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和灭火
- 格式:ppt
- 大小:1.58 MB
- 文档页数:33
《燃烧与灭火》讲义一、燃烧的本质燃烧,这一常见的现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
从点燃的蜡烛到熊熊燃烧的篝火,从厨房炉灶里的火焰到工业生产中的熔炉,燃烧现象随处可见。
那么,燃烧到底是什么呢?简单来说,燃烧是一种剧烈的氧化反应,通常伴随着发光、发热的现象。
物质在燃烧时,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释放出能量。
燃烧的发生需要三个基本条件,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燃烧三角形。
第一个条件是可燃物,也就是能够燃烧的物质,比如木材、纸张、汽油等。
第二个条件是助燃物,最常见的助燃物就是氧气。
但实际上,一些其他物质也可以作为助燃物,比如氯气。
第三个条件是达到着火点,即可燃物能够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
只有这三个条件同时具备,燃烧才能发生。
例如,我们想要点燃一张纸,这张纸就是可燃物,周围的空气提供了氧气作为助燃物,而我们用打火机或者火柴产生的高温,使纸张达到了着火点,于是燃烧就发生了。
二、燃烧的类型燃烧的类型多种多样,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
按照燃烧的形态,燃烧可以分为气体燃烧、液体燃烧和固体燃烧。
气体燃烧是最迅速的,比如天然气、煤气的燃烧。
液体燃烧通常会先蒸发成气体,然后再燃烧,像汽油、酒精等液体的燃烧。
固体燃烧则相对较为复杂,有的固体直接燃烧,比如木炭;有的固体先熔化再燃烧,比如蜡烛。
根据燃烧的起因,燃烧又可以分为自燃、点燃和爆炸三种类型。
自燃是指物质在没有外部火源的情况下,由于自身的化学反应或物理变化而自行燃烧,例如煤堆的自燃。
点燃则是通过外部火源引发的燃烧,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大多数燃烧都属于这种类型。
爆炸是一种瞬间发生的剧烈燃烧现象,伴随着巨大的能量释放和压力变化,比如燃气爆炸。
三、燃烧的过程燃烧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
一般来说,燃烧可以分为初起阶段、发展阶段、猛烈阶段和熄灭阶段。
在初起阶段,燃烧刚刚开始,火势较小,温度较低,烟雾较少。
如果在这个阶段能够及时发现并采取有效的灭火措施,往往能够很容易地将火扑灭。
燃烧和灭火的逐字稿
好的,以下是关于燃烧和灭火的逐字稿:
大家好,今天我要给大家讲的是燃烧和灭火。
燃烧是一种化学反应,它是指物质与氧气发生剧烈的氧化反应,产生光和热的过程。
燃烧需要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和着火点。
可燃物是指能够燃烧的物质,如木材、纸张、汽油等;氧气是燃烧必需的气体,它能够与可燃物发生反应;着火点是指可燃物开始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
当这三个条件同时满足时,燃烧就会发生。
燃烧产生的光和热可以使周围的物体升温,甚至引发火灾。
为了防止火灾的发生,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灭火。
灭火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最常见的是使用灭火剂。
灭火剂可以抑制燃烧的反应,从而扑灭火源。
灭火剂的种类有很多,如干粉灭火剂、二氧化碳灭火剂、泡沫灭火剂等。
不同的灭火剂适用于不同类型的火灾,我们需要根据火灾的类型选择合适的灭火剂。
除了使用灭火剂外,我们还可以采取其他措施来灭火,如切断可燃物的供应、降低燃烧的强度、隔离可燃物等。
在灭火时,我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以确保灭火的效果。
总之,燃烧和灭火是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两个话题。
我们需要了解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以便在火灾发生时能够及时采取措施,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谢谢大家!。
燃烧和灭火【知识要点】一、燃烧的条件1.概念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是我们经常接触到的一种化学变化。
说明:燃烧的共同特征——发光、发热。
反应的实质——剧烈的氧化反应。
2.燃烧需要的三个条件【实验】如图所示,在烧杯中放入一定量的热水,在烧杯上放一块薄铜片,在铜片的两端分别放一小粒白磷和一小堆红磷,在烧杯中A处也放一小粒白磷,过一会儿后只有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起来而烧杯中的白磷和铜片上的红磷不燃烧。
通过以上实验可以说明,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白磷在水中燃烧(1)有可燃物;(2)与充足的氧气(或空气)接触;(3)温度达到物质燃烧时所需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
燃烧必须同时具备这三个条件才能进行,若缺少任何一个条件燃烧就不能进行。
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灭火的原理是由燃烧的条件决定的,即破坏燃烧的条件之一,就可以灭火。
可见,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说明同一问题,两者不是相互割裂的。
原理一: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它物品隔离。
原理二:将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隔绝。
