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7.长城设计

17.长城设计

17.长城设计
17.长城设计

四年级《语文》第五单元备课教案

①、多媒体课件出示两张长城图片(长城的远景图片和近景图片)

②、观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两张长城图片有何不同之处。

③、想想:课文的哪两段分别描写了这两张长城图片。

3、走进文本,远观长城:

①、自由读课文第一段,说说自己的感受。

重点品读: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

(引导学生抓住“长龙”、“崇山峻岭”、“蜿蜒盘旋”,感受长城的雄伟,体会长城的气魄。)

②、想象长城“蜿蜒盘旋于崇山峻岭之间”的雄伟气势,指导朗读。

③、课外拓展,简介“山海关”和“嘉峪关”。

④、指导背诵,小结板书:崇山峻岭盘旋巨龙

4、近观长城,高大坚固:

①、指名读“这一段长城修筑在八达岭上,高大坚固,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成排的垛子,垛子上有方形的瞭望口和射口,供瞭望和射击用。城墙顶上,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台,是屯兵的堡垒。打仗的时候,城台之间可以互相呼应。”

②、紧扣“高大坚固”,品读词句,体会作者的观察顺序和写作特色。

③、借助图片,形象感知:

看简笔画:了解长城的构造:“垛子、瞭望口、射口、城台”

5、

拓展说话,想象自己登临长城,赞美长城:

成千上万的参观者登上八达岭,目睹了高大坚固的长城,无不赞叹:“啊,长城!你!”

6、小结板书:高大坚固历千年

三、走进历史,缅怀长城,感叹智慧美:

1、谈话过渡,导读:“岁月匆匆如逝水,万里长城永不倒!”当我们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你会很自然地想起。

2、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三段。

3、重点品读:“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①、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劳动人们修筑长城的艰辛

②、简介《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深化学生情感,指导学生深情朗读

4课外知识链接,进一步感受长城所凝聚的“血汗和智慧”

(课件出示资料,自由读,说说感想:)

长城工程浩大,施工艰难。据计算,如果用修筑长城的砖头和条石,筑成一道宽1米、高5米的墙,这道墙可以围绕地球一周多。

5有感情地诵读:(课件出示课文结尾段)

①、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②、巍然

屹立的万里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③、说说自己对文章结尾的理解。

6、小结板书:血汗智慧凝结成

四、畅游长城,四季如画,领略风光美:

1、多媒体课件演示:“长城四季”

长城之春——山花烂漫;长城之夏——群山苍翠;

长城之秋——红叶斑斓;长城之冬——山舞银蛇

2、齐读毛泽东诗句,感受“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竟折腰”

(板书:江山如画)

五、血性长城,民族忠魂,凝聚精神美:

1、谈话过渡:“长城是中华民族的骄傲,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这不仅仅是因为她历经了岁月的风风雨雨而巍然屹立;也不仅仅是因为她拥有四季如画的壮丽风景;更重要的是,她凝聚了我们中华民族面对危难,万众一心,前赴后继,不屈不饶的民族精神!”

2、多媒体课件演示:抗日烽火映长城

①、喜封口——大刀向鬼子们头上砍去

②、平型关——八路军115师奏凯歌

③、雁门关——游击健儿逞英豪

④、昆仑关——中华英烈铸铁城

⑤、娘子关——百团大战敌胆寒

3、小结,板书:民族魂

4、大声诵读题词,激荡情感:

①、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造得出这样一座伟大的长城!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

②、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在其他地方我从未见过类似的杰作。

——俄罗斯原总统叶利钦

③、几千年滚滚风云,伟大的中华民族能屹立于历史的潮头,自强不息,

奋斗不屈,不正靠的是浩然挺立的万里长城般的毅力?不正靠的是坚实不散的万里长城般的向心力?不正靠的是“万众一心”的万里长城般的民族凝聚力?诚如国歌所唱的“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著名作家刘白羽《长城赋》

5、自由题词,激情满怀:

(想象自己就是一位登临长城后的游客,在留言本上,为长城留下心中的感言)

六、布置作业,编写小报,引导实践:

1、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截止2003年7月,我国已有长城、故宫等29处景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请上网查找相关资料,多渠道地了解我国丰富的自然文化遗产,编写一期“神州风光”宣传小报。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长城》教学设计 茅阳第一小学四(3)班刘丽萍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2、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的特点,感受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课前准备 教师:搜集有关长城的知识资料,准备长城起始地图、长城的图片、课件。 学生:搜集关于长城的历史知识、故事传说或图片资料;自学生字、生词,读通课文。 教学课时:第2课时 (气氛渲染:播放“长城——谭晶”) 一、检查预习 1、用你喜欢的方式,展示自己所了解的长城是怎样的? 2、每年到长城游览的游客不计其数,大家请看图,老师也搜集了一些与长城有关的资料。(出示中外游客爬长城等图片资料) 3、出示国外领导人游览长城后,对长城的赞美之词: (1)、设计者太伟大了,长城不愧为世界奇迹!——以色列前总理拉宾 (2)、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造得出这样一座伟大的长城!——美国前总统尼克松

(3)、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在其它地方我从未见到过类似的杰作!——俄罗斯总统叶利钦 (4)、长城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奇迹之一,确实令人鼓舞。人们在上面爬坡都感到吃力,可以想象当年建造长城时需要什么样的智慧和力量。——美国前总统里根 4、听了这些赞美之词后,你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二、长城的直觉梳理 1、请大家就带着这样的心情、这样的感受,一起来学习第17课长城,请听课文范读。 2、课文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三、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1、长城之旅第一站——“远看长城” (1)、请看图片(长城远景图) (2)、指名读第一自然段,你想读出长城的什么? (3)、理解长龙的比喻。 (4)、出示长城的起始地图:简介长城的历史长城经过的九个省、市、自治区,感受长城的长。 (5)、齐读第一自然段,把长城的长、长城的蜿蜒盘旋的气势读出来。 2、长城之旅第二站——“近看长城” (1)、导语:古老的长城,守卫着中原大地,保护了民族的安危,在一万三千多里的长城中,最为壮观的是北京八达岭长城,这里山势陡峭,城墙坚固。我们随着作者走近长城,细细地观察一下吧。

四年级上册第17课《长城》第一课时

《长城》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第四稿11月6日) 番禺区西一小学刘欣然 教材简析: 《长城》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篇文章作为引领学生开始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的第一扇窗口,不但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长城,知道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二是结合理解课文,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方法。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乐于与人交流。但是他们的理解能力和知识面有限,学生仅仅通过语言文字去理解内容是有一定难度的。需要教师努力创造条件,提供直观的图像帮助理解,在头脑中建构形象直观的景象,为学生理解课文扫清障碍。另外,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以及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能够用已积累的规范汉字表达自己的感受。本篇文章的主题是长城,我们生活在南方的孩子很多没有亲眼目睹长城的雄伟壮观,在文章教学中,需要使用图片让孩子们更加直观地去感受长城的气势,从而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法学法: 自主合作探求 教学目标: 1、认识“崇、峻”等8个汉字,会写“崇、旋”等13个生字;能正确书写“盘旋、凝结”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朗读,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的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以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从而激发民族自豪感,产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气势,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抓住关键词体会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的奇迹。 教学课时: 第一课时

《长城》教学设计(完美版)

《长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盘旋、城砖、屯兵、堡垒、打仗、呼应、 肩膀、智慧、凝结、气魄雄伟”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3、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 赞叹之情。 4、激起民族自豪感,产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盘旋、城砖、屯兵、堡垒、打仗、呼应、肩膀、智慧、凝结、气魄雄伟”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高大坚固,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1、同学们,据一位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介绍说,他在月球上用肉眼看地球,只能看到一个建 筑物,你们猜猜会是什么?(长城)是的,大家说对了,这就是中国的长城。长城雄伟的姿态和壮丽的景观,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游客慕名而来。1987年12月长城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是我们身为一个中国人的骄傲。作为一个中国人,你必须认识长城,了解长城,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深入了解长城。(板书:长城)(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检查生字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读顺。 2、检查阅读情况,出示本文生字词,指名学生认读。 盘旋嘉峪关城砖相隔 屯兵堡垒打仗扶着 智慧凝结垛子陡峭 蜿蜒盘旋崇山峻岭气魄雄伟 字音难点:嘉jiā峪yù屯tún 垛duǒ蜿蜒wān yán 旋:多音字 字形难点:嘉崇隔(要不要示范?) 字义难点: 崇山峻岭:指高而险的山岭 蜿蜒盘旋:指弯弯曲曲地延伸 屯兵:聚集的军队 堡垒:用于防守的坚固建筑物 3、全班齐读生字词 三、课文学习 1、长城是举世闻名的建筑,古今中外许多名人见到长城啊,也纷纷发出了赞叹。(出示对 长城的赞誉之词指名读)课文中哪句话表达了作者对长城的赞叹? 出示: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板书:伟大奇迹) 预设:如果学生说得准确就直接问有多少同学找的是这句话学生举手反馈,如果说的不准确,教师引导。 2、为什么说长城是伟大的奇迹呢?请同学们去去读一读1-3自然段,思考一下这三段分别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 长城

