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杜甫对诸葛亮的评价

杜甫对诸葛亮的评价

杜甫对诸葛亮的评价
杜甫对诸葛亮的评价

杜甫对诸葛亮的评价: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陆游评价诸葛亮:

出师一表真名士,千载谁堪伯仲间

毛泽东对曹操的评价:

天下英雄,惟史君与操耳。

杜甫评价李白: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辛弃疾评价孙权: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明太祖朱元璋评价岳飞:

纯正不曲,书如其人。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牧《赤壁》

评价的是三国时期的周瑜

壮志未酬身先死

诸葛亮

杜牧善于运用史料去重新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把历史、现实和个人思想融合在一起,不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阐发自己对历史的独特见解,多有求异翻新之作。如《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杜牧善于运用史料去重新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把历史、现实和个人思想融合在一起,不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阐发自己对历史的独特见解,多有求异翻新之作。如《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生锁二乔。

五代十国

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哪得知。

十四万人齐谢甲,更无一人是男儿。

补充:

乌江

南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题城墙

作者:“江阴女子”

朝代: 明末清初

血胔白骨满疆场,

万死孤忠未肯降。

寄语行人休掩鼻,

活人不及死人香。

补充:

蜀相

杜甫(唐代)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①卖花声:又名升平乐,曲牌名。

②美人自刎乌江岸:项羽失败后自刎于乌江,受妾虞姬也自刎而死。

③战火曾烧赤壁山:指三国时的赤壁之战。

④将军空老玉门关:班超白白在玉门关外耗尽生命。将军:指东汉名将班超,他被任命为西域都护,封为定远侯。在西域生活了三十一年,晚年思念家乡,上疏请求回去,有“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的话,“空老玉门关”即指此。

1、红尘一骑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2、暧风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直斥南宋当局忘了国恨家仇,把临时苟安的杭州简直当作了故都汴州。辛辣的讽刺中蕴含着极大的愤怒和无穷的隐忧。

3、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4、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后庭花”是指陈后主曾做一首《玉树后庭花》

南朝陈后主的贵妃张丽华本是歌妓出身,她发长七尺,光可鉴人,陈后主对她一见钟情,据说朝堂之上,还常将其放在膝上共商国事。当时杨坚正积蓄兵力,有夺取天下之心,而陈后主并不在意,还整天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陈后主在光照殿前,又建“临春”、“结绮”、“望仙”三阁,自居临春阁,张丽华住结绮阁,龚孔二贵妃同住望仙阁,整日只作饮酒赋诗之事。陈后主曾做一首《玉树后庭花》:丽宇芳林对高阁,新装艳质本倾城;映户凝娇乍不进,出帷含态笑相迎。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后庭;花开花落不长久,落红满地归寂中!这首诗被认为是亡国之音、不祥之兆。

隋文帝开皇八,晋王杨广带兵五十一万八千人,直击建康城,最先进入朱雀门的是韩擒虎。陈后主惊荒失措,带张丽华与孔贵妃与龚贵妃躲入后花园的一口枯井内,韩擒虎把皇宫像过筛子似的过了一遍,却没看到陈叔宝。最后在后花园中的一口枯井前,几名士兵向井中叫喊,却没有回音,直到有人提议往井中扔石头时,才听到里面有求饶的声音。士兵们把一箩筐放入井中,向上拉时觉得很沉,本来以为后柱体胖,等拽上来看才发现有三个人在里面。

据说三人被提上来时,张丽华的胭脂蹭在井口,后人就把这口井叫“胭脂井”。

5、恨君不取契丹首,金甲牙旗归故乡!

6、一勺西湖水,渡江来百年歌舞,百年酣醉。

杜甫的后世影响和人物评价

杜甫的后世影响和人物评价 后世影响 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杜甫的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运用的艺术手法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杜甫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摆脱乐府古题的束缚,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别”等。死后受到樊晃、韩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扬。杜诗对元白的“新乐府运动”的文艺思想及李商隐的近体讽喻时事诗影响甚深。但杜诗受到广泛重视,是在宋以后。王禹偁、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等人对杜甫推崇备至,文天祥则更以杜诗为坚守民族气节的精神力量。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 杜甫在他的有生之年以及他去世后的一些年,没有受到多少嘉奖和重视,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他在风格和格律上的创新所导致的,某些评论家认为其中的有些作品仍然很大胆古怪。在世时关于他的资料几乎没有,只有6名诗人共11首诗。而且这些诗关于他的影响这一方面,都没有提及他是诗歌和伦理观点的模范。 公元九世纪时他的作品开始出名,早期的正面积极评价来自白居易,他推广了杜甫部分作品伦理观点,尽管他只在杜甫的部分作品中找到这些观点。除了白居易,还有韩愈,他撰文以此批驳反对李杜的声音,捍卫了他们的美学地位。同时,这两位诗人的诗文中都有杜诗的影子。杜甫就像孔庆翔说的一样是“中国唯一影响随着时间不断增长的诗人”。 公元十世纪初,五代前蜀诗人韦庄找到了草堂遗址,重新修建茅屋,使之得以保存。这一个时期,中国刮起了“新乐府运动”的狂潮,杜甫作为这一次现实主义诗歌运动的启发者备受推崇。杜甫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自白居易后,影响了皮日休、曹邺、聂夷中、杜荀鹤等人的创作,从而形成一个现实主义诗派,在晚唐的诗坛上独领风骚。 到了宋朝,杜甫的声名达到了顶峰,黄庭坚、陈师道等,专门探究杜诗奇峭的一面,形成了“江西诗派”,之后的王安石、陆游、文天祥也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杜甫的影响,文

