剧节,相信您会有幸观赏到最具特色的演出,敬候您的光临。
D. 王老师捧着一幅字画凑到马医生跟前:“区区草字,不成敬意,请您笑纳。
”马医生说:“如此盛情,却之不恭,那就恭敬不如从命了。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是( )(1)她说,每一回都________地抱着希望。
(2)后来她发现我在写小说。
她跟我说:“那就好好写吧。
”我听出来,她对治好我的腿也终于________。
(3)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还不舍得扔掉,________让它长在瓦盆里。
(4)过了几年,我的另一篇小说又________获奖,母亲已经离开我整整七年。
A. 真诚失望竟然侥幸B. 虔诚失望依然荣幸C. 虔诚绝望依然侥幸D. 真诚绝望竟然荣幸3.下列语句的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在社会发展的今天,倡导“孝道”,更有其不可替代的时代价值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②孔子曰:“孝,德之本也。
”只有孝敬父母的人,才是一个有责任心的、高尚的人。
③从远古时代“孝感动天”的舜,到“亲尝汤药”的刘恒、“卖身葬父”的董永、“扇枕温衾”的黄香……④我们国家是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其发展的各个阶段,“孝行”贯穿整个社会发展史。
A. ①③②④B. ②④③①C. ②①③④D. ③①②④4.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A.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历史悠久的饮食文化,提升了中华民族的勤劳和智慧。
B. 青年作为社会变革中最新锐而敏感的群体,其价值观变化最能反映社会变化,也最能影响社会发展进程。
C. 北京三联韬奋书店24小时营业,让“不打烊”书店成为城市的精神地标。
03课后课时精练一、语言基础知识1. 下列加点字的字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 侍弄..(qiānɡ hài)..(shì nònɡ)戕害处.方(chǔ) 给.予帮助(jǐ)B. 空.余(kònɡ) 够呛.(qiànɡ)落.枕(lào) 分.外高兴(fēn)C. 干.系(ɡàn) 偶.尔(ǒu)虔.诚(qián) 供不应.求(yìnɡ)D. 泡.桐(pāo) 幸亏.(kuī)侥.幸(jiǎo) 呼天抢.地(qiǎnɡ)解析:B项“分”读fèn。
C项“干”读ɡān。
D项“抢”读q iān ɡ。
答案:A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惊惶惊慌失措振幅全幅武装B. 诳语欺诈诓骗青山山青水秀C. 题写文不对题汇兑兑换现金D. 决断决无此意连手藕断丝连解析:A项全幅武装-全副武装。
B项山青水秀-山清水秀。
D 项决无此意-绝无此意,连手-联手。
答案:C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 田蒙为《倔强的萝卜》的上演作了大量宣传,他携主演黄渤、黄奕、黄小蕾等在首映仪式上坐而论道....,引起各大传媒的关注。
B. 在曹操墓是真是假的激烈争论中,一个网上逃犯靠着自欺欺...人.的手段走红网络,这不能不说是社会与学术的悲剧。
C. 很多90后的青年在很多方面与传统观念有冲突,但我们不能求全责备....他们的某些过激言论。
D. 走南闯北20多年,形形色色的菜系见得多了,稀奇古怪....的地方名吃也品尝过不少,却总惦记母亲做的那碗香喷喷、油亮亮的坨子肉。
解析:D项,稀奇古怪:指很少见,很奇异,不同一般。
用在此处恰当。
A项,坐而论道:坐着空谈大道理。
指口头说说,不见行动。
望文生义。
B项,自欺欺人: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
不合语境。
C项,求全责备:指苛责别人,要求完美无缺。
后面不能直接带宾语。
答案:D4. 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史铁生《病隙碎笔》对生死问题的深度探讨和对生命意义的追问,不仅体现了一个真正思想者的风采,而且再现了一个优秀写作者的艺术功力。
《合欢树》习题:1、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A 母亲那时候还年轻,急着跟我说她自己,说:“她小时候的作文做得还要好,老师甚至不相信那么好的文章会是她写的。
”B 老师找到家来问,是不是家里的大人帮了忙那是我可能还不到10岁呢。
C 我听得扫兴,故意笑:“可能什么叫可能还不到”D 与其在街上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阅读文章1-6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1、关于母亲,写了两件事情:2、选文按顺序组织材料3、写“我”十岁时与母亲的趣事,作用4、揣摩下列句子所包含的感情:①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一换药就说:“怎么会烫了呢我还直留神呀!”②她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给我打听偏方那样,抱了希望。