长城 清丰县固城乡和潘生小学:李雪莉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盘旋、城砖、城墙、屯兵、堡垒、打仗、气魄雄伟”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3.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初步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教学重难点: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初步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教学过程: 一、出示图片,激发兴趣 1、师:上课之前先请同学们欣赏这一组图片。多媒体出示长城的图片。 2、学生欣赏图片,师导入新课:这就是闻名中外的长城,象征着中华民族的长城,华夏儿女为之骄傲的长城。从秦代到明代,从明代到现在,千百年的岁月过去了,历史的硝烟已经散尽,但长城依旧巍然屹立在中国的领土上。 今天我们从图片中领略了它的风采,请你们用一个字或一个词、一个句子来说说你眼中的长城。

3、学生说感受。(美、长、壮观、雄伟、气势磅礴等) 师过渡:长城就是以其雄姿和壮美,深深吸引着中外游客。我们就跟随作者一起走近——(长城),了解——(长城)。 4、板书课题。 师:作者眼中的长城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82页。 二、初读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用心感受,你可以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这就是批注。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2、指名分段读课文(4个人),正音。 师:谁愿意站起来为大家朗读这篇课文? 师:看来预习很成功,4个同学都读得很流利。那作者眼中的长城是怎样的呢?课文中有一句非常概括的话,找到了吗? 3、指名学生交流。 师出示最后一段话: “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师:这句话中有两个新语(描红:气魄雄伟、奇迹),指名学生读准确。

四年级语文上册17课《》长城》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长城》教学设计 刘连英 2017年5月6日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城是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民族自豪感。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体会长城的雄伟气势。 3.了解长城长、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4.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从不同观察点观察事物的方法,在观察的基础上想象。 教学重、难点: 1、学习作者的观察和表达方法。 2、图文结合,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分配: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长城》。读课题,全班读。 2.出示长城彩图,复习课文主要内容。 3.复习生字词,解释崇山峻岭、蜿蜒盘旋等词语。 二、精读课文 (一)远看长城