评价诸葛亮评价诸葛亮对于诸葛亮的评价说说各位对诸葛亮的评价–手机爱问

评价诸葛亮-评价诸葛亮对于诸葛亮的评价说说各位对诸葛亮的评价– 手机爱问 评价诸葛亮 诸葛亮字孔明,东汉末年,南阳人士。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他留给后人了“智慧”、“节操高尚“的光辉形象,是东亚地区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留下了不少流传千古的故事和脍炙人口的名言。这里,就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谈一下自己的管窥之见。诸葛亮生于汉灵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亡于蜀汉后主建立十二年(公元234年),享年54岁。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诸葛亮是年27岁,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大势,提出鼎足三分,联孙抗曹,进而统一天下之路,即著名的“隆中对”:“自董卓造逆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

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含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 这里引用“隆中对”,主要为本文作证。我们先来分析一下诸葛亮为什么会为刘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

杜甫对后世影响

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杜甫的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运用的艺术手法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杜甫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摆脱乐府古题的束缚,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别”等。死后受到樊晃、韩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扬。杜诗对元白的“新乐府运动”的文艺思想及李商隐的近体讽喻时事诗影响甚深。但杜诗受到广泛重视,是在宋以后。王禹偁、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等人对杜甫推崇备至,文天祥则更以杜诗为坚守民族气节的精神力量。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 杜甫在他的有生之年以及他去世后的一些年,没有受到多少嘉奖和重视,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他在风格和格律上的创新所导致的,某些评论家认为其中的有些作品仍然很大胆古怪。在世时关于他的资料几乎没有,只有6名诗人共11首诗。而且这些诗关于他的影响这一方面,都没有提及他是诗歌和伦理观点的模范。 公元九世纪时他的作品开始出名,早期的正面积极评价来自白居易,他推广了杜甫部分作品伦理观点,尽管他只在杜甫的部分作品中找到这些观点。除了白居易,还有韩愈,他撰文以此批驳反对李杜的声音,捍卫了他们的美学地位。同时,这两位诗人的诗文中都有杜诗的影子。杜甫就像孔庆翔说的一样是“中国唯一影响随着时间不断增长的诗人”。 公元十世纪初,五代前蜀诗人韦庄找到了草堂遗址,重新修建茅屋,使之得以保存。这一个时期,中国刮起了“新乐府运动”的狂潮,杜甫作为这一次现实主义诗歌运动的启发者备受推崇。杜甫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自白居易后,影响了皮日休、曹邺、聂夷中、杜荀鹤等人的创作,从而形成一个现实主义诗派,在晚唐的诗坛上独领风骚。 到了宋朝,杜甫的声名达到了顶峰,黄庭坚、陈师道等,专门探究杜诗奇峭的一面,形成了“江西诗派”,之后的王安石、陆游、文天祥也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杜甫的影响,文天祥在狱中作了200首集杜甫五言诗,自序里说:“凡吾意所欲言者,子美先为代言之。”而杜甫更广泛的影响是,杜甫的作品将律诗从文字上的游戏变成了抒发政治抱负的载体,对后来的诗人政治题材的写作奠定了基础。 宋朝理学的发展确保了杜甫作为诗的典范和他的至高无上的地位,苏轼阐释了理由:“古今诗人众吴,而子美独为首者,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他思考的能力铸就了他的影响力,出于他对建立良好社会秩序的向往,他深受政治家的推崇,改革家也学习他对穷人的悲悯,文学家学习他在艺术手法上的创新。 清初文学评论家金圣叹,把杜甫所作之诗,与屈原的《离骚》、庄周的《庄子》、司马迁的《史记》、施耐庵的《水浒传》、王实甫的《西厢记》,合称“六才子书”。在当代,杜甫对国家的忠心和对人民的关切被重新诠释为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含义,而他本人因为使用“人民的语言”而受到现代研究者的赞赏。

对杜甫的生平及诗的赏析

对杜甫的《蜀相》的赏析 唐代大诗人杜甫,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7岁学诗,15岁扬名,一生不得志。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严武去世,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故在湘江上。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5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一、写作背景 公元759年,杜甫逃出被叛军包围的长安,历尽艰辛来到成都。次年春,他专程游览了成都武侯祠,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蜀相》一诗。这是杜甫第一首通篇以歌咏诸葛亮为主题之诗。 二、诗句分析 “蜀相”,即诸葛亮。刘备在蜀即帝位,册诸葛亮为丞相,故称。题做“蜀相”,就把祠堂和祠堂奉祀的人物自然绾合。于起始即言“丞相”,可见杜甫对诸葛亮的崇慕。“丞相祠堂何处寻?”表现出杜甫对诸葛亮倾慕已久。“锦官城外柏森森。”成都以产锦著名,古时朝廷专门派一官员主管织锦,称为锦官。其城的西南部为古代主管织锦官员所居住,故后来称成都为“锦官城”。“柏森森”形容柏树高大茂密貌,这三字既勾画了从远处眺望所见祠堂的风貌,又写出了祠堂历史的悠久,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追思缅怀的情意。在字面上描述柏树之高大,意指孔明才大而不尽其用,并抒发自己大志未遂、弃不见用的无奈。“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映阶碧草春色和隔叶黄鹂好音,原本十分美好,加上这二字便呈现出无限寂寥之感。春色虽好,