③过了几年,我的另一篇小说又侥幸过奖,母亲已经离开我整整七年。
5、选段可以看出母亲对“我”的怎样的感情6、你认为作者在十岁、二十岁和三十岁以后对母亲各有怎样的体会7、在第二自然段的叙事中,作者将自己与母亲进行对比,请找出这些对比,并做分析。
8、在“我”的小说发表(三十岁),母亲离开人世以后,作者对于母亲是一种怎样的情感(用原文回答)9、解释文中两个“希望”的含义。
①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很多钱,虔诚地抱着希望。
②她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给我打听偏方那样,抱了希望。
10、文章两次提到“我”小时候作文比赛得第一的事,结合文中母亲的形象,分析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11、说说加点词语在文中的作用。
①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
还:②我们俩都尽力把我的腿忘掉。
尽力:阅读7—8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1、解释下列两个词语在文中的作用。
终于:还是:2、选文中邻居对我的态度,你得到了那些信息。
3、选文中开始说“我没料到”合欢树还活着,为什么会没料到4选文中“竟”字的作用。
5选段中“叹息”“高兴”表达了母亲对合欢树怎样的寄托6母亲的心思全在“别处”指什么阅读7—12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1、文中的出现几次合欢树,思考其各自的寓意和内涵。
14课合欢树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情,和文章的主题思想。
3、品味关键性语句的表达作用。
一、积累整合1、给下列形近字注音并组词呛()炎()逛()享()沧()炙()诓()亨()2、汉语总是那么丰富多彩,妙趣横生。
比如谈到某些事物最好或达到顶点的时候总有一些成语与之对应。
如:最有学问的人----博古通今,最为危险的游戏----玩火自焚。
请仿照上例,用相应成语回答下列问题。
(1)最宝贵的话(2)最远的地方(3)最大的效益(4)最吝啬的人二、思考与探究1、课文写母亲对合欢树有心思照顾到“不丢得扔掉”再到“常去侍弄它”,表现了母亲怎样的心理变化?——————————————————————————————————2、“我”对合欢树由不敢看到想去看,表现了怎样的心情?——————————————————————-3、文中的母亲是一位怎样的母亲?你能谈谈自己的母亲是怎样的母亲?————————————————————————————————三、课外拓展(一)生日(1) 30岁生日,我点燃了53支蜡烛。
(2)妻子边找洒边唠唠叨叨地说:“没听说谁的生日是提前两天过的,害得我啥也来有及准备。
”桌上摆着生日蛋糕、啤酒、果仁、朱古力和许多带壳的炒花生,这最后一样是我母亲生前十分喜爱的食物。
(3)屋里的电灯灭了,烛火的火苗一齐跳起了“迪斯科”,为它们伴奏的曲子,是我指定的一首民歌改编的轻音乐曲《天女散花》。
(a)我的眼睛湿润了。
(4)母亲穿着那件深蓝色夹衣坐在藤椅中,她已经病恹恹的,说话要强打起精神,只有脸上慈爱的神色是儿子每时每刻都能从愁容中分辨出来的。
她说:“明天,是你29岁生日,过不过?”(5)(b)我的心不禁震颤不已。
母子异地生活多年,我从来就没有记住自己的生日,而她却像神圣的钟声,定时在母亲的胸怀里撞响。
(6)然而我不忍心让妈妈劳神,她患的是晚期肝癌,千里迢迢投奔到我所在的城市,惟一需要的是治疗和休养。
01 合欢树同步练习一、基础知识训练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虔.诚(qiān)熏.(xūn)瘫.痪(tān)B. 胯.上(kuà)针灸.(jiǔ)偏.方(piān)C.够呛.(chuānɡ)瞎逛.(ɡuànɡ)侥.幸(jiǎo)D.茂.盛(mào)侍.弄(shì)敷.药(fǔ)2. 下列选项中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她)有时念叨,不知道这种树几年才开花。
念叨:说。
B. 母亲惊惶了几个月。
惊惶:惊慌。
C. 每一回都虔诚地抱着希望。
虔诚:恭敬而又诚意。
D. 我心里一阵抖,还是推说手摇车进出太不易。
抖:哆嗦,晃动。
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心理描写的一项是()。
A.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一换药就说:“怎么会烫了呢?我还直留神呀!”幸亏好起来,不然她非疯了不可。
B.我摇着车躲出去,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迷迷糊糊的,我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
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
