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经济学第四章 劳动力需求
- 格式:ppt
- 大小:845.04 KB
- 文档页数:81
《劳动经济学》名词解释1 劳动力需求——是指一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用到的劳动力的数量。
劳动力需求是派生性的需求(1、劳动力需求是生产活动的需求、2、劳动力需求是对物质产品和服务需求的一种派生需求)、边际生产率理论是劳动力需求理论的支持理论之一、劳动力需求是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统一。
2 希克斯技术进步——在资本与劳动的比率既定的条件下,劳动的边际生产力与资本的边际生产力同比例上升,这样的技术进步称为“希克斯技术进步”。
图223 资本密集型技术进步——技术进步在资本与劳动比率既定的条件下,资本边际生产力的增加超过劳动边际生产力的增加。
如果资本与劳动的相对价格不变,资本装备率上升。
4 劳动密集型技术进步——与资本密集型相反,劳动边际生产力的上升超过资本边际生产力的上升,在这种情况下,即使资本与劳动的相对价格相同,也需要相对多地使用劳动。
5 劳动力供给——从本质上说,是指劳动力的供给主体(劳动者个人,在某些情况下可以是家庭)在一定的劳动条件下自愿对存在于主体之中的劳动力使用权的出让。
从量的角度说,是指一个经济体(大至一个国家,小至一个微型企业、一个雇请了保姆的家庭)在某一段时期中,可以获得的劳动者愿意并能够提供的劳动能力的总和。
6 劳动经济学所研究的劳动力——是指在一定的年龄范围内,具有劳动能力和参加有酬的市场性劳动愿望的全部人口,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
7 劳动力参与率——是研究劳动就业状态的重要统计指标,反映一定范围内的人口参与市场性劳动的程度。
8 总人口劳动里参与率=劳动力人口/总人口*100%9 法定劳动年龄人口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力人口/法定劳动年龄人口*100%10 年龄别(性别)劳动力参与率=某年龄(性别)劳动力人口/与分子同范围人*100%11 效用——是指商品或劳务存在于消费者心目中的满足欲望或需要的能力,它表示商品或劳务同消费者的愉快或痛苦之间的关系。
12 边际效用——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消费者增加一个单位商品或劳务的消费所得到的增加效用量或增加的满足,也就是每增加一个单位商品或劳务的消费所得到的总效用增量。
劳动力::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一个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他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是人所特有的一种能力。
存在于活的人体中的能力。
是人在劳动中所运用的能力。
是人在劳动中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劳动:是人类使用生产资料创造自身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有目的的活动。
劳动力资源:能够从事各类工作的劳动力人口,它是劳动力人口的数量与其平均质量的乘积。
劳动力需求:指雇主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工资率水平时愿意而且能够雇用到的劳动力数量。
劳动力需求的含义:1、 是雇主雇用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统一,缺一不可2、 是一种派生的需求,即劳动力需求是由于对物质产品和服务的需求而引起的。
3、 是一种联合的需求或相互依存的需求。
4、生产技术的状况对劳动力的需求影响较大。
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的含义: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当把可变的劳动投入增加到不变的资本上,最初劳动的增加会使边际产量增加,但当劳动增加超过一定限度时,继续增加劳动要素投入将使边际产量递减。
边际产量:指由于增加一个单位的劳动要素投入而增加的产量边际技术替代率:指在维持相同产量时,减少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增加的另一种生产要素数量的之比。
