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危孕产妇筛查
- 格式:ppt
- 大小:1.53 MB
- 文档页数:42
孕产妇妊娠风险筛查评估表(一)未发现妊娠合并症、并发症标识为“绿色”(低风险)
所有妊娠合传染性疾病(病毒性肝炎、梅毒、HIV、结核病、重症感染性肺炎、特殊病毒感染)标识为“紫色”,除紫色标识孕妇可能伴有其他颜色外,如同时存在不同颜色分类,按照较高风险的分级标识。
对辖区内妊娠风险分级为“橙色”和“红色”
初筛:孕妇初诊建册时,通过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常规化验等进行高危妊娠初评。
复评:对首次行产前检查的孕妇进行评定,一般在孕28周与37周时常规各复评一次。
产前检查时发现新的高危因素及时评定。
转诊要求:“黄色”20分转三级医院;“橙色”带*的转三级医院,不带*累计20分转三级医院;“红色”直接转三级医院。
2/2。
高危妊娠管理制度为降低孕产妇、围产儿死亡率,进一步加强高危妊娠管理工作,我院按照上级文件精神制定高危妊娠管理制度,具体如下:一、高危孕妇筛查制度1、所有孕妇应在辖区卫生所或乡级以上医疗保健机构建册(卡),首次建册(卡)时特别强调要询问既往难产史、生育史、内、外、妇产科病史,医疗机构产前检查时必须做心、肝、肾、血液等病史的采集和检查,按规范认真预约产前检查,并将检查结果记录在《江口县母子保健手册》相应之处,做到早期发现妊娠并发症和合并症。
2、产前检查要按照《高危孕产妇评分标准》进行高危因素筛查。
评分在10—30分以上的孕妇应到县级以上医疗保健机构诊治和分娩,并在《江口县母子保健手册》左上角作特殊标记(△或▲)。
二、高危孕妇首诊负责制度产科门诊医生对高危妇要实行首诊负责制,发现高危孕妇要建档管理(专案管理),专人负责,做到早期干预,及时转诊,避免诊治延误。
三、高危孕妇逐级报告制度村级(街道)发现高危孕妇及时报告辖区医院妇保医生,妇保医生负责全乡(镇)街高危孕妇动态管理,并将高危孕妇每月10日前报告市级保健院妇保科进行动态管理。
四、高危孕产妇追踪随访制度县级妇幼保健机构负责将收到的XXX产妇信息卡及时反馈到孕产妇所在地医院防保科,妇保医生定期下村(委)跟踪随访高危孕产妇,并做好追访笔录。
五、高危孕产妇护送转诊制度负责转送的医护人员应在转送途中有初步急救能力,转出单位要使用《高危孕产妇转诊及反馈通知单》。
乡镇卫生院一旦识别出高危孕产妇后应立即与上级产科急救中心联系,及时转诊。
上级产科急救中心要及时向下级单位反馈转诊病人的诊断、治疗、处理、结局等信息,评价转诊是否及时和延误,并指导和纠正不正确的处理方法,不断提高转诊的效率。
六、宣传工作做好高危孕妇孕期保健知识宣扬,使孕妇和家属明白高危妊娠对母亲和婴儿的危害,听从医务职员的指导。
XXX二O一二年一月八日关于成立江口县妇幼保健技术指导小组的告诉县乡级各医疗保健机构:为了提高我县围产期保健管理工作质量,有效下降孕产妇、围产儿及新生儿死亡率,县卫生局决意成立江口县孕产期保健手艺指导小组。
高危孕产妇筛查、管理及转诊【高危孕产妇定义】高危孕产妇是指:凡妊娠期因某种因素可能危害孕妇、胎儿与新生儿或导致难产者。
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组织所进行的国际研究新观点认为:高危孕产妇除病理因素外应该扩大到社会、经济、交通、文化等社会高危因素。
在产前检查时,除发现有合并症和并发症的孕妇外,还应将居住在高山偏远、交通不便、丈夫长期不在家以及观念落后、贫困的孕妇,也作为高危孕妇来进行孕期高危管理,尽早处理,并动员她们提前住院待产。
(一)高危孕产妇筛查制度所有的孕妇应在当地村卫生室(所)或乡级以上医疗保健机构建卡(册),建卡(册)时。
特别强调要询问既往难产史、生育史、内、外、妇科病史。
医疗保健机构在产前检查时必须做心、肝、肾、血液等内科病史的采集和检查,同时要认真做规范的产前检查和记录,早期发现妊娠并发症和合并症。
产前检查要按照《高危孕产妇评分标准》进行高危筛查,评分在10~30分以上者到县级以上机构分娩。
