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尖瓣脱垂综合征的鉴别诊断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1
二尖瓣脱垂分度标准
二尖瓣脱垂是一种心脏疾病,通常会导致二尖瓣关闭不全。
二
尖瓣脱垂的分度标准通常是根据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来确定的。
一
般来说,根据二尖瓣脱垂的严重程度,可以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
轻度二尖瓣脱垂一般指二尖瓣前移幅度小于2mm,伴有一些非
特异性的超声心动图特征。
中度二尖瓣脱垂通常指二尖瓣前移幅度
在2-5mm之间,可能伴有一些二尖瓣关闭不全的征象。
而重度二尖
瓣脱垂则通常指二尖瓣前移幅度大于5mm,伴有明显的二尖瓣关闭
不全。
除了二尖瓣前移幅度外,还有其他超声心动图特征,如二尖瓣
脱垂的持续时间、二尖瓣关闭不全的程度等也会被考虑在内。
此外,临床症状和体征也是评估二尖瓣脱垂严重程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总的来说,二尖瓣脱垂的分度标准是基于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
以及临床症状和体征综合评估的。
对于不同程度的二尖瓣脱垂,医
生会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包括药物治疗和可能的手术干预。
希望
这些信息能够帮助你更好地了解二尖瓣脱垂的分度标准。
中国乡村医药·病例报告·二尖瓣脱垂表现为肺部感染1例林赟羽 吉 珉 葛武坤二尖瓣脱垂是指二尖瓣叶在心室收缩期脱入左心房,伴或不伴有二尖瓣关闭不全,主要临床表现有胸痛、呼吸困难、运动耐力差、头晕、焦虑症等,少部分患者还可出现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感染性心内膜炎、猝死等并发症。
本文就我院收治的1例二尖瓣脱垂被误以为是单纯肺部感染的病例报道如下:1 病历摘要患者女,46岁,因“咳嗽、咯血伴胸闷2天”于2018年3月19日入院。
入院前2天患者在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咳嗽、咳痰,阵发性咳嗽,夜间较明显,伴有咯血,色鲜红,为痰中带血,伴有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尚能平卧。
患者入急诊抢救室时神志清,精神较软,呼吸24次/min,血压150/98mmHg,血氧饱和度82%,体温37.8℃,立即予鼻导管吸氧、心电监护。
查体:急性病容,口唇稍发啰绀,两肺可闻及湿音,右肺较明显,心脏听诊律齐,心率偏快,未闻及明显心脏杂音,腹平软,无压痛,双下肢轻度水肿。
既往史、个人史、婚育史及家族史无殊。
急诊初步诊断:肺部感染。
医生下医嘱行床边急诊血气分析、急诊血生化、血常规、肌钙蛋白Ⅰ等检查,行床边心电图检查(提示窦性心动过速,心率118次/min)。
患者入急诊抢救室鼻导管吸氧(4L/min),10余分钟后,血氧饱和度升至94%,胸闷症状较前缓解,随后行胸部CT检查。
常规血气分析:pH 7.47,PaCO225mmHg,PaO262m mHg,血乳酸3.20m mo1/L;血常规:W B C 6.78×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64.9%,CRP 12.42mg/L;急诊生化:白蛋白40.6g/L,尿素氮4.8mmo1/L,葡萄糖11.81mmo1/L;D二聚体0.41mg/L;肌钙蛋白Ⅰ0.15ng/mL。
胸部CT:两肺感染性病变,右肺为著,两侧胸腔积液。