MRTS=∣dK/dL ∣=- dK/dL是等产量曲线的斜率,是一个负值,为了分析方便,一般用绝对值表示。
劳动力需求弹性:是指工资率变化一个单位,劳动力需求量的变化程度,即工资率变化l %,劳动力需求量变化百分之几。
完全无弹性:如果劳动力市场上的工资率不论如何变化都不会对劳动需求产生任何影响,弹性等于零。
缺乏弹性:如果劳动力需求弹性小于1大于零,此时的劳动力需求弹性较小。
单位弹性:劳动力需求变动的百分比等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即劳动力需求弹性等于1。
富有弹性:如果企业雇工水平变动的百分比大于工资的变动速率,即劳动力需求弹性大于1。
劳动力需求弹性较大,意味着企业的雇工数量对工资变动的敏感程度较高。
第一章劳动力需求1、如何理解劳动力需求的含义?所谓劳动力需求,是指一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用到的劳动力的数量。
有三个问题与劳动力需求的概念密切相关。
(一)劳动力需求是派生性需求1、劳动力需求是生产活动的需求。
2、劳动力需求是对物质产品和服务需求的一种派生需求。
(二)边际生产率理论是劳动力需求理论的支持理论之一(三)劳动力需求是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统一2、何谓劳动力需求弹性?劳动力需求弹性是一般需求弹性概念的属概念,也具有一般需求弹性的各种性质。
劳动力的需求弹性是指劳动力需求量(及供给量)的变化对工资水平变化的影响程度.劳动力供给量大的时候,如工资下降幅度大,说明供给弹性大,如果工资不怎么变化,则说明供给弹性需求小.按绝对值的大小,劳动力需求弹性共有5种状态。
(1)劳动力需求弹性等于零。
(完全无弹性)(2)劳动力需求弹性小于1。
(无弹性)(3)劳动力需求弹性等于1.(单位弹性)(4)劳动力需求弹性大于1。
(弹性较大)(5)劳动力需求弹性无穷大。
(完全无弹性)3、工资率和产品需求的变化如何对劳动力需求产生影响?工资的变化包括上升和下降两个方面,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工资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工资的上升。
工资上升对劳动力需求产生的影响可以分解为两个影响效应。
一个是与资本的相对价格比上升而产生节约劳动力的替代效应;另一个是因工资上升造成生产成本上升,引起产品价格上涨,导致产品需求下降,最终形成劳动力需求减少的规模效应.4、在考察劳动力需求时通常有哪些假设条件?1、生产技术的假设.假设技术条件不变或可变,前者在设计劳动力需求模型时必须,后者动态分析时必要。
2、组织目标的假设。
在生产组织中,生产目标是其根本目标。
企业的生产目标也是设计劳动力需求基本模型的一个重要条件。
有关生产目标的假设,不外乎有三种情况:利润最大化、人均产量最大化和总产量最大化.3、市场环境的假设。
假设是完全竞争的.市场状况分为完全竞争性市场、垄断性市场和不完全竞争性市场三种.4、劳动力是否同质的假设.劳动力供给模型假设劳动力是同质的,但实际上,劳动力的异质性是劳动力市场最主要的特征。
第一章导言一、劳动经济问题的重要地位:例:经济增长为什么没有带来显性就业?首先,反周期的宏观经济政策对解决自然失业是无能为力的;其次,在反周期的宏观经济政策所能调节的周期性失业方面,由于宏观经济政策所引导的投资方向往往是就业密集度较低的行业,进而导致反周期措施拉动就业的能力大为降低。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就业增长主要是通过中小企业、民营经济以及非正规经济,通过逐渐发育起来的劳动力市场机制所创造的/另一方面,城镇实际失业率也持续提高,劳动参与率逐年下降,政府主导投资带动的就业增长效果不显著,从而导致在经济增长的同时没有显性的就业增长。
目前的高失业率,有很大的部分是自燃失业率,主要由于劳动力市场不健全、产业结构调整和各种不利于就业扩大的规制而产生。
这个失业组成部分并不能通过宏观反周期政策予以消除。
而在宏观经济政策可以有所作为的范围内,又由于政策导向不是就业最大化,以致当宏观经济政策刺激起经济增长时,就业增长效果并不显著。
三、现实中的劳动经济现象和问题:2)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联合国的相关定义: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人口占该国或地区人口总数的10%或以上,或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以上人占该国或地区人口总数的7%或以上,那么,该国家或地区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
