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对诸葛亮的评价
- 格式:doc
- 大小:58.00 KB
- 文档页数:3
歌颂诸葛亮的诗词名句
以下是歌颂诸葛亮的诗词名句:
1.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杜甫《八阵图》
2.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蜀相》
3. 赤壁遗雄烈,青年有俊声。
——李白《赤壁歌送别》
4.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一》
5.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二》
6. 谁识躬耕者,临风尚千杯。
——杜甫《公安县怀古》
7. 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
——罗贯中《三国演义》
这些诗词名句表达了诸葛亮杰出的政治和军事才能,以及对国家和人民的无私奉献精神。
他的形象和精神一直被人们传颂不衰,成为历史上备受尊敬和崇敬的伟大人物。
功盖三分国,名成⼋阵图。
杜甫《⼋阵图》功盖三分国,名成⼋阵图。
[译⽂] 你建⽴了三分天下的功业,⼜创建了著名的⼋阵图。
[出典] 杜甫《⼋阵图》注:1、《⼋阵图》杜甫功盖三分国,名成⼋阵图。
江流⽯不转,遗恨失吞吴。
2、【注解】: 1、盖:超过。
2、⼋阵图:由⼋种阵势组成的图形,⽤来操练军队或作战。
3、三分国:指三国时魏、蜀、吴三国。
4、⽯不转:指涨⽔时,⼋阵图的⽯块仍然不动。
5、失吞吴:是吞吴失策的意思。
3、【韵译】:三国⿍⽴,孔明的功勋最为卓著,他创制的⼋卦阵,更是名扬千古。
任凭江流冲击,⽯头却依然如故,千年遗恨,在于刘备失策想吞吴。
译⽂:你建⽴了三分天下的功业,⼜创建了著名的⼋阵图。
江流冲击,你布阵的⽯头从未转动。
遗恨千古,不能制⽌先主失策去吞并东吴。
4、这是作者初到夔州时作的⼀⾸咏怀诸葛亮的诗,写于⼤历元年(766)。
“⼋阵图”,指由天、地、风、云、龙、虎、鸟、蛇⼋种阵势所组成的军事操练和作战的阵图,是诸葛亮的⼀项创造,反映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
“功盖三分国,名成⼋阵图”,这两句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
第⼀句是从总的⽅⾯写,说诸葛亮在确⽴魏蜀吴三分天下、⿍⾜⽽⽴局势的过程中,功绩最为卓绝。
三国并存局⾯的形成,固然有许多因素,⽽诸葛亮辅助刘备从⽆到有地创建蜀国基业,应该说是重要原因之⼀。
杜甫这⼀⾼度概括的赞语,客观地反映了三国时代的历史真实。
第⼆句是从具体的⽅⾯来写,说诸葛亮创制⼋阵图使他声名更加卓著。
对这⼀点古⼈曾屡加称颂,如成都武侯祠中的碑刻就写道:“⼀统经纶志未酬,布阵有图诚妙略。
”“江上阵图犹布列,蜀中相业有辉光。
”⽽杜甫的这句诗则是更集中、更凝炼地赞颂了诸葛亮的军事业绩。
头两句诗在写法上⽤的是对仗句,“三分国”对“⼋阵图”,以全局性的业绩对军事上的贡献,显得精巧⼯整,⾃然妥帖。
在结构上,前句劈头提起,开门见⼭;后句点出诗题,进⼀步赞颂功绩,同时⼜为下⾯凭吊遗迹作了铺垫。
杜甫《蜀相》原文、注释及解析〔原文〕蜀相[唐] 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②?锦官城外柏森森③。
映阶碧草自春色④,隔叶黄鹂空好音⑤。
三顾频烦天下计⑥,两朝开济老臣心⑦。
出师未捷身先死⑧,长使英雄泪满襟。
〔注释〕①本篇选自杜甫《杜工部集》。
蜀相,指诸葛亮。
②在今成都南郊。
③锦官城,在成都城西南部,汉代主管织锦业的官员居此,故称。
后作为成都的别称。
森森,高大茂密貌。
④自春色,自为春色。
⑤空好音,空作好音。
⑥三顾,指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
频烦,多次烦劳,反复谘询。
天下计,指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提出的东连孙权,北抗曹操,西取刘璋,三分天下的谋国方略。
诸葛亮《出师表》:“先帝(指刘备)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
”⑦两朝开济,指诸葛亮先辅佐先主刘备开创帝业,后又辅佐后主刘禅巩固帝业。
⑧出师未捷,指“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出师表》)的理想未得实现。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载: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春,诸葛亮出师伐魏,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懿对抗于渭南。
其年八月,病卒于军中,时年五十四。
〔解析〕诗作题名“蜀相”,鲜明醒目地点明了所写的对象。
公元211年,刘备在四川称帝,任命诸葛亮为丞相,因为四川原是古代蜀国的地方,所以后人称刘备建立的政权为蜀汉政权,诸葛亮也就被称为“蜀相”了。
这首诗写于公元760年,当时正值“安史之乱”后,诗人流落西南,定居成都,这也是诗人第一次来到成都。