原理三:将可燃物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例如:实验室熄灭酒精灯时,是用灯帽盖灭,原理是为了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绝。
又如:柴垛失火,人们一般都是用水去扑灭,原理是降低柴垛周围的温度,使之低于柴垛的着火点;也可以迅速的转移走未烧着的柴禾,原理是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
常见的灭火器简介灭火器一般是指装有灭火剂的消防器材。
常用的灭火剂为二氧化碳或能产生二氧化碳的物质。
因为二氧化碳一般情况下本身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又比空气重,能够覆盖在燃着的物体表面,从而隔绝空气,使火熄灭。
(1)泡沫灭火器灭火器内分别装有硫酸铝溶液和碳酸氢钠溶液,使用时将灭火器倒置,两种溶液混合发生下列化学反应。
Al2(SO4)3+6NaHCO3=2Al(OH)3↓+3Na2SO4+6CO2↑产生的大量二氧化碳气体带着泡沫喷到燃烧物表面,达到灭火的目的。
3.3 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知识点梳理一、燃烧和燃烧的条件1、燃烧是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
2、燃烧需要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二、灭火原理灭火的原理就是破坏燃烧的条件,即破坏燃烧的三个条件之一就可灭火。
具体的灭火方法和措施举例如下:(1)封锁燃烧物质法即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火场隔离:如液化气、煤气起火,首先要及时关闭阀门,以断绝可燃物的来源;扑灭森林火灾,可以用设置隔离带的方法使森林中的树木与燃烧区隔离。
(2)隔绝空气法:如厨房油锅起火,盖上锅盖就能灭火;二氧化碳灭火器能灭火的原因之一,也是由于灭火器喷出的大量二氧化碳覆盖在燃烧物的表面,使燃烧物与空气隔绝。
(3)冷却法使温度降低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如用水、二氧化碳液体等冷却燃烧物,使温度降低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值得注意的是着火点是物质燃烧时所需的最低温度,灭火时只能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而不能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三、爆炸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剧燃烧,就会在短时间内聚集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引起爆炸典型例题【例题1】日常生活中,燃烧现象屡见不鲜。
小明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方案探究燃烧的条件。
分析上述两个实验,请帮小明将下表未完成的实验报告填写完整。
设计意图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实验1 燃烧与物质性质的关系物质具有可燃性才能燃烧实验2 玻璃杯内蜡烛逐渐变小并熄灭玻璃杯外蜡烛仍燃烧【例题2】(1)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是将液态二氧化碳压缩在小钢瓶中,灭火时使其喷出,有降温和隔绝空气的作用,请你根据所学过的知识解释其为什么有降温和隔绝空气的作用?(2)干粉灭火器中的干粉主要成分是碳酸氢钠(NaHCO3),受热时分解为碳酸钠、二氧化碳和水。
在灭火过程中,二氧化碳的作用是___________,水的作用是____________。
写出干粉受热时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初三化学:燃烧和灭火
一、燃烧
可燃物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叫做燃烧。
二、燃烧的条件
1.要使可燃物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
⑴可燃物要与氧气充分接触;⑵要是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
2.灭火的方法:
⑴将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隔绝;⑵将可燃物的温度降至着火点以下;
⑶清除可燃物或隔离可燃物。
三、燃烧的现象
1.可燃物的性质不同,燃烧的现象也不同。
2.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的接触面积越大,燃烧越剧烈。
3.氧气的浓度越大,燃烧越剧烈。
四、爆炸
易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剧地燃烧,就会在短时间内聚积大量的热,使气体体积迅速膨胀,引起爆炸。
爆炸的条件:易燃物、有限的空间、明火、达到爆炸极限。
五、缓慢氧化与自燃
1.缓慢氧化:进行得很慢,很难被察觉的氧化反应。
2.自燃:易燃物由缓慢氧化而引起自发燃烧的现象,叫做自燃。
六、燃烧、爆炸、缓慢氧化、自燃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都属于氧化反应,都放热。
区别:条件不同,放出的热量、反应的剧烈程度不同,能否到达着火点、反应的向下不同。
七、常用灭火器
1.泡沫灭火器:扑灭木材、棉布等燃烧引起的失火。
原理:Na2CO3+2HCl=2NaCl+H2O+CO2↑
2.干粉灭火器:扑灭油、气等燃烧引起的失火。
3.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的失火。
燃烧与灭火说课稿燃烧与灭火说课稿1一、说教学总体设计理念本节课着重体现化学学习内容的现实性,同学们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