高危妊娠评分标准(二)高危孕产妇首诊制度医疗保健机构对高危孕产妇要实行首诊负责制,发现高危孕产妇要建档管理,专人负责,早期干预,及时转诊,避免诊治延误。
(三)高危孕产妇逐级报告制度村级发现高危孕产妇及时报告乡(镇)卫生院;乡(镇)卫生院负责管理全乡(镇)高危孕产妇,及时将评分在10分以上者报县妇幼保健院,对高危孕妇进行动态管理;县级医疗机构定期报告给县妇幼保健院进行动态管理。
(四)高危孕产妇追踪随访制度县级妇幼保健机构负责将筛查出的高危孕产妇及时反馈到孕产妇所在的乡(镇)卫生院;乡级妇幼保健人员定期下村跟踪随访高危孕产妇。
(五)高危孕产妇护送转诊制度负责转运的医务人员和接诊人员应有在转运途中初步急救的能力,转诊时要使用《高危孕产妇转诊及反馈通知单》。
乡(镇)卫生院一旦识别出高危孕产妇后应及时上转。
上级急救中心要及时向下级单位反馈转诊病人的诊断、治疗、处理、结局等信息。
评价转诊是否及时和延误,并指导和纠正不正确的处理方法,不断提高转诊的效率。
高危孕产妇管理(一)高危孕产妇筛查孕妇应由各级保健人员动员到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卡(册),使用统一的孕产妇保健手册,并定期进行产前检查。
所有开展孕产期保健服务的医疗保健机构均应按照《高危妊娠产前评分标准》,在每次孕期保健检查时进行高危筛查。
(二)高危孕产妇首诊首次发现孕产妇高危因素的医疗保健机构,在孕产妇保健手册封面上做“高危”红色三角形标识,在高危孕产妇登记本中详细登记,进行正确处理并定期报告。
同时,应告知孕妇高危妊娠的不良结局,确定分娩医院,尽早落实终止妊娠或提前住院待产等干预措施。
(三)高危孕产妇报告村级发现或怀疑高危孕产妇应及时报告乡镇卫生院,乡镇卫生院负责管理全乡镇的高危孕产妇,每月将评分在10分以上者报县妇幼保健机构,危重症及时上报,县级及以上的医疗机构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按月将产科门诊或住院的高危孕产妇向所在地县级妇幼保健机构报告。
(四)高危孕产妇随访县级妇幼保健机构对评分15分以上的高危孕产妇一般要进行2次以上面访(指定专人负责)。
接到评分在15分以上的高危孕产妇报告后,在20个工作日内,对该孕产妇进行第一次面访,并做全面检查,建立高危孕产妇个案卡,进入预产期时进行第二次面访,重点指导住院分娩及相关注意事项。
乡级妇幼保健人员对乡(镇)高危孕产妇也要进行2次以上访视,访视时间与工作内容参照县级访视要求。
(五)高危孕产妇转诊1、对高危、危重孕产妇实行村、乡、县三级转诊模式。
必要时,可进行跨级转诊。
2、高危、危重孕产妇原则上实行院间转诊。
转诊时,转诊人员必须对患者或其家属履行相关告知义务。
乡、县两级医疗保健机构都应承担高危孕产妇的转诊任务,凡有救护车的医疗保健机构必须由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指定分片负责接送高危孕产妇,县级产科急救中心(分中心)主要负责辖区内危重孕产妇的急救。
原则上高危妊娠产前评分5分的孕妇,视情况可在卫生院分娩;≦15分的孕妇,可在中心卫生院以上的医疗保健机构分娩;≦25分的孕妇,要及时转诊到县级产科急救中心或市级转诊机构;﹥25分的高危孕妇,必须及时转诊到市级以上医疗机构救治。
高危孕产妇识别筛查管理及转诊随着我国二孩政策的放开,分娩量持续增加,高危孕产妇的数量也逐年增多。
如何有效识别、筛查和管理高危孕产妇,以及建立健全的转诊制度,成为了当前我国妇产科领域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高危孕产妇的识别筛查和管理1. 高危孕产妇的定义高危孕产妇是指在孕期、分娩期和产褥期具有各种内外科疾病、产科并发症、生育史和家族史等因素,可能导致母婴死亡或者严重并发症的孕妇。
2. 高危孕产妇的识别筛查(1)首次产检时,详细询问孕妇的病史、家族史、生育史,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评估孕妇的健康状况。
(2)定期产检,根据孕妇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产检计划,及时发现并处理高危因素。