急诊诊断:肺部感染、Ⅰ型呼吸衰竭。
急诊当日予美罗培南抗感染、止咳、止血及吸氧等对症治疗,但咳嗽、胸闷、气促症状缓解不明显,仍有间断咯血,血氧饱和度维持在93%左右。
胸科医院鉴别诊断模板1.消化性溃疡:可出现剑突下疼痛,多与进食相关且伴有反酸,饱涨,嗳气等症状,GI或消化道内镜可帮助鉴别。
2. 心肌桥(myocardial bridge):冠状动脉通常行走于心外膜下的结缔组织中,如果一段冠状动脉行走于心肌内,这束心肌纤维被称为心肌桥,行走于心肌桥下的冠状动脉被称为壁冠状动脉。
由于壁冠状动脉在每一个心动周期的收缩期中被挤压,而产生远端心肌缺血,临床上可表现为类似心绞痛的胸痛、心律失常,甚至心肌梗死或猝死。
冠状动脉造影时可显示该节段收缩期血管腔被挤压,舒张期又恢复正常,被称为挤奶现象(milking effect)。
血管内超声声能准确地反映出心肌桥的存在,冠脉内多普勒可呈现特征性的舒张早期血流加速及收缩期前向血流减弱或逆流现象。
3.心脏神经官能症:本病病人常诉胸痛,但为短暂(几秒钟)的刺痛或较持久(几小时)的隐痛,病人常喜欢不时地深吸一大口气或作叹息性呼吸。
胸痛部位多在左胸乳房下心尖部位附近,或经常变动。
4.肋间神经痛:本病疼痛常累及1~2个肋间,但并不一定局限在胸前,为刺痛或灼痛,多为持续性并非发作性,咳嗽、用力呼吸和身体转动可使疼痛加剧,沿神经走径处有压痛感,手臂上举活动时局部有牵拉疼痛,故与心绞痛不同。
5.X综合症:以反复发作劳累性心绞痛为主要表现,疼痛亦可在休息时发生。
发作时或负荷后心电图可示心肌缺血表现、部分病人超声心动图可以发现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核素心肌灌注扫描可发现节段性心肌灌注减低和再分布征象。
但本病多见于绝经期前女性,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不明显,疼痛症状不甚典型,冠状动脉造影无有意义的狭窄但常可见血流缓慢冠状动脉血流储备降低。
治疗反应不稳定但预后良好。
6.风湿性心瓣膜病:发病前常有风湿性肌炎或关节炎史,风湿性炎症过程所致的瓣膜损害,以二尖瓣狭窄和(或)关闭不全为主。
临床可见呼吸困难、端坐呼吸、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咯血、咳嗽等症状。
重度二尖瓣狭窄常有“二尖瓣面容”。
风湿性心脏病如何鉴别诊断?中医诊断:急性期(1)风热外袭:证候:病初发热,咽痛,或咽喉乳蛾红肿疼痛,鼻塞,流黄涕,口渴欲饮,舌苔薄白微黄,舌边尖红,脉浮数。
病机分析:风热外袭犯表,热郁肌腠,卫表失和,故见发热;风热上扰,熏蒸清道,故咽痛,或咽喉乳蛾红肿疼痛,鼻塞,流黄涕;热邪伤津,故口渴欲饮;舌苔薄白微黄,舌边尖红,脉浮数为风热侵于肺卫之征。
(2)气虚感邪:证候:发热,恶寒较甚,全身酸楚,关节疼痛;咳嗽,咯痰无力,舌苔薄白,脉浮无力。
病机分析:由于卫气不固,外感风寒,气虚托送无力,邪不易解,而出现发热、恶寒较甚,无汗;肌表被束,故全身酸楚,关节疼痛;气虚邪袭,肺气失宣,故咳嗽,咯痰无力;舌苔薄白,脉浮无力,为气虚感邪之征。
(3)阴虚发热:证候:身热午后尤甚,微恶风寒,关节疼痛,少汗,头昏,心烦口干,干咳痰少,舌红少苔,脉细数。
病机分析:素体阴虚,阴津素亏,外感风热,津液不能作汗达邪,故身热,午后尤甚,微恶风寒,少汗;邪犯肌肤经脉关节,脉络不通,则关节疼痛。
风热上犯,则头昏;阴虚生内热,故见心烦口干,干咳痰少;舌红少苔,脉浮细数,均为阴虚感邪之征。
(4)气阴两虚,余邪未清:证候:发热,心烦,自汗,心悸,少气懒言,乏力,口干少津,全身关节酸痛,舌质淡红,苔少,脉细数。
病机分析:外感风寒湿热之邪日久,邪留不去,气阴两伤,故见发热;邪扰心神,则心烦;气虚卫外不固,则自汗;气阴两虚,心失所养,则心悸;气虚则见少气懒言,乏力;阴虚津不上承,口子少津;邪滞关节,则全身关节酸痛;舌质淡红,苔少,脉细数则为气阴两伤之象。