成都是蜀汉的旧都,在城郊有诸葛亮的祠庙。
诸葛亮是三国时叱咤风云的人物,他辅助刘备,联孙抗曹,建立了蜀汉政权,更有雄心平定中原,统一中国,杜甫对他是极为景仰的,“诸葛大名垂宇宙”(《咏怀古迹五首》其一),正是他对诸葛亮的高度评价。
来到成都,诗人自然急切地想去拜谒先贤,首联二句一问一答,不疑而问,自问自答,正是为了表达诗人思慕先贤的感情。
为了更好地突出这一伟大的历史人物,诸葛祠在成都郊外,诗中不说“成都城外”而说“锦官城外”是因为成都在汉时织锦业很发达,国家曾在此地设有锦官,故有“锦官城”之称。
杜甫对诸葛亮的感情丁启阵杜甫对诸葛亮的感情,非同寻常。
主要证据是,杜甫携家流寓巴蜀期间,先后有近十首诗歌,专门写诸葛亮,给予了诸葛亮崇高的评价,表达了对诸葛亮深厚的怀念之情。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两句诗,曾令古往今来多少志士仁人、英雄豪杰,潸然泪下!历史人物,在杜诗中享受如此崇高待遇者,绝无仅有。
下边大致按照写作时间顺序,对其中几首主要诗歌略作串讲。
《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前四句写诸葛亮祠堂之景,透出清幽荒凉;后四句写诸葛亮生平之事,“三顾”“两朝”两句写明君、忠臣际会遇合,“出师”“长使”两句写诸葛亮人生遗憾。
这一首诗,杜甫对诸葛亮的感情,可以归纳为两点:一是羡慕,二是同情。
羡慕诸葛亮,是因为他有幸得到了刘备三顾茅庐的赏识与任用;同情诸葛亮,是因为他终于没能完成统一天下匡扶汉室的大业。
杜甫本人,不但没能实现早年“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就连去实现这理想的机会,也不曾得到过。
《武侯庙》:“遗庙丹青落,空山草木长。
犹闻辞后主,不复卧南阳。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抒发的是对君臣遇合的艳羡之情。
《八阵图》:“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前两句盛赞诸葛亮平生事业,后两句借江中之石感慨诸葛亮在对吴策略上的失误。
这一首诗,杜甫对诸葛亮的感情也是两点:敬佩和同情。
《诸葛庙》:“久游巴子国,屡入武侯祠。
竹日斜虚寝,溪风满薄帷。
君臣当共济,贤圣亦同时。
翊戴归先主,并吞更出师。
虫蛇穿画壁,巫觋醉蛛丝。
欻忆吟梁父,躬耕也未迟。
”这一首,表现的感情主要是对诸葛亮的羡慕,但情景穿插,荒凉凌乱的景象,更加衬托出诗人内心的落寞与惆怅。
《古柏行》:“孔明庙前有老柏,柯如青铜根如石。
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
君臣已与时际会,树木犹为人爱惜。
云来气接巫峡长,月出寒通雪山白。
杜甫赞美诸葛亮的诗咏怀古迹杜甫赞美诸葛亮的诗咏怀古迹
序:对诸葛亮一生的赞美
一、诸葛亮的千古传世
1. 真才实学,卓尔不群
2. 智勇双全,谋略百出
3. 辅佐刘备,一生忠诚
4. 文武兼备,光耀中华
二、诸葛亮的神奇智慧
1. 学富五车,博识渊博
2. 深谋远虑,无所不晓
3. 凤求凰计,巧妙无比
4. 七擒孟获,智取神州
三、诸葛亮的卓越谋略
1. 空城计,智胜司马懿
2. 三分天下,巧立奇功
3. 取舍之计,临危斗胆
4. 石井关计,护佑蜀汉
四、诸葛亮的辅佐刘备
1. 草船借箭,妙为天下
2. 木牛流马,聪明无限
3. 竹简书院,培育英才
4. 治国安邦,赢得人心
五、诸葛亮的悲壮离世
1. 卧龙逝世,世人痛惜
2. 样片终结,智慧永存
3. 诗魂不死,流传千古
4. 忠勇之名,永载史册
结:诸葛亮功绩永铭心
通过这篇诗咏怀古迹,我们不仅能够领略到杜甫对诸葛亮的深深赞美之情,更能感受到诸葛亮作为一代智者的卓越才能和不朽的智慧。
他为刘备举全国之力,用智慧和谋略为蜀汉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
他的聪明才智,卓越学识以及对国家和民众的深情厚意将永远被铭记于中华民族的史册。
杜甫诗词《蜀相》的诗意赏析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蜀相》是唐代诗人杜甫定居成都草堂后,翌年游览武侯祠时创作的一首咏史怀古诗。
此诗借游览古迹,表达了诗人对蜀汉丞相诸葛亮雄才大略、辅佐两朝、忠心报国的称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
诗中既有尊蜀正统的观念,又有才困时艰的感慨,字里行间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怀。
这首七律章法曲折宛转,自然紧凑。
前两联记行写景,洒洒脱脱;后两联议事论人,忽变沉郁。
全篇由景到人,由寻找瞻仰到追述回顾,由感叹缅怀到泪流满襟,顿挫豪迈,几度层折。
全诗所怀者大,所感者深,雄浑悲壮,沉郁顿挫,具有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
《蜀相》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词句注释:⑴蜀相:三国蜀汉丞相,指诸葛亮(孔明)。
诗题下有注:诸葛亮祠在昭烈庙西。
⑵丞相祠堂:即诸葛武侯祠,在今成都市武侯区,晋李雄初建。
⑶锦官城:成都的别名。
柏(bǎi)森森:柏树茂盛繁密的样子。
⑷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hǎo)音:这两句写祠内景物。
