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形态结构
- 格式:pptx
- 大小:6.51 MB
- 文档页数:65
不同种类细胞的形态结构不同的原因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不同种类细胞的形态结构差异很大。
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于细胞的功能需求以及遗传信息的调控所导致的。
本文将从细胞的功能需求和遗传调控两个方面来解释不同种类细胞形态结构差异的原因。
一、细胞的功能需求1. 红细胞(红血球)红细胞是负责输送氧气到全身的细胞。
由于其主要功能是携带氧气,红细胞在形态结构上做出了相应的适应。
红细胞呈扁平的圆盘状,表面积大,便于与氧气接触,从而增加氧气的吸附和释放速度。
此外,红细胞内部没有细胞核,可以容纳更多的血红蛋白,进一步增加氧气的携带量。
2. 神经细胞神经细胞是负责传递神经信号的细胞。
为了快速而准确地传递神经信号,神经细胞具有特殊的形态结构。
神经细胞的细胞体呈梭形,细胞长且突出,以便于传递信号。
此外,神经细胞还具有突触,用于与其他神经细胞进行信息传递。
3. 肌肉细胞肌肉细胞是负责肌肉收缩的细胞。
为了实现肌肉的收缩和伸展,肌肉细胞拥有特殊的形态结构。
肌肉细胞内部有丰富的肌纤维,这些肌纤维可以在神经信号的刺激下收缩。
此外,肌肉细胞还含有大量线粒体,以产生足够的能量来支持肌肉的运动。
二、遗传调控细胞的形态结构也受到遗传调控的影响。
细胞内的基因表达调控了细胞的发育和功能,从而决定了细胞的形态结构。
以下是几个例子:1. 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在形态结构上存在明显的差异,这是由于它们的遗传信息不同。
植物细胞具有细胞壁和叶绿体,而动物细胞则没有。
这是因为植物细胞需要支撑和保护细胞,以及进行光合作用,而动物细胞则需要更大的灵活性。
2. 脂肪细胞和神经细胞脂肪细胞和神经细胞在形态结构上也存在差异。
脂肪细胞具有丰富的脂肪滴,用于储存能量。
而神经细胞则具有突触和长的突起,用于传递信号。
这些差异是由于这两种细胞在基因表达上的差异所致。
总结起来,不同种类细胞的形态结构差异主要是由于细胞的功能需求和遗传调控所决定的。
细胞的功能需求决定了其形态结构需要具备的特点,而遗传调控则决定了细胞的发育和功能,从而导致形态结构的差异。
研究生物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生物细胞是生命起源的基本单元之一,是构成生物体的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为了更好地研究生物细胞的形态和结构,我们需要先了解生物细胞的基本组成及其特性。
一、生物细胞的基本组成生物细胞由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组成。
其中,细胞膜是细胞的外壳,是由脂质双层和蛋白质组成的。
细胞质是细胞中的液体,包含各种有机分子和无机离子,是生物化学反应和物质转运的场所。
细胞核是细胞的中心控制器,内含遗传信息,是细胞分裂和自我复制的关键组成部分。
二、生物细胞的特性生物细胞具有多样性和多功能性的特性。
它们可以形成各种各样的组织,构成不同类型的器官,从而构成生物体。
生物细胞还具有分化功能,即能够转化为不同类型的细胞,承担不同的生理功能。
此外,生物细胞还具有适应性,能够根据不同的环境压力和变化,调整自身的形态和结构,以适应不同的生存条件。
三、生物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生物细胞的形态和结构是其生理功能的基础,也是生命科学中的重要研究对象。
生物细胞的形态和结构受到遗传信息、环境因素和细胞生长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1.细胞形态生物细胞的形态具有多样性,例如,球形、扁平、长条形等。
这些形态的变化反映了细胞的生理功能和环境适应性。
例如,红细胞就是一种球形的细胞,便于在血管中流动和运输氧气。
2.细胞大小细胞大小也是生物细胞的重要特征之一。
生物细胞的大小差异非常明显,从微米级到厘米级都有。
例如,人的卵细胞是最大的细胞,直径可达1毫米左右,而肝细胞则小得多,直径只有几微米。
3.细胞器官生物细胞内部还有许多细胞器官,这些细胞器官有不同的结构和功能。
例如,内质网是细胞内外物质交换的重要场所,线粒体是细胞的能量生产中心,高尔基体则负责蛋白质的合成、加工和运输。
4.细胞骨架细胞骨架是细胞内部的一个网状结构,支撑和维持了细胞的形态和结构。
细胞骨架的构成成分包括微管、中间丝和微丝。