(3)加强孕期管理,对高危孕妇进行专项管理,定期随访,密切关注孕妇的健康状况。
(4)开展孕期教育,提高孕妇对高危因素的认识,加强自我管理,降低高危孕产妇的风险。
3. 高危孕产妇的管理(1)建立高危孕产妇档案,实行专人管理。
(2)制定个性化管理方案,包括医疗、护理、营养、心理等方面的干预。
(3)加强产前、产中和产后的监测,确保母婴安全。
(4)定期召开高危孕产妇会议,总结经验,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二、高危孕产妇转诊制度的建立和完善1. 转诊指征(1)孕妇出现严重并发症,如心衰、子痫、胎盘早剥等。
(2)孕妇病情恶化,危及生命。
(3)孕妇所在医疗机构不具备救治高危孕产妇的条件。
2. 转诊流程(1)基层医疗机构发现高危孕产妇,应及时报告上级医疗机构。
(2)上级医疗机构接到报告后,应立即派出专业人员前往基层医疗机构进行评估。
(3)评估确认需要转诊的,立即启动绿色通道,安排孕妇转诊。
(4)转诊过程中,基层医疗机构和上级医疗机构要保持密切沟通,确保孕妇安全。
(5)到达目的地后,尽快完成就诊、检查和治疗。
3. 转诊制度的完善(1)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的妇产科建设,提高妇产科医生的业务水平。
(2)建立健全孕产妇急救网络,提高孕产妇急救能力。
(3)加强医疗资源整合,实现医疗信息共享,提高转诊效率。
高危孕产妇管理制度一、高危孕妇筛查及登记管理1、孕妇在建孕产妇保健手册时,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妇保医生负责固定高危因素的筛查工作,了解有无不宜妊娠的高危因素;发现高危孕妇在手册上做高危标记,在围产保健手册右上角粘贴红△,按“规范”要求督促孕妇定期孕检,追踪随访。
2、各医院产科门诊负责动态高危因素的筛查工作,并于孕12、28、36周作高危评分,如出现合并症、并发症时随时评分。
3、二、三级医院必须开设高危妊娠门诊,固定主治医师及以上职称人员专人负责处理及随访。
对高危孕妇预约登记下次返诊时间,将检查结果填写在孕产妇保健手册上,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卫生保健指导。
4、各医院产科门诊及乡镇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筛查出来的高危孕妇,按规定登记在《高危孕产妇管理登记册》上。
二、高危孕产妇报告管理1、实行高危孕产妇管理流程、孕产妇系统管理流程,高危评分5分者,可在乡级医院诊治,住院分娩。
高危评分10分及以上者及时转诊,转诊要一次到位。
2、高危评分20分及以上者或有内、外科合并症要上报县、市级妇幼保健机构,实行重点监护。
4、高危孕产妇实行动态管理、观察,每月各级保健机构向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及上级保健机构上报高危孕产妇情况。
5、各医院产科门诊发现高危孕妇,应及时进行登记,并定期进行追访。
对预约登记超过2周、总评分≥10分的未按时返诊的高危孕妇,每月一次,报到本区县卫生局或妇幼保健院。
6、各区县妇幼保健院(所)负责将各医院报出的失访的高危孕妇信息反馈到孕妇现居住地址社区或乡防保站,要求接到信息反馈后的3个工作日内完成,并对本辖区户口的高危孕妇备案。
7、对现居住地址查无此人的信息,反馈其户口所在地社区或乡镇防保站。
三、高危孕妇追访管理各医院负责高危门诊的人员,负责追访预约登记的高危孕妇。
如果失访,应及时将其高危孕妇信息报出,由保健部门协助追访。
1、各乡镇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到本地段高危孕妇信息后,负责协助追访。
高危孕产妇筛查制度
妊娠风险筛查:首诊医疗机构应当对首次建册的孕产妇进行妊娠风险筛查。
孕产妇符合筛查表中1项及以上情形的即认为筛查阳性。
一、筛查内容
筛查项目分为“必选”和“建议”两类项目。
必选项目为对所有孕妇应当询问、检查的基本项目,建议项目由筛查机构根据自身服务水平提供。