•老龄化会影响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
首先人口老龄化将导致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下降,劳动力供给将会逐步萎缩。
劳动力是社会再生产最主要的生产要素,劳动年龄人口比例的下降可能导致劳动力短缺,劳动力的短缺将直接影响经济的发展速度,因此我们把研究方向指向未来劳动力供求状况。
在人口预测的基础上,我们将人口按年龄分为三个年龄段得到了未来40年的劳动力供给数据,经作图发现劳动力供给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
其次在将未来劳动力供给与需求一同作图后我们发现我国在2020年之前劳动力供求状况一直都是供大于求,而随着劳动力供给的减少与需求的增加,在2020年后劳动力供给缺口将不断扩大。
第一章劳动力需求1.劳动力——人在劳动中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2.劳动力需求——在一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用到的劳动力的数量3.短期劳动力需求——在资本投入量不会变化、技术条件也不变的条件下对劳动力的需求4.长期劳动力需求——在企业的一切生产要素都可能变化时对劳动力的需求5.劳动力需求弹性——由工资率变动引起的劳动力需求变动的百分比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的比值6.希克斯技术进步—在资本与劳动的比率既定的条件下,劳动的边际生产力与资本的边际生产力同比例上升,这样的技术进步称为-希克斯技术进步7.劳动密集型技术进步-劳动边际生产力的上升超过资本边际生产力的上升,在这种情况下,即使资本与劳动的相对价格相同,也需要相对多地使用劳动第二章劳动力供给8 劳动力供给——从本质上说,是指劳动力的供给主体在一定的劳动条件下自愿对存在于主体之中的劳动力使用权的出让;从量的角度说,是指一个经济体在某一段时期中,可以获得的劳动者愿意提供的劳动能力的总和.9主体均衡——在资源约束的条件下余暇与收入的组合能使主体获得最大效用的状态。
10劳动力供给弹性——由工资率变动引起的劳动力供给变动的百分比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的比值。
11收入效应——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于非劳动收入的增加,个人可达到的效用水平将提高。
12替代效应——相对价格提高的商品必然引起较小的需求,价格提高的商品必然增加其供给第三章劳动力市场的均衡与内部劳动力市场13均衡——相互对立中的任何一种力量在各种条件制约下不再具有改变现状的动机或能力,对立的行为主体的利益共同达到了最大化,即达到了均衡状态。
14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在劳动力市场,劳动力供给和劳动力需求相互作用,当供给等于需求时,即实现了劳动力市场的均衡。
15U-V 分析——从失业与职业空位,也就是劳动力过剩和劳动力短缺的关系出发,研究劳动力市场资源分配功能效率问题的分析方法。
16内部劳动力市场——内部劳动力市场是作为外部劳动力市场的对立概念出现的,内部是指企业组织的内部。
第一章劳动力需求劳动力:1、是人所特有的一种能力。
2、是存在于活的人体中的能力。
3、是人在劳动中所运用的能力。
4、是人在劳动中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劳动力资源:指能够从事各类工作的劳动力人口,它是劳动力人口的数量和平均素质的乘积。
劳动力需求:指一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用到的劳动力数量。
1、劳动力需要是派生性需求。
2、边际生产率理论是劳动力需求理论的支持理论之一。
3、劳动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统一。
劳动力需求的假设:1、生产技术假设。
2、组织目标的假设。
3、市场环境的假设。
4、劳动力是否同质的假设。
边际生产力递减速规律:在短期,生产的其他要素固定不变,惟一可变的生产要素是劳动投入。
当把可变的劳动调入增加到不变的其他生产要素上时,最初劳动的增加会使产量增加;当增加超过一定量时,增加的产量开始递减。