但蜀相已作古往事亦成空,感物怀人之情跃然纸上。以上四句是对祠堂景物的描绘,接下来的四句转入论事。“三顾频烦天下计”引用刘备“三顾茅庐”的典故。“频烦”通“频繁”,显刘备求贤若渴及诸葛孔明之殚精竭虑。“天下计”说明刘备并非为一己之私,而是为了天下苍生造访孔明。“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因此,诸葛亮在《隆中对》中为刘备规划了“天下计”:占据荆州、益州,内修政理,外结孙权,待机进攻曹操,统一天下。“两朝开济老臣心。”“两朝开济”者,即指先主时的开创大业和后主时的扶济危时。杜甫先前曾在唐玄宗手下为官,后又在唐肃宗手下为官,也算是官任两朝。虽然二人官位相差甚远,但诗人平生心迹颇与武侯相同。“老臣心”,指诸葛亮一生尽忠蜀国,不遗余力的精神。当时安史之乱未平,杜甫希望能有这样的人物出来辅佐肃宗,平定叛乱,恢复国家。殊不知,唐朝的盛世已一去不复返了。末句笔锋一转:“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尽管诸葛亮英明干练,然为国事奔忙终至不支,最终病死五丈原。人生自古谁无死,然事业未竟,身先亡去,真乃千古憾事,令人心酸,不禁“泪满襟”。尾联这两句抒写凭吊之感,反映了作者对诸葛亮的无限敬仰和痛惜之情。 这首七律前四句写景,后四句论事,感情贯注,诚挚悲壮,与诗人沉郁顿挫诗风相符。杜甫是个多产的诗人,但写下如此多首歌咏诸葛武侯之诗,确实可以令读者探寻到不少杜甫个人的心志。所谓“英雄惜英雄”,从杜甫屡用三国典故,屡称先主、武侯之相契,更可以使人感受到杜甫心中真正的向往。

评价诸葛亮 三国演义读后感1000字

评价诸葛亮三国演义读后感1000字 导读:读书笔记评价诸葛亮三国演义读后感10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评价诸葛亮——三国演义读后感1000字: 诸葛亮在中国几乎是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但是,人们所熟悉的往往都是小说《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形象,而真实的历史人物的诸葛亮,其实与小说中塑造的艺术形象是有很大区别的。 据《三国志》等史书记载,真实的诸葛亮原来并非一个智谋无比的完美之人,他的一生有功也有过,有长处也有短处。 诸葛亮一生的为人长处及其功劳可以说有以下几点。其一是志向远大,颇有才干。他自小随当过太守的叔父长大,叔父死后,他虽躬耕陇亩,然而志向高远,“每自比于管仲、乐毅,世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颖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诸葛亮相信自己有管仲,乐毅那样的才干,这二者一位是春秋时齐国著名的政治家,一位是战国时燕国著名的军事家。当时别人对他说的话并不相信,唯有崔州平、徐庶元直等朋友相信。事实上诸葛亮有治国才能,这从他一生中写的政治文章可以看出,其学识比较渊博。其二是确有远大抱负而又具备了真才实学,并帮助刘备一道征战,逐步建立了蜀汉政权,从而形成了与曹魏、孙吴鼎足三分的局面。其三是在刘备死后,又竭力扶持后主刘禅,为蜀汉政权的巩固尽了最大的努力。其四是一生中写了许多教令、书信、奏议之类的文章,

后人辑为《诸葛丞相集》。内中收有各类文章24篇,共10余万字。其中最为闻名的就是《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这两篇文章对后世的知识分子影响很大。文中诸葛亮所说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话,已成为传颂千古的名句。 诸葛亮一生中的不足之处也有几点。其一是隆中对策有失误。失误在何处?失误在于战略规划犯了分兵之错。他将蜀地和荆州作为据守的根据地,两处相距太远。驻守在荆州的关羽得不到援助,结果被东吴击败后,蜀地就很孤立了。另外,宋代苏洵所写的《项籍论》一文,在谈到剑门相隔的西蜀盆地时曾指出:“诸葛孔明弃荆州而就西蜀,吾知其无能为也。且彼未尝见大险也,彼以为剑门者,可以不亡也。吾尝观蜀之险,其守不可出,其出不可继,兢兢而自安,犹且不给,而何足以制中原哉?” 熟读二十四史的毛泽东,在看了苏洵的这篇文章后,也曾这样批注评价:“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败。”(《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106页)其二,诸葛亮有为相才干,但带兵打仗却并不是他的长处。读后感·所以,史家评价他“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伏于将略。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由于征战太多,劳民伤财,使得蜀国难以振兴,这也是蜀汉政权最后不能不走向灭亡的主要原因。其三,诸葛亮凡事必亲躬,实际上爱独断专权,发挥其他人才的特长不够。这些,都是诸葛亮的一些明显不足之处。