1、必选项目:①确定孕周;②询问孕妇基本情况、现病史、既往史、生育史、手术史、药物过敏史、夫妇双方家族史和遗传病史等;③体格检查:测量身高、体重、血压,进行常规体检及妇科检查等;④注意孕妇需要关注的表现特征及病史。
2、建议项目:血常规、血型、尿常规、血糖测定、心电图检查、肝功能、肾功能、艾滋病、梅毒和乙肝筛查等。
二、筛查结果处置
1、对于筛查未见异常的孕妇,应当在其《母子健康手册》上标注绿色标识,按照要求进行管理。
2、对于筛查结果阳性的孕妇,应当在其《母子健康手册》上标注筛查阳性。
按照《高危孕产妇分级管理和转诊制度》执行。
高危孕产妇实施方案一、背景和目的随着生育政策的调整和人群健康水平的提高,高龄孕产妇和高风险孕产妇的数量逐渐增加,导致孕产妇死亡率有所上升。
为了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提高母婴健康水平,制定高危孕产妇实施方案至关重要。
本方案旨在为高危孕产妇提供全面、规范、高效的孕产期管理和服务,确保母婴安全。
二、实施方案1. 建立高危孕产妇筛查和评估体系:各级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高危孕产妇筛查和评估体系,对孕产妇进行全面的妊娠风险评估。
评估内容包括:年龄、体重、身高、既往病史、家族病史、生活习惯、妊娠合并症等。
根据评估结果,将孕产妇分为低风险、中风险和高风险三个等级,并对高风险孕产妇进行重点管理。
2. 加强高危孕产妇专案管理:对高风险孕产妇,医疗机构应制定个性化的孕期管理计划,明确高危因素,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并定期追踪随访。
同时,加强对高危孕产妇的宣传教育,提高她们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对医疗服务的利用率。
3. 强化孕产妇危急重症救治能力:各级医疗机构应加强孕产妇危急重症救治能力建设,配备完善的抢救设备和技术力量。
加强对孕产妇危急重症的识别和处理,提高抢救成功率。
4. 加强孕产妇健康管理服务:各级医疗机构应加强对孕产妇的健康管理服务,包括孕早期健康管理、孕中期健康管理、孕晚期健康管理、产后访视、产后42天健康检查等。
同时,加强对孕产妇保健技术培训,提高妇幼保健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
5. 完善孕产妇保健信息管理:建立健全孕产妇保健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孕产妇保健信息的实时收集、分析和利用。
通过信息化手段,提高孕产妇保健服务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6. 加强政策支持和宣传引导:政府应加大对高危孕产妇救治工作的支持力度,完善相关政策措施,确保高危孕产妇救治工作落到实处。
同时,加强对高危孕产妇救治工作的宣传引导,提高社会对孕产妇健康的关注度。
三、组织实施1. 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应加强对高危孕产妇救治工作的领导,明确责任分工,确保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实。
高危孕产妇管理制度_高危孕产妇保健管理制度一、总则第一条为了保障母婴安全,提高孕产妇保健水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孕产期保健工作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各级医疗机构对高危孕产妇的筛查、评估、管理和救治工作。
第三条高危孕产妇管理应当实行专人负责、全程管理、动态监管、集中救治的原则,确保做到发现一例、登记一例、报告一例、管理一例、救治一例。
第四条高危孕产妇管理应当注重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及时发现和干预影响妊娠的风险因素,防范不良妊娠结局。