劳动力需求弹性的五种状态:1、弹性等于零,此时为完全无弹性需求。
2、弹性小于1,无弹性。
3、弹性等于1,为单位弹性。
4、弹性大于1,劳动力需求弹性较大。
5、弹性无穷大。
称之为完全有弹性。
劳动力需求弹性一的决定要素:1要素替代:当其他因素保持不变时,在生产函数上,劳动投入与其他生产要素之间可替代性越大。
2、产品需求:当其他因素保持不变时,产品的需求弹性越大。
3、其他生产要素的供给弹性越大。
4、劳动力成本占总成本比重越大,劳动力需求弹性越大。
劳动力密集型行业中,劳动力在总成本中所占比重较高,所以工资的变动对就业水平产生较大影响,在资本密集型行业中,工资变动对就业水平的影响相对较小。
技术进步的三种类型:1、希克斯技术进步。
2、资本密集型技术进步。
3、劳动密集型技术进步。
第二章劳动力供给劳动力供给:指劳动力的供给主体在一定的劳动条件下自愿对存在于主体之中的劳动力使用权的出让,从量的角度上说,是指一个经济体在某一段时期中,可以获得的劳动者愿意并能够提供的劳动能力的总和。
总人口劳动参与率=劳动力人口/总人口*100%法定劳动年龄人口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办人口/法定劳动年龄人口*100%年龄性别劳动力参与率=某年龄(性别)劳动力人口/与分子同范围人*100%影响劳动力参与率的因素:1、教育制度与教育供给规模。
1 劳动力:在一定年龄范围内,具有劳动能力和就业要求,能够从事所有职业劳动的全部人口。
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
2 劳动力资源:是指能够从事各类工作的劳动力人口,它是劳动力人口的数量和其平均素质的乘积。
3 劳动力需求: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用到的劳动力的数量。
4 劳动力需求的特点:①劳动力需求是派生性需求。
②边际生产率理论是劳动力需求理论的支持理论之一。
③劳动力需求是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统一。
5 关于劳动力需求的假设:①生产技术的假设(技术条件是否变)②组织目标的假设(利润最大化,人均产量最大化,总产量最大化)③市场环境的假设(完全竞争性市场,垄断性市场,不完全竞争性市场)④劳动力是否同质的假设(假设同质)6 利润公式:Ⅱ=R-C=QP-(Lw+Kr) 如果想要Π最大化,就得对其求导,并求得导数值为零。
即达到边际收入等于边际成本的产量X*,企业获得最大利润。
边际生产率递减规律AP=Q/L. MP=△Q/△L. Q总产量,L可变的劳动要素投入,AP平均产量,MP边际产量。
7 资本积累与长期劳动力需求(企业如何运用资本积累与长期劳动力需求来进行决策?)在长期劳动力需求中,资本成为可变的生产要素。
在这样的条件下,企业的产量决定后,节约资本、多雇佣劳动力的生产方法,或是节约劳动力、多使用资本的生产方法都可以选择。
6 劳动力需求弹性(E=△L/△W. W是工资)的五种状态E=0.E<1.E=1(单位弹性,直角双曲线).E>1(敏感度高).E=∞(水平线).7 希克斯-马歇尔派生需求四大法则:(其他因素保持不变)①在生产函数上,劳动投入与其他生产要素之间可替代性越大。
②产品的需求弹性越大。
③其他生产要素的供给弹性越大。
④劳动力成本在生产总成本中所占的比重越大,劳动力需求弹性越大。
8 技术进步的三种类型①希克斯技术进步。
(劳动与资本的边际替代率不变化)②资本密集型(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
[劳动经济学4-6章,练习题]第四章:劳动力需求弹性一、单选题1、产品需求往往会对劳动力需求产生直接影响,这种影响说明了劳动力需求具有()的性质A、派生需求B、市场需求C、规模效应D、替代效应2、生产要素(投入)和产出水平的关系称为()A、生产函数B、生产可能性曲线C、总成本线D、平均成本曲线3、政府补贴政策所产生的经济效应可以从( )两方面来分析。
A.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B.替代效应和规模效应C.价值形态和实物形态D.实际投资和实际储蓄4、等成本线是在总成本和生产要素价格既定的条件下,可以购买到的劳动和( )的不同数量组合的轨迹。