杜甫极推重诸葛亮,他此来并非为了赏玩美景,“自”“空”二字含情。
是说碧草映阶,不过自为春色;黄鹂隔叶,亦不过空作好音,他并无心赏玩、倾听。
因为他所景仰的人物已不可得见。
空:白白的。
⑸三顾频烦天下计:意思是刘备为统一天下而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
这是在赞美在对策中所表现的天才预见。
频烦,犹“频繁”,多次。
⑹两朝开济:指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帝业,后又辅佐刘禅。
两朝:刘备、刘禅父子两朝。
开:开创。
济:扶助。
⑺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jīn):出师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去世了,常使后世的英雄泪满衣襟。
指诸葛亮多次出师伐魏,未能取胜,至蜀建兴十二年(234年)卒于五丈原(今陕西岐山东南)军中。
出师:出师:出兵。
此二句《新编大学语文》(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为“壮志未酬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蜀相》“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全诗意思翻译及诗文赏析《蜀相》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定居成都草堂后、翌年游览武侯祠时创作的一首咏史诗。
此诗借游览古迹,表达了诗人对蜀汉丞相诸葛亮雄才大略、辅佐两朝、忠心报国的称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
诗中既有尊蜀正统的观念,又有才困时艰的感慨,字里行间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怀。
蜀相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诗文解释】丞相的祠堂要到哪里寻找?在锦官城外柏树繁茂的地方。
映着石阶的绿草自成一片春色,隔着树叶的黄鹂徒有好听的声音。
三顾茅庐频繁讨论天下大计,两朝的开创与辅佐老臣竭尽忠心。
出师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病死了,常使后世的英雄泪满衣襟。
译文: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碧草照映台阶自当显露春色,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转鸣唱。
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
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常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词语解释】⑴蜀相:三国蜀汉丞相,指诸葛亮(孔明)。
诗题下有注:诸葛亮祠在昭烈庙西。
⑵丞相祠堂:即诸葛武侯祠,在现在成都,晋李雄初建。
⑶锦官城:成都的别名。
柏(bǎi)森森:柏树茂盛繁密的样子。
⑷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hǎo)音:这两句写祠内景物。
杜甫极推重诸葛亮,他此来并非为了赏玩美景,“自”“空”二字含情。
是说碧草映阶,不过自为春色;黄鹂隔叶,亦不过空作好音,他并无心赏玩、倾听。
因为他所景仰的人物已不可得见。
空:白白的。
⑸三顾频烦天下计:意思是刘备为统一天下而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
这是在赞美在对策中所表现的天才预见。
频烦,犹“频繁”,多次。
⑹两朝开济:指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帝业,后又辅佐刘禅。
两朝:刘备、刘禅父子两朝。
开:开创。
济:扶助。
⑺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jīn):出师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去世了,常使后世的英雄泪满衣襟。
杜甫《⼋阵图》欣赏功盖三分国,名成⼋阵图。
[译⽂] 你建⽴了三分天下的功业,⼜创建了著名的⼋阵图。
[出典] 杜甫《⼋阵图》欣赏:⼀、《⼋阵图》杜甫功盖三分国,名成⼋阵图。
江流⽯不转,遗恨失吞吴。
⼆、【注解】: 1、盖:超过。
2、⼋阵图:由⼋种阵势组成的图形,⽤来操练军队或作战。
3、三分国:指三国时魏、蜀、吴三国。
4、⽯不转:指涨⽔时,⼋阵图的⽯块仍然不动。
5、失吞吴:是吞吴失策的意思。
三、【韵译】:三国⿍⽴,孔明的功勋最为卓著,他创制的⼋卦阵,更是名扬千古。
任凭江流冲击,⽯头却依然如故,千年遗恨,在于刘备失策想吞吴。
译⽂:你建⽴了三分天下的功业,⼜创建了著名的⼋阵图。
江流冲击,你布阵的⽯头从未转动。
遗恨千古,不能制⽌先主失策去吞并东吴。