杜甫对后世的影响

诗圣杜甫对后世的影响 杜甫被尊称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圣”乃至高无上者,这足以说明杜甫的诗坛地位之高。杜甫在世时应该是像圣人般享受着崇高的礼遇、为世人所追捧的吧。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诗圣杜甫的一生可谓跌宕起伏、苦难坎坷常伴左右,用“悲惨”一词形容毫不为过。杜甫早年就立志“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这也是他一生都在孜孜不倦追寻的目标,然而仕途坎坷的他并未能在政治上有所建树;作为一个诗人,他的诗文在当时也并没有得到很高赏识。 杜甫在世时,他的诗不受欢迎,并非诗写得不好,主要原因是杜诗的内容和风格与当时的时代审美相悖。盛唐时期的社会风气整体是乐观积极的,人们喜欢歌颂大好河山的诗、歌颂理想的诗、表现创造力的诗,欣赏像李白那样孤傲、浪漫的诗人,而杜甫诗大多都是抨击现实、揭露黑暗的。还有格调上来讲,盛唐的诗人更喜欢明快的,乐观的,高昂的诗,杜甫的诗比较沉郁,比较委婉,比较浑厚,比较低回。与时代审美趋向的错位使得杜甫的诗在他生前没有获得很好的赏识,影响力也就及其微弱。杜诗的影响是在杜甫去世后才发挥出来的,“诗圣”、“诗史”的盛誉也是后人给予杜甫与其诗。 杜甫死后,中晚唐时期,以元稹、白居易、韩愈为代表的一批当时的著名诗人,开始极力推崇杜甫,韩愈和白居易的诗文中也都有杜诗的影子出现。白居易、元稹等人领导的“新乐府运动”中,杜甫作为这一次现实主义诗歌运动的启发者备受推崇。杜甫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自白居易后,影响了皮日休、曹邺、聂夷中、杜苟鹤等人的创作,从而形成一个现实主义诗派,在晚唐的诗坛上独领风骚。但杜诗受到广泛重视,是在宋以后。第一个把杜甫与圣人的圣联系在一起的,是宋代大词人秦观,他在《韩愈论》一文中说杜甫的诗和圣人孔子的思想一样是集大成者。王安石、陆游、文天祥也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杜甫的影响,文天祥在狱中作200首集杜甫五言诗,自序里说:“凡吾意所欲言者,子美先为代言之。”而杜甫更广泛的影响是,杜甫的作品将律诗从文字上的游戏变成了抒发政治抱负的载体,对后来的诗人政治题材的写作奠定了基础。杜甫的诗被称为一代“诗史”,是因为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他的诗不仅是自己抒发情感的载体,也为后人了解那个时代提供了鲜活的材料。 在诗歌创作上,杜诗是唐代律诗最高成就的代表,杜甫一生写了一千四百多首诗,光是律诗他就写了九百多首,占了一大半。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被认为是“千古七律第一”,全诗之中句句皆律,字字之中字字皆律,诗律诗的最高境界。杜诗不但是对以往艺术传统的集大成,也是开辟了律诗创作的一种新的规范。此外,杜甫对语言的锤炼更是达到了极致。杜甫有诗言“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正是秉着这样的创作精神为后人留下了一句句千古佳句。流传至今的一些成语中,甚至有些就出自杜甫的诗。例如,“别开生面”一词就出自杜甫《丹青诗》:“凌烟功臣少颜色,将军下笔开生面”,“历历在目”一词出自杜甫《历历》诗:“历历开元事,分明在眼前”。诸如此类的成语不在少数。这种对语言艺术的极致追求,对后世的影响也颇为深远。 杜甫一生可谓受尽苦难,但他却始终没有忘记忠君报国的远大志向,他在自身饥寒交迫

杜甫诗歌赏析选2011

江汉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1)诗人借“老马识途”的典故,表达怎样的情怀? (2)本文写景的作用是什么? (3)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 4)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见。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夜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选出对杜甫《春夜喜雨》一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开头两句,诗人运用拟人修辞手法,仿佛春雨知道农时,应时即来。 B.中间四句,诗人分别从听觉和视觉落笔,写了“好雨”润物之功,诗人爱雨之心。 C.最后两句,诗人设想雨后晨景:雨过天晴,成都城中处处落英缤纷。 D.全诗虽不露一个“喜”字,但从“潜”、“润”、“细”、“湿”等字却可以体会出诗人喜雨之情。 秋兴八首(其一) 玉露①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②,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③。 【注】①玉露:白露。②他日泪:往年之泪。③暮砧:黄昏时分的捣衣声。此诗是诗人55岁时,于安史之乱后大历元年(766)旅居夔州时的作品。 前人曾说这首诗是情景“和谐统一的典范”,你是否同意此说?请结合诗中的某一句来鉴赏。 绝句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注释]1.迟日:春天日渐长,所以说迟日。2.泥融:这里指泥土滋润。3.鸳鸯:一种水鸟,雌雄成对生活在 水边。 1.写出这首诗歌的艺术手法。 2.这首诗歌表现出春天怎样的特征?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注释]1. 鹭:一种水鸟名,鹭鸶。2. 西岭:指岷山。 3. 千秋雪:终年不化的积雪。 4. 泊:停靠。 1、说一说“两个黄鹂鸣翠柳”这句诗的意思。 2、整首诗歌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 么样的思想感情?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首联两句中,“渚清沙白鸟飞回”既有“渚清沙白” 这样的______描写,也有“鸟飞回”这样的_____描写, 整句属于_________的写法。而“哀”字写猿啸声哀,但 也微微透露出作者愁苦的思绪,这里采用的是_______ 写法。颔联两句中,“萧萧”写出了____________ 的 情态,“滚滚”写出了____________的气势,这两句意境 更加________,感情更加___________。整首诗充分体现 了杜甫_______的风格。 2、根据“艰难苦恨繁霜鬓”句,联系杜甫的身世遭遇, 你认为杜甫的“艰难苦恨”包含着哪些寄寓?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作者登楼为什么会流泪?可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 情? 2、颔联写的是在岳阳楼上看到的洞庭湖广阔无边、水 势浩瀚的雄奇壮观阔大景象,而颈联写的却是作者身世 的孤苦和处境的凄凉,两者对于表达中心思想分别有什 么作用? 水槛遣心 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1)这首诗表现了杜甫怎样的生活?“无村眺望赊” 中“赊”是什么意思? (2)颈联中用“出”和“斜”作用是什么?诗的尾联 说出了诗人此时心情的原由,这时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心 情? 戏为六绝句(其二)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1.“王杨卢骆”是指初唐四个诗人。 这四人合称为“”。 2.“轻薄为文”是什么意思? 3.“尔曹”是指那些对“四杰”的人, “不废江河万古流”来比喻 漫成一首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从水中月影写起,描写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 与“江清月近人”这句诗异曲同工。 B、第三句写白鹭屈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 滩上,意境安谧、和平。 C、二、四两句分写了江风吹打桅灯、大鱼跃出水面的 “动”,与一、三两句的“静”对比鲜明。 D、全诗通过写夜泊时的所见所闻,透露出诗人对平静、 安宁生活的向往。 2、这首诗的四句分别写了月、灯、鹭、鱼四景,四景又 组成了一个统一的意境。下列四首诗中与这种写法相同 的一首是 A、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B、门径俯清溪,茅檐古木齐。红尘飘不到,时有水禽啼。 C、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D、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对雪杜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①。 [注]①原指晋人殷浩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划字。 (1)此诗为《春望》同一时期的作品,从全诗看,说说 本诗的主旨。 (2)读第二、三两联,作者分别采用怎样的艺术手法表 达内心的感情的? 第二联: 第三联: 孤雁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在颔联、颈联和尾联中任选一联,联系全诗,说说是如 何表现诗意的? 绝句二首(其二)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1)“燃”字状物写景,妙在何处? 答: (2)“又”字有何意味? 答: (3)本诗运用了什么手法?试简要分析 答: 日暮①杜甫 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 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繁。 [注]①大历二年(767)秋,晚年杜甫流寓夔州(重庆奉 节),写下了这首诗。②花烬:灯芯结花,民俗中有“预 报喜兆”之意。 问题:(1)诗中第一、第二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2)在全诗中,杜甫表达了自己怎样的复杂情感? 答: 天末怀李白杜甫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注释】①这首诗是758年秋天在秦州(今甘肃省天 水县)所作。②凉风:秋风。天末:天边,指秦州,古 称秦州为“边”。③文章:泛指诗文。命达:命运通达。 魑魅:山精,鬼怪。④冤魂:指屈原。投诗:把诗投下 汨罗江吊祭屈原。 ①“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既表达了对李白的同情, 又富有哲理意味,请对这一哲理意味作简要的分析。 ②黄生在《读杜诗说》一书中指出:“不曰吊而曰赠, 说得冤魂活现。”你是怎样理解这一评论?