二、孕产妇妊娠风险筛查与评估分级第五条高危孕产妇的筛查应当包括病史询问、体格检查、辅助检查等,全面了解孕产妇的健康状况和妊娠风险。
第六条高危孕产妇的评估分级应当根据孕产妇的年龄、生育史、疾病史、家族史、孕期健康状况等因素,综合判断妊娠风险的程度。
第七条高危孕产妇的评估分级分为低风险、较高风险、高风险和传染病风险,分别用绿、黄、红、紫四种颜色标识。
三、高危孕产妇信息报告第八条高危孕产妇的信息报告应当及时、准确、完整,确保信息传递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第九条高危孕产妇的信息报告应当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的要求,通过指定的信息系统进行,并向辖区妇幼保健机构报告。
四、高危孕产妇妊娠风险管理第十条高危孕产妇的妊娠风险管理应当根据风险分级,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确保母婴安全。
第十一条对低风险和高风险孕产妇,应当定期进行随访和监控,及时发现并处理妊娠并发症和合并症。
第十二条对传染病风险孕产妇,应当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的要求,采取隔离措施,防止疾病传播。
五、高危孕产妇产后风险评估与管理第十三条高危孕产妇产后风险评估与管理应当注重产后出血、感染、抑郁症等风险的预防和控制。
第十四条高危孕产妇产后应当实行专人观察,定期进行产后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
第十五条高危孕产妇产后管理应当加强心理疏导,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帮助。
六、质量控制第十六条高危孕产妇管理应当建立健全质量控制制度,确保管理措施的落实和效果。
高危孕产妇实施方案高危孕产妇是指在妊娠、分娩和产褥期出现一些危及孕产妇生命和健康的情况,需要特别关注和及时干预的一类孕妇。
针对高危孕产妇,我们制定了一套实施方案,以确保她们在怀孕、分娩和产褥期得到最佳的护理和治疗。
1. 早期筛查和识别高危因素。
在孕妇首次产检时,医生需要对孕妇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和询问病史,以及进行必要的化验和检查,以筛查出潜在的高危因素。
这些因素包括孕妇的年龄、孕前健康状况、家族遗传史、孕期合并症等。
一旦发现高危因素,需要及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2. 个性化管理和定期随访。
针对不同的高危因素,医生需要为孕妇制定个性化的管理方案,并定期进行随访。
例如,对于孕期高血压疾病的孕妇,需要定期测量血压并调整药物治疗方案;对于孕期糖尿病的孕妇,需要严格控制饮食和进行血糖监测。
3. 多学科协作和团队护理。
针对高危孕产妇,需要建立多学科协作的团队,包括产科医生、内科医生、营养师、心理医生等,共同为孕妇提供全方位的护理和治疗。
团队成员需要密切合作,及时沟通,确保孕妇得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4. 分娩过程的监护和干预。
在孕妇分娩过程中,需要对她们进行严密的监护,并根据情况及时进行干预。
例如,对于胎位异常的孕妇,需要及时进行剖宫产手术;对于产程缓慢的孕妇,需要考虑使用产程促进剂等。
5. 产褥期的恢复和护理。
产褥期是孕产妇恢复的关键时期,对于高危孕产妇来说更是如此。
需要对她们进行密切的观察和护理,及时发现并处理产后出血、感染等并发症,确保她们顺利度过产褥期。
综上所述,针对高危孕产妇,我们制定了一套全面的实施方案,旨在通过早期筛查、个性化管理、多学科协作和及时干预,确保她们在孕期、分娩和产褥期得到最佳的护理和治疗,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母婴的生存率和健康水平。