A.资本B.土地C.技术D.管理5、党劳动力需求弹性大于1时,劳动力需求变动的百分比()工资变动的百分比 A.大于B.等于 C.小与 D.大于等于6、长期劳动需求曲线比短期劳动力需求曲线()A.陡峭B.平缓C.高D.低7、如果资本和劳动总互补,那么资本成本的提高将()A、增加劳动供给并促使工资下降B、减少劳动需求并促使工资下降C、增加劳动需求并促使工资上升D、劳动需求增加还是下降取决于替代效应大还是产出效应大8、在完全竞争市场中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必要条件是() A.平均成本最低B.总收益最大 C.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D.边际成本等于市场价格9、长期劳动力需求行为不同于短期的劳动力需求行为在于() A.企业可以调整其资本数量 B.企业可以调整其劳动力数量 C.企业不可以调整其资本数量D.企业不可以调整其劳动力数量10、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下列关于劳动力需求正确的说法是() A.劳动力需求随工资率提高而减少 B.劳动力需求随工资率提高而增加 C.无论工资率如何变化,劳动力需求始终减少 D.无论工资率如何变化,劳动力需求始终增加11、如果两类劳动力存在总互补关系,则这两类劳动力需求的() A.自身需求弹性为负值B.自身需求弹性为正值 C.交叉工资弹性为负值D.交叉工资弹性为正值12、长期劳动力需求调整与短期相比幅度更大,是因为下列哪个效应也开始起作用()A.规模效应B.收入效应C.替代效应D.外在化效应13、工资率变动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包括() A.规模效应和收入效应 B.规模效应和替代效应 C.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D.收入效应和边际效应14、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原则,劳动力需求应符合() A.劳动的边际产品收益大于工资率B.劳动的边际产品收益小于工资率C.劳动的边际产品收益等于工资率D.劳动的边际产品收益等于产品生产成本15、劳动力需求工资弹性的绝对值较大时,若工资率提高,该类劳动的工资总额()A.增加B.不变C.减少D.不确定二、多选题1、引起劳动力需求量变动的因素有哪些。
第四节劳动力需求弹性一、概念及类型在经济学中,弹性表示两个经济变量变化的关系。
这既包括需求弹性,也包括供给弹性。
需求弹性又可分为需求价格弹性、需求交叉弹性,还可以分为需求点弹性和需求弧弹性。
劳动力需求弹性是一般需求弹性的属概念,也具有一般需求弹性的各种性质。
工资率变化造成的替代效应和规模效应令劳动力需求向相反的方向变化。
对工资率和劳动力需求之间的这种关系进行定量分析可以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从绝对数量的角度,即工资率变化一个单位,劳动力需求量会有多大变化,这个关系由劳动力需求曲线的斜率表示;另一个是从相对数量的角度把握工资率和劳动力需求函数关系的敏感度。
作为衡量这种函数关系程度的尺度,人们经常使用的是劳动力需求弹性这一概念,即工资率变化1%,劳动力需求量变化百分之几。
按绝对值的大小,劳动力需求弹性可以呈现图1—19所示的五种状态。
(1)劳动力需求弹性等于零。
如果劳动力市场上的工资率不论如何变化都不会对劳动需求产生任何影响,也就是,此时劳动力需求弹性称为完全无弹性。
其几何形状如图1—19(a)中的垂线,是劳动力需求弹性的一个特例。
(2)劳动力需求弹性小于1。
如果劳动力需求弹性小于但大于零,此时的劳动力需求弹性较小,有时也被称为无弹性。
例如,工资水平上升了10%,企业的雇工数量下降了4%,即劳动力需求弹性等于0.4。
劳动力需求曲线的弹性较小,意味着企业的雇工数量对工资的升降速率变化不敏感。
其几何形状是一条较为陡峭的劳动力需求曲线,如图1—19(b)所示。
(3)劳动力需求弹性等于1。
这是指劳动力需求变动的百分比刚好等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这称为单位弹性。
如图1—19(a)所示,呈单位弹性的劳动力图1—19 劳动力需求弹性的五种类型需求曲线是一条直角双曲线。
(4)劳动力需求弹性大于1。
如果企业雇工水平变动的百分比大于工资的变动速率,就称为劳动力需求弹性较大,或劳动力需求有弹性。
劳动力需求弹性较大,意味着企业的雇工数量对工资率变动的敏感程度较高。
第一章劳动力需求一.名词解释1劳动力需求2.劳动力需求弹性二.选择题1.劳动力需求的派生性决定了劳动力需求理论就是关于()。
A.消费的理论B.生产的理论C.分配的理论D.交换的理论2.由于增加一个单位的劳动要素投入而增加的产量,这是劳动的()。
A.总产量B.最大产量C.人均产量D.边际产量3.劳动的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发生作用的前提是()。