”C.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
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
D.这么说,我再也看不见它了。
我要是求人背我去看,倒也不是不行。
我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
4.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对合欢树的态度变化主要是因为在“我”对母亲的无尽思念中包含更多的是悲痛和愧疚。
其中最令“我”悲痛的是母亲当初的希望都实现了,她却不在了。
B.我一直喜欢看合欢树,因为喜欢它的美丽的花。
C.我一直喜欢看合欢树,因为它是母亲栽种的。
D.我一直不喜欢看合欢树,因为母亲去世了,它却活着。
5.本文一开头就写了儿子小时候与母亲的一场小冲突。
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特别的作用?6. 仿写句子。
例句: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仿写:二、阅读能力训练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合欢树》同步练习巢湖市柘皋中学葛庆国老师一、基础知识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扫兴.(xìnɡ) 乒.乓(pīnɡ) 够呛.(qiànɡ) 烟熏.(xūn)B.虔.诚(qián)瘫.痪(tān) 惊惶.(huánɡ)侥.幸(jiǎo)C.拉扯.(chě)侍.弄(shì)念叨.(dɑo)晃.动(huǎnɡ)D.践.踏(jiàn)稍.息(shào)哺.育(bǔ) 不屑.(xiè)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惊惶张皇富丽堂皇金壁辉煌B.瘫痪涣散换然一新美轮美奂C.青年晴和青天白日山清水秀D.优秀犹豫怨天尤人忧柔寡断3.下面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新时期我们该如何面对雷锋精神?如何学习雷锋精神呢?我们当在精神上神往,在心灵上敬畏,在平凡中坚守。
B.在今年北京市人代会上,市人大代表、北京实验二小校长李烈提出的取消三好生评选成为业界乃至社会热议的一个焦点。
C.有几年,央视每年都同时推出一台《春节歌舞晚会》,可后来悄然取消了,为什么?就是因为观众不钟情!D.总体而言,我国还是一个缺林少绿,生态脆弱的国家,森林覆盖率仅排在世界第139位,生态问题依然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最突出的问题之一。
4.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对少林寺,我兴高采烈而去,结果却大失所望而归。
当初我怀着______的心情,一路风尘仆仆地行来,______能细细品味少林寺的国家级文化遗产的历史遗踪、久远建筑、艺术民俗、宗教活动时,却在这里遭遇一系列诸如假冒“僧人”、小商贩的围追堵截。
由此看来,少林寺近期遭遇5A景区摘牌危机,绝非偶然现象。
A.忠诚期望B.虔诚期望C.虔诚希望D.忠诚希望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十岁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赛中得了第一。
母亲那时候还年轻,急着跟我说她自己,说她小时候的作文作得还要好,老师甚至不相信那么好的文章会是她写的。
?合欢树?同步练习第一局部:1.以下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为哪一项〔〕A、“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会没用?〞她说,每一回都虔诚地抱着希望。
B、医院的大夫说,这实在太悬了,对于摊换病人,这差不多是要命的事。
C、过了几年,我的另一篇小说又饶幸获奖,母亲已离我整整七年了。
D、母亲快乐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好照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再大意。
2.朗读以下句子,说说把重音放在哪几个词上,才能充分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
〔加“·〞〕⑴〔母亲〕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很多钱。
⑵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一换药就说:“怎么会烫了呢?我还直留神哪!〞3.课文写母亲对合欢树由没心思照顾到“不舍得扔掉〞再到“常去侍弄它〞,表现了母亲怎样的心理变化?4.“我〞对合欢树由不敢看到想去看,表现了怎样的心情?第二局部:〔一〕二十岁,我的两条腿残废了。
除去给人家画彩蛋,我想我还应该再干点别的事,先后改变了几次主意,最后想学写作。
母亲那时已不年轻,为了我的腿,她头上开始有了白发。
医院已明确表示,我的病目前没法治。