希望广大医护人员能够严格执行该方案,为高危孕产妇提供更好的护理和治疗。
高危孕产妇管理制度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孕产妇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
而对于高危孕产妇的管理更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为了确保高危孕产妇和胎儿的安全,保障其生命健康,各医疗机构普遍建立了针对高危孕产妇的管理制度。
高危孕产妇管理制度在我国的医疗机构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该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高危孕产妇筛查和评估为了及早发现高危孕产妇,医疗机构通常会在孕妇就诊时进行筛查和评估。
这一过程主要通过相关的问诊、检查和实验室检验完成。
医生会根据孕妇的身体状况、病史、家族史等因素,对其进行评估,并判断是否属于高危孕产妇范畴。
高危孕产妇一旦被确定,将会得到更加细致的监护和照料。
二、高危孕产妇监护和照料对于高危孕产妇,医疗机构会制定相应的监护和照料方案。
这包括针对不同高危因素的特殊监测和护理措施。
通过定期的产前检查和孕期复检,医生可以及时了解高危孕产妇的身体状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确保其健康和安全。
三、高危孕产妇的分娩方式选择对于高危孕产妇,正确选择适合的分娩方式是至关重要的。
医生应根据孕妇和胎儿的实际情况,权衡各种因素,包括孕妇的身体状况、胎儿的健康状况以及可能的风险等,进行科学的决策。
常见的分娩方式包括顺产和剖宫产,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合的方式。
四、高危孕产妇的术前准备和手术治疗对于需要进行剖宫产的高危孕产妇,医疗机构会进行相应的术前准备和手术治疗。
这包括对孕妇进行全面的体检,了解孕妇的健康状态、手术所需的特殊要求等。
手术时,医生会制定详细的手术计划,并根据病情进行手术治疗,以确保孕妇和胎儿的安全。
五、高危孕产妇的产后护理和随访高危孕产妇需在分娩后得到特别的关注和护理。
医疗机构通常会建立相应的产后护理和随访制度,对高危孕产妇进行定期的产后随访。
这有助于及时发现并处理产后并发症,保护妇女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高危孕产妇管理制度的建立对于保障高危孕产妇和胎儿的生命健康至关重要。
通过对孕妇进行筛查和评估,进行监护和照料,正确选择分娩方式,进行术前准备和手术治疗,并进行产后护理和随访,可以有效地降低高危孕产妇和胎儿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孕产妇的生存质量和生育健康水平。
高危孕产妇服务规范流程引言高危孕产妇是指在孕产期存在一定风险的妇女,需要特殊关注和严密监护。
为了确保高危孕产妇在孕产期得到全面的服务和照顾,制定了高危孕产妇服务规范流程。
本文档将详细介绍高危孕产妇服务规范流程的各个环节和相关工作内容。
一、产前服务1.初次筛查:产前检查时,应对所有孕妇进行初次筛查,包括问诊、体格检查和简单的实验室检查,以筛查出可能存在的高危妊娠风险因素。
2.高危评估:对于初次筛查出的高危孕妇,进行更加全面的评估,包括妇科病史、家族史、社会心理因素等方面的综合评估,以明确高危妊娠的风险程度和类型。
3.专科评估:高危孕产妇根据评估结果,需进一步接受相应的专科评估,如产科、心血管科、内分泌科等,以确保孕产期全面的专业服务。
二、孕期服务1.定期复查:对于高危孕产妇,应定期进行产前复查,包括问诊、体格检查和相应的实验室检查,以监测孕产妇的身体状况和胎儿发育情况。
2.个体化管理:根据高危孕产妇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管理方案,包括饮食调控、体力活动指导、药物使用等方面的指导,以确保孕产妇的身体状况在正常范围内。