评价诸葛亮的800字评语

评价诸葛亮的800字评语 评价诸葛亮的800字评语 发布时间:2020-03-31 评价诸葛亮的800字评语: 1820xx年前,一位头戴纶巾,手摇羽扇,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东方智者,穿越历史的风尘,款款走向舞台的中心。从此,人们无不为他的凛然正气所感召,为他的忠义之举而激动,为他的淡泊之志所净化,为他的聪明才智而倾倒。 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空城计,这些神话般的故事连同他的名字一起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闪光。他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却偏偏遇上一个扶不起的阿斗,出师未捷身先死,给后人留下无尽的慨叹和唏嘘,无限的崇敬和思考。 纵观他传奇的一生,既有隆中对对天下局势的远见卓识;又有舌战群儒对东吴谋士的磅礴气势;有草船借箭对天气及曹操洞若观火的预测和揣摩;更有火烧赤壁对战事的胸有成竹 初出茅庐,他火烧新野,即使是曹操手下八虎骑之首的夏侯惇也落得个狼狈而逃;他巧借大雾草船借箭,七星台上巧借东风,不费吹灰之力,就让周瑜陷害他的美梦破灭;他六出歧山,屡战屡胜,使魏军帐中首屈一指的司马懿也闻风丧胆;面对兵临城下的15万大军,他依然笑容满面,在一座空城上悠闲地弹琴 为了孙刘联盟,他泰然入吴,虽然明知那里有百般刁难,甚至是生命危险;葭萌关下,他毅然决定冒刀光剑影,前去说服马超投降。他从未有过私心,一心一意追随主公刘备,为蜀汉大业呕心沥血,为民为国死而后已。 白帝城托孤,刘备将子刘禅托付于他,并称如若其子不才,即可自立为蜀汉之主。但他并没有被飞黄腾达与金钱名利所迷惑,身体力行表明了自己的耿耿忠心,回馈了皇叔当年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刘备死后,他安居平五路退去曹丕四路军马,没有让魏国乘人之危而灭蜀的计谋得逞;在其后的九年中,他开始计划和准备北伐。先是以德服人地七擒孟获,解除了蜀汉的南部之忧;而后六出祁山(其实这并不是一个确切的数字),北伐中挥泪斩马谡,大摆空城计,正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公元234年,54岁的他积劳成疾,不久便与世长辞。五丈原,成了他生前最后一个战场,也成了国人心中永远的痛。

关于评价诸葛亮的作文

关于评价诸葛亮的作文 中国历史文化渊源流长,在历史的长河中,涌现出了很多有名的人物,有林则徐,李白,杜甫,蔺相如.....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评价诸葛亮作文,欢迎阅读。 篇一:我心中的历史人物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每当听到这首歌,我就会不由自主的想起从《三国演义》的“智慧之神”——诸葛亮。 中国历史上有无数个名人,当从没有人能像诸葛亮这样引起人们长久不衰的怀念和敬仰。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蜀汉丞相,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发明家、军事家。诸葛亮27岁时,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询问统一天下的大计,诸葛亮精辟准确的替他分析了天下局势,后被编为著名的‘‘隆中对”,条分缕析,预知数十年后天下事。诸葛亮出山后辅佐刘备,联孙抗曹,大败曹军于赤壁、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后来刘备病危,以后事向托,诸葛亮此后一心一意辅佐刘禅,后

上奏《出师表》,率军6次北伐中原,终因积劳成疾,病逝途中。 “出师末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唱出了他悲剧的主调,诸葛亮除了让后人无限崇敬外,也给我们留下了深深地遗憾,但他那宏伟远大的抱负坚忍不拔的毅力,忠贞不渝的赤诚,超凡绝伦的才智,在人们心中树立起了一座永恒的雕像。 除了人们耳熟能详的空城计,诸葛亮七擒孟获,舌战群儒,草船借箭等故事外,诸葛亮还有许多事值得我们如此的欣赏他。 诸葛亮的人品极好,他不谋私利,只靠俸禄为生,不以权势谋私利。严于?艏海?滞ぶ?剑?碲帐?兀?斐砂芫郑?罡鹆粱永岽φ堵碲眨?⒆苑!W钪饕?乃?粤醣钢倚墓⒐ⅲ??耸窆?瞎?〈幔?蓝?笠选 另外,诸葛亮除有卓越的军事,政治才能外,他还精通绘画和音乐。张彦还曾在《论画》中记载过诸葛亮擅绘画,画一扇可值千金。诸葛亮精通音律,喜欢抚琴吟唱,有很高的音乐修养,