这些细胞骨架对于细胞分裂、形态变化和运动等过程具有重要的作用。
细胞形态结构的观察方法一、光学显微技术(P49)1、普通复式光学显微镜技术①组成:光学放大系统、照明系统、机械系统;②性能参数:放大倍数、分辨力、清晰度、焦点深度、镜像亮度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分辨力。
分辨力(分辨率、分辨本领):能分辨两个物点之间最短距离的能力。
该距离越小,则分辨力越高。
显微镜的分辨力计算公式:③普通光镜分辨极限α最大值140°;λ最小波长450nm;N最大值1.5;因此普通光镜的分辨力极限为0.2微米,此数值亦为显微水平和亚微水平的分界点。
(称为瑞利极限,Rayleigh limit)普通光镜有效放大倍数(经验值)=物镜最大镜口率×1000④提高光学显微镜分辨力的手段a、缩短照明光线波长;b、应用特殊光学效应,增强反差。
光学显微镜样品制备固定(fixation):使用固定剂(fixative)杀死细胞,并使细胞结构尽可能接近活细胞;脱水:乙醇包埋:石蜡切片:切片机脱蜡、染色:多种染料封片:长期保存显微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结合倒置显微镜2、相差和微分干涉显微镜技术(P51)①相差显微镜:(phase contrast microscope, Ph )1935年荷兰物理学家Frits Zernicke发明;它利用光的衍射和干涉原理,将光的相位差(人眼无法感受)→振幅差(人眼可以感受);无色透明物体中的细节表现为明与暗的对比;适合观察活细胞和未染色的样品。
两束光波之间的相互干涉普通光学显微镜相差显微镜②微分干涉显微镜(P51)(differential-interference microscope ,DIM)DIM获得的反差取决于光线穿过样品折射率变化的速率。
样品边缘结构反差增大(相对小的距离内折射率发生明显变化)。
Nomarski microscope 荐阅读《细胞实验指南》下册,科学出版社,P8963、荧光显微镜技术(fluorescence microscopy)①原理:以紫外光为光源,激发标本中的荧光物质产生荧光,从而对某些物质进行定性和定位分析。
八种细胞器的形态结构功能线粒体-------分布:动、植物细胞中膜结构:双模结构组成:外膜、内膜(内膜向内折起嵴,附着着大量有氧呼吸的酶)、基质(含有少量的DNA)功能: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叶绿体--------分布:主要分布在绿色植物的叶肉细胞膜结构:双模结构组成:外膜、内膜、基粒(由几个至几十个类囊体堆叠而成,其中还有光和色素和酶)基质(有大量光合作用的酶和少量DNA)功能: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内质网-------分布:动、植物细胞中膜结构:单膜结构结构:由单膜连接而成的网状物。
种类及功能:粗面内质网:有核糖体附着合成蛋白质滑面内质网:无核糖体附着合成糖类和脂质高尔基体--------分布:动、植物细胞中组成:由大小囊泡组成;膜结构:单膜结构功能:1.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和包装。
2.与植物细胞壁的形成有关。
3. 与动物细胞分泌物的形成有关。
核糖体-------分布:动、植物细胞及原核细胞中膜结构:无膜结构类型: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分泌蛋白游离在细胞质中的核糖体---合成结构(胞内)蛋白功能:是蛋白质的合成场所。
液泡--------分布:成熟的植物细胞中结构:由单膜围成;功能:调节植物细胞内的环境,使细胞保持坚挺。
溶酶体--------分布:动、植物细胞中膜结构:单膜结构功能:1.是“消化车间”,含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2.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内的的病毒、病菌中心体--------分布:动物细胞和某些低等植物细胞中结构:无膜结构组成:由两个相互垂直排列的中心粒和周围物质组成功能:与细胞有丝分裂有关。
试述各种血细胞形态结构及功能?1、红细胞:成熟的红细胞呈双面微凹的圆盘状,直径约7.5um,无细胞核及细胞器。
细胞质内含有大量淡红色的血红蛋白,肯有运输氧及二氧化碳的功能。
2、白细胞:在血液中呈球形,又分为两类:细胞质内有特殊颗粒的称有粒白细胞;无特殊颗粒的称无粒白细胞。