四、这是作者初到夔州时作的⼀⾸咏怀诸葛亮的诗,写于⼤历元年(766)。
“⼋阵图”,指由天、地、风、云、龙、虎、鸟、蛇⼋种阵势所组成的军事操练和作战的阵图,是诸葛亮的⼀项创造,反映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
“功盖三分国,名成⼋阵图”,这两句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
第⼀句是从总的⽅⾯写,说诸葛亮在确⽴魏蜀吴三分天下、⿍⾜⽽⽴局势的过程中,功绩最为卓绝。
三国并存局⾯的形成,固然有许多因素,⽽诸葛亮辅助刘备从⽆到有地创建蜀国基业,应该说是重要原因之⼀。
杜甫这⼀⾼度概括的赞语,客观地反映了三国时代的历史真实。
第⼆句是从具体的⽅⾯来写,说诸葛亮创制⼋阵图使他声名更加卓著。
对这⼀点古⼈曾屡加称颂,如成都武侯祠中的碑刻就写道:“⼀统经纶志未酬,布阵有图诚妙略。
”“江上阵图犹布列,蜀中相业有辉光。
”⽽杜甫的这句诗则是更集中、更凝炼地赞颂了诸葛亮的军事业绩。
头两句诗在写法上⽤的是对仗句,“三分国”对“⼋阵图”,以全局性的业绩对军事上的贡献,显得精巧⼯整,⾃然妥帖。
在结构上,前句劈头提起,开门见⼭;后句点出诗题,进⼀步赞颂功绩,同时⼜为下⾯凭吊遗迹作了铺垫。
“江流⽯不转,遗恨失吞吴。
杜甫《八阵图》赏析:表达了诗人对历史英雄的敬仰以及对世事沧桑的深思杜甫的《八阵图》是一首咏怀历史的佳作,通过对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的颂扬与感慨,表达了诗人对历史英雄的敬仰以及对世事沧桑的深思。
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赏析:一、作品原文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二、译文及注释1、译文三国鼎立你建立了盖世功绩,创八阵图你成就了永久声名。
任凭江流冲击,石头却依然如故,遗憾的是刘备不听诸葛亮之言吞吴失策。
2、注释八阵图:由八种阵势组成的图形,用来操练军队或作战。
盖:超过。
三分国:指三国时魏、蜀、吴三国。
石不转:指涨水时,八阵图的石块仍然不动。
失吞吴:是吞吴失策的意思。
三、创作背景杜甫在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夏迁居夔州,夔州有武侯庙,江边有八阵图,传说为三国时诸葛亮在夔州江滩所设。
向来景仰诸葛亮的杜甫用了许多笔墨记咏古迹抒发情怀。
《八阵图》便是其中一首。
四、作品赏析1、总体概述《八阵图》是杜甫在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初到要州时所作。
州有武侯庙,江边有传说中的诸葛亮所设的八阵图遗迹,这触动了杜甫对历史的感慨,于是写下此诗。
全诗以诸葛亮的一生功业和八阵图的神奇为线索,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敬仰和对历史遗憾的感慨。
2、整体赏析”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两句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
第一句是从总的方面写,说诸葛亮在确立魏蜀吴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局势的过程中,功绩最为卓绝。
三国并存局面的形成,固然有许多因素,而诸葛亮辅助刘备从无到有地创建蜀国基业,应该说就是重要原因之一。
杜甫这一高度概括的赞语,客观地反映了三国时代的历史真实。
第二句是从具体的方面来写,说诸葛亮创制八阵图使他声名更加卓著。
对这一点古人曾屡加称颂,如成都武侯祠中的碑刻就写道:“一统经纶志未酬,布阵有图诚妙略。
”“江上阵图犹布列,蜀中相业有辉光。
”而杜甫的这句诗则是更集中、更凝炼地赞颂了诸葛亮的军事业绩。
头两句诗在写法上用的是对仗句,“三分国”对“八阵图”,以全局性的业绩对军事上的贡献,显得精巧工整,自然妥帖。
《蜀相》杜甫唐诗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蜀相》是唐代诗人杜甫定居成都草堂后,翌年游览武侯祠时创作的一首咏史怀古诗。
此诗借游览古迹,表达了诗人对蜀汉丞相诸葛亮雄才大略、辅佐两朝、忠心报国的称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
诗中既有尊蜀正统的观念,又有才困时艰的感慨,字里行间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怀。
这首七律章法曲折宛转,自然紧凑。
前两联记行写景,洒洒脱脱;后两联议事论人,忽变沉郁。
全篇由景到人,由寻找瞻仰到追述回顾,由感叹缅怀到泪流满襟,顿挫豪迈,几度层折。
全诗所怀者大,所感者深,雄浑悲壮,沉郁顿挫,具有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
作品原文:蜀相⑴丞相祠堂何处寻⑵?锦官城外柏森森⑶。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⑷。
三顾频烦天下计⑸,两朝开济老臣心⑹。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⑺。
词句注释:⑴蜀相:三国蜀汉丞相,指诸葛亮(孔明)。