对杜甫的认识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杜甫作品被称为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他是现实主义诗人。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后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 孟子的“仁爱”思想对杜甫的影响很深,使他具有一颗悲天悯民的爱民之心。在经历了各种生存体验之后,杜甫的诗充分表达了他对人民的深刻同情,揭露了封建社会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的尖锐对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千古不朽的诗句,被世世代代的中国人所铭记。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杜甫出身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学渊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现理想抱负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则表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期间许多作品反映当时的民生疾苦和政治动乱、揭露统治者的丑恶行径,从此踏上了忧国忧民的生活和创作道路。随着唐玄宗后期政治越来越腐败,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贫困失望的境地,陷入颠沛流离的生活中。 杜甫的诗歌无论是叙事抒怀,还是写景咏物,都是结合现实,其中充满着浓厚的忧患意识。这种意识贯穿他的一生,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到晚年越是强烈、真挚。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首《春望》脍炙人口。当时长安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凄凉。“安史之乱”的爆发使唐王朝陷入了战争的深渊,使人民坠人了沉重的苦海。诗人杜甫也被卷入战争的乱离漂泊之中,他亲眼看到了安史叛军的屠杀焚掠,亲身经历了与民同难的艰险流离,亲自感受了国破家亡的痛苦,他的心更贴近了劳动人民,忧患意识更加广泛深刻了。杜甫眼见山河依旧而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城荒凉,在此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之际,不禁触景伤情,发出深重的忧伤和感慨。诗的一、二两联四句,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三、四两联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诗人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来写春天,写出了事物睹物伤情,用拟人的手法,表达出亡国之悲,离别之悲。短短四十字足以表现了作者的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情感,以及对亲人的思念和热爱祖国之情。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间,漂泊西南时期创作的一首古体诗,该作品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是杜诗中的典范之作。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诗人由自身遭遇联想到战乱以来的万方多难,再一次把他从浪漫的隐居生活中敲醒,让他面对现实,让他忧思。“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抒发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表现了作者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至此表现得淋漓尽致。杜甫在这首诗里描写了他本身的痛苦,但他不是孤立地、单纯地描写他本身的痛苦,而是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现“天下寒士”的痛苦,来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他也不是仅仅因为自身的不幸遭遇而哀叹、而失眠、而大声疾呼,在狂风猛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脑海里翻腾的不仅是“吾庐独破”,而且是“天下寒士”的茅屋俱破。杜甫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千百年来一直激动读者的心灵,并发生过积极的作用。“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两句,从眼前的处境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繁、残破不堪的国家。诗人由个人的艰苦处境联想到其他人的类似处境。

后人是怎么评价三国里的诸葛亮的

后人是怎么评价三国里的诸葛亮的 诸葛亮年少成名,作为蜀国的至关重要的人物。以下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对诸葛亮的评价,欢迎大家参考借鉴! 诸葛亮的评价1 这场战争的前敌指挥本来应该是军事主管李严,但李严已经被诸葛亮完全排除出权力中心依旧待在永安,南征成为了诸葛亮和马谡的舞台。 不到半年的时间,诸葛亮用一场胜利镇压了所有反对的声音,从此确立了对蜀汉军队的绝对领导,至此诸葛亮军政大权独揽一身,成为了蜀汉最高权力的掌控者。 亲贤臣,远小人 “天下三分,益州疲弊”刘备刚刚去世的时候,蜀汉还没从战争中恢复元气,但在不到三年,丞相通过南征树立了个人威望,同时成功为战争制造了舆论氛围。南征时掠夺的大量战略物资,加上战时经济政策,蜀汉战争机器终于开动了。 诸葛亮把北伐写进蜀汉立国纲领,成为历代权臣北伐的开端。丞相临行前留下《出师表》,里面有几句耐人寻味的话: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郭攸之——南阳人 费祎——江夏人 向宠——襄阳人 原来都是荆州人 诸葛亮的评价2 可见在北伐之前,荆州派已经取得了政治上的完全胜利。 不过“先帝知臣谨慎”,丞相依然不忘对少帝刘禅谆谆教诲,耳提面命,告诫刘禅亲近这些生在荆州的“贤臣”,不知道小人是否都出生在益州? 北伐中原 227年,诸葛亮进军汉中,检阅三军,同时制定战役计划,确定北伐的主攻方向。

名将魏延提出了“子午谷奇谋”。 魏延赌的是魏国对蜀汉没有警戒,一旦偷袭长安得手,整个关中和陇西唾手可得。 关中粮仓加上四川天府之国,蜀汉一下子便拥有了正面抗衡曹魏的实力,一千多年后,林彪采取了类似的办法攻占锦州,拿下东北三省。 更为重要的是,刘备汉中称王以来,魏延已经担任汉中太守十年有余。子午谷奇谋的基础是长达他十年的前敌观察和情报活动。 要知道,当时和魏延竞争汉中太守的人是张飞,这足以看得出魏延的军事才华在蜀汉属于顶尖。 然而丞相否决了魏延的计划,选择从正面进攻陇右。 诸葛亮的评价3 同时,在先锋的选择上,诸葛亮不顾其他将领的意见“时有宿将魏延、吴壹等,论者皆言以为宜令为先锋。”而是选择了嫡系马谡,“违众拔谡,统大众在前” 丞相指挥的北伐战役开局十分耀眼,凉州天水、南安、安定三郡立刻叛变。 “而卒闻亮出,朝野恐惧,陇右、祁山尤甚,故三郡同时应亮。”

