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革视角下的光绪癸卯甲辰科陕西进士
- 格式:pdf
- 大小:1.50 MB
- 文档页数:5
中国最后一次科举考试作者:一凡来源:《北京档案》2010年第04期清光绪三十年甲辰,公历1904年,中国举行最后一次会试、殿试,是科举制度的末班车。
因为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的破坏,加上几年前“公车上书”的影响,这次会试与上一科(1903年癸卯恩科)同样,移至河南开封举行,殿试才回到北京。
末班车主考(总裁)四人:大学士裕德、吏部尚书张百熙、左都御史陆润庠、户部尚书戴鸿慈。
知贡举满汉各一,内阁学士熙瑛和河南巡抚陈夔龙。
当时已经废除誊录,故主考不但可以推荐自己所阅之卷,还可以根据试卷的文字笔迹,决定取舍,甚至不能排除私自拆封,进行作弊。
会试毕,陆润庠阅卷后第一个执某卷对陈夔龙说:“此卷书法工整,为通场冠,廷试可望大魁。
”一拆封,是直隶肃宁刘春霖的。
接着,张百熙执一卷对陈说:“吾乡本朝二百多年三鼎甲俱备,独少会元。
场中得湖南一卷,写作俱佳。
按次序,我推荐的卷子应中会元。
科举将停,机会难得。
恳请裕德相国同意将此卷作为会元,使吾乡科名免留缺陷。
”知贡举的陈夔龙负责管理会试事务,但无阅卷取士之权。
陆、张对陈说这些话,无非是拉人造势罢了。
裕德同意了张百熙的推荐,揭封一看,是前两广总督谭钟麟三子谭延闿的卷子。
后来殿试胪唱,刘春霖果然大魁,成了末科状元,用他自己的话说是“第一人中最后人”。
媒体有文说,刘春霖是慈禧看中,用朱笔批上“第一甲学一名”六字的,并向大臣宣称:“今岁天下大旱,举国焦虑,春霖乃‘春风化雨,普降甘霖’之意;而肃宁(刘春霖是肃宁县人)则预兆大清肃靖安宁,大吉兆也。
”其实第一个识拔刘春霖的,是主考、同治甲戌科状元陆润庠。
会试后是殿试。
阅卷官经过商量,不敢把谭延闿列于前三名,担心慈禧忌“谭”(“六君子”之首谭嗣同),于是把朱汝珍列第一,刘春霖列第二。
不料慈禧看到“珍”字心中发毛,四年前正是她下令害死珍妃的,加上朱汝珍是广东人,与康有为同出一地,也犯忌。
她拿出刘春霖的卷子,下了决断,末科状元就此产生。
科举末班车共取进士273名,其中不乏俊彦。
清代陕西进士群体姓氏的时空分布探讨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在古代科举中,进士有着重要的地位,因此,当今学界对进士群体的研究成果较为丰硕,尤其是对于进士群体的时空分布方面研究更是硕果累累,但是对于进士群体的姓氏研究却是鲜有涉及,只有寥寥几篇。
如,刘陆军《明清河南进士群体姓氏分布及鼎甲者分布小计》o较为完整地罗列了河南进士的姓氏状况。
盛菊《清代安徽进士群体的姓氏分布》0分析了清代安徽进士群体姓氏层次及地域分布的基本状态,并揭示其主要特点。
清代陕西省科举较前代发达,科举人物在数量上一直占据西北鳌头,在中国古代科举研究中占据重要地位,但是,以陕西为区域的进士姓氏研究至今未见,对清代陕西进士群体姓氏基本状况进行梳理,揭示姓氏时空分布的特点,可以为进士区域分布的非均衡状态、社会流动频率等科举领域重要问题的研究提供有益的探索视角,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因此,本文试图从进士的姓氏地域分布入手,揭示其分布特点以及分布的原因,进而分析陕西人口在清时期在姓氏方面的分布状况和规律。
一、清代陕西进士群体的构成研究范围是以陕甘分闲之后陕西政区,以江度柏《清朝进士题名录》[3]为依据,结合《陕西省志》等相关地方资料,经过统计清朝陕西进士为1031人,以姓氏为统领,二、进士数量在姓氏问分布通过对上表数据的处理,1031名进士分布在168个姓氏中。