慢性期:证候:心痹:风寒湿热之邪内侵于心,心气、心阴、心血受伤而为心痹。
临床表现属心悸,胸痹等病证。
其表现为心动悸、胸闷气喘,动则尤甚,四肢关节疼痛,头晕目眩,或两颧暗赤,口唇紫暗,脉沉涩或结代。
病机分析:风寒湿热之邪内侵于心,心气、心阴、心血受伤,心脉、心神失养,故表现为心动悸、胸闷气喘;动则耗气,故动则尤甚;清窍失养则头晕目眩;心华在面,心虚则两颧暗赤;关节气血运行不利,则四肢关节疼痛;口唇紫暗,脉沉涩或结代为心虚之象。
二尖瓣脱垂综合征疾病概述1•二尖瓣脱垂综合征(MVP系指二尖瓣叶过长,在收缩期向左心房脱垂,伴或不伴有二尖瓣闭锁不全的一组综合征。
2•在青年人中女性比男性多见(2 : 1),但在中年和老年人中男女的发病率相似。
3.本征大多见于成年患者,少见于儿童。
4. 该症常发生进行性二尖瓣闭锁不全、感染性心内膜炎、心律失常、心脏性猝死、脑血管意外等并发症。
症状体征1. 症状多数二尖瓣脱垂病人可无症状,仅有收缩期喀喇音而不伴有收缩中晚期杂音,即二尖瓣脱垂无反流。
其自然发展病史如下:二尖瓣脱垂无反流—二尖瓣脱垂轻度反流—二尖瓣脱垂中度反流—二尖瓣脱垂重度反流。
当二尖瓣脱垂伴中至重度反流时,可出现下列特征性症状:(1) 不典型胸痛:可发生于前胸,疼痛轻重不一,重者似刺痛或刀割样,与劳累和精神紧张无关,发作可瞬间即逝或持续数小时,卧位时可减轻,与冠心病心绞痛不同,后者卧位时加剧,坐位时减轻。
硝酸甘油疗效不一。
胸痛原因未明,可能与乳头肌、心内膜下缺血和冠状动脉痉挛等有关。
(2) 心悸:约半数患者有心悸,可能与快速心律失常有关。
但动态心电图监测发现心悸与心律失常关系不大。
(3) 自主( 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包括焦虑、情绪紧张和易激动、乏力、过度换气等,反映迷走神经张力和交感神经张力增高表现。
(4) 眩晕或昏厥:可能与直立性低血压和(或)心律失常引起脑部缺血有关,但在窦性心律时亦可发生昏厥。
2. 体征(1) 本病女性多见:伴有体型瘦长和胸廓畸形,如漏斗胸、直背(前后胸径狭小,正常胸椎后突消失) 和脊椎侧突等。
(2) 心尖搏动多正常:偶尔在左侧卧位时,心尖的向外搏动可被与收缩中期喀喇音一致的收缩中期突然回缩,形成双峰状心尖搏动。
(3) 典型听诊特征:于心尖区内侧及胸骨左缘下部邻近二尖瓣处闻及收缩中期喀喇音及收缩中、晚期杂音。
喀喇音音调较高,呈高频、短促、清脆的爆裂样。
典型收缩晚期杂音紧接喀喇音之后,常为递增性。
少数患者可出现全收缩期杂音,常掩盖收缩中期喀喇音。
鉴别诊断胸痛(心梗)鉴别:1、心绞痛:发作多有诱因,胸痛位于胸骨中上段之后,程度较心梗轻,无左上肢反射痛,含服硝酸甘油可在数分钟内缓解,无心肌坏死物质吸收的表现。
心电图动态观察有助于鉴别。
2、急性心包炎:该病疼痛与发热同时出现,早期即可有心包摩擦音,全身症状一般不如心肌梗死严重,心电图除aVR外的导联均有ST段弓背向下抬高,T波倒置,无异常Q波出现。
3、主动脉夹层:常有高血压基础,胸痛一开始即达高峰,可放射到背、肋、腹、腰和下肢,常呈撕裂样疼痛,测双侧上肢血压、脉搏可有明显差别。
主动脉MRI 可鉴别。
4、急性肺动脉梗塞:多有诱因如骨科手术及长期卧床史等,症状典型者呈难治性低氧血症、胸痛、咯血三联症,常有明显的呼吸困难,肺部ECT呈节段性充盈缺损,有利于鉴别。
5、消化系统疾病如消化性溃疡、返流性食管炎等,可引起嗳气、返酸等症状,可合并胸闷不适,与活动无关,查体可有剑突下或上腹轻压痛;胃镜、胃PH测定等检查有利于鉴别诊断。
原发性高血压与继发性高血压的鉴别:1、肾动脉狭窄:高血压进展迅速,呈恶性高血压表现,药物治疗无效,查体上腹部或背部肋脊角可闻及血管杂音,肾动脉B超、造影检查等可助诊断。
2、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典型者有“低钾、高血压、夜尿增多”三联症,可查血立卧位醛固酮、肾素活性,肾上腺B超、CT,螺内酯试验等以鉴别。