评价诸葛亮的作文

评价诸葛亮的作文 导读: 评价诸葛亮的作文(一) 诸葛亮已成为家喻户晓的智的化身。 虽说诸葛亮用兵如神,但他毕竟不是神,他也有缺点,而最主要的缺点是出在人事问题上。尤其是他对魏延的看法。魏延向刘备投降,诸葛亮居然根据骨相说他久后必反,这多么荒唐。虽然孔明未能杀死魏延,却对魏延抱有成见,认为他不忠不义。然而魏延是否如此呢?其实不是。虽然魏延不断被孔明排斥,却仍中心地效劳与蜀国,屡建奇功:斩王双,战张颌等都足以证明魏延是个不可忽视的人才。孔明最错的是在毫无根据证据之下,留下锦囊杀死了魏延。诸葛亮在人事上的失误还有让马谡守街亭,导致第一次北伐中原失败、关羽守荆州的失误,从某种意义上是诸葛亮一手造成的。在识人方面,刘备明显比孔明胜一筹。 大家公认的智慧者也有许多优点。刘备三顾茅庐后,说“如鱼得水”。这说明诸葛亮的确是个奇才。诸葛亮能严守军事机密,攻其不备。而且他办事很具有深谋远虑。诸葛亮让刘琦守江夏,其实是为了实施自己的战略思想。因为诸葛亮知道,新野小城,终不能长驻。他让刘琦守江夏,其目的不但要救刘琦,而且为后来躲避曹军奠定了退守的路。还有在安排刘备去东吴招亲时,孔明留下的三个锦囊,使刘备平安回到了荆州。 有人也许对诸葛亮让关羽去华容道劫曹操有不同的看法,有人

认为关羽放走曹操诸葛亮没有预测到,其实我认为诸葛亮是故意让关羽去华容道放走曹操,因为杀掉曹操不是很好,假如在关羽在华容道上杀了曹操,孙权就回趁机占领北方,孙权势力大了,刘备就没有了安身之地,更别谈什么三国鼎立,复兴汉室了。因此孔明一方面让关羽放走曹操,落个人情,另一个方面就是让曹操抑制孙权,这一点更说明孔明真乃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将才。 诸葛亮不打无准备之战,他知己知彼,能巧妙对对方心理及天气季节的情况做出不同的计策,对天时地理了如指掌,因此我认为诸葛亮是一个少有的人才。 评价诸葛亮的作文(二) 他,是智慧的化身,“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空城计”这些神话般的故事和他一起在历史长河里闪着耀眼的光芒。他是成功的象征,“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但他偏偏遇上了一位扶不起的阿斗,给后人留下无尽的慨叹和唏嘘。 他原本只是个隐士,他念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躬耕于南阳,一心只想过着“俭以养德,静以修身”的生活。可是,他这样的智者,历史是不会让他如蜉蝣一般消失,于是演绎了“三顾茅庐”的佳话。 他足智多谋。初出茅庐就火烧新野,即使是曹操手下“八虎骑”之首的夏侯敦也落得狼狈而逃。他巧借大雾,草船借箭,不费吹灰之力,就让周瑜陷害他的美梦破灭,同时还大大挫伤了曹军的锐气。他六出歧山,屡战屡胜,使魏军中首出一指的司马懿也闻风丧胆。

评价三国的诸葛亮(结合具体故事情节)范文.docx

评价三国的诸葛亮(结合具体故事情节)范文 旷古奇才——诸葛亮 ——《三国演义》人物赏析评价 常言道:“话三国,必谈诸葛亮”。的确,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是最重要的人物之一,罗贯中在他身上花了不少笔墨。如果说《三国 演义》缺少了诸葛亮这一角色,恐怕其篇幅将会折半,其影响也不会那 么广泛。罗贯中正是通过活灵活现地塑造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通过 “诸葛效应”,才能使其作品更广泛流传至今。 诸葛亮虽然不是小说一开头就出场的人物,但自第三十六回“无 直走马荐诸葛”后,一直到第一百零四回“将星陨落,诸葛合归西天”,几乎回回都出现诸葛亮的身影,并在其间扮演重要角色。诸葛亮无疑是 一个奇才,他才高八斗,智慧过人,而且清淡傲世,不畏强权,更 可贵的是———自从他出山助刘备后,一直为汉室出谋献策,出生入 死,鞠躬尽瘁,可谓一代忠臣。 首先,诸葛亮才高八斗。虽然他隐居南阳,但年少时博览全书, 上知天文,下晓地下,无所不能,司马微荐诸葛亮时说道:“可比兴 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可见其才。而在第四十 三回的“舌战群儒”中,更显出诸葛亮广博而精深的才学。为达到吴

蜀联合抗魏,诸葛亮以吊丧为由孤身前往东吴,而东吴的各名士对初出 茅庐的诸葛亮根本不放在眼里,在交谈中专挑诸葛亮的难,而诸葛亮 凭借自己的才能与东吴名士大战一场,最后东吴名士各个都拜倒在了诸 葛亮的口舌之下。还有,“赤壁之战”前,周瑜为害诸葛亮,便限他三 天造十万枚箭,这明显是不可能的,但诸葛亮偏偏想到了“草船射箭”,到期时得了十万余枝箭,这与他能识天文,预知有大雾分不开的。总之,《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怀有大才,并且这是他拥用智慧和傲世 的资本。 其次,诸葛亮智慧过人,无所能比,诸葛亮就是凭借他智慧过人 的优势,在他一生的指挥作战中几乎百战百胜,为刘备创了基业。 对于诸葛亮的智,小说描述得可谓淋漓尽致,最先体现诸葛亮智 慧,也是诸葛亮帮助刘备成就大业的关键的,就是著名的“隆中对” 。诸葛亮隐居南阳,而对于天下事却能了如指掌。他对当时的天下形势向刘备作出分析,预测和决策,并以此作为生存和发展的战略方针, 扭转危机,由弱变强,与魏吴分庭抗礼终成三分天下。诸葛亮“隆中对”的种种预测也都是以客观事实为依据,通过自己的智慧考虑,得出合乎 逻辑的结论。诸葛亮在隆中分析天下形式后,便出山效忠刘备,在他为 刘备争天下的过程中,体现其超凡的智慧。从“博望城火攻李典”,“火烧新野拒曹军”,到“智激周瑜”,“智处华容”,“智取汉中” 再到稳定汉中,出师南征和两次出师伐魏。其中最为典型的