按照一定的数量标准,对168个姓氏进行四个层次分析,一是进士大姓拥有20人以上,有张、土、李、刘、陈、杨、赵、雷、赫、马10个姓,共有508位进士,占清朝陕西进士总量的%;二是进士常见姓,拥有进士数在8-20人之问,有吴、薛、孙、周、梁、高、党、徐、史、田、卫、侯、贾、何、阎、韩16个姓,总共186人,占进士%;三是拥有进士2-7人的进士,如韩、许、崔、白、屈等81个姓,276人,占进士总数%;四是仅有一位进士的进士稀见姓,诸如卿、游、单、符、楚、蒙等61个姓,61人,占进士总数% , 各个姓氏所有进士数相差很大,分布很不均衡。
卫洪平辛丑暮秋,平阳书院山长张瑞玑正忙着改制,拓展西学门径。
这时传来一个消息:两年后举行癸卯科(1903)会试。
先是这年(1901)五月,湖广总督张之洞、两江总督刘坤一联名上奏,谕旨同意改革沿袭千余年的科举会试模式。
改革后,头场考试取博学,考中国政治史;二场取通才,考各国政治艺学,包括政治、地理、武备、农工、算法之类;三场归纯正,考四书五经。
还有,彻底废除八股文:“凡四书五经均不准用八股程式,策论均应切实敷陈,不得仍前空衍剽窃。
”十月,慈禧、光绪帝两宫从西安回銮,驻跸开封,颁下一道谕旨:将因庚子国难未能如期举行的辛丑恩科和壬寅正科合并,癸卯年(1903)补行会试,称为“恩正并科”。
在哪里举行呢?北京贡院被八国联军毁了,按说恢复重建也不算难事。
问题是,英国公使在谈判中蛮横地要求,京城会试、顺天府乡试,必须停考五年。
惊魂初定的统治集团别无选择,只好“借闱”开封。
开封地处中原,位置适中,交通便利。
贡院也闳畅,一万多间号舍,足够容纳各地应试的举子。
癸卯科是实施“新政”后第一次会试,散文也是“新政”从文牍奏章进入实际运作的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大事。
十二月,负责“新政”事务的督办政务处,又会同礼部拟定了变通科举章程,划定考试的范围,看似具体,实则宽泛。
例如第二场各国政治艺学:以学校、财赋、兵制、商务、公法、刑律、天文、地理为大纲,推之格致制造、声光化电诸学。
还要求:且须研究入微,各求心得,确有见地,不蹈空言。
几乎是不着边际。
而时间又很紧迫。
起步就是冲刺。
瑞玑一面处理书院改制事务,一面做着应试准备。
几分兴奋,几分忐忑。
兴奋的是,戊戌年在京城,瑞玑从杨深秀那里切身感受的变法之议,终于摆上议事日程。
八股文废止了,西学科目列入应试范围,科举的指挥棒必然加快传统书院向新式学堂改制的步子。
他在平阳书院施行的改革,与“新政”是同向发力的,平阳府这座有两百多年历史的著名书院,在他这个最后一任山长的手里孕育着新生。
忐忑什么呢?要说世界地理,瑞玑是比较熟悉的。
中国科举制的尾声:甲辰年恩科取士摘要:清末甲辰年所开的恩科是我国古代封建科举制度的尾声,在封建科举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甲辰年的科考不仅仅是是最后的科举,它与癸卯科一样还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改革。
此外,除了科举本身,甲辰恩科背后的故事同样值得探究。
关键词:清朝;甲辰恩科;科举改制;科举停废科举制,作为中国古人的一大发明,在约1300年的历史里,对中国的传统社会产生了深远长久的影响。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而读书人的终极目标就是在这科举进士科里,在童生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考试(明清时期)中,逐次决胜场闱,以求金榜题名,光耀门楣。