诗题下有注:诸葛亮祠在昭烈庙西。
⑵丞相祠堂:即诸葛武侯祠,在今成都市武侯区,晋李雄初建。
⑶锦官城:成都的别名。
柏(bǎi)森森:柏树茂盛繁密的样子。
⑷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hǎo)音:这两句写祠内景物。
杜甫极推重诸葛亮,他此来并非为了赏玩美景,“自”“空”二字含情。
是说碧草映阶,不过自为春色;黄鹂隔叶,亦不过空作好音,他并无心赏玩、倾听。
因为他所景仰的人物已不可得见。
空:白白的。
⑸三顾频烦天下计:意思是刘备为统一天下而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
这是在赞美在对策中所表现的天才预见。
频烦,犹“频繁”,多次。
⑹两朝开济:指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帝业,后又辅佐刘禅。
两朝:刘备、刘禅父子两朝。
开:开创。
济:扶助。
⑺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jīn):出师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去世了,常使后世的英雄泪满衣襟。
指诸葛亮多次出师伐魏,未能取胜,至蜀建兴十二年(234年)卒于五丈原(今陕西岐山东南)军中。
出师:出师:出兵。
此二句《新编大学语文》(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为“壮志未酬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沉郁顿挫统体浑成——杜甫《蜀相》赏析沉郁顿挫统体浑成——杜甫《蜀相》赏析《蜀相》是我国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七律中的名作。
公元二二一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蜀,任命诸葛亮为丞相,诗题《蜀相》,写的就是诸葛亮。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他曾经为刘备制定了一系列统一天下的方针、策略,辅佐刘备振兴汉室,建立了蜀汉政权,形成了与曹魏、孙吴三足鼎立的局面。
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又辅佐他的儿子刘禅,多次出师北伐中原,因身心交瘁,积劳成疾,最后死于军中,实现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铿锵誓言,赢得了后世人们的景仰和推崇。
杜甫虽然怀有“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但他仕途坎坷,抱负无法施展。
他写《蜀相》这首诗时,安史之乱还没有平息。
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
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七五九年)十二月,杜甫结束了为时四年的寓居秦州、同谷(今甘肃省成县)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到了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定居在浣花溪畔。
第二年(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七六O年)的春天,他探访了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丞相祠堂”,今称武侯祠,在成都市南郊。
成都是三国时期蜀国的都城,诸葛亮在这里主持国政二十余年,立下了勋业。
晋代李雄在成都称王时为他建立了祠堂。
后来桓温平蜀,成都遭到了很大的破坏,只有武侯祠完整无损。
“锦官城”,是古代成都的别称。
成都产蜀锦,古代曾经设有专门的官员管理,他们住在成都的少城(成都旧有大城、少城),所以又称成都为锦官城、锦城或锦里。
另一种说法是因为成都地近锦江,这里山川明丽,美如绣锦,因而得名。
“森森”,是形容柏树和得高大而茂密。
据《儒林公议》、《太平寰宇记》等书记载,武侯祠前有大柏树,相传是诸葛亮亲手栽种。
这首联两句,前一句“丞相祠堂何处寻”是自问。
这里不称“蜀相”,而用“丞相”二字,使人感到非常亲切。
【导语】本诗借游览古迹,表达了对诸葛亮雄才⼤略,忠⼼报国的赞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先死的惋惜。
下⾯是⽆忧考分享的杜甫诗词《蜀相》原⽂译⽂赏析。
欢迎阅读参考! 《蜀相》 唐代: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春⾊,隔叶黄鹂空好⾳。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
(频烦⼀作:频繁) 出师未捷⾝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译⽂】 去哪⾥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