现在我们就先站得远一点,高一点,看看长城是什么样子的?再看第一幅图。 1.观察图画,先用自己的话讲。再指名读课文的相关句子。(像一条长龙) 2.出示文字:远看长城,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 3.这一自然段写出了长城的什么特点?你是如何体会出来的?(抓住“长龙”“一万三千多里”等词语体会。) “蜿蜒盘旋”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看看书上第一幅远看长城图,用手势表示出来。 4.作者用什么方法写出了长城的长?(打比方、列数字) 把长城比喻成长龙,突出了长城的什么特点?(长、大、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个比喻把静态的长城写活了) 列出数字“一万三千里”对说明长城的长有何好处?(表达更准确、让人更信服) 5.指导朗读:请同学们朗读第一自然段,看看你能不能读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二)近看长城 出示:从北京出发,不过几十公里就来到长城脚下。这一段长城修筑在八达岭上,高大坚固,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成排的,垛子上有方形的瞭望口和射口,供瞭望和射击用。城墙顶上,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形的,是屯兵的堡垒。打仗的时候,城台之间可以互相呼应。 1.明确观察点:这是在哪里看长城?(近看长城) 你从哪儿知道的?(从北京出发,不过几十公里就来到长城脚下。)对应着课本上哪一幅插图? 2.请同学们自由读第2自然段,看看这一段写出了长城的什么特点?(高大坚固) 3.长城的结构(设计)到底如何?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参考书上第二幅图,给我们介绍一下。(瞭望口、射口、齿形墙总称“垛口”。) 4.我找个同学当小导游,边看长城近景图边给大家介绍。听了他的讲述,我们对长城有了更深的了解。 小结:可见长城的设计十分巧妙,特别在军事防御上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你觉得设计和建造长城的这些古代劳动人民怎么样?(聪明、聪慧等) 5.指导朗读。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17课《长城》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上册17课《长城》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盘旋、城砖”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情感目标.指导学生图文对照,培养观察能力。 教学重难点;对长城的认识。;及本课的字词, 教学用具;课文图片及资料课件 一、师谈话导入新课 1.学生谈谈对长城的认识。学生自由补充。 3.老师给以肯定。 4.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了解各自然段的意思,然后找出相对应的插图。 1.第1自然段:远看长城蜿蜒盘旋,如同长龙。(第一幅图) 2.第2自然段:近看长城高大坚固。(第二幅图) 3.第3自然段:由长城联想到古代伟大的劳动人民。 4.第4自然段:长城是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 三、再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由读课文,读准生字、词语。 2.学习会认的字。 3.学习会写的字。 4.学生书写。(重点点拨:隔、砖、旋等字) 四、出示图画,边看边在小组内讨论以下问题,在在全班内交流 1.出示第一幅图:说说这幅图是从什么地方观察长城的?看到的景物是什么? 2.出示第二幅图: (1)这幅图与第一幅图有什么不同? (2)从图上你看到了什么? 3.对照课文,读课文。 (1)小声朗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课文。 (2)联系课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五、小组学习,思考 1.从图上找一找课文中涉及到的“城墙外沿”“垛子”“瞭望口”“射口”“城台”各指什么地方? 2.老师画出图画,让学生指出相应的地方。 城台: 垛子:指城墙顶部外侧建筑的两米多高的齿形墙。 瞭望口:指齿形墙凹下来的部分。 射口:指齿形墙上用来射箭的洞。 回顾拓展 六、课堂小练习。生谈对长城的感想 课堂板书 作业

17 长城

17 长城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生字,理解新词,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的思想内涵; 3、知道长城,了解长城的结构。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看图,,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及概括能力; 2、通过感知长城的雄伟高大、坚固,提高学生分析课文和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建造方面取得的成就,进一步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 2、通过感知长城的雄伟高大、坚固,了解长城的结构,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求是精神,培养学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雄伟的气势,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师:课件。 生:让学生收集关于长城的各种图片和传说故事。 一、激趣导入,整体感知 1、板题: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长城》一课。 2、欣赏图片:学习课文前,我们先来欣赏长城的景观。(PPT) 3、谈感受:欣赏了图片,你有什么感想呢? 4、激趣:长城——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中华儿女的骄傲。你能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评价一下长城吗?(学生说) 二、精读课文,加深认识 (一)齐读句子 1、读(PPT: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2、质疑:从哪儿可以看出长城的气魄雄伟呢? (二)再读课文,解决问题 1、自由读1.2自然段,思考问题:从哪儿可以看出长城的气魄雄伟呢? 2、交流汇报: (1)长——(PPT)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这是一个(比喻句),把(长城)比作(长龙)。(PPT图)理解“蜿蜒盘旋”:随山势而走向——一万三千里:这里运用了(数字说明),山海关在河北省,是长城的起点,嘉峪关在甘肃省,是长城的终点。(PPT)长城经过了甘肃、宁夏、陕西、山西、内蒙古、北京、河北等省市,全长一万三千多里。 (2)(PPT第一自然段)齐读:你能读出这样磅礴的气势吗? (3)过渡:远看长城如长龙,那么,近看长城,又有什么特点呢? (4)高大坚固——建筑材料:巨大的条石、城砖筑成——宽:五、六匹马可以并行——高大:两米多高的垛子——坚固:城台(屯兵和传递信息)、垛子、瞭望口、射口 3、小结:学习了1.2自然段,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自由发言)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