3.性别中心服务:针对高危妊娠中的女性胎儿和某些妊娠并发症,提供性别中心服务,包括性别鉴定、性别干预和相关咨询等。
三、分娩期服务1.产前准备:根据高危孕产妇的具体情况,提前准备必要的设备、药品和人员,以确保分娩期的安全。
2.临产监测:对高危孕产妇进行连续的临产监测,包括宫缩监测、胎心监测等,以及相应的生殖道检查,以及时发现和处理分娩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
3.产后护理:针对高危孕产妇,提供全面的产后护理服务,包括伤口护理、母婴喂养指导、产后心理疏导等,以促进产妇恢复和婴儿健康发展。
四、产后随访1.及时复查:对高危孕产妇进行及时复查,包括术后复查、产后恢复情况评估等,以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的并发症和后遗症。
2.远程随访:对于一些无法到医院进行随访的高危孕产妇,可以通过电话、手机应用等方式进行远程随访,以确保产后恢复的及时性和全面性。
额济纳旗高危孕产妇筛查及管理办法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是妇幼卫生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衡量妇幼卫生工作水平的重要指标,而加强高危孕产妇管理是降低两个死亡率的关键环节。
为了进一步加强高危孕产妇管理,提高管理质量,确保每位高危孕产妇能得到及时、有效的保健和诊疗,制定《高危孕产妇筛查及管理办法》。
一、目标高危孕产妇筛查率100%,管理率100%,转诊到位率100%。
二、对象对象:从妊娠开始至产后42天的高危孕产妇(凡妊娠期因某种因素可能危害孕妇、胎儿与新生儿或导致难产者)。
现代医学认为:高危妊娠除病理因素以外应该扩大到社会、经济、交通、文化等社会影响因素.在产前检查时除发现有合并症和并发症的孕妇外,还应将居住在偏远地区、交通不便、丈夫长期不在家以及观念落后和贫困的孕妇,也作为高危孕产妇进行管理,尽早处理并动员提前住院待产.包括辖区内常住与流动高危孕产妇。
三、管理程序(一)筛查、评分与登记对孕妇进行产前检查时,严格按照《高危妊娠产前评分标准》进行高危筛查和评分,高危评分实行累分制(高危因素有两项以上的,其分数累加)。
发现高危孕妇要及时建档管理,按年度编号,在孕产妇保健手册封面上做好红色标识或盖高危章,并在高危孕产妇登记本中详细记录,固定因素高危只需发现高危时记录一次,动态高危未结案前每次均要记录.(二)矫治发现高危孕产妇要对照第七版《妇产科学》及时规范处置和治疗,把对母婴的危害程度降到最低.(三)转诊严格按照《高危妊娠产前评分标准》实行分类、分级管理。
院内抢救组织不健全的乡镇卫生院(医院)只能管理高危评分≤10分者(不包括妊娠合并症、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高危孕妇,院内抢救组织健全的可管理高危评分≤15分(不包括妊娠合并症、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高危孕妇,超出以上范围和对不能确诊的孕妇要及时转到市级医院管理和分娩,乡镇卫生院(医院)不得超范围截留管理,以免贻误病情。
妊娠合并艾滋病者必须转至定点助产技术服务机构产检和住院分娩。
高危孕产妇筛查制度
凡妊娠期具有各种危险因素,可能危害孕妇及胎儿健康或导致难产者称高危妊娠,高危妊娠的孕妇称高危孕妇。
对于首诊孕产妇,接诊医生根据《孕产妇妊娠风险筛查表》对孕产妇进行妊娠风险筛查。
对筛查阳性的孕妇根据《孕产妇妊娠风险评估表》进行评估。
建档人员对妊娠风险筛查和评估结果进行登记,并在母子健康手册上进行标识。
对妊娠风险评估为橙色、红色、紫色的孕妇纳入高危管理,进行专人专案,全程动态监管。
产科普通门诊筛查出的高危孕产妇应及时转至高危妊娠门诊进行管理和治疗。
每次产检对妊娠风险进行动态评估,发现新的妊娠风险因素及时复评,并做出相应处理。
做好高危孕产妇孕期保健知识宣传教育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