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应用意识。
二、说教材1、教材地位及其作用《燃烧和灭火》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上册第七单元第一节的内容。
在生活中,同学们熟悉燃烧的现象;在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学习中,同学们认识了燃烧的本质——有新物质生成的化学变化。
本课题是对之前所学过“燃烧”的意义进行深入了解并且应用于实际之中。
对高中将学习的“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可以起到铺垫的作用。
是知识逐步向能力转换的一座桥梁。
2、教学目标分析A.知识与技能:(1)认识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2)了解易燃物、易爆物的安全知识(3)会运用相关的知识解释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相关问题B.过程与方法: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于通过实验得出事实进行分析而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2)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责任感(3)使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认识事物,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3、重点、难点、疑点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难点:对着火点的理解疑点:着火点是否可以降低三、说教法1.引导探究法:这节课的主要教学方法是引导探究法。
中学课程标准提出科学课程应当通过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和方法,还应当通过学生自主的探究等活动来实现教育目标。
引导探究法能很好的体现《标准》中的思想,它不仅重视知识的获得,而且还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
其模式为: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归纳总结——联系生活。
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技术既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又能将探究的方案,讨论的情景提前准备好,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动手、思考、讨论。
四、说学情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式往往因地、因校、因师生条件不同而异。
我校是湖南省高级示范性中学,学生有较高的综合素质。
实验的动手能力强,讨论的思维活跃。
6.1《燃烧与灭火》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燃烧和灭火》是鲁教版八年级化学第六单元第一节的内容。
本课题共包含三大内容:灭火的原理、促进燃烧的方法以及爆炸是如何发生的等知识简介。
本课题共需两课时,此设计为第一课时。
二.教学对象分析我担任的教学班的学生基础较好,绝大部分同学具备合作完成探究实验的能力,而且学生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有了一定的化学知识积累,对燃烧的现象也有一定的了解,特别是实验探究有浓厚的兴趣。
本课的重点是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学生可以通过探究、分析总结得出。
三.教法分析本节课依据新的课程理念,坚持“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原则,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创新”为出发点,用如下教学方法:1.情境激学法:根据学情分析,创设“魔术表演”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学习的乐趣。
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3.实验探究教学法:采用实验探究法,始终以实验为导向,指导学生认识化学实验的作用:观察→思考→结论。
4.小组合作的教学法:通过小组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及创新能力,同时让学生体验到学生之间分工、协作的必要性。
四.学法分析结合上述教法选择,引导学生采用以下学习方法:1、观察法2、实验探究学习法3、小组合作学习法4、比较、分析、归纳法使学生逐步掌握“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得出结论→反思评价”的科学实验探究的方法。
五.教学设计思想贴近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增强动手实践能力,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问题情景,整堂课围绕灭火的原理和燃烧的条件展开探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兴趣,调动思维,让学生在亲自动手的过程中完成探究的过程,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培养了学生透过现象挖掘本质的能力,从而树立科学的探究观和世界观。
同时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分析现象、得出结论,再将结论运用到生产、生活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