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了很多钱。
她倒总能找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吃,让我喝,或是洗、敷、熏、灸。
“别浪费时间啦,根本没用!〞我说。
我一心只想着写小说,仿佛那东西能把残疾人救出困境。
“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会没用?〞她每说一回都虔诚地抱着希望。
然而对我的腿,有多少回希望就有多少回失望。
最后一回,我的胯上被熏成烫伤。
医院的大夫说,这实在太悬了,对于瘫痪病人,这差不多是要命的事。
我倒没太害怕,心想死了也好,死了倒痛快。
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一换药就说:“怎么会烫了呢?我还总是在留神呀!〞幸亏伤口好起来,不然她非疯了不可。
后来她发现我在写小说。
她跟我说:“那就好好写吧。
〞我听出来,她对治好我的腿也终于绝望。
“我年轻的时候也最喜欢文学,〞她说,“跟你现在差不多大的时候,我也想过搞写作,〞她说,“你小时候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吗?〞她提醒我说。
《合欢树》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下列红色字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A.虔诚qiān熏xūn晃动huàngB.胯上kuà灸jiǔ偏方piānC.够戗chuāng逛guàng含羞草xiūD.茂盛miè瞪dèng偶尔ǒu2.对下面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确切的一项是()。
A.(她)有时念叨,不知道这种树几年才开花。
(念叨:说。
)B.母亲惊惶了几个月。
(惊惶:惊慌。
)C.每一回都虔诚地抱着希望。
(虔诚:恭敬而又诚意。
)D.我心里一阵抖,还是推说手摇车进出太不易。
(抖:哆嗦,晃动。
)3.本文的体裁是()。
A.记叙文B.文学评论C.回忆性散文D.小说4.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我一直喜欢看合欢树,因为喜欢它的美丽的花。
B.“我”对合欢树的态度变化主要是因为在“我”对母亲的无尽的思念中更多地包含的是悲痛和愧疚。
其中最令“我”悲痛的是母亲当初的希望都实现了,她却不在了。
C.我一直喜欢看合欢树,因为它是母亲栽种的。
D.我一直不喜欢看合欢树,因为母亲去世了,它却活着。
二、阅读题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A.儿子作文比赛得了第一,母亲却说她小时候作文写得还要好。
她这样说是为了激励孩子成为作家。
B.母亲本来喜欢花木,“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
这“别处”指的是为儿子治病和找工作。
C.母亲以为合欢树第三年的复生。
“是个好兆头”。
作者写这一点是暗示,母亲因为操心儿子的病以致有点迷信了。
D.在质朴的老街坊眼中,生活、健康与工作显然比文章,比获奖更重要。
E.“悲伤也成享受”,是说人在独自静静地怀念逝去的亲人时,即使悲伤,也会有某种温馨的感觉。
2.为什么文中“我”听到回答“他心里太苦了,上帝看他受不住就召她回去”后“我的心得到一点儿安慰”()A.母亲的死总算有了一点理由。
B.“我”也就是需要安慰一下自己而已。
C.我在做梦。
D.母亲为“我”付出太多,她终于解脱了。
14课合欢树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情,和文章的主题思想。
3、品味关键性语句的表达作用。
一、积累整合
1、给下列形近字注音并组词
呛()炎()逛()享()
沧()炙()诓()亨()
2、汉语总是那么丰富多彩,妙趣横生。
比如谈到某些事物最好或达到顶点的时候总有一些成语与之对应。
如:最有学问的人----博古通今,最为危险的游戏----玩火自焚。
请仿照上例,用相应成语回答下列问题。
(1)最宝贵的话(2)最远的地方
(3)最大的效益(4)最吝啬的人
二、思考与探究
1、课文写母亲对合欢树有心思照顾到“不丢得扔掉”再到“常去侍弄它”,表现了母亲怎样的心理变化?——————————————————————————————————
2、“我”对合欢树由不敢看到想去看,表现了怎样的心情?——————————————————————-
3、文中的母亲是一位怎样的母亲?你能谈谈自己的母亲是怎样的母亲?————————————————————————————————
三、课外拓展
(一)生日
(1)30岁生日,我点燃了53支蜡烛。
(2)妻子边找洒边唠唠叨叨地说:“没听说谁的生日是提前两天过的,害得我啥也来有及准备。
”桌上摆着生日蛋糕、啤酒、果仁、朱古力和许多带
壳的炒花生,这最后一样是我母亲生前十分喜爱的食物。
(3)屋里的电灯灭了,烛火的火苗一齐跳起了“迪斯科”,为它们伴奏的曲子,是我指定的一首民歌改编的轻音乐曲《天女散花》。
(a)我的眼睛
湿润了。
(4)母亲穿着那件深蓝色夹衣坐在藤椅中,她已经病恹恹的,说话要强打起精神,只有脸上慈爱的神色是儿子每时每刻都能从愁容中分辨出来的。
她
说:“明天,是你29岁生日,过不过?”