杜甫对诸葛亮的评价

杜甫对诸葛亮的评价: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陆游评价诸葛亮: 出师一表真名士,千载谁堪伯仲间 毛泽东对曹操的评价: 天下英雄,惟史君与操耳。 杜甫评价李白: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辛弃疾评价孙权: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明太祖朱元璋评价岳飞: 纯正不曲,书如其人。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牧《赤壁》 评价的是三国时期的周瑜 壮志未酬身先死 诸葛亮 杜牧善于运用史料去重新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把历史、现实和个人思想融合在一起,不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阐发自己对历史的独特见解,多有求异翻新之作。如《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杜牧善于运用史料去重新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把历史、现实和个人思想融合在一起,不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阐发自己对历史的独特见解,多有求异翻新之作。如《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生锁二乔。 五代十国 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哪得知。 十四万人齐谢甲,更无一人是男儿。 补充: 乌江 南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题城墙 作者:“江阴女子” 朝代: 明末清初 血胔白骨满疆场, 万死孤忠未肯降。 寄语行人休掩鼻, 活人不及死人香。 补充: 蜀相 杜甫(唐代)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①卖花声:又名升平乐,曲牌名。 ②美人自刎乌江岸:项羽失败后自刎于乌江,受妾虞姬也自刎而死。 ③战火曾烧赤壁山:指三国时的赤壁之战。 ④将军空老玉门关:班超白白在玉门关外耗尽生命。将军:指东汉名将班超,他被任命为西域都护,封为定远侯。在西域生活了三十一年,晚年思念家乡,上疏请求回去,有“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的话,“空老玉门关”即指此。 1、红尘一骑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2、暧风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直斥南宋当局忘了国恨家仇,把临时苟安的杭州简直当作了故都汴州。辛辣的讽刺中蕴含着极大的愤怒和无穷的隐忧。 3、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4、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后庭花”是指陈后主曾做一首《玉树后庭花》 南朝陈后主的贵妃张丽华本是歌妓出身,她发长七尺,光可鉴人,陈后主对她一见钟情,据说朝堂之上,还常将其放在膝上共商国事。当时杨坚正积蓄兵力,有夺取天下之心,而陈后主并不在意,还整天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陈后主在光照殿前,又建“临春”、“结绮”、“望仙”三阁,自居临春阁,张丽华住结绮阁,龚孔二贵妃同住望仙阁,整日只作饮酒赋诗之事。陈后主曾做一首《玉树后庭花》:丽宇芳林对高阁,新装艳质本倾城;映户凝娇乍不进,出帷含态笑相迎。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后庭;花开花落不长久,落红满地归寂中!这首诗被认为是亡国之音、不祥之兆。 隋文帝开皇八,晋王杨广带兵五十一万八千人,直击建康城,最先进入朱雀门的是韩擒虎。陈后主惊荒失措,带张丽华与孔贵妃与龚贵妃躲入后花园的一口枯井内,韩擒虎把皇宫像过筛子似的过了一遍,却没看到陈叔宝。最后在后花园中的一口枯井前,几名士兵向井中叫喊,却没有回音,直到有人提议往井中扔石头时,才听到里面有求饶的声音。士兵们把一箩筐放入井中,向上拉时觉得很沉,本来以为后柱体胖,等拽上来看才发现有三个人在里面。

浅论诸葛亮廉政思想及其对当时及后世和后裔的影响

浅谈诸葛亮廉政思想及其对后世和后裔的影响 陈星潘锡光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一位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历史人物。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代不乏人,然而能如诸葛亮那样为历代人民所崇敬和敬仰者,却实属少见。 诸葛亮之所以能成为“大名垂宇宙”的伟人,在中国各族人民中间乃至在周边各国如朝鲜、韩国、日本、越南等人民中间久享盛誉,传颂不绝,除了诸葛亮的光辉业绩彪炳史册外,更是他以垂范后世的廉政思想及其感人至深的思想品格深刻影响于当时和后世的结果。本文试就诸葛亮廉政思想的几个方面作一粗浅的探讨。 一、诸葛亮廉政思想的内涵。1.不怙权,不专断,不以权谋私。诸葛亮出山之初,因年纪轻,资历浅,未建功绩,虽然与刘备“情好日密”,但并无多大权力,据《魏略》与《九州春秋》记载,此时刘备仅“以上客礼之”,尚未授以实职。至建安十三年(208年)赤壁战后,刘备收江南,“以亮为军师中郎将,使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亮专任一方,尽忠职守,每“调其赋税,以充军实”。建安十九年(214年)刘备取成都后,“以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先主外出,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章武元年(221年)刘备称帝后,“亮以丞相录尚书事,假节”。“张飞卒后,领司隶校尉”。刘备去世以后,诸葛亮继续“竟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悉心辅佐刘禅。建兴元年(223年),“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顷之,又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权力达到高峰,但亮仍说:“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以上均见《三国志》本传),当权臣李严为了自己个人的种种目的,力劝诸葛亮接受“九锡”,进爵封王时,诸葛亮作书答曰:“今讨贼未效,知己未答,而方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