(1)有粒白细胞:根据其所含特殊颗粒的嗜色性,又可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1)中性粒细胞:直径10~12um,细胞核多数分为2~5叶,核叶之间有细丝相连;也有少数细胞核呈腊肠形,称为杆状核。
细胞核分叶少或不分叶的是比较幼稚的细胞;分叶较多的是比较衰老的细胞。
细胞质内有染成淡紫红色的颗粒、颗粒较小,分布均匀。
颗粒至少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特殊颗粒,数量较多,有杀菌的作用;另一类是嗜天青颗粒,数量较少,能消化细胞所吞噬的异物。
中性粒细胞肯有变形运动和吞噬异物的能力,在体内起重要的防御作用。
2)嗜酸性粒细胞:直径10~15um,细胞核多数分为两叶。
细胞质内含有嗜酸性颗粒,颗粒较大,大小均匀,染成橘红色。
嗜酸性粒细胞能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
3)嗜碱性颗粒:直径10~11um,细胞核呈S形或不规则形,染色较淡。
细胞质内含有嗜碱性颗粒,颗粒的大小不一,分布不均,染成紫蓝色。
颗粒中含有肝素、组胺和慢反应物质等。
(2)无粒白细胞:包括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
1)淋巴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大小颇不一致,直径6~16um。
细胞核呈圆形或椭圆形。
细胞核相对较大,染成深蓝色。
细胞质很少,染成天蓝色。
还可根据细胞膜的表面结构和免疫功能等方面的差别,在光镜下形态基本一致的淋巴细胞,还可分为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等数种。
T淋巴细胞能识别、攻击和杀灭异体细胞、肿瘤细胞、感染病毒的细胞等;B淋巴细胞能转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
2)单核细胞:是血液中最大的细胞,直径14~20um。
单核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
细胞核呈肾形,蹄铁形或不规则形,染色浅淡。
细胞质较多,染成淡灰蓝色。
叶肉细胞的形态结构特点叶肉细胞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其形态结构特点与其功能密切相关。
以下将从细胞壁、细胞质、叶绿体和细胞核四个方面详细介绍叶肉细胞的形态结构特点。
一、细胞壁叶肉细胞的细胞壁通常由两层组成:外层是主要由纤维素构成的厚壁,内层是富含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中薄壁。
细胞壁具有顶点弯曲性,即形成“反向锥形”,与邻近细胞形成隙缝。
这种形态结构特点有利于细胞之间的水分、气体交换和物质运输。
二、细胞质叶肉细胞的细胞质丰富,细胞质内包含大量叶绿体和线粒体。
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通常呈片状或网状分布,并且与细胞壁形成贴壁排列。
这种形态结构特点有利于最大程度地增加叶绿体的表面积,提高光合作用效率。
此外,叶肉细胞的细胞质中还存在丰富的内质网,其中的核糖体和内质网腔可通过核糖酶释放和蛋白质合成来满足细胞对光合产物和能量物质的需求。
三、叶绿体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关键。
叶绿体内包括一个完整的叶绿体内膜系统和多个叶绿体小腔。
叶绿体内膜系统通常分为内外两层,并形成了多个隔室,分别是类似于内膜的内隔、内质网的外隔和最外层膜形成的叶绿囊。
叶绿囊是一个具有内外膜的小腔体结构,其中包含着叶绿体的胶体物质。
这种形态结构特点可以增加叶绿体的吸光面积,提高光合作用效率。
同时,叶绿囊中的胶体物质还富含丰富的叶绿素和其他光合色素,能够吸收和转化光能,并将其转化为化学能。
四、细胞核叶肉细胞的细胞核位于细胞的一侧或中央位置。
细胞核内含有大量的染色体,其中包含了遗传信息和调控光合作用的基因。
叶肉细胞的细胞核的形态结构特点主要体现在染色体的凝缩程度上。
在非分裂状态下,叶肉细胞的染色体松散分布,接触到核膜,形成染色质。
而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会凝缩成更紧密的结构,便于核分裂和遗传物质的传递。
综上所述,叶肉细胞具有较厚的细胞壁、丰富的细胞质、片状或网状分布的叶绿体和核糖体以及核内含有遗传信息的染色体等形态结构特点。
这些特点使叶肉细胞能够更好地进行光合作用、物质运输和遗传物质传递,保证光合产物的合成和转运,从而维持植物正常的生长和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