自唐高祖武德二年起,至光绪三十年,历经800余次科考,选出了592名状元[1],无一不显赫一时。
到了晚清时期,西风东来,千年未有之变局中,中国在中外竞争中屡战屡败,国危民窘,各行各业都开始“思变”,作为一大“国本”的科举制自然也在其列。
复杂背景庚子事变和辛丑和谈对清朝的科考影响是巨大的。
庚子年本是光绪帝三十岁寿年,原计划开恩科乡试,辛丑年开恩科会试,而这两年本有的正科乡试会试递推到辛丑、壬寅年举行。
然而因为庚子的战事,清廷把恩科乡试会试推到辛丑年三月初八和八月初八,正科乡会两试顺延,并发布上谕命乡试考官折返。
皇城沦陷、两宫西狩后,京师贡院被毁,但乡、会两试开科仍然是朝廷必须面对的未了之务,是众多士人关心的功名大事。
庚子年九月,因和议未成,辛丑年三月的乡试另择时日。
十月,东南督抚奏请所辖地区的恩科乡试延展至辛丑年八月初八,与正科乡试合并举行。
此后,地方大员以各种原因,屡次要求延展,结果辛丑年三月,就是否再次延展乡试,在以瞿鸿禨、张百熙为首的朝中重臣与以刘坤一为首的东南督抚们之间,产生巨大分歧。
辛丑年,科举问题不单单是内政,同时也遭受了帝国主义势力的干涉。
辛丑条约的谈判中,列强要求义和团滋事的地方停止科举考试五年,尤其是涉事较深的京城、直隶、山西。
国内主政者同意滋事府县停靠,不过会试与顺天、山西照常开科。
最后的状元刘春霖甲⾠科殿试卷光绪三⼗年(1904)河北肃宁⼈刘春霖会试三场后,答卷令主考官⼗分惊喜⿍⼒推荐,甲⾠科殿试刘春霖被钦点状元。
因第⼆年就废除了科举取⼠,刘春霖成了科举“第⼀⼈中最后⼈”。
咱们也领教领教殿试策论试题: 贾谊五饵三表之说班固讥其疏然秦穆尝⽤之以霸西戎中⾏说亦以戒单于其说未尝不效论(这是试题之⼆)状元刘春霖答卷如下: 吾尝读贾谊新书、观其上书⽂帝请试以属国之官以主匈奴,"当挟五饵三表之说系单于之颈⽽致其命"。
其所谓“三表”,则⽈爱⼈之状、好⼈之技,仁道也, 信为⼤操常义.爱好有实、已诺可期、⼗死⼀⽣、彼将必⾄。
⾄所谓“五饵”、不过娱其⽿⽬⼝腹以丧其⼼志⽽已。
呜乎! 若三表者、尚不失圣王柔远之旨,⾄若五饵、则未尝不怪其计之陋也。
夫天⼦主中夏控百夷、⾃有强国芘民之道。
善治国者,⾮能毙敌之可胜,⽽能为之必不可胜也。
使强邻黠敌闻风夺⽓、凛然⽽不敢犯、则天下安矣。
若导⼈於淫靡之事、以乘其敝⽽取之、此所谓穿窬之智也、岂王者⾃强之⼤计乎?及吾读《汉书贾谊传》则於“五饵三表”之说削⽽不书、犹复深讥其疏以垂戒后世。
於是乃叹,班⽒之书其去取为⾄精、⽽其识为⾄远也。
或⽈“昔秦穆公患戎⾂由余之贤,遗戎王以⼥乐⼆⼋、以间疏其君⾂、卒得由余⽽霸西戎“。
单于好汉缯絮⾷物、中⾏说戒之⽈、今单于变俗好汉物不过拾⼆、则匈奴尽归於汉矣。
执是以观谊之说未尝不效。
然吾以为穆公之霸在增修国政、国势既固则外交⽆往⽽不宜。
且其时天下⽅以诈⼒相⾼、⽽秦⼜介居戎狄、⾏其狡黠之计以取利⼀时可也。
若匈奴之在汉、窃谓虽好汉物亦不⾄遽即於靡弱。
何也?匈奴界处北陲、刚猛忿鸷出於天性、岂独其习俗使然哉?!设汉不⾃谋所以御侮之⽅、⽽专务出美善之物以疲⼈之国、吾恐财产耗竭⽽边郡之寇掠⾃若也。
或⽈后世⽂明之国、有以奇技淫巧之物输⼊异国、以陷溺其⼼思、⽽汨没其志⽓者、汉何不可施之於匈奴乎?此正⽂明进化之机也、好其物则必艳其术、艳其术则必学其学。
中国科举考试“末班车”——光绪三十年甲辰恩科殿试二甲第二名林世焘之子林松年谈科举-法律中国科举考试“末班车”——光绪三十年甲辰恩科殿试二甲第二名林世焘之子林松年谈科举科举,由“分科取士”而得名,是我国古代通过考试培养选拔人才的一种制度。