碧草照映台阶⾃当显露春⾊,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转鸣唱。
三顾茅庐频繁的商论天下⼤计,辅佐两代君主的⽼⾂忠⼼耿耿。
可惜出师伐魏未捷⽽病亡军中,常使历代英雄感慨泪湿⾐襟! 【注释】 蜀相:三国蜀汉丞相,指诸葛亮(孔明)。
诗题下有注:诸葛亮祠在昭烈庙西。
丞相祠堂:即诸葛武侯祠,在现在成都,晋李雄初建。
锦官城:成都的别名。
柏(bǎi)森森:柏树茂盛繁密的样⼦。
映阶碧草⾃春⾊,隔叶黄鹂空好(hǎo)⾳:这两句写祠内景物。
杜甫极推重诸葛亮,他此来并⾮为了赏玩美景,“⾃”“空”⼆字含情。
是说碧草映阶,不过⾃为春⾊;黄鹂隔叶,亦不过空作好⾳,他并⽆⼼赏玩、倾听。
因为他所景仰的⼈物已不可得见。
空:⽩⽩的。
三顾频繁天下计:意思是刘备为统⼀天下⽽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
这是在赞美在对策中所表现的天才预见。
频烦,犹“频繁”,多次。
两朝开济:指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帝业,后⼜辅佐刘禅。
两朝:刘备、刘禅⽗⼦两朝。
开:开创。
济:扶助。
出师未捷⾝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jīn):出师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去世了,常使后世的英雄泪满⾐襟。
指诸葛亮多次出师伐魏,未能取胜,⾄蜀建兴⼗⼆年(234年)卒于五丈原(今陕西岐⼭东南)军中。
出师:出兵。
【赏析】 这⾸七律《蜀相》,抒发了诗⼈对诸葛亮才智品德的崇敬和功业未遂的感慨。
全诗熔情、景、议于⼀炉,既有对历史的评说,⼜有现实的寓托,在历代咏赞诸葛亮的诗篇中,堪称绝唱。
“丞相祠堂”,今称武侯祠,在成都市南郊。
异代有知音:杜甫对诸葛亮的赞颂作者:顾阅微来源:《阅读(书香天地)》2018年第07期一位功业彪炳的汉家功臣,一位才华盖世的诗坛明星。
一个受先主器重,匡扶二代帝王,屡出妙计,然终含恨而逝。
一个一生落拓潦倒,四处漂泊,始终未能得偿所愿。
二人人生遭际相去甚远,也并不在同一领域中有建树,然而相隔百余年也终抵挡不了一个人去贴近另一个人的心,他歌颂、吟咏,他在这位先人的过往岁月里读懂先贤的灵魂,也读到他自己。
杜甫赞颂诸葛亮的诗篇在历代文人中可说已不算少,其中更有名篇流传于世。
杜甫寓居成都草堂期间,写下的《蜀相》是一首明显表达对诸葛亮仰慕之情和同情体恤的诗作。
此时的杜甫刚刚定居,生活也刚刚安稳。
然而他刚在成都站住脚跟之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拜谒诸葛亮的祠堂。
显然这拜谒之举并非一时闲兴所致,不是在山林古迹间游玩,偶然邂逅才去拜谒,而是这件事在他的心中埋藏已久,并且处于一个极高的位置。
正如莫砺锋老师在《长使英雄泪满襟》一文中所提到的那样,“杜甫前往武侯祠,不是因游其地而乘便探访名胜,而是早已仰慕诸葛亮,故一到成都便往寻其祠,以凭吊先贤,为之一洒英雄相惜之泪” 。
清人金圣叹也在《杜诗解》中提到“是有一丞相于胸中,而至其地寻其庙” 。
我们不难推测,在杜甫来到成都之前,游览祠堂,拜谒先贤的念头已经萌生而且与日俱增,从不曾忘。
而在入蜀之前,战乱使他颠沛流离,基本的温饱已成问题,直到后来浣花草堂建成之后他的生活才显得不是那么困窘拮据。
可见在困厄之境中,诸葛亮在杜甫心中的地位依旧是崇高的,不为际遇所限,不因时局而改,凌驾于生活和温饱之上。
所以杜甫才会在刚一入蜀,百废待兴之时,便直奔诸葛祠堂,践行他埋藏心中已久的愿望。
能够凌驾于温饱和生活之上的恐怕唯有“信仰”二字。
从这里我们其实已能感觉到杜甫和诸葛亮在精神境界上的相接。
再看《蜀相》诗文,从祠堂外的柏树开始铺叙渲染。
“碧草自春色,黄鹂空好音”。
美好的景致,悦耳的声音仿佛都与自己无关,一个“自”与一个“空”如同一双无形的手,将凡尘俗景推开,与诗人的精神意念造成一定的距离。
杜甫的七律诗词《蜀相》赏析最新《蜀相》【讲解篇一《蜀相》是中国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七律中的名作。
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任命诸葛亮为丞相,蜀相的意思是蜀汉国的丞相,诗题“蜀相”,写的就是诸葛亮。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他曾经为刘备制定了一系列统一天下的方针、策略,辅佐刘备振兴汉室,建立了蜀汉政权,形成了与曹魏、孙吴三足鼎立的局面。
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又辅佐他的儿子刘禅,多次出师北伐中原,因身心交瘁,积劳成疾,最后死于军中,实现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铿锵誓言,赢得了后世人们的景仰和推崇。
杜甫虽然怀有“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但他仕途坎坷,抱负无法施展。
他写《蜀相》这首诗时,安史之乱还没有平息。
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十二月,杜甫结束了为时四年的寓居秦州、同谷(今甘肃省成县)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到了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定居在浣花溪畔。