17课《长城》教案 会理二小黄明媚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生词,了解长城的概貌、构造、历史等。 2、指导学生图文对照,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和良好的观察习惯。 3、读懂课文,理解每段话的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4、通过读文讨论,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难点重点 1、指导看图: 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根据事物的特点选取不同观察点进行观察的方法。 2、图文对照: 理解课文内容,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人,观察插图,了解图意 1、介绍长城: 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前476)时期,那时各诸侯国为了互相防御,都在自己的境内地势险要的地方修筑长城。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为防御北方匈奴贵族的入侵,将各个诸侯国的长城连接起来并将其延长,号称万里长城。以后各个朝代,都对长城进行拉修建。因此可以说长城是我国古代人民在兵器还不发达的情况下,

为拉抵御外族入侵而建筑的军事建筑。 2、观察彩图:(打出幻灯片) ⑴这两幅图的观察点有什么不同? (上面一幅是远景,下面一幅是近景。) ⑵长城修筑在什麽地方? (崇山峻岭之间) ⑶从画面上可以看出长城有什么特点? (长和高大) ⑷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远,近两个观察点? (不从远处观察,就看不出它的“长”这个雄伟的全貌;不从近处观察,就看不出它高大坚固的构造特点。只有从不同的观察点介绍长城,才能更显出其气魄雄伟的特点。)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全文: 说说刚才两幅彩图分别与文中哪些段落相对应。 (第一幅与第一自然段,第二幅与第二自然段。)2、生讨论: 课文三、四自然段为何没有图片与之对应? (不是作者所见之景,无法画出。) 后两节分别写了什么? (作者的联想和长城的地位。) 3、试给课文四个自然段分别加一个小标题。

(完整版)长城鲍昌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长城鲍昌 因为深秋的季节已至,下山的时候已晚,我看见落日熔金,照得你如火嫣红。在猎猎西风扑剌下,砖缝间的野草开始黄枯,基石下的酸枣变了颜色。这时,听不见秋虫之低吟,却在仰天一瞥时,看到了黄云间的归鸿。 那是沿循昭君出塞的老路吗?那是飞向苏武牧羊的北海吗?在伫立的凝思中,我想象那飞鸿乃是悠悠岁月的见证。曾几何时,黑云掩没了月色,雨雪纷纷地袭来,胡马长嘶,觱篥(音bili,汉代从西域传入的一种管乐器)哀鸣,狼烟在山头升起,矢刃在石间摧折;当将军战死、燕姬自刎、旌旗横倒、死尸相撑,战场上的一切声音沉寂之后,只有红了眼睛的野犬在吞噬谁家的“春闺梦里人”了。 所以我说,你是一卷凄婉的历史,长城! 于是,在人们的一种执拗的幻想里,你被建造出来。那是自我保护、自我心理平衡的幻想。墙高六七米,墙厚四五米,随山就坡,险峻万状,自渤海之滨,夐绝荒漠,蜿蜒竟达六千七百公里。戍楼高耸,斥堠(注:斥堠(hou,四声):瞭望敌情的土堡)连绵。你用一座座雄关,卡住咽喉古道,构成北门锁钥。这使得互市的商旅,为之蹙眉;却又使历代的皇帝心中安泰,他们自以为统治下的“中央之国”固若金汤,无求于人,万寿无疆。 所以我说,你又是民族封闭的象征,长城! 但幻想毕竟是幻想,封闭终不能封闭。几多和番公主的幽魂,带着环佩的响声在月夜中归来了。几多寒霜冻硬的弓弦,射出了断喉的利箭。蓟门被踏平,燕台被摧垮,呼啸着风声的宝剑,掀翻了太液秋波。由是人们发现:边墙不再是屏障,紫塞(注:指长城)不再是嵚奇。它变得可笑,仿佛受尽了时间与空间的嘲弄。在风沙剥蚀下,它过早地衰老了。 所以我说,你是一个文化愚钝的标志,长城! 正因为如此吧,现在你敞开胸襟了。你毫不羞怯地迎来了四面八方的亿万游人。他们之中有总统,有商人,有教师,有学生,有开心的演员与体育明星。照相机咔嚓咔嚓响着,但响声又被哗哗的笑声淹没。我不知道他们各自的目的,但是他们来了,来了。他们的来,使你显得十分开放,而又充满自信。我看到一位风姿潇洒的外宾,踏上烽火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