(5)(b)我的心不禁震颤不已。
母子异地生活多年,我从来就没有记住自己的生日,而她却像神圣的钟声,定时在母亲的胸怀里撞响。
(6)然而我不忍心让妈妈劳神,她患的是晚期肝癌,千里迢迢投奔到我所在的城市,惟一需要的是治疗和休养。
我说:“妈,这次不过了吧,已经没
这习惯了。
”
(7)母亲的眼光停滞在我身上,良久又停滞在自己的足尖上,最后她说:“不讲究就算了。
”话语里分明藏有叹息和莫名
..的遗憾。
(8)我们大家对她隐瞒了病情,但是她有了预感,因此,她有遗憾,我们是理解地。
在她病逝之后我才发现,母亲深感遗憾的却不仅这一点。
给母亲立墓碑时,查阅她的生卒岁月,我吃惊地看到一行字:“生于1934年12月14日。
”假如我们也想着给母亲祝寿的话,每年母亲的生日恰好是比我的早两天。
(9)我懂了,可是懂得太迟了。
母亲在最后的日子里惦记着儿子的生日,何尝不希望儿子关切她地问一句,头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为她的生日做些表示呢!可是,儿子竟让她带着莫大的遗憾去了……
(10)妻子和牧牧笑咧咧地入席就座,一个为我斟酒,一个为我切蛋糕。
(11)牧牧举起酒杯,眨眨眼睛,大声说:“爸爸,庆贺你的生日!”
(12)(c)我百感交集,本来湿润的眼睛更无法睁开了,我把牧牧抱过来骑在膝上,和他头碰头地说:“今天不是庆贺,是纪念。
来,牧牧吹蜡烛。
”(13)牧牧吹一支数一个数,吹到20支就发现了问题,“怎么这么多啊!”(14)儿子和妻子都看着我,眸子里映出不同色调的烛辉。
我对儿子说:“吹吧,吹完了讲故事给你听。
”
(15)牧牧吹完了,我当真讲了一个“故事”,还告诉他别学“故事”里的那个人。
他听懂没有很难说,但垂头啜泣的妻子肯定是听懂了的。
1、(1)、(2)段中有三处暗示了此次生日的特殊,这三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全文看,标题“生日”包含国两方面的内容: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7)段中说:“话语里分明藏有叹息和莫名
..的遗憾”,第(9)段中
说:“儿子竟让她带着莫大
..的遗憾去了……”,这两句话中加点的词能否互换?简要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联系上下文,分析文中画线(a)(b)(c)三处分别表现了“我”怎样
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5、文中的几个人物形象,从人性的角度分析,都是美的。
请各用一个词(两
个字)概括母亲、“我”、妻子三个人的性格特点。
母亲:_______________ “我:__________ 妻子:__________
6、上文中还有不少值得我们品味的地方,请自选一处,写几句赏析的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答案:
第14课合欢树
一、略。
二、1、由痛苦到惊喜,表现了母亲希望奇迹也能在儿子身上出现,它包含着母
亲对儿子获得幸福的祈盼。
2、开始合欢树勾起我对母亲的深深思念,表达母之痛,难以忍受后我认识
到母亲虽然去世但对自己的爱,让作者感到幸福,悲伤也成了享受。
三、1、30岁生日点燃了53支蜡烛;生日提前两天过;摆放了母亲生前爱吃的
炒花生;
2、妻儿为“我”过生日;我为母亲过生日;
3、不能互换。
“莫名”指说不出,“莫大”指极大。
前者突出母亲的难言
之情,后者突出了我的深深忏悔。
4、A处:虔诚的忏悔和自责。
B处:感受到母亲爱后的激动。
C处:既有喜
悦、激动,又有遗憾自责。
5、母亲:慈爱;“我”孝顺。
“妻子”善良。
6、扣住要求,列出具体事项即可,不可少于两点。
7、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