第二年(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的春天,他探访了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丞相祠堂”,今称武侯祠,在成都市南郊。
成都是三国时期汉国的都城,诸葛亮在这里主持国政二十余年,立下了勋业。
晋代李雄在成都称王时为他建立了祠堂。
后来桓温平蜀,成都遭到了很大的破坏,只有武侯祠完整无损。
“锦官城”,是古代成都的别称。
成都产蜀锦,古代曾经设有专门的官员管理,他们住在成都的少城(成都旧有大城、少城),所以又称成都为锦官城、锦城或锦里。
另一种说法是因为成都地近锦江,这里山川明丽,美如绣锦,因而得名。
“森森”,是形容柏树长得高大而茂密。
据《儒林公议》、《太平寰宇记》等书记载,武侯祠前有大柏树,相传是诸葛亮亲手栽种。
这首联两句,前一句“丞相祠堂何处寻”是自问。
这里不称“蜀相”,而用“丞相”二字,使人感到非常亲切。
杜甫、陆游咏诸葛亮诗之比较1楼作者:刘丽玲诸葛亮天纵奇才,工于智谋,同时又忠心耿耿,谦恭廉洁,历代倍受人们的尊敬和歌颂。
三国以降,人们创作了大量歌咏他的诗歌,或歌颂他的高风亮节,或艳羡他的得遇明主,当然,也有作品慨叹他壮志未酬。
在众多的诗人中间,杜甫和陆游关于诸葛亮的诗最多,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两位异代大诗人咏诸葛亮的诗各自有怎样的特点。
在杜甫诗中,专咏诸葛亮的诗有五首,事涉诸葛亮的诗有十五首。
陆游则有六首专咏诸葛亮的诗,有诗十四首与诸葛亮相关。
与他们的千首诗作相比,这个数字确实微不足道,但是,如果把这个数字和其它诗人的相关作品数量相比较,则不难看出他们对诸葛亮的偏爱。
不同时代的两位大诗人以同一个历史人物为题创作大量诗歌,如果简单地解释为偶然难免有失肤浅,如果对他们二人生活的时代与个人遭遇稍做分析,则不难得知答案。
就时代而言,杜甫与陆游二人都生活在一个乱离的时代,这使他们对诸葛亮这位安邦定国的忠臣良相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情感。
另一方面,杜甫与陆游都出身于士大夫之家,家庭的传统教育使他们都有着致君尧舜、救民水火的远大政治理想。
但事与愿违,他们终生都未能一展雄才,只能空怀抱负,诗文终老,而诸葛亮则正是儒家兼济的典范,是君臣相得的最佳范式,所以这两位怀才不遇的诗人到四川后触景生情,自然就会生出无限的感慨。
可以说,正是相似的时危世乱的时代背景和相似的怀才不遇的多舛命运使相隔近五个世纪的两位大诗人在情感上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黄漳在《书放翁先生诗卷后》中说得很有道理:“翁为南渡诗人,遭时之艰,其忠君爱国之心,愤郁不平之气,恢复宇宙之志,往往发之于声诗。
昔人称老杜为诗史,老杜遭天宝之乱,居蜀数载,凡其所作,无非发泄忠义而已。
翁亦居蜀数载,然后归杭,其出处大致,存心积虑,旷世相符。
”陆游在很多诗中都赞颂了杜甫的伟大胸怀,“看渠胸次隘宇宙,惜哉千万不一施。
……向令天开太宗业,马周遇合非公谁?后世但作诗人看,使我抚几空嗟咨。
杜甫写过的关于诸葛亮的诗1、八阵图唐代:杜甫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译文:三国鼎立你建立了盖世功绩,创八阵图你成就了永久声名。
任凭江流冲击,石头却依然如故,千年遗恨,在于刘备失策想吞吴。
2、蜀相唐代: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译文:去哪里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碧草照映台阶自当显露春色,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转鸣唱。
三顾茅庐频繁的商论天下大计,辅佐两代君主的老臣忠心耿耿。
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常使历代英雄感慨泪湿衣襟!3、阁夜唐代:杜甫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依依漫寂寥。
译文:冬天到了,白天的时间就越来越短;漫天的雪在这个寒冷的夜晚停住了。
天未明时,当地的驻军已开始活动起来,号角声起伏悲壮;倒映在三峡水中的星影摇曳不定。
战乱的消息传来,千家万户哭声响彻四野;渔人、樵夫们在好几个地方唱起了民歌。
(像)诸葛亮和公孙述这样的历史人物,(无论是贤还是愚)都终归黄土;我眼前的这点寂寥(指郊游和亲人间的慰藉)又算得了什么呢。
4、咏怀古迹五首·其五唐代:杜甫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译文:诸葛亮大名垂宇宙且万古流芳,他清高的品性真令人无比敬仰。
三分天下是他苦心筹划的结果,他犹如展翅高翔在云霄的鸾凤。
才华超绝与伊尹吕尚难分高下,指挥千军万马非曹参萧何能比。
汉朝的气运已经衰落难以恢复,他意志坚决终因军务繁忙殉职。
5、咏怀古迹五首·其四唐代:杜甫蜀主窥吴幸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