3、库欣综合征:系肾上腺皮质肿瘤或增生分泌糖皮质激素过多所致。
有向心性肥胖、满月脸、水牛肩、皮肤紫纹、毛发增多等表现,24小时尿17-羟及17-酮类固醇增多,地塞米松抑制试验、肾上腺皮质激素兴奋试验阳性有助于鉴别。
4、嗜铬细胞瘤:为嗜铬细胞瘤间歇或持续分泌过多的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所致,有“阵发性头痛、心悸、脸色苍白、出汗”4P征,对一般降压药无效。
血压增高期测血或尿儿茶酚胺、VMA,查肾上腺B超、CT等可鉴别。
胸闷、气促鉴别:1、慢性支气管管炎急性发作:慢性支气管炎多缓慢起病,病程较长,有多年的反复咳嗽、咳痰和/或喘息病史,急性发作时有大量脓性粘液痰,或伴有发热,查体可有肺部干、湿性罗音增多。
马凡氏综合征的超声表现马凡综合征(Marfan syndrome)是一种由遗传性胶原蛋白缺陷引起的系统性结缔组织疾病。
主要特点包括身材高大、四肢细长、面部延长等。
马凡氏综合征的超声表现主要包括心脏异常、主动脉瓣膜病变、骨骼异常等。
以下将对马凡氏综合征的超声表现进行详细介绍。
一、心脏异常1. 主动脉根部扩张:马凡氏综合征的患者常常存在主动脉根部扩张。
超声检查可以准确测量主动脉根部的直径,进而评估主动脉根部的扩张程度。
2. 二尖瓣脱垂:超声检查可以观察到二尖瓣的脱垂情况,并评估脱垂的程度。
二尖瓣脱垂是马凡氏综合征的常见心脏异常之一,可能表现为二尖瓣反流。
3. 乳头肌功能异常:超声检查可以观察到乳头肌的形态和功能情况。
马凡氏综合征的患者常常存在乳头肌功能异常,可能导致二尖瓣反流。
4. 心室功能异常:马凡氏综合征的患者常常存在心室功能异常,超声检查可以评估心室的收缩功能和舒张功能。
二、主动脉瓣病变1. 主动脉根部扩张:马凡氏综合征的患者常常存在主动脉根部扩张,这可能导致主动脉瓣脱垂。
2. 主动脉瓣反流:超声检查可以观察到主动脉瓣的结构和功能情况,评估主动脉瓣反流的程度。
马凡氏综合征的患者常常伴有主动脉瓣反流。
3. 主动脉夹层:马凡氏综合征的患者由于主动脉根部扩张,可能导致主动脉夹层的发生。
超声检查可以帮助判断主动脉夹层的位置和程度。
三、骨骼异常1. 骨骼生长异常:马凡氏综合征的患者常常存在骨骼生长异常,包括四肢的细长、面部的延长等。
超声检查可以观察到骨骼的生长情况。
2. 胸廓异常:超声检查可以评估胸廓的形态和结构,观察是否存在胸骨凹陷、肋骨异常等。
3. 脊柱侧弯:超声检查可以观察到脊柱的侧弯情况,评估侧弯的角度和程度。
四、其他异常1. 眼部异常:马凡氏综合征的患者常常存在眼部异常,包括晶状体脱位、近视等。
超声检查可以观察到晶状体的位置和形态情况。
2. 胸腔积液:超声检查可以观察到胸腔的积液情况,评估积液的程度和性质。
二尖瓣脱垂综合征的鉴别诊断
一般认为,二尖瓣脱垂不是一种心脏疾患,而是二尖瓣的一种病变。
可为正常的二尖瓣脱垂或为病理性的二尖瓣脱垂。
故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
绝大多数生理性患者无典型症状,故临床上应对生理性和病理性的二尖瓣脱垂进行鉴别:
1、生理性二尖瓣脱垂患者中,常规超声心动图部分表现为前后叶均脱垂,含服消心痛10 mg 15 min后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左室长轴、四腔心切面观察,均表现为不同程度前后叶脱垂征。
有些病例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二尖瓣脱垂不清楚。
超声检查,可清楚的显示前叶脱垂或后叶脱垂,伴发胸廓畸形。
2、病理性二尖瓣脱垂综合征中,伴发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关闭不全者,超声检查,除二尖瓣关闭不全外,还表现二尖瓣前后叶脱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