始于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废于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延续一千三百年之久。
一种考试制度,历朝历代沿用如此久远,不可小觑。
足见其得到封建统治者的青睐和广大封建知识分子的欢迎。
隋以前,采用“九品中正制”选拔文武官员,导致出身寒门的普通人无法步入仕途。
隋始实行“分科取士”之法,把读书、应试、做官三者结合起来,揭开了中国“选举史”上崭新的一页。
科举制从它产生之初,即具备了以下三大特点:一是选拔人才大权收归中央(从乡试到会试再到殿试,选拔人才大权统归朝廷),二是允许自由报考(学子怀牒自荐于州县),三是以成绩定取舍(人称“一考定终身”)。
正是这些“特点”决定了科举制的“长寿”。
直至今日,我们仍能从现代“高考体制”中找到它的身影。
所以,从研究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角度,我们对科举制似应给予足够的重视与公正的评价。
说到科举,人们常言“源于唐宋,盛于明清”。
精确地说,科举应是“源于隋,完善于唐宋,盛于明清,却又亡于清末”。
追溯科举发展史,有利于了解中国封建社会培养选拔人才的体制,正确评价其意义。
例如,为何说科举制度是完善于唐宋呢?我们知道,唐随隋制,进而将科举分为“常举”与“制举”,即每年按期举行的考试称为“常举科”,而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举科”。
载初元年,武则天亲自“策问贡人于洛成殿”,又创“殿试”之先河,排除了通过钱财“买官进士”的弊端,是完善科举制的一项重大措施。
长安二年,又根据武则天的旨意,由兵部主考,开始了“武举”的选拔,考试科目有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等,“高第者授以官,其次以类升”。
至此,科举考试已成为选拔文武官员的常制。
到了宋代,科举考试在形式与内容上又进行了重大改革,最突出的就是放宽了录取范围,名额也威倍增加。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癸卯科殿试金榜历史大观王寿彭(1875年-1929年),字次篯。
潍县(今山东潍坊)人。
生于清光绪元年(1875年),早年苦读,二十六岁中举。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状元。
授翰林院修撰。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前往日本考察,思想保守,仇视孙中山。
卒于民国十八年(1929年)。
着《考察录》。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癸卯科殿试金榜第一甲赐进士及第共3名王寿彭 - 左霈 - 杨兆麟第二甲赐进士出身共138名黎湛枝 - 胡嗣瑷 - 朱国桢 - 胡炳益 - 金兆丰 - 曹典初 - 唐瑞铜 - 徐谦 - 张恕琳 - 王大钧范之杰 - 张濂 - 郭宗熙 - 章钰 - 李庆莱 - 张坤 - 杨渭 - 商衍瀛 - 田步蟾 - 张家骏夏啓端 - 刘凤起 - 顾准曾 - 衷冀保 - 夏之霖 - 胡大勋 - 高毓浵 - 朱笃庆 - 陆鸿仪 - 甘鹏云郭则澐 - 郭立山 - 区大典 - 邵章 - 李坤 - 徐彭龄 - 吴建三 - 陈敬第 - 郭铭鼎 - 叶景葵张荫椿 - 孙智敏 - 胡藻 - 钱振鍠 - 孙宝书 - 郑家漑 - 史宝安 - 王鸿翔 - 周蕴良 - 陈旭仁任祖澜 - 陈黻宸 - 任承沆 - 彭士襄 - 吕兴周 - 单鎭 - 赖瑾 - 张之照 - 尚秉和 - 陈善同史国琛 - 袁嘉谷 - 李傚儒 - 侯延爽 - 王鼎 - 汪昇远 - 王宗基 - 张智远 - 谈道隆 - 刘焜李泽兰 - 夏寿康 - 王震昌 - 周镛 - 李海光 - 赖际熙 - 祝廷华 - 顾承曾 - 杨肇培 - 杨鸿发胡位咸 - 朱德垣 - 陈云诰 - 陈树勳 - 张新曾 - 龚元凯 - 庞毓同 - 蓝文锦 - 关文彬 - 郭家声田毓璠 - 黄兆枚 - 孙鸿烈 - 朱燮元 - 吴增甲 - 刘敬 - 胡骏 - 何啓椿 - 高遵章 - 徐士瀛杜述琮 - 廖振榘 - 李华炳 - 彭绍宗 - 徐冕 - 薛登道 - 李德星 - 黄锡朋 - 李玉振 - 朱寿朋刘彝铭 - 方履中 - 徐绍熙 - 杨廷纶 - 汪应焜 - 陈曾寿 - 沈泽生 - 王世澂 - 于君彦 - 钮泽晟曾熙 - 孔昭晋 - 顾视高 - 李维钰 - 温肃 - 萧丙炎 - 龚庆云 - 王彭 - 华宗智 - 周杰陈国祥 - 段士俊 - 张祖荫 - 路士桓 - 王绍曾 - 魏元戴 - 程继元 - 曾光爔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共174名牛兰 - 杨绳藻 - 栾骏声 - 绍先 - 王荫楠 - 马晋 - 吴璆 - 李汉光 - 陈钧 - 王杨滨宋功迪 - 卓宝谋 - 易顺豫 - 王丕煦 - 胡献林 - 傅家瑞 - 吴鼎金 - 许宗杰 - 陈中孚 - 赵曾樯景凌霄 - 关陈暮 - 李盛銮 - 董秉清 - 张寿楠 - 袁祖光 - 丁毓骥 - 杨允升 - 杨熊祥 - 黄敏孚张忠沅 - 吕彦枚 - 靳志 - 熊朝滨 - 赵国光 - 郑荣辅 - 程昌鼎 - 鲁藩 - 张孝慈 - 萧开瀛梁鸿藻 - 李世田 - 宋嘉林 - 郝继贞 - 杨思 - 荆育瓒 - 聂梦麟 - 朱宝璇 - 高嘉仁 - 褚焕祖唐树彤 - 张铣 - 万箎 - 黄光厚 - 李增荣 - 程起凤 - 黄韩鼎 - 樊海澜 - 李肇律 - 王汝榆张风喈 - 水祖培 - 邹寿祺 - 萧湘 - 吴嘉谟 - 解荣辂 - 郭毓璋 - 黄纯垓 - 刘贞安 - 邓廷琮谢慕韩 - 郑煇典 - 马君实 - 何寿章 - 翁长芳 - 刘昌仁 - 有瑞 - 陈德昌 - 金文田 - 胡商彝刘道春 - 曾肇嘉 - 马育麟 - 萨起岩 - 张书云 - 廖毓英 - 常麟书 - 朱楙春 - 延昌 - 张治仁王景峩 - 何谌 - 张德渊 - 施汝钦 - 尚光钺 - 林步随 - 余登云 - 刘思明 - 张鹏翔 - 武曾任陈煜庠 - 阎希仁 - 李泽宸 - 张运魁 - 何品黎 - 马天翮 - 恩华 - 黄堃 - 班吉本 - 马进修培成 - 高廷梅 - 张自省 - 张文源 - 彭立栻 - 杨凤翱 - 阎廷献 - 杜光佑 - 王允献 - 汪春源曹佐武 - 吕濬堃 - 魏垂象 - 陈畲 - 周旭 - 锺麟 - 孟宗舆 - 侯来仪 - 丁树齐 - 于文鐄张瑞玑 - 范振绪 - 吕调元 - 和绅布 - 孙迥澜 - 李泰 - 傅怀光 - 关捷三 - 周廷干 - 姜宗泰曾兰春 - 仵墉 - 黄居中 - 张继信 - 吴庚 - 区大原 - 石金声 - 陈耀墀 - 王锺仁 - 马骏昌刘春堂 - 丁惟彬 - 周汝敦 - 忠兴 - 孟广范 - 李文诏 - 俞树棠 - 王益霖 - 杨克烈 - 覃寿彭王廷槐 - 陈其桐 - 黄霦 - 马廷弼 - 王声溢 - 林栋 - 吴黻藻 - 王永和 - 哲克登额 - 夏瑞庚狄楼海 - 李愼五 - 袁大琖 - 王廷纶光绪二十七年辛丑科值清德宗三旬万寿,原定改爲恩科,正科则原定推迟一年,於次年(壬寅)举行,但因北京贡院毁於庚子之乱,二科均停,至本年合并补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