翠华想像空山里,玉殿虚无野寺中。
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走村翁。
武侯祠堂常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
杜甫对诸葛亮的评价: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陆游评价诸葛亮:
出师一表真名士,千载谁堪伯仲间
毛泽东对曹操的评价:
天下英雄,惟史君与操耳。
杜甫评价李白: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辛弃疾评价孙权: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明太祖朱元璋评价岳飞:
纯正不曲,书如其人。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牧《赤壁》
评价的是三国时期的周瑜
壮志未酬身先死
诸葛亮
杜牧善于运用史料去重新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把历史、现实和个人思想融合在一起,不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阐发自己对历史的独特见解,多有求异翻新之作。
如《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
《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
杜牧善于运用史料去重新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把历史、现实和个人思想融合在一起,不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阐发自己对历史的独特见解,多有求异翻新之作。
如《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
《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生锁二乔。
五代十国
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哪得知。
十四万人齐谢甲,更无一人是男儿。
补充:
乌江
南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题城墙
作者:“江阴女子”
朝代: 明末清初
血胔白骨满疆场,
万死孤忠未肯降。
寄语行人休掩鼻,
活人不及死人香。
补充:
蜀相
杜甫(唐代)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①卖花声:又名升平乐,曲牌名。
②美人自刎乌江岸:项羽失败后自刎于乌江,受妾虞姬也自刎而死。
③战火曾烧赤壁山:指三国时的赤壁之战。
④将军空老玉门关:班超白白在玉门关外耗尽生命。
将军:指东汉名将班超,他被任命为西域都护,封为定远侯。
在西域生活了三十一年,晚年思念家乡,上疏请求回去,有“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的话,“空老玉门关”即指此。
1、红尘一骑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2、暧风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
直斥南宋当局忘了国恨家仇,把临时苟安的杭州简直当作了故都汴州。
辛辣的讽刺中蕴含着极大的愤怒和无穷的隐忧。
3、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4、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后庭花”是指陈后主曾做一首《玉树后庭花》
南朝陈后主的贵妃张丽华本是歌妓出身,她发长七尺,光可鉴人,陈后主对她一见钟情,据说朝堂之上,还常将其放在膝上共商国事。
当时杨坚正积蓄兵力,有夺取天下之心,而陈后主并不在意,还整天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
陈后主在光照殿前,又建“临春”、“结绮”、“望仙”三阁,自居临春阁,张丽华住结绮阁,龚孔二贵妃同住望仙阁,整日只作饮酒赋诗之事。
陈后主曾做一首《玉树后庭花》:丽宇芳林对高阁,新装艳质本倾城;映户凝娇乍不进,出帷含态笑相迎。
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后庭;花开花落不长久,落红满地归寂中!这首诗被认为是亡国之音、不祥之兆。
隋文帝开皇八,晋王杨广带兵五十一万八千人,直击建康城,最先进入朱雀门的是韩擒虎。
陈后主惊荒失措,带张丽华与孔贵妃与龚贵妃躲入后花园的一口枯井内,韩擒虎把皇宫像过筛子似的过了一遍,却没看到陈叔宝。
最后在后花园中的一口枯井前,几名士兵向井中叫喊,却没有回音,直到有人提议往井中扔石头时,才听到里面有求饶的声音。
士兵们把一箩筐放入井中,向上拉时觉得很沉,本来以为后柱体胖,等拽上来看才发现有三个人在里面。
据说三人被提上来时,张丽华的胭脂蹭在井口,后人就把这口井叫“胭脂井”。
5、恨君不取契丹首,金甲牙旗归故乡!
6、一勺西湖水,渡江来百年歌舞,百年酣醉。