A.劳动力投入数量不变B.技术水平不变C.产出不变D.工资水平不变4.边际成本是指( )。
A.增加单位产量所增加的成本 B.增加单位劳动投入所增加的成本C.平均每一单位产量的成本D.平均每一单位劳动投入的成本5.边际技术替代率的表达公式为( )。
A.MRTS=AP L/AP K B.MRTS=AP K/AP LC.MRTS=MP L/MP KD.MRTS=TP K/TP L6.在其他生产要素不变时,由劳动投入增加引起的产量的变动可以分为()阶段。
A.一个 B.两个 C.三个 D.四个7.工资上升对劳动力需求产生的影响可分解为替代效应和 ( )。
A.需求效应B.派生效应C.收入效应D.规模效应8.在资本与劳动的比率既定的条件下,劳动的边际生产力与资本的边际生产力同比例上升,这样的技术进步称为 ( )。
A.希克斯技术进步B.资本密集型技术进步C.劳动密集型技术进步D.要素密集型技术进步9.当劳动力的需求弹性大于1时,劳动力需求变动的百分比 ( )工资变动的百分比。
A.小于 B.等于 C.大于 D.大于等于10.长期劳动力需求曲线比短期劳动力需求曲线 ( )。
A.陡峭 B.平缓 C.高 D.低11.对于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第一阶段边际产量递增B.第一阶段边际产量递减C.第二阶段边际产量递减D.第三阶段总产量增加E.第三阶段总产量绝对减少12.对于劳动力需求,正确的理解有( )。
A.是企业雇用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统一B.等同于劳动力需要C.同社会物质产品(服务)的需求一样,是一种绝对的需求D.是一种派生性需求E.产生的直接基础在于产品(服务)的需求三.判断1.关于劳动力需求的假设不包括生产技术的假设。
第一章劳动经济学概论:1.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劳动者、企业的经济行为,劳动力市场的失业、歧视,收入两极分化等。
2.劳动经济学的定义:研究人的行为特征、劳动力的市场特征、劳动力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以及实现这些作用的条件。
3.研究方法:实证研究(解决是什么的问题,描述事物本来的面貌,两个特性是人是有理性的,资源具有稀缺性;步骤:确定研究对象,设定假设条件,提出理论假说,验证);规范研究(解决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包括一定的价值判断;互惠原则—参与交易活动的双方均获益,一部分获益但无人受损,一部人获益,一部分受损,但获益大于受损;互惠障碍的原因—市场失灵,不知情,价格扭曲,交易障碍,市场缺位);比较研究(横向:空间;纵向:时间序列)4.劳动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5.劳动力市场的含义:是一个租让劳动力的市场,交易结果是以一定的市场工资率让工人配置在合理的工作岗位上,也有其特殊性(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受相关法律法规的影响等)第二章劳动力供给理论:1.劳动力定义:在一定的年龄范围内,具有一定的劳动能力与就业要求,能够从事某种职业的全部人口,包括就业者与失业者。
2.劳动力供给定义: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的条件下,劳动力供给决策的主体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
3.劳动力供给类型及其表达:个人、家庭、社会;表达有函数、曲线和表。
4.一个简单的劳动力供给模型:①几个基本假设:假设劳动者的时间只能用来做一件或者两件事情—工作或者享受闲暇;享受闲暇或者产品和服务的消费是边际效用递减的;劳动力进入劳动力市场会获得不变的小时工资率;劳动者追求的效用最大化。
②无差异曲线(横轴为闲暇,纵轴为货币收入)含义:给个人带来某一特定水平效用或者满足的闲暇时间与实际收入的组合。
推论:一个人可以有多条平行的无差异曲线,远离原点,效用越高;无差异曲线的斜率为负(因为闲暇与工作是相互替代的)且凸向远点(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偏好:偏好闲暇者无差异曲线更为陡峭,偏好货币收入者无差异曲线更为平缓斜率:边际技术替代率MRS*边际技术替代率:含义:是每增加一单位的闲暇所必须放弃的劳动收入量,它表示为无